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九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問曰:「行以名色二因緣識而重說者,此有何勝?」
答曰:「初託胎識行為因緣,以彼能作種子義故;已種種子名色為因緣,以能和合成就事故,以二因緣住持成就依止,能取境界觀故。又行因緣而業得名,是故經中說諸業因為能生因,名色因緣而愛得名,是故經中說彼愛緣為能生緣,以二因緣於境界中依境界住。又行因緣初生心得名,名色因緣已生,六入未成就六入得名。又行因緣依一門行。此以何義?彼行因緣唯意門行,名色因緣依二門行。此以何義?名色依於身根意根二門而行,以二因緣依六門行。又行因緣唯惡道中以依罪業能攝住故,如經中說,彼諸眾生於惡道中乃至惡業未盡不死,業盡乃死。如是等名色因緣,人及天道欲色界中,以彼處有名色二事,無色界中無二因緣。」
問曰:「如來於彼《城喻經》中、《大因緣》等修多羅中說,依名色因緣於識。何故於此修多羅中而說依識因緣名色?」
答曰:「名色因緣依識而有。此以何義?以實有識,名色與識迭共相因,而依識有,有名色有。如依所依是故有依。此以何義?如王及臣迭共相依而王為勝,以王去時臣亦隨去。此亦如是,識與名色迭共相依,而識為勝,是故依識而有名色。若識因緣不託母胎,諸心數法則不得有。以識託胎,諸心數法皆亦隨從。又因根本心成歌羅邏,以赤白等和合則能成歌羅邏,為成眾生。彼處識心為根本因,如大因緣法門中說,佛告阿難:『若彼識心不託母胎,彼歌羅邏及名色等亦不成就。』是故識為諸苦種子,為欲示現根本義故,是故唯說識緣名色,不說名色因緣於識。」
問曰:「有人說言:十二因緣有於時節,彼人依識因緣名色義則不成。何以故?無因緣故。此以何義?為識滅已然後能作名色因緣、為識不滅能作因緣?若識滅已作名色因緣,此義不成。何以故?以滅種子不能與芽作生因緣故。又復有過,中間斷絕眾生體故。若識不滅能與名色作因緣者,一眾生身於一念中並有二識。以是義故,識不能作名色因緣。」
答曰:「相續不斷不絕,因緣如燈焰,體相續不斷。此以何義?如焰相續不斷不絕而能有用,非先焰滅而後焰生。若先焰滅從焰生者,是則滅已後時更生。又復有過,後焰生時無因而生。又復有過,若無因生則應常生。又亦非是先生焰住後餘焰生。若先焰住後焰生者,先焰便應第二念住,而佛法中無如是義。又復有過,先生之焰無因而生。又復有過,焰應增長。又復有過,應多焰生。又亦非即先焰住時更生餘焰。何以故?不容受故。此以何義?隨先生焰,以何等處、何等因緣?即彼生處、即彼因緣,即先生焰即時俱謝,是故得容餘焰餘因緣。又復有過,前燈焰滅、後燈焰生,不從無火因緣而生。此義不然。何以燈炷焰前後次第不斷不絕相續而生?如是識名色等次第生滅能成因果應知。以是義故,依識因緣能生名色,因果義成。」
問曰:「名色因緣有六入者,以何等因?」
答曰:「以彼因故。何以故?以色清淨因緣五入,以名清淨因緣意入,故說名色因緣六入。」
問曰:「若以名色緣六入者,此義不成。何以故?以雖有彼而無彼故。此以何義?歌羅邏等時雖有名色、無六入等,以是義故,此義不成。又復所以此義不成,以眾生有盲聾等故。此以何義?若名色能作六入因者,則不應有盲聾眾生,一切悉應具足諸根。」
答曰:「此義不然。何以故?不離彼有成,猶如雲雨。此以何義?如汝天雨,若先有云後時雨者,非離雲雨;亦有有云而無有雨。如是六入若有名色,有六入者非離名色,復有名色而無六入。」
問曰:「以何義故,有彼名色而無六入?」
答曰:「以諸因緣不具足故。此以何義?猶如眼識,如實有眼,以諸因緣不具足故不成眼識。又復猶如實有種子,以諸因緣不和合故不能成芽。此亦如是,歌羅邏等時中因緣不具足故,眼等諸入亦不具足。」
問曰:「彼諸因緣云何具足?」
答曰:「以煩惱業,名色和合淳熟故成。」
問曰:「云何得知煩惱亦是六入因緣?」
答曰:「以阿羅漢不復生故。此以何義?以阿羅漢雖復有業而無煩惱,是故不生。以不生故無有六入,是故得知,煩惱亦是六入遠因業,亦是彼六入因緣。何以故?以成盲等故。是故雖復實有煩惱隨種類生,具六種業有盲聾等,是故知業亦六入因。又以十二入有種種故。此以何義?以入種種迭共不同,但一眾生一身體中種種不同,何況種種眾生身中諸業不同,家力色命皆悉不同,如是等以諸眾生家力色等一切差別此皆依業。以是義故,彼業亦是六入因緣,名色亦是六入因緣,以彼六入依種子故。此以何義?以雖復有煩惱業等,名色種子生於六入,不離名色能生六入,如不離子而能生芽,是故得知近因名色生於六入,亦依彼業生於六入。何以故?以雖有彼而無彼故。此以何義?以雖復有煩惱業等,而彼名色不具成就。如歌羅邏等時中無眼等入,而依彼故成就六入,如始結子終能成果。是故得知煩惱業等名色淳熟,而能作彼六入因緣。」
問曰:「汝說因緣猶不具足。何以故?是中不說外因緣故。此以何義?唯除聲入。名色等緣共六入生。若如是者,但說六入因緣。不具足說名色因緣,此是過失?」
答曰:「彼不須說。何以故?以二處見故。此以何義?以彼外入二處見故,以依眾生攝、依非眾生攝。此以何義?此中但依眾生次第說彼十二因緣,而不依彼非眾生說十二因緣,是故但依眾生所攝入說,不依非眾生說。以是義故,此中但依眾生所攝內因緣說,而非依彼外因緣說。」
問曰:「若爾,不應說於名色。此以何義?若如是者,名色有支中不應說名色,以色二處見故。」
答曰:「實如所難。雖然,若於彼處不說名色,但言以名緣六入者,如是不說五種色入,彼六入中色亦清淨,非但名色入清淨。此以何義?應說可見色等入緣,是故彼處亦說色名。以是故,說識因緣名、名緣意入如是等,如是三時無有分別,是故如來於此中說,是名正說。」
問曰:「何故不說外入因緣?」
答曰:「說眼等者,是即成說。此以何義?此修多羅中具足成就說眾生體。此復何義?隨何等處眼等諸入,彼處必有色等外入。何以故?以不遠離色等境界有眼識等。以是義故,說眼等入則已攝得外色等入,是故不別說外入等。又以依內入得名字故。此以何義?依內入故得眾生名,非依外入。以是義故,唯說內入不說外入。」
問曰:「何故名觸?」
答曰:「對到名觸。」
問曰:「此以何義?」
答曰:「於念境界中識相對法故,以眼識等於彼色等諸境界中彼此相對,是名為觸。復有觸者,近對和合到一處等,名異義一。又和合生意地法,故名為觸。」
問曰:「說觸因緣猶不滿足,以三種法和合因緣而生觸故。此以何義?以有三法和合生觸,佛如是說。此中唯說六入因緣而生於觸,是故此中不具足說生觸因緣,此是過咎。」
答曰:「以說內因緣攝得外故,如彼鼓聲。此以何義?如人鼓桴和合生聲,唯說鼓聲,如是三法和合生觸,雖依內說而攝得外,是故無過。又不同義如種子芽。此以何義?如雖有時及地水等和合能作生芽因緣,而說種子名為勝因。子能生芽是芽勝因,此是稻芽此是麥芽不說共因。觸亦如是,有不同義,雖有三法和合故生,唯說內入不說共因。
「又以勝因故。此以何義?雖有三事和合生觸,以依根能生而說內因,以彼勝故,以依根故諸識能生,以盲聾等無識等故,以色等法識境界故。是故依根三法和合能生彼法,雖三法生而根是勝,是故如來唯說勝法如說六入。又雖說六入而攝得三法和合成觸,以說入名即說六識,以彼相隨,以說眼等入即攝色等入。何以故?不離色等入有眼等入。以是義故,如說六入,此亦如是。」
問曰:「六入緣觸,此是何因?」
答曰:「以盲等人無眼等觸,餘者有故。此以何義?以有眼等根有眼等觸,離眼等根無眼等觸,如盲等人唯有意識,此亦如是六入緣觸。」
問曰:「依觸緣受,此是何因?」
答曰:「以樂受等境界和合有樂受等。此以何義?如人患熱依熱逼惱,求於雪冷摩尼珠等及以蔭涼。又如有人依寒逼惱,求火求衣求溫水等一切暖觸。」
問曰:「觸緣受者,此義不然。何以故?共觸生故。此以何義?觸共受生,以是義故觸緣受者此義不成,如兩角共生,右角不作左角因緣、左角不作右角因緣。此亦如是,是故應依餘因緣生,非觸因緣。又若共生而觸能作受因緣者,以何義故,受不能與觸為因緣?以受觸生相應因故。」
答曰:「雖復共生,而一是因,一非是因。此以何義?有二種法,雖復共生而有一法能作彼因,非第二法作彼法因,如明與焰雖復共生,焰是明因、明非焰因。又如日與光二法共生,而日能與光明作因、光明不能與日作因。又如芽共生芽作影因,影非芽因。觸亦如是,雖共受生,觸為受因、受非觸因,是疑已斷。復有異義,我此法中非觸共生次第因緣。此以何義?我此法中非受與觸一時俱生。云何而生?依過去時,即與後時受法作因次第緣生。此云何知?以說一因。此以何義?以說依觸因緣生受,不說依受因緣生觸。此以何義?若此二法共俱生者,應說迭因。以是義故,說次第緣,不說一時。」
問曰:「依受緣愛,此是何因?」
答曰:「以受為因,欲取樂故而生於愛。」
問曰:「若如是者,苦不應生?」
答曰:「以求離故。」
問曰:「求樂受者見樂故求,不應求苦,以不用故。」
答曰:「雖不求苦而亦有愛,以不欲得彼苦受故,求欲離苦彼即是愛,是故苦受亦愛因緣。又樂受者欲愛因緣,苦受遠離有愛因緣。此以何義?如人有苦依苦逼惱,不知無力為殺害身,以不求苦以不求樂而愛因緣。又依無明盲故取苦,如彼渴人闇夜飲於糞和合水。此亦如是。」
問曰:「色等境界皆是愛緣,何故但說受為愛緣?」
答曰:「為樂受故求彼色等。此以何義?樂受之生必有伴侶。以是義故,於色等法皆生愛心,受為勝因非色香等,是故但說受為愛因不說色等。」
問曰:「取有何義?」
答曰:「取近染著皆名為取,求於有支及資生等一切染著,以得染著不相捨離名之為取。此有四種。何者為四?欲取、見取、戒取、我取。又欲取者,貪於五欲境界功德。戒取觸者,謂以持戒取三種見:見、取身見及以我見。又執著我,名為我取。彼人著我為我求樂,是故求彼五欲境界求諸天樂,或取欲見諸天苦行如是等法,是名見取。若已求得五欲境界貪著彼法,是名欲取。著未來世欲境界因,不能遠離五欲境界。如是持戒,是名戒取。又著己身隨順二邊,是名見取。此義云何?若墮斷邊,即便堅著五欲境界,是名欲取。若墮常邊,貪著五欲為勝生處,如是持戒是名戒取。」
問曰:「愛緣取者此是何因?」
答曰:「不足愛故更求增長,如飲醎水轉增長渴。又依愛故有四種取。此以何義?依愛緣故求於現在五欲境界,如經中說依愛因緣求於諸欲是名欲取。又依愛故求未來世五欲境界,為彼愛故起於持戒是名戒取。以彼但求五欲境界,若以求得五欲境界,不欲捨離求諸天故,好日祭祀是我所欲,如是著我名為我取。是名依愛因緣於取。」
問曰:「以何等愛、緣何等取?」
答曰:「欲愛慾取,有愛能取;戒取、我取,離有支愛能取見取。又復眾生我愛見取、生愛戒取、受愛慾取,於一切取貪著見取。又四取中欲取、戒取二取是愛,餘二以為無明根本。」
問曰:「有義云何?」
答曰:「此能生故,依此能生此,能勤修依此法故能生餘法,是故名有。」
問曰:「依有緣生,此是何因?」
答曰:「依業有生,如向前說,依行有識此中亦爾,應具足說。」
問曰:「煩惱亦是生支因緣,如經中說愛因能生,何故唯說有因緣生不說取緣?」
答曰:「依勝生因故如是說。此以何義?此中唯說生法勝因。云何為勝?此是地獄、此是人、此是天。如是等此種種身業為近因而非煩惱,彼種種因復有已生、同類生中各有差別,謂家力色、長壽短壽、有病無病、受用資生一切差別。此中亦爾,業種種故,知是近因非煩惱也,是以說有因緣有生,非取因緣。」
問曰:「若有能作生因緣者。何以故說有因緣生,而不說生因緣於有?」
答曰:「以有定、不定故。此以何義?以有有支必有生支,有生支者不必有有。猶如依彼第二諦故必有初諦,而不必因有初諦故有第二諦。若不爾者,畢竟無有解脫因緣,是故說依有支因緣必有生支,非生緣有。」
問曰:「老者何義?」
答曰:「消皺力減,名之為老。有人說言:所謂老者以變異故。此義不成。何以故?以不住故。以有為行剎那不住,若有為行念念不住者,云何而言變異名老?又復有過,法若變者便應第二剎那中住,法若第二剎那住者非佛法義。又復有過,言變異者捨於實體,若即前法有變異者,彼法便應即捨本體。又若彼法不變異者,則不得言有變有異。若法不捨彼本體者,亦不得言變異名老,是故不得言有轉變名為老也。先說老相,彼是老義。」
問曰:「心心數法云何知老?」
答曰:「以見心法依止法異,所謂諸根四大損減、思惟念薄、忘失所有諸法門等,聞聲不了、見境界難,見如是等知心有老。」
問曰:「死有何義?」
答曰:「死者捨命終亡謝滅,異世去等是名為死。如是此死及先說老,此二合故名老死支。又復有言:根四大等後時損減微細難別,是名為老,破壞名死,如柯漸盡。又四大破壞是名為老,散盡名死,如朽故車破壞散盡。又於五陰隨順滅故,是名為老。滅名為死,如故捨壞。」
問曰:「生緣老死,此有何義?」
答曰:「壞彼法故得有此法,若無彼法亦無此法。此以何義?如初作瓶後時朽故。又先作瓶後時破壞。此亦如是,有眾生生,後有老死,非是不生,是故說依生緣老死。」
問曰:「若生念中即時死者,彼中云何生緣老死?」
答曰:「命滅。此以何義?彼處有命損現前命,五陰滅故是名為老,猶如彼雨有云故雨,無雲無雨,亦有有云而無有雨,彼處亦爾。」
問曰:「何故有為三相法中,一處唯說生為生支,一處說老以為老支?」
答曰:「隨順義故,法欲生時生能隨順,法欲滅時老支隨順。又老死支隨順壞法,生支與彼老死相違。老死二法迭共隨順。言隨順者,隨順破壞故名為老,死亦如是,是故老死合為一支,生者別支。」
問曰:「何故不說憂等為支?」
答曰:「不遍一切諸眾生故。此以何義?憂等諸法不遍三界,以是義故不說為支。」
問曰:「無明滅則行滅者,有何次第?」
答曰:「如來次第說,無明等十二因緣能生於有,以諸眾生不能識知十二因緣,墮斷見故。如來次第說無明滅餘亦皆滅,以諸眾生不能見知無明因緣,墮常見故。又如先說,云何世間有以不見知十二因緣墮於無邊?以是義故,如來說云何世間滅?以不見知何等法故墮於有邊。以是義故,如來次說。如如來《迦旃延經》中說。又已說身見集諦道諦,未說身見苦諦滅諦,是故欲說。又已說染諦,未說淨諦。又已說縛諦,未說解脫諦,今欲說故,是故說言無明滅行亦滅如是等。」
問曰:「此諸因緣有於幾種?」
答曰:「略說四種。何者為四?一者、有時十二因緣;二者、剎那;三者、次第;四者、不斷絕。時者,到時名因緣時。此以何義?無明時者,謂過去時。生煩惱者是無明時。言行時者,過去時業是名行時。言識時者,謂託生心共眷屬生是名識時。名色時者,未和合成即歌羅邏、安浮陀、枇尼堅支等,如是時中未生眼等五情諸根,六入未滿,彼時生體是名名色時。六入時者,以生眼等諸根滿足,六入諸根未能有力作彼心心數法依止,是名六入時。言觸時者,隨何等時諸根於彼心心數法能作依止,而不能作分別苦樂,亦不能作好惡諸事,未有勝行,是名觸時。言受時者,謂受苦樂分別苦樂,攝好惡事愛食非愛,欲資生等未有取力,是名受時。言愛時者,愛慾資生行非分別有無,是名愛時。言取時者,知有無分別,求如是起,是名取時。言有時者,求於此世未來世中五欲境界,追求推覓,為未來生起種種業,是名有時。言生時者,此生已退,即次後生所託生處,是名生時。老死時者,自此以後破壞諸根,名老死時。
「言剎那者,名色等支名為剎那,以一念中具足一切十二有支。此義云何?如人依止貪心殺生,彼處所有迷愚癡等名為無明;彼處所有相應思心是名為行;彼處所有相應意法是名為識;彼處所有共識生法相等,四大及依四大所生四塵,如是等法名為名色;彼處所有依入作業而非離入名為六入;彼處所有相應對法,是名為觸;彼處所有相應覺者,是名為受;彼處所有相應貪心,是名為愛;彼處所有不捨愛心,是名為取;彼處所有身口意業,是名為有;彼處所有如是等法所起之法,是名為生;彼處所有諸法變異,是名為老;彼處所有諸法散滅,是名為死。
「有次第者,無始義故。此以何義?以彼因果不斷絕故,以是義故不知其始。
「不斷絕者,以彼因因不斷絕故。此以何義?遠來義故。又復非但十二有支能生因緣,以彼一切有為諸法名為因緣。」
問曰:「深心等法有何次第?」
答曰:「以成就一切勝功德故,以一切法中不失菩提心以為根本故。此以何義?於諸菩薩摩訶薩修行功德中,說彼深心以為根本,以諸菩薩成就深心,以為不失菩提心因。如深心,諸行亦爾,自然為欲利益一切眾生修行,是以如來為欲示現如實修行次第義故,說深心後次說行心。
「又以菩薩成就深心、成就行心,然後於他利益修行,為欲示現如是勝義,說修行後次說成就捨心。又以菩薩持戒佈施等如實修行相迴向勝法,依如是義示現修行助菩薩道,是故次說成就迴向。又從持戒乃至迴向非定善根,次欲示現勝三昧法,欲令眾生住慈悲等諸善根中。以是義故,說迴向後次說成就大慈悲等,已置定法妙樂善根,為欲離彼貪著心故,說慈悲後次說方便,以有方便故有智慧明見諸法。以是義故,不墮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是故如來說方便後次說成就般若波羅蜜。
「又復略說成就深心乃至方便,示現成就助道功德,究竟成就般若波羅蜜者,示現成就助道智慧。
「又成就深心乃至方便,示現成就菩提功德道,究竟成就般若波羅蜜,示現成就菩提智慧道。
「又成就深心乃至迴向,示現成就戒身,慈悲二法示現成就定身,方便般若示現成就慧身。
「又成就深心即是示現成就直心,自餘七句示現成就修行。
「又成就深心、成就行心示現戒家;成就捨心成就迴向,示現施家;成就大慈成就大悲,示現滅家;成就方便成就般若波羅蜜,示現智家。如是有礙無礙等一切諸法,諸餘一切修多羅中廣說應知。此修多羅依諸菩薩摩訶薩學戒義說,如是諸菩薩摩訶薩八萬四千無量無邊諸法門等,皆應類知。」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九
此經舊為六卷。《開元錄》作五卷,子注或七卷、或十卷。據此,今開初卷為二,總為七卷。即釋《大寶積經.第四十一會》是也。
下篇:寶髻經四法憂波提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