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地經論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地經論卷第四

親光菩薩等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經曰:又如空中種種色相現生現滅,而此虛空無生無滅。如是如來淨法界中,諸智變化利眾生事現生現滅,而淨法界無生無滅。

論曰:

復有難言:「若淨法界遍在一切所知境界,不相捨離一向隨轉,是則法界應有生滅。若無生滅,不應遍在所知境界,不相捨離一向隨轉。」為釋此難,故說第四太虛空喻。又如空中種種色相現生現滅等者,此義意言,如太虛空遍在諸色,容受色相不相捨離一向隨轉,諸色雖復現生現滅,而虛空性無生無滅。如是如來清淨法界遍一切境,含容一切智所變化利眾生事,不相捨離一向隨轉,智等雖有現生現滅,而淨法界無生無滅。就此密意,契經中說:「曼殊室利!不生不滅故名如來。」乃至廣說。就勝義諦,色等諸法亦無生滅,就世俗諦,施設生滅,是故言現。此意說言,就世俗相現有生滅,非勝義體實有生滅,淨法界中諸智變化利眾生事,亦復如是。

經曰:又如空中種種色相現增現減,而此虛空無增無減,如是如來淨法界中,顯示如來甘露聖教有增有減,而淨法界無增無減。

論曰:

復有難言:「若淨法界遍在一切不相捨離,如來聖教現見有增後當減滅,法界同彼應有增減。若爾法界應不清淨。」為釋此難,故說第五太虛空喻。又如空中種種色相現增現減等者,如來聖教於諸外道一切世間邪劣教中,最為真實殊勝清淨,猶如醍醐亦如甘露,令得涅槃永不死故。如是聖教奉行證聖,得無學果,千載已前多分有故,說佛正法但經千載,非佛教法但住千歲。又聲聞藏雖佛去世百年已後即分多部,而菩薩藏千載已前清淨一味無有乖諍,千載已後乃興空有二種異論。是故說言如來正法但經千載,而淨法界無增無減者,如來聖教就世俗理有增有減,非就勝義法界為性,無增減故。色等亦爾,法界為性無增無減,就勝義理猶如虛空,無增無減相。是故言現,謂就世俗識等變現似有增減,非就真性淨法界中,色等諸法皆離戲論分別相故。

經曰:又如空中十方色相無邊無盡,是虛空界無邊盡故,而此虛空無去無來無動無轉。如是如來淨法界中,建立十方一切眾生利益安樂,種種作用無邊無盡,清淨法界無邊盡故,而淨法界無去無來無動無轉。

論曰:

復有難言:「若諸如來法界為體,如來施與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或去或來;法界與彼不相離故,如所餘法應有去來應有生等。若爾法界應不清淨。法界若無去來等事,不應十方施諸有情利益安樂。」為釋此難,故說第六太虛空喻。又如空中十方色相無邊無盡等者,如虛空界無邊無盡,十方世界亦無邊盡,是故其中種種色相亦無邊盡。無一方邊無諸方盡,成就時處,是故說名無邊無盡。而此虛空無去無來無動無轉者,以太虛空含容一切遍一切故,無作用故。如是如來淨法界中,建立十方一切眾生等者,利樂作用無邊無盡,義如前說。清淨法界無邊盡故者,以淨法界無邊盡故,雖無行動,而增上力能於十方無邊世界無邊有情利樂事轉。而淨法界無去無來等者,捨此就彼名去,捨彼就此名來。無動無轉,初標後釋。法界無者,無邊際故,無形礙故。若有邊際形礙諸法,可說異方去來動轉,非無邊際形礙法界,如虛空等,得說去來動轉作業。此總義言,清淨法界是諸如來勝義自體,法界遍在一切有情相續中有,彼諸有情自善種子成熟力故,由淨法界增上緣力,彼識生時如是作用變現而轉,說名如來作諸眾生利益安樂。除此作用,增上緣力更無如來法身能作有情利益安樂事用。如契經言:「善男子!如來都無去來等事。」而言如來去來等者,就受用身及變化身,無相違過。

經曰:又如空中,三千世界現壞現成,而虛空界無壞無成。如是如來淨法界中,現無量相成等正覺,或復示現入大涅槃,而淨法界非成等覺,非入寂滅。

論曰:

復有難言:「若淨法界離去來等,云何無有方所去來,而得正覺般涅槃等?若有去來,還得前過。」為釋此難,故說第七太虛空喻。又如空中三千世界等者,此難不然,譬如世界現壞現成,而虛空界無成壞故。淨法界中雖有諸佛現成正覺、般涅槃等,而淨法界真實無有成等正覺、涅槃等事。若有此事,可為此故有去來等。如虛空中現諸世界滅壞生成,就世俗理非真實義,彼如太虛皆性空故。如是如來清淨法界,現無量相成等正覺或復涅槃,亦由世俗非真實義。成正覺者、入涅槃者,皆無有故,緣生諸蘊非我性故。若淨法界就真實義,有此二者應非真實,以真實法不捨自相取餘相故。若許法界捨非正覺成等正覺,捨非涅槃得般涅槃,則非真實。若有意謂,即以此義名為真實。等正覺者,曾無有時不等正覺;般涅槃者,曾無有時不般涅槃,是故真實。若爾餘事亦應如是,壞劫恆壞無時不壞,成劫恆成無時不成,瓶等無時不是瓶等,如是等事皆應真實。若爾不應修觀行者,度熾火等遍滿世界往餘世界,應被其中火所燒等。獲得增上勝解力者,於其地等應無自在轉變作用,非得勝定自在力者,現等正覺非等正覺,現般涅槃非般涅槃。是故雖有先正覺位、今涅槃位,而淨真如不捨自相,故淨法界非成等覺、非入涅槃。此中二種皆是增益為自相故,非真實有。作者作用,皆是遍計所執相故,俱無所有。而言隨覺一切法故名菩提者,此是出世無分別智成等正覺,此中亦以緣真如智二種分別不現行故,非等正覺、非般涅槃。即依如是密意說言:「天子當知,以一切法皆無生故,諸佛現生無得無證。」乃至廣說。遍計所執無所有故,生等分別亦無有故,由世俗理施設二故,由變化身示現二故,隨順所化有情意故,如來示現如是二事,且舉二事類顯一切。

經曰:又如依空種種色相,壞爛燒燥變異可得,而虛空界非彼所變,亦無勞弊。如是依止如來淨界,眾生界內種種學處。身語意業毀犯可得,而淨法界非彼變異,亦無勞弊。

論曰:

復有難言:「若淨法界遍在一切有情之類,云何有情得有毀犯?非法界中有諸毀犯,性清淨故,制立學處亦應唐捐,以諸有情無毀犯故。若有毀犯應有勞弊,應同二乘非極清淨。」為釋此難,故說第八太虛空喻。又如依空種種色相等者,此難不然,如虛空故。譬如依空諸草木等,種種色相壞等變異種種可得,而淨虛空不為彼物之所變異,雖在其中而無變異,亦無勞弊,無有壞等苦所逼故。如是依止如來淨界,眾生界內雖有種種毀犯可得,而淨法界無有變異,亦無勞弊,雖淨界中現見有情自分別起身語意業二種毀犯,謂在家者害父母等,種種不善毀犯可得。諸出家者隨其所應,亦有種種毀犯可得,及為遮止制立種種學處可得。此皆世俗有所違犯,而淨法界非彼違犯之所變異,無異性故,亦無勞弊,無逼切故。若為苦逼不堪耐故,則有勞弊,如聲聞等;非淨法界不能堪耐一切苦逼,故無勞弊,猶如虛空。又如空中色等諸法雖有壞等,但是世俗而非真實。如是如來淨法界中,雖有毀犯制立學處,但假安立而非實有。所以者何?身等三業不善等性,皆由相應發起勢力,假名建立不由自性,非塊石等由發起力可實建立為不善等。身業亦爾,地等和合所成性故,語業亦如鐘鼓聲等,非不善等諸無表業,唯以不作為其性故,亦非實有。意業亦由相應勢力立不善等,如餘相應亦非實有,因既非實果亦應爾。故法界中若業若果,一切皆是分別所起,世俗識等變現而生,如變現相如是建立,皆非真實。

經曰:又如依空大地大山光明水火帝釋眷屬,乃至日月,種種可得,而虛空界非彼諸相。如是依止如來淨界,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解脫智見諸蘊可得,而淨法界非彼諸相。

論曰:

復有難言:「若淨法界遍一切法,應無戒等無漏蘊相,不相離故,應如法界亦非蘊性。」為釋此難,故說第九太虛空喻。又如依空大地大山光明水火等者,此難不然,如虛空故。譬如依空地等可得,非與地等共相應故空成蘊性。如是依止如來淨界,雖有戒等諸蘊可得,而淨法界非戒等蘊。當知此中無漏淨戒名為戒蘊,無漏定慧名定慧蘊,無學勝解名解脫蘊,無學正見名解脫智見蘊;前三是因、後二是果。有義,一切皆是無學,緣解脫慧名解脫智見,餘慧名慧。有義,一切通學無學,學位分得,無學圓滿,諸佛菩薩皆具五故。如是五蘊雖依法界,而淨法界不同彼相,彼亦不失五蘊自相,此中亦應說五取蘊,戒等無漏同法界故。且略宣說,淨法界中雖無戒等諸事功德,而有真理功德法門,彼增上緣生長一切有為功德,不同虛空法界真理功德法門,是無為故,非蘊所攝。依之生長一切功德有為生滅,是蘊所攝,無斷盡故亦說名常,非永不滅,生必歸滅一向記故,蘊所攝故,非無為法,有緣慮等作用義故,以其勝故,且說五蘊法界實是一切三乘功德所依。

經曰:又如空中種種因緣展轉生起,三千大千無量世界周輪可得,而虛空界無所起作。如是如來淨法界中具無量相,諸佛眾會周輪可得,而淨法界無所起作。

論曰:

復有難言:「若一切佛法界為體,應無彼此受用差別,云何得有眾會不同?若所受用有差別者,云何諸佛法界清淨?」為釋此難,故說第十太虛空喻。又如空中種種因緣展轉生起等者,此難不然,如虛空故。如虛空中,因緣生起三千界等周匝風輪圍遶可得,虛空雖無我所差別分別思慮,而能容受種種差別世界周輪。如是如來淨法界中。自業增上所起種種眾相圓滿得一切智,灌頂菩薩同一集會周輪可得,別別因緣之所生起,非如一佛眾會因緣,第二第三亦復如是。餘契經中依此故說諸佛淨土種種可得,諸佛眾會種種可得,而淨法界無我我所受用差別,及以造作能取所取分別可得。此總義言,如來法身雖無差別戲論色像,而受用身及變化身,由本願力自勝行力,生起種種眾相圓滿諸佛淨土。諸佛眾會差別可得,皆是淨識如是變現,種種差別非真實有。如轉輪王由宿願力,亦為饒益諸有情故,造作勝行,生女寶等諸妙樂具種種差別。諸佛亦爾,為欲饒益諸有情故造作勝行,自業增上生起種種淨國眾會受用法樂眾具差別,但無分別與前有異。

復次,如是已說法界諸相甚深、業用甚深、處所甚深。相甚深者,謂離十種不清淨過,當知即是十清淨相。不清淨過有十種者:一、差別過;二、雜染過;三、有行過;四、有為過;五、增減過;六、行動過;七、斷常過;八、勞弊過;九、積聚過;十、攝眾過。十清淨相者,謂無差別相、無雜染相、非有行相、非有為相、無增減相、無行動相、非斷常相、無勞弊相、非積聚相、無我所相,如其次第。業用甚深,當知即是變化等業。處所甚深,當知即是無有行動眾相圓滿一切如來淨土眾會。於一切處皆以虛空為譬喻者,為顯法界一切麁相同虛空故。如契經言:「乃至所有施設譬喻,喻諸如來戒等功德,一切皆是謗諸如來,唯除一喻謂虛空喻,如來戒等無量功德同虛空故。」乃至廣說。

經曰:復次,妙生!大圓鏡智者,如依圓鏡眾像影現。如是依止如來智鏡,諸處境識眾像影現。唯以圓鏡為譬喻者,當知圓鏡、如來智鏡平等平等,是故智鏡名圓鏡智。

論曰:

已建立斷,當建立智,依此故言。復次,妙生大圓鏡等,應知此中以喻顯示大圓鏡智是能生現諸法影像平等因緣,謂諸如來第八淨識能現能生智等影像,如大圓鏡能現世間一切影像,智相應故,假說名智。言諸處者,謂內六處,即是眼等。言諸境者,謂外六境,即是色等。此內六處、外六境界,即十二處。緣此十二生三智品心及心法,識為主故總名諸識,即此諸識名眾像影,種種行相差別現故。此後經言:「大圓鏡智於一切時依諸緣故,種種智影相貌生起。」如是等文皆說能為智影生因故名鏡智。平等性智以緣生事圓鏡智等為境界故,妙觀察智以一切法自相共相為境界故,成所作智應知亦爾。如是三智相應心品,於內六處、外六境界,一切所緣所取境上,變似一切自相共相,種種影像分明顯現。如是影像皆因如來大圓鏡智而得生起,分明顯了,故名為現。此唯如來智等所現,如來果位平等智等為自性故,智等生時如自所有行相差別皆能證知,唯有如來覺慧分析說示其相,餘無此能。大圓鏡智說名能現,由此為緣生彼影像,猶如明鏡現諸影故。又處、境、識三事各別,處謂六根,境謂六塵,識謂六識,即十八界眾像影現。此眾像影隨其所應三智品現,觀察智等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皆能現故,如來鏡智相應淨識為緣,生此三智影像,故名為現,亦唯如來智等所現,廣說乃至唯有如來覺慧分析說示其相,餘如前說。又十八界皆在如來大圓鏡智相應心品影像顯現,以諸如來鏡智生時,皆能照了一切境故,諸處境識猶如影像,在此智中分明顯現。由此鏡智攝受彼相而生起故,鏡智雖無所取能取、一異分別,而有一切所知影現,如大圓鏡。此智生時如是行相,為自性故。如來雖無所取能取、一異分別,而能現證自心所現,自相共相諸法影像。由證知故,能無顛倒說一切法自相共相。由此影像,如來成就無忘失法,一切所知境界影像,於一切時鏡智等上分明顯現,無忘失故。若不爾者,云何如來名一切智?無鏡智等,不能恆時於一切法自相共相,現證知故。若謂相續,有堪能故名一切智。如有頌曰:

「相續有堪能,  如火食一切,
 如是一切智,  非頓知一切。」

此但虛言,他心智等取一事時,不取餘事,不知餘故,非一切智,就其相續亦不能取知現在故。汝宗一念但知一分諸法共相。若爾如來應假名說為一切智,不可假說非一切智,為一切智即成真實一切智者。又以如來鏡智為緣,餘相續中世出世善諸處境識眾像影現,以諸世間世出世善若無鏡智皆不得生,彼法生時皆由此力,亦能證知。此義意言,如來鏡智增上緣力,一切世間世出世善諸處境識皆得生起,如明鏡中眾像影現。雖諸有情各有因力,而由鏡智為增上緣乃得生起,如雖有種若無地等芽等不生,如雖有質若無鏡等眾影不現。若爾世尊應同妄見,自在天等為世間因,立為世間一切果生平等因故。無此過失,以彼生時唯能為作增上緣故,非作者故,是無常故,於無量劫修集福智二種資糧所生起故,一切眾生善及善緣由此得生。外道妄見自在天等,與諸世間為能作者,其性常住故不相似。若無實影圓鏡中生,云何為喻?有質有鏡和合為緣,如是相現故得為喻。謂諸有情顛倒執著影像熏習成熟力故,鏡面為緣自識變異似面影現,由是世間起增上慢,謂我鏡中見其面影,以無別影鏡中生故。經但說言眾像影現,不言生起,如是應知一切境相皆是自識變異顯現非別實有,以識勝故但言唯識,非無心法亦不說言唯有一識。以諸有情各有八識及心法故。一切色等雖各有種,皆是自識變異熏習,識上功能差別為性,故變現時還不離識。就世俗說別有心法,非真實義,以就勝義諸法皆無定別性故,乃至真如雖非識變,亦不離識,識實性故,識上二空無我共相所顯示故。此唯識言,但遮愚夫橫計一切心、心法外定性色等遍計所執,不遣不離諸心、心法、色等諸法,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非無有故。由平等故,此二平等,是故說言平等平等。世間圓鏡、如來智鏡俱無分別,皆能現影無有差別,由是因緣名圓鏡智。

經曰:如大圓鏡,有樂福人懸高勝處無所動搖,諸有去來無量眾生,於此觀察自身得失,為欲存得捨諸失故。如是如來懸圓鏡智處淨法界無間斷故,無所動搖,欲令無量無數眾生觀於染淨,為欲取淨捨諸染故。

論曰:

高勝處者所謂高幢,或餘勝處。淨法界者,無垢真如。處謂安處,或依或緣無間斷故。無動搖者,由此鏡智依緣法界窮生死際,恆常隨逐相續無斷,故無動搖。此義意言,大圓鏡智永離一切分別動搖,一得已後盡未來際相續無斷。其餘三智雖無妄計,而有無執作意分別,證得已後或行不行,非不動搖。有義滅定平等性智亦不現行,論說滅定無第七故。又說亦滅一分恆行心心法故。若爾論說於三位中皆無第七,是則初地已上無漏現觀行時,及如來地應無此智,即為大失,違經論故。然說無者意,說無有染污第七,非一切無,未得法空無我智來,法分別執常現依故。如未證得補特伽羅空無我智,彼執恆行,依此識故,〈抉擇分〉說阿賴耶識定與末那一識俱轉;若起意識,定與二識一時俱轉;若五識中隨起一識,定與三識一時俱轉;乃至一時若起五識,定與七識一時俱轉。故知聖道滅定無學亦有無染法分別執,平等智俱第七識等行相細故,不違滅定。由此滅定是無漏道所引發故,體無漏故,與染污意我執相違,此一分滅非滅一切,故平等智於佛果上雖恆現行,而十地中證得已後,或起煩惱有漏心時,此智不起,有間斷故,非不動搖。其餘二智於佛果上,亦不常行故,非不動搖。

何故安處大圓鏡智在淨法界?為令無量無數眾生觀染淨故。何故觀彼?為欲取淨捨諸染故。染謂煩惱及業生相,捨謂伏斷。由世間道及出世道,暫時畢竟伏斷彼故。淨謂諸善,能令眾生心清淨故。取謂任持,安立長養成熟種子,隨所願求證解脫故。此中意說一切如來昔菩薩位,為欲成辦一切有情一切種相利樂事故,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意樂常隨依淨法界,隨所修集福智資糧迴求相續,大圓鏡智方便善巧勤修習故,證得此智依緣法界相續無動。雖無作意分別戲論,而相續轉為增上緣,令諸有情隨所求願安立長養成熟無量善根種子,得世間樂出世解脫。此由如來大圓鏡智起化生用,為諸有情宣說法要,令知染淨取淨捨染,即是利樂有情根本。

經曰:又如圓鏡極善摩瑩,鑒淨無垢光明遍照。如是如來大圓鏡智,於佛智上一切煩惱所知障垢永出離故,極善摩瑩,為依止定所攝持故,鑒淨無垢作諸眾生利樂事故,光明遍照。

論曰:

鑒謂自性極清淨故,淨謂差別離客塵故。言無垢者,總前二種周圓離垢極清淨故。光者由鑒,明者由淨,言遍照者由無垢故。於佛智上等者,即煩惱障及所知障俱名為垢,究竟斷故名永出離,由有永出諸障垢義,故說鏡智極善摩瑩。又煩惱者,謂貪瞋等一切煩惱纏隨眠位,若行不行皆有勢力,障生聖道、障得涅槃,亂身心故名煩惱障。所知障者,於所知境不染無知障一切智,不障涅槃,雖有此障,見聲聞等得涅槃故,即此二障亦名為垢,礙清淨智令不生故,染淨智故。由得對治,客塵障垢畢竟不生,名永出離。由永離障,大圓鏡智恆時極淨,是故說為極善摩瑩。為依止定所攝持故者,是所依止故名依止,大圓鏡智依此生故。依止即定,名依止定。或智依定,名依止定。從此無間解脫道生,極清淨故。此所依定,即是殊勝金剛喻定,由彼定力障永斷故,此智為彼所依止定力所攝持,故名攝持。彼定無間,此智生故。由彼定力最極清淨,離諸分別無有分別,鏡智生故。此智既為所依止定所攝持故,鑒淨無垢自體清淨,故名為鑒。離煩惱障,故名為淨。離所知障,故名無垢。作諸眾生利樂事故,光明遍照者,此智為定所攝持故,亦能起作一切有情諸利樂事,由作此故光明遍照。自性清淨鑒故名光。離煩惱障及所知障,如其次第名明遍照。此中意說,如大圓鏡極善摩瑩鑒淨無垢,為令他見面之得失,為饒益事,是故說名光明遍照。大圓鏡智自性清淨,遠離二障鑒淨無垢,雖不可見而起受用及變化身,能生諸智成辦眾生諸饒益事,是故說名光明遍照。

經曰:又如圓鏡依緣本質,種種影像相貌生起。如是如來大圓鏡智,於一切時依諸緣故,種種智影相貌生起。

論曰:

若圓鏡智是諸有情一切智等影像生因,云何影像相有差別?云何此智體無差別?又一切時常能為因,何不恆時頓生一切眾生及自智等影像?釋此難言,又如圓鏡依緣本質種種影像相貌生起,非影異故鏡體差別,亦非恆時頓生影像,待眾緣故。如是鏡智於一切時,待眾緣故,生智等影種種差別,非彼異故智成青等種種體別,亦非恆時頓生一切眾生及自聖智等影,待時待緣乃能生故。此中意說,大圓鏡智相應淨識有二種用:一、因緣用,謂淨識中具有一切能現能生身土境智淨法種子。若遇外緣,即便變現身土境界種種影像,及能生起平等智等相應心品行相差別;二、增上緣用,謂佛淨識善根願力所生起故。若諸眾生自因緣具,爾時淨識即便資助,令得無障生長成滿。是故鏡智體雖是一,能現能生諸法影像,待外緣故非頓現起。

經曰:如圓鏡上,非一眾多諸影像起,而圓鏡上無諸影像,而此圓鏡無動無作。如是如來圓鏡智上,非一眾多諸智影起,圓鏡智上無諸智影,而此智鏡無動無作。

論曰:

若諸智影於鏡智上先已有體,云何鏡智為緣而生?若先無體,云何能生諸智影像而無動作?不見陶師無有動作,而能生起先無瓶等。釋此難言,如圓鏡上非一眾多諸影像等,如大圓鏡能起諸影,同類數多故名非一,異類無數故名眾多,觀待同類簡一種故說言非一,觀待異類顯無數故說言眾多。如是鏡上雖先無影而起多影,而無思慮分別動作。鏡智亦爾,雖先無有智等影像,而能生起智等種種諸法影像。觀待同類說言非一,觀待異類說言眾多。雖生如是智等影像,而無思慮分別動作。此中意言,如大圓鏡雖無分別,而能生起種種影像。鏡智亦爾,雖無我執及我所執、所取能取作意分別,而能生起種種智等諸法影像。

經曰:又如圓鏡與眾影像非合非離,不聚集故,現彼緣故。如是如來大圓鏡智,與眾智影非合非離,不聚集故,不散失故。

論曰:

若圓鏡智與諸智等影像和合,云何不由彼差別故此成差別?若不和合,云何為因?不見種等與諸芽等,果不和合而能為因,非日光等與石灰等,不共和合而相顯照。釋此難言,又如圓鏡與眾影像非合離等,如世圓鏡雖能為因起眾影像,而不與彼影像和合。彼未生前由未有體不聚集故,非此與彼或俱不俱可名和合。圓鏡與影亦非別離,現彼緣故,即由此義非不和合,要由此有彼得有故。雖與影像為現生因,而非影像有差別故鏡成差別。大圓鏡智亦復如是,雖能為因生智等影,而與智等非合非離,不聚集故,不散失故。言非合者,彼未生前由未有體,不聚集故。言非離者,要有鏡智,智等影生,無則不生,不散失故。離壞無有名為散失,與彼相違名不散失,攝生彼故或不忘失所緣境相名不散失。由鏡智中顯現一切所知相故,三世智等及諸眾生,若不遍知鏡智不生,要知一切此智乃生,是故此智不忘一切所緣境相,名不散失。不散失故,所以非離,雖能為因起智等影,而不由彼有差別故此成差別,如大圓鏡無差別轉。此中意說,如世圓鏡雖能為因起諸影像,而非合離差別所觸。鏡智亦爾,雖能為因起智等影,而非合離差別所觸,種等雖能為芽等因,而亦合離俱不可說。光明細分亦非色等,共相和合以俱有故,令其識上似與色等和合相生,以世現見一切因果,雖非合離而能為因,是故無有因果二相決定和合。

佛地經論卷第四


上篇:遺教經論

下篇: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勝幢臂印陀羅尼經

勝幢臂印陀羅尼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不空罥索神咒心經

不空羂索神咒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天請問經

天請問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

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 婆藪般豆菩薩造 元魏中天竺三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上 天親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

涅槃論

涅槃論一卷 婆藪槃豆作 沙門達磨菩提譯  頂禮淨覺海...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九頌精義論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九頌精義論卷上 勝德赤衣菩薩造 西...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

佛說清淨心經

佛說清淨心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

佛說須賴經

佛說須賴經 曹魏西域沙門白延於洛陽白馬寺譯 聞如是:...

法演禪師語錄

法演禪師語錄卷上 舒州白雲山海會演和尚初住四面山語...

大樓炭經

大樓炭經卷第一 西晉沙門法立共法炬譯 閻浮利品第一...

天請問經

天請問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

【註音版】佛說咒目經

佛說咒目經...

菩薩十住行道經

菩薩十住行道品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曇昧摩提菩薩持...

【註音版】天王太子辟羅經

天王太子辟羅經...

【佛教詞典】四種三昧

摩訶止觀雲四種三昧:欲登妙位,非行不階,行法眾多,...

【佛教詞典】羯羅藍

梵語 kalala,巴利語同。指父母之兩精初和合凝結者。又...

輪迴與轉世

第一節 人死並非如燈滅 在大乘佛法的顯宗教理中,是將...

彌勒法門的介紹

◎彌勒信仰 農曆正月初一,為彌勒菩薩聖誕,中國佛教...

怎樣做到臨命終往生有把握

問: 怎樣才能做到臨命終往生有把握? 慧律法師答:...

國王攜妻捨身為奴

過去有一位國王名薩和檀,即施一切義,只要他人有所求...

如何將佛法融入於生活

將佛法融於生活可以從小的事情開始做起。 譬如:早上起...

處境並不是最糟糕的

有一則故事說,一個窮人與妻子,六個孩子,還有女兒女...

救了婦女一命,相貌命運也都改變了

免死得元(《感應篇箋註》)。這也是談怎麼幫助人。就...

對治美色淫慾的《九相圖》

人們窮盡一生珍愛自己的肉身,抹脂塗膏,百般呵護。同...

亡者助念後,遺體顯相由劣轉好,能往生嗎?

問: 弟子前幾天在寺院裡給一個朋友助念,他臨走前幾...

受持五戒,修養道德都能得到昇華

皈依若干年以後,因緣成熟了,要受持五戒。皈依三寶,...

定課多少不重要,但堅持很重要

當我們能夠修忍辱,把既有的功德保持住以後,不能夠得...

堅持為什麼這麼可貴

很小的時候,就聽說滴水穿石的故事。一滴水,看起來微...

【視頻】《諸德福田經》聆志居士念誦

《諸德福田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僧伽吒經》善音居士讀誦

《僧伽吒經》善音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