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天親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上

天親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法門句義及次第  世間不解離明慧
 大智通達教我等  歸命無量功德身
 應當敬彼如是尊  頭面禮足而頂戴
 以能荷佛難勝事  攝受眾生利益故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捨婆提城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婆提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食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如常敷座結加趺坐。端身而住正念不動。

爾時諸比丘來詣佛所。到已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退坐一面。

爾時慧命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恭敬而立。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應供正遍知。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論曰。善護念者。依根熟菩薩說。善付囑者。依根未熟菩薩說。云何善護念諸菩薩。云何善付囑諸菩薩。偈言。

 巧護義應知  加彼身同行
 不退得未得  是名善付囑

云何加彼身同行。謂於菩薩身中與智慧力。令成就佛法故。又彼菩薩攝取眾生。與教化力。是名善護念應知。云何不退得未得。謂於得未得功德中。懼其退失付授智者。又得不退者。不捨大乘故。未得不退者。於大乘中欲令勝進故。是名善付囑。應知。

經曰。世尊云何菩薩大乘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

爾時佛告須菩提。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如菩薩大乘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其心。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是願樂欲聞。佛告須菩提。諸菩薩生如是心。所有一切眾生眾生所攝。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所有眾生界眾生所攝。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眾生相。即非菩薩。何以故非。須菩提。若菩薩起眾生相人相壽者相。則不名菩薩。

論曰。云何菩薩大乘中住。問答示現此義。偈言。

 廣大第一常  其心不顛倒
 利益深心住  此乘功德滿

此偈說何等義。若菩薩有四種深利益菩提心。此是菩薩大乘住處。何以故。此深心功德滿。足是故四種深利益攝取心生。能住大乘中。

何等為四種心。一廣二第一三常四不顛倒。云何廣心利益。如經諸菩薩生如是心所有一切眾生眾生所攝。乃至所有眾生界眾生所攝故。

云何第一心利益。如經我皆令住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故。

云何常心利益。如經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眾生相即非菩薩故。此義云何。菩薩取一切眾生猶如我身。以此義故。菩薩自身滅度。無異眾生得滅度者。若菩薩於眾生起眾生想。不生我想者則不應得菩薩名。如是取眾生如我身。常不捨離。是名常心利益。

云何不顛倒心利益。如經。何以故非。須菩提。若菩薩起眾生相人相壽者相。則不名菩薩故。此示現遠離依止身見眾生等相故。

論曰。自此以下說菩薩如大乘中住修行。此事應知。

經曰。復次須菩提。菩薩不住於事。行於佈施。無所住行於佈施。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想。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聚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佛言如是。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菩薩無住相佈施。福德聚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佛復告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是行於佈施。

論曰。偈言。

 檀義攝於六  資生無畏法
 此中一二三  名為修行住

何故唯檀波羅蜜。名說六波羅蜜。一切波羅蜜檀波羅蜜相義示現故。一切波羅蜜檀相義者。謂資生無畏法檀波羅蜜應知。此義云何。資生者。即一檀波羅蜜體名故。無畏檀波羅蜜者有二。謂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於已作未作惡不生怖畏故。法檀波羅蜜者有三。謂毘梨耶波羅蜜等不疲惓。善知心如實說法故此即是菩薩摩訶薩修行住。如向說三種檀攝六波羅蜜。是名菩薩摩訶薩修行住。云何菩薩不住於事行於佈施。如是等偈言。

 自身及報恩  果報斯不著
 護存已不施  防求於異事

不住於事者。謂不著自身。無所住者。謂不著報恩。報恩者。謂供養恭敬種種等門。如經無所住故。不住色等者。謂不著果報。何故如是不住行於佈施。偈言。護存已不施防求於異事。若著自身不行佈施。為護此事於身不著。若著報恩果報捨佛菩提。為異義行於佈施。為防是行於事不著。

自此以下說云何菩薩降伏其心。此事應知。云何降伏心。名之降伏。偈言。

 調伏彼事中  遠離取相心
 及斷種種疑  亦防生成心

此文說何義。所謂不見施物受者及施者。偈言。調伏彼事中遠離取相心故。如經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想故。

次說佈施利益。何以故。此中有疑。若離施等相想。云何能成施福。彼人如是佈施。其福轉多故。

次說佈施利益。如經。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聚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是等。何故說修行後。次顯佈施利益。以得降伏心故。是以次說佈施利益。此義云何。不住相想行於佈施。成就義故。

自此以下一切修多羅。示現斷生疑心。云何生疑。若不住於法行於佈施。云何為佛菩提行於佈施斷彼疑心。

經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相成就見如來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不可以相成就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相即非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妄語。若見諸相非相。則非妄語。如是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論曰。偈言。

 分別有為體  防彼成就得
 三相異體故  離彼是如來

此義云何。若分別有為體。是如來以有為相為第一。以相成就見如來。為防彼相成就得如來身。

如經。不可以相成就得見如來故。何以故。如來名無為法身故。如經。何以故。如來所說相即非相。偈言。三相異體故離彼是如來。彼相成就即非相成就。何以故。三相異如來體故。

如經。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妄語。若見諸相非相。則非妄語。如是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此句顯有為虛妄故。偈言。離彼是如來。示現彼處三相無故。相非相相對故。彼處生住滅異體不可得故。此句明如來體非有為故。菩薩如是知如來為佛菩提行於佈施。彼菩薩不住於法行於佈施。成如是斷疑故。

自此以下。尊者須菩提生疑致問。

經曰。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末世。得聞如是修多羅章句生實相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頗有眾生於未來世末世。得聞如是修多羅章句生實相不。佛復告須菩提。有未來世末世。有菩薩摩訶薩。法欲滅時有持戒修福德智慧者。於此修多羅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佛復告須菩提。當知彼菩薩摩訶薩非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修行供養。非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而種善根。

佛復告須菩提。已於無量百千萬諸佛所修行供養。無量百千萬諸佛所種諸善根。聞是修多羅。乃至一念能生淨信。須菩提。如來悉知是諸眾生。如來悉見是諸眾生。須菩提。是諸菩薩生如是無量福德聚。取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須菩提。是諸菩薩無復我相眾生相人相壽者相。須菩提。是諸菩薩無法相亦非無法相。無相亦非無相。何以故。須菩提。是諸菩薩若取法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若是菩薩有法相。即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何以故。須菩提。不應取法。非不取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筏喻法門。是法應捨。非捨法故。

論曰。此義云何。向依波羅蜜說不住行於佈施。說因深義。向依如來非有為體。說果深義。若爾未來惡世人不生信心。云何不空說。為斷彼疑。佛答此義。

如經。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乃至非捨法故。此義云何。偈言。

 說因果深義  於彼惡世時
 不空以有實  菩薩三德備

此義云何。彼惡世時。菩薩具足持戒功德智慧故。能生信心。以此義故名不空說。又偈言。

 修戒於過去  及種諸善根
 戒具於諸佛  亦說功德滿

如經。佛復告須菩提。當知彼菩薩摩訶薩非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修行供養。非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而種善根。

佛告須菩提。已於無量百千萬諸佛所修行供養。無量百千萬諸佛所種諸善根故。此經文明於過去諸佛具足持戒供養彼佛。亦種諸善根。如是次第。彼持戒具足。功德具足故。又偈言。

 彼壽者及法  遠離於取相
 亦說知彼相  依八八義別

此義云何。復說般若義不斷故。說何等義。明彼菩薩離於壽者相離於法相故。以對彼相故說此義。偈言。依八八義別故。此復云何。依四種壽者相。有四種義故。依四種法相有四種義故。是故依八相有八種義差別故。此義復云何。偈言。

 差別相續體  不斷至命住
 復趣於異道  是我相四種

此義云何。明壽者相義故。何者是四種。一者我相。二者眾生相。三者命相。四者壽者相。我相者見五陰差別。一一陰是我。如是妄取是名我相。眾生相者。見身相續不斷。是名眾生相。命相者。一報命根不斷住故。是名命相。壽者相者。命根斷滅復生六道。是名壽者相。如經。何以故。須菩提。是諸菩薩無復我相眾生相人相壽者相故。云何及法。偈言。

 一切空無物  實有不可說
 依言辭而說  是法相四種

何者是四種。一者法相。二者非法相。三者相。四者非相。此義云何。有可取能取一切法。無故言無法相。以無物故。彼法無我空實有故。言亦非無法相。彼空無物。而此不可說有無故言無相。依言辭而說故。言亦非無相。何以故。以於無言處依言相說。是故依八種差別義。離八種相。所謂離人相離法相。是故說有智慧。

如經。須菩提。是諸菩薩無法相。亦非無法相。無相亦非無相故。有智慧便足。何故復說持戒功德。為示現生實相差別義故。云何示現。偈言。

 彼人依信心  恭敬生實相
 聞聲不正取  正說如是取

此義云何。彼人有持戒功德。依信心恭敬能生實相。是以說彼義故。次言聞說如是修多羅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是故不但說般若。又有智慧者。不如聲取義。隨順第一義智正說如是取。能生實相。是以說此義故。次言須菩提不應取法非不取法。不應取法者。不應如聲取法。非不取法者。隨順第一義智正說如是取。彼菩薩聞說如是修多羅章句生實相故。又經復言。須菩提。如來悉知是諸眾生。如來悉見是諸眾生。如是等。此明何義。偈言。

 佛非見果知  願智力現見
 求供養恭敬  彼人不能說

此義云何。彼持戒等人。諸佛如來非見果比知。云何知。偈言。願智力現見故。如來悉知是諸眾生便足。何故復說。如來悉見是諸眾生。若不說如來悉見是諸眾生。或謂如來以比智知。恐生如是心故。若爾但言如來悉見是諸眾生便足。何故復說如來悉知是諸眾生。若不說如來悉知是諸眾生。或謂如來以肉眼等見。為防是故。何故如是說。以有二語故。又何故如來如是說。偈言。求供養恭敬彼人不能說故。此義云何。若有人欲得供養恭敬。自嘆有持戒等功德。彼人則不能說。是人自知故。諸佛如來善知彼何等人有何等行。是故彼人不能自說。

又是諸菩薩生如是無量福德聚。取如是無量福德者。此義云何。生者能生因故。取者熏修自體果義故。又何以故。須菩提。是諸菩薩若取法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此義云何。但有無明使無現行麁煩惱。示無我見故。又經言。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栰喻法門。是法應捨非捨法者。有何次第。偈言。

 彼不住隨順  於法中證智
 如人捨船栰  法中義亦然

此義云何。示修多羅等法中證智不住故。以得證智捨法故。如到彼岸捨栰故。隨順者。隨順彼證智法。彼法應取。如人未到彼岸取栰故。

自此以下。說何等義。為遮異疑故。云何異疑。向說不可以相成就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非有為相得名故。若如是云何釋迦牟尼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名為佛。云何說法。是名異疑。為斷此疑。云何斷疑。

經曰。復次佛告慧命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一切聖人皆以無為法得名。

論曰。以是義故。釋迦牟尼佛。非佛亦非說法。此義云何。偈言。

 應化非真佛  亦非說法者
 說法不二取  無說離言相

此義云何。佛有三種。一者法身佛。二者報佛。三者化佛。又釋迦牟尼名為佛者。此是化佛。此佛不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說法。如經無有定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若爾何故經言。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如是等。有人謗言。如來一向不說法。為遮此故。偈言。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故。說法不二取無說離言相者。聽者不取法不取非法故。說者亦不二說法非法故。何以故。彼法非法非非法。依何義說。依真如義說。非法者。一切法無體相故。非非法者。彼真如無我相實有故。何故唯言說不言證。有言說者。即成證義故。若不證者。則不能說。如經。何以故。一切聖人皆以無為法得名。此句明何義。彼法是說因故。何以故。一切聖人依真如法清淨得名。以無為法得名故。以此義故。彼聖人說彼無為法。復以何義。如彼聖人所證法。不可如是說。何況如是取。何以故。彼法遠離言語相。非可說事故。何故不但言佛。乃說一切聖人。以一切聖人依真如清淨得名故。如是具足清淨如分清淨故。

經曰。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須菩提。於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婆伽婆。甚多修伽陀。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何以故。世尊。是福德聚即非福德聚。是故如來說福德聚福德聚。

佛言。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持用佈施。若復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無量不可數。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一切諸佛如來皆從此經生。須菩提。所謂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論曰。此說勝福德譬喻校量。示現何義。法雖不可取不可說。而不空故。偈言。

 受持法及說  不空於福德
 福不趣菩提  二能趣菩提

何故說言。世尊是福德聚即非福德聚者。偈言。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故。此義云何。彼福德不趣大菩提。二能趣大菩提故。何者為二。

一者受持。二者演說。如經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故。何故名福德聚。聚義有二種。一者積聚義。二者進趣義。如人擔重說名為聚。如是彼福德聚以有積聚義故。說名為聚。於菩提不能進趣故。名為非福德聚。此二能趣大菩提。是故於彼福德中此福為勝。云何此二能得大菩提。如經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一切諸佛如來皆從此經生故。云何說一切諸佛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云何說一切諸佛如來皆從此經生。偈言。

 於實名了因  亦為餘生因
 唯獨諸佛法  福成第一體

此義云何。菩提者名為法身。彼體實無為。是故於彼法身。此二能作了因。不能作生因。餘者受報相好莊嚴佛化身相好佛。於此為生因。以能作菩提因。是故名因。顯彼福德中此福勝故。如經。何以故。須菩提乃至皆從此經生故。云何成此義。偈言。唯獨諸佛法福成第一體故。

須菩提所謂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者。彼諸佛法餘人不得。是故彼佛法名為佛法。是故言唯獨諸佛法。第一不共義。以能作第一法因。是故彼福德中。此福為勝。如是成福德多故。

經曰。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須陀洹。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斯陀含。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那含是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最為第一。世尊。說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世尊。則不說我無諍行第一。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無諍無諍行。

論曰。向說聖人無為法得名。以是義故。彼法不可取不可說。若須陀洹等聖人取自果。云何言彼法不可取。既如證如說云何成不可說。自下經文為斷此疑。成彼法不可取不可說故。偈言。

 不可取及說  自果不取故
 依彼善吉者  說離二種障

此義云何。以聖人無為法得名。是故不取一法。不取者不取六塵境界。以是義故。名不取逆流者。如經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故。乃至阿羅漢不取一法。以是義故。名為羅漢。然聖人非不取無為法。以取自果故。若聖人起如是心我能得果。即為著我等者。此義云何。以有使煩惱非行煩惱。何以故。彼於證時離取我等煩惱。是故無如是心我能得果。何故尊者須菩提。自嘆身得受記。以自身證果。為於彼義中生信心故。何故唯說無諍行。為明勝功德故。為生深信故。何故言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無諍無諍行者。偈言依彼善吉者說離二種障故。二種障者。一者煩惱障。二者三昧障。離彼二障故言無所行。以是義故。說名二種諍離彼二種障故。名為無諍無諍行。

經曰。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論曰。復有疑釋迦如來昔在然燈佛所受法。彼佛為此佛說法。若如是云何彼法不可說不可取。為斷此疑。說彼佛所無法可取。如經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何故如是說。偈言。

 佛於然燈語  不取理實智
 以是真實義  成彼無取說

此義云何。釋迦如來於然燈佛所。言語所說不取證法故。以是義故。顯彼證智不可說不可取。偈言以是真實義成彼無取說故。

又若聖人無為法得名。是法不可取不可說。

云何諸菩薩取莊嚴淨佛國土。云何受樂報佛取自法王身。云何餘世間復取彼是法王身。自下經文為斷此疑。

經曰。佛告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莊嚴佛國土。彼菩薩不實語。何以故。須菩提。如來所說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佛土。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而無所住。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彼身非身是名大身。

論曰。此義如是應知。云何知。偈言。

 智習唯識通  如是取淨土
 非形第一體  非嚴莊嚴意

此義云何。諸佛無有莊嚴國土事。唯諸佛如來真實智慧習識通達。是故彼土不可取。若人取彼國土形相。作是言我成就清淨佛土。彼不實說。

如經。何以故。須菩提如來所說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佛土故。何故如是說。偈言非形第一體非嚴莊嚴意故。莊嚴有二種。一者形相二者第一義相。是故說非嚴莊嚴。又非莊嚴佛土者。無有形相故非莊嚴。如是無莊嚴即是第一莊嚴。何以故。以一切功德成就莊嚴故。若人分別佛國土。是有為形相。而言我成就清淨佛國土。彼菩薩住於色等境界中生如是心。為遮此故。如經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而無所住。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故。前言云何受樂報佛取自法王身。云何餘世間復取彼是法王身。為除此疑。說受樂報佛體同彼須彌山王鏡像義故。此義云何偈言。

 如山王無取  受報亦復然
 遠離於諸漏  及有為法故

此義云何。如須彌山王勢力高遠故。名為大。而不取彼山王體我是山王。以無分別故。受樂報佛亦如是。以得無上法王體故名為大。而不取彼法王體我是法王。以無分別故。何故無分別。以無分別故。

如經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彼身非身是名大身故。何故如是說。偈言遠離於諸漏及有為法故。彼受樂報佛體離於諸漏。若如是即無有物。若如是即名有物。以唯有清淨身故。以遠離有為法故。以是義故。實有我體以不依他緣住故。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中

天親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經曰。佛言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佛言。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世界。以施諸佛如來。須菩提。於意云何。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佛告須菩提。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世界持用佈施。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法門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無量阿僧祇。

論曰。前已說多福德譬喻。何故此中復說。偈言。

 說多義差別  亦成勝挍量
 後福過於前  故重說勝喻

此義云何。前說三千世界譬喻明福德多。今重說無量三千世界故。何故不先說此喻。為漸化眾生令生信心上妙義故。又前未顯以何等勝功德能得大菩提故。以此喻成彼功德。是故重說勝喻。

經曰。復次須菩提。隨所有處說是法門。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此經。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似佛。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法門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何以故。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言。世尊。如來無所說法。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彼微塵甚多。世尊。何以故。須菩提。是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大人相見如來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大人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大人相。

論曰。云何成彼勝福。偈言。

 尊重於二處  因習證大體
 彼因習煩惱  此降伏染福

此義云何。尊重於二處者。一者所說處。隨何等處說此經。令生尊重奇特相故。二者能說人。隨何等人能受持及說。以尊重經論故。非七寶等。隨何處捨隨何人能捨。如是生敬重故。此法門與一切諸佛如來證法作勝因故。如經須菩提言世尊如來無所說法故。此義云何。無有一法唯獨如來說。餘佛不說故。彼珍寶佈施福德是染煩惱因。以能成就煩惱事故。此因示現遠離煩惱因故。是故說地微塵喻如經須菩提是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故。何故如是說。彼微塵非貪等煩惱體。以是義故名為地微塵故。彼世界非煩惱染因界。是故說世界。此明何義。彼福德是煩惱塵染因。是故於外無記塵彼福德善根為近。何況此福德能成佛菩提故。及成就大丈夫相福德中勝故。是故受持演說此法門。能成佛菩提勝彼福德。何以故。彼相於佛菩提非相故。以彼非法身故。是故說大丈夫相。以彼相故。此受持及說福德能成佛菩提。是故彼非勝故。又彼福德能降伏珍寶等福。何況此福故能降伏是故。此福最近最勝。如是彼檀等福德中此福德最如是成已。

經曰。佛言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佈施。若復有人於此法門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無量阿僧祇。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捫淚而白佛言。希有婆伽婆。希有修伽陀。佛說如是甚深法門。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法門。何以故。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法門。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其有眾生。得聞是法門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何以故。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如來說第一波羅蜜者。彼無量諸佛亦說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論曰。自下經文重明彼福德中此福轉勝。此義云何。偈言。

 苦身勝於彼  希有及上義
 彼智岸難量  亦不同餘法
 堅實解深義  勝餘修多羅
 大因及清淨  福中勝福德

此二偈說何義。捐捨身命重於捨資生珍寶等。彼如是捨無量身命。果報福德此福德勝彼福。何以故。彼捨身命苦身心故何況為法捨故。念彼身苦。慧命須菩提尊重法故。悲泣流淚。如經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故。此法門希有。何以故。尊者須菩提。雖有智眼昔來未曾得聞。是故希有如經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法門故。又此法門第一。以說名般若波羅蜜故此云何成以上義故。如經何以故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故。何故如是說彼智岸故。彼智岸無人能量。是故非波羅蜜又此法門不同。何以故。此中有實相故。餘者非實相。除佛法餘處無實故。以彼處未曾有未曾生信。以是義故。如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故。又此法門堅實深妙。何以故。受持此經思量修習。不起我等相故。又不起我等相者。示可取境界不倒相故。我等相即非相者。示能取境界不倒相故。此二明我空法空無我智故。如是次第如經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何以故。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此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故。如來為須菩提說如是義。驚者謂非處生懼是故名驚。以可訶故。如非正道行故。怖者心體怖故。以起不能斷疑心故。畏者一向怖故。其心畢竟驚怖墮故遠離彼處。如經不驚不怖不畏故。又此法門勝餘修多羅如經。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故。又此法。門名為大因。如經如來說第一波羅蜜者故又此法門名為清淨。以無量佛說故。如經彼無量諸佛亦說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故。彼珍寶檀等無如是功德。是故彼福德中此福為勝。如是成已。

論曰。自下經文復為斷疑。云何疑。向說彼身苦以彼捨身苦身果報而彼福是劣。若爾依此法門受持演說。諸菩薩行苦行。彼苦行亦是苦果。云何於此法門不成苦果。為斷此疑故。

經曰。須菩提如來說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相亦非無相。何以故。須菩提。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若心有住則為非住。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是故佛說菩薩心不住色佈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佈施。須菩提言。世尊。一切眾生相即是非相。何以故。如來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論曰。此示何義。偈言。

 能忍於苦行  以苦行有善
 彼福不可量  如是最勝義
 離我及恚相  實無於苦惱
 共樂有慈悲  如是苦行果

此二偈說何義。雖此苦行同於苦果。而此苦行不疲惓。以有羼提波羅蜜名為第一故。彼岸有二種義。一者波羅蜜清淨善根體。二者彼岸功德不可量。如經即非波羅蜜故。非波羅蜜者。無人知彼功德岸故。言非波羅蜜。是故為得第一法。此苦行勝彼捨身。何況離我相瞋恚相故。又此行無苦。不但無苦。及有樂以有慈悲故。如經我於爾時無我相。乃至無相亦非無相故。此明慈悲心相應故如是說。若有菩薩不離我相等。彼菩薩見苦行苦。亦欲捨菩提心。為彼故說如經。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等。此明何義。未生第一菩提心者。有如是過。為防此過。偈言。

 為不捨心起  修行及堅固
 為忍波羅蜜  習彼能學心

此義云何。為何等心起行相而修行。為何等心不捨相。偈言為忍波羅蜜習彼能學心故。又第一義心者。已入初地得羼提波羅蜜故。此名不住心。如經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何以故。示不住生心義故。若心住於色等法彼心不住佛菩提。此明不住心行於佈施。此經文說不住心起行方便。以檀波羅蜜攝六波羅蜜故。云何為利益眾生修行。而不名住於眾生事。為斷此疑。如經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佈施故。此明何義。偈言。

 修行利眾生  如是因當識
 眾生及事相  遠離亦應知

此義云何。利益是因體故。彼修行利益眾生。非取眾生相事故。何者是眾生事。偈言。

 假名及陰事  如來離彼相
 諸佛無彼二  以見實法故

此說何義。名相眾生及彼陰事故。云何彼修行遠離眾生事相。即彼名相相非相。以無彼實體故。以是義故。眾生即非眾生。以何等法。謂五陰名眾生。彼五陰無眾生體。以無實故。如是明法無我人無我。何以故。一切諸佛如來。遠離一切相故。此句明彼二相不實。偈言如來離彼相諸佛無彼二以見實法故。此說何義。若彼二實有者。諸佛如來應有彼二相。何以故。諸佛如來實見故。

經曰。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所說法。無實無妄語。

論曰。此中有疑於證果中無道。云何彼於果能作因。為斷此疑。如經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故。此四句說何等義偈言。

 果雖不住道  而道能為因
 以諸佛實語  彼智有四種

此義云何。彼境界有四種。是故如來有四種實語。云何四種。偈言。

 實智及小乘  說摩訶衍法
 及一切授記  以不虛說故

此明何義。以如來實智不妄說。佛菩提及小乘大乘授記之事皆不妄說。以是四境故。次第說四語。如經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故。不妄說小乘者。說小乘苦諦等唯是諦故。不妄說大乘者。說法無我真如故。真如者即是真如故。不妄說授記者。一切過去未來現在授記故。如彼義如是說不顛倒故。經復言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所說法無實無妄語者。何故如是說。偈言。

 隨順彼實智  說不實不虛
 如聞聲取證  對治如是說

此義云何。諸佛所說法。此法不能得彼法。而隨順義故。以所說法不能得彼證法。何以故。如所聞聲無如是義故。是故無實。以此所說法隨順彼證法。是故無妄語。若爾何故說。如來所得法所說法。以依字句說故。何故如來前說如來是真語者。復言所說法無實無妄語。偈言如聞聲取證對治如是說故。

經曰須菩提。譬如有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住於事而行佈施。亦復如是。須菩提。譬如人有目。夜分已盡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若菩薩不住於事。行於佈施亦復如是。

論曰。復有疑。若聖人以無為真如法得名。彼真如一切時一切處有。云何不住心。得佛菩提則非不住。若一切時一切處實有真如。何故有人能得有不得者。為斷此疑故。說入闇等喻。此明何義。偈言。

 時及處實有  而不得真如
 無智以住法  餘者有智得

此義云何。一切時者。謂過現未來。一切處者。謂三世。眾生實有真如法何故不得。偈言無智以住法故。彼無智以心住法故。此復何義。不清淨故。以有智者心不住法。是故能得。以是義故。諸佛如來。清淨真如得名。是故住心不得佛菩提。又此譬喻明於何義。偈言。

 闇明愚無智  明者如有智
 對治及對法  得滅法如是

此義云何。彼闇明喻者。相似法故。闇者示現無智。日光明者。示現有智。有目者明何義。偈言對治及對法得滅法。如是故如是次第。又有目者。如能對治法故。夜分已盡者。如所治暗法盡故。日光明照者。如能治法現前故。如經須菩提譬如有人入暗則無所見如是等故。

經曰。復次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法門受持讀誦修行。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悉覺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聚。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佈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佈施。後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佈施。如是捨恆河沙等無量身。如是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以身佈施。若復有人聞此法門。信心不謗。其福勝彼無量阿僧祇。何況書寫受持讀誦修行為人廣說。

論曰。自下復說何義。偈言。

 於何法修行  得何等福德
 復成就何業  如是說修行

於何法修行者。示現彼行。云何示現。偈言。

 名字三種法  受持聞廣說
 修從他及內  得聞是修智

此說何義。於彼名字得成聞慧。此有三種。一者受二者持三者讀誦。此云何知。偈言受持聞廣說故。受持修行依總持法故。讀誦修行依聞慧廣故。廣多讀習亦名聞慧。此是名字中三種修行。如經復次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法門受持讀誦故。彼修行云何得。偈言修從他及內得聞是修智故。此義云何。為修得相。於他及自身。云何於他及自身。謂聞及修如是次第。從他聞法內自思惟為得修行故。向說名字及以修行。此為自身。偈言。

 此為自淳熟  餘者化眾生
 以事及時大  福中勝福德

此義云何。彼名字聞慧修行為自身淳熟故。餘者化眾生廣說法故。得何等福德者。示現勝挍量福德故。偈言以事及時大福中勝福德故。此捨身福德勝於前捨身福德。云何勝以事勝故。以時大故。即一日時多捨身故。復多時故。如經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佈施。乃至若復有人聞此法門信心不謗。其福勝彼無量阿僧祇。何況書寫受持讀誦修行。為人廣說故。

經曰。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此法門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修行此經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成就不可思議不可稱無有邊無量功德聚。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則於此經不能受持讀誦修行為人解說。若有我見眾生見人見壽者見。於此法門能受持讀誦修行為人解說者。無有是處。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花香而散其處。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輕賤。何以故。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十四億那由他百千萬諸佛。我皆親承供養無空過者。須菩提。如是無量諸佛。我皆親承供養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世末世。能受持讀誦修行此經所得功德。我所供養諸佛功德。於彼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後世末世。有受持讀誦修行此經。所得功德若我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疑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法門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論曰。復成就何業修行者。今顯彼修行業。偈言。

 非餘者境界  唯依大人說
 及希聞信法  滿足無上界
 受持真妙法  尊重身得福
 及遠離諸障  復能速證法
 成種種勢力  得大妙果報
 如是等勝業  於法修行知

此三行偈。說何等義。有不可思議者。示不可思議境界故。不可稱量者。謂唯獨大人不共聲聞等。以為住第一大乘眾生說故。此示依止大人故。又說大乘者。最妙大乘修行勝故。以信小乘等則不能聞此。示希聞而能信法故。如經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故。希聞者。謂不可思議等文句。得不可思議等福德顯滿足性故。以福德善根滿足故。此說不可思議等文句。如經皆成就不可思議不可稱無有邊無量功德聚故。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示現受持真妙法故。受持法者。即是荷擔大菩提。如經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在在處處供養者。當知是人必定成就無量功德。如經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花香而散其處故。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輕賤者。示現遠離一切諸障故。何故為人輕賤而離諸障。以有大功德故。如經是人先世罪業則為消滅故。於然燈佛前供養諸佛功德。於後末世受持此法門功德福多於彼者。此示速證菩提法故。以多福德莊嚴速疾滿足故。如經若復有人於後世末世。能受持讀誦修行此經所得功德。我所供養諸佛功德。於彼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故。當知。是法門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者。此明何義。偈言。成種種勢力。得大妙果報故。所謂攝受四天王釋提桓因梵天王等。成就勢力故。若聞此事其心迷亂者。以彼果報不可思議甚為勝妙。示非思量智境界故。住彼修行中成如是等功德。是故彼修行等業。應知。如經當知是法門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故。

經曰。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令入無餘涅槃界。如是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眾生相人相壽者相。則非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故。

論曰。何故前說三種修行。今復重說此有何勝。偈言。

 於內心修行  存我為菩薩
 此即障於心  違於不住道

此義云何。若菩薩於自身三種修行。生如是心。我住於菩薩大乘。我如是修行。我如是降伏其心。菩薩生此分別。則障於菩提行。偈言。於內心修行存我為菩薩。此即障於心故。障何等心。偈言。違於不住道故。如經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故。

經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須菩提白佛言。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於然燈佛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如是言。摩那婆。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須菩提言。如來者即實真如。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人不實語。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不實不妄語。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論曰。此中有疑。若無菩薩云何釋迦如來於然燈佛所。行菩薩行。為斷此疑。如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是等。此明何義偈言。

 以後時授記  然燈行非上
 菩提彼行等  非實有為相

此義云何。於然燈佛時。非第一菩薩行。何以故。我於彼時所修諸行。無有一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我於彼佛所。已證菩提。則後時諸佛不授我記。是故我於彼時行未成佛故。偈言。以後時授記然燈行非上故。若無菩提即無諸佛如來。有如是謗。謂一向無諸佛。為斷此疑。如經何以故。須菩提言。如來者即實真如故。實者非顛倒義故。真如者不異不變故。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此示何義。偈言。菩提彼行等故。此義云何。彼菩薩行若人言有實者此則虛妄。如是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人言得者。此亦虛妄故。言菩提彼行等故。若如是有人謗言。如來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斷此疑。如經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不實不妄語故。此義云何。以如來得彼菩提故。偈言。非實有為相故。有為相者。謂五陰相。彼菩提法無色等相故。此復云何。偈言。

 彼即非相相  以不虛妄說
 是法諸佛法  一切自體相

此義云何。彼即於色等非相。無色等相故。彼即菩提相故。是故偈言。彼即非相相。以不虛妄說故。是故如來說一切法佛法如是等。此義云何。以如來得如是法。偈言。是法諸佛法一切自體相故。自體相者。非體自體故。此明何義。一切法真如體故。彼法如來所證。是故言一切法佛法。彼處色等相不住故。彼一切色等諸法非法。如是諸法非法。即是諸法法以無彼法相。常不住持彼法相故。

經曰。須菩提。譬如有人其身妙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妙大則非大身。是故如來說名大身。

論曰。大身譬喻示現何義。偈言。

 依彼法身佛  故說大身喻
 身離一切障  及遍一切境
 功德及大體  故即說大身
 非身即是身  是故說非身

此二偈示何義。畢竟遠離煩惱障智障。畢竟具足法身故。此復云何有二種義。一者遍一切處。二者功德大。是故名大身。偈言。功德及大體故。遍一切處者。真如一切法不差別故。偈言。非身即是身是故說非身故。如經世尊如來說人身妙大。則非大身。是故如來說名大身故。此說何義。非身者無有諸相。是名非身大者。有真如體。如是即名妙大身。如經是名妙大身故。

經曰。佛言。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非菩薩。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頗有實法名為菩薩。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眾生無人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莊嚴佛國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佛國土。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菩薩。

論曰。此中有疑。若無菩薩者。諸佛亦不成大菩提。眾生亦不入大涅槃。亦無清淨佛國土。若如是為何義故。諸菩薩摩訶薩。發心欲令眾生入涅槃。起心修行清淨佛國土。自下經文為斷此疑。云何斷疑。偈言。

 不達真法界  起度眾生意
 及清淨國土  生心即是倒

此義云何。若起如是心即是顛倒非菩薩者。起何等心名為菩薩。如經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菩薩故。此示何義。偈言。

 眾生及菩薩  知諸法無我
 非聖自智信  及聖以有智

此明何義。知無我無我法者。謂眾生及菩薩。何等眾生何等菩薩。於彼法若能自智信。若世間智出世間智。所謂凡夫聖人。是人名為菩薩。此言攝世諦菩薩出世諦菩薩。是故重說菩薩菩薩。如經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菩薩故。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中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下

天親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經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須菩提言。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須菩提言。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須菩提言。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須菩提言。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須菩提言。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須菩提言。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世界寧為多不。須菩提言。彼世界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世界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住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住皆為非心住。是名為心住。何以故。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持用佈施。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須菩提言。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彼善男子善女人。以是因緣得福德聚多。須菩提。若福德聚有實。如來則不說福德聚福德聚。

論曰。復有疑。前說菩薩不見彼是眾生。不見我為菩薩。不見清淨佛國土。何以故。以不見諸法名為諸佛如來。若如是或謂。諸佛如來不見諸法。自下經文為斷此疑故。說五種眼。偈言。

 雖不見諸法  非無了境眼
 諸佛五種實  以見彼顛倒

何故說彼非顛倒。為顯斷疑譬喻。是故說我知彼種種心住如是等。此示何義。彼非顛倒。以見顛倒故。何者是顛倒。偈言。

 種種顛倒識  以離於實念
 不住彼實智  是故說顛倒

此義云何。種種顛倒者。彼種種心緣住。是名種種識。以六種識差別顛倒。何故彼心住名為顛倒。偈言。以離於實念不住彼實智。是故說顛倒故。如來說諸心住皆為非心住者。此句示現遠離四念處故。此以何義。心住者住彼念處。以離彼念處故云不住。又住不動根本名異義一。若如是不住是故說心住。此明不住相續不斷行因是故不住。示彼相續顛倒如經。何以故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以過去未來故不可得。現在心虛妄分別故不可得。如是示彼心住顛倒。諸識虛妄以無三世觀故。何故依福德重說譬喻。偈言。

 佛智慧根本  非顛倒功德
 以是福德相  故重說譬喻

此說何義。復有疑。向說心住顛倒。若如是福德亦是顛倒。若是顛倒何名善法。為斷此疑示現心住。雖顛倒福德非顛倒。何以故。偈言。佛智慧根本故。云何示現根本。如經。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則不說福德聚福德聚故。此義云何。明有漏福德聚是其顛倒。以此福德聚是有漏故。所以如來不說福德聚。又福德聚者。即福德聚。何以故。若非福德聚者。如來則不說為智慧根本。是故福德聚者。即福德聚。

經曰。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故如來說名具足色身。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故如來說名諸相具足。

論曰。復有疑。若諸佛以無為法得名。云何諸佛成就八十種好三十二相。而名為佛。為斷此疑。是故說非成就色身。非成就諸相得見如來。又色身攝得八十種好三十二相。如經。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故如來說名具足色身。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故如來說名諸相具足故。何故如是說。偈言。

 法身畢竟體  非彼相好身
 以非相成就  非彼法身故
 不離於法身  彼二非不佛
 故重說成就  亦無二及有

此二偈說何義。彼法身畢竟體。非色身成就。亦非諸相成就。以非彼身故。非彼身者。以非彼法身相故。此二非不佛。即彼如來身有故。何者是二。一者色身成就。二者諸相成就。以此二法不離於法身。是故彼如來身成就相好。亦得說有。云何說有。經言。色身成就諸相成就故。是故偈言。彼二非不佛故。是故此二亦得言無故。說非身成就非相成就。亦得言有故。說色身成就諸相成就故。偈言。亦無二及有故。何故如是說。以彼法身中無。即於是義說。如來色身成就。諸相成就。以不離彼身故。而法身不如是說。以法身非彼體故。

經曰。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汝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法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論曰。復有疑。若如來具足色身成就不可得見。若相成就不可得見。云何言如來說法。自下經文為斷此疑。如經。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此義云何。偈言。

 如佛法亦然  所說二差別
 不離於法界  說法無自相

何故重言說法說法者。偈言。所說二差別故。何者是二。一者所說法。二者所有義。何故言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者。偈言。不離於法界。說法無自相故。此以何義。所說法離於真法界。不可得自相見故。

經曰。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論曰。復有疑。若言諸佛說者。是無所說法不離於法身。亦是其無有何等人。能信如是甚深法界。自下經文為斷此疑。偈言。

 所說說者深  非無能信者
 非眾生眾生  非聖非不聖

何故言須菩提非眾生非不眾生者。偈言。非眾生眾生非聖非不聖故。此以何義。若有信此經。彼人非眾生。非眾生者。非無聖體。非無聖體者。非凡夫體故。非不眾生者。以有聖體故。彼人非凡夫眾生。非不是聖體眾生。如經。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故。如來說非眾生者。非凡夫眾生。是故說眾生眾生。以聖人眾生是故說非眾生。

經曰。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世尊無有少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眾生無人無壽者。得平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善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論曰。復有疑。若如來不得一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云何離於上上證。轉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自下經文為斷此疑。示現非證法名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義云何。偈言。

 彼處無少法  知菩提無上
 法界不增減  淨平等自相
 有無上方便  及離於漏法
 是故非淨法  即是清淨法

此明何義。彼菩提處無有一法可證。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經世尊無有少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故。彼復有何義。偈言。法界不增減。不增減者。是法平等。是故名無上。以更無上上故。如輕。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又諸佛如來清淨法身。平等無差別。於彼處無有勝者。是故說無上。如經以無眾生無人無壽者。得平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又彼法無我自體真實。更無上上故。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又彼法有無上方便。以一切善法滿足故。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餘菩提者善法不滿足。更有上方便。如經。一切善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須菩提所言善法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者。何故如是說。偈言。及離於漏法是故彼漏非是淨法此即是清淨法故。此以何義。彼法無有漏法故。名非善法。以無有漏法故。是故名為善法。以決定無漏善法故。

經曰。須菩提。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佈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不及一。歌羅分不及一。數分不及一。優波尼沙陀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論曰。復有疑。若一切善法滿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則所說法不能得大菩提。何以故。以所說法無記法故。為斷此疑。重說勝福譬喻。示現何義。偈言。

 雖言無記法  而說是彼因
 是故一法寶  勝無量珍寶

此義云何。雖言所說法是無記。而能得大菩提。何以故。以遠離所說法不能得大菩提。以是義故。此法能為菩提因。又言無記者。此義不然。何以故。汝法是無記而我法是記。偈言。是故一法寶勝無量珍寶故。是故此所說法。勝彼阿僧祇須彌等珍寶故。如經。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一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如是等。此示何義。偈言。

 數力無似勝  無似因亦然
 一切世間法  不可得為喻

此說何等義。示於前福德此福為勝。云何為勝。一者數勝。二者力勝。三者不相似勝。四者因勝。是故偈言。一切世間法不可得為喻故數勝者。如經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故。以數無限齊故。攝得餘數應知力勝者。如經。不及一歌羅分故。無似勝者。此福德中數不相似。以此福德不可數故。如經數不能及故。因勝者。因果不相似。以此因果勝彼因果故。如經。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不及一故。又此法最勝無有世間法可喻此法故。偈言。一切世間法不可得為喻故。如是此福德中彼福微少。是故無法可喻。

經曰。須菩提。於意云何。汝謂如來作是念。我度眾生耶。須菩提。莫作是見。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佛言。須菩提。若有實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相。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毛道凡夫生者。以為有我。須菩提。毛道凡夫生者。如來說名非生。是故言毛道凡夫生。

論曰。復有疑。若是法平等相無有高下者。云何如來名為度眾生。自下經文為斷此疑。云何斷疑。偈言。

 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眾生
 以名共彼陰  不離於法界

此義云何。眾生假名與五陰共故。彼名共陰。不離於法界。偈言。不離於法界故。彼法界無差別故。偈言。平等真法界故。是故如來不度一眾生。偈言。佛不度眾生故。如經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故。佛言。須菩提。若有實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相者。此明何義。偈言。

 取我度為過  以取彼法是
 取度眾生故  不取取應知

此義云何。若如來有如是心。五陰中有眾生可度者。此是取相過。以著彼法故。偈言。取我度為過故。以取彼法是者。以取五陰中是眾生故。取度眾生故者。欲令眾生得解脫。有如是相故。經復言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毛道凡夫生者。以為有我者。此義云何。偈言。不取取應知故。此以何義。以彼不實義。是故彼不取。以不取者即是毛道凡夫取而即是不取故。言不取取故。又須菩提毛道凡夫生者。如來說名非生者。不生聖人法故言非生。

經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相成就得見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我解如來所說義。不以相成就得見如來。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不以相成就得見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相成就觀如來者。轉輪聖王應是如來。是故非以相成就得見如來。

論曰。復有疑。雖相成就不可得見如來。以非彼體。以如來法身為體。而如來法身以見相成就。比知則知如來法身為福相成就。自下經文為斷此疑。云何斷疑。偈言。

 非是色身相  可比知如來
 諸佛唯法身  轉輪王非佛

此義云何。有人言。福德能成是相果報。以成是相故。則知福德力得大菩提。若如是如來則以相成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遮此故。如經。若以相成就觀如來者。轉輪聖王應是如來。是故非以相成就得見如來故此義云何。偈言。

 非相好果報  依福德成就
 而得真法身  方便異相故

此明何義。法身者。是智相身。福德者。是異相身故。

經曰。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彼如來妙體  即法身諸佛
 法體不可見  彼識不能知

論曰。此二偈說何義。偈言。

 唯見色聞聲  是人不知佛
 以真如法身  非是識境故

此示何義。如來法身不應如是見聞。不應如是見聞者。不應如是見色聞聲。以何等人不能見。謂凡夫不能見故。偈言。唯見色聞聲是人不知佛故。如經。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故。是人者。是凡夫人不能見真如法身。如經。彼如來妙體即法身諸佛。法體不可見彼識不能知故。

經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相成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以相成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相。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不說諸法斷滅相故。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佈施。若有菩薩知一切法無我。得無生法忍。此功德勝前所得福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取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云何不取福德。佛言。須菩提。菩薩受福德不取福德。是故菩薩取福德。

論曰。有人起如是心。若不依福德得大菩提。如是諸菩薩摩訶薩則失福德。及失果報。自下經文為斷此疑。云何斷疑。偈言。

 不失功德因  及彼勝果報
 得勝忍不失  以得無垢果
 示勝福德相  是故說譬喻
 是福德無報  如是受不取

此義云何。雖不依福德得真菩提。而不失福德及彼果報。何以故。以能成就智慧莊嚴功德莊嚴故。何故依彼福德重說譬喻。偈言。得勝忍不失以得無垢果故。此義云何。有人起如是心。諸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以得出世間智。失彼福德及以果報。為遮此故。示現福德不失。而更得清淨殊勝功德。是故不失。如經何以故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故。若復有菩薩知一切法無我。得無生法忍者。有二種無我。不生二種無我相。是故受而不取。如經佛言。須菩提。菩薩受福德不取福德。是故菩薩取福德故。云何菩薩受福德不取福德。偈言。是福德無報。如是受不取故。此義云何。取者彼福德得有漏果報。以有漏果報故。彼福德可訶。如是取者名之為取。如取非道故。此福德無報。無報者。無彼有漏報。是故此福德受而不取。

經曰。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去若來。若住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至去無所從來。故名如來。

論曰。若諸菩薩不受彼果報。云何諸菩薩福德眾生受用。偈言。

 是福德應報  為化諸眾生
 自然如是業  諸佛現十方

此義云何。明諸佛化身有用。彼法身諸佛。不去不來故。偈言。自然如是業。諸佛現十方故。此復何義。偈言。

 去來化身佛  如來常不動
 於是法界處  非一亦不異

此明不去不來義故。如經何以故如來者。無所至去無所從來故。此義云何。若如來有去來差別。即不得言常。如是住常如是住者。不變不異故。

經曰。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復以爾許微塵世界碎為微塵阿僧祇。須菩提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彼微塵眾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何以故。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故佛說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故佛說三千大千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故佛說一合相。佛言。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何以故。須菩提若人如是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所說為正語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世尊如來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如是不住法相。何以故。須菩提所言法相。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須菩提若有菩薩摩訶薩。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佈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於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其福勝彼無量阿僧祇。云何為人演說。而不名說是名為說。

論曰。碎微塵譬喻者。示現何義。偈言。

 世界作微塵  此喻示彼義
 微塵碎為末  示現煩惱盡

此明何義。偈言於是法界處非一亦非異故。彼諸佛如來。於真如法界中。非一處住。亦非異處住。為示此義故。說世界碎微塵喻。此喻示現何義。偈言微塵碎為末示現煩惱盡故。此喻非聚集微塵眾。示現非一喻。此義云何。偈言。

 非聚集故集  非唯是一喻
 聚集處非彼  非是差別喻

此義云何。如微塵碎為末非一處住。以無有聚集物故。亦非異處差別。以聚集微塵差別不可得故。以差別不住故。如是諸佛如來。遠離煩惱障。住彼法界中。非一處住亦非異處住。如是三千世界一合相喻。非聚集故。此以何義。如經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故如來說一合相故。若實有一物聚集。如來則不說微塵聚集。如是若實有一世界。如來則不說三千大千世界。如經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故。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者。以彼聚集無物可取。虛妄分別。是故凡夫妄取。若有實者即是正見故知妄取。何故凡夫無物而取物。如經佛言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如是等。此示何義。偈言。

 但隨於音聲  凡夫取顛倒
 非無二得道  遠離於我法

如經何以故。須菩提。若人如是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如是乃至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故。此復何義。偈言非無二得道遠離於我法故。此義云何。非無我無法。離此二事而得菩提。云何得菩提。遠離彼二見故得於菩提。偈言遠離於我法故。此復何義。偈言。

 見我即不見  無實虛妄見
 此是微細障  見真如遠離

是故見即不見。無其實義以虛妄分別。以是無我。是故如來說彼我見即是不見。以其無實。無實者。即是無物。以是義故。說我見即是虛妄見。如是示現我見不見故。見法者亦是不見。如經須菩提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如是不住法相故。此復何義。以見法相即不見相。如彼我見即非見故。何故此二見說名不見。偈言此是微細障見真如遠離故。此復云何。彼見我見法。此是微細障。以不見彼二故。是以見法而得遠離。偈言見真如遠離故。又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者。此示何義。偈言。

 二智及三昧  如是得遠離
 化身示現福  非無無盡福

此義云何。示現世智第一義智。及依止三昧得遠離彼障。是故重說勝福譬喻。此示何義。偈言化身示現福非無無盡福故。此復何義。雖諸佛自然化身作業。而彼諸佛化身說法。有無量無盡無漏功德故。云何為人演說而不名說是名為說者。何故如是說。偈言。

 諸佛說法時  不言是化身
 以不如是說  是故彼說正

此義云何。若化身諸佛說法時。不言我是化身。是故彼所說是正說。若不如是說者。可化眾生不生敬心。何以故。以不能利益眾生。即彼說是不正說。是故不說我是化佛。

經曰。

 一切有為法  如星瞖燈幻
 露泡夢電雲  應作如是觀

論曰。復有疑。若諸佛如來常為眾生說法。云何言如來入涅槃為斷此疑。是故如來說彼偈喻。此義云何。偈言。

 非有為非離  諸如來涅槃
 九種有為法  妙智正觀故

此義云何。諸佛涅槃非有為法。亦不離有為法。何以故。以諸佛得涅槃。化身說法示現世間行。為利益眾生故。此明諸佛以不住涅槃以不住世間故。何故諸佛示現世間行。而不住有為法中。偈言九種有為法妙智正觀故。此以何義。如星宿等相對法。九種正觀故。此九種正觀。於九種境界應知觀何境界。偈言。

 見相及於識  器身受用事
 過去現在法  亦觀未來世

云何觀九種法。譬如星宿為日所映有而不現。能見心法亦復如是。又如目有瞖則見毛輪等色。觀有為法亦復如是。以顛倒見故。又如燈識亦如是。依止貪愛法住故。又如幻所依住處亦如是。以器世間種種差別無一體實故。又如露身亦如是。以少時住故。又如泡所受用事亦如是。以受想因三法不定故。又如夢過去法亦如是。以唯念故。又如電現在法亦如是。以剎那不住故。又如雲未來法亦如是。以於子時阿黎耶識。與一切法為種子根本故。觀如是九種法。得何等功德成就何智。偈言。

 觀相及受用  觀於三世事
 於有為法中  得無垢自在

此義云何。觀有為法三種。一觀有為法以觀見相識。二者觀受用。以觀器世間等。以何處住。以何等身受用何等。三者觀有為行。以何等法三世轉差別。如是觀一切法。於世間法。中得自在故。偈言於有為法中得無垢自在故。

經曰。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菩薩摩訶薩。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諸佛希有總持法  不可稱量深句義
 從尊者聞及廣說  迴此福德施群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下


上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下篇: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轉法輪經憂波提舍

轉法輪經憂波提舍翻譯之記 轉法輪經。如來初說。憂波...

四阿鋡暮抄解

四阿鋡暮抄序 阿鋡暮者,秦言趣無也。阿難既出十二部...

十住毗婆沙論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一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

佛說[木*奈]女祇域因緣經

佛說[木*奈]女祇域因緣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如...

佛說阿難同學經

佛說阿難同學經(出增一阿含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

無字寶篋經

無字寶篋經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一時...

入法界體性經

入法界體性經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爾時,婆伽婆在王...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

【註音版】菩薩生地經

菩薩生地經...

大悲經

大悲經卷第一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梵天品第一...

佛說七知經

佛說七知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佛游於舍衛...

【註音版】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

【佛教詞典】信慧

(術語)五根中之信根與慧根也。信以破邪見,慧以斷無...

【佛教詞典】三聖

(名數)三種之聖道也。台家指藏別圓三教之聖道而言。...

有勇氣死,何不更好地生存

《雜譬喻經》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從前,有個老母親唯一...

瞋恚的習氣最為害人

富貴人更容易瞋恚,稍不稱心,就要發火,輕則口出惡言...

哪怕是獨處,也不要去交那些損友

作為一個朋友,一定要講信譽。那這個信不欺的意思,也...

陪母親最後六十七天

母親生命的最後六十七天,我一直在她身邊陪伴。母親生...

刻薄不賺錢,忠厚不折本

現在很多人認為誠實就是吃虧。其實,一個人如果失去了...

日常生活應如何修慈心

慈心就似如意寶,能遍流一切資具海、飲食海、歡樂海、...

印光大師的十念計數法

印光大師的十念計數法是把慈雲尊者的十聲念佛,就是呼...

佛教如何看待子女

問: 佛教如何看待子女? 理淨法師答: 從佛法上講,...

欲急得一心不亂, 此心即是著魔之本

汝妄想紛飛, 尚欲急得一心不亂, 此心即是著魔之本。故...

凡修行人,心要有主宰

又凡修行人,要心有主宰。見好境界,不生歡喜,見不好...

熏聞離塵,色所不劫

別明三毒無畏。 這一段等於是說明十四種無所畏的功德,...

不要生活在過去

在太平洋布拉特島附近的水域裡,生活著一種魚,它的名...

【視頻】《普賢行願品偈頌》道證法師念誦

《普賢行願品偈頌》道證法師念誦

【視頻】《觀音大士讚》妙喜居士讀誦

《觀音大士讚》妙喜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