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六

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

爾時,如來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於樹下,各有菩薩承佛神力而演說法,靡不自謂恆對於佛。

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上昇須彌,向帝釋殿。

時,天帝釋在妙勝殿前遙見佛來,即以神力莊嚴此殿,置普光明藏師子之座,其座悉以妙寶所成:十千層級逈極莊嚴,十千金網彌覆其上,十千種帳、十千種蓋周迴間列,十千繒綺以為垂帶,十千珠瓔週遍交絡,十千衣服敷布座上,十千天子、十千梵王前後圍遶,十千光明而為照耀。爾時,帝釋奉為如來敷置座已,曲躬合掌,恭敬向佛而作是言:「善來世尊!善來善逝!善來如來、應、正等覺!唯願哀愍,處此宮殿!」

爾時,世尊即受其請,入妙勝殿;十方一切諸世界中,悉亦如是。爾時,帝釋以佛神力,諸宮殿中所有樂音自然止息,即自憶念過去佛所種諸善根而說頌言:

「迦葉如來具大悲,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拘那牟尼見無礙,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迦羅鳩馱如金山,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毘舍浮佛無三垢,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尸棄如來離分別,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毘婆尸佛如滿月,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弗沙明達第一義,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提舍如來辯無礙,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波頭摩佛淨無垢,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然燈如來大光明,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如此世界中,忉利天王以如來神力故,偈讚十佛所有功德;十方世界諸釋天王,悉亦如是讚佛功德。爾時,世尊入妙勝殿,結跏趺坐。此殿忽然廣博寬容,如其天眾諸所住處;十方世界,悉亦如是。

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佛剎微塵數菩薩俱,從百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諸世界中而來集會,其名曰:法慧菩薩、一切慧菩薩、勝慧菩薩、功德慧菩薩、精進慧菩薩、善慧菩薩、智慧菩薩、真實慧菩薩、無上慧菩薩、堅固慧菩薩。所從來土,所謂:因陀羅華世界、波頭摩華世界、寶華世界、優缽羅華世界、金剛華世界、妙香華世界、悅意華世界、阿盧那華世界、那羅陀華世界、虛空華世界。各於佛所淨修梵行,所謂:殊特月佛、無盡月佛、不動月佛、風月佛、水月佛、解脫月佛、無上月佛、星宿月佛、清淨月佛、明瞭月佛。是諸菩薩至佛所已,頂禮佛足;隨所來方,各化作毘盧遮那藏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跏趺坐。如此世界中,須彌頂上,菩薩來集;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彼諸菩薩所有名字、世界、佛號,悉等無別。爾時,世尊從兩足指放百千億妙色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須彌頂上帝釋宮中,佛及大眾靡不皆現。

爾時,法慧菩薩承佛威神,普觀十方而說頌曰:

「佛放淨光明,  普見世導師,
 須彌山王頂,  妙勝殿中住。
 一切釋天王,  請佛入宮殿,
 悉以十妙頌,  稱讚諸如來。
 彼諸大會中,  所有菩薩眾,
 皆從十方至,  化座而安坐。
 彼會諸菩薩,  皆同我等名,
 所從諸世界,  名字亦如是。
 本國諸世尊,  名號悉亦同,
 各於其佛所,  淨修無上行。
 佛子汝應觀,  如來自在力,
 一切閻浮提,  皆言佛在中。
 我等今見佛,  住於須彌頂,
 十方悉亦然,  如來自在力。
 一一世界中,  發心求佛道,
 依於如是願,  修習菩提行。
 佛以種種身,  遊行遍世間,
 法界無所礙,  無能測量者。
 慧光恆普照,  世闇悉除滅,
 一切無等倫,  云何可測知!」

爾時,一切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假使百千劫,  常見於如來,
 不依真實義,  而觀救世者。
 是人取諸相,  增長癡惑網,
 繫縛生死獄,  盲冥不見佛。
 觀察於諸法,  自性無所有,
 如其生滅相,  但是假名說。
 一切法無生,  一切法無滅,
 若能如是解,  諸佛常現前。
 法性本空寂,  無取亦無見,
 性空即是佛,  不可得思量。
 若知一切法,  體性皆如是,
 斯人則不為,  煩惱所染著。
 凡夫見諸法,  但隨於相轉,
 不了法無相,  以是不見佛。
 牟尼離三世,  諸相悉具足,
 住於無所住,  普遍而不動。
 我觀一切法,  皆悉得明瞭,
 今見於如來,  決定無有疑。
 法慧先已說,  如來真實性,
 我從彼了知,  菩提難思議。」

爾時,勝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如來大智慧,  希有無等倫,
 一切諸世間,  思惟莫能及。
 凡夫妄觀察,  取相不如理,
 佛離一切相,  非彼所能見。
 迷惑無知者,  妄取五蘊相,
 不了彼真性,  是人不見佛。
 了知一切法,  自性無所有,
 如是解法性,  則見盧舍那。
 因前五蘊故,  後蘊相續起,
 於此性了知,  見佛難思議。
 譬如闇中寶,  無燈不可見,
 佛法無人說,  雖慧莫能了。
 亦如目有翳,  不見淨妙色,
 如是不淨心,  不見諸佛法。
 又如明淨日,  瞽者莫能見,
 無有智慧心,  終不見諸佛。
 若能除眼翳,  捨離於色想,
 不見於諸法,  則得見如來。
 一切慧先說,  諸佛菩提法,
 我從於彼聞,  得見盧舍那。」

爾時,功德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諸法無真實,  妄取真實相,
 是故諸凡夫,  輪迴生死獄。
 言辭所說法,  小智妄分別,
 是故生障礙,  不了於自心。
 不能了自心,  云何知正道?
 彼由顛倒慧,  增長一切惡。
 不見諸法空,  恆受生死苦,
 斯人未能有,  清淨法眼故。
 我昔受眾苦,  由我不見佛,
 故當淨法眼,  觀其所應見。
 若得見於佛,  其心無所取,
 此人則能見,  如佛所知法。
 若見佛真法,  則名大智者,
 斯人有淨眼,  能觀察世間。
 無見即是見,  能見一切法,
 於法若有見,  此則無所見。
 一切諸法性,  無生亦無滅,
 奇哉大導師,  自覺能覺他。
 勝慧先已說,  如來所悟法,
 我等從彼聞,  能知佛真性。」

爾時,精進慧菩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若住於分別,  則壞清淨眼,
 愚癡邪見增,  永不見諸佛。
 若能了邪法,  如實不顛倒,
 知妄本自真,  見佛則清淨。
 有見則為垢,  此則未為見,
 遠離於諸見,  如是乃見佛。
 世間言語法,  眾生妄分別,
 知世皆無生,  乃是見世間。
 若見見世間,  見則世間相,
 如實等無異,  此名真見者。
 若見等無異,  於物不分別,
 是見離諸惑,  無漏得自在。
 諸佛所開示,  一切分別法,
 是悉不可得,  彼性清淨故。
 法性本清淨,  如空無有相,
 一切無能說,  智者如是觀。
 遠離於法想,  不樂一切法,
 此亦無所修,  能見大牟尼。
 如德慧所說,  此名見佛者,
 所有一切行,  體性皆寂滅。」

爾時,善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希有大勇健,  無量諸如來,
 離垢心解脫,  自度能度彼。
 我見世間燈,  如實不顛倒,
 如於無量劫,  積智者所見。
 一切凡夫行,  莫不速歸盡,
 其性如虛空,  故說無有盡。
 智者說無盡,  此亦無所說,
 自性無盡故,  得有難思盡。
 所說無盡中,  無眾生可得,
 知眾生性爾,  則見大名稱。
 無見說為見,  無生說眾生,
 若見若眾生,  了知無體性。
 能見及所見,  見者悉除遣,
 不壞於真法,  此人了知佛。
 若人了知佛,  及佛所說法,
 則能照世間,  如佛盧舍那。
 正覺善開示,  一法清淨道,
 精進慧大士,  演說無量法。
 若有若無有,  彼想皆除滅,
 如是能見佛,  安住於實際。」

爾時,智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我聞最勝教,  即生智慧光,
 普照十方界,  悉見一切佛。
 此中無少物,  但有假名字,
 若計有我人,  則為入險道。
 諸取著凡夫,  計身為實有,
 如來非所取,  彼終不得見。
 此人無慧眼,  不能得見佛,
 於無量劫中,  流轉生死海。
 有諍說生死,  無諍即涅槃,
 生死及涅槃,  二俱不可得。
 若逐假名字,  取著此二法,
 此人不如實,  不知聖妙道。
 若生如是想:  『此佛此最勝。』
 顛倒非實義,  不能見正覺。
 能知此實體,  寂滅真如相,
 則見正覺尊,  超出語言道。
 言語說諸法,  不能顯實相,
 平等乃能見,  如法佛亦然。
 正覺過去世,  未來及現在,
 永斷分別根,  是故說名佛。」

爾時,真實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寧受地獄苦,  得聞諸佛名,
 不受無量樂,  而不聞佛名。
 所以於往昔,  無數劫受苦,
 流轉生死中,  不聞佛名故。
 於法不顛倒,  如實而現證,
 離諸和合相,  是名無上覺。
 現在非和合,  去來亦復然,
 一切法無相,  是則佛真體。
 若能如是觀,  諸法甚深義,
 則見一切佛,  法身真實相。
 於實見真實,  非實見不實,
 如是究竟解,  是故名為佛。
 佛法不可覺,  了此名覺法,
 諸佛如是修,  一法不可得。
 知以一故眾,  知以眾故一,
 諸法無所依,  但從和合起。
 無能作所作,  唯從業想生,
 云何知如是?  異此無有故。
 一切法無住,  定處不可得,
 諸佛住於此,  究竟不動搖。」

爾時,無上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無上摩訶薩,  遠離眾生想,
 無有能過者,  故號為無上。
 諸佛所得處,  無作無分別,
 麁者無所有,  微細亦復然。
 諸佛所行境,  於中無有數,
 正覺遠離數,  此是佛真法。
 如來光普照,  滅除眾暗冥,
 是光非有照,  亦復非無照。
 於法無所著,  無念亦無染,
 無住無處所,  不壞於法性。
 此中無有二,  亦復無有一,
 大智善見者,  如理巧安住。
 無中無有二,  無二亦復無,
 三界一切空,  是則諸佛見。
 凡夫無覺解,  佛令住正法,
 諸法無所住,  悟此見自身。
 非身而說身,  非起而現起,
 無身亦無見,  是佛無上身。
 如是實慧說,  諸佛妙法性,
 若聞此法者,  當得清淨眼。」

爾時,堅固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偉哉大光明,  勇健無上士,
 為利群迷故,  而興於世間。
 佛以大悲心,  普觀諸眾生,
 見在三有中,  輪迴受眾苦。
 唯除正等覺,  具德尊導師,
 一切諸天人,  無能救護者。
 若佛菩薩等,  不出於世間,
 無有一眾生,  而能得安樂。
 如來等正覺,  及諸賢聖眾,
 出現於世間,  能與眾生樂。
 若見如來者,  為得大善利,
 聞佛名生信,  則是世間塔。
 我等見世尊,  為得大利益,
 聞如是妙法,  悉當成佛道。
 諸菩薩過去,  以佛威神力,
 得清淨慧眼,  了諸佛境界。
 今見盧舍那,  重增清淨信,
 佛智無邊際,  演說不可盡。
 勝慧等菩薩,  及我堅固慧,
 無數億劫中,  說亦不能盡。」

十住品第十五

爾時,法慧菩薩承佛威力,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以三昧力,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世界之外,有千佛剎微塵數諸佛,皆同一號,名曰法慧,普現其前,告法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入是菩薩無量方便三昧。善男子!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諸佛,悉以神力共加於汝。又是毘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威神之力,及汝所修善根力故,入此三昧,令汝說法。為增長佛智故,深入法界故,善了眾生界故,所入無礙故,所行無障故,得無等方便故,入一切智性故,覺一切法故,知一切根故,能持說一切法故,所謂:發起諸菩薩十種住。善男子!汝當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

是時,諸佛即與法慧菩薩無礙智、無著智、無斷智、無癡智、無異智、無失智、無量智、無勝智、無懈智、無奪智。何以故?此三昧力,法如是故。是時,諸佛各申右手,摩法慧菩薩頂。法慧菩薩即從定起,告諸菩薩言:

「佛子!菩薩住處廣大,與法界虛空等。佛子!菩薩住三世諸佛家,彼菩薩住,我今當說。諸佛子!菩薩住有十種,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何者為十?所謂:初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王子住、灌頂住。是名菩薩十住,去、來、現在諸佛所說。

「佛子!云何為菩薩發心住?此菩薩見佛世尊形貌端嚴,色相圓滿,人所樂見,難可值遇,有大威力;或見神足;或聞記別;或聽教誡;或見眾生受諸劇苦;或聞如來廣大佛法,發菩提心,求一切智。此菩薩緣十種難得法而發於心。何者為十?所謂:是處非處智、善惡業報智、諸根勝劣智、種種解差別智、種種界差別智、一切至處道智、諸禪解脫三昧智、宿命無礙智、天眼無礙智、三世漏普盡智。是為十。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勤供養佛、樂住生死、主導世間令除惡業、以勝妙法常行教誨、嘆無上法、學佛功德、生諸佛前恆蒙攝受、方便演說寂靜三昧、讚歎遠離生死輪迴、為苦眾生作歸依處。何以故?欲令菩薩於佛法中心轉增廣;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治地住?此菩薩於諸眾生髮十種心。何者為十?所謂:利益心、大悲心、安樂心、安住心、憐愍心、攝受心、守護心、同己心、師心、導師心。是為十。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誦習多聞、虛閑寂靜、近善知識、發言和悅、語必知時、心無怯怖、了達於義、如法修行、遠離愚迷、安住不動。何以故?欲令菩薩於諸眾生增長大悲;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修行住?此菩薩以十種行觀一切法。何等為十?所謂:觀一切法無常、一切法苦、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無作、一切法無味、一切法不如名、一切法無處所、一切法離分別、一切法無堅實。是為十。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觀察眾生界、法界、世界,觀察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觀察欲界、色界、無色界。何以故?欲令菩薩智慧明瞭;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生貴住?此菩薩從聖教中生,成就十法。何者為十?所謂:永不退轉於諸佛所,深生淨信,善觀察法,了知眾生、國土、世界、業行、果報、生死、涅槃。是為十。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了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修集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圓滿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了知一切諸佛平等。何以故?欲令增進於三世中,心得平等;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具足方便住?此菩薩所修善根,皆為救護一切眾生,饒益一切眾生,安樂一切眾生,哀愍一切眾生,度脫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離諸災難,令一切眾生出生死苦,令一切眾生髮生淨信,令一切眾生悉得調伏,令一切眾生咸證涅槃。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知眾生無邊、知眾生無量、知眾生無數、知眾生不思議、知眾生無量色、知眾生不可量、知眾生空、知眾生無所作、知眾生無所有、知眾生無自性。何以故?欲令其心轉復增勝,無所染著;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正心住?此菩薩聞十種法,心定不動。何者為十?所謂:聞讚佛、毀佛,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讚法、毀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讚菩薩、毀菩薩,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讚菩薩、毀菩薩所行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眾生有量、無量,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眾生有垢、無垢,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眾生易度、難度,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法界有量、無量,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法界有成、有壞,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法界若有、若無,於佛法中,心定不動。是為十。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體、一切法不可修、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無真實、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性、一切法如幻、一切法如夢、一切法無分別。何以故?欲令其心轉復增進,得不退轉無生法忍;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不退住?此菩薩聞十種法,堅固不退。何者為十?所謂:聞有佛、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法、無法,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菩薩、無菩薩,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菩薩行、無菩薩行,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菩薩修行出離、修行不出離,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過去有佛、過去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未來有佛、未來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現在有佛、現在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佛智有盡、佛智無盡,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三世一相、三世非一相,於佛法中,心不退轉。是為十。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種廣大法。何者為十?所謂:說一即多、說多即一、文隨於義、義隨於文、非有即有、有即非有、無相即相、相即無相、無性即性、性即無性。何以故?欲令增進,於一切法善能出離;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童真住?此菩薩住十種業。何者為十?所謂:身行無失,語行無失,意行無失,隨意受生,知眾生種種欲,知眾生種種解,知眾生種種界,知眾生種種業,知世界成壞,神足自在、所行無礙。是為十。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知一切佛剎、動一切佛剎、持一切佛剎、觀一切佛剎、詣一切佛剎、遊行無數世界、領受無數佛法、現變化自在身、出廣大遍滿音、一剎那中承事供養無數諸佛。何以故?欲令增進,於一切法能得善巧;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王子住?此菩薩善知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善知諸眾生受生、善知諸煩惱現起、善知習氣相續、善知所行方便、善知無量法、善解諸威儀、善知世界差別、善知前際後際事、善知演說世諦、善知演說第一義諦。是為十。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法王處善巧、法王處軌度、法王處宮殿、法王處趣入、法王處觀察、法王灌頂、法王力持、法王無畏、法王宴寢、法王讚歎。何以故?欲令增進,心無障礙;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灌頂住?此菩薩得成就十種智。何者為十?所謂:震動無數世界、照耀無數世界、住持無數世界、往詣無數世界、嚴淨無數世界、開示無數眾生、觀察無數眾生、知無數眾生根、令無數眾生趣入、令無數眾生調伏。是為十。佛子!此菩薩身及身業,神通變現,過去智、未來智、現在智成就佛土,心境界、智境界皆不可知,乃至法王子菩薩亦不能知。佛子!此菩薩應勸學諸佛十種智。何者為十?所謂:三世智、佛法智、法界無礙智、法界無邊智、充滿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界智、住持一切世界智、知一切眾生智、知一切法智、知無邊諸佛智。何以故?欲令增長一切種智;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一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六種震動。所謂:動、遍動、等遍動,起、遍起、等遍起,湧、遍湧、等遍湧,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擊、遍擊、等遍擊。雨天妙華、天末香、天華鬘、天雜香、天寶衣、天寶雲、天莊嚴具,天諸音樂不鼓自鳴,放大光明及妙音聲。如此四天下須彌山頂帝釋殿上,說十住法,現諸神變;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又以佛神力故,十方各過一萬佛剎微塵數世界,有十佛剎微塵數菩薩,來詣於此,充滿十方,作如是言:「善哉!善哉!佛子善說此法!我等諸人,同名:法慧;所從來國,同名:法雲;彼土如來,皆名:妙法。我等佛所,亦說十住;眾會眷屬,文句義理,悉亦如是,無有增減。佛子!我等承佛神力來入此會,為汝作證:如於此會,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爾時,法慧菩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暨於法界而說頌曰:

「見最勝智微妙身,  相好端嚴皆具足,
 如是尊重甚難遇,  菩薩勇勐初發心。
 見無等比大神通,  聞說記心及教誡,
 諸趣眾生無量苦,  菩薩以此初發心。
 聞諸如來普勝尊,  一切功德皆成就,
 譬如虛空不分別,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三世因果名為處,  我等自性為非處,
 欲悉了知真實義,  菩薩以此初發心。
 過去未來現在世,  所有一切善惡業,
 欲悉了知無不盡,  菩薩以此初發心。
 諸禪解脫及三昧,  雜染清淨無量種,
 欲悉了知入住出,  菩薩以此初發心。
 隨諸眾生根利鈍,  如是種種精進力,
 欲悉了達分別知,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眾生種種解,  心所好樂各差別,
 如是無量欲悉知,  菩薩以此初發心。
 眾生諸界各差別,  一切世間無有量,
 欲悉了知其體性,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有為諸行道,  一一皆有所至處,
 悉欲了知其實性,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世界諸眾生,  隨業漂流無暫息,
 欲得天眼皆明見,  菩薩以此初發心。
 過去世中曾所有,  如是體性如是相,
 欲悉了知其宿住,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眾生諸結惑,  相續現起及習氣,
 欲悉了知究竟盡,  菩薩以此初發心。
 隨諸眾生所安立,  種種談論語言道,
 如其世諦悉欲知,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諸法離言說,  性空寂滅無所作,
 欲悉明達此真義,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悉震動十方國,  傾覆一切諸大海,
 具足諸佛大神通,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一毛孔放光明,  普照十方無量土,
 一一光中覺一切,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以難思諸佛剎,  悉置掌中而不動,
 了知一切如幻化,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以無量剎眾生,  置一毛端不迫隘,
 悉知無人無有我,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以一毛滴海水,  一切大海悉令竭,
 而悉分別知其數,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不可思議諸國土,  盡抹為塵無遺者,
 欲悉分別知其數,  菩薩以此初發心。
 過去未來無量劫,  一切世間成壞相,
 欲悉了達窮其際,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三世所有諸如來,  一切獨覺及聲聞,
 欲知其法盡無餘,  菩薩以此初發心。
 無量無邊諸世界,  欲以一毛悉稱舉,
 如其體相悉了知,  菩薩以此初發心。
 無量無數輪圍山,  欲令悉入毛孔中,
 如其大小皆得知,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以寂靜一妙音,  普應十方隨類演,
 如是皆令淨明瞭,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眾生語言法,  一言演說無不盡,
 悉欲了知其自性,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世間言音靡不作,  悉令其解證寂滅,
 欲得如是妙舌根,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使十方諸世界,  有成壞相皆得見,
 而悉知從分別生,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十方諸世界,  無量如來悉充滿,
 欲悉了知彼佛法,  菩薩以此初發心。
 種種變化無量身,  一切世界微塵等,
 欲悉了達從心起,  菩薩以此初發心。
 過去未來現在世,  無量無數諸如來,
 欲於一念悉了知,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具演說一句法,  阿僧祇劫無有盡,
 而令文義各不同,  菩薩以此初發心。
 十方一切諸眾生,  隨其流轉生滅相,
 欲於一念皆明達,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以身語及意業,  普詣十方無所礙,
 了知三世皆空寂,  菩薩以此初發心。
 菩薩如是發心已,  應令往詣十方國,
 恭敬供養諸如來,  以此使其無退轉。
 菩薩勇勐求佛道,  住於生死不疲厭,
 為彼稱嘆使順行,  如是令其無退轉。
 十方世界無量剎,  悉在其中作尊主,
 為諸菩薩如是說,  以此令其無退轉。
 最勝最上最第一,  甚深微妙清淨法,
 勸諸菩薩說與人,  如是教令離煩惱。
 一切世間無與等,  不可傾動摧伏處,
 為彼菩薩常稱讚,  如是教令不退轉。
 佛是世間大力主,  具足一切諸功德,
 令諸菩薩住是中,  以此教為勝丈夫。
 無量無邊諸佛所,  悉得往詣而親近,
 常為諸佛所攝受,  如是教令不退轉。
 所有寂靜諸三昧,  悉皆演暢無有餘,
 為彼菩薩如是說,  以此令其不退轉。
 摧滅諸有生死輪,  轉於清淨妙法輪,
 一切世間無所著,  為諸菩薩如是說。
 一切眾生墮惡道,  無量重苦所纏迫,
 與作救護歸依處,  為諸菩薩如是說。
 此是菩薩發心住,  一向志求無上道,
 如我所說教誨法,  一切諸佛亦如是。
 第二治地住菩薩,  應當發起如是心,
 十方一切諸眾生,  願使悉順如來教。
 利益大悲安樂心,  安住憐愍攝受心,
 守護眾生同己心,  師心及以導師心。
 已住如是勝妙心,  次令誦習求多聞,
 常樂寂靜正思惟,  親近一切善知識。
 發言和悅離麁獷,  言必知時無所畏,
 了達於義如法行,  遠離愚迷心不動。
 此是初學菩提行,  能行此行真佛子,
 我今說彼所應行,  如是佛子應勤學。
 第三菩薩修行住,  當依佛教勤觀察,
 諸法無常苦及空,  無有我人無動作。
 一切諸法不可樂,  無如名字無處所,
 無所分別無真實,  如是觀者名菩薩。
 次令觀察眾生界,  及以勸觀於法界,
 世界差別盡無餘,  於彼咸應勸觀察。
 十方世界及虛空,  所有地水與火風,
 欲界色界無色界,  悉勸觀察咸令盡。
 觀察彼界各差別,  及其體性咸究竟,
 得如是教勤修行,  此則名為真佛子。
 第四生貴住菩薩,  從諸聖教而出生,
 了達諸有無所有,  超過彼法生法界。
 信佛堅固不可壞,  觀法寂滅心安住,
 隨諸眾生悉了知,  體性虛妄無真實。
 世間剎土業及報,  生死涅槃悉如是,
 佛子於法如是觀,  從佛親生名佛子。
 過去未來現在世,  其中所有諸佛法,
 了知積集及圓滿,  如是修學令究竟。
 三世一切諸如來,  能隨觀察悉平等,
 種種差別不可得,  如是觀者達三世。
 如我稱揚讚歎者,  此是四住諸功德,
 若能依法勤修行,  速成無上佛菩提。
 從此第五諸菩薩,  說名具足方便住,
 深入無量巧方便,  發生究竟功德業。
 菩薩所修眾福德,  皆為救護諸群生,
 專心利益與安樂,  一向哀愍令度脫。
 為一切世除眾難,  引出諸有令歡喜,
 一一調伏無所遺,  皆令具德向涅槃。
 一切眾生無有邊,  無量無數不思議,
 及以不可稱量等,  聽受如來如是法。
 此第五住真佛子,  成就方便度眾生,
 一切功德大智尊,  以如是法而開示。
 第六正心圓滿住,  於法自性無迷惑,
 正念思惟離分別,  一切天人莫能動。
 聞讚毀佛與佛法,  菩薩及以所行行,
 眾生有量若無量,  有垢無垢難易度,
 法界大小及成壞,  若有若無心不動,
 過去未來今現在,  諦念思惟恆決定。
 一切諸法皆無相,  無體無性空無實,
 如幻如夢離分別,  常樂聽聞如是義。
 第七不退轉菩薩,  於佛及法菩薩行,
 若有若無出不出,  雖聞是說無退轉。
 過去未來現在世,  一切諸佛有以無,
 佛智有盡或無盡,  三世一相種種相,
 一即是多多即一,  文隨於義義隨文,
 如是一切展轉成,  此不退人應為說。
 若法有相及無相,  若法有性及無性,
 種種差別互相屬,  此人聞已得究竟。
 第八菩薩童真住,  身語意行皆具足,
 一切清淨無諸失,  隨意受生得自在。
 知諸眾生心所樂,  種種意解各差別,
 及其所有一切法,  十方國土成壞相。
 逮得速疾妙神通,  一切處中隨念往,
 於諸佛所聽聞法,  讚歎修行無懈倦。
 了知一切諸佛國,  震動加持亦觀察,
 超過佛土不可量,  遊行世界無邊數。
 阿僧祇法悉諮問,  所欲受身皆自在,
 言音善巧靡不充,  諸佛無數咸承事。
 第九菩薩王子住,  能見眾生受生別,
 煩惱現習靡不知,  所行方便皆善了。
 諸法各異威儀別,  世界不同前後際,
 如其世俗第一義,  悉善了知無有餘。
 法王善巧安立處,  隨其處所所有法,
 法王宮殿若趣入,  及以於中所觀見。
 法王所有灌頂法,  神力加持無怯畏,
 宴寢宮室及嘆譽,  以此教詔法王子。
 如是為說靡不盡,  而令其心無所著,
 於此了知修正念,  一切諸佛現其前。
 第十灌頂真佛子,  成滿最上第一法,
 十方無數諸世界,  悉能震動光普照。
 住持往詣亦無餘,  清淨莊嚴皆具足,
 開示眾生無有數,  觀察知根悉能盡。
 發心調伏亦無邊,  咸令趣向大菩提,
 一切法界咸觀察,  十方國土皆往詣。
 其中身及身所作,  神通變現難可測,
 三世佛土諸境界,  乃至王子無能了。
 一切見者三世智,  於諸佛法明瞭智,
 法界無礙無邊智,  充滿一切世界智,
 照耀世界住持智,  了知眾生諸法智,
 及知正覺無邊智,  如來為說咸令盡。
 如是十住諸菩薩,  皆從如來法化生,
 隨其所有功德行,  一切天人莫能測。
 過去未來現在世,  發心求佛無有邊,
 十方國土皆充滿,  莫不當成一切智。
 一切國土無邊際,  世界眾生法亦然,
 惑業心樂各差別,  依彼而發菩提意。
 始求佛道一念心,  世間眾生及二乘,
 斯等尚亦不能知,  何況所餘功德行!
 十方所有諸世界,  能以一毛悉稱舉,
 彼人能知此佛子,  趣向如來智慧行。
 十方所有諸大海,  悉以毛端滴令盡,
 彼人能知此佛子,  一念所修功德行。
 一切世界抹為塵,  悉能分別知其數,
 如是之人乃能見,  此諸菩薩所行道。
 去來現在十方佛,  一切獨覺及聲聞,
 悉以種種妙辯才,  開示初發菩提心。
 發心功德不可量,  充滿一切眾生界,
 眾智共說無能盡,  何況所餘諸妙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六

 

上篇:大方廣佛華嚴經(80卷)

下篇:佛說兜沙經

0:00 / 0:00
《華嚴經》慧平法師01
《華嚴經》慧平法師02
《華嚴經》慧平法師03
《華嚴經》慧平法師04
《華嚴經》慧平法師05
《華嚴經》慧平法師06
《華嚴經》慧平法師07
《華嚴經》慧平法師08
《華嚴經》慧平法師09
《華嚴經》慧平法師10
《華嚴經》慧平法師11
《華嚴經》慧平法師12
《華嚴經》慧平法師13
《華嚴經》慧平法師14
《華嚴經》慧平法師15
《華嚴經》慧平法師16
《華嚴經》慧平法師17
《華嚴經》慧平法師18
《華嚴經》慧平法師19
《華嚴經》慧平法師20
《華嚴經》慧平法師21
《華嚴經》慧平法師22
《華嚴經》慧平法師23
《華嚴經》慧平法師24
《華嚴經》慧平法師25
《華嚴經》慧平法師26
《華嚴經》慧平法師27
《華嚴經》慧平法師28
《華嚴經》慧平法師29
《華嚴經》慧平法師30
《華嚴經》慧平法師31
《華嚴經》慧平法師32
《華嚴經》慧平法師33
《華嚴經》慧平法師34
《華嚴經》慧平法師35
《華嚴經》慧平法師36
《華嚴經》慧平法師37
《華嚴經》慧平法師38
《華嚴經》慧平法師39
《華嚴經》慧平法師40
《華嚴經》慧平法師41
《華嚴經》慧平法師42
《華嚴經》慧平法師43
《華嚴經》慧平法師44
《華嚴經》慧平法師45
《華嚴經》慧平法師46
《華嚴經》慧平法師47
《華嚴經》慧平法師48
《華嚴經》慧平法師49
《華嚴經》慧平法師50
《華嚴經》慧平法師51
《華嚴經》慧平法師52
《華嚴經》慧平法師53
《華嚴經》慧平法師54
《華嚴經》慧平法師55
《華嚴經》慧平法師56
《華嚴經》慧平法師57
《華嚴經》慧平法師58
《華嚴經》慧平法師59
《華嚴經》慧平法師60
《華嚴經》慧平法師61
《華嚴經》慧平法師62
《華嚴經》慧平法師63
《華嚴經》慧平法師64
《華嚴經》慧平法師65
《華嚴經》慧平法師66
《華嚴經》慧平法師67
《華嚴經》慧平法師68
《華嚴經》慧平法師69
《華嚴經》慧平法師70
《華嚴經》慧平法師71
《華嚴經》慧平法師72
《華嚴經》慧平法師73
《華嚴經》慧平法師74
《華嚴經》慧平法師75
《華嚴經》慧平法師76
《華嚴經》慧平法師77
《華嚴經》慧平法師78
《華嚴經》慧平法師79
《華嚴經》慧平法師80
《華嚴經》慧平法師81
華嚴普賢行願懺1
華嚴普賢行願懺2
華嚴普賢行願懺1
華嚴普賢行願懺2
天寧寺-華嚴經_起梵腔
天寧寺-華嚴經_寶鼎讚疏文
天寧寺-華嚴經_舉讚
華嚴發願文
華嚴經淨行品(旃檀居士)
華嚴經第01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02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03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04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05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06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07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08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09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10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11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12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13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14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15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16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17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18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19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20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21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22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23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24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25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26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27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28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29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30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31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32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33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34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35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36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37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38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39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40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41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42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43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44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45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46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47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48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49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50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51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52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53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54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55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56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57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58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59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60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61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62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63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64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65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66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67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68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69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70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71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72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73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74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75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76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77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78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79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80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81卷(印能法師)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華嚴部目錄

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註音版】地藏菩薩本願經

根據弘化社《地藏菩薩本願經》流通本印本校對註音。...

梵網經菩薩戒本

【依東林寺版本】 (舉香讚) 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

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信力入印法門經

信力入印法門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曇摩流支譯 歸命一...

十住經

十住經卷第一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歡喜地第一...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一卷 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

度世品經

度世品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等集眾德三昧經

等集眾德三昧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

從容錄重刻四家語錄序 自佛祖拈花。迦葉微咲。雖云默...

佛說園生樹經

佛說園生樹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

佛說華手經

佛說華手經卷第一(亦名攝諸善根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

【註音版】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曼殊室利呪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大唐三藏沙門釋義淨譯...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摩竭提國三藏沙門法月重譯...

佛說十支居士八城人經

佛說十支居士八城人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佛說施燈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捨...

【佛教詞典】識住

(術語)識之所安住,識之所愛著,名為識住。有四識住...

【佛教詞典】手爐

(物名)有柄香爐也。唐語曰手爐。釋氏要覽中曰:法苑...

十念念佛以及迴向之法

念佛的方法,比較常用的有觀像念佛和持名念佛,觀像念...

唐代高僧承遠大師

各位,大家吉祥。常說,天下名山僧佔多,但是我其實想...

說不如行

有一天,一位經常跟隨佛陀到處弘法的弟子忽然對佛陀說...

淨土法門雖誠簡易,亦非草草

淨土法門,原為眾生迷本自性,不知常寂光理,生死浩然...

修止觀是對治你的習氣

我們住在這個山上,看到很多眾生的相貌,有時候把佛法...

一切法門中,莫若念佛求生淨土

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

最好的領導者

團體的領導者有兩種型態:一種是權威型,在他的領導下...

懷孕的胎兒有缺陷該怎麼辦

問: 我和妻子都信佛,妻子懷孕五個月了,胎兒都能動...

懺悔有這三種方法

懺悔有幾種方法,有取相懺,有作法懺,有實相懺。這裡...

哪裡是我們真正的家呢

問: 我半生辛苦奮鬥,為家人謀得一棲身之處,本該高...

不做別人嘴巴的奴隸

有一天,佛陀行經一個村莊,一些前去找他的人對他說話...

如何消除跟佛陀之間的距離障礙

心空如太空,豁然無所住。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 這...

【視頻】《佛說聖法印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聖法印經》風柯月渚讀誦

【視頻】梁皇寶懺(佛光山唱誦)

梁皇寶懺(佛光山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