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

天親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卷上(一名伽耶山頂經論)

天親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見諸眾生煩惱縛  起菩提願為救拔
 如是正覺慈悲尊  頂禮造論釋經故
 我論能盡煩惱怨  救護諸有斷惡道
 如是二種最勝利  一切外道論中無

此修多羅所攝有九分。一序分。二所應聞弟子成就分。三三昧分。四能觀清淨分。五所觀法分。六起分。七說分。八菩薩功德勢力分。九菩薩行差別分。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伽耶城伽耶山頂塔初得菩提。與大比丘眾滿足千人俱。其先悉是辮髮梵志。應作已作所作已辦。棄捨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得解脫一切心得自在。已到彼岸皆是阿羅漢。諸菩薩摩訶薩無量無邊。皆從十方世界來集。有大威德。皆得諸忍諸陀羅尼諸深三昧。具諸神通。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香象菩薩。勇施菩薩勇修行智菩薩等而為上首。如是諸菩薩摩訶薩。其數無量。並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大眾圍遶。

論曰。如是我聞一時等。集法者語。住伽耶城者。示現所住處成就故。伽耶山頂者。示現彼形相大眾行住處故。塔者示現為彼能供養者興供養故。初得菩提者即彼成佛時故。與大比丘眾者。以其大故以不增不損故。滿足千比丘辮髮梵志者。此明學無學比丘。是名聽者成就。餘者次說諸菩薩行差別。彼菩薩行有二種攝法所攝。何等為二。一者因攝。二者果攝。又伽耶山頂塔者。根本序分。以無量諸佛所住處故。示現彼處諸佛如來集故。此法門者。諸佛如來所攝護故。應聞此修多羅者攝取成就。學無學其先悉是辮髮梵志。

又無學者有八種德。何等為八。一者所作畢竟。如經應作已作故。二者畢竟過於應作已作。如經所作已辦故。三者遠離三昧障。如經棄捨重擔故。四者捨離所受重擔。如經逮得己利故。彼重擔者所謂五陰。五者證涅槃。如經盡諸有結故。六者過三界。如經正智心得解脫故。七者依不顛倒受教修行。如經一切心得自在已到彼岸故。以善遠離諸煩惱故。八者如實修行四如意足。如經皆是阿羅漢故。又阿羅漢者能受信者。所施物故故名應供。又學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善畢竟持戒學道故。二者如心所求畢竟滿足故次說三昧分。

經曰。爾時世尊獨靜無人。入於諸佛甚深三昧。觀察法界。

論曰。入三昧觀察者。示現非是思量境界故。又入三昧者。示現不同聲聞辟支佛故。此明非聲聞辟支佛境界故已說三昧分。次說能觀清淨分。

經曰。而作是念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慧所作已辦。除諸重擔度諸有險道。滅無明得真明。拔諸箭斷渴愛。成法船擊法鼓。吹法螺建法幢。轉生死種示涅槃性。閉塞邪道開於正路。離諸罪田示於福田。

論曰。能觀清淨者。示現已得菩提故。如經而作是念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得菩提者。示現勝彼聲聞辟支佛證智故。如經得一切智慧故。彼得一切智慧者。有十七種何等十七。一者本願滿足。如經所作已辦故。二者捨離所取重擔。如經除諸重擔故。又重擔者所謂五陰。三者善斷一切諸煩惱障。如經度諸有嶮道故。四者善斷一切智障。如經滅無明故。五者證如實妙法。如經得真明故。六者離一切邪箭。如經拔諸箭故。七者離諸顛。如經斷渴愛故。八者成就出世間慧。如經成法船故。九者轉妙法輪。如經擊法鼓故。十者出無我妙聲善能降伏一切諸魔。如經吹法螺故。十一者善能降伏一切外道。如經建法幢故。十二者善斷一切諸結因緣。如經轉生死種故。十三者說世間出世間妙法。如經示現涅槃性故。十四者善能遠離顛倒取相。如經閉塞邪道故。十五者轉八聖道。如經開於正路故。十六者善能遠離外道福田。如經離諸罪田故。十七者示現三寶福田。如經示於福田故已說能觀清淨分。次說所觀法分。

經曰。我今當觀彼法。誰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何等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者是所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論曰。以何等人能證菩提。以何等智能證菩提。何者是所證菩提。觀彼三法。於三世中虛妄分別無有實體。

經曰。為以身得為以心得。若以身得。身則無知無覺。如草如木如塊如影。無所識知四大所造。從父母生其性無常。假以衣服飲食臥具澡浴而得存立。此法必歸敗壞磨滅。

論曰。經言為以身得為以心得者。示現身心不證菩提故。此明何義。以離身心更無實者。如愚癡人虛妄分別。無有如是證菩提者故。以何等人能證菩提。彼法於三世中虛妄分別無實體者。以非身得菩提示現。有八種法示現彼身不證菩提。何等為八。一者無作者。如經若以身得身則無知無覺故。二者虛妄取相成就。如經如草如木如塊如影故。三者遠離諸想。如經無所識知故。四者以諸因緣和合故生。如經四大所造故。五者體本不淨。如經從父母生故。六者念不住。如經其性無常故。七者如危朽物不可常保。如經假以衣服飲食臥具澡浴而得存立故。八者體是不實。如經此法必歸敗壞磨滅故已說非身得菩提示現。以何等人得菩提者。彼法於三世中虛妄分別無有實體。次說以何等智能證菩提。彼法於三世中虛妄分別無實體者。以非心得菩提示現。

經曰。若以心得。心則如幻從眾緣生。無處無相無物無所有。

論曰。有六種法示現彼心不得菩提。何等為六。一者見顛倒法虛妄誑惑愚癡凡夫。如經心則如幻故。二者依善不善諸因緣生。如經從眾緣生故。三者無定住處。如經無處故。四者虛妄分別取相實不可得。如經無相故。五者自性空。如經無物故。六者遠行。如經無所有故。已說非心得菩提示現。以何等智得菩提者。彼法於三世中虛妄分別無有實體。次說何者是所證菩提。彼法於三世中虛妄分別無有實體。

經曰。菩提者但有名字。世俗故說。無聲無色無成無行無入。不可見不可依。去來道斷過諸言說。出於三界。無見無聞無覺無著。無觀離戲論。無諍無示。不可觀不可見。無嚮無字離言語道。

論曰。經言菩提者但有名字世俗故說者。示現可證法但有名。用虛妄分別。其體無實故。彼但有名字世俗故說。有二十三種。何等二十三。一者無事。如經無聲故。二者過覺境界。如經無色故。三者諸法體空。如經無成故。四者離諸相。如經無行故。五者過一切世間凡夫境界。如經無入故。六者過識境界。如經不可見故。七者無可依處。如經不可依故。八者不生滅。如經去來道斷故。九者過一切世間名字。如經過諸言說故。十者善不善行諸法不可得。如經出於三界故。十一者離見者。如經無見故。十二者過耳識境界。如經無聞故。十三者過意識境界。如經無覺故。十四者不住。如經無著故。十五者如虛空。如經無觀故。十六者無為。如經離戲論故。十七者無諸患離諸漏。如經無諍故。十八者過小智境界。如經無示故。十九者無量。如經不可觀故。二十者他不能見。如經不可見故。二十一者內心無知。如經無嚮故。二十二者無物可見。如經無字故。二十三者不可說。如經離言語故。

經曰。如是能證菩提者。以何等智證菩提者。所證菩提法者。如是諸法但有名字。但假名說。但和合名說。依世俗名說。無分別分別說。假成無成。無物離物。無取不可說無著。彼處無人證。無所用證。亦無法可證。如是通達是則名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異離異無菩提相。

論曰。次說云何證菩提者。彼亦但有假名名字。依世俗說。虛妄分別無實體故。彼依世俗名說有六種。何等為六。一者不實分別。如經無分別分別說故。二者體空。如經假成無成故。三者我不可得。如經無物離物故。四者過世間慧。如經無取故。五者過言語道。如經不可說故。六者遠離我我所。如經無著故。又經言。彼處無人證無所用證亦無法可證。如是通達是則名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此明何義。明能證人明所用證智明所證境界。彼如是法以何等法用妙正智慧。如實知所見所知所證。是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又經言。無異離異無菩提相者。此明何義。無異離異二句。明彼證法清淨寂靜故。無菩提相義如向所說。已說所觀事分次起分者。此中復有何義。以三昧事訖故。以說時至故。是故應起。又於此中有二種義。一者以三昧中所觀察義。欲為文殊師利說故。二者文殊師利問如來答故。何故如來唯告文殊師利而不告餘者。以依對文殊師利說此法故。又復何故唯對文殊師利說此法門。以此所說法門深故。是故告彼深智慧菩薩。又何以故唯文殊師利問。以如來但告文殊師利故。是故文殊師利問隨順義故。彼所發問。以心清淨問答清淨故。次顯說分。

經曰。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會中。立佛右面執大寶蓋以覆佛上。時文殊師利默知世尊所念如是。即白佛言。世尊。若菩提如是相者。善男子善女人云何於菩提發心住。佛告文殊師利。善男子善女人應如是知菩提相而發心住。文殊師利言。世尊。菩提相者當云何知。佛告文殊師利。菩提相者出於三界。過一切世俗名字語言。過一切嚮無發心發。滅諸發是發菩提心住。是故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過一切發是發心住。文殊師利無發是發菩提心住。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無物發住是發菩提心住。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無障礙住是發菩提心住。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如法性住是發菩提心住。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不執著一切法是發菩提心住。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不破壞如實際是發菩提心住。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不移不益不異不一是發菩提心住。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如鏡中像如熱時焰如影如嚮如虛空如水中月。應當如是發菩提心住。

論曰。彼發清淨有九種。何等為九。一者捨一切戲論。如經文殊師利。無發是發菩提心住故。二者捨取諸法。如經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無物發住是發菩提心住故。三者如虛空。如經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無障礙住是發菩提心住故。四者寂靜。如經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如法性住是發菩提心住故。五者捨取常無常相。如經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不執著一切法是發菩提心住故。六者不毀道不捨道。如經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不破壞如實際是發菩提心住故。七者離謗離著。如經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不移不益不異不一是發菩提心住故。八者入一切法一相。如經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如鏡中像如熱時焰如影如響如虛空如水中月。應當如是發菩提心住故。又如實修行般若波羅蜜。餘四句過三界等者。如前所說應知。已顯說分。次說菩薩功德勢力分。

經曰。爾時會中有天子名月淨光德。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問文殊師利言。諸菩薩摩訶薩。初觀何法故行菩薩行。依何法故行菩薩行。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行。以大悲為本為諸眾生。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大悲。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大悲。以直心為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直心。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直心。以於一切眾生平等心為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平等心。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平等心。以無異離異行為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無異離異行。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無異離異行。以深淨心為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深淨心。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深淨心。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六波羅蜜為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六波羅蜜。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六波羅蜜。以方便慧為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方便慧。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方便慧。以不放逸為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不放逸。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不放逸。以三善行為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三善行。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三善行。以十善業道為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十善業道。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十善業道。以持戒為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持戒。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持戒。以正憶念為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正憶念。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正憶念。以正觀為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正觀。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正觀。以堅念不忘為本。

論曰。諸菩薩摩訶薩功德勢力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如心所求一切滿足。二者無障礙樂說辯才說法。如心所求一切滿足者。以起上上勝勝法故。彼起上上勝勝法者。有十四種。何等十四。一者受教不忘。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正觀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正觀。以堅念不忘為本故。二者善取正教觀有為法。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正憶念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正憶念。以正觀為本故。三者無彼處過。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持戒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持戒。以正憶念為本故。四者不隨順諸過。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十善業道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十善業道。以持戒為本故。五者善修十善業道。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三善行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三善行。以十善業道為本故。六者身口意業三法清淨。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不放逸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不放逸。以三善行。為本故。七者戒清淨。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方便慧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方便慧。以不放逸為本故。八者隨順利益一切眾生。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六波羅蜜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六波羅蜜。以方便慧為本故。九者滿足一切助菩提法。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六波羅蜜為本故。十者不疲倦。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深淨心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深淨心。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本故。十一者業果清淨。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無異離異行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無異離異行。以深淨心為本故。十二者修行清淨。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於諸眾生平等心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於諸眾生平等心。以無異離異行為本故。十三者作利益一切眾生清淨。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直心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直心。以於一切眾生平等心為本故。十四者心清淨。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大悲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大悲。以直心為本故。又經言。爾時會中有天子名月淨光德。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問文殊師利言。諸菩薩摩訶薩。初緣何法故行菩薩行。依何法故行菩薩行。文殊師利答言。諸菩薩摩訶薩行。大悲為本為諸眾生。如是等修多羅。從後向前解釋應知。已說如心所求一切滿足。次說無障礙樂說辯才說法。

經曰。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有幾種心。能成就因能成就果。文殊師利答曰。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四種心。能成就因能成就果。何等為四。一者初發心。二者行發心。三者不退發心。四者一生補處發心。復次天子。初發心如種種子。第二行發心如芽生增長。第三不退發心。如莖葉華果初始成就。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果等有用。復次天子。初發心如車匠集材智。第二行發心。如斫治材木淨智。第三不退發心。如安施材木智。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車成運載智。復次天子。初發心如月始生。第二行發心如月五日。第三不退發心如月十日。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月十四日。如來智慧如月十五日。復次天子。初發心能過聲聞地。第二行發心能過辟支佛地。第三不退發心能過不定地。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安住定地。復次天子。初發心如學初章智。第二行發心如差別諸章智。第三不退發心如算數智。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通達諸論智。

復次天子。初發心從因生。第二行發心從智生。第三不退發心從斷生。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從果生。復次天子。初發心因攝。第二行發心智攝。第三不退發心斷攝。第四一生補處發心果攝。復次天子。初發心因生。第二行發心智生。第三不退發心斷生。第四一生補處發心果生。復次天子。初發心因差別分。第二行發心智差別分。第三不退發心斷差別分。第四一生補處發心果差別分。復次天子。初發心。如取藥草方便。第二行發心如分別藥草方便。第三不退發心。如病服藥方便。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病得差方便。復次天子。初發心。學法王家生。第二行發心。學法王法。第三不退發心。能具足學法王法。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學法王法能得自在。

論曰。無礙樂說辯才說法。有四種發菩提心攝取十地。以種種差別說故。彼種種差別有十二句。經言。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有幾種心。能成就因能成就果。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四種心。能成就因能成就果。何等為四。一者初發心。二者行發心。三者不退發心。四者一生補處發心者。初發心。能與第二行發心作因第二行發心。能與第三不退發心作因。第三不退發心。能與第四一生補處發心作因。此句明上上因勝勝不失故。又經言。復次天子。初發心如種種子。第二行發心如芽生增長。第三不退發心如莖葉華果初始成就。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果等有用等者。示現從清淨因成就清淨果故。又經言。復次天子。初發心如車匠集材智者。以依諸願則能攝取一切佛法故。第二行發心如斫治材木淨智者。以成就清淨戒故。第三不退發心如安施材木智者。以依慧方便修一切行皆相應故。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車成運載智者。以不捨先許重擔故。又經言。復次天子。初發心如月始生。第二行發心如月五日。第三不退發心如月十日。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月十四日。如來智慧如月十五日等者。以示現上上大力清淨故。又經言。復次天子。初發心能過聲聞地者。以初地前菩薩利根。觀察一切菩提分法故。第二行發心能過辟支佛地者。以初地前菩薩依般若勝智。能集諸菩薩無量行故。第三不退發心能過不定地者。此已入初地得證智故。又過聲聞辟支佛地者。以過一切功用行故。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安住定地者。以善住王子地故。又經言。復次天子。初發心如學初禪智者。以觀下地法故。第二行發心如差別諸章智者。以智慧增長差別故。第三不退發心如算數智者。以方便智能數一切法故。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通達諸論智者。以得證智故。又經言。復次天子。初發心從因生者。以自性清淨本來成就故。第二行發心從智生者。以攝取世間出世間聞慧方便故。第三不退發心從斷生者。以過一切世間戲論故。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從果生者。以自然成就一切行故。又經言。復次天子。初發心因攝者。以信行助道淳熟故。又以觀初地境界故。第二行發心智攝者。以依境界淳熟觀功用行故。第三不退發心斷攝者。以依修行境界未得佛法觀故。第四一生補處發心果攝者。以依果淳熟隨所有佛國土。應成佛處即成佛故。又經言。復次天子。初發心因生者。以不顛倒修行善根性故。第二行發心智生者。以不顛倒法究竟性故。第三不退發心斷生者。以不顛倒修行性故。第四一生補處發心果生者。以得心自在故。又經言。復次天子。初發心因差別分者。以攝取無量善根故。第二行發心智差別分者。以無量無邊法門畢竟究竟故。第三不退發心斷差別分者。以入無量三昧門故。第四一生補處發心果差別分者。以無量神通奮迅隨意自在用故。又經言。復次天子。初發心如取藥草方便者。以攝取對治煩惱病法故。第二行發心如分別藥草方便者。以知對治煩惱病隨相應藥故。第三不退發心如病服藥方便者。以依知諸方便隨相應受用故。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病得差方便者。以煩惱病滅故。又經言。復次天子。初發心學法王家生者。以降伏一切聲聞辟支佛故。第二行發心學法王法者。以學一切得勝處故。第三不退發心能具足學法王法者。以得修道勝果故。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學法王法能得自在者。以於一切法中能得自在無障礙故。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卷上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卷下(一名伽耶山頂經論)

天親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論曰。已說菩薩功德勢力分次說菩薩行差別分。

經曰。爾時大眾中有天子名定光明主。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定光明主天子。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何等是諸菩薩摩訶薩畢竟略道。諸菩薩摩訶薩以是略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略道有二種。諸菩薩摩訶薩是二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二。一者方便道。二者慧道。方便者知攝善法。智慧者如實知諸法智。又方便者觀諸眾生。智慧者離諸法智。又方便者知諸法相應。智慧者知諸法不相應智。又方便者觀因道。智慧者滅因道智。

論曰。法主世尊親在眾中。何故乃問文殊師利。以為示現諸菩薩摩訶薩功德故。此以何義。以諸眾生於菩薩所起輕慢心。令生尊重恭敬心故。諸菩薩摩訶薩行差別有二種道。何等為二。一者因清淨道。二者功德清淨道。因清淨道者。以示現勝因清淨故。彼勝因清淨者。以四種發心說。何等為四。一者說助清淨道二者說功德智道。三者說實際證道。四者說如實修行道。功德清淨道者有八種。何等為八。一者攝取智教化一切眾生。如經又方便者知攝善法智故。二者能忍一切眾生諸不善行。如經慧者如實知諸法智故。三者集諸白淨法。如經又方便者觀一切眾生智故。四者觀一切菩提分法。如經慧者離諸法智故。五者知諸法和合相。如經又方便者知諸法相應智故。六者知諸法不同相。如經慧者知諸法不相應智故。又慧者知諸法不相應智者。以種種願故。七者如實知可化眾生。如經又方便者觀因道智故。八者集種種助道。如經慧者滅因道智故。已說功德清淨道。次說因清淨道。

經曰。又方便者。知諸法差別智慧者。知諸法無差別智。又方便者莊嚴佛土智慧者。莊嚴佛土平等無差別智。又方便者入眾生諸根行。智慧者不見眾生智。又方便者得至道場。智慧者能證一切佛菩提法智。

論曰。因清淨道亦有八種。何等為八。一者觀善不善法。如經又方便者知諸法差別智故。二者離諸因緣一切法根本。如經慧者知諸法無差別智故。三者離一切障礙。如經又方便者莊嚴佛土智故。四者斷一切和合。如經慧者莊嚴佛土平等無差別智故。五者如實知。如經又方便者入眾生諸根行智故。六者入一法門。如經慧者不見眾生智故。七者如實知一切凡夫虛妄分別。如經又方便者得至道場智故。八者證寂靜界。如經慧者能證一切佛菩提法智故。

經曰。復次天子。謂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略道。諸菩薩摩訶薩以是二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二。一者助道。二者斷道。助道者五波羅蜜。斷道者般若波羅蜜。復有二種略道。何等為二。一者有礙道。二者無礙道。有礙道者五波羅蜜。無礙道者。般若波羅蜜。復有二種略道。何等為二。一者有漏道。二者無漏道。有漏道者五波羅蜜。無漏道者般若波羅蜜。復有二種略道。何等為二。一者有量道。二者無量道。有量道者取相分別。無量道者不取相分別。復有二種略道。何等為二。一者智道。二者斷道。智道者謂從初地乃至七地。斷道者謂從八地乃至十地。

論曰。復有二種略道何等為二。一者功德道。二者智道。功德道者集種種善根。如經助道者五波羅蜜故。智道者通達一切法。如經斷道者般若波羅蜜故。又經言。復有二種略道。何等為二。一者有礙道。二者無礙道。有礙道者五波羅蜜者。以行三界故。此初地已前。無礙道者般若波羅蜜者。以過三界入初地證智故。又經言。復有二種略道。何等為二。一者有漏道。二者無漏道。有漏道者五波羅蜜者。以成就世間果故。此初地已前。無漏道者般若波羅蜜者。以成就出世間果故。此已得出世間智故。又經言。復有二種略道。何等為二。一者有量道。二者無量道。有量道者取相分別者。以遍取識境界故。無量道者不取相分別者。以過識境界不見遍取故。又經言。復有二種略道。何等為二。一者智道。二者斷道。智道者謂從初地乃至七地者。以如實知有為界故。斷道者謂從八地乃至十地者。以如實知無為界故。

經曰。爾時會中有菩薩摩訶薩名勇修行智。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何謂菩薩摩訶薩義。何謂菩薩摩訶薩智。文殊師利答言。善男子。義名不相應。智名相應。勇修行智菩薩言。文殊師利。何謂義名不相應。何謂智名相應。文殊師利言。善男子。義名無為。彼義無有一法共相應。無有一法不共相應。何以故。以無變無相故。義者無有一法共相應。無有一法不共相應。以本不成就義故。是故無有一法共相應。無有一法不共相應義者。不移不益無有一法共相應。無有一法不共相應故。

論曰。經言。善男子。義名不相應智名相應者。示現實際有四種。又經言。善男子義名無為。彼義無有一法共相應。無有一法不共相應。何以故。以無變無相故者。以離諸無常過故。是故經言。義者無有一法共相應。無有一法不共相應故。以自體性住故。如經以本不成就義故。是故經言。無有一法共相應。無有一法不共相應故。以常真如法界實體住故。是故經言。義者不移不益。無有一法共相應。無有一法不共相應故。又無有一法不移不益者。以法界不增不減故。

經曰。善男子。智者名道。道者心共相應非不相應。善男子。以是義故。智名相應非不相應。復次善男子。智名斷相應。是故善男子。智名相應法非不相應法。復次善男子。智名善觀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是處非處。善男子。以是義故。智名相應非不相應。

論曰。經言。善男子智者名道。道者心共相應非不相應者。自此以下次說為證法界。有三種句六種十法。此明何義。以何等智云何證。為何義何處住能證法界。以何等智者。以三種句六種十法示現。云何三種句示現何等智。智者謂道。道者心相應法非不相應法。是故經言。善男子。以是義故智名相應非不相應故。又智共眷屬能證法界。何以故。以心清淨故道清淨。以道清淨故心清淨故。又經言。復次善男子智名斷相應。是故善男子智名相應法非不相應法者。以遞共依止故。又經言。復次善男子。智名善觀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是處非處。善男子。是故智名相應非不相應者。以如實知可知境界故。已說三種句。次說六種十法。初說十種智。

經曰。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智。何等為十。一者因智。二者果智。三者義智。四者方便智。五者慧智。六者攝智。七者波羅蜜智。八者大悲智。九者教化眾生智。十者不著一切法智。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種智。

論曰。經言。諸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智。何等為十。一因智者。以善知無始世來解脫種子故。二果智者。以如實知無始世來種種業報故。三義智者。以善知自利利他故。四方便智者。以能增長微少善根令無量故。五慧智者。以能觀察善不善法故。六攝智者。以攝取法施資生施故。七波羅蜜智者。以善知成就種種善根故。八大悲智者。以依善根能起善行故。九教化眾生智者。以善觀察時非時故。十不著一切諸法智者。以離二邊修行中道故。如經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種智。已說初十種智。次說第二十種發。

經曰。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發。何等為十。一者身發。欲令一切眾生身業清淨故。二者口發。欲令一切眾生口業清淨故。三者意發。欲令一切眾生意業清淨故。四者內發。以不虛妄分別一切諸眾生故。五者外發。以於一切眾生平等行故。六者智發。以具足佛智清淨故。七者清淨國土發。以示一切諸佛國土功德莊嚴故。八者教化眾生髮。以知一切煩惱病藥故。九者實發。以成就定聚故。十者無為智滿足心發。以不著一切三界故。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種發。

論曰。經言。諸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發。何等為十。一者身發。欲令一切眾生身業清淨故。二者口發。欲令一切眾生口業清淨故。三者意發。欲令一切眾生意業清淨故者。以為遠離身口意業一切惡行。發大精進故。四者內發。以化一切眾生令學彼處故。不虛妄分別一切眾生故者。以不著諸法故。五者外發。於一切眾生平等行故者。以遠離憎愛故。六者智發。以具足佛智清淨故者。以平等教化一切眾生故。七者清淨國土發。以示一切佛國土功德莊嚴故者。以聞慧智不顛倒求法故。八者教化眾生髮。以知一切煩惱病藥故者。以於一切法中得自在故。九者實發。以成就定聚故者。以如實知心使隨相應說法故。十者無為智滿足心發者。以發實法故。不著一切三界故者。以心不著虛妄法故。又實不實心離虛妄取相故。如經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種發已。說第二十種發。次說第三十種行。

經曰。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行。何等為十。一者波羅蜜行。二者攝事行。三者慧行。四者方便行。五者大悲行。六者求助慧法行。七者求助智法行。八者心清淨行。九者觀諸諦行。十者於一切愛不愛事不貪著行。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種行。

論曰。經言。諸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行。何等為十。一波羅蜜行者。以助菩提法滿足故。二攝事行者。以能教化諸眾生故。三慧行者。以如實觀生滅法故。四方便行者。以如實知一切法故。五大悲行者。以心不求證涅槃故。六求助慧法行者。以為得四無畏故。七求助智法行者。以為自然得一切法故。八心清淨行者。以於一切法中無疑惑故。九觀諸諦行者。以入第一義諦故。十於一切愛不愛事不貪著行者。如前所說離憎愛故。如經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種行。已說何等智。次說云何證。第四十一種無盡觀示現。

經曰。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十一種無盡觀。何等為十一。一者身無盡觀。二者事無盡觀。三者煩惱無盡觀。四者法無盡觀。五者愛無盡觀。六者見無盡觀。七者助道無盡觀。八者取無盡觀。九者不著無盡觀。十者相應無盡觀。十一者道場智性無盡觀。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一種無盡觀。

論曰。經言。諸菩薩摩訶薩有十一種無盡觀。何等為十一。一身無盡觀者。以如實觀聖非聖有為無為身故。二者事無盡觀者。以如實觀實不實義故。三煩惱無盡觀者。以如實觀淨染法故。四法無盡觀者。以如實觀上中下一切諸法故。五愛無盡觀者。以如實觀善不善法故。六見無盡觀者。以如實觀顛倒不顛倒見故。七助道無盡觀者。以如實觀種種門修集善根迴向大菩提故。八取無盡觀者。以如實觀無邊眾生界故。九者不著無盡觀者。不著義如向所說。十相應無盡觀者。以如實觀是義非義故。十一道場智性無盡觀者。以隨眾生信示現坐道場故。如經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一種無盡觀。已說云何證。次說為何義。第五十種對治法示現。

經曰。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對治法。何等為十。一者對治慳貪心。雨佈施雨故。二者對治破戒心。身口意業三法清淨故。三者對治瞋恚心。修行清淨大慈悲故。四者對治懈怠心。求諸佛法無疲倦故。五者對治不善覺觀心。得禪定解脫奮迅自在故。六者對治愚癡心。生助決定慧方便法故。七者對治諸煩惱心。生助道法故。八者對治顛倒道。集實諦助道生不顛倒道故。九者對治不自在心。法時非時得自在故。十者對治有我相。觀諸法無我故。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種對治法。

論曰。經言。諸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對治法者。以十波羅蜜清淨故。何等為十。一者檀波羅蜜清淨。如經對治慳貪心。雨佈施雨故。二者尸波羅蜜清淨。如經對治破戒心。身口意業三法清淨故。三者羼提波羅蜜清淨。如經對治瞋恚心。修行清淨大慈悲故。四者毘離耶波羅蜜清淨。如經對治懈怠心。求諸佛法無疲惓故。五者禪波羅蜜清淨。如經對治不善覺觀心。得禪定解脫奮迅自在故。六者般若波羅蜜清淨。如經對治愚癡心。生助決定慧方便法故。七者方便波羅蜜清淨。如經對治諸煩惱心。生助道法故。八者願波羅蜜清淨。如經對治顛倒道。集實諦助道生不顛倒道故。九者力波羅蜜清淨。如經對治不自在心。法時非時得自在故。十者智波羅蜜清淨。如經對治有我相。觀諸法無我故。如經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種對治法故。已說為何義。次說何處住。第六十種寂靜地示現。

經曰。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寂靜地。何等為十。一者身寂靜。以離三種身不善業故。二者口寂靜。以清淨四種口業故。三者心寂靜。以離三種意惡行故。四者內寂靜。以不著自身故。五者外境界寂靜。以不著一切法故。六者智功德寂靜。以不著道故。七者勝寂靜。以如實觀聖地故。八者未來際寂靜。以彼岸慧助行故。九者所行世事寂靜。以不誑一切眾生故。十者不惜身心寂靜。以大慈悲心教化一切眾生故。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種寂靜地。

論曰。經言。諸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寂靜地。何等為十。一者身寂靜。以離三種身不善業道故。二者口寂靜。以清淨四種口業故。三者心寂靜。以離三種意惡行故者。以三種戒善清淨故。四者內寂靜。以不著自身故者。以離邪我見故。五者外境界寂靜。以不著一切法故者。以離常無常法故。六者智功德寂靜。以不著道故者。以不著有物無物故。七者勝寂靜。以如實觀聖地故者。以不見聲聞辟支佛地。如實觀察諸佛菩薩聖地故。八者未來際寂靜。以彼岸慧助行故者。以遠離一切虛妄取相故。九者所行世事寂靜。以不誑一切眾生故者。以如實知世諦第一義諦。不顛倒說法故。十者不惜身心寂靜。以大慈悲心教化一切眾生故者。以為教化眾生。一切處生不疲倦故。如經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種寂靜地。已說證法界。自此已下次說諸菩薩摩訶薩隨順如實修行義。

經曰。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如實修行得菩提。非不如實修行得菩提。善男子。云何名為諸菩薩摩訶薩如實修行。善男子。如實修行者如說能行故。不如實修行者。但有言說不能如實修行故。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智如實修行道。二者斷如實修行道。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調伏自身如實修行。二者教化眾生如實修行。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功用智如實修行。二者無功用智如實修行。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善知分別諸地如實修行。二者善知諸地無差別方便如實修行。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離諸地過如實修行。二者善知地地轉方便如實修行。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能說聲聞辟支佛地如實修行。二者善知佛菩提不退轉方便如實修行。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

論曰。經言。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如實修行得菩提。非不如實修行得菩提。善男子。云何名為諸菩薩摩訶薩如實修行。如實修行者如說能行故。不如實修行者。但有言說不能如實修行故者。以如所說如是修行。以不違先言故。又經言。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智如實修行道。二者斷如實修行道。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者。以如實知證聲聞辟支佛智。而不取彼處以為究竟故。又經言。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調伏自身如實修行者。以自取妙道如實修行故。二者教化眾生如實修行者。以化餘眾生令入正道如實說法故。如經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故。又經言。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功用智如實修行者。以作心行菩薩行功用智故。二者無功用行智如實修行者。菩薩於修道中住。以無作心行菩薩行無功用行智故。如經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故。又經言。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善知分別諸地如實修行者。以善智慧方便故。二者善知諸地無差別方便如實修行者。以入一相故。如經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故。又經言。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離諸地過如實修行者。以離二邊故。二者善知地地轉方便如實修行者。以修行善法不休息精進故。如經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故。又經言。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能說聲聞辟支佛地如實修行者。以善學一切法故。二者善知佛菩提不退轉方便如實修行者。以證真如法如實知修行方便故。如經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

經曰。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如是等無量無邊如實修行。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如實修行。諸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如實修行者。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以為難。

論曰。修行四種勝因。成就四種勝果及餘如實修行故。彼勝果者諸如來智。於一念中知三世事。皆相應故。

經曰。爾時佛讚文殊師利法王子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汝今善能為諸菩薩摩訶薩。說本業道。誠如汝所說。

論曰。善哉者以不顛倒說法故。隨順如來所說法故。

經曰。說是法時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文殊師利法王子等。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論曰。有三種義是故歡喜。何等為三。一說者清淨。以於諸法得自在故。二所說法清淨。以如實證知清淨法體故。三依所說法得果清淨。以得淨妙境界故。如經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故。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卷下


上篇:佛地經論

下篇: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

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菩薩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諦d...

【註音版】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註音版】大方廣菩薩藏經中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法

大方廣菩薩藏經中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法...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卷上 無著菩薩造頌 世親...

大乘四法經釋

大乘四法經釋 一言立所宗者。世間宗見惣有其二。一外...

【註音版】無量壽經優波提舍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

分別功德論

分別功德論卷第一 失譯人名附後漢錄 建初偈所說曰迦葉...

佛說邪見經

佛說邪見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尊者...

燈指因緣經

燈指因緣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若種少善於勝福...

【註音版】佛說善夜經

佛說善夜經...

十方千五百佛名經

十方千五百佛名經 「□□□、勝慧佛、善□□□□□□...

千手千眼大悲懺法

楊枝淨水讚 楊枝淨水 遍灑三千 性空八德 利人天 福壽...

金剛三昧經

金剛三昧經序品第一 北涼失譯人名 如是我聞: 一時佛...

【註音版】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金光明最勝懺儀

金光明最勝懺儀 宋傳天台教觀四明沙門知禮集 一切恭敬...

犍陀國王經

犍陀國王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佛教詞典】四十二品無明

是天台圓教所斷之無明,亦即在十住、十行、十迴向、十...

【佛教詞典】俱有根

(術語)心心所在同時而為所依之眼,耳,鼻等六根也。...

臨終助念的方式

人在世間,如自己平時尚未修行到生死自主的程度,或根...

隨心造業,隨心轉業

【原文】: 古今人不知隨心造業隨心轉業之義。多少大聰...

聖賢之路八正道

過去,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有一位名叫馬血...

現生永受安樂,報終即登九品蓮

『現生即永受安樂,報終即登九品蓮』 這個是歷來無數聰...

直指見性是「心」非「眼」

我們看第一段, 直指見性是心非眼。 這個地方,佛陀從...

不要埋怨業障,資糧就在當下

有一次,一位中年朋友若有所悟地對趙朴老說:我現在想...

入一無妄,彼六根一時清淨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

放生會刺激更多的養殖和捕撈嗎

很多人對放生有這樣一個疑問:市場需求量是固定的,按...

無用的石頭與有用的磚頭

傳說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在函谷府衙為府尹留下洋洋五...

本煥老和尚《黃梅四祖寺首屆弘法夏令營開示》

能在四祖寺辦夏令營,可以說是你們的好因緣。因為四祖...

省庵大師的淨土情懷

每年的農曆四月十四日是淨土宗第十一代祖師省庵大師的...

念佛與念觀音菩薩的關係

觀世音菩薩代表阿彌陀佛慈悲的一面,尋聲救苦,拯救眾...

【視頻】西方發願文(男聲念誦)

西方發願文(男聲念誦)

【視頻】《佛說如幻三昧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如幻三昧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