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遺教經論

天親菩薩造 真諦三藏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遺教經論一卷

天親菩薩造

真諦三藏譯

 頂禮三世尊  無上功德海
 哀愍度眾生  是故我歸命
 清淨深法藏  增長修行者
 世及出世間  我等皆南無
 我所建立論  解釋佛經義
 為彼諸菩薩  令知方便道
 以知彼道故  佛法得久住
 滅除凡聖過  成就自他利

此修多羅中。建立菩薩所修行法有七分。一序分。二修集世間功德分。三成就出世間大人功德分。四顯示畢竟甚深功德分。五顯示入證決定分。六分別未入上上證為斷疑分。七離種種自性清淨無我分。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為諸弟子略說法要。

論曰。初序分。修多羅顯示利益成就畢竟故。是中成就畢竟有六種功德。一法師成就畢竟功德。二開法門成就畢竟功德。三弟子成就畢竟功德。四大總相成就畢竟功德。五因果自相成就畢竟功德。六分別總相成就畢竟功德。

初成就畢竟有三種相。一總相。二別相。三總別相。總相者。如經牟尼故。別相者。如經釋迦故。總別相者。佛故。是中釋迦者。示現化眾生巧便故。復家姓尊貴故。牟尼者。一切諸佛功德故。復示自體清淨故。開法門成就畢竟功德者。有二白淨法句。一道場白淨法句。二涅槃白淨法句。此二白淨法前後二句。說示轉說義應知。道場白淨法者。如經初轉法輪故。涅槃白淨法句者。如經最後說法故。弟子成就畢竟功德者。示能受持二種白淨法門故。成就自利益行故。顯現如來快說法門功德故。如經度阿若憍陳如故。度須跋陀羅故。此二句修多羅示八種成就故。

云何為八。謂二種受持成就故。二種白淨法門成就故。二種自利益行成就故。二種快說法門功德成就故。大總相成就畢竟功德者。二八成就總故。如經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故。因果自相成就畢竟功德者。有四種自相。一因自相。如經娑羅雙樹間故。二因共果自相。如經將入涅槃故。三總自相。如經是時中夜故。四果自相。如經寂然無聲故。於中總自相者。遠離二邊故。成就二種中道故。一者正覺中道。二者離正覺中道。是中離正覺中道者。即果自相應知。此果有二種。一者自性無說離念涅槃果。二者遠離覺觀涅槃果故。分別總相成就畢竟功德者。分別人法二位差別故。人位差別者。上首眷屬差別故。如經為諸弟子故。法位差別者。世間出世間法等故。如經略說法要故。已說序分。次說修集世間功德分。此功德有三。一者修集對治邪業功德。二者修集對治止苦功德。三者。修集對治滅煩惱功德。

對治邪業功德者。

經曰。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論曰。此修多羅中。每說比丘者。示現遠離相故。復示摩訶衍方便道。與二乘共故。又於四眾亦同遠離行故。於我滅後者。此言示現遺教義故。不盡滅法故。以不盡法清淨法身。常為世間作究竟度故。如經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故。此木叉亦是毘尼相順法故。復是諸行調伏義故。如來不滅法身自體解脫說波羅提木叉。依此法身。得度二種障故。一者有煩惱暗障。二者空無善根障。得度煩惱暗障者。如盲得眼。相似法故。如經如暗遇明故。得度空無善根障者。滿足財寶相似法故。如經貧人得寶故。餘者示現波羅提木叉。是修行大師故。如經當知此則是汝大師故。又示住持利益人法相似故。如經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故。依根本清淨戒已說。次說方便遠離清淨戒。

經曰。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殖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佔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豫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稸積。

論曰。此中方便遠離淨者。護根本淨戒故。如經持淨戒者故。云何護根本。何者是根本。護根本者。今說二種。何等為二。一者不同凡夫增過護。二者不同外道損智護。不同凡夫增過護者。有十一事。一者方便求利增過。如經不得販故。二者現前求利增過。如經不得賣故。三者交易求利增過。如經不得貿易故。若依世價無求利心。不犯賣買。法式如毘尼中廣說。四者所居業處。求多安隱增過。如經不得安置田宅故。五者眷屬增過。如經不得畜養人民故。此示外眷屬非同意者。何故不但言人。而復說民者。以其同在人中。於善法不了畜生之屬故。六者難生卑下心增過。如經不得畜奴婢故。七者養生求利增過。如經不得畜生故。八者多事增過。如經不得一切種植故。九者積聚增過。如經及諸財寶故。十者不覺增過。如經皆當遠離如避火坑。十一者不順威儀及損眾生增過。如經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故。此十一種增過事。修行菩薩宜速遠離不應親近。避大火聚相似法故。如經皆當遠離如避火坑故。不同外道損智護者。謂世間分別見故。此分別見有五句十種分別。如經合和湯藥乃至皆所不應故。遮異見故。何者是根本者。此示根本有二種。一者行法根本故。二者行處根本故。行法根本者。波羅提木叉故。行處根本者。身口意故。於身口意行處。行波羅提木叉故。節身時食等。示現身口意行處。波羅提木叉故。修行菩薩當知三處波羅提木叉。無復有餘解脫故。身處波羅提木叉。有五種解脫三種障對治二種不應作不作故。一者他求放逸障。此障對治。如經節身故。二者內資無厭足障此障對治。如經時食故。三者共相追求障。此障對治。如經清淨自活故。四者自性止多事。如經不得參豫世事故。五者自性尊重。不作輕賤事。如經不得通致使命故。後二句示現不應作不作。云何五種身解脫。一者外緣身解脫。二者內緣身解脫。三者自相緣身解脫。四者眾事緣身解脫。五者遠離異方便緣身解脫。五種解脫中。初句總餘句別應知。口處波羅提木叉者。有二種邪語不應作不作。一者依邪法語。有二種不應作。一邪術惱眾生語。二依邪藥作世辯不正語。如經咒術仙藥故。二者依邪人語。亦二種不應作。一者與族姓同好。多作鄙囈語。二者親近族姓。多作我慢語。如經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故。意處波羅提木叉者。有六句說三種障。對治三種不應作不作。一者多見他過障。犯自淨心故。此對治。如經當自端心故。二者邪思惟障。不能自度下地故。此對治。如經正念求度故。三者於受用眾具中無限無厭足障。此對治。第五句於四供養知量知足故。此供養有二種。一者於身份中供養。謂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供養身份故。二者於心分中供養。謂不共心供養。無厭足心供養。二事相違心供養。等分心供養。此四種心供養。癡亂眾生常受用故。不知節量故。若入三昧分者知量故。若入道分者知足故。三種不應作不作者。一不污淨戒不受持心垢故。如經不得包藏瑕疵故。二者遠離。無緣顯己勝行。令他不正解故。如經顯異惑眾故。三者遠離貪覆心貯積眾具故。如經趣得供事不應稸積故。已說從根本戒。次說根本戒與從戒俱解脫。能生諸功德故。

經曰。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

論曰。從戒是戒相故。不可廣說顯示略說應知。如經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故。戒是正順者。此言示現從戒義故。於此彼處說從有二種。一者從根本戒。二者從根本所起成就戒。從根本戒者。示現順根本無作。波羅提木叉如向已說故。從根本所起成就戒者。示現後際解脫因。中際從戒生故。如經解脫之本故。戒是解脫體能正度故。如經故名波羅提木叉故。此言示現能度身口意惡。彼岸成就三業解脫故。能生諸功德者。示現有色解脫功德無色解脫功德。彼二相順相違解脫功德。皆從彼生故。如經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故。次說勸修戒利益故。

經曰。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論曰。云何勸修戒利益。於中有五種勸。一者勸不失自體。如經當持淨戒故。二者勸不捨方便。如經勿令毀缺故。三者勸遠離諸過身口意業。常集功德故。如經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故。四者勸知多過惡於身口意中。一切時不能生功德故。如經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故。五者顯示持戒菩薩。於所修行三種戒中。有如是得失者。我當住安隱處。不住不安隱處故。如經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故。此言正示現勸修利益勝義故。已說修集對治邪業功德。次說對治修集止苦功德。是中苦有三種。一者根欲放逸苦。二者多食苦。三者懈怠睡眠苦。是三種苦三昧樂門對治應知。云何根欲放逸苦對治。

經曰。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崖畔不可制也。亦如惡馬不以轡制。將當牽人墜於坑陷。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

論曰。根放逸苦者。是苦因苦果故。依戒淨三昧方便。攝念對治故。如經已能住戒當制五根故。何故但說五根。示現色非色別故。復示意根中有五根。二種對治故。云何二種。一者動念對治故。二者不動對治故。戒念護根利益相似法故。如經勿令放逸乃至犯人苗稼故。身戒清淨故。種種色不放逸。牧牛相似法故。正念成就故。種種心不行執杖相似法故。以戒念成就故。三昧方便及正受功德無減無失故。不犯苗稼相似法故。復示無戒念失上上損心故。氣分成就難對治故。如經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崖畔不可制也故。次說無對難對治。惡馬相似法故。如經亦如惡馬不以轡制將當牽人墜於坑陷故。復示過重相似不相似。又因果深苦無量世故。示現先際中慎故。如經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故。向說戒念護。今說智護故。智者三昧觀故。彼是三昧重障故。如經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故。護彼如害命者。相似法故。如經持之如賊不令縱逸故。重者既如是。輕者云何制。是中輕者。謂細相習障故。於此處有時則有。無時則無故。不作意起故。如經假令縱之故。勢無自立故。如經皆亦不久故。性是無對不相見故。如經見其磨滅故。是中云何立見示現依見時說故。彼無見故滅見故。次說欲放逸苦對治。

經曰。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動轉輕躁但觀於蜜不見深坑。譬如狂象無鉤猨猴得樹騰躍踔躑難可禁製。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論曰。是中欲苦者。心性差別故。亦是苦因苦果故。示現種種色苦。依彼而有故。如經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故應知。自他生過故。勤遮故。如經是故汝等當好制心故。何故勤遮。示現此心三昧障法故。何者是三昧相。云何障法相。三昧相者有三種。一者無二念三昧相。二者調柔不動三昧相。三者起多功德三昧相故。障法相者亦有三種。一者心性差別障。二者輕動不調障。三者失諸功德障。心性差別障者。如經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故。是中差別者。貪等四種差別故。修無二念三昧者。於此差別處可畏應知。四種譬喻相似法故。復示不相似法大可畏故。輕動不調障者。如經動轉輕躁如是等故。於中動轉者。示現諸根中轉識動故。復速疾故。猨猴相似法故。但觀於蜜者。示現有瞖不見未來故。深坑者。障礙義故。是障礙有二種。一者生處障礙。二者修一切行時困苦不能成就障礙。狂象相似法故。急挫者。示現抑入無動處故。無令放逸者。顯示攝入調伏聚故。失諸功德障者。如經縱此心者喪人善事故。無二念三昧相者。如經制之一處故。起多功德三昧相者。如經無事不辦故。調柔不動三昧相者。如經當勤精進折伏汝心故。已說根欲苦對治。次說多食苦對治。

經曰。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飢渴。如蜂採花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論曰。多食者三昧障故。食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身食。二者心心數法食。若多段食難止息故。去禪定遠故。是心心數法食者。欲界相違法中。方便對治故。復有第一義心三昧中盡故。成就無食三昧故。如是二種三昧。有六種功德成就。何等為六。一者受用對治功德成就。二者平等觀功德成就。三者究竟對治功德成就。四者顯示平等觀功德相似成就。五者不虛受功德成就。六者知時功德成就。此六種功德顯示成就二種三昧。第一第五第六功德成就。顯示少食三昧故。餘者三種功德成就。顯示無食三昧故。受用對治功德成就者。如經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故。平等觀功德成就者。如經於好於惡勿生增減故。究竟對治功德成就者。如經趣得支身以除飢渴故。此示平等法身攝平等觀。究竟無飢渴故。顯示平等觀功德相似成就者。如經如蜂採花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故。是中不損者。示現非壞法觀故。不虛受功德成就者。如經受人供養趣自除惱故。知時功德成就者。如經無得多求壞其善心故。多求者。示現心心數法多三昧功德不現前故。籌量牛力等。示知時相似法故。示現知時有二種。一者方便時計挍故。二者成就時相應故。示多食過故。已說多食苦對治。次說懈怠睡眠苦對治。

經曰。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集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驚悟。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鉤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睡。是無慚人。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當慚恥勿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論曰。懈怠睡眠苦對治者。不疲惓思惟對治故。是中何故懈怠睡眠共說障法。示現懈怠者。謂心懶墮故。睡眠者身悶重故。此二相順共成一苦故。五種定障中共說故。於中起睡眠有三種。一從食起。二從時節起。三從心起。若從食及時節起者。是阿羅漢眠。以彼不從心生故。無所蓋故是三種睡眠中。初二種以精進對治。無有時節故。無始來未曾斷故。復示聖道難得故。如經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故自餘修多羅。示現第三從心起睡眠對治故。是中對治有二種。一者思惟觀察對治。觀諸生滅壞五陰故。如經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故。復示求禪定智慧度所度故。如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故。復次觀察陰界入等常害故。是中可畏求自正覺故。如經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驚悟故。二者淨戒對治。謂禪定相應心戒故。六種境界心安住自心故。可畏如蛇相似法故。如經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故。淨心戒對治故。如經當以持戒之鉤早摒除之故。復示遠離故。安隱故。如經睡蛇既出乃可安眠故。次說下地相似安隱無對治故。如經不出而眠是無慚人故。又示治法勝能令自地清淨莊嚴。亦令他地無過故。如經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故。是中最為第一者。示現勝餘戒莊嚴故。是故比丘等為明何義。示現勸修勝莊嚴故。常修故。復示遠離者。損自地故。如經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故。復示有無得失故。如經應知。已說修集對治止苦功德。次說修集對治滅煩惱功德。於中有三種障對治。示道義應知。

經曰。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肢解。當自攝心不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勐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瞋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慾之人。而懷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而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論曰。是中初障對治者。瞋恚煩惱障對治故。示現堪忍道故。修行菩薩住堪忍地中。能忍種種諸苦惱故。無輕重對治故。如經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肢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故。此示幻化法身成就故。又復口行清淨常作軟語故。如經亦當護口勿出惡言故。復說自他利道德障法故。如經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故。顯示功德智慧二種心行淨故。挍量勝諸眷屬行故。如經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故。於中行者三昧功德苦對治故。三種業清淨。及挍量勝相示行安苦道應知。次說真如觀清淨。顯示安樂道故。成就觀智大人力故。如經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故。又顯示不入丈夫力成就者。無智慧觀故。依相違顯勝應知。如經若其不能歡喜忍受乃至智慧人也故。是中不歡喜者。無信入觀故。惡罵之毒者。示無生法門相中不如法受故。甘露者。示無生法自體相相似法故。於中道者。示智慧自體故。復說過患事常護故。如經所以者何如是等故。於中諸善法者。自利智慧相故。好名聞者。利他善法名稱功德故。人不喜見者。自他世無可樂果報故。於中防護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護自善法如防火。相似法故。二者護利他功德防護賊。相似法故。復示世間功德違順法中有受用故。未畢竟相違故。如經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瞋猶可恕故。於中無法者。無白淨法對治故。次示出世間道。於世間受用二法中。一向相違故。如經出家行道無慾之人而懷瞋恚甚不可也故。餘者顯示道分中不應有。相似法故。如經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故。次說第二煩惱障對治道。

經曰。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憍慢當疾滅之。增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身而行乞也。

論曰。第二煩惱障對治道者。示現自無尊勝心成就。輕賤身心行故。遠離貢高煩惱故。於中有七句行遠離。一者於上上尊勝處。最先折伏故。常應自知故。如經汝等比丘當自摩頭故。二者於餘處莊嚴不受用故。如經已捨飾好故。三者於衣服處對治為好故。如經著壞色衣故。四者自己受用具常自持故。如經執持應器故。五者於內外受用事。不作餘生過方便故。及自調伏故。如經以乞自活故。六者智慧成就常自觀察故。如經自見如是故。七者對治成就遠離微起故。如經若起憍慢當疾滅之故。餘者明何義故。示現挍量。自降伏者。不應起憍慢故。障礙先後際功德故。如經增長憍慢尚非世俗如是等故。次說第三障對治。

經曰。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當知諂曲但為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是故汝等宜當端心以質直為本。

論曰。第三障對治者。示現根本直心。遠離諂曲煩惱障故。於口意中自違違彼故。如經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故。復示違道障對治故。如經是故宜應質直其心故。又復相違法。道分時中不應有故。如經當知諂曲但為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故。是中欺誑者。心口俱時不實用故。餘者示現直心。是道心本故。如經是故汝等宜當端心以質直為本故。已說修集世間功德分。次說修集出世間大人功德分。大人功德分有八種。一切大人常用此以自覺察故。長養成就方便畢竟故。

經曰。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慾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應修集。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論曰。是中第一大人。成就無求功德。知覺多欲過故。於中說所知覺有五種相。一者知覺障相。謂煩惱業苦三種障故。如經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故。此示迴轉不息故。二者知覺治相成就。遠離三種妄想故。如經少欲之人無求無慾則無此患故。三者知覺因果集起相。成就無量行故。如經直爾少欲尚應修集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故。四者知覺無諸障畢竟相三障畢竟故。如經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故。五者知覺果成就相。般若等三種功德果成就故。如經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故。復次說第二大人知覺功德。

經曰。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論曰。第二大人知覺功德者。成就知足行故。對治苦因果故。如經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故。是中惱者。示現煩惱過從苦生故。復說清淨因果成就治法故。如經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故。若如是者二種知覺云何差別。此中示現初知覺者。遠離他境界事故。知足者。於自事中遠離故。復次有三種差別。示現知足不知足故。一者於何等何等處。受用差別故。二者於何等何等事。受用差別故。三者於何等何等法中。無自利有自他利差別故。如經知足之人雖臥地上如是等。如經應知。次說第三大人遠離功德。

經曰。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鬧獨處閑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捨己眾他眾。空閑獨處思滅苦本。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著沒於眾苦。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為遠離。

論曰。第三大人遠離功德。於中三門攝義應知。一者自性遠離門。體出故。二者修習遠離門。方便出故。三者受用諸見門。常縛故。自性遠離門者。示現四種對治。一者我相執著障。此障對治。如經汝等比丘若求寂靜無為安樂故。於中寂靜者。示法無我空故。無為者。無相空故。安樂者。無取捨願空故。二者我所障五眾亂起無次第故。此障對治。如經當離憒鬧故。三者彼二無相障。此障對治。如經獨處閑居故。四者無為首功德障。以其天可重法故。此障對治。如經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故。修習遠離門者。遠離我我所不復集生故。如經是故當捨己眾他眾故。方便慧成就。如法如住故。如經空閑獨處故。善擇智成就遠離起因故。如經思滅苦本故。受用諸見門者。樂集我我所生起自他心境相惱故。如經若樂眾者則受眾惱故。諸見集生生已自害大樹相似法故。如經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故。復示無出離相煩惱業染生故。老象溺泥相似法故。如經世間縛著沒於眾苦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為遠離故。次說第四大人不疲惓功德。

經曰。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論曰。是中不疲惓者。示現不同外道精進故。於一切法一切行善趣故。成就不退轉故。如經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故。以能成就不退。須修習長養故。如經是故汝等當勤精進故。復以譬喻顯示不休息。精進成就有力故。如經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故。次說懈怠過。不能常精進念處退失。不成就心慧故。依譬喻顯示應知。如經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如是等故。次說第五大人不忘念功德。

經曰。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者。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

論曰。第五大人不忘念功德者。示現是一切行上首故。能破無始重怨故。於中一切行者。略說三種。一者求聞法行。如經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故。二者內善思惟行。如經求善護故。三者求如法修行。如經求善助故。復示此等行中為首為勝故。如經無如不忘念者故。能遮無始重怨。不害三種善根故。如經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故。煩惱者。示心相中惑亂故。賊者從外集生過故。復示勸修令初後念成就。示現遮無始終心故。如經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故。無始終故失念成就多過故。如經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故。又成就多功德隨順世間門集諸行故。如經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故。念力強故。勇健無畏入陣。相似法故。如經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故。次說第六大人禪定功德。

經曰。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集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提塘。行者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

論曰。大人禪定功德者。謂八種禪定等。因攝念生故。如經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故。云何攝心能生禪定。示現攝遍所行處。心行對治緣故。次及中軟取事。心行對治緣故。此三種緣處對治成時。則近禪定故。禪定成就。有方便果用故。如經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故。又懈怠無修集。方便障故。如經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集諸定故。是中懈怠有三種。一者不安隱懈怠。二者無味懈怠。三者不知恐怖懈怠。云何修集一一對治。示現精進修集節量食臥。及調阿那波那故。精勤修集覺知諸定。有通慧功德及盡苦原故。大希有事故。精進修集觀察生老病死苦及四惡趣苦。我未能離故。是三障對治故。復修習功德成就。無所對治故。如經若得定者心則不散故。又以譬喻示善修功德。上上增長故。如經應知。次說第七大人智慧功德。

經曰。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雖是肉眼而是明見之人也。是為智慧。

論曰。是中智慧功德者。於真實義處障及世間事處障能遠離故。如經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故。於一切時常修心慧故。以其難得故。如經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故。復示難得能得於第一義處遠離故。如經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故。復示非自性慧不入出世及世間中故。非施設故。如經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故。又以四種譬喻。顯示四種功德。聞思修證故。如經應知。言實智慧者示實能對治故。於四種功德中。第四功德自利益最勝義故。又四種修學功德。於分內處而有覺照故。如經若人有智慧之照雖是肉眼而是明見人也是為智慧故。已說長養方便功德。次說大人成就畢竟功德。

經曰。汝等比丘。若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復出家猶未得脫。是故比丘當急捨離亂心戲論。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唯當速滅戲論之患。是名不戲論。

論曰。大人成就畢竟功德者。示現自性遠離。非對治法故。四種差別智障法分別可分別故。如經汝等比丘若種種戲論其心則亂故。修道智非自性故。如經雖復出家猶未得脫故。餘者二句勸修遠離。成就無戲論故。一者有對相遠離。有彼彼功德相故。如經是故比丘當急捨離亂心戲論故。二者無對相遠離。無彼彼功德相故。如經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唯當速滅戲論之患故。示現行成就體性異故。如經是名不戲論故。已說成就出世間大人功德分。次說顯示畢竟甚深功德分。

經曰。汝等比丘。於諸功德常當一心捨諸放逸如離怨賊。大悲世尊所欲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當勤而行之。若於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閑處靜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當自勉精進修之。無為空死後致有悔。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

論曰。顯示畢竟甚深功德者。有二種畢竟。顯示二種甚深功德故。一者如來分別說法畢竟功德。顯示非分別說法甚深功德常說故。二者修行菩薩。修世間功德畢竟。顯示餘者甚深功德常修故。此二種修行功德如上。一一種中各修二種功德應知。是中常修功德者。第一義心修故。如經汝等比丘於諸功德常當一心故。遠離一心相似相違行如怨故。如經捨諸放逸如離怨賊故。無限齊大悲常利益限齊畢竟故。如經大悲世尊所欲利益皆已究竟故。次復廣說常修功德。有七種修相。一者云何修。示現常勤行故。如經汝等但當勤而行之故。二者於何處修。示無事處故。如經若於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閑處靜室故。三者何所修。示修真實無二念法故。如經念所受法故。四者何故修。修令現前故。如經勿令忘失故。五者以何方便修。如經常當自勉精進修之故。六者於相似法處蘇息。遠離上上心故。如經無為空死故。七者於晚時自知有餘悔不及事故。如經後致有悔故。次廣說如來分別說法功德畢竟。示現二種畢竟相。一者說化法畢竟。相應無餘故。如經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故。二者與念畢竟。度法相應無餘故。如經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故。是中服與不服等。示現如來於二種畢竟中無過失故。不負眾生世間法故。次說顯示入證決定分。

經曰。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問之。無得懷疑不求決也。爾時世尊如是三唱人無問者。所以者何。眾無疑故。時阿[少/兔]樓馱觀察眾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世尊。是諸比丘於四諦中決定無疑。

論曰。入證決定者。示現於所證法中成就決定無所疑故。是中有三門攝義。示現決定無疑。一者方便顯發門。二者滿足成就門。三者分別說門。方便顯發門者。示現於諸實法處顯發故。以彼法是修行者當觀察及依之起行故。如經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故。於四諦中有作無作法。示現有疑無疑分齊故。如經有所疑者可疾問之無得懷疑不求決也故。疾問者示二種將畢竟故。如向已說二種畢竟事故。無得懷疑者。於見無作諦處及修行有作諦處。彼二相違處皆不得疑故。滿足成就門者。有三種示現。一者示現法輪滿足成就三轉實法故。如經爾時世尊如是三唱故。二者示現證法滿足成就。如經人無問者故。三者示現斷功德滿足成就。如經所以者何眾無疑故。分別說門者。示現彼眾上首。知大眾心行成就決定。復了知所證實義故。分別說彼彼事答如來故。如經時阿[少/兔]樓馱觀察眾心如是等故。日月冷熱者。示於四諦中違順觀行不可異故。實苦不可令樂者。以佛說故苦樂各實不變異故。更無異因者。示苦滅各自因故。復示滅道同是自性觀故。決定者。苦樂因果入行決定故。無疑者。無異無餘義故。已說顯示入證決定分。次說分別未入上上證為斷疑分。

經曰。於此眾中所作未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聞佛所說即皆得度。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哉。

論曰。分別未入上上證者。有三種分別。顯示未入上上法故。一者於有作諦修分時中。未入上上法故。如經於此眾中所作未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故。二者於無作諦見道時中速決定故。示現不同修分法故。去上上法轉遠故。如經若有初入法者聞佛所說即皆得度故。復以譬喻示現見道速決定義應知。如經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故。三者於彼二相違無功用無學道中。於上上法界。有微細疑故。復有異義。於自地中見佛速滅故。如經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哉故。次說為斷彼彼疑故。

經曰。阿[少/兔]樓馱。雖說眾中皆悉了達四聖諦義。世尊欲令此諸大眾皆得堅固。以大悲心復為眾說。汝等比丘勿懷悲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自利利人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自今已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

論曰。是中斷疑者。斷彼勝分疑故。於自地中先所成就故。如經阿[少/兔]樓馱雖說眾中皆悉了達四聖諦義故。復令上上成就。於彼所得究竟不退故。是如來悲心淳至故。不護上上法故。如經世尊欲令此諸大眾皆得堅固以大悲心復為眾說故。云何說。說有為功德。自他俱滅故。自他者說聽差別故。如經汝等比丘勿懷悲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故。復說法門常住不滅故。如經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故。又說他利事。畢竟無復所作故。如經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故。又說於彼彼眾中自利事。畢竟無復所作故。如經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故。又說未修集者。依不滅法門。能作得度因緣故。如經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故。復有異義於上上法中未得度者。依常住法門度故。又說住持不壞功德於中有二。一者於因分中住持。不壞常修故。不斷修故。如經自今已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故。二者於果分中住持。不壞常顯故。如經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故。此二種住持不壞功德。示現上上法能斷疑應知。次重說有為功德無常相故。

經曰。是故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也。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癡暗。世實危脆無牢強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捨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論曰。是中何故重說有為功德無常相者。示現於此處勸修世間生厭離行故。於有為相中得脫故。如經是故當知世皆無常乃至早求解脫故。又示無我如實觀成就。能滅我我所見根本故。如經以智慧明滅諸癡暗故。陰等諸法實不實故。如經世實危脆無牢強者故。又示如來是度世大師為成可患故。如經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故。又說異可厭患相唯智能滅故。示現勸修智滅對故。得無對法現前故。如經此是罪惡之物如是等故。次說離種種自性清淨無我分。

經曰。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論曰。是中種種自性者。於五陰法中。作種種見患故。妄想自性障故。此障對治。如經汝等比丘常當一心故。復以一心如實慧難可得故。如經勤求出道故。又示除如實慧所有相對法悉無常故。示現名相等法應知。如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故。於中動不動者。謂三界相靜亂差別故。清淨無我者。示現於甚深寂滅法中寂滅故。如經汝等且止如是等故。且止勿語者。勸示三業無動故。是寂滅無我相應器故。最後教誨者。正顯遺教義故。是遺教義於住持法中勝。以其遺教故。

遺教經論


上篇: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

下篇:佛地經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

【註音版】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佛說施燈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捨...

佛說佛名經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婆提城祇樹給...

三法度論

三法度論卷上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德品第一...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

寶髻經四法憂波提舍

寶髻經四法憂波提舍飜譯之記 寶髻經者。是大集中之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卷上 功德施菩薩造...

般若心經指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此雲智慧,即神悟玄奧,妙契...

月燈三昧經

月燈三昧經卷第一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佛語法門經

佛語法門經...

【註音版】六字神咒經

六字神咒經...

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西晉居士聶道真譯 如是我聞:...

佛說信解智力經

佛說信解智力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楊岐方會和尚語錄

楊岐方會和尚語錄 袁州楊岐山普通禪院會和尚語錄 江寧...

佛說寂志果經

佛說寂志果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

商主天子所問經

商主天子所問經 隋北印度三藏闍那崛多譯 爾時婆伽婆住...

【佛教詞典】福度

(1637~?)明末清初臨濟宗僧。西蜀(四川)永川人,...

【佛教詞典】悲旋潤菩薩

(菩薩)胎藏界除蓋障院上第七位,密號曰悲念金剛。以...

燕窩:燕子的代價與無言血淚

母燕在快要下蛋的時候,才去建自己的窩。第一次建好的...

樹立素食的正知見

問: 請益法師一個問題,世間有這樣的觀點,認為維生素...

念佛宜早不宜遲

青少年是早上8、9點鐘的太陽。人生最美的是少年年華,...

誰不想命長?素食是秘方

健康長壽是人人希望和追求的事。為了健康長壽,人人都...

兔王捨身供養梵志

久遠之前,釋迦牟尼佛的前身行菩薩道,由於宿世餘業的...

初學佛女眾幾種不如法的表現

不少學佛的女眾,是在現實遇到困難或感受到苦痛以後,...

應該念阿彌陀佛還是觀世音菩薩

問: 我學佛是因為觀世音菩薩示現了一下。我現在應該念...

純素能更有效治療糖尿病

科學家與研究人員在經過嚴謹的研究後,發現低脂純素的...

8妙招讓你養成多喝水的好習慣

每天喝足量的水不僅能讓身體各項功能正常運行,還能起...

一念虔誠皈依的心啟動了彌陀本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

身口意不清淨,結果一定是煩惱痛苦

什麼是惡語?無論所說的是何種話,無論是好聽的還是難...

放下身心世界,即是大佈施

佈施是梵語「檀那」的音譯,意譯為財施、施頌。即以慈...

【視頻】《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聆志居士念誦

《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早課》大華嚴寺

《早課》大華嚴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