佛弟子文庫

佛地經論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地經論卷第六

親光菩薩等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經曰:又如世界,為諸眾生廣大受用。如是如來妙觀察智,示現一切諸佛眾會雨大法雨,為令眾生受大法樂。

論曰:

此中顯示受用因相。如器世間隨有情業增上力故,阿賴耶識共相種子,變生種種共相資具,為令有情廣大受用。如是如來妙觀察智,助平等智為增上緣,擊發鏡智相應淨識,現受用身種種眾會,威德熾盛雨大法雨,為令地上諸大菩薩受大法樂,亦助如來成所作智為增上緣。擊發鏡智相應淨識,現變化身種種眾會,威德熾盛雨正法雨,為令地前所化有情受用法樂。

經曰:如世界中五趣可得,所謂地獄,餓鬼,傍生,人趣,天趣。如是如來觀察智上,無邊因果五趣差別具足顯現。

論曰:

此中顯示趣差別因相。如世界中隨有情業增上力故,阿賴耶識不共相種,變生種種五趣因果差別可得。如是如來妙觀察智,五趣因果為境界故,似其五趣因果二相差別顯現,非生五趣。諸阿素洛種類不定,或天或鬼,或復傍生,故不別說。五趣因者,謂中有身,以與五趣為方便故。趣是所趣,中有能趣故非趣攝。就生類別建立四生,是故中有亦生所攝。有義中有趣方便故,說在趣中。此言因者,業煩惱等,果即五趣。

經曰:如世界中,欲、色、無色諸界可得。如是如來觀察智上,無邊因果三界差別具足顯現。

論曰:

此中顯示界差別因相。如世界中隨有情業增上力故,阿賴耶識共不共相種子,變生三界因果差別可得。此中世界通情非情,謂有情世界及器世界。若不爾者,不應於中有無色界,以彼唯有定所生色,無業生色、無方處故。於世界中,隨其所應建立三界,謂器世界中但有欲色情非情界。有情界中具有三種,唯有情界以器世界通持有情及非情界,有情世界唯能任持有情界故。如是如來妙觀察智,三界因果為境界故,似其三界因果二相差別顯現,非生三界因果,同前二種分別。此中意說,妙觀察智普能觀察一切境故,遍似一切諸界趣生,煩惱業等所感諸行成熟所攝心心法等因果相現。謂諸如來大圓鏡智,增上所生妙觀察智,雖無所取能取執著,遠離一切煩惱所知二垢障故,觀察一切因果等事,及能說故,如淨圓鏡現眾影像,一切境相皆現其中,然無鏡智無差別過。大圓鏡智以於一切皆不愚故,雖能顯現一切影像任運轉故而無分別。此智能現一切境相亦有分別,若無分別則不能觀因果等事,及為眾會說法斷疑。此文定證無漏心等亦有相分,如來智上五趣三界無邊因果具足現故。有說,如來智明淨故,一切境相雖現其中,而此境相非智所變,不清淨故,但是眾生心等所變諸法影像。此不應理,如是影像若是眾生心等所變,云何在佛智上顯現?不可他因生他心相,違正理故。如餘心相,此亦應爾。然此境相如來無漏心所變現,如明鏡中糞穢影像,雖似不淨實非不淨。心及心法緣境法爾。若緣他境,非如鉗燈,無動作故,但如明鏡性本淨故,變似境相而能緣慮。若諸境相非心上現,彼雖有力生心心所,如五根等不名所緣,如餘處說。無分別智亦定爾耶?所緣真如不離智體,不可定爾。後得俗智雖不離真,有分別故不證真體,但自變作真相而緣,故不可難。如諸異生心緣無漏心上所有無漏境相,雖似無漏實是有漏。此亦應爾,唯識道理決定如是,心所變相雖相似有而實無體。若不爾者,應有色等如心心法,不成唯識。若彼實有但不離識名唯識者,心及心法亦不離彼色等諸相,應名唯境,便成大過。

經曰:如世界中蘇迷盧等,大寶山王顯現可得。如是如來觀察智上,諸佛菩薩威神所引,廣大甚深教法可得。

論曰:

此中顯示雨大法雨因相。如器世間,由諸眾生業增上力起諸寶山。如是如來妙觀察智,由諸有情感正法業增上力故,起佛菩薩威神所引深大教法,此教開示諸佛菩薩自在威神,亦能引發彼威神力,是故說名諸佛菩薩威神所引。此說如來妙觀察智能發鏡智相應識上教法影像,或自能現教法影像,由此為緣善根成熟所化有情自心變現。

經曰:如世界中,廣大甚深不可傾動大海可得。如是如來觀察智上,一切天魔外道異論所不傾動,甚深法界教法可得。

論曰:

此中顯示降伏怨敵因相。如器世間,由諸眾生業增上力起諸大海,不可傾動。如是如來妙觀察智,由諸有情感正法業增上力故,起法界教不可傾動。法界則是空無相理,說法界理名法界教。諸外道等皆依諸見,法界空理對治諸見離諸見趣,是故空教彼不能測,不能傾動。前威神教,威神高廣故喻寶山,此法界教法界甚深故喻大海,妙觀察智是能顯照一切境因,故能起說一切法教,略說勝者。是故契經說:「佛世尊名大智日,普能照了一切法故。」

經曰:又如世界,大小輪山之所圍繞。如是如來妙觀察智,不愚一切自相共相之所圍繞。

論曰:

此中顯示斷一切疑因相。如器世界,一妙高山、七大金山、八大海水、四大洲等,總於其外有小輪山周匝圍繞,如是為一,積數至千,復總於外有次輪山周匝圍繞,名小千界。如是為一,複數至千,更總於外有次輪山周匝圍繞,名中千界。如是為一,複數至千,總於其外有大輪山周匝圍繞,有大風輪總持其下,名一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名為大小輪山之所圍繞。如是如來妙觀察智,遍知一切自相共相,能斷世間一切疑惑。自共相愚,是疑惑因。知自共相,無此愚故。自無疑惑,能斷他疑。大圓鏡智永離二障,不愚一切自相共相能生此智,攝護此智故名圍繞。鏡智雖能知一切法自相共相,無分別故,不能為他說法斷疑。此智能知。有分別故,能為一切說法斷疑。又此智體能知諸法自相共相二種行相之所圍繞,自相行相如小輪山,共相行相如大輪山,鏡智能持如風持下,如來淨智現量所攝。云何能知諸法共相?若共相境現量所知。云何二量?依二相立。有義二量在散心位依二相立,不說定位。若在定心緣一切相,皆現量攝。有義,定心唯緣自相,然由共相方便所引,緣諸共相。所顯理者,就方便說名知共相,不如是者名知自相。由此道理,或說真如名空無我諸法共相,或說真如二空所顯非是共相。如實義者,彼《因明論》立自共相,與此少異。彼說一切法上實義,皆名自相,以諸法上自相共相各附己體不共他故。若分別心立一種類,能詮所詮通在諸法,如縷貫花,名為共相。此要散心分別假立,是比量境。一切定心離此分別,皆名現量。雖緣諸法若無常等,亦一一法各別有故,名為自相。真如雖是共相所顯,以是諸法自實性故,自有相故,亦非共相,不可以其與一切法不一不異即名共相,自相亦與一切共相不一異故,是故彼論說諸法上所有實義,皆名自相。此經不爾,故無相違。

經曰:復次,妙生!成所作智者。

論曰:

成所作智,應知成立如來化身。此復三種:一者身化;二者語化;三者意化。第一身化復有三種:一、現神通化;二、現受生化;三、現業果化。第二語化亦有三種:一、慶慰語化;二方便語化;三、辯揚語化。第三意化復有四種:一、抉擇意化;二、造作意化;三、發起意化;四、受領意化。成所作智能起如是三業化用,此化三業即是化身。應知此中以用顯體,非此三業即是智體,但是智上所現相分。成所作智增上緣力擊發鏡智相應淨識,令現如是三業化用,自亦能現。當知四智一一能起一切作用,就強多分說平等智起受用身;成所作智起變化身;妙觀察智觀察一切自相共相,陀羅尼門三摩地等;大圓鏡智能現一切諸法影像。如一一根取一切境非無強用,此亦如是。

此中經文定證三業心心法等皆有變化,如來智上現此麁相心心法等一切功德,令諸下位能現了知。若不爾者,二乘異生云何能知如來所有心心法等功德差別?云何如來久已成佛,復能現作具貪瞋等種種化身?餘經亦說化無量類皆令有心,又說化身亦名有心亦名無心,有依他心無自依心,故謂化心等依實心,現但實心上相分似有緣慮等用。如鏡中火無別自體,隨眾緣生如餘心等。餘處雖說無化心等,以無實用如實心等。變化色等有實作用,如實色等,故偏說有。由化心等麁相顯現易了知故,乃至猿猴知如來心,若佛實心,諸大菩薩亦不能了。

經曰:如諸眾生勤勵身業,由是眾生趣求種種殉利務農勤王等事。如是如來成所作智勤身化業,由是如來示現種種工巧等處,摧伏諸伎傲慢眾生,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論曰:

此中顯示現神通化化身業相。令心勇悍故名勤勵。於善性中兼取精進,餘但作意,由此發起勤勵身業,就因為名。由此身業,世間有情作三正事,等者等取其餘雜事。成所作智精進相應起化身業,由此化業為菩薩時,示現種種陶師等類工巧等處,此是智上身業相現,為欲摧伏伎術傲慢,故現斯事善巧方便,即是悲慧平等運道先現神通,初令生信故名引生令入聖教。如現神通度迦葉等,次令調順有所堪能故名成熟,引令長養諸善根故,後令解脫三界惡趣有性無性。如其次第故名解脫。由教化力,有種性者令生聖道解脫三界。無種性者,令修世善常生善趣。念彼善根為說正法,令脫三界,放光息苦安立善趣。又令彼生聞思修慧次第三句。又令彼生順解脫分、順抉擇分及生聖道次第三句。又令彼入見道、修道及無學道次第三句,如是等釋應隨相說,後亦如是。

經曰:又如眾生受用身業,由是眾生受用種種色等境界。如是如來成所作智受身化業,由是如來往諸眾生種種生處,示同類生而居尊位,由其示現同類生故,攝伏一切異類眾生,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論曰:

此中顯示現受生化化身業相。世間有情於諸生處,諸根領納色等境界,故名受用;身有運轉,故名身業。成所作智一切生處,同時現生受用境界,謂現化身於天人中一切生處,示同類生,居剎帝利、婆羅門種,伏諸下類令得利樂。此亦智上身業相現,或擊鏡智、或自顯現,餘例應爾。

經曰:又如眾生領受身業,由是眾生領受所作善惡業果。如是如來成所作智領身化業,由是如來示現領受本事本生難修諸行,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論曰:

此中顯示現業果化化身業相。身即是業,故名身業。先業果故,果說因名。或身領受先業果時,有運轉用故名身業。由此身業領受先業愛非愛果。成所作智現似化身領受化業,由此業故示受一切本事本生難修諸行。先世相應所有餘事,名為本事。先世所受生類差別,名為本生。如毘濕、飯怛囉等一切本生事。依此本生先所修行種種苦行,名難修行。或於今世依變化身,先修苦行後捨彼行,修處中行方得菩提,名難修行。謂諸眾生計修苦行止惡起善方得菩提,為化彼故先示同彼修諸苦行,為顯非但持戒得淨,要由定慧方得淨故,現捨苦行修處中行方得菩提。有契經說:「如來先世迦葉佛時,作是罵言:『何處沙門剃鬚發者?有大菩提無上菩提極難得故。』由彼惡業,今受如是難行苦果。」此言亦是為止惡行現化所作。若不爾者,何有系屬一生菩薩,已曾親事無量如來殖諸善本,性憶宿命更起如是重語惡行?當知此言為欲化度,宜聞此言而得度者,令於佛所離此言故。

經曰:又如眾生慶慰語業,由是眾生展轉談論遞相慶慰。如是如來成所作智慶語化業,由是如來宣暢種種隨所樂法,文義巧妙,小智眾生初聞尚信,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論曰:

此中顯示慶慰語化化語業相。慶慰即是喜悅差別,語能生彼,故名慶慰。聞此語言,展轉發生大歡喜故。謂諸有情由發語心增上力故,各別識上語業相現為增上緣,令餘識變似語業相,各謂聞他語言生喜。成所作智化作語業,應知亦爾。自現妙音令他心變,謂聞佛語生歡喜故。隨所樂法者,隨彼因力所應樂聞,人天三乘諸差別法。文巧妙者,字句顯美令樂聞故。義巧妙者,理趣分明易解了故。小智眾生初聞尚信者,謂佛言音具六十德,諸凡愚慧暫時得聞尚生信解,何況其餘聰愍者慧。成所作智名慶慰者,能現化語宣說一切巧妙文義,生諸有情歡喜心故,亦能加被善現等輩,以佛言音宣說甚深難測量法,如是此智能加被他一切論者,一切色類乃至虛空,亦能發起化語說法,當知此事不可思議。

經曰:又如眾生方便語業,由是眾生展轉指授務專所作,毀惡讚善更相召命。如是如來成所作智,所起方便語變化業,由是如來立正學處,毀諸放逸、讚不放逸,又復建立隨信行人、隨法行等,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論曰:

此中顯示方便語化化語業相。如諸世間方便語業更相教示,諸所應作、不應作事,利益親友放逸眾生加行起作,故名方便。如是如來由大悲故,為諸有情安立學處,令伏諸惡、修世間善,安立聖道分位差別,令入正道出離三界,成所作智能發化語,成辦斯事,謂息諸惡、發起諸善,是此語用。

經曰:又如眾生辯揚語業,由是眾生展轉開示所不了義,宣諷諸論。如是如來成所作智辯語化業,由是如來斷諸眾生無量疑惑,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論曰:

此中顯示辯揚語化化語業相。成所作智隨諸眾生意樂差別現化語業,說種種義斷諸疑惑,謂發一音表一切義,令諸有情隨類獲益。如契經言:「佛以一音演說諸法,眾生隨類各得開解,或有怖畏,或有歡喜,或生厭離,或復斷疑。」此是如來本願所引不思議力所發化語,一音能斷一切眾疑,若作化身亦令眾生一質異見利樂事成。

經曰:又如眾生抉擇意業,由是眾生抉擇可作及不可作。如是如來成所作智決意化業,由是如來抉擇眾生八萬四千心行差別,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論曰:此中顯示抉擇意化化意業相。成所作智相應意業能起化故,名化意業。此能抉擇所化眾生八萬四千心行差別,或復此智相分中現變化意業似,能抉擇眾生八萬四千心行,令彼了知得勝義利。云何八萬四千心行?謂諸有情八萬四千諸垢塵勞心行差別,此能障礙八萬四千波羅蜜多、陀羅尼門、三摩地等,如《賢劫經》廣說其相,所謂最初修習行法波羅蜜多,乃至最後分佈佛體波羅蜜多,三百五十一一皆具六到彼岸。如是總有二千一百,對治貪瞋癡及等分有情心行八千四百,除四大種及六無義所生過失,十轉合數八萬四千。修習此故復得成就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三摩地等,此猶略說廣則無量。

經曰:又如眾生造作意業,由是眾生造作種種諸所起業。如是如來成所作智造意化業,由是如來觀諸眾生所行之行,行與不行、若得若失,為令取捨造作對治,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論曰:

此中顯示造作意化化意業相。隨所觀察一切有情所行之行,若諸惡行,不行有得、行即有失;若諸善行,行即有得、不行有失。如是觀察為欲令彼取得捨失,於德造作任持對治,於失造作遠離對治。成所作智相應意業能起化故,名化意業。雖諸如來於一切事無有功用,而令眾生心等變現似有造作,故名造作。或復此智相分中現變化意業,似能觀察一切有情諸行得失,令彼了知得勝義利。

經曰:又如眾生髮起意業,由是眾生髮起諸業。如是如來成所作智發意化業,由是如來為欲宣說彼對治故,顯彼所樂名句字身,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論曰:

此中顯示發起意化化意業相。成所作智相應意業,能發身語二種業故,就用說名發起意業。或此意業由智發起,是故說名發起意業,能起化故,或智相分現似彼故。此化意業為欲宣說彼對治者,為說有情諸行對治,此所說法名句字身以為自性,是故顯示名句字身。如來隨彼有情所樂說名身等,令起愛樂發生對治,是則如來成所作智相分中現變化意業發名身等,宣說有情諸行對治。由此力故,令諸有情自心變似佛所說法。深生愛樂發起對治,是故說名發起意業。

經曰:又如眾生受領意業,由是眾生受領苦樂。如是如來成所作智受意化業,由是如來於定不定反問置記,為記別故,隨其所應受領去來現在等義,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論曰:

此中顯示受領意化化意業相。受相應思能動其心令受苦樂,是故說名受領意業。成所作智受相應思能起化故,名化意業。或相分中現化意業,名化意業。於四記問為記別故,隨其所應如實了知一切問已,領三世等無量法義如實了知,一一自體如實知已,隨其所應一一記別無有顛倒。

言四記者:一、一向記;二、分別記;三、反問記;四、默置記。一向記者,如有問言:「一切生者決定滅耶?佛法僧寶良福田耶?」如是等問應一向記,此義決定。分別記者,如有問言:「一切滅者定更生耶?佛法僧寶唯有一耶?」如是等問應分別記,此義不定。反問記者,如有問言:「菩薩十地為上為下?佛法僧寶為勝為劣?」如是等問應反問記,汝望何問?默置記者,如有問言:「實有性我為善為惡,石女兒色為黑為白?」如是等問應默置記,不應記故,長戲論故。

應知此中身語化業,或自身相應,或他身相應,或不相應;意化業唯自他相應。由此即釋三種神變,謂神通、教誡、記說神變。此佛化業於一切種恆時隨逐不可思議,作用數量國土差別不思議故,利有情用無休息轉不思議故。一切如來三種化業,為欲成熟有情為先,說名第一方便善巧。是故契經說:「佛世尊名大智藥,能除一切煩惱病故。」

經曰:爾時,妙生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為獨如來於淨法界受用和合一味事智?而諸菩薩亦能如是?」佛告妙生:「菩薩亦能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論曰:

今依受用和合一味事智為問。前辯佛地但說如來清淨法界體唯一味,佛鏡智等於中受用和合一味無動無作。妙生菩薩意疑此事,為唯如來?亦通菩薩?故作此問。或前但說有五種法攝大覺地,清淨法界體唯一味,鏡智依此緣此而生無分別故,亦唯一相。平等性智通緣真如離二分別,亦唯一相。其餘二智為饒益他,亦依真如無異分別,亦唯一相。如是唯佛受用和合一味事智,應不通餘,為欲審定故作此問。此中既言,於淨法界受用和合一味事智,證知於餘無有受用和合一味智。能受用、所應受用和合一味真如境界,故名受用。共同一事,故名為和。雖同一事或復離別,為顯於中常不離別,故復言合。所緣能緣平等平等,畢竟和合不離別故。味者堅實,即所受用所緣法界真如一味。事謂事用,智者即是能受用智。正取鏡智、平等性智,兼取餘二,多緣真故。或一味者,能受用智無分別故。事者是果,緣淨法界而生起故。或能受用即是捨受,無苦無樂平等一類,故名一味。事者果也,即此相應圓鏡智等,由彼力生故名彼果。或是行捨無功用相,於一切處一味而轉,能受用智說名事智。或智自能領受己體,故名受用,自他二種分別無故,說名一味,事者果也,從眾因緣,遠離二想恆時轉故。

菩薩亦能等者,此中意說,受用和合一味事智非獨如來,若諸菩薩亦能如是。云何但言有五種法攝大覺地?此中意說,佛地唯是五法所攝,不說五法唯攝佛地,亦能攝諸菩薩地故。

經曰:妙生菩薩復白佛言:「何等菩薩受用和合一味事智?」佛告妙生:「證得無生法忍菩薩。由彼菩薩無生法中,得忍解時對治二想,由遣自他二種想故,得平等心。從此已上彼諸菩薩,自他異想不復現前,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論曰:

為顯示得大乘無生法忍菩薩,或住功用有加行道菩薩,未有受用和合一味事智,故復問言:「何等菩薩受用和合一味事智?」證得無生法忍菩薩,謂從初地已上菩薩,證得二空所顯真如,觀一切法遍計所執本性無生亦無有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受用和合一味事智。非如二乘見道現觀,但證生空所顯真如,未證法空所顯真理,未能現觀諸法平等受用和合一味事智。地前菩薩亦未能證,未見真如,和合一味平等性智未現行故。有義,初地已上菩薩復有三種:一、初發心,謂在初地,已入見道正性離生,真無漏心創現行故;二、已修行,謂上六地,已得修道,進修行故;三、不退轉,謂上三地,修道已滿,離諸功用無加行道任運現前,一切煩惱畢竟不起,念念勝進無退轉故。此中唯取八地已上,觀一切法本來無生今亦不起,得上品忍一向清淨,恆起無漏任運而轉,由得此故說名證得無生法忍。如契經言:「八地已上諸菩薩眾,離法想故無我我所,觀一切法非常無常,無生無起、自他平等。」乃至廣說。由得任運二想對治,於一切處得平等心。從此已上離二想故,離諸功用及加行故,一向無漏極清淨故,無分別智已得自在任運轉故,方得說名受用和合一味事智。初地菩薩雖已證得自他平等,而有功用加行作意,未清淨故而未建立。

經曰:妙生菩薩復白佛言:「唯願如來,廣說譬喻,令諸菩薩悟甚深義,隨所化緣廣宣流佈,令諸眾生聞已疾悟無生法忍。」

論曰:

妙生菩薩為令上義因譬喻門明瞭易見,諸菩薩等聞是法已悟甚深義悟無生忍,故復請問。

經曰:佛告妙生:「譬如三十三天未入雜林,終不能於若事若受無我我所和合受用。若入雜林,即無分別隨意受用。由此雜林有如是德,能令諸天入此林者,天諸果報若事若受,無所思惟和合受用。如是菩薩若未證得無生法忍,終不能得平等之心、平等之捨,乃與一切聲聞獨覺無有差別,有二想故,彼不能住受用和合一味事智。若已證得無生法忍,遣二想故得平等心,遂與聲聞獨覺差別,由平等心而能住捨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論曰:

三十三天有一雜林,諸天和合福力所感,令諸天眾不在此林,宮殿等事業樂等受勝劣有異,有我我所差別受用。若在此林,若事若受都無勝劣,皆同上妙無我我所,和合受用能令平等,和合受用故名雜林。此由諸天各修平等和合福業增上力故,令彼諸天阿賴耶識變現此林,同處同時同一相狀。由此雜林增上力故,令彼轉識亦同變現,雖各受用而謂無別。如是地前菩薩、二乘,未證二空所顯真如無生法忍,有見道斷差別執故,未離自他差別二想,未得無漏平等性智相應之心平等受捨,或復行捨,故不能住受用和合一味事智。有義,七地已下菩薩,猶有功用有加行道,猶有微細煩惱現行,未清淨故,未得任運無生法忍、妙觀察智相應平等,若心若捨,故不能住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經曰:「復次,妙生!譬如種種大小眾流未入大海,各別所依異水少水,水有增減,隨其水業所作各異,少分依持水族生命。若入大海無別所依,水無差別、水無限量、水無增減、所作業一,廣大依持水族生命。如是菩薩若未證入如來清淨法界大海,各別所依異智少智智有增減,隨其智業所作各異,少分眾生成熟善根之所依止。若已證入如來清淨法界大海,無別所依,智無差別、智無限量、智無增減,受用和合一味事智,無量眾生成熟善根之所依止。」

論曰:

大眾流者,謂殑伽等四種大河。小眾流者,謂餘小河。未入大海各別所依者,種種地方為所依故。異水者,清濁灰美,水差別故。少水者,望大海故。水有增減者,少雨多雨時差別故。隨其水業所作各異者,種種氣味勢力成熟有差別故。少分依持水族生命者,少數少量水族有情所依持故。若入大海無別所依等者,與前所說一切相違,應知其相。廣大依持者,此依數廣量大而說。如是菩薩未證如來法界大海者,未證諸佛清淨法界。各別所依者,別別如來為所依故。異智者,各別勝解所修成故。少智者,望佛智故。智有增減者,諸地相望有勝劣故,及定相望有勝劣故。隨其智業所作各異者,諸菩薩定數量別故,所作各異,隨諸菩薩勝解勢力,緣有情界能有所作。過此不轉,是故各異。少分眾生等者,少數少量成熟善根所依止故,由諸菩薩增上力故,隨分令他善根成熟。諸菩薩定望如來定,數量少故,化諸有情利樂亦少。若證如來法界大海者,已證諸佛清淨法界。無別所依者,清淨真如為所依故,無漏界中不可建立諸佛有異,何況菩薩。智無差別者,圓鏡智等皆相似故,無有自他分別異故。智無限量者,了達無邊所知境故。智無增減者,等清淨故,遍知境界無少多故。受用和合一味事智者,平等智等一切所作皆相似故。無量眾生等者,若數若量皆無量故,福德智慧無盡資糧皆平等故。由得法身,窮生死際一切有情成熟善根所依止故。

前後二喻有差別者,有義,前喻說諸菩薩未入已入或歡喜地或不動地;後大海喻,說諸菩薩未入已入或不動地或如來地。有義,二喻同說菩薩未得已得無生法忍,前說菩薩功德稠密喻如雜林,後說菩薩功德無盡喻如大海。

佛地經論卷第六


上篇:遺教經論

下篇: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勝幢臂印陀羅尼經

勝幢臂印陀羅尼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不空罥索神咒心經

不空羂索神咒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天請問經

天請問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

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 婆藪般豆菩薩造 元魏中天竺三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上 天親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

涅槃論

涅槃論一卷 婆藪槃豆作 沙門達磨菩提譯  頂禮淨覺海...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九頌精義論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九頌精義論卷上 勝德赤衣菩薩造 西...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

佛說清淨心經

佛說清淨心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

佛說須賴經

佛說須賴經 曹魏西域沙門白延於洛陽白馬寺譯 聞如是:...

法演禪師語錄

法演禪師語錄卷上 舒州白雲山海會演和尚初住四面山語...

大樓炭經

大樓炭經卷第一 西晉沙門法立共法炬譯 閻浮利品第一...

天請問經

天請問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

【註音版】佛說咒目經

佛說咒目經...

菩薩十住行道經

菩薩十住行道品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曇昧摩提菩薩持...

【註音版】天王太子辟羅經

天王太子辟羅經...

【佛教詞典】四種三昧

摩訶止觀雲四種三昧:欲登妙位,非行不階,行法眾多,...

【佛教詞典】羯羅藍

梵語 kalala,巴利語同。指父母之兩精初和合凝結者。又...

輪迴與轉世

第一節 人死並非如燈滅 在大乘佛法的顯宗教理中,是將...

彌勒法門的介紹

◎彌勒信仰 農曆正月初一,為彌勒菩薩聖誕,中國佛教...

怎樣做到臨命終往生有把握

問: 怎樣才能做到臨命終往生有把握? 慧律法師答:...

國王攜妻捨身為奴

過去有一位國王名薩和檀,即施一切義,只要他人有所求...

如何將佛法融入於生活

將佛法融於生活可以從小的事情開始做起。 譬如:早上起...

處境並不是最糟糕的

有一則故事說,一個窮人與妻子,六個孩子,還有女兒女...

救了婦女一命,相貌命運也都改變了

免死得元(《感應篇箋註》)。這也是談怎麼幫助人。就...

對治美色淫慾的《九相圖》

人們窮盡一生珍愛自己的肉身,抹脂塗膏,百般呵護。同...

亡者助念後,遺體顯相由劣轉好,能往生嗎?

問: 弟子前幾天在寺院裡給一個朋友助念,他臨走前幾...

受持五戒,修養道德都能得到昇華

皈依若干年以後,因緣成熟了,要受持五戒。皈依三寶,...

定課多少不重要,但堅持很重要

當我們能夠修忍辱,把既有的功德保持住以後,不能夠得...

堅持為什麼這麼可貴

很小的時候,就聽說滴水穿石的故事。一滴水,看起來微...

【視頻】《諸德福田經》聆志居士念誦

《諸德福田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僧伽吒經》善音居士讀誦

《僧伽吒經》善音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