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

無著菩薩造頌 世親菩薩釋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卷上

無著菩薩造頌 世親菩薩釋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此經文句義次第  世無明慧不能解
 稽首於此教我等  無邊功德所生身
 具如斯德應禮敬  彼之足跡頂戴持
 覺轅難駕彼能乘  要心普利諸含識

經云。能以最勝利益者。此據成熟菩薩。能以最勝付囑者。此據未成熟菩薩。云何於諸菩薩最勝利益。復何者是最勝付囑。為答此問頌曰。

 勝利益應知  於身並屬者
 得未得不退  謂最勝付囑

謂於菩薩身中為其利益。亦能令彼菩薩益其所有相屬伴類。名最勝利益。於彼身中令其佛法成熟攝聚故。即是利益彼身。亦令化餘有情所有堪能。皆成就故。是於屬者能為利益。如是應知。於得未得所有功德。能為彼作不退之因。由於善友而親委寄。是名以勝付囑而相付囑。此中得而不退者。欲令不舍大乘。未得不退者。令於大乘更趣殊勝。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云何住。為答此問。頌曰。

 於心廣最勝  至極無顛倒
 利益意樂處  此乘功德滿

此明何義。若菩薩作此四種利益意樂。始是發心住。於大乘具此意樂。方可名為功德圓滿。云何為四。利益意樂。一廣大。二最勝。三至極。四無顛倒。經云諸有發趣菩薩乘者。當生如是心。廣說乃至如是一切。此明廣大利益意樂。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者。此明最勝利益意樂。雖度如是無量眾生。乃至不名菩薩。此明至極利益意樂。此何意耶。欲明所有一切眾生悉皆攝同菩薩。己身由斯但是寂滅。己身無別有情也。若作別有眾生。不為己想者。此即不名菩薩。若攝為己體。即是至極不舍。是故名為至極意樂。若菩薩有我想眾生想壽者想。更求趣想者。則不名菩薩。此明無顛倒利益意樂。此即由依有身見故我等想生。為令正斷是不顛倒。次下當顯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如是修行。經云。菩薩不住於事應行佈施。如是廣說。此中何意。以一施聲而總收盡六到彼岸耶。答曰。

 六度皆名施  由財無畏法
 此中一二三  名修行不住

為明此六咸有施相。此之施性由財無畏法。財施由一謂是初施無畏。由二謂是戒忍。於無怨讎(戒也)及怨讎處(忍也)不為怖懼故。法施由三謂是勤等。由其亡倦(勤也)了彼情已(定也)宣如實法(慧也)此是大菩薩修行之處。即是以一施聲。收盡六度。經云菩薩不住於事應行佈施如是等者。此中何謂不住性耶。頌曰。

 為自身報恩  果報皆不著

言不住於事者。此顯不著自身。不住隨處。應行佈施者。此顯不著報恩於利養恭敬等。求恩望益之處事有多途故。云不應隨處生著而行佈施。不住於色等者。謂不著果報。問何須如是行不住施耶。頌曰。

 為離於不起  及離為餘行

由顧自身不行其施為欲離其不起心故。莫著自身速應行施。由望恩心及悕果故遂舍正覺菩提果性。為於餘事而行惠施。是故當舍求餘行施。次下當說攝伏心。其事云何。

 攝伏在三輪  於相心除遣
 後後諸疑惑  隨生皆悉除

經云。菩薩如是應行佈施。乃至相想亦不應著。此顯所舍之物。及所施眾生並能施者。於此三處除著想心。次明佈施利益。或有難雲。既於施等離其相狀。如何當獲福德利益。為答此故。說生福甚多。問何故宣說於修行後不彰福利於攝伏下方始言之。答為顯若人不著相想。方能行彼不著施也。從此已後所有經文。皆為除遣後後疑惑。於此便有如是疑生。問若不著於法而行施者。如何為求正覺勝果行惠施耶。為答此疑。經云於汝意云何。可以勝相觀如來不。如是廣說。頌曰。

 若將為集造  妙相非勝相
 三相遷異故  無此謂如來

若謂如來是由施等因緣所造。於有為相中得最勝性者。便見如來有其勝相。若望如來真如之性。即無此勝相。是故不應以勝妙相觀於如來。由彼法身是非集造之所顯故。次雲。何以故。如來說彼勝相三相遷異故。由此勝相即非勝相。此中意說三相之體。是遷流故。妙生所有勝相皆是虛妄。是故應以勝相非相觀於如來。此意欲明從因生法是虛假故無。此謂如來由彼全無三種相故。由離此相即以無相為相。若於是處無生住滅變異之性可了知者。此顯如來不是有為造作之性因緣所成。如是明解如來性已。雖為佛果而行佈施非著法施。即是除去疑情。次下妙生重生疑念。若由如是行無住施者。即因極甚深。復說如來是無為性。即是果極甚深。如何末代得有信者。令彼果報不虛棄耶。為斷此疑。頌曰。

 因與果甚深  於彼惡時說
 此非無利益  由三菩薩殊

縱於末代而有菩薩具戒具德具慧。由此說法果利不虛頌曰。

 由於先佛所  奉持於戒學
 並植善根故  名具戒具德

經云。然彼菩薩非於一佛而行恭事。非於一佛植諸善根。此顯於先佛所為持戒故。而行恭敬承事。及為種諸善根。如其次第即是具戒具德次明具慧人。頌曰。

 能斷於我想  及以法想故
 此名為具慧  二四殊成八

此明我想有四。法想亦四。故成八想。頌曰。

 別體相續起  至壽盡而住
 更求於餘趣  我想有四種

我想四者。謂是我想有情想壽者想更求趣想。四種不同。此於別別五蘊有情自生。斷割為我想故。見相續起作有情想。(薩埵是相續義)乃至壽存作壽者想。命根既謝轉求後有。作更求趣想。法想四者。頌曰。

 皆無故非有  有故不可說
 是言說因故  法想有四種

法想四者。一法想。二無法想。三想。四無想。此謂能取所取諸法皆無故。法想不生。即無法想。彼之非有法無自性。空性有故非無法想。即彼非有有非有性。非言所詮故非是想。是言說因故非是無想。由想力故。雖非言顯而以言說故。有八義不同。由我及法八想斷故。名具慧人。何意此義。但於具慧而說。非具戒具德者何。答為顯實想有差異故何者是。頌曰。

 由彼信解力  信故生實想
 不如言取故  取為正說故

由此義故說。彼之後而云是人乃能聞此經典生一信心。由具慧者不如言而取。及由隨順勝義智故。取為正說故。名為實想。為斯理故說彼之後便云不應取為法。不應取為非法。不應如言所說將以為法。亦復不即執為非法。由此是能隨順勝義智。取為正說故。即是經云聞說是經生實信不。經云妙生如來悉已知見是人等者。為顯何義。頌曰。

 佛了果非比  由願智故知

彼具戒等人所有果報。佛非比知。然由願智現量而了。若不言見或謂比知。若不言知恐是肉眼等見。是故知見並言。何故世尊作如是語。頌曰。

 為求利敬者  遮其自說故

彼具戒等。為求利養恭敬。自說己德便生念曰。如來既遙鑒我。為此無宜自說。

經云。妙生彼諸有情當生當攝無量福聚者。此目何義。謂是令其福聚當生。又是彼福當能相續熏習不斷。言有我執等者。意說有隨眠性非有現行執。

經云。是故如來密意宣說筏喻法門。諸有智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此中有何密意。頌曰。

 證不住於法  為是隨順故
 猶如舍其筏  是密意應知

謂於經等法非增上證所住處故。即得證已應舍彼法。如到彼岸舍棄其筏。於增上證是隨順故。應須收取。如未達岸必憑其筏。是名密意。一筏之上有其取舍故名為密。若是自餘非順證法理須舍故。次後更為除疑。何者是上。文云不應以勝相觀於如來。彼從無為所顯性故。若如是者。復如何說。釋迦牟尼如來證於無上正等菩提。乃能宣揚所有法教。由斯道理彼非正覺亦不說法。答此疑故。頌曰。

 化體非真佛  亦非說法者

由有三佛。一法身佛。二受用身佛。三化身佛。言釋迦牟尼佛者。即是化身。此乃元非證覺。亦不說法度生。文雲。何以故。佛所說法等者。為遮總撥一切說法之事故。雲化體非真佛亦非說法者。然非總無。頌曰。

 說法非二取  所說離言詮

如是二種。謂法性非法性。非耳能聽非言能說。是故應知。非法非非法。此據真如道理而說。彼非是法。謂是法無為其性故。復非非法。由彼無自性體是有故。何故但言所說之法。不言能證之人。答但言所說能證義顯。由非不覺得有所說。

經云以諸聖者皆從無為之所顯故者。為明說此法因。由諸聖人並從真如清淨之法所顯現。故名無為所顯是故彼還說無為法。凡所有事言不能宣者。此即豈能取也。彼之自性非是言說所行處故。明此即是非言說性。何故此中無有簡別。總說聖者不唯言佛。答為明聖人皆從真如清淨所顯。由有全淨一分淨故。隨其所應故無有過。又說福差殊欲何所顯。答法雖實是不可取性及不可說。然而有益。頌曰。

 自受為他說  非無益集福

何故經云。世尊此福聚者則非是聚。是故如來說為福聚福聚。頌曰。

 福不持菩提  彼二能持故

言福於菩提不能持負故。二於菩提是能持故。頌意如是何謂為二。謂自受為他說。經云既自受已。於他演說。未了此言將述何義。由其聚聲(梵雲塞建陀有其多義或是聚義或是肩義或是分段義若依此方譯之為聚但得積聚義遂無餘義此中且據二種此為昔人不解梵音又譯之為趣深成遼落又復須知此聚義肩義解時極難也)有二種義。一是聚積義。二是肩荷義。猶如在肩能持於擔。為此名肩為聚。由斯理故。彼福積聚說為福聚。由其不能持荷菩提說為非聚。即非肩義是積聚義。此二是菩提因福乃甚多。問何故此二能持菩提。為顯斯義故。經云何以故妙生由諸如來無上菩提從此經出等。何故菩提言出。諸佛言生。頌曰。

 得自性因故  此餘者是生

言菩提者即是法身。此是無為性故。名為自性。是故此二是得彼之因。非是生因。若望此餘受用化身。是生因故。由此親能持菩提故。生福甚多。為顯此義。經云何以故等。何故此是能成立因。頌曰。

 唯是佛法故  能成最勝福

言如來說為非佛法者。此顯所覺之法唯佛能證由不共性。是故最勝。此是最勝福因性故。招福極多。意明此是能成勝福之親因。上經云。聖人皆是非集造之所顯示。為此諸聖於彼證法不可取不可說者。諸預流等聖人。並悉取其自果。如何此成非所取性。於其所取而宣說者。非不可說性。為遣疑故生起後文。即彰非所取所證理善成就。頌曰。

 不取自果故  非可取可說

由是無為所顯性故。彼於六境無有少法可得。既無可預名為預流。乃至阿羅漢亦無有法理皆同此無為之法體。無可取為此聖人。於自果不取不說。若聖人作如是念。我得果者即是有其我等執者。意說有隨眠惑非是現行。由非彼證現觀之時。有我等執而雲我得。何意妙生自說得阿羅漢。為令一分有情知已親證故。又復自說得無諍住者。為顯身與勝德相應。為欲令他生勝敬信故。為何意趣而雲。妙生都無所住。而說我得無諍住得無諍住。頌曰。

 解脫二障故  說妙生無諍

障有二種。一是煩惱障。二是定障。於斯脫故不住二障。為此再言。此言二無諍性即是諍之非有。次復起疑言。世尊昔於然燈佛所有法可取。彼亦為他說其法要。以此而言如何得成無取無說。為答斯難故。雲實無有法是如來所取。此有何意。頌曰。

 在然燈佛所  言不取證法

此言世尊在然燈佛所。亦不以言取其證法。頌曰。

 由斯證法成  非所取所說

若言諸聖皆是無為所顯。彼法不是所取。亦非所說者。如何諸菩薩取嚴勝佛國土耶。又受用身如何自己取為法王。世間於彼將為法王。為遣疑故方生下文此中意者。頌曰。

 智流唯識性  國土非所執

由彼實無佛土嚴勝是可取事。除從諸佛淨智所流唯識所現。此即不能有所執取。若言實有形質是可取性。我當成就國土嚴勝者。斯誠妄語。如來說彼不是嚴勝。由此說為國土嚴勝。此有何意。頌曰。

 無形故勝故  非嚴許嚴性

言莊嚴者此有二義。一是形相。二是勝相。此最勝者。是第一義。此由無形質故。佛土莊嚴非是莊嚴。以彼不是真莊嚴故。是故說此以為最勝。勝法集此故名最勝。若執有佛土形勝莊嚴。雲我當成就彼。即便於色等境界有住著心。為遮此見故有不住文生所云受用身佛如何自己取為法王。他亦爾者為答此難故。將受用身同妙高山。此文欲顯何義。頌曰。

 譬如妙高山  於受用無取

如妙高山王。獲得勝大尊主性故。名為妙高。而不自取為山王性。以山無分別性故。受用身佛亦復如是。具法王性由獲勝大尊主性故。名為勝大。而不自取其法王性。我是法王以無分別故。如何得是無分別耶。為顯斯義。文雲如來說為非身。由彼非有說名有身。此有何意。頌曰。

 非有漏性故  亦非是因造

然受用身非有漏性故。由此非有說為有身。皎然純淨自體有故。亦非是因造。由此有身非是仗他因緣生故。何故於先顯福德性已說其喻。今何更說。頌曰。

 為顯多差別  及以成殊勝
 前後福不同  更陳其喻說

前明三千世界喻顯福多。今說無數三千彰其更廣。何故於前不言斯喻。為受化者所樂不同。先少後多意在於此。前福差別不明成立之因。為於菩提無有荷持之用。今欲顯其能立因相。更將別喻隨事而言。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卷上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卷中

無著菩薩造頌 世親菩薩釋

三藏法師義淨奉 詔譯

何謂能立因相。

 兩成尊重故  由等流殊勝
 煩惱因性故  由劣亦勝故

言兩成尊重者。由所託處成制底塔故。謂是說法之地。其所依身成如大師尊重性故。即是持經之人施寶之地。及能施者無如是事故。次下經文顯此法門。乃是諸佛親所證會等流之性。頗曾有法是如來說不者。此明何意。言無有法是如來獨說。皆是諸佛共宣揚故。

又此施珍寶福是苦惱事生起之因。法門功德乃是煩惑斷除之要。優劣懸隔。是故下文將地塵為喻。如來說作非塵。由此說為地塵。所言世界如來說為非界。由此說為世界者。此有何意。言此地塵不是染等性塵。是故名作地塵。又彼世界非是煩惱之因名界。為此說為世界。界是因義。即是世之因也。斯言意顯彼福乃是煩惑塵坌之因由其外塵。雖是無記彼福縱善方之極卑。況並成佛福因。而不更為微劣。又彼能成大丈夫相所有福業。嫓此成菩提因。持說法門之福亦為是劣。由彼眾相非是正覺之體性故。為此名為大丈夫相。是彼標相故。由持說福能得大覺性。為此名劣。亦勝過施寶之福。況法身因而不超越。是故劣亦勝也。即是寶福極卑為能成立因。此既成立施寶之福與此福因有差別已。次下諸文更復成立。欲何所明。頌曰。

 彼果勝苦故  難逢勝事故
 境岸非知故  於餘不共故
 是甚深性故  勝餘略詮故
 胄族高勝故  望福福殊勝

此述何義。答施寶之福獲得自身所受用果。彼身是勝。以能舍彼無邊之身。此福勝前。由彼自身是苦性故。何況為彼而行其施。

爾時具壽妙生。了彼自身是苦事故。由法勢力遂便墮淚。此之法門復是難逢。妙生自從生智已來。亦未曾聞。復是勝事。此言欲顯般若之名。此下意欲成立是勝妙事。即經云如來說為般若波羅蜜多者。彼即非波羅蜜多。為何意趣作如是說。答境岸非知故。由其所知境岸除佛於餘無能知者。復是於餘不共故。此之法門所有實想。即實想者。除佛教已餘處無故。言實想者唯此處有。言非實者是於餘不生義。是故文雲若能生如是想者。彼當成就第一希有。又此法門亦是甚深。由於此經或少受或遍持。於我等想不復生起。於我等想不生故者。明於所取義無有顛倒。於我等想即是非想者。明於能取無有顛倒。此二如其次第明我法二無性智。佛於此義隨印妙生所說之事。言不驚不怖不畏者。此三皆名為懼。即是驚懼怖懼畏懼。然隨事不同。故有三別。言驚者謂於非處生懼(若正譯梵音應雲越怖今言驚等者此為不能移舊若准論釋驚義未甚相當下二准此應可思之也)違越正理如越正道可厭惡故。言怖者。(應雲續怖)相續生懼怖。既生已不能除斷故。言畏者。(應雲定怖)生決定心一向畏懼。此等若無便成心離惶惑(若不見本音本意於文即未閑釋義為此註出本音斯乃可亡疑惑餘家釋別義非此論)又此法門勝餘略詮故者。由經說此是最勝波羅蜜多如來所說。(經是略詮)又此法門族胄高勝故。言勝族者。謂由諸佛所共說故。然彼寶施無有如斯眾德圓備。即是成立此福望前福聚昇況理別也。所云於身是其苦性。彼施即是苦果性故。其福卑劣者。然此法門若有持說。彼之大士行諸苦行。此亦豈非是招苦報。如何不是得苦果耶。為除此難故有下文。欲顯何義。頌曰。

 彼行堪忍時  雖苦行善故
 彼德難量故  由斯名勝事
 由無恚怒情  不名為苦性
 有安樂大悲  行時非苦果

此述何義。答縱令彼人行苦行時有苦惱果。然於彼時由有堪忍性故。此名勝事。有其二因。一是善性故。由諸波羅蜜多皆以善為體性故。二是彼德難量故。如經云此即是其非波羅蜜多。由彼德岸曾無知者。為此名為不知其岸。由與勝法相應故。即此難行之苦。望前苦惱自有殊別。何況我想瞋想悉皆無故。必無其苦。非但無苦更生悲樂。如經云我無是想亦非無想。言非無想者。此顯有想與悲心相應。准斯語理。若諸有情於我想等不除遣者。苦行之時見有苦惱。即便欲舍菩提之心。是故應離諸想。乃至廣說。此何所顯。若人不發勝菩提心。便有如斯過失生瞋恨心。頌曰。

 生心因不舍  是故應堅求

問於何處心是此心生因。而遣堅固勤求。復於何處是不舍菩提心因令進求也。頌曰。

 謂是得忍邊  及此心方便

此謂入初地勝義之心。得忍邊際行。無住心即是。文雲應離諸想發起無上正等覺心。何以故者。此謂顯其無住著心生起之因。若於色等處有住著心者。此必不能進求佛果故。諸菩薩應無所住而行佈施者。文意欲明施攝六到彼岸。即是生起無住著心方便。謂得忍已。雖復遭苦而不棄舍大菩提心。問如何起行為利有情。復遣不住利有情事。此則取舍同。問疑情遂發。答曰。菩薩如是應行佈施為利諸眾生等。此顯何意。頌曰。

 應知正行者  是利生因故
 於有情事相  應知遍除遣

此述何義。言此正行者。是利益眾生因。應知即是利益有情。而不取有情所有相貌。何謂有情相貌事耶。頌曰。

 彼事謂名聚

彼眾生者。即是名字施設。喚為眾生及所依事。何者是其正行。謂於眾生事相皆除遣故。由彼名字想者即是非想。以彼自體本非有故。即彼眾生不是眾生。謂於五蘊名為眾生。由彼眾生自體無故。此我法無性。何以故。由佛世尊並除諸想。此明我法二想皆無。如何能成最勝妙事。頌曰。

 最勝除其想  諸世尊無此
 由真見相應

此述何義。由非彼二是實有性。而諸大師強除彼想。然諸如來與真見相應故。果不住因位。如何得見彼果之因。既有此疑。答如經云妙生如來是實語者。有其四句。頌曰。

 果不住因位  是得彼果因
 世尊實語故  應知有四種

此實語性有其四種。何謂為四。頌曰。

 立要說下乘  及說大乘義
 由諸授記事  皆無有差舛

由佛自立要期。元求佛果無有妄謬。於下劣乘及以大乘並諸授記。並無謬故。於此隨其次第。實語如語不誑語不異語。而相配屬。言如來者。由於聲聞乘說苦等四諦。是實不虛。於其大乘說法無性。所顯真如稱實知故。如來是知義。於一切時過去未來現在。所有授記如其事故。皆無妄謬故曰如來。經云如來所證法及所說法。此即非實非妄者。此有何意。答曰。

 不得彼順故  是非實非妄
 如言而執者  對彼故宣說

言諸如來所有說法。此說不得彼故。而是隨順於彼。由彼說法不能親獲內證法故。於其言下無有體故。故非是實。由順彼故。故非是妄言。我現證無上覺者。此據文句道理而有此說。問何故世尊自立要言。我是真實語者。而所說法非實非虛。一說兩兼理成難信。由此答雲。如言而執者。對彼故宣說。言諸聖人是無為所顯者。然真如性常時遍有。如何佛果以無住心方能證得。非有住心。又復如何常時遍有實體真如。或有得者或不得者。為除此疑。說入闇喻。此明何義。頌曰。

 常時諸處有  於真性不獲
 由無知有住  智無住得真

此中意道真如之性。雖是常時遍有。由其無智有住心故。即不能得。是不清淨義。由其有智無住心故。即便得見是清淨義。然佛世尊是真如所顯。由斯理故。以有住心不能證得。由此頌曰。

 無智由如闇  當闇智若明
 能對及所治  得失現前故

猶如闇者。是與闇相似義。由斯以闇比其無識。以其日光譬同有智有眼。如文具述。故云能對及所治得失現前故。隨其所應由其有眼者顯得能對。夜分曉已顯破所治冥闇謝故。日明既出者。顯能對現前。日光既照見眾色像。次後之文欲說何事。頌曰。

 由如是正行  獲如是福量
 於法正行者  業用今當說

由如是正行者。此明文正行。頌曰。

 於文有三種  受持讀演說

文有三者。一受持。二讀誦。三演說。言受持者。謂持法人。讀誦者依多聞說。雖不能持由能讀故亦多聞攝。義正行者。謂是週遍得其義故。頌曰。

 義得由從他  及己聞思故

義之得因從他及己。何謂從他。云何由己。為聞思故。如其次第從他及己而得者。據遍得義。此謂文義正行。頌曰。

 此謂熟內己  餘成他有情
 由事時大性  望福福殊勝

此受持等。但為成熟內己。餘成他有情。即是於他廣為正說。獲如是福量者。顯其福量差別。由事時大性望福福殊勝。此舍身福望前舍身福。由事大故有其差別。及由時大。由一日中尚以極多自身而行佈施。復經多時於法正行者。業用今當說。何謂彼行業用耶。頌曰。

 非境性獨性  能依是大人
 及難可得聞  無上因增長
 若但持正法  所依處成器
 蠲除諸業障  速獲智通性
 世妙事圓滿  異熟極尊貴
 於此法修行  應知獲斯業

經云不可思者。此顯不是凡情。比度所行境界。言不可稱者。此顯獨性所獲之福。於聲聞等是不共性故。言為益發趣極上最勝乘有情故說者。顯此法門是大人所依大乘教。名極上乘大乘行。名最勝乘。樂下劣者不欲聞故。此顯難聞性。聽者難得故。由能成就不可思量等福聚故。此顯增長無上之因。福種增長故。此中文云不可思不可稱者。謂以非量非度。如次應知。當知是人則為以肩荷負等者。此即顯其能持法者。由彼持法即是持菩提也。所在之處香花供養者。此顯所依之處成勝妙器。由被輕辱故。所有應生惡趣之業。皆當消盡故。此顯淨除業障。言此為善事者。謂遭輕辱時。顯被辱之人有福德性故。言此為善事。(自古翻譯皆無此語由梵本中字隱密故)於然燈佛先供事諸佛。所得之福比於末代。於此法門能受持等。獲多福故。此顯得成智通性。多福資糧悉圓滿故。乃至當知。是經不可思議。此顯果報不可思也。即是世妙事圓滿。果報極尊貴。謂於護世帝釋婆羅門等所有圓滿皆當攝取。言狂亂者。應知此是狂心因。言不可思果報者。此之多性勝性二種。皆非凡情所測。斯謂於法正行。便能安住如是眾德。是故名此為正行業果報功用。又復如前三種問答。此中重問。義有何殊。答曰。

 由自身行時  將己為菩薩
 說名為心障  違於無住心

妙生實無有法可名菩薩者。若無菩薩。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行菩薩行耶。答此疑曰。實無有法如來於然燈佛所如是等。此顯何義。頌曰。

 授後時記故  然燈行非勝
 菩提彼行同  非實由因造

此中意言。我昔於然燈佛所。非是勝上行菩薩行。而我昔行時實無有法可於彼邊證得正覺。若證覺者即不記我後時成佛。此中意者。言彼行時自云我當成佛。若言菩提非有者。佛亦是無。即總撥無。佛為除此難。文雲妙生。言如來者。即是實性真如異名。謂無顛倒義。名為實性。無改變義是曰真如。妙生若有說雲如來證得無上正等覺者。是為妄語者。此顯何義。答曰。菩提彼行同非實由因造。由昔菩薩修行之時實無可行。諸佛亦爾。無法可證正等菩提。此還總撥實無無上正等菩提。答斯難曰。妙生如來所有正覺之法。此即非實非妄者。此有何意。然真如理是佛所證。彼即非實由從因生。諸有為相是聚相義。彼即無其色等相故。頌曰。

 無彼相為相  故顯非是妄
 由法是佛法  皆非有為相

謂此無彼色聲等相。色等相無是其自相。由此故云無彼相為相故。顯非是妄。是故如來說。一切法即是佛法。此顯何義。由如來證此法故。由法是佛法皆非有為相者。此顯以無為體此何所陳。由一切法。以真如為自性。此乃但是佛所覺悟。是故一切法。名為佛法。由此色等不能持其自體相故。所有彼諸色聲等法。皆不是法。由不是法。是故此成其法。即是畢竟能持非有之相。丈夫之喻何所顯耶。頌曰。

 謂以法身佛  應知喻丈夫
 無障圓具身  是遍滿性故
 及得體大故  亦名為大身
 非有身是有  說彼作非身

煩惱所知二障無故。名圓具身。言遍滿者是遍行義。遍諸處故名為具身。及得體大故。亦名為大身。此遍行者。應知即是真如之性。在諸法中無有異性故。雲非有身。是有說彼作非身如來說為非身。由此名為具身。大身者。斯何所陳。以非有為身故。名彼為非身。即真如性故。由其無身故。是故名此為具身大身。若言無有菩薩者。正覺亦無。所覺亦無。亦無眾生令入涅槃。亦不嚴淨諸佛國土。有何所為。諸菩薩等。令諸眾生入於圓寂。又復作意淨佛土耶。為答斯難故有下文。此顯何義。頌曰。

 不了於法界  作度有情心
 及清淨土田  此名為誑妄

若言此心是其誑妄。為此不名菩薩者。若爾由何得名。答妙生若有信解一切法無性。一切法無性者。如是等此文欲顯何義。答曰。

 於菩薩眾生  諸法無自性
 若解雖非聖  名聖慧應知

此明何義。言法無性。法無性者。此據眾生及菩薩所有之法。於彼若能信解。或世出世。謂是異生及聖。皆名菩薩。由此便成決定。許有覆俗勝義二種菩薩。此即顯其順彼。再說菩薩菩薩。經文前雲。如來是無得所顯者義成明白。若如是者。豈彼聖人全無所見。為答斯難許有五眼。為顯其義。頌曰。

 雖不見諸法  此非無有眼
 佛能具五種  由境虛妄故

此乃如何不是妄耶。為答此難先為喻已。彼諸眾生種種性其心流轉。我悉知之。如是廣說。此顯何義。言彼非是妄見。由境虛妄故。何者是虛妄境。謂種種妄識。頌曰。

 種種心流轉  離於念處故
 彼無持常轉  故說為虛妄

即是種種識有六識殊故。復是其妄。何因名識為心流轉。經云如來說為無陀羅者。此顯離於念處性故。由彼念處是此持處。彼若無者。即是無持。陀羅喃阿羅痾陀羅。此之三名。共目二義。皆得名持。亦有流注義。由無持故心即流散。言無持者。為顯常轉之緣。既無持故顯其常轉。是虛妄性(問何故本經初留梵語陀羅。不譯為漢字者。有何意趣。答梵本三處皆是陀羅。而義有差別。今時譯者若也全為梵字。即響滯於東土。如其總作唐音。頓理乖於西域。是故初題梵字。可謂義詮流轉所由。於內道持。便是正述執持之事。作斯譯者。方稱頌本無著菩薩之意。符釋者世親菩薩之情。如其不作斯傳。定貽傷手之患。若總譯為流。持理便成不現。咸為持字。流義固乃全無。作此雙兼。方為愜當。若譯為流。於理亦得。然含多義。不及陀羅。一處既爾。餘皆類知。諸存梵本者咸有異意。此波若已經四譯五譯。尋者當須善觀。不是好異。重譯意存鞠理。西國聲明。自有一名目多事。一事有多名。為此陀羅一言。遂含眾義。有流有持。理應體方俗之殊致。不得恃昔而膠柱。若勘舊譯全成疎漏。無暇言其藏否)何以故者。由有過去等心不可得言故。所云過去未來心者。由是過去未來性故。是不可得。其現在者即是遍計所執。自性非有故。此顯流轉之心。是妄識性所緣。無有三世性故。復有何意說福聚喻耶。答曰。

 應知是智持  福乃非虛妄
 顯此福因故  重陳其喻說

此述何義。心既流轉是誑妄性故。所有福聚亦並成虛。此既是妄何成於善。既有深疑理須明決。答流轉之心可是其妄。所言福聚體不是虛。由是正覺智之持故。如何顯此是其持性。如雲妙生若此福聚者。如來即不說為福聚。此何意趣。由五取蘊體是虛妄。若此福聚是取蘊者。如來即不說此福聚為福聚性。是不說為智之持處義。若言如來是非集造所顯。如何如來說有諸好及眾相耶。為除此難故云。不應色身圓滿及相具足觀於如來。言色身者。是墮好義故。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卷中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卷下

無著菩薩造頌 世親菩薩釋

三藏法師義淨奉 詔譯

如來說彼為具相者。此非具相。由此說為具相。此有何意。頌曰。

 謂於真法身  無隨好圓滿
 亦非是具相  非身性應知
 於法身無別  非如來無二
 重言其具相  由二體皆無

言法身實不圓滿隨好色身。應知亦不具足眾相。彼無身性故。是謂法身無具相義。亦非如來無斯二種。所謂色身圓滿及以具相。由斯二種不離法身。是故如來有其相好。為此重言。色身圓滿及以具相。由二皆無故。是故此二亦說為無。言此非圓滿此亦非具相。亦說為有。以說色身圓滿及具相言故。斯有何意。由其法身無此相好。是故名此為如來。色身圓滿及以具相。由與彼身不相離故。法身之性即不如是。然法身非彼自性故。若言不應以色身圓滿及具相身觀如來者。如何如來有所說法耶。為答斯難。此即以其惡取而謗於我。由不能解我所說義故。頌曰。

 如來說亦無  說二是所執

何意重言。說法說法者。頌云說二是所執。云何為二。一乃是文。二便是義。由何所以。文雲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耶。答曰。

 由不離法界  說亦無自性

由不離法界外有說法自性可得。若言無有世尊是能說者。所說之法亦復不離法身。故成非有。如是甚深之法。如何當有敬信之人。為除此難。答曰。

 能說所說雖甚深  然亦非無敬信者

經云。妙生彼非眾生非非眾生者。此有何意。頌曰。

 由非眾生非非生  非聖聖性相應故

諸有當能生敬信者。彼非眾生。由餘眾生不與聖性相應。即與凡夫性相應故。非非眾生者。由與聖性相應故。此中義者。由彼望其凡夫性故。不是眾生。由望聖人性故。非非眾生。何以故。眾生眾生者。如來說彼為非眾生。此據愚小異生性。由此說為眾生者。此據聖人性。若言如來曾無有法。是所覺知者。云何離其後後正知次第。而名無上正等覺耶。為答此難。非是有法可覺方名無上正覺。然由頌曰。

 少法無有故  無上覺應知
 由法界不增  清淨平等性
 及方便無上

於此乃至無有少法能過故名無上。又復法界無有增故。其法平等故。名無上上。上性無故。又復如來法身清淨平等故。其法無不齊等。無有少增故名無上。又復其法是無我自相。此即高。高性無故名無上。又復於諸方便亦是無上。所有善法皆圓滿故。名為無上。此餘菩提於諸善法不圓滿故。即此方便實為有上。此乃如來說為非法。由此說為善法者。此有何意。頌曰。

 由漏性非法  是故非善法
 由此名為善

由有漏性彼不是持有漏之相。不能持故。由此說為善法。由無漏性決定能持是善性故。若要以善法獲大菩提者。所有說法亦應不獲菩提。是無記性故。為遮此難更言差別之福答所說法。縱令無記終有所得。頌曰。

 說法雖無記  非不得應知

由非離此能得菩提故。知籍斯菩提方契。頌曰。

 由斯一法寶  勝彼寶無量

故此宣說法寶。望前無數妙高無邊之寶。顯福差別。假為第百分亦不能及一者。乃至廣說。將顯何義。頌曰。

 於諸算勢類  因亦有差殊
 尋思於世間  喻所不能及

此言何義。謂以此福望前福聚。謂是算勢類。因四種差別。於此世間遍尋思已。無有其喻能比況者。言由算差別者。始從假為第百分。乃至或為算分不顯差殊。但言算者。此即應知總攝。其餘所有算數。或為勢分者。由其勢力有差殊故。如強弱人事不相並。或為比數者。由品類別。言此福類元不比數前之福類。如貴賤人不相比數。因者明其因。果亦不相干涉故。言彼亦不可與此為因(鄔波尼殺曇譯為因字如芥子種將比松柏)於此世間竟無其喻可況於福。由斯前福望於此福。實為減少皆不足言。故云乃至譬喻亦不能及。若言彼法性相平等故。無不平者即無能度所度。云何如來說脫有情耶。為除此難故起後文。將顯何義。頌曰。

 法界平等故  佛不度眾生
 於諸名共聚  不在法界外

凡名有情者。於彼蘊處由名共蘊。不在法界之外。即此法界其性平等。是故曾無有一眾生可是如來之所度脫。此即如何當有我執者。此有何意。若言但唯脫其五蘊而已。此即是有所許眾生。由如是故。頌曰。

 若起於法執  與我執過同
 定執脫有情  是無執妄執

如雲妙生言我執者如來說為非執。妄執如來說為非生者。是不能生聖法之義。若言不應以其具相觀於如來。非彼自性故。由是法身自性故。然彼如來自性法身。可以具相而比知之。有作斯難。為除疑意生起後文。將顯何義。頌曰。

 不應以色體  准如來法身
 勿彼轉輪王  與如來齊等

此則報相之福。亦名具相。由彼成此故。藉其福力得菩提故。有作是說。此則如來以其具相。現證無上正覺。為除此意。不應以具相如是等。將顯何義。頌曰。

 即具相果報  圓滿福不許
 能招於法身  由方便異性

由真法身是智自性故。與彼福體性不同。此二伽他要顯何義。頌曰。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彼人起邪勤  不能當見我
 應觀佛法性  即導師法身
 法性識難知  故彼不能了

此二頌中。所說之義。頌曰。

 唯見色聞聲  是人不知佛
 此真如法身  非是識境故

此文意顯不應以色聲二種觀於如來。由是異生不能見者。此何為也。彼人起邪勤。言彼異生妄起邪勤。不依正道求見於我。此雲法性者即是真如。若言福不證菩提者。此即菩薩福業其果應斷。為釋此疑故有下文。言此福性雖復不能親招覺處。頌曰。

 其福不失亡  果報不斷絕
 得忍亦不斷  以獲無垢故
 更論於福因  為此陳其喻
 彼福無報故  正取非越取

由此是彼智資糧性故。又復何為。更於其福而陳喻耶。故云得忍亦不斷。以獲無垢故。更論其福因。為此陳其喻。又有疑雲。既得無生法忍智乃不生。菩薩諸福皆應斷絕。為顯福不斷絕至極清淨。獲福既多果報亦勝。於不生法得無性者。有二種無性。由其二性體不生故。經云妙生應正取不應越取者。云何是正取不應越取。答彼福無報故。正取非越取。凡所有福招果報者。是可厭故。當知彼取即是越取。如越正路而行嶮道。而彼福不招報。是故彼是正取非為越取。問菩薩福津既不感報。所獲之果如何可知。答曰。

 彼福招化果  作利有情事
 彼事由任運  成佛現諸方
 去來等是化  正覺常不動
 彼於法界處  非一異應知

諸佛世尊現眾變化。非彼如來若來若去等故。雲彼事由任運成佛現諸方去來等是化正覺常不動。為顯斯義生起下文。曾無有去亦不有來。由此故名為如來。此有何意。若如來有去來等異者。彼即不是。如其常性無有變易。微塵作墨喻者。是誰之喻顯何事耶。答曰。

 彼於法界處  非一異應知

言彼如來於法界處。非一非異性。意顯斯事故彰其喻。頌曰。

 微塵將作墨  喻顯於法界

又世界為墨。喻顯何義。頌曰。

 此論造墨事  為彰煩惱盡
 非聚非集性  顯是非一性
 於彼總集性  明其非異性

譬如造墨。所有塵埃眾多極微性非一處。其聚集物非一事故。亦非異性。由總集故。此由無有別別斷割之理。如是應知。諸佛世尊於法界中煩惱障盡。非一處性。亦非異性。此即兼述三千大千世界。不是聚性。及是聚性其喻亦同。如來說為非是聚性。是故說為極微聚者。此顯何義。若其聚物是其一者。不應名此為極微聚。又復若是一界者。亦不應言三千大千世界。由此故云。此即是其有聚執也。此即如來說為非執。不為聚執故。由其妄執是故說為聚執。欲明異此餘悉應無無上正智。復有何因。諸凡愚類於實無聚而執耶。為除斯難。而雲其聚執者。但俗論說有如是等。此何所明。頌曰。

 不了但俗言  諸凡愚妄執

妙生諸有說雲。如來宣說我見等者。此明何義。頌曰。

 斷我法二種  非證覺無故

言我法二種體是無故。此兩雖言得斷。而亦不證菩提。是誰之斷而能獲耶。答由二見之斷。彼二之見是所除故。頌曰。

 是故見無見  無境虛妄執

由此故知我體是無。諸有我見如來說為非見。以無境故。意道所有我境元來是無。文雲故名我見者。明虛妄分別有也。如是於無我理顯見無見性已。亦是顯其於法見無見性。是故文雲。於一切法應如是知等。然其法想亦是非相性故。猶如我見。復有何意。此之我法二見說為非見性耶。答曰。

 由此是細障  如是知故斷

是所顯義。此之我法二見。是其見取。此謂細障。由於二事如是正知非見性故。方能除斷。經云應如是知。應如是見。應如是解者。此文說頌曰。

 由得二種智  及定彼方除

謂以覆俗勝義智。及以此二所依之定。方除彼障。又論差別之福何所顯耶。答頌曰。

 陳福明化身  非無無盡福

如來雖復任運廣為化用。然彼化身宣說正法。即是無漏之福。便成無有盡期。云何正說等者。此意為顯如來不自言我是化身。頌曰。

 諸佛說法時  不言身是化
 由不自言故  是其真實說

此何所陳。欲明如來雖為眾生宣揚法化。而不自說我是化身。由作如是不正說故。為此名彼以為正說。意道若異此者。於彼所化諸眾生輩不生極敬。斯乃為利多眾生事。復是無法可說故。若言如來為多化身無盡說法。如何彼復說有涅槃耶。為釋此疑說伽他曰。

 如來涅槃證  非造亦不殊

非諸如來所證圓寂是其造作。有為自性望其造作復不是異。雖現涅槃而是其化。示同生死利益有情。欲顯如來無住涅槃。生死涅槃兩皆不住故。復有何因。示同生死而不住於生死因緣事耶。答頌曰。

 一切有為法  如星翳燈幻
 露泡夢電雲  應作如是觀
 此集造有九  以正智觀故

由以星等九事為同法喻。喻九種正智而觀於境。何謂九觀。應知即是九種所觀之事。何謂所觀。頌曰。

 見相及與識  居處身受用
 過去並現存  未至詳觀察

此中應觀見如星宿。謂是心法正智日明。亦既出已光全滅故。應觀所緣境相。如瞖目人覩發團等。是妄現故。應觀其識猶若於燈。此能依見由愛膩力而得生故。應觀居處猶如於幻。即器世間有多奇質。性不實故。應觀其身譬如露渧。暫時住故。觀所受用猶若水泡。其受用性是三事合所生性故。應觀過去所有集造同於夢境。但唯念性故。應觀現在事同於電。疾滅性故。應觀未至體若重雲。阿賴耶識在種子位。體能攝藏諸種子故。

作斯九種觀察之時。有何利益。獲何勝智。頌曰。

 由觀察相故  受用及遷流
 於有為事中  獲無垢自在

此義云何。觀有為法有其三種。一由觀見境識故。即是觀察集造有為之相。二由觀器界身及所用故。即是觀其受用。於此由彼所受用也。三由觀三世差別轉故。即是觀其遷流不住。由此觀故便能於諸有為法中。獲無障礙隨意自在。為此縱居生死塵勞不染。其智設證圓寂灰燼。寧味其悲。頌曰。

 由斯諸佛希有法  陀羅尼句義深邃
 從尊決已義廣開  獲福令生速清淨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卷下


上篇:金剛仙論

下篇: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入定不定印經

大周新翻三藏聖教序 御製 蓋聞: 大乘奧典,光秘賾於...

受用三水要行法

受用三水要行法 唐三藏法師義淨撰 准依聖教。及西方現...

佛說一切功德莊嚴王經

佛說一切功德莊嚴王經一卷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隨意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隨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上 天親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

涅槃論

涅槃論一卷 婆藪槃豆作 沙門達磨菩提譯  頂禮淨覺海...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九頌精義論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九頌精義論卷上 勝德赤衣菩薩造 西...

三具足經憂波提舍

三具足經優波提舍翻譯之記一卷 施戒聞三備攝眾行。是...

阿闍世王授決經

阿闍世王授決經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佛...

【註音版】大悲咒修持儀軌

大悲咒修持儀軌...

大方廣佛華嚴經(80卷)

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製 蓋聞:...

佛說法集名數經

佛說法集名數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傳法...

讚阿彌陀佛偈

讚阿彌陀佛偈 曇鸞法師作 南無阿彌陀佛(釋名無量壽傍...

七佛父母姓字經

七佛父母姓字經 失譯附前魏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

差摩婆帝授記經

差摩婆帝授記經 元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佛說滅除五逆罪大陀羅尼經

佛說滅除五逆罪大陀羅尼經...

佛說菩薩本行經

佛說菩薩本行經卷上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

【佛教詞典】一夏九旬

略稱一夏。即每年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之九十日。此...

【佛教詞典】法華三大部補註

凡十四卷。宋代從義撰。又作天台三大部補註、三大部補...

沒有做不成的事,只在想不想做

1953年11月13日,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消防隊的電話總機...

聖嚴法師:別人不做的工作都由我來做吧

如果你對工作有非你不可的責任和使命感,做起事來一定...

思慧很重要,沒有人可以取代

從我們學習的角度,聽聞佛法很重要,思慧也是很重要!...

「涅槃」與「往生」有什麼區別

問: 在佛教為什麼把人死了稱為往生,但是又有聽說過...

五戒與十善

松贊干布時期,大臣吞彌桑布紮最初翻譯的幾部佛經中有...

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我想,我們讀《阿彌陀經》,有兩句話是非常重要的,是...

美國五位素食者的心路歷程

去年年底,美國人道對待動物組織(PETA)舉辦了一次我為...

斷除業力的相續,尤其淨土宗更重要

外道,我們看經典上,尤其是《阿含經》,其實它這個外...

修淨土的人不要忽略發願

我想我們修淨土的人,我看到很多很多的居士念佛,對發...

晝執火炬的人

佛經中有一則典故。佛世時有一位修行者,他覺得修行是...

研讀經教時,需要注意什麼

原文: 看經須是週遍廣博,方得融貫,不致偏執。蓋經有...

少吃人造的,多吃天造的

很多營養學家都說過一句飲食金句,少吃人造的,多吃天...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印能法師唱誦

《佛說阿彌陀經》印能法師唱誦

【視頻】《佛說舍利弗悔過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舍利弗悔過經》風柯月渚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