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淨佛國土品第八十二之餘(卷第九十三)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復次,須菩提!菩薩取色相,受、想、行、識相;眼相,耳、鼻、舌、身、意相;色、聲、香、味、觸、法相;男相、女相;欲界相,色界相,無色界相;善法相,不善法相;有為法相,無為法相;是名菩薩麁業。菩薩摩訶薩皆遠離如是麁業相。

「自布施,亦教他人布施,須食與食,須衣與衣,乃至種種資生所須,盡給與之,亦教他人種種布施。持是福德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淨佛國土故。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亦如是。

「是菩薩摩訶薩或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珍寶施與三尊,作是願言:『我以善根因緣故,令我國土皆以七寶成!』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天妓樂樂佛及塔,作是願言:『以是善根因緣,願我國土中常聞天樂!』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天香供養諸佛及塔,作是願言:『以是善根因緣,令我國土中常有天香!』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百味食施佛及僧,作是願言:『以是善根因緣故,令我國土中眾生,皆得百味食!』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天香細滑施佛及僧,作是願言:『以是善根因緣故,令我國土中一切眾生,受天香細滑!』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隨意五欲施佛及僧並一切眾生,作是願言:『以是善根因緣故,令我國土中弟子及一切眾生,皆得隨意五欲!』

「是菩薩以隨意五欲共一切眾生,迴向淨佛國土;作是願言:『我得佛時,是國土中如天五欲,應心而至!』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作是願言:『我當自入初禪,亦教一切眾生入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慈、悲、喜、捨心,乃至三十七助道法亦如是;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令一切眾生不遠離四禪,乃至不遠離三十七品助道法!』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能淨佛國土。是菩薩隨爾所時行菩薩道,滿足是諸願;是菩薩自成就一切善法,亦成就一切眾生善法;是菩薩受身端正,所化眾生亦得端正。所以者何?福德因緣厚故。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淨佛國土。

「是國土中,乃至無三惡道之名,亦無邪見、三毒、二乘——聲聞、辟支佛之名;耳不聞有無常、苦、空之聲,亦無我所有乃至無諸結使煩惱之名,亦無分別諸果之名。

「風吹七寶之樹,隨所應度而出音聲,所謂空、無相、無作,如諸法實相之音;有佛、無佛,一切法、一切法相空,空中無有相,無相中則無作。出如是法音,若晝、若夜,若坐、若臥、若立、若行,常聞此法。

「是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國土中諸佛讚歎;眾生聞是佛名,必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說法,眾生聞者,無有不信而生疑,言:『是法、是非法。』何以故?諸法實相中,皆是法,無有非法。

「諸有薄福之人,於諸佛及弟子不種善根、不隨善知識,沒在我見中,乃至沒在一切種種見中,墮在邊見——若斷、若常。如是人以邪見故,非佛言佛、佛言非佛,非法言法、法言非法;如是人破法故,身壞命終,墮惡道地獄中。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見此眾生往來五道,令離邪聚,立正定聚中,更不墮惡道。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淨佛國土中眾生,無雜穢心:若世間法、若出世間法,若有漏、若無漏,若有為、若無為;乃至是國土中眾生,畢竟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是為菩薩摩訶薩淨佛國土。」

【論】

釋曰:

復有麁業,於諸法畢竟空中取相生著心——所謂取色相,受、想、行、識相,眼相乃至意相,色相乃至法相,男相、女相,三界,善、不善,有為、無為相等。

問曰:

男、女相可是虛妄不實,餘色等、善不善法,若不取相,云何能厭色等成就善法?

答曰:

佛法中有二種空:一者、眾生空,二者、法空。

以眾生空破眾生相,所謂男、女等相;以法空破色等法中虛妄相,如「破一切法空」中說。

能觀色等善法如幻、如化,不取定實相,得厭心,則捨戲論常、無常等,是不名為取相。

又色等及善法皆和合性空行故,不生諸煩惱。

問曰:

一切有為法假名和合故不應取;無為法是真實法,所謂如、法性、實際,何以不取?

答曰:

以不取相是無為法,無相名為無為法門,若取相便是有為;如是等,一切虛誑取相不實。

遠離麁身、口、意業。

菩薩欲行淨佛土,遠離如是等麁身、口、意業,自行六波羅蜜,亦教他人令行;共清淨因緣故,則佛土清淨。

上總相說,下別相說。

是菩薩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施佛及僧,作是願:「我以是布施因緣,令我國土皆七寶莊嚴。」

問曰:

若滿三千大千世界珍寶,從何處得?

又諸佛賢聖少欲、知足,誰受是者?若凡夫無厭足,何能受三千世界物?

答曰:

是菩薩是法性生身,住具足神通波羅蜜中,為供養十方佛故,以如三千世界珍寶供養。又此寶物,神通力所作,輕細無妨;如第三禪遍淨天,六十人坐一針頭而聽法,不相妨礙,何況大菩薩深入神通所作寶物!

或有菩薩變身如須彌山,遍十方佛前以為燈炷,供養於佛、若佛塔廟,而作願言:「令我國土常有光明,不須日月燈燭。」

或有菩薩雨諸華香、幡蓋、瓔珞以為供養,復作是願:「令我國土眾生端正如華,身相嚴淨,無有丑陋。」

如是等,種種好色因緣。

復有菩薩以天伎樂娛樂於佛、若佛塔廟。

是菩薩或時以神通力故,作天伎樂,或作天王、轉輪聖王伎樂,或作阿修羅神、龍王等天伎樂供養,願我國中常聞好音。

問曰:

諸佛賢聖是離欲人,則不須音樂歌舞,何以伎樂供養?

答曰:

諸佛雖於一切法中心無所著,於世間法盡無所須;諸佛憐愍眾生故出世,應隨供養者,令隨願得福故受。如以華香供養,亦非佛所須,佛身常有妙香,諸天所不及,為利益眾生故受。

是菩薩欲淨佛土故,求好音聲,欲使國土中眾生聞好音聲,其心柔軟,心柔軟故,易可受化。是故以音聲因緣而供養佛。

或有菩薩滿三千大千世界香供養諸佛、若塔,根香、莖香,葉香、末香,若天香,若變化香,若菩薩果報生香,作是願:「令我國土中常有好香,無有作者。」

或有菩薩以百味,供養諸佛及僧。

有人言:能以百種供養,是名「百味」。

有人言:餅種數五百,其味有百,是名「百味」。

有人言:百種藥草、藥果作歡喜丸,是名「百味」。

有人言:飲食羹餅,總有「百味」。

有人言:飲食種種備足故,稱為「百味」。

人飲食故百味,天飲食則百千種味;菩薩福德生果報食,及神通力變化食,則有無量味,能轉人心令離欲清淨。是四種食,菩薩隨因緣供養佛及僧,是故國土中自然有百味飲食。

或有菩薩以天塗香。天竺國熱,又以身臭,故以香塗身,供養諸佛及僧。「以此因緣故,令我國土眾生,受天細滑。」

問曰:

沙彌戒乃至受一日戒,尚不以香塗身,云何以香供養佛及僧?

答曰:

是菩薩以身所貴物,隨所須時,用以供養,或以塗地、塗壁及行坐處。

又以隨意五欲供養諸佛及僧及餘眾生。

是菩薩以好車馬、妻妾,伎直、幡蓋,金銀、衣服、珍寶,出家人所不受,則施諸眾生,作願言:「令我國土眾生,常得隨意五欲。」

問曰:

此五欲,佛說如火、如坑、如瘡、如獄、如怨、如賊,能奪人善根,菩薩何以願使眾生得五欲?

又佛說弟子應納衣、乞食,坐林樹下,菩薩何以為眾生求得五欲?

答曰:

天上、人中五欲是福德果報。

若今世、若後世,貧窮薄福者不能自活,則行劫盜;或為物主所害,或為財殺他;或被詰問,妄言不作——如是,次第作十不善,皆由貧窮故作;若人五欲具足,則所欲隨意,則不行十不善。

菩薩國土眾生,豐樂自恣,無所乏少,則無眾惡,但有愛、慢等軟結使;若聞佛所說、或聞弟子所說,以心柔軟故,聞法易可得道。雖著心多,利根故,聞無常、苦、空等,即便得道;譬如垢膩之衣,則以灰泥淹之,經宿以水浣之,一時都去。菩薩不欲令眾生著故以五欲施,但欲令一時捨故與之。

如汝先說:「佛教弟子納衣、乞食。」宿罪因緣生在惡世,染著心多,若得好衣、美食著心則深;又為求好衣食故,妨廢行道。是菩薩淨佛國土眾生,無量福德成就,五欲一等故,不復貴著,亦不更求故,無所妨。

又復,若行者離五欲修苦行,則增長瞋恚;又復,憶念五欲,則生煩惱,爾時則無所向。是故佛言:「捨苦樂,用智慧,處中道。」是故淨佛國土,五欲施無妨。

問曰:

若爾者,毘尼中何以一比丘言:「我知佛法義,受五欲不妨道!」是比丘應呵,乃至三不止,擯出。

答曰:

佛法有二種:小乘、大乘;小乘中,薄福之人三毒偏多。

如《婆差經》中,佛說:「我白衣弟子,非一非二,乃至出五百人,受赤栴檀塗身及受好香花,妻子共臥,使令奴婢,而斷三結得須陀洹;盡三結,薄三毒,得斯陀含。」是阿梨吒比丘聞是事,即言:「雖受五欲而不妨道!」不知是事佛為誰說。佛為白衣故說;此比丘持著出家法中說。是須陀洹、斯陀含等不作是言:「我盡形壽不犯欲!」以有餘三毒故,時時忘道而發淫心。出家人於僧中口自誓言:「我盡形壽不犯淫欲!」佛言:「若出家人犯欲,則棄。」是比丘自誓而犯,是一罪;知佛所制而故違犯,是二罪。是比丘見白衣得道故,而以自身同彼,是故墮罪。

淨佛國土有二種眾生:若出家,若在家。在家者,雖受五欲無罪,亦無所妨;如兜率陀諸天及欝單曰人,雖受五欲,不起重罪。出家眾生,隨佛所聽出家五欲,亦無過咎。

小乘法中,為阿梨吒比丘說,薄福重罪之人,心多悔故。

淨佛土者,世世習行六波羅蜜、三解脫門,雖得五欲,亦不染著。如經中說,所謂「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作是念:『我當自入初禪,亦當教化眾生入初禪』;四禪、四無量心,乃至三十七品亦如是。是菩薩作是願:『我作佛時,盡行四禪乃至三十七品。』」如是福德故,眾生雖受五欲,不能為妨。

是菩薩作無量阿僧祇願,隨爾所時行道,盡具足是願;是菩薩一切善法皆成就,及所成就眾生。一切善法成就故,得身端正,見者無厭;亦成就眾生,令得端正。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淨佛土。」

復次,淨佛土者,乃至無三惡之名,何況有三惡道!

問曰:

諸佛以大慈悲心,為苦惱眾生故出世;若無三惡道,何所憐愍?

答曰:

佛出為度眾生故,而三惡道眾生不可度,但可令種善根而已,是故佛名「天人師」。若無天、人,但有三惡道,可應有難、應作是問。

問曰:

佛憐愍眾生,淨佛國土中何以無三惡道眾生?

答曰:

憐愍一切眾生,平等無異;此中說清淨業因緣,是國土中無三惡道。

又佛非但一國土,乃有十方恆河沙國土。佛有清淨國土,有雜國土:雜國土中則具有五道;淨佛國土,或有人、天別異,或無有人、天別異。如過去天王佛國土中,唯佛世尊以為法王,是故名為天王佛。

復有國土無三毒、邪見,

問曰:

諸佛但為除眾生煩惱故出世,邪見、三毒即是煩惱,若無煩惱,出何所為?

答曰:

有人言:是中大福德因緣故,邪見、三毒不發故言無。

復次,有人言:是中諸菩薩皆得無生法忍,常修六波羅蜜等諸功德,常游十方度脫眾生,於諸佛所修習諸佛三昧,勝教化無數聲聞、辟支佛,亦勝教化阿鞞跋致菩薩,成就眾生。菩薩淨佛土,菩薩為近佛道故,利益轉大。

「是國土無二乘之名」者,

問曰:

餘佛有三乘教化,豈獨劣耶?

答曰:

佛出五濁惡世,於一道分為三乘。

問曰:

若爾,阿彌陀佛、阿閦佛等不於五濁世生,何以復有三乘?

答曰:

諸佛初發心時,見諸佛以三乘度眾生,自發願言:「我亦當以三乘度眾生。」

「亦無無常、苦、空、無我之名」者,以眾生深著常、樂等顛倒故,為說無常等苦法;是中無常、樂等倒故,不須無常、苦,若無病則不須藥。

「亦無我所有,乃至無諸煩惱結使」,亦如是。

無二乘故,亦無須陀洹等諸果,但一向著諸法實相。

先得無生法忍者,得諸三昧、陀羅尼門,轉復增益諸地等功德。

「風吹七寶之樹,隨所應度而出聲」者,是菩薩欲使眾生易聞法故,七寶之樹出法音聲。寶樹遍滿國土故,眾生生便聞法,餘心不生,但生法心。

問曰:

諸佛有無量不可思議神通力,何以不變化作無量身說法度眾生?何須樹木音聲?

答曰:

眾生甚多,若佛處處現身眾生不信,謂為幻化,心不敬重。

有眾生從人聞法,心不開悟;若從畜生聞法,則便信受。如《本生經》說:菩薩受畜生身,為人說法;人以希有故,無不信受。又謂畜生心直不誑故。

有人謂:畜生是有情之物,皆有欺誑;以樹木無心而有音聲,則皆信受。所謂空、無相、無作;有佛、無佛,一切法常空,空故無相,無相故無作、無起。如是等法,晝夜常出。

餘國土以神通力、口力,種種變化;此中常自然音聲。

淨佛國土佛常為諸佛所讚,大作功德故,能得如是淨國;若聞淨國佛名,則畢定作佛。

問曰:

餘佛種種勤苦說法,眾生尚不得道,何以但聞佛名便得道?

答曰:

餘處佛種種說法,眾生或得道、或得善根,終不空說;若聞是佛名,畢至阿鞞跋致,不言「今得」。

問曰:

一切佛,若人好心聞名,皆當至佛;如《法華經》中說;福德若大、若小,皆當作佛。何以獨說「淨國佛」?

答曰:

人聞餘佛名字,謂受生與人無異,但有一切智得道為異,心不敬重故,雖種善根亦不能深。

是中是法性身,佛身無量無邊,光明、說法音聲遍滿十方國土,國中眾生皆是近佛道者,無量阿僧祇由旬眾中說法勝。

無量億阿僧祇日月光明常從身出;佛令眾生見則得見,若不聽則不見。

是佛一一毛孔邊,常出無量無邊阿僧祇佛,一一諸佛等無異,於化佛邊展轉復出。隨應度眾生見佛優劣;根本真佛無有分別大小之異。

如是等若見、若聞名,若聞如是功德,深信敬重故,所種善根云何不畢定作佛?

復次,是佛說法時,無有疑者,乃至無一人言:「是法為非佛口所說!」悉皆是法。

問曰:

人從釋迦文尼佛聞法生疑者多?

答曰:

佛此中自說因緣:「有人薄福不種善根、不得善知識故生疑。」

著我見、邊見、邪見等諸煩惱覆故,非佛言是佛、是佛言非佛。不深種善根,不順善師,三毒、邪見一時發起,無所依隨,任意自恣:若見邪見,順其意故,言:「是一切智見」;諸佛說畢竟空,不順其意,便言:「非佛」;非法言法,法言非法。如是人於諸佛所多生疑,多生疑故心悔。

是淨佛國中無如是罪人,故不生疑。

佛言:「如是罪人,破諸法實相故,死墮地獄惡道中!」

諸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見諸罪人往來生死中,以佛神通力,拔出眾生令住正定聚中,不墮三惡趣,是名淨佛土。

是佛土中無如是諸過。

無不具足,於世間、出世間,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中無有障礙——所謂國土七寶,眾生身端正,相好莊嚴,無量光明,常聞法音,常不遠離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是中眾生皆畢竟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曰:

上聞佛名畢定至佛,此於諸法無礙必得作佛,有何差別?

答曰:

此中眾生常見佛、常聞法、深種善根、多集佛法故,疾得作佛。

聞名者,雖俱畢竟定而小不如。

如是等,名為淨國土相;如「十地中莊嚴菩提樹」說。

◎大智度論釋畢定品第八十三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菩薩摩訶薩為畢定?為不畢定?」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畢定,非不畢定。」

「世尊!何處畢定?為聲聞道中?為辟支佛道中?為佛道中?」

佛言:「菩薩摩訶薩,非聲聞、辟支佛道中畢定,是佛道中畢定。」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為初發意菩薩畢定?為最後身菩薩畢定?」

佛言:「初發意菩薩亦畢定,阿鞞跋致菩薩亦畢定,最後身菩薩亦畢定。」

「世尊!畢定菩薩墮惡道中生不?」

「不也!須菩提!」

「於汝意云何?若八人,若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生惡道中不?」

「不也!世尊!」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已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行禪定、修智慧,斷一切不善業;若墮惡道、若生長壽天、若不得修善法處、若生邊國、若生惡邪見家、無作見家,是中無佛名、無法名、無僧名,無有是處!

「須菩提!初發意菩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深心行十不善道,無有是處!」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有如是善根功德成就,如佛自說本生受不善果報,是時,善根為何所在?」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為利益眾生故,隨而受身,以是身利益眾生。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作畜生時,有是方便力,若怨賊欲來殺害,以無上忍辱、無上慈悲心捨身,不惱怨賊;汝諸聲聞、辟支佛,無有是力。以是故,須菩提!當知菩薩摩訶薩欲具足大慈悲心、為憐愍利益眾生故,受畜生身。」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住何等善根中,受如是諸身?」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乃至道場,於其中間,無有善根不具足者;具足已,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應當學具足一切善根!學善根已,當得一切種智,當斷一切煩惱習。」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白淨無漏法,而生惡道畜生中?」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佛成就白淨無漏法不?」

須菩提言:「佛一切白淨無漏法成就。」

「須菩提!若佛自化作畜生身,作佛事度眾生,實是畜生不?」

須菩提言:「不也!」

佛言:「菩薩摩訶薩亦如是,成就白淨無漏法,為度眾生故受畜生身,用是身教化眾生。」

佛告須菩提:「如阿羅漢作變化身,能使眾生歡喜不?」

須菩提言:「能!」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用是白淨無漏法,隨所度眾生而受身,以是身利益眾生,亦不受苦。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幻師幻作種種形,若象、馬、牛、羊、男、女等以示眾人。須菩提!是象、馬、牛、羊、男、女等有實不?」

須菩提言:「不實也!世尊!」

佛言:「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白淨無漏法成就,現作種種身以示眾生故,以是身饒益一切,亦不受眾苦。」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大方便力,得聖無漏智慧,而隨所應度眾生身,而作種種形以度眾生!」

【論】

問曰:

上〈阿鞞跋致品〉中說:「如是相是阿鞞跋致,如是相非阿鞞跋致。」阿鞞跋致即是畢定,須菩提今何以更問?

答曰:

是般若波羅蜜有種種門、有種種道。

「阿鞞跋致」是一門中說;今問「畢定」,更問異門。

復次,佛心中一切眾生、一切法皆畢定;人以智不及故,名為不畢定。

佛知雖無量阿僧祇劫積大功德,必退作小乘者;亦知微細蜫蟲雖未有善心,過爾所劫發心,後當作佛。定知一切法皆如是,從是因、得是果,是故名「佛,一切法中無礙」,以畢定知故。

復次,須菩提聞《法華經》中說:「於佛所作少功德,乃至戲笑一稱南無佛,漸漸必當作佛」;又聞〈阿鞞跋致品〉中有退、不退;又復聞聲聞人皆當作佛,若爾者,不應有退。

如《法華經》中說畢定,餘《經》說有退、有不退。

是故今問「為畢定、為不畢定」。

如是等種種因緣故,問「定、不定」。

佛答:「菩薩是畢定。」

須菩提心以入涅槃為畢定,是故問:「為何道中畢定?」

佛答:「非畢定二乘,但於大乘中畢定。」

求佛道者,有上、中、下,是故問:「為初發意?為阿鞞跋致?為最後身畢定?」

須菩提意謂為:阿鞞跋致已上,畢定住佛道中故。

佛答:「三種菩薩皆畢定。」——「畢定」者,必當作佛。

問曰:

如上品中說:「佛以佛眼見十方菩薩,求佛如恆河沙,得阿鞞跋致者若一、若二」;今何以言:「三種菩薩盡皆畢定」?

答曰:

我先已說:般若甚深有無量門,有說「諸菩薩退而不畢定」,有處說「菩薩畢定不退」。

如〈阿鞞跋致品〉中,須菩提問佛:「菩薩退者,於何處退?為從色,為從受、想、行、識,乃至十八不共法?畢竟空故,諸法皆不退」;此中佛何以更說不退?

問曰:

是二義何者是實?

答曰:

二事皆實。佛口所說無不實者。

如佛或說「諸法空無所有」,或說「布施、持戒等是有」——為初發心者說「諸法有」;為久學人著善法者說「諸法空無所有」。

懈怠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牢固者,如是人應從聲聞道得度而不求聲聞,久於生死中受苦,是故說「發心如恆河沙,得阿鞞跋致者若一、若二」。眾生聞是已,能堪受眾苦者,畢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不能者,取聲聞、辟支佛道。

有人堪任得佛而大悲心薄、自愛身重;此人聞佛難得,多有退者,作是念:「我或不能得佛,不如早取涅槃,何用世世受勤苦為!」為是人故,說「一切菩薩乃至初發心皆畢定」,如《法華經》中說。

問曰:

若菩薩皆畢定,佛何以故種種呵二乘,不聽菩薩取二乘證?

答曰:

求佛道者應遍知法性,是人畏老、病、死故,於法性少分取證,便自止息,捨佛道、不度眾生,諸佛菩薩之所呵責:「汝欲捨去,會不得離,得阿羅漢證時,不求諸菩薩深三昧!又不廣化眾生,是則迂迴,於佛道稽留。」

問曰:

阿羅漢先世因緣所受身必應當滅,住在何處而具足佛道?

答曰:

得阿羅漢時,三界諸漏因緣盡,更不復生三界。有淨佛土,出於三界,乃至無煩惱之名,於是國土佛所,聞《法華經》,具足佛道。如《法華經》說:「有羅漢,若不聞《法華經》,自謂得滅度;我於餘國為說是事,汝皆當作佛。」

問曰:

若阿羅漢往淨佛國土,受法性身,如是應得疾作佛,何以言「迂迴、稽留」?

答曰:

是人著小乘因緣,捨眾生、捨佛道,又復虛言得道;以是因緣故,雖不受生死苦惱,於菩薩根鈍,不能疾成佛道,不如直往菩薩。

復次,佛法於五不可思議中最第一,今言「漏盡阿羅漢還作佛」,唯佛能知。論議者正可論,其事不能測知,是故不應戲論。若求得佛時,乃能了知;餘人可信而不可知。

「畢定菩薩墮三惡道中不」者,須菩提聞佛說無量本生因緣,或象、鹿、龜、鴿、孔雀、鸚鵡等受種種苦,是故問佛:「世尊!若菩薩受如是等畜生身,云何言一切菩薩畢定?」

「畢定」者,即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者,不墮三惡趣。

佛反問答:「於汝意云何?八人等聖人為墮三惡道不?」

須菩提思惟:「是諸聖人入聖道故,無墮三惡道因緣。」思惟已,答言:「不也!」

佛言:「菩薩亦如是,墮三惡道因緣盡故,云何墮三惡道?」

「墮三惡道因緣」者,所謂諸不善法。是菩薩從初發心已來,修習布施、持戒等諸善法,斷諸殺生等十不善道——若是人墮三惡道,無有是處!何以故?滅諸惡法、增益善法故。不善道有上、中、下:上者,墮地獄;中者,墮畜生;下者,墮餓鬼。是菩薩三種已盡,深心悲念眾生,是故不墮。

問曰:

若爾者,三惡道可不於中生;是菩薩福德多,何以不於長壽天中生?

答曰:

是菩薩憐愍眾生,行六波羅蜜,雖能入禪波羅蜜,和合慈悲行,不著禪味,命欲終盡,念欲界法故退禪道;以彼中無苦惱,深著禪味,難可得度,故不生長壽天。

以邊國障礙,不得修善法故不生。所以者何?

是菩薩拔出悋法根本;悋法因緣故,生邊國不知法處。

復次,是菩薩常好中道,捨離二邊故,不生邊國。

「邊國」者,無三寶之名,不識七眾,但貴今世現事,不貴福德道法,故名「邊地」。

不但生邊國故名為邊地;若識三寶,知罪福相續因緣,解諸法實相,是人雖生閻浮提外,不名為邊,何況生閻浮提中!

是菩薩常樂為他說法,亦深愛善法故,得隨意善眾生共生,所謂為中國。人於中國不生邪見家。何以故?是菩薩世世常自行正見,亦教他正見,讚正見法,歡喜讚歎行正見者;是故不生惡邪見家。

問曰:

是菩薩大福德、智慧力,應生邊地、邪見家而教化之,何以畏而不生?

答曰:

菩薩有二種:一者、成就大力菩薩;二者、屬因緣新發心菩薩。

大菩薩為眾生隨所應度受身,不避邊地、邪見;新發意菩薩若生是處,既不能度人,又自敗壞,是故不生。譬如真金在泥,終不敗壞;銅鐵則壞。

「邪見」者,所謂無作見。雖六十二種皆是邪見,無作最重。所以者何?「無作」言:「不應作功德、求涅槃」;若言「天作」、若言「世界始來」,雖是邪見而不遮作福德;以「無作」大惡,故不生。

又初發心菩薩深恶心行十不善道,無有是處!何以故?是菩薩一心迴向,貴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貴世間法。是人未離欲因緣故,雖起諸煩惱,終不深心作惡;雖加杖楚,終不奪命,不取他財令其失命。

是菩薩斷一切不善法、修集一切善法故,不生八難處,常得八好處。

須菩提問:「若菩薩有如是善根成就,云何本生因緣作鹿、馬等?」

佛答:「菩薩實有福德善根成就,為利益眾生故,受畜生形,亦無畜生罪。」

此中佛自說因緣,所謂「菩薩在畜生中慈愍怨賊,阿羅漢、辟支佛所無有。」

阿羅漢、辟支佛,怨賊來害,雖不加報,不能愛念供養供給。

如菩薩本身作六牙白象,獵師以毒箭射胸!爾時,菩薩象以鼻擁抱獵者,不令餘象得害。語雌象言:「汝為菩薩婦,何緣生恶心?獵師是煩惱罪,非人過也!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滅除其煩惱罪。」譬如鬼著人,咒師來但治鬼而不瞋人,是故莫求其罪!徐問獵者:「汝何以射我?」答言:「我須汝牙。」象即就石罅,拔牙與之,血肉俱出,不以為痛;供給糧食,示語道徑。

如是等慈悲,阿羅漢、辟支佛所無有。

如是好心,云何受畜生身?當知是變化,度於眾生。

問曰:

何以不作人身而為說法,而作此獸身?

答曰:

有時眾生見人身,則不信受;見畜生身說法,則生信樂,受其教化。

又菩薩欲具足大慈悲心,欲行其實事;眾生見之驚喜,皆得入道。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三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卷上(一名伽耶山頂經論) 天親...

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

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 婆藪般豆菩薩造 元魏中天竺三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上 天親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

涅槃論

涅槃論一卷 婆藪槃豆作 沙門達磨菩提譯  頂禮淨覺海...

【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受用三水要行法

受用三水要行法 唐三藏法師義淨撰 准依聖教。及西方現...

百千頌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讚

百千頌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讚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

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

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 虞山普仁院淨業比丘 行策 ...

【註音版】出生一切如來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經

出生一切如來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經...

法華經安樂行義

法華經安樂行義 陳南嶽思大禪師說 法華經者大乘頓覺。...

大莊嚴論經

大莊嚴論經卷第一 馬鳴菩薩造 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

善思童子經

善思童子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如是我聞: 一...

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佛教詞典】目足

(譬喻)譬智於目。比行於足也。智度論八十三曰:譬如...

【佛教詞典】三世不可得

指三世無實體,即過去、現在、未來三際(三世)之種種...

年輕人如何淨化心靈的幾點建議

問: 您能否從佛教的角度對我們年輕人就如何淨化心靈...

生活中有哪些簡便易行的布施方法呢

阿彌陀佛,大家好!上堂課我們學習到《吉祥經》正宗分...

修行必須下苦功夫

若人發願往生他國淨土,應當隨著那方佛世界的那尊佛的...

修行中的中斷障礙

不管是念佛法門也好,乃至讀誦大乘也好,禪定也好,隨...

人生不堪迴首,不要再想你的過去了

蕅益大師提出三力不可思議: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

舍利子是怎麼來的

問: 為什麼有舍利子? 中台禪寺答: 舍利為梵語,即...

訓練你的心

在定力的訓練裡,是以修行使心能安定和堅毅,這能帶來...

坐禪時如何調身

在坐禪的過程中,懂得調身是很重要的事情。禪定的功夫...

釋提桓因的真誠無妄

過去,佛陀在捨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說法。有一次,阿修羅...

受五戒後飲酒需要重新受戒嗎

問: 弟子已受過五戒,但在年終的年會上不得已喝了酒...

愛情就是一坨屎

講一個生活中最尖銳的問題,最難以放下的東西:我們的...

修空觀的人要空掉什麼

問: 師父講到我們要修空觀,不要住在外來的空上,在具...

【視頻】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楮訾)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楮訾)

【視頻】《金剛經》王菲念誦

《金剛經》王菲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