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慾望使人失敗,無私令人成就

2013/01/2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無論前方是懸崖還是坎坷,水都毫無猶疑地勇往向前,形成瀑布、江河與大海。

富而不貪是一種布施,塵而不染是一種持戒,

痛而不恨是一種忍辱,累而不懈是一種精進,

思而不亂是一種禪定,顯而不著是一種智慧。

有愛心的人,處處給人溫暖;有私心的人,處處給人冷漠。

貪者追逐名利,導致墮入餓鬼;行者少欲知足,生起出離之心,超越三界輪迴,獲得解脫自在。 嗔者害人害己,導致墮入地獄;行者自利利他,圓滿菩提之心,普度有情眾生,成就色身佛果。 癡者取捨顛倒,導致墮入畜牲;行者證得空性,圓滿法界智慧,遠離一切戲論,成就法身佛果。

擁有少欲,才能生起小乘的出離心;擁有愛心,才能圓滿大乘的菩提心;擁有智慧,才能證得金剛乘的大手印。有了出離心,才能做到諸惡莫作;有了菩提心,才能做到眾善奉行;有了大手印,才能做到自淨其意。出離心、菩提心和大手印之見地,是一切佛法的精髓,三藏十二部的要義,顯密佛教的核心。

少欲,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知足,才是人生最大的富裕;愛心,才是人生最好的良伴; 智慧,才是人生最好的明燈。

幸福和快樂不存在於外境,而來源於內心的寶藏。如果你想獲得真正的幸福和快樂,不要向外尋求,應當從內心中發揮和挖掘。

如今很多人不遵守因果規則,追逐名利、無惡不作。這時我們應修持忍辱,感激他人對我們的傷害。《金剛經》中的忍辱仙人,遭受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大苦難,他不但絲毫沒有瞋恨心,反而對國王生大慈悲心說:「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因為你是我最大的恩人,沒有你,就不能成就我的忍辱波羅蜜。」這是忍辱的力量。

寂天菩薩寫道:「當你說話時,必須不貪不嗔,以溫柔的語調和適當的長度,輕鬆、切題、清晰而愉快地說。當你看人時,必須以真誠而慈愛的眼睛看,並且觀想:依靠這位仁慈的人,我將大徹大悟。」我們要以智慧與他人交流,以慈悲去對待別人。在日常生活中修心,令智慧和慈悲迅速增長,使自利和利他任運圓滿。

從無始輪迴以來到現在,由於我們被我執束縛,被煩惱折磨,被雜念干擾,同時被當今的種種壓力和繁忙煎熬著,所以我們的心一直未曾放過假,也從來未曾休息過。大家應該讓煩惱歇息,讓憂慮放假, 以一顆平靜、安寧、舒暢、祥和的心,與家人一起度過幸福美滿的日子。

龍樹菩薩曾經在《親友書》中說過:應如水上畫畫一樣,立刻忘掉別人對我們所做的不好的或令我們煩惱的事;要像石頭上刻字一樣,常常牢記別人對自己所做的好事或佛菩薩之功德。

當有人批評你的時候,若是你自己沒有錯誤,何必為它而生氣煩惱?若是你真的有錯誤,為它生氣煩惱又有何意義?他說的是真話呀!正如《薩迦格言》中所說:「聰明人能勇敢地改正自己的錯誤,傻瓜連缺點都不敢承認;雄鷹能啄死有毒的大蛇,烏鴉連小蛇都不敢得罪。」

是你的遲早會是你的,沒有必要為它而煩惱;不是你的永遠都不屬於你,為它煩惱又有何用呢?

真誠源於感恩之心:無論眾生以順緣的方式利益我們,還是以逆緣的方式傷害我們,都會使我們成長、堅強和成就,所以對我們恩德很大,我們對眾生值得真誠。包容源於平等之心:無論任何民族、任何宗教和任何國家,都懷著同一個夢想而共存於同一個世界,地球是一個大家庭,我們應該相互包容、相互和諧。

對人真誠,要有聰穎,而不等於愚癡的善良;對人包容,要有原則,而不等於對他人放縱。

即使我們意識不到自己缺乏真誠和包容,也不應該輕易地怨恨別人;即使我們體會不到自己不具備善巧和智慧,也不應該輕易地冤枉他人;即使我們覺察不到自己心裡的自私和慾望,也不應該輕易地埋怨對方。

我們應該以真誠和包容心,來善待他人;以善巧和智慧心,來處理事情;以慷慨和無私心,來善用財物。如果我們生活的點滴中能做到如此,無論遇到什麼人、什麼事和什麼物,都會給我們帶來幸福和快樂。

當你認識一個人時,將來他會成為你的親人還是仇人,取決於你怎麼對待;當你遇到一件事時,將來它會給你帶來利益還是造成麻煩,取決於你怎麼處理;當你得到一件物品時,將來它會給你帶來幸福還是痛苦,取決於你怎麼使用。

慾望使人失敗,無私令人成就;煩惱使人痛苦,覺醒令人快樂;執著使人束縛,放下令人解脫;無明使人迷惑,智慧令人證悟。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觀身不淨是對慾望的強制壓抑嗎

問: 請問師父,在修止觀的時候,如果觀身不淨是否打...

印光大師開示養生之道

印祖推崇面食,對豆子、豆油也特別提倡。並提出,保養...

看到美女後的五種境界

一、隨欲逐相型 大部分人屬於這種類型。看到美女經過...

攝諸根得離苦

過去,佛陀曾在波羅奈國的鹿野苑弘法。一日,佛陀於入...

蜘蛛之絲

在印度有一個江洋大盜,名叫犍陀多,生性凶殘,殺盜淫...

宣化上人:戒律的根本

戒律根本只有一個,就是不自私,人要是有自私心,就會...

皮克的99塊金幣

皮克很快樂,皮克是地球上最快樂的叫花子。 我為什麼...

聖嚴法師:慾望得失

諸欲求時苦,得之多怖畏,失時懷熱惱,一切無樂時。─...

【大藏經】【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大藏經】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大藏經】浴佛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峯山頂,與大苾芻眾千...

【大藏經】【註音版】八大人覺經

八大人覺經...

晚年時必須有福報來保護你

諸位!你不要忘了往生有一個重要的資糧,除了臨終的正...

剩茶葉的再利用

一般大家喝過的茶葉都倒掉了,而且隔夜茶又不能喝,所...

但自觀身行,若正若不正

為什麼我們天天來念佛,模擬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知...

做人三十六字

一個人不管有多聰明能幹,背景條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

這些行為根本稱不上是「精進」

每天念佛多少萬聲是不是精進呢?每天拜佛多少拜、打坐...

讚佛及說法的十種功德果報

一、讚歎佛的功德,使一切眾生都能聽聞(因心及願力)...

【東林原創漫畫】念佛度冤

念佛度冤,選自《紀文達公筆記摘要》...

佛現相來垂手接引,如何判斷是佛是魔

問: 佛現相來垂手接引,怎敢相信是佛是魔?當下心該如...

以四種行門來攝受教化眾生

四攝法是大乘菩薩的法,以四種行門來攝受眾生,教化眾...

學戒律要有三種心

弘一大師說,學戒律要有三種心:第一、厭離有為。第二...

祭祀

小村落裡有一戶人家,每天早晚都傳出清朗的誦經聲。主...

佛的十力與四無畏

云何得處非處智力、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根勝劣智力、種...

這就是佛教之悲哀啊

念佛珠,念佛咒計數,變裝飾; 佛像是恭敬供養,卻變藝...

文殊菩薩為如馨律師受衣的故事

明朝有一位如馨律師,字號古心,是溧陽楊氏之子。在明...

內魔不生,外魔不起

智者大師上天台山時,在天台山打坐,他也是有遇到魔境...

對在家居士的一番苦口忠言

我們大家都清楚,新的一年已經到了,在新年開始,為了...

【佛教詞典】隨眠

梵語 anu?aya,巴利語 anusaya。為煩惱之異名。煩惱隨...

【佛教詞典】薩迦耶見未斷有二過患

【薩迦耶見未斷有二過患】 p1420 瑜伽八十八卷二十頁雲...

【視頻】周泳杉老師《新世紀健康飲食》2014

周泳杉老師《新世紀健康飲食》2014

【視頻】夢參老和尚《不能斷葷是有業牽纏》

夢參老和尚《不能斷葷是有業牽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