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地經論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地經論卷第三

親光菩薩等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經曰:爾時,世尊告妙生菩薩:「妙生當知,有五種法攝大覺地。何等為五?所謂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論曰:

如是已說教起因緣分,次當顯示聖教所說分。唯告妙生一菩薩者,由是最勝教所被故。何故不告聲聞眾耶?以諸菩薩專意悕求一切智故,聞如是法生勝解故,生勝解已能趣入故,既趣入已能正行故,正修行已速成辦故,聲聞不能求一切智。雖有能求聞如是法不生勝解,雖生勝解不能正行,雖能正行不速成辦,故不告彼。若爾何故?說此經時預在眾會,為顯時眾最高大故,化作此類,為令迴向菩提聲聞發趣大故,引令入眾,或諸菩薩現作此名故不相違。

略由四相安立佛地:一、由數故;二、由攝故;三、由名故;四、由抉擇差別義故。今於此中且說數攝及名差別。

一由數者,謂有五種法,後說自相,其數自顯。何故說數?為決定故,唯有五法不增不減,法者即是持自相義,非與可愛果異熟義。

二由攝者,謂攝大覺地。大覺是佛,具三種身:一者自性、二者受用、三者變化。後當廣說,地謂大覺所依所攝所行境界,安立自相所緣差別,以一切法為境界故;安立所緣,言攝一切;安立自相,唯攝自體合為一故。大覺地中無邊功德,略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無為功德淨法界攝。淨法界者,即是真如無為功德,皆是真如體相差別。有為功德,四智所攝,無漏位中智用強故,以智名顯。一切種心心所有法及彼品類,若就實義,一一智品具攝一切功德法門。若就麁相,妙觀察智攝四念住,觀察一切身等法故;平等性智攝四正斷及四無量,以四正斷雖用精進為其自性,而由如來平等性智所攝受故,無高下相。四無量者,平等行故,此智所攝。四如意足,以三摩地為自性故,觀察智攝。任持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下經說故。如是其餘靜慮、解脫、等持、等至、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無諍願智通無礙解,如來十八不共佛法、力、無畏等,多分攝在妙觀察智;神境智通多分攝在成所作智。漏盡智通漏盡智力,若說漏盡相續中有四智所攝,若說彼緣漏盡涅槃,多分攝在大圓鏡智平等性智。第七遍行行智力者,四智所攝,慧等諸根慧等諸力,多分攝在大圓鏡智、平等性智,覺支道支多分攝在平等性智。苦等十智真無漏者,多分攝在大圓鏡智、平等性智。無忘失法,多分攝在大圓鏡智。永斷一切習氣相續,多分攝在清淨法界大圓鏡智。波羅蜜多,若是無漏若似有漏,多分攝在後二智中。諸相隨好,多分攝在成所作智。其餘佛法,如其所應隨相應攝。如是四智具攝一切佛地無漏心及心法,若俱有法、若所變現品類差別。清淨法界攝真如上諸相功德,是故五法具攝一切佛地功德。

三由名者,謂清淨法界,廣說乃至成所作智。清淨法界者,謂離一切煩惱所知客塵障垢,一切有為無為等法無倒實性,一切聖法生長依因,一切如來真實自體,無始時來自性清淨,具足種種過十方界極微塵數性相功德,無生無滅,猶如虛空遍一切法,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非有非無,離一切相,一切分別、一切名言皆不能得,唯是清淨聖智所證,二空無我所顯真如為其自性,諸聖分證、諸佛圓證,如是名為清淨法界。

大圓鏡智者,謂離一切我我所執、一切所取能取分別,所緣行相不可了知,不愚不忘一切境界,不分別知境相差別,一切時方無間無斷,永離一切煩惱障垢有漏種子,一切清淨無漏功德種子圓滿,能現能生一切境界諸智影像,一切身土影像所依,任持一切佛地功德,窮未來際無有斷盡,如是名為大圓鏡智。

平等性智者,謂觀自他一切平等,大慈大悲恆共相應常無間斷,建立佛地無住涅槃,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種種影像,妙觀察智不共所依,如是名為平等性智。

妙觀察智者,謂於一切境界差別常觀無礙,攝藏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諸妙定等,於大眾會能現一切自在作用,斷一切疑雨大法雨,如是名為妙觀察智。

成所作智者,謂能遍於一切世界,隨所應化應熟有情,示現種種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佛變化事,方便利樂一切有情常無間斷,如是名為成所作智。

復次,建立如是五法,因故果故,果差別故。因者即是清淨法界,是能生長聖法因故。果謂聖智緣彼生故,依止彼故。此聖智果差別有四,隨起建立,謂緣法界任持一切,隨聞法故,於諸有情證得自他平等性故,開示正法勝方便故,利他因故。

復次,建立如是五法,佛自體故,因故果故。佛自體者,清淨真如為體相故,及緣此境無分別智為體相故。因謂無量常無間斷,於諸有情平等性智。果謂饒益一切有情。二殊勝智觀察可化不可化故,隨其所宜成所作故。

復次,建立如是五法,謂於佛地果位差別,即智斷果為佛地體。斷果即是清淨法界,於中一切障永斷故。智有四種,大圓鏡等,於佛果地諸心心法分位所現諸功德中,智最殊勝,以智為名,總攝一切有為德故。

復次,如是所說法門建立五法,總攝佛地一切佛法,總攝無為諸功德故,聞熏成熟任持一切佛地所攝諸功德故,於諸有情常現起佛利益安樂平等事故,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無邊無量福智莊嚴所隨逐故,能成一切利樂有情變化事故。

復次,如是所說四智,轉何法得?《攝大乘》說,轉識蘊得。何故轉心而得心法、非得心法?四無漏心智相應故,假說名智故。論說言:問正智,當言實有,當言假有?答當言俱有。此中智是實有;若智眷屬諸心心法,亦名為智,說之為假,故有二種。此中無漏心心法等智為主故,皆說名智。轉識蘊依得四無漏智相應心,謂大圓鏡心,廣說乃至成所作心。轉第八識得大圓鏡智相應心,能持一切功德種子,能現能生一切身土智影像故。轉第七識得平等性智相應心,遠離二執自他差別,證得一切平等性故。轉第六識得妙觀察智相應心,能觀一切皆無礙故。轉五現識得成所作智相應心,能現成辦外所作故。復有義者,轉第六識得成所作,轉五現識得妙觀察,此不應爾,非次第故,說法除疑、週遍觀察非五用故。如是轉去生死位中,四相應品心及心法,轉得佛果四相應品心及心法,皆說名智。

復次,如是所說四智相應心品,為何所緣?大圓鏡智相應心品。若一相說,唯緣真如無分別智,非後得智,所緣行相不可知故。若具相說,緣一切法,《莊嚴論《說,大圓鏡智普於一切所知境界,不愚迷故。此經中說,如依圓鏡眾像影現。如是依止如來智鏡,諸處境識眾像影現。言諸處者,謂內六處。言諸境者,謂外六境。言諸識者,謂六種識。如是智上有十八界眾像影現,故知此智緣一切法。由此鏡智於一切時緣一切法,故說如來具一切智。若不爾者,餘智不定知一切法,如來不應名一切智,如是鏡智,內緣自體功德種子,外緣一切若真若俗所知境界,現身土等一切影像。緣真義邊名無分別智,緣俗義邊名後得智。雖緣一切,行相微細不可了知,如阿賴耶,雖緣三境,以微細故,亦言緣境不可了知。故不應以不可了知證此鏡智,唯緣真如無分別智,非後得智。諸心心法,體雖是一義用有多,隨用差別分為二智亦無有過。要達真理方了事俗,故雖一心義說先後,或似後得名後得智,餘亦如是。平等性智相應心品。有義,唯緣大圓鏡智,如染污意,緣阿賴耶為境界故。有義,唯緣真如實際,緣平等性為境界故。如實義者,此智亦緣一切為境,普緣一切平等性故。《莊嚴論》說,平等性智緣一切有情,自他平等故,隨諸有情勝解,示現佛影像故。此經中說,證得十相平等性故,此平等性通真及俗,故緣一切亦無過失。若不緣俗,即不能隨一切有情勝解,示現諸佛影像。亦不應以染污末那類平等智唯緣鏡智,凡聖異故,違聖教故,餘不類故。妙觀察智相應心品,普觀一切自相共相皆無障礙,故緣一切所知境界。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唯緣五種現境,《莊嚴論》說,如來五根一一皆於五境轉故。如實義者,成所作智亦緣一切,於一切境皆無障故。《莊嚴論》說,成所作智於一切界起種種化,無有數量不可思議,作諸有情一切義利。此經中說,成所作智起作三業諸變化事,抉擇眾生八萬四千心行差別,宣說對治作四記論,受領去來現在等義。若不普緣一切境界,無此功能。又說佛心無障自在,一一皆能照一切境,但作意力,或緣一法,或緣一切,且說五根於五境轉,不言唯爾故不成證。《集量論》說,諸心心法皆證自體,名為現量。若不爾者,如不曾見不應憶念,是故四智相應心品,一一亦能照知自體。

云何不與世法相違?刀不自割、指端不能觸指端故。不見燈等能自照耶?云何得知燈等自照?現見無闇分明顯現。若不自照應有闇障,應不現見,由此故知燈等自照。燈等非闇何須照耶?如瓶衣等體雖非闇,無燈等照邊有闇障,不得現見,燈等照時除彼邊闇,令得現見,說名為照。燈等亦爾,自體生時邊闇障除,令現得見故名自照。諸心心法雖有勝劣,皆能外緣、內證自體,猶如光明既能照他亦能自照,非如刀等諸法,法爾不可一類。此就麁相諸心心法,各有相見二分而說。

《集量論》中辯心心法皆有三分:一、所取分;二、能取分;三、自證分,如是三分不一不異。第一所量、第二能量、第三量果,若細分別,要有四分,其義方成;三分如前,更有第四證自證分。初二是外,後二是內,初唯所知,餘通二種。謂第二分唯知第一,或量非量、或現或比。第三自證能證第二及證第四,第四自證能證第三,第三第四皆現量攝。由此道理,雖是一體,多分合成,不即不離,內外並知無無窮過。是故經言:

「眾生心二性,  內外一切分,
 所取能取纏,  見種種差別。」

此頌意言,眾生心性二分合成,若內若外,皆有所取能取纏繞,見有種種或量非量、或現或比多分差別。四智心品雖有多分,然皆無漏現量所攝。此義廣如餘處分別。義用分多、非體有異,如一法上,苦無常等種種義別,而體是一。

復次,如是所說四智相應心品,為有相分、見分等耶?定有見分照所照境,有自證分通照見分、證自證分,證自證分照自證分故亦定有。若無如是三分差別,應無所緣,應不名智,相分不定。有義,真實無漏心品無障礙故親照前境,無逐心變似前境相,以無漏心說名無相,無分別故,又說緣境不思議故。有義,真實無漏心品亦有相分,諸心心法法爾似境顯現名緣,非如鉗等動作取物,非如燈等舒光照物,如明鏡等現影照物,由似境現分明照了名無障礙,不執不計說名無相,亦無分別,妙用難測名不思議,非不現影。若言無相則無相分,言無分別應無見分,都無相見應如虛空,或兔角等應不名智,無執計故。言無能取、所取等相,非無似境、緣照義用。若無漏心全無相分,諸佛不應現身土等種種影像,如是則違處處經論。轉色蘊依不得色者,轉四蘊依應無識等,則成大過。

有義,無漏無分別智相應心品,無分別故,所緣真如不離體故,如照自體無別相分。若後得智相應心品有分別故,所緣境界或離體故,如有漏心似境相現分明緣照。若無漏心緣離體境,無似彼相而得緣者,《觀所緣論》不應說言五識上無似極微相故非所緣。如是境相同無漏心無漏種起,雖有相似有漏法者,然非有漏。如有漏心似無漏相,非無漏故。且止廣論如是分別,但就世俗言說道理,非就勝義。若就勝義離言絕慮,既無相見,不可言心及心法等,離諸戲論不可思議。

復次,如是所說四智相應心品,有幾心法共相應耶?有二十一。謂五遍行、五各別境、十一唯善,於一切處常遍行故,如來恆樂了所知境欲無減故,印境勝解常無減故,了曾受境念無減故,如來無有不定心故,恆抉擇故,極淨信等常相應故,無染污故,無睡眠故,無惡作故,現證一切無尋伺故,有漏心品勝劣不定,所緣拘礙心法相應或多或少,無漏心品自在無礙,心法平等互不相障。

復次,如是所說四智相應心品,何位初得?何位現行?無漏種性無始本有,依異熟識生滅相續,發心已去由外熏習漸漸增長。大圓鏡智相應心品,金剛喻定現在前時,轉滅一切有漏種子異熟識等。爾時方得最初現行一切佛果無漏種子圓滿依附,盡未來際常無間斷。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菩薩初地初現觀時最初現行,從此已去後後地中,修令增長清淨圓滿,無漏觀等現在前時恆常現行,若有漏心現在前時則便間斷。如是展轉乃至十地,最後心時自此已後盡未來際,常無間斷,如有漏位阿賴耶識,恆與末那一識俱起,無漏位中大圓鏡智,亦應常與平等性智一時而起,故平等智亦無間斷。妙觀察智相應心品亦在初地,初現觀時最初現行,從此已後漸修增長。若有漏心正現前時,或無心時,則便間斷,如是展轉乃至佛果。若入滅定亦不現行。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初地已上諸位皆得現行,墮法流故。如實義者,佛果方起,以十地中有異熟識所變五根非無漏故,能依五識亦非無漏,有漏五根發無漏識曾未見故,於佛果上此智亦不恆現在前,作意起故,數數間斷。

如是四智相應心品,種子本有無始法爾不從熏生,名本性住種性。發心已後外緣熏發漸漸增長,名習所成種性。初地已上隨其所應乃得現起,數復熏習轉增轉勝,乃至證得金剛喻定。從此已後雖數現行,不復熏習更令增長,功德圓滿不可增故。持種淨識既非無記不可熏故,前佛後佛功德多少成過失故,如是四智相應心品一向是善、一向無漏,道諦所攝。諸佛無有一切有漏種子法故,雖復現化作生死身、業煩惱等似苦集諦,實是無漏道諦所攝,隨世俗相名五、十二、十八蘊等,而實非是蘊處界攝,離戲論故,離諸相故。如是五法皆通假實,不待名言,此餘根境皆實有故。若待名言,此餘根境皆假有故。又淨法界真如為體,是實有故,依真建立擇滅等相,是假有故,諸心智等青黃色等,是實有故,不放逸等長短色等,是假有故。且止廣論,應釋本文。

四由抉擇差別義中,略有三分:一者抉擇五法差別;二者抉擇受用和合一味事智;三者總頌淨法界相具諸功德。三身差別五法別中,如其次第一一抉擇。

經曰:妙生當知,清淨法界者,譬如虛空,雖遍諸色種種相中,而不可說有種種相,體唯一味。如是如來清淨法界,雖復遍至種種相類所知境界,而不可說有種種相,體唯一味。

論曰:

次當顯示淨法界相,釋難抉擇法界差別。謂有難言:「若諸如來法界為性,法界則用,真如為體,真如即是諸法共相。諸法既有種種差別,法界隨彼,云何無有種種差別?法界若有種種差別,云何清淨?非頗胝迦,種種依止共相應故無種種相。」為釋此難故說最初太虛空喻。譬如虛空,雖遍諸色種種相中者,如世虛空,雖遍一切有形礙色等不等類差別相中,品類差別故名種種,自體集在覺慧等上分明顯現,故名為相。即是行相而不可說有種種相者,而此虛空不可宣說有諸形礙種種色相,由此虛空其性自爾,不應說故名不可說,或不能說名不可說。謂此虛空其性如是,不可宣說有其種種能表色相,亦不可說有其種種所表色相。而見虛空有種種相,及可說有種種相者,此見空中種種色相,非見虛空,及假說有種種色相,如青黃等,或長短等,非實是有,非假說有則有實事。云何遍在一切色中,無種種相體唯一味者,非此虛空由與種種色相應故成種種相,不舍自性體唯有一,無障礙味,無異相故。如是如來清淨法界等者,如世虛空有體無體,雖遍一切形礙色中,而不隨成形礙差別,亦不可說有諸色相。雖亦說有,唯假非實,由此虛空不舍自相取他相故,如雖假說虛空虛空,而虛空性實不可說,清淨法界亦復如是。雖假說言真空真空,而真空性實不可說,由此虛空先所說因種種依止共相應故。如頗胝迦,法界應有種種別者,有不定過。現見虛空雖與種種色相相應,而無諸色種種相故,如煙霧等共相應故。有時見空有種種相,由自虛妄分別力故,但見煙等有種種相,非見虛空,以虛空性不可見故。如是由自虛妄分別增益力故,但見色等有種種相,非淨法界。淨法界中雖無真實種種境界言說法教,而有種種境界法教差別相轉,非由彼有種種相故亦令法界有種種相,以淨法界離名言故。一切名言皆用分別所起為境,然諸法教亦不唐捐,是證法界展轉因故,如見字書解所說義。由此法教是諸如來大悲所流,能展轉說離言說義,如以眾彩彩畫虛空甚為希有;若以言說說離言義,復過於彼。如說海慧,譬如有人以種種色彩畫無色無見無對無表虛空,如牆壁等,甚為希有。諸佛世尊證得甚深離言說法,能以言說為諸有情補特伽羅宣說開示復難於彼。如是廣說。又頗胝迦法界為性亦清淨故,非同法喻,所立因義隨一不成或俱不成。

經曰:又如虛空雖遍諸色不相舍離,而不為彼過所染污。如是如來清淨法界,雖遍一切眾生心性,由真實故不相舍離,而不為彼過所染污。

論曰:

復有難言:「若淨法界遍在一切所知境界,亦與貪等諸煩惱垢共相應故,云何不如所餘有漏心心法品成不清淨?」為釋此難,故說第二太虛空喻。又如虛空,雖遍諸色不相舍離者,無有別處,故名不相舍離。遍在內行,不見出外故。既在內行不見出外,不可定言是一是異。若有別處,是則虛空應有形礙,應是無常。而不為色過所染污者,如太虛空雖遍一切形礙色內,而不為色過失所染。色過失者,謂是生長貪瞋等因,非青黃等種種異相。又於空中所有云霧黑影色等,能令太虛舍淨相故,及能障礙淨見生故,名色過失。又於心上所增境相名色過失。為順他意故作前說,非太虛空為彼諸色過失所染,自性淨故。如是如來清淨法界,雖遍一切眾生心性,由真實故不相舍離者,如佛自心真實清淨,本性光潔本性淨故,一切眾生心性亦爾,本性真實本性清淨。心本性者,即是真如,一切眾生心平等性。如說由何說心平等?由空性故說心平等。如是廣說。心本性者,即心法性,遍在一切眾生心性,是故說名心平等性。為辯如是心法性故,說由真實不相舍離,由是有情本淨心性,雖本性淨復由今時客塵障垢新遠離故,安立如來其心清淨。又諸有情心平等性,即是真實,是圓成實自性攝故。由諸有情心平等性真實相故,表不舍離諸眾生心;又是心性真實相故,表不舍離一切有情心性而轉。此意說言,由遍轉故不相舍離,而不為彼過所染污者,本性清淨故。過謂貪等,能令心相成過失故,成垢染故,雖為客塵分別所轉,非彼體故,不可全舍,可令清淨。依此密意說如是言,此心本性清淨光潔,心之法性說名為心,非離心法性有異性淨心。云何有情心有貪等?自分別力所任持故,心之顛倒未永斷故,此由無明力所起故。此義意言,譬如虛空本性雖淨,而為眩瞖損肉眼故,顛倒相現似不清淨。如是法界本性雖淨,由自分別所起貪等眾因緣力,無明眩瞖損慧眼故,顛倒相現似不清淨。若一切種清淨慧眼,恆不見穢。又淨法界若無差別一切種淨,則名一切如來法身,亦名如來真實體性,於一切時常無變故。由此法界一切有情心相續中平等有故,說如是言,一切有情是如來藏,一切有情皆有佛性,為引不定種性有情,令心決定趣大乘故。就有如來種性有情,說如是言,一切有情皆當作佛。如有說言一切無常一切皆苦,如是皆說少分一切,非全一切。若不爾者,便違所說五種種性諸佛功德應當有盡,無所度故,則違所說。如來功德常無斷盡,不應無益,常住世間本期度生求佛果故。此淨法界雖遍一切平等皆有,而由自障力所持故,如世生盲不見日月。如有頌言:

「眾生罪不現,  如月於破器,
 遍滿諸世間,  由法光如日。」

由此道理,如先所說,亦與貪等諸煩惱垢共相應故,如餘有漏心心法品。清淨法界成不淨者,有不定過。虛空雖與色垢相應,非不淨故。心心法品雖與貪等煩惱相應,而用清淨法界為性,非不淨故,非同法喻。如說意樂不清淨者,見心不淨,隨彼亦說法界不淨,由清淨相不顯現故。意樂淨者,見與貪等垢相應心本性清淨無垢穢故,法界常淨。彼所立因如前不成。由是法界遍一切故,譬如虛空,非諸有情過所染污,此說法界遍一切者,所執法空普皆有故,不待成立。

經曰:又如虛空含容一切身語意業,而此虛空無有起作。如是如來清淨法界,含容一切智所變化利眾生事,清淨法界無有起作。

論曰:

復有難言:「若諸如來清淨法界真如為體,則無戲論亦無起作,云何得容利有情事因緣智生?若容智生則有起作,云何如來真如為相?」為釋此難,故說第三太虛空喻。又如虛空含容一切身語意業者,如太虛空,雖無作意而能容受有情三業,身語二業有形礙故,可須容受。意業云何?非無形質,有對礙故,須他容受,即以此事名為容受,謂彼生時不為障礙。有對礙物亦以生時無障礙故,說言虛空之所容受。此法亦爾,生時無障而得生故,亦得說言虛空容受。又有對物無對礙時,容受餘物得往來故,依此法上假立虛空。意業亦爾,將欲滅時容受餘物,令得生起,何為不得依此法上假立虛空?若異此者,實有虛空遍一切處。云何容受?若體實有不障礙故,餘法得生名容受者,一切無色實有體法皆無障礙,並能容受應名虛空。餘處說言,唯色無故名虛空者,就世共知麁相而說。是故虛空容受三業亦無過失。而此虛空無有起作者,非此虛空如是分別,我容受此不容受彼,雖無作意而能容受。日月燈等所有光明亦復如是,雖無作意此彼分別,法爾生時能照諸色。如意寶珠亦復如是,雖無作意而能滿足眾生意願。所餘亦爾,且舉虛空類顯一切。如是如來清淨法界,含容一切智所變化利眾生事者,謂諸如來清淨法界任性而住,無有作意,安立一切利眾生事。一切智者,圓鏡智等。一切所變化者,身語意化。一切利眾生事者,謂能成辦一切有情勝利樂事,清淨法界皆能含容,彼法生時為助因故。清淨法界無有起作者,作意名起,能令其心舍餘境界趣餘緣故。心動名作,心慮動搖有所作故。謂淨法界雖無作意、心慮動搖,而能容受諸智變化利有情事。復次,含容一切智所變化。利眾生事者,謂淨法界含容一切受用、變化二身,所作利有情因無窮盡故,極廣大故,無對礙故,雖無分別而增上力能生彼故。此總義言,如虛空等容色生等作用轉時,雖無有我我所作意戲論分別,而法爾力廣作一切差別作用。如是如來住無漏界,雖無一切我我所等作意戲論種種分別,而先所修大願力故,能起一切智所變化利眾生事,如是如來第一難思安住法身,由先願力所任持故,一切相好功德莊嚴,窮生死際劫量相續,雖無分別,而作一切智所變化利眾生事。如來雖無如是分別,我於如是如是事業當作不作,而本願力一切能作,如先發願。或入睡眠、或入滅定,雖無作意,隨所要期覺悟出定,如《海慧經》作如是說,如諸苾芻要期鐘聲而入滅定,不聞鐘聲亦無分別,由要期力應時出定。如是廣說。

佛地經論卷第三


上篇:遺教經論

下篇: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註音版】雨寶陀羅尼

雨寶陀羅尼...

佛說四十二章經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

甚希有經

甚希有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

顯揚聖教論頌

顯揚聖教論頌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事...

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序 竊以穹儀方載之廣,蘊識懷靈之異,《談...

持世陀羅尼經

持世陀羅尼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一...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一卷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後漢安息優婆塞都尉安玄共沙門嚴...

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序 侍中崔光製 十地經者。蓋是神覺之玄苑。靈...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一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

佛說月燈三昧經

佛說月燈三昧經一卷(一名文殊師利菩薩十事行經) 宋沙...

【註音版】佛說堅固女經

佛說堅固女經...

念佛鏡

念佛鏡序 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

佛說鹿母經

佛說鹿母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佛言:「昔者,有...

佛說瞿曇彌記果經

佛說瞿曇彌記果經 宋三藏法師慧簡譯 聞如是: 一時,...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註音版】顯無邊佛土功德經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

淨土全書

淨土全書序 蓋聞願生淨土者。必先淨其心。其心淨則其...

【註音版】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佛教詞典】非鄙愛

【非鄙愛】 p0712   瑜伽八卷十五頁云:不以餘手觸等...

【佛教詞典】除災生

【除災生】 p0911   瑜伽四十八卷二十三頁云:云何菩...

讓懺悔更有效的十種方法

夫欲懺悔者,須具十法助成其懺: 一者 明信因果;二者...

遍一切處的毗盧遮那淨土

整個無邊無際的廣大宇宙中,我們怎麼樣來認知和建立根...

如是二識,更互為緣

如是二識,更互為緣。 更互為緣是什麼意思呢?簡單地說...

至易至殊勝的淨土法門

世人往往以為簡易的東西比較不值錢,殊不知對人至關重...

聖嚴法師《找不到太太》

我認識一個人,在二十多歲的時候,有很多女孩子喜歡他...

生氣的時候,默念三句話

一切眾生都是過去父母。 佛陀告訴我們,一切眾生都曾經...

慈航法師:做一個完全的人

我今天要講的題目叫做:怎樣才叫做一個完全的人?,諸...

九華山無暇和尚的故事

在九華山一千六百多米海拔的山頂上,有一座六百多年曆...

做人做事,敗於10忌,成於10悟

做人做事,敗於10忌: 1、自私、自負、自滿是故步自封...

在現實生活中怎樣當好一個居士

在現實生活中,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類的文明進步以...

汝能修淨土,安隱無驚疑

請看第八段:往西方得安穩。這是對多年修行的人,讓他...

身心的污穢,才感招環境的污穢

這個身就是革囊,革囊就是包著一層皮的這種廁所:我們...

【視頻】《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心經(男聲演唱)

心經(男聲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