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睿智的人明智的處世之道是以「愚」自居;講究道德的人的處世良方就在於「謙恭」二字。
李叔同所說的以「愚」和「謙」自居,確實不失為一種明智的處世姿態,真正的聰明不是用來裝飾門臉的,鋒芒畢露的人最終傷害的反而是自己。沒有人喜歡上來就牛氣哄哄的人,為人處世要時刻收斂起你的傲氣,真正的處世良方就在于謙恭二字。
謙恭不是一種故意做作出來的姿態,而是一個人內在品德和修養的高度表現。它不因學問博雅而驕傲自大,也不因地位顯赫而處優獨尊,相反,謙恭者學問愈深愈能虛心謹慎,地位愈高愈能以禮待人。謙恭不是卑下,也不是軟弱,更不是無能。謙恭是一種情韻,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氣質。謙恭也是一種修養,那種臉上沒文化、肚裡無墨水的魯夫莽漢是不會謙恭的。與謙恭者在一起,像領略風光旖旎的大自然,讓你流連忘返;像喝陳年老酒,讓你回味無窮;像誦讀一首氣韻十足的詩歌,讓你掩卷長思。
而有些人的所作所為卻讓我們很失望,他們不知天高地厚,妄自尊大,就如井底的蛤蟆一樣令人生厭。
春秋時代,有一天,楚國一位學識淵博的老先生正和弟子們聚在一起聊天。一位其父相當富有的弟子,趾高氣揚地面向所有的同學炫耀:他家在郢都郊外的一個村鎮旁擁有一望無邊的肥沃土地。
當他口若懸河大肆吹噓的時候,一直在其身旁不動聲色的老先生拿出了一張包括諸多國家在內的一張大地圖,然後說:「麻煩你指給我看看,楚國在哪裡?」
「這一大片全是。」學生指著地圖揚揚得意地回答。
很好!那麼,郢都在哪裡?」老先生又問。
學生挪著手指在地圖上將郢都找出來,但和整個楚國相比,的確是太小了。
「你所說的那個村鎮在哪兒?」老先生又問。
「那個村鎮,這就更小了,好像是在這兒。」學生指著地圖上的一個小點說。
最後,老先生看著他說:「現在,請你再指給我看看,你家那塊一望無邊的肥沃土地在哪裡?」
學生急得滿頭大汗,當然還是找不到。他家那塊一望無邊的肥沃土地在地圖上連個影子也沒有。他很尷尬又很覺悟地回答道:「對不起,我找不到!」
這就是了,任何人所擁有的一切,與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相比,與浩瀚無際的宇宙相比,都不過滄海一粟,實在是微不足道。從歷史的長河來看,不管我們擁有什麼、擁有多少、擁有多久,都只不過是擁有極其渺小的瞬間。人譽我謙,又增一美;自誇自敗,又增一毀。無論何時何地,我們永遠都要保持一顆謙恭的心。
謙恭,是許多有能力者所缺乏的美德,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會擁有不同的才能,你擁有這些,不代表你比別人高明,也絕不要看不起不會的人,因為你會這方面的東西,別人也必有會你所不會的。所以,無論我們擁有怎樣的才幹,都不要心高氣傲,不要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不要覺得別人都該傚法自己,否則,我們就成了「驕傲」的俘虜了!
我們通常所說的謙虛是兩種:自知之明和謙恭。自知之明是智者的標誌之一,太多的人由於沒有自知之明而貽笑大方,但是自知之明直接的受益者是自己。所以,在這裡我們更看重的是謙恭。謙恭跟傲慢一樣是在人際互動中表現出來的,但是方向正好相反,謙恭是一種優良的品格。
謙恭首先應具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目前的地位和條件。如果有優於別人之處,都是暫時的和相對的;如果不保持努力我們會朝向下的方向滑行,甚至前功盡棄;如果別人努力,很快能在這些方面超過自己。
摘自張鐵成《聽李叔同講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