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金剛般若論

無著菩薩造 隋南印度三藏達磨笈多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金剛般若論卷上

無著菩薩造

隋南印度三藏達磨笈多譯

 出生佛法無與等,  顯了法界最第一,
 金剛難壞句義聚,  一切聖人不能入。
 此小金剛波羅蜜,  以如是名顯勢力,
 智者所說教及義,  聞已轉為我等說。
 歸命彼類及此輩,  皆以正心而頂禮,
 我應精勤立彼義,  解釋相續為自他。

成立七種義句已,此般若波羅蜜即得成立。七義句者:一、種性不斷,二、發起行相,三、行所住處,四、對治,五、不失,六、地,七、立名。此等七義句,於《般若波羅蜜經》中成立,故名義句。於中,前六義句顯示菩薩所作究竟,第七義句顯示成立此法門故,應如是知。

此般若波羅蜜,為佛種不斷故,流行於世。為顯此當得佛種不斷義故,上座須菩提最初說言「希有,世尊!云何如來以第一善攝,攝受所有菩薩摩訶薩也」如是等。於中,善攝者,謂已熟菩薩,於佛證正覺轉法輪時,以五種義中菩薩法而建立故。付囑者,彼已得攝受菩薩等,於佛般涅槃時,亦以彼五義如是建立故。此善攝、付囑二種,顯示種性不斷。

發起行相者,如經云「何菩薩應住」如是等。彼應住者,謂欲願故。應修行者,謂相應三摩缽帝故。應降伏心者,謂折伏散亂故。於中,欲者,正求也;願者,為所求故作心思念也。相應三摩缽帝者,無分別三摩提也。折伏散亂者,若彼三摩缽帝心散,制令還住也。第一者顯示攝道,第二者顯示成就道,第三者顯示不失道。

行所住處者,謂彼發起行相所住處也。此復有十八種應知,所謂:一、發心,二、波羅蜜相應行,三、欲得色身,四、欲得法身,五、於修道得勝中無慢,六、不離佛出時,七、願淨佛土,八、成熟眾生,九、遠離隨順外論散亂,十、色及眾生身摶取中觀破相應行,十一、供養給侍如來,十二、遠離利養及疲乏熱惱故不起精進及退失等,十三、忍苦,十四、離寂靜味,十五於、證道時遠離喜動,十六、求教授,十七、證道,十八、上求佛地。是為十八種住處。於中,菩薩應如是住,為滅度一切眾生故,發心已於波羅蜜等中相應修行;為得如來色身及法身故,發生樂欲應遠離證道中障礙心;既離慢等喜動等心已,為證道故,應求教誡,然後得彼證道;自此已上,皆求佛地。此等如是次第相續。

於中,為發心故,經言「此菩薩應生如是心」等。

為波羅蜜相應行故,經言「菩薩不住於物,應行佈施」等。

為欲得色身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應以相具足見如來不」如是等。

法身復有二種,謂言說法身、證得法身。此證得法身亦有二種,謂智相、福相。言說法身者,謂修多羅等。為欲得此法身故,經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如是等。於不顛倒義想是為實想,應知如言執義,彼非實想。為欲得智相法身故,經言「有法如來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是等。為欲得福相法身故,經言「若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

為修道得勝中無慢故,經言「須嚧多阿般那頗作是念」如是等。

為不離佛出時故,經言「有法如來於然燈所」如是等。

為願淨佛土故,經言「須菩提!若有如是言:『我成就莊嚴國土。』」如是等。

為成熟眾生故,經言「須菩提!譬如有丈夫」如是等。

為遠離隨順外論散亂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恆伽河所有沙,復有爾許恆伽河」如是等。

為色及眾生身摶取中觀破相應行故,經言「須菩提!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地塵」如是等。

為供養給侍如來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應以三十二大丈夫相見如來、應、正遍覺不」如是等。

為遠離利養疲乏熱惱於精進若退若不發故,經言「須菩提!若女人,若丈夫,捨恆伽河沙等身」如是等。於中,身有疲乏,心有熱惱,以此二種,於彼精進若退若不發。

為忍苦故,經言「若如來忍波羅蜜」如是等。

為離寂靜味故,經言「須菩提!若女人、若丈夫於此法門受持」如是等。

為證道時遠離喜動故,經言「世尊!云何菩薩應住」如是等。

為求教授故,經言「有法如來於燃燈如來所,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等。

為證道故,經言「須菩提!譬如丈夫,妙身大身」如是等。於中,妙身者,謂至得身成就,身得畢竟轉依故。大身者,一切眾生身攝身故。

自此已上皆求佛地。應知彼佛地復有六種具足攝轉依具足,所謂:國土淨具足,無上見智淨具足,隨形好身具足,相身具足,語具足,心具足。彼心具足中,復有念處、有正覺、有施設大利法、有攝取法身、有不住生死涅槃、有行住淨應知。

此行住淨中,復有威儀行住、有名色觀自在行住、有不染行住應知。此不染中,復有說法不染、流轉不染應知。

為國土淨具足故,經言「須菩提!若菩薩如是言:『我國土莊嚴成就。』」如是等。

為無上見智淨具足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乃至「若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

為隨形好身具足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應以色身成就見如來不」如是等。

為相身具足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應以相具足見如來不」如是等。

為語具足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作是念『我說法』耶」如是等。

於心具足中為念處故,經言「須菩提!非眾生,非不眾生」如是等。為正覺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頗有法如來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如是等。為施設大利法故,經言「復次,須菩提!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須彌山」如是等。

為攝取法身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應以相具足見如來不」如是等。「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相具足,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莫作是念」者,此義明相具足體非菩提,亦不以相具足為因也,以相是色自性故。

為不住涅槃故,經言「須菩提!如是念:『發行菩薩乘者,有法說斷滅』耶」如是等。

為不住流轉故,經言「須菩提!菩薩於福聚,不應受,不應取」如是等。受者,說有故。取者,取彼道故。如福聚及果中,皆不應者。

於行住淨中,為威儀行住故,經言「若有如是言:『如來若去』」如是等。

為名色觀破自在行住故,經言「須菩提!若復善家子,善家女,以所有三千大千世界中地塵」如是等。

於不染行住中,為說法不染故,經言「須菩提!若復菩薩,以無量無數世界」如是等。為流轉不染故,說偈言:「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於諸有為法,應當如是觀。」此偈顯示四種有為相,所謂:自性相,著所住味相,隨順過失相,隨順出離相。於中,自性相者,共相見識,此相如星,應如是見。何以故?無智闇中有彼光故,有智明中無彼光故。人法我見如翳,應如是見。何以故?以取無義故。識如燈,應如是見。何以故?渴愛潤取緣故熾然。於中,著所住味相者,味著顛倒境界故。彼如幻,應如是見。何以故?以顛倒見故。於中,隨順過失相者,無常等隨順故。彼露譬喻者,顯示相體無有,以隨順無常故。彼泡譬喻者,顯示隨順苦體,以受如泡故。若有受,皆是苦,故隨有應知:彼苦生故是苦苦,破滅故是壞苦,不相離故是行苦。復於第四禪及無色中,立不苦不樂受,以勝故。

於中,隨順出離相者,隨順人法無我,以攀緣故得出離,故說無我以為出離也。隨順者,謂過去等行以夢等譬喻,顯示彼過去行,以所念處故如夢;現在者,不久時住故如電;未來者,彼麁惡種子似虛空引心出故如雲。如是知三世行轉生已,則通達無我,此顯示隨順出離相。

彼住處等,略為八種亦得滿足,所謂:攝住處,波羅蜜淨住處,欲住處,離障礙住處,淨心住處,究竟住處,廣大住處,甚深住處。於中,攝住處者,謂發心。波羅蜜淨住處者,謂波羅蜜相應行。欲住處者,謂欲得色身、法身。離障礙住處者,謂餘十二種。淨心住處者,謂證道。究竟住處者,謂自此已上皆求佛地。廣大及甚深住處者,通一切處。

於初住處中,若說「菩薩應生如是心:『所有眾生』」如是等,此為廣大。若復說言「若菩薩眾生想轉」如是等,此為甚深。於第二住處中,若說「菩薩不住於事,應行佈施」如是等,此為甚深。若復說言「彼所有福聚,不可量取」如是等,此為廣大。

如是於餘住處中,廣大、甚深等隨所相應應知。

已說住處。何者對治?彼如是相應行相行諸住處時,有二種對治應知,謂邪行及共見正行。此中,見者,謂分別也。

於初住處中,若說「菩薩應生如是心:『所有眾生』」等,此是邪行對治,生如是心是菩薩邪行。若復說言「若菩薩眾生想轉」等,此為共見正行對治。此分別執,菩薩亦應斷,謂「我應滅度眾生」故。

於第二住處中,若說「應行佈施」,此為邪行對治,非無佈施是菩薩邪行。若復說言「住於事」等,是共見正行對治。此分別執,菩薩亦應斷,謂「應行佈施」故。

何者不失?謂離二邊。云何二邊?謂增益邊、損減邊。若於如言辭法中,分別執有自性,是增益邊。若於法無我事中而執為無,是損減邊。於中,若說言「世尊!若福聚,非聚」者,此遮增益邊,以無彼福聚分別自性故。若復說言「是故如來說福聚」,此遮損減邊,以彼雖不如言辭有自性,而有可說事,以如來說福聚故,此得顯示如是。「須菩提!佛法、佛法者,如來說非佛法」者,此遮增益邊。「是名佛法」者,此遮損減邊。於中,如來說非佛法者,顯示不共義。是名佛法者,顯示相應義。何者是相應?若佛法如說有自性者,則如來不說佛法,以雖不說亦自知故,是故無有自性;為世諦故,如來說名佛法。如是,於一切處顯示不共及相應義應知。

復次,佛法者,攝波羅蜜事及念處等菩提分應知。菩薩離此二邊故,於彼對治不復更失,故名不失。

何者地?此地有三種,謂信行地、淨心地、如來地。於中,十六住處顯示信行地,證道住處是淨心地,究竟住處是如來地。

云何立名?名「金剛能斷」者,此名有二義相應應知,如說入正見行、入邪見行故。金剛者,細、牢故。細者,智因故。牢者,不可壞故。能斷者,般若波羅蜜中聞思修所斷,如金剛斷處而斷故,是名金剛能斷。又如畫金剛形,初、後闊,中則狹。如是,般若波羅蜜中,狹者謂淨心地,初、後闊者謂信行地、如來地。此顯示不共義也。

彼五種義句,上上依止應知,彼等皆依止地故說。

修多羅身相續,此義句今當說。世尊何故以寂靜者威儀而坐也?顯示唯寂靜者,於法能覺、能說故。

何故上座須菩提問也?有六因緣:為斷疑故,為起信解故,為入甚深義故,為不退轉故,為生歡喜故,為正法久住故。即是般若波羅蜜令佛種不斷。云何以此令佛種不斷也?若有疑者,得斷疑故;有樂福德而心未成熟諸菩薩等,聞多福德,於般若波羅蜜起信解故;已成熟心者,入甚深義故;已得不輕賤者,由貪受持修行,有多功德不復退轉故;已得順攝及淨心者,於法自入及見生歡喜故;能令未來世大乘教久住者故。若略說:疑者令見故,樂福德及心已成熟諸菩薩等攝受故,已得不輕賤者令精勤心故,已淨心者令歡喜故。

諸菩薩有七種大故,此大眾生名摩訶薩埵。何者七種大?謂:法大,心大,信解大,淨心大,資糧大,時大,果報大,如《菩薩地持》中說。

經言「善攝第一」,善攝者,於諸菩薩所,何者善攝?何者第一也?利樂相應為善攝第一,有六種應知:一時,二差別,三高大,四牢固,五普遍,六異相。何者時?現見法及未來故,彼菩薩善攝中,樂者是現見法,利者是未來世。何者差別?於世間三摩缽帝及出世聖者聲聞、獨覺等善攝中差別故。何者高大?此善攝無有上故。何者牢固?謂畢竟故。何者普遍?自然於自他身善攝故。何者異相?於未淨菩薩善攝中勝上故。

經言「第一付囑」者,何者第一付囑?有六種因緣:一入處,二法爾得,三轉教,四不失,五悲,六尊重。何者入處?於善友所,善付囑故。何者法爾得?已得善攝菩薩,於他所法爾善攝故。何者轉教?「汝等於餘菩薩應當善攝」,是名轉教。此等三種,如其次第,即是不失及悲、尊重等應知。

何故唯問發行菩薩乘?為三種菩提差別故。以善問故,於上座須菩提所應稱「善哉!」

所有眾生、眾生所攝者,總相說也。卵生等者差別說也。又,受生、依止、境界所攝,差別應知。乃至化生等者,受生別故;若有色、若無色者,依止別故;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者,境界所攝別故。所有眾生界施設住、施設已者,謂上種種相住眾生界,佛施設說也。

「我皆令入涅槃」者,何故願此不可得義?生所攝故無過,以皆是生故。如所說,卵生等生併入願數者,彼卵生、濕生、無想及非有想非無想等則不能。

云何能令一切眾生入涅槃也?有三因緣故:難處生者待時故,非難處生未成熟者成熟之故,已成熟者解脫之故。

何故說無餘涅槃界,不直說涅槃?若如是,便與世尊所說初禪等方便涅槃不別故。彼自以丈夫力故,無佛亦得,但非究竟。何故不說有餘涅槃界?彼共果故,自以宿業,又值佛說而得果故,又非一向身苦有餘故。如是涅槃及有餘涅槃等,丈夫力果故、共果故、非究竟果故、非一向果故,是故說無餘。

「如是無量眾生入涅槃已」者,顯示卵生等生一一無量故。

「無有眾生得涅槃」者,此何義?如菩薩自得涅槃,無別眾生。何以故?若菩薩眾生想轉,則不名菩薩者。此何義?若菩薩於眾生所他想轉,非自體想,不名菩薩故。何以故?若眾生想、命想、人想轉,不名菩薩者。此何義?若以煩惱心,取眾生、命、人想轉,彼則有我想,及於眾生中有眾生想轉。菩薩於彼不轉已,斷我見故,得自行(行者謂五陰行)平等相故,信解自他平等。彼菩薩非眾生、命、人取見者,此是其義。

復次,經言「菩薩應生如是心」者,顯示菩薩應如是住中欲願也。若菩薩我想轉,不名菩薩者,顯示應如是修行中相應三摩缽帝時也。若眾生想、命想、人想轉,不名菩薩者,顯示應如是降伏心中攝散時也。如菩薩相應三摩缽帝散時,眾生想亦不轉,如彼爾焰相住故。是故,無有眾生得涅槃者,此得成就彼欲願者攝諸住處為最勝,彼相應行相行餘住處時,依止欲願決定得故。此欲願義,不復解釋。

自此後,餘住處中,有五種隨所相應而解釋應知:一依義,二說相,三攝持,四安立,五顯現。

住處對治為依義;即彼住處為說相;欲願為攝持;住處第一義為安立;相應三摩提為顯現。

於波羅蜜淨住處中,經言「菩薩不住於物,應行佈施」等,此為依義,顯示對治住著故。經言「應行施」者,此為說相,六波羅蜜初攝一切檀那體性故。檀那有三種:一資生施者,謂檀那波羅蜜;二無畏施者,謂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三法施者,謂毘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缽羅腎攘波羅蜜等。若無精進,於受法人所為說法時,疲惓故不能說法。若無定,則貪於信敬供養,及不能忍寒熱等逼惱故,染心說法。若無智慧,便顛倒說法,多有過故。不離此三得成法施。

彼諸波羅蜜有二種果,謂未來、現在。未來果者,檀那波羅蜜得大福報;尸羅波羅蜜得自身具足,謂釋、梵等;羼提波羅蜜得大伴助、大眷屬;毘離耶波羅蜜得果報等不斷絕;禪那波羅蜜得生身不可損壞;缽羅腎攘波羅蜜得諸根勐利及多諸悅樂,於大人眾中得自在等。現在果者,得一切信敬供養及現法涅槃等。

於中,若菩薩求未來果故行施,為住物行施,如所施物還望得彼物果,是故經言「不住於物,應行佈施」。若求未來尸羅等果故行施,為有所住行施,是故經言「無所住,應行佈施」。尸羅等果有眾多,不可分別故,總名有所住。若求現在果信敬、供養等故行施,為住色、聲、香、味、觸行施,故經言「不住色」等。若求現法涅槃故行施,為住法行施,故經言「不住於法,應行佈施。」

又,經言「應行佈施」者,即說攝持施之欲願故。經言「不住行施」者,即此不住,為安立第一義故。於中,以不住故,顯示如所有事第一義,不住物等是所有事。經言「菩薩應如是行施,不住於相想」者,此為顯示,謂相應三昧及攝散心,於此二時不住相想。如是建立不住已,或有菩薩貪福德故,於此不堪,為令堪故,世尊顯示不住行施福聚甚多猶如虛空,有三因緣:一遍一切處,謂於住、不住相中福生故;二寬廣高大殊勝故;三無盡究竟不窮故。

為欲得色身住處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應以相具足見如來不」此為依義,顯示對治如來色身慢故。

經言「相具足」者,此為說相,顯示如來色身故。上座須菩提言「不也」,為成滿此義故。世尊說「須菩提!所有相具足者,彼為虛妄」,此即顯欲願。於如是義中,應攝持故,及即是安立第一義。於第一義中,相具足為虛妄,非相具足為不虛妄。經言「如是諸相非相,應見如來」者,此為顯現,謂相應三昧及攝散心時,於彼相中非相見故。

為欲得言說法身住處故,經言「頗有眾生,於未來世於如是修多羅句說」等。於中,修多羅句說者,謂所有義應知。何者為句?如上所說七種義句。上座須菩提作是念「於未來世,無有生實想」者,為遮此故。世尊言「有正法欲滅時」者,謂修行漸滅時應知。

次後,世尊為如是顯示修行、如是集因、如是善友攝受、如是攝福德相應、如是實想中當得實想故,經言「有戒,有功德,有智慧者」,此增上戒等三學。顯示修行功德者,少欲等功德為初,乃至三摩提等。經言「已得供養無量百千諸佛,乃至一心淨信」等,此顯示集因。一心淨信尚得如是業,何況生實想也。經言「如來悉知」者,知名身。「如來悉見」者,見色身。謂於一切行、住所作中,知其心、見其依止故。此等顯示善友所攝。經言「生取無量福聚」者,此顯示攝福德。生者,福正起時故。取者,即彼滅時攝持種子故。

經言「是諸菩薩無復我想、眾生想轉」,乃至言「若法想轉,即為有我取」者,此顯示實想,對治五種邪取故。何者五邪取?一外道,二內法、凡夫及聲聞,三增上慢菩薩,四世間共想定,五無想定。第一者,我等想轉。第二者,法想轉。第三者,無法想轉,此猶有法取。有法取者,謂取無法故。第四者,有想轉。第五者,無想轉。是諸菩薩於彼皆不轉也,此中顯了有戒乃至當生無量福聚等。

經言「何以故」者,此言是中邪取,但法及非法想轉,非我等想,以想及依止不轉故。然於我想中隨眠不斷故,則為有我取,是故經言「是諸菩薩,若起法想,則為有我取」等、「若無法想轉,則為有我取」等。此我等想轉中,餘義猶未說。經言「則為有我取」者,於中,取自體相續為我想,我所取為眾生想,謂我乃至壽住取為命想,展轉取餘趣取為人想應知。

於中,言當生實想者,此為依義,顯示對治不實想故。言於此修多羅句說中者,此為說相,顯示言說法身故,即彼當生實想中言當生者,是欲願攝持者。是諸菩薩無復我想轉等者,是安立第一義。「須菩提!不應取法、非法」者,是顯了,謂相應三摩缽帝及攝散心時,不應取法、非法者,於法體及法無我並不分別故。

又,言說法身要義者,經言「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栰喻法門,若解此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故法尚應捨者,實想生故;何況非法者,理不應故。略說顯示,菩薩欲得言說法身,不應作不實想。

為欲得智相至得法身住處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有法如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正覺耶?」此為依義,顯示翻於正覺菩提取故,說法者正覺所攝故。經言「有法可說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為說相,顯示至得法身故。無有定法者,上座須菩提導佛意故——世諦故,有菩提及得,是為欲願攝持,以方便故,二俱為有;若如世尊意說者,二俱無有。為顯此故,言「如我解世尊所說義」等。

經言「何以故?如來所說法,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者,是安立第一義。由說法故、知得菩提故,於說法中安立第一義。於中,不可取者,謂正聞時。不可說者,謂演說時。非法者,分別性故。非非法者,法無我故。

經言「何以故?以無為故得名聖人」者,無為者,無分別義也,是故菩薩有學得名。無起無作中,如來轉依,名為清淨,是故如來無學得名。於中,初無為義者,三摩缽帝相應,及折伏散亂時顯了故。第二無為,唯第一義者,無上覺故。自此已後一切住處中,皆顯以無為故得名聖人應知。前諸住處中未說無為得名,於此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無為已竟。

福相至得法身住處。云何顯示即彼所有言說法身,出生如來福相至得法身?於彼乃至說一四句偈,生福甚多,況復如來所有福相至得法身。以何因緣,於言說法身中如是說一四句偈能生多福?為成就此義故,經言「何以故?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此出」者,於中,普集十法、行阿含故;諸佛世尊從此生者,世諦故言佛出生。以有菩提故,即此二並故,名為佛法。以菩提及佛故,經言「須菩提!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

復次,經言「其所生福,勝彼無量阿僧祇」者,此為依義,顯示對治福不生故。於中,其福者,此為說相,顯示福相法身故。勝彼者,顯示欲願攝持故。經言「世尊!是福聚,即非福聚,是故如來說福聚」,及言「須菩提!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者,以此福聚及佛法,為攝取如來福相法身中安立第一義故、為隨順無為得名故,相應三摩缽帝及折伏散亂不復顯了。

言「甚多,婆伽婆」、「甚多,修伽陀」二語者,顯示攝心、持心。以攝自心,故言受持。為他說者,解釋句味故。無量者,過譬喻故。阿僧祇者,顯多故。

金剛般若論卷上

金剛般若論卷下

無著菩薩造

隋南印度三藏達磨笈多譯

已說欲住處竟。今說離障礙住處。有十二種障礙對治應知。何者十二障礙?一慢,二無慢而少聞,三多聞而小攀緣作念修道,四不小攀緣作念修道而捨眾生,五不捨眾生而樂隨外論散動,六雖不散動而破影像相中無巧便,七雖有巧便而福資糧不具,八雖具福資糧而樂味懈怠及利養等,九雖離懈怠利養而不能忍苦,十雖能忍苦而智資糧不具,十一雖具智資糧而不自攝,十二雖自攝而無教授。

初中,為離慢故,經言「須陀洹頗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等,此為依義,顯示對治我得慢故。又復,「須陀洹頗作是念」者,即為說相,顯示無慢故,亦即是欲願攝持。經言「世尊!無有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者,此為安立第一義。若須陀洹如是念:「我得須陀洹果。」即為有我想。若有我想,則為有慢應知,如是乃至阿羅漢亦爾。上座須菩提自顯無諍行第一及阿羅漢共有功德者,以己所證為令信故,以無有法得阿羅漢及無所行故,說無諍行,無諍行此中即為安立第一義。

為離少聞故,經言「如來於然燈如來應供正遍知所有法可取耶」等,謂:「彼佛出世,承事供養時有法可取。」離此分別故,依義等及對治等隨義相應應知。

為離小攀緣作念修道故,經言「須菩提!若有菩薩如是言:『我當成就嚴淨佛土』」等。若念嚴淨土者,則於色等事分別、生味著,為離此故,經言「是故,須菩提!菩薩應生如是不住心,無所住,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等。

為離捨眾生故,經言「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如是等。此何所顯示?為成熟欲界眾生故。彼羅睺阿修羅王等一切大身,量如須彌,尚不應見其自體,何況餘者。

經言「如來說為非體」者,顯示法無我故;「彼體非體」者,顯示法體無生、無作故。此即顯示自性與相及差別故。

為離樂外論散亂故,經說四種因緣,顯示此法勝異也:一攝取福德,二天等供養,三難作,四起如來等念。經言「以此因緣,得福多彼」者,是攝取福德。經言「為他若說、若授、若解釋,彼地分即是支提相」者,是天等供養。經言「當得具足最上希有」者,是難作。經言「此地分即為教師住處」,及餘「可尊重」者,是起如來等念。於中,說者,為他直說故;授者,教授他故,顯示此樂外論散亂對治法勝異已。

於如是法中,或起如言執義。為對治彼未來罪故,經言「如來所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故。如般若波羅蜜非波羅蜜,如是亦無有餘法如來說者。為顯此義故,經言:「頗有法如來可說不」,此顯示自相及平等相法門第一義也。

為離於影像相自在中無巧便故,經言「須菩提!所有三千大千世界地塵」如是等。彼不限量,攀緣作意菩薩恆於世界攀緣作意修習,故說三千大千世界。於中,為破色身影像相故,顯示二種方便:一細作方便,如經「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塵寧為多不」等;二不念方便,如經「所有地塵,如來說非塵,是名地塵」故。為破眾生名身影像相故,經言「所有世界,如來說非世界,是名世界」故。於中,世界者,顯眾生世也,但以名身,名為眾生世。不念名身方便,即是顯示破彼名身影像相,不復說細作方便也。

為離不具福資糧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以三十二大丈夫相見如來耶」者,顯示為福資糧故,親近、供養如來時,不應以相成就見如來。云何見?應見第一義法身故。

為離懈怠利養等樂味故,經言「須菩提!若復婦女、丈夫,捨恆河沙等自身」如是等。此何所顯示,如此捨爾許自身,所有福不及此福?云何以一身著懈怠等故而為障礙?何故此中上座須菩提流淚而言「我未曾聞如是等法門」也?以聞此勝福甚多,過於捨無量身,更不說餘勝福故。若聞如是勝福故,發起精進已,若於此法中生如義想,為離此過故,經言「於說此修多羅中生實想者,當成第一希有」等。即於如是實想中,為離實想分別故,經言「彼所有實想,即非實想」如是等。

經言「世尊!我於此法門,若分別,若信解,不為希有。若當來世,其有眾生於此法門,受持、讀攝,為他解釋,則為第一希有」如是等,此何義?為令味著利養、過懈怠諸菩薩生慚愧故。於未來正法滅時,尚有菩薩於此法門受持故,無人等取及法取;云何汝等於正法興時,遠離修行,不生慚愧也?經言「是諸菩薩,無復我等想轉」者,顯示無人取也;「所有我想,即非我想」者,顯示無法取也。經言「何以故?諸佛世尊離一切想」者,顯示諸菩薩順學相。「諸佛世尊離一切想,是故我等亦應如是學。」此等經文,為離退精進故說。於中,言若分別、若信解者,後句釋前句也。受者,受文字也。攝者,攝義也。

為離不發起精進故,經言「須菩提!若聞說此修多羅章句時,不驚」等者,以驚等故不發起精進也。於聲聞乘中,世尊說有法及有空,於聽聞此經時,聞法無有故驚;聞空無有故怖;于思量時,於二不有理中不能相應故畏。更有別釋,為三種無自性故應知。謂相生第一義等無自性故,經言「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者。此有何義?復說第二生慚愧處故,言:「此法如是勝上,汝等不應放逸。」於中,以於餘波羅蜜中勝故,名第一波羅蜜。經言「如來說第一波羅蜜者,彼無量諸佛亦說波羅蜜」者,此言顯示一切諸佛同說第一,是故名第一。

為離不能忍苦故,經言「復次,須菩提!如來說羼提波羅蜜」等。於中,如所能忍,以何相生忍處?如忍差別顯示,對治彼因緣故。何者能忍?謂達法無我故。云何得顯示?如經言「如來說羼提波羅蜜」故。云何應知忍相?若他於己起惡等時,由無有我等想故,不生瞋想,亦不於羼提波羅蜜中生有想、於非波羅蜜中生無想。此云何顯示?如經「如我昔為迦利王割截身份,我於爾時,無有我想」等,及「無想亦非無想」等。何者種類忍?謂:極苦忍,相續苦忍。此云何顯示?如經「如我昔為迦利王割截身份」,及言「我憶過去五百生中作忍辱仙人」等。

不忍因緣者,有三種苦,謂:流轉苦,眾生相違苦,乏受用苦。於中,如經「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離一切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等,此為顯示流轉苦忍因緣對治。發菩提心者,以三種苦想故,則不欲發心,故說應離一切想等。此中,一切想者,為顯如是等三苦想也。若着色等,則於流轉苦中疲乏故,菩提心不生故。經言「不應住色生心」等如前說。不住非法者,謂非法無我也,於非法及法無我中皆不住故。為成就彼諸不往故,說遮餘事,如經「應生無所住心」。何以故?若心有住,即為非住等。

經言「如是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佈施」,乃至言「諸所有想,即為非想」等,此顯示對治眾生相違苦忍,即為一切眾生而行於捨。云何於彼「應生瞋」也?由不能無眾生想,以此因緣故,眾生相違時,即生疲乏。故顯示人無我、法無我等。「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等,此何所顯示?欲令信如來故能忍。於中,真語者,為顯世諦相故。實語者,為顯世諦修行有煩惱及清淨相故。於中,實者,此行煩惱、此行清淨故。如語者,為第一義諦相故。不異語者,為第一義諦修行有煩惱及清淨相故。說此真語等,已於此中如言說性起執著,為遣此故,經言:「須菩提!如來正覺法及說,於中無實無妄。」無實者,如言說性非有故。無妄者,不如言說自性有故。「須菩提!譬如丈夫入闇」如是等,顯示乏受用苦忍因緣對治。若為果報佈施,便著於事而行捨施。彼於異施欲樂、苦受中不解出離,猶如入闇,不知「我何所趣」。彼憙、欲樂亦爾。若不著於事而行佈施,如有眼丈夫,夜過日出,見種種色,隨意所趣,應如是見。彼無明夜過,惠日出已,種種爾焰,如實見之。彼不知解出離欲樂、苦受故憙樂、欲樂。

為離闕少智資糧故,經言「須菩提!若復善家子、善家女,於此法門若受」等。此中,為離三摩提攀緣,顯示與法相應有五種勝功德:一如來憶念親近,二攝福德,三讚歎法及修行,四天等供養,五滅罪。何者如來憶念親近?如經「受持讀誦者,如來以佛智知彼、如來以佛眼見彼」等。於中,受者,習誦故。持者,不忘故。若讀若攝者,此說受持因故,為欲受故讀,為欲持故攝。又復,讀者,習誦故。攝者,總覽義故。何者攝福德?如經「是諸眾生,生如是無量福德聚」等。何者讚歎法及修行?如經「復次,須菩提!此法門不可思、不可稱」等,此為讚歎法。於中,不可思者,唯自覺故。不可稱者,無有等及勝故。經言「又此法門,如來為發最上乘者說,為發最勝乘者說」者,此成就不可稱義。於中,餘乘不及故最上,煩惱障、智障淨故最勝應知。經言「若於此法門受持」乃至「如來悉知見」等者,此為讚歎修行。於中,是諸眾生成就無量者,是總說。不可思、不可稱、不可量者,解釋故。「是等即為荷擔我菩提」者,謂肩負菩提重擔故。經言「須菩提!下信解者,不能聞此法」者,謂聲聞、獨覺乘者故。經言「若有我等見」者,謂有人我見眾生,而自謂菩薩者。

何者天等供養?如經「復次,須菩提!隨所地分解說此修多羅處,常應供養彼地分,即為支提」等。於中,以華、鬘、燒香、熏香、塗香、末香、衣、蓋、幢幡等供養,恭敬禮拜、右遶故,名支提。

何者滅罪?如經「彼若為人輕賤,甚輕賤」乃至「當得菩提」等故。此毀辱事,有無量門,為顯示此,故復言甚輕賤。經言「當得佛菩提」者,顯示罪滅故。

前所說以此因緣出生無量阿僧祇多福者,今當解釋彼無量阿僧祇義應知。威力者,成熟熾然故。多者,具足勝大故。於中,如經「須菩提!我憶阿僧祇、過阿僧祇劫前」如是等,此顯示威力故,即是福聚威力,以彼所有福聚遠絕高勝故。此中,阿僧祇劫者,乃至燃燈佛故應知。過阿僧祇者,更過前故。親近者,供養故。不空過者,常不離供養故。若復經言「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所得福聚,若我說者,若有人聞,心則狂亂」如是等,此顯示多故,或為狂因,或得亂心果應知。

此之彼威力及彼多等,何人能說?是故經言:「復次,須菩提!此法門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此顯示彼福體及果不可測量故。

為遠離自取故,經言「須菩提言:『云何菩薩大乘中發心應住』」等。何故復發起此初時問也?將入證道菩薩,自見得勝處,作是念:「我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心,我滅度眾生。」為對治此故,須菩提問當於彼時如所應住、如所應修行、如所應降伏其心,世尊答「應生如是心」等。又,經言「須菩提!若菩薩眾生等想轉」者,為顯我執取或隨眠故。若言「我正行菩薩乘」,此為我取。對治彼故,經言「須菩提!無有法發行菩薩乘」者。為離無教授故,經言「須菩提!有法如來於燃燈如來所」等。又,經言「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正覺者,燃燈如來則不授記:『汝當得』」等,此有何意?「若正覺法可說,如彼燃燈如來所說者,我於彼時便得正覺,燃燈如來則不授記言『汝當得』等;以彼法不可說故,我於彼時不得正覺,是故與我授記。」此是其義應知。又,何故彼法不可說?如經「須菩提!如來者,即是真如」故。如清淨故,名為如來,以如不可說故,作此說。清淨如名為真如,猶如真金。或言:「燃燈如來所,於法不得正覺,世尊後時,自得正覺。」為離此取故,經言「須菩提!若人如是言:『如來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等。又,經言「須菩提!如來所正覺法,於是中不實不妄」者,顯示真如無二故。云何不實?謂言說故。不妄者,謂彼正覺不無世間言說故。經言「是故如來說一切法即是佛法」者,此何義?顯一切法、法如清淨故。如者,遍一切法故,此是其義。又,彼一切法,法體不成就,為安立第一義故,經言「須菩提!一切法者,悉是非法,是名一切法」故。

為入證道故,經言「須菩提!譬如有人,妙身大身」如是等,顯示入證道時,得智慧故離慢。云何得智?有二種智故,謂攝種性智及平等智。若得智已,得生如來家,得決定紹佛種,此為攝種性智。得此智已,能得妙身。若於此家,長夜願生,既得生已,便得彼身,是名妙身平等智。復有五種平等因緣,謂:麁惡平等,法無我平等,斷相應平等,無悕望心相應平等,一切菩薩證道平等。得此等故,得為大身,攝一切眾生大身故。於彼身中,安立非自、非他故,經言「如來所說有人妙身大身,即非身,是故如來說名妙身大身」等,此於妙身等中安立第一義。如是等,是為得智慧。云何離慢?如經「若菩薩作是言」等。此云何可知?若作是念:「我滅度眾生,我是菩薩。」應知此是慢者,非實義菩薩。為顯示此故,經言「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無眾生」,若菩薩有眾生念,則不得妙身、大身故。彼上求佛地中,為淨國土三摩缽帝故,經言:「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成就莊嚴國土。』則非菩薩。」此義為於共見正行中轉故,為斷彼故,安立第一義,經言「即非莊嚴如來,說名莊嚴國土」等。又,經言「須菩提!若菩薩信解無我法、無我法」者,此言為二種無我故,謂人無我、法無我。又,經言「如來說名菩薩、菩薩」者,為於彼二種無我中二種正覺故。此等云何顯示?若言「我成就」,即為人我取;「莊嚴國土」者,是法我取。此非菩薩。

為見智淨具足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等。如來不唯有慧眼,為令知見淨勝故,顯示有五種眼,若異此則唯求慧眼見淨故。於中,略說有四種眼,謂:色攝,第一義諦攝,世諦攝,一切種一切應知攝。色攝復有二種,謂法果、修果,此為五眼麁境界故。是初色攝第一義智力故,世智不顛倒轉,是故第一義諦攝在先。於中,為人說法,若彼法為彼人施設,此智說名法眼。一切應知中一切種無功用智,說名佛眼。此等名為見淨。如經說恆河等譬喻「所有若干種心住,我悉知」等,此為智淨。於中,心住者,謂三世心。若干種者,應知有二種,謂染及淨,即是共欲心、離欲心等。世者,謂過去等分。於此二中安立第一義故,經言「心住者,即為非住」,乃至「過去心不可得」等。於中,過去心不可得者,已滅故;未來者,未有故;現在者,第一義故。為應知中證故,安立見;為教彼彼眾生寂靜心故,安立智。於此智淨中,說心住即非心住。如是見淨中,何故不說眼即非也?以一住處故,見、智淨後安立第一義故,初亦得成就。

為福自在具足故,經言「此三千大千世界」等。於中,亦安立第一義故,經言「須菩提!若福聚有實」等。於身具足中,為好具足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以色身成就見如來不」如是等。於中,亦以安立第一義故,經言「如來說非成就」等。為相身具足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相具足見如來不」如是等。為語具足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汝謂如來作是念『我說法』也」如是等。於中,安立第一義故,經言「如來說法、說法者」等。

於心具足中,為念處故,經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等,此處於諸眾生中顯示如世尊念處故。彼非眾生者,第一義故。非不眾生者,世諦故。是人即為希有第一者,顯示說第一義是不共及相應故。此文如前說。於彼心具足中,為正覺故,經言「頗有法如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正覺也」如是等。於中,無有法者,為離有見過已,顯示菩提及菩提道故。彼復顯示菩提有二種因緣,謂:阿耨多羅語故,三藐三佛陀語故。於中,經言「微塵許法不可得、不可有」者,此為阿耨多羅語故,此顯示菩提自相故、菩提解脫相故。彼中,無微塵許法有體,是故亦無可得、亦無所有應知。經言「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者,為三藐三佛陀語故,顯示菩提者人平等相。於中,平等者,以菩提法故,得知是佛。此中,經言「無有高下」者,顯示一切諸佛第一義中壽命等無高下故。經言「無壽者、無眾生得彼平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顯示菩提於生死法平等相故。經言「一切善法,得正覺」者,顯示菩提道故。經言「所言善法、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等,此安立第一義相故。

於彼心具足中,為施設大利法故,經言「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須彌」如是等。於中,為安立第一義教授故,經言「如來頗作是念『我度眾生』耶」如是等。如來則有我等取者,此有何義?如來如爾焰而知,是故,若有眾生想,如來則為有我取。若實無我,而言有我取,為離此著故,經言「須菩提!我取者,即為非取」如是等。是故,但小兒凡夫有如是取故,經言「須菩提!凡夫、凡夫者,如來說非凡夫,是名凡夫」故。

於彼心具足中,為攝法身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應以相成就見如來不」如是等。於中,初偈顯示如所不應見、不可見故。云何不可見?諸見世諦故。是人行邪靜者,定名為靜,以得禪者說名寂靜者故。又復禪名思惟修故,於中,思者,意所攝;修者,識所攝。言寂靜者,即說意及識,此世諦所攝應知。彼不應見佛者,謂彼世諦行者。第二偈顯示如彼不應見及不應見因緣,謂初分、次分。於中,偈言以法應見佛者,法者謂真如義也。此何因緣?偈言導師法為身故。以如為緣故,出生諸佛淨身,此不可見,但應見法,故彼不應見。復何因緣故不可見?以彼法真如相故,非如言說而知,唯自證知故。不如言說者,非見,實不能知故。為顯示此義故,偈言「法體不可知」,故彼不能知。於此住處中,得顯示以法身應見如來,非以相具足故。「若爾,如來雖不應以相具足見,應以相具足為因,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離此著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相具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覺也」如是等。

於彼心具足中,為不住生死、涅槃故,經言「須菩提!汝作是念:『發行菩薩乘者』」如是等。於中,經言「於法不說斷滅」者,謂如所住法而通達,不斷一切生死影像法,於涅槃自在行利益眾生事。此中,為遮一向寂靜故,顯示不住涅槃。「若不住涅槃,應受生死苦惱。」為離此著故,經言「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乃至「是故菩薩取福德」等。於中,經言「無我」、「無生法忍」者何義?如來於有為法得自在故,無彼生、死,法、我;又非業、煩惱力生故無生,故名無我者、無生者。此中云何得顯示?如說攝取餘福,尚於生死中不受苦惱,何況菩薩於無我、無生法中得忍已,所生福德,勝多於彼。經言「須菩提!菩薩不應受福聚」者,此顯示不住生死故。若住生死,即受福聚。經言「須菩提言:『不應受福聚耶』」者,此有何義?以世尊於餘處說應受福聚故。經言「世尊言:『受福聚,不取福聚,是名受福而不取』」者,此顯示以方便應受,而不應取,如前已說。

於行住心具足中,為威儀行住故,經言「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去若來』」等。於中,行者,謂去來;住者,謂餘威儀。為破名色身自在行住故,經言「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等。於中,細末方便及無所見方便等,此破如前說應知。經言「彼微塵聚甚多」者,是細末方便。經言「世尊!若微塵聚有者,世尊則不說微塵聚」等,是為無所見方便。此說有何義?若微塵聚第一義中是有者,世尊則不說非聚。「世尊說微塵聚,非聚,是名微塵聚」者,以此聚體不成就故。若異此者,雖不說,亦自知是聚,何義須說?經言「如來說即非世界」者,此是無所見方便,此破名身,亦如前說應知。於中,世界者,為明眾生世故,彼唯名身得名,經言「世尊!若世界是有者,即為有摶取」者。於中,為並說若世界、若微塵界故,有二種摶取,謂一摶取及差別摶取。眾生類、眾生世界有者,此為一摶取。微塵有者,此為差別摶取,以取微塵聚集故。經言「如來說摶取,即非摶取」者,此上座須菩提安立第一義故;世尊為成就如是義故。說「摶取者,即是不可以言說說」等,此何所顯示?世諦言說故,有彼摶取;第一義故,彼法不可說。彼小兒凡夫如言說取,非第一義。

已說無所見方便,破義未說。無所見中,入相應三昧時不分別,謂:如所不分別,及何人、何法、何方便、云何不分別?此後具說。經言「須菩提!若有人如是言:『如來說我見』」等,此等顯示如所不分別。云何得顯?如外道說我,如來說為我見故,安置人無我;又為說有此我見故,安置法無我。若有彼我見,是見所攝。如是觀察,菩薩入相應三昧時,不複分別,即此觀察為入方便。經言「須菩提!菩薩乘發行」者,此顯示何人無分別。經言「於一切法」者,此顯示於何法不分別。經言「應如是知,應如是見,應如是勝解」者,此顯示增上心、增上智故,於無分別中知、見、勝解。於中,若智依止奢摩他故知,依止毘缽舍那故見,此二依止三摩提故勝解。以三摩提自在故,解內攀緣影像,彼名勝解。經言「如是知解已,而不住法想」者,此正顯示無分別。經言「法想、法想者,即非法想,是名法想」者,此顯示法想中不共義及相應義,如前已說。

如是一切住處中,相應三摩提方便亦爾應知。欲願及攝散二種,如前所說,更無別義,是故不復說其方便。

於彼心具足中,為說法無染故,經言「須菩提!若有菩薩,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等。此何所顯示?以有如是大利益故,決定實演說;如是演說,而無所染。經言「云何演說,而不演說,是名演說」者,此有何義?顯示不可言說故。不演說彼法有可說體,應如是演說;若異此者,則為染說,以顛倒義故。又,如是說時,不求信敬等,亦為無染說法。

於彼心具足中,為生死不染故,說星、翳、燈等偈,此義如前說。

 若聞如是義,  於大乘無覺,
 我念過有石,  究竟無因故。
 下人於此深大法,  不能覺知及信向,
 世間眾人多如此,  是以此法成荒廢。

《金剛斷割般若波羅蜜論》竟。阿僧伽作。

金剛般若論卷下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卷上(一名伽耶山頂經論) 天親...

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

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 婆藪般豆菩薩造 元魏中天竺三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上 天親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

涅槃論

涅槃論一卷 婆藪槃豆作 沙門達磨菩提譯  頂禮淨覺海...

佛說八部佛名經

佛說八部佛名經 元魏天竺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聞如是...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卷上 宋天竺三藏法師求...

誡初心學人文

誡初心學人文 夫初心之人。須遠離惡友親近賢善。受五...

【註音版】佛說無垢賢女經

佛說無垢賢女經...

大方廣三戒經

大方廣三戒經卷上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如是我聞:...

阿難七夢經

阿難七夢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阿難在舍衛國,有...

【註音版】授居家二眾五戒儀規

授居家二眾五戒儀規...

佛說因緣僧護經

佛說因緣僧護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如是我聞: 一時...

蕅益大師文選

《序》 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又必有非常之事...

【佛教詞典】有障及無障

【有障及無障】 p0550   顯揚三卷十四頁云:三,有障...

【佛教詞典】非想非非想處唯是世間

【非想非非想處唯是世間】 p0721   雜集論九卷九頁雲...

「本此無住」而建立了世界和眾生

其實它這個地方所要講的觀念,就是這一句話,就是本此...

拜佛念佛改變了爸爸

我的老爸一生歷經磨難,平時經常唉聲嘆氣,責怪老天的...

念到念佛三昧方有往生把握嗎

問: 是否我們平日念佛一定要念到三昧方有往生把握?...

輸什麼也不能輸了心情

1 打掃心靈 很多人都喜歡房子清掃過後煥然一新的感覺...

用錢來供養三寶,你的罪就能消嗎

大家道友聚會在一起,乃至跟師父一起閑聊天,把很好的...

一心專念阿彌陀佛

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就是信願念佛,而信願念佛實在是一...

如來十力能無礙摧毀無明等障

如來的十力能無礙摧毀無明等障而不為餘者所摧故,如同...

臨終是否要助念才能往生

問: 臨終是否一定需要助念才能往生? 大安法師答:...

壞人可不可以度

小和尚滿懷疑惑地去見師傅: 師傅!您說好人壞人都可...

念佛人所謂的災難是什麼

問: 念佛人本應得菩薩護佑,為何有的念佛人卻有災難...

我們要堅固往生的願力

我們要堅固往生的願力,要知道在臨命終時,願力牽引令...

動物死亡時是否也要經歷四大分離之苦

問: 昆蟲之類的小動物在死亡時是否也要經歷四大分離...

【視頻】灑淨祈福儀軌

灑淨祈福儀軌

【視頻】《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