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業行人應當遠離這十種地方

大安法師  2020/09/20  大字體  護眼色

淨業行人應當遠離這十種地方

學淨土法門的人,他的本懷是要出離三界的輪迴,遠離五欲六塵的。所以淨土是一個出世間的法,所標心的非常高遠、超越,志向非常遠大,以成佛作為自己的目標,所以對這樣的志向的淨業行人來說,就應該舍離一切惡處。惡處就是對修淨業出離之法有妨礙的地方,如果不能舍離這些惡處,那就說明厭離娑婆的心還不究竟。

這些惡處可能就是引發我們五欲六塵的這種輪迴的地方,這些地方其實對我們的煩惱的心來說,還挺有吸引力。但是對於一個立志要出離的人來說,要厭離。所以不能舍離這些地方,說明厭離心不究竟。如果厭離心不到極端的話,那說明欣慕極樂淨土的心也是有水分的。對這一點,這是一個非常冷峻的考量。

你是不是真的有出離世間的心,厭噁心之極?這就看你能不能放得下,能不能真的離開它。所以龍樹菩薩說,一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他的心就是對轉輪聖王的位子,微妙的五欲,都不去羨慕,都不看重。所以人天的福報、快樂都要舍去,但念諸佛的慈悲、威德、十力、十八不共法等。這個心是趣向佛德的心很重,那自然是感召生到佛的剎土。

如果世間小小的那種快樂的地方,尚且不能舍去,更何況轉輪聖王那種至極微妙的五欲的享受,更是舍不了。當舍不了這些東西的時候,你想要行走到遠方的目的地,這就好像把你的腳都捆綁住了,你卻要行走;一個鳥,你要讓它飛到彼岸去,你把它的翅膀都給繫住了,就絕對不可能到達目的地。

所以淨業行人應當在心理上、在行為上遠離——有十種地方要遠離。這十種地方對我們現在都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第一是繁華喧闐當遠故。繁華的地方,喧鬧的地方應該要離開。但是這不容易,人就喜歡那些繁華的地方,喧鬧的地方。據說四川都有一百多個節日,每兩天就有一個節日。一節日,當然很繁華很喧鬧。

今天是二十五號,據說是嘗酒節是今天結束吧?於是酒節來了,大家喝酒,那多麼快樂啊!這些地方是讓我們心亂,這些地方是引發我們的五欲。一個新潮音樂會來了,大家都很想去看,票都是高價票,然後,「咣鐺咣鐺」,重金屬在那弄,似乎很快樂。但是你想想,你在重金屬的音樂當中,你是什麼感覺?這種吶喊、嘶叫,披頭士。足球賽,你能不能遠離?

這些在世間法當中很快樂的地方,對修淨土法門來說,一定要遠離。到公園裡面,把桌子一擺,在那喝茶,搓麻將,擺龍門陣,你能不能舍離?

修淨土法門,如果你這些舍離不了,說明你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就是口頭上的話,沒有行動。對一個修淨土法門的人來說,處在生死輪迴當中,要如救頭然,如喪考妣,要把每一寸的時間命光都用在念佛上。這些要遠離啊!

第二個就是歌樓酒肆處當遠。歌樓、那些音樂廳、跳舞場、卡拉OK廳,還有喝酒的地方,猜拳鬥酒,這些地方都要遠離。歌樓,那些唱的歌無非就是情情愛愛的東西,一般的這些東西,沒有點「胡椒粉」誰去看?那些你聽了看了多了,你是什麼感覺?喝酒,酒是無明毒水,障蔽我們的佛性。這些都要遠離。

第三是熱焰熏灼處當遠離。這大概就是這些小吃,炸牛肉串,熱焰熏灼的地方,其實是臭熏熏的地方。但是眾生總是把那個臭的肉認為很香噴噴,在那裡煮吶,煎呀,烤啊。這些地方要遠離。

第四就是說論朝事處當遠離。就是朝廷的政治,因為修淨土法門志向出世間法,這個世間的政治、經濟這些東西,一則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二則說了也沒什麼用;三則說了可能還有風險。而這些政治歷來是無誠實可言,所以遠離這些地方。

第五是恩愛纏縛及熟遊歷處當遠離。恩愛纏縛,就是生在欲界,他都離不開恩愛,要麼是父母子女的恩愛,要麼是夫妻之間的恩愛。在世間法當中,認為這些親情關係是很珍貴的。然而對於佛法來說,可能它是另外一個認知了。無量劫以來,這六親眷屬就是捆綁我們在輪迴不得出來的要素,所以要遠離。

還有很熟悉的地方應該離開。在古代,古人,一個出家人都要發誓,出了家不在自己的家鄉辦道,都要離開。

黃檗禪師他就是參學路過他的家鄉的時候都不回去。他有一個母親,非常思念他的兒子,就在村門口設了一個為出家人供食、洗腳。他的母親是盲人,就是可能思念兒子都眼睛都哭瞎了。

黃檗都有一次看到他的母親,他都忍住不去認。但他的母親就要找她的兒子,她知道她的兒子腳下有一個痣,她通過洗腳就能辨別哪個比丘是她的兒子。但黃檗禪師竟然是伸了另外一隻腳,兩次伸那隻腳,就避免了她辨認到,就離開。

離開,是別的人認出了他們母子關係,就跟他的母親說。黃檗禪師好像是很不顧親情,但是黃檗禪師他是發願一定要開悟來救度他的父母,不想在開悟之前來進入到這種恩愛的這樣的一個狀態當中。

有時候在熟悉的地方,甚至弘揚佛法都比較有障礙。馬祖馬大師,好像就是四川人,他是在南昌,江西南昌洪州開的道場,還有寶峰寺。他本來開悟之後也回到家鄉,結果弘揚佛法碰到障礙了。他開悟的祖師應該受人尊重,但是回到家鄉之後,不是這麼回事。

那些老太太、老公公都認識他,一說,哦,是他呀!小時候我認識他,小時候幹了什麼幹了什麼。甚至把他那些,可能小時候頑鬧,調皮,淘氣,把這些都抖出來,搞得大家對馬祖就沒有信心,沒有恭敬心。沒有恭敬心,弘揚佛法就成問題了。

所以馬祖就感慨地說,說這個「悟道不還鄉,還鄉道不香」,就離開自己的家鄉,到外面去了。當然到外面去了,江西的民眾是佔了大便宜了,對他很恭敬,他在那裡能夠把佛法傳揚得很好。所以這就說明這個恩愛纏縛,已經很熟悉的地方要遠離。「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要有這種氣概。

第六是詩壇文社,斗章摘句處當遠離。就是世間那些寫詩,寫文章,在那裡看自己哪個文章寫得好,哪個詩句最險,在那裡,在這個環境當中要遠離。因為我們是幹什麼?是修出世間法的。世間的精神文學產品固然有它一定的作用,但是跟出離沒有什麼很大的關係,要遠離。

因為進入這個詩歌、文章、文學的範圍當中,常常他會比較輕狂,而且文人相輕。有句話說得很俗一點:文章是自己的好。沒有哪個說文章別人比自己好,他有種傲慢的心。這些都會引發我們的一些煩惱,都要遠離。

第七是譏刺古今,較長兢短處當遠離。就是有些地方,他在那裡在這裡侃大山,北京叫侃大山,這裡叫擺龍門陣,就是說今道古,評點人物,誰長誰短。

這些已經過去的歷史,都像夢一樣的,已經夢過去了,還要去評點幹嗎呀?還要去譏嫌諷刺幹嗎呀?這些都要遠離。但這些恰好都是大家很好樂的地方,覺得生活很充實的地方。

城裡不是要辦種種沙龍嗎?沙龍無非是討論哪個哲學流派,哪個文學流派,哪個歷史人物,等等這些。這裡面,他的評價裡面,善惡、是非、邪正、長短,他都要有他的價值判斷,各人的見解不一樣,還會爭論。這些都要遠離。

第八,講無義味道學處當遠離。也是講道學的,但是是無義無味,沒有真正的那種法義,也沒有真正的法味的地方,要遠離。這就涉及到世間的很多的哲學流派,甚至很多的宗教的典籍,雖然它也是在從一個界面去探討宇宙人生的真相,但是它不究竟不徹底。

在心意識裡面、邏輯思維裡面建立的一切的哲學、一切的科學、一切的外道的典籍都是沒有實相心性上的那種般若的光明的,都是沒有義味的。對講這些道學之處應當要遠離。沒有閑暇,學大乘的經典都時間來不及,哪有什麼時間去學那些外道的典籍,去聽那些外道典籍的講學?沒有必要。

第九是義解家斗名相,矜小智之處當遠離。就是喜歡討論那些理論的,在那裡斗名相,知道很多的名相概念,給出它的定義,然後就誇耀自己智慧很高深,這些地方要遠離。現在的一些學術會議、論壇之類的,你看這些,當然我們也不是否定這些,但我們要想,我們又不是去做一個學者,更不會去做一個大通家。其實對一個老實的念佛行人來說,是要把做大通家的妄想放下的。

第一,我們也不可能做到大通家;第二,做到了大通家,又有什麼用呢,與了生脫死又有什麼關係?通宗通教,名相概念知道得很多,認為博覽經典,往往他還會生起一種炫耀、傲慢之心。其實真正了解了淨土法門的人,真的要把這些放下。

彭紹升居士給我們作了個榜樣。彭紹升,他的學問也是了不起的,原來也是考取進士的,出生在高官的家庭,以後他了解道教,甚至禪宗也多有涉獵。等到他真的是接觸到淨土的經典的時候,他頓然放下了。淨土經典,它有一個特點。禪宗的談玄說妙那些公案,雖然它講得很玄妙,也無從琢磨,但還是有它跟我們思惟、心性相關之處。

而淨土法門展開的境界跟我們的認知、跟我們的境界完全不一樣的,它是建立在佛的果地上的這種智慧慈悲的基點上的。所以一看淨土的經典,就感覺到從一個小河、小潭、小江裡面,忽然是面對著浩瀚的大海,是這麼一種感覺。浩瀚的大海是我們沒有辦法窮盡的,既然沒有辦法窮盡,倒不如完全放下,作為一個本分的、老實的念佛人。

所以彭紹升居士說,自從他信了淨土法門,接觸淨土法門之後,而且選擇修行淨土法門之後,就發誓就在廚房灶下去做一個愚夫愚婦了。

這句話很值得我們回味。你能在廚房灶下做一個愚夫愚婦,你就徹底地把你那種心意識要把它琢磨清楚的這個心放下,就老老實實地做一個念佛行人,就承認自己什麼都不懂,一無是處,沒有智慧,也沒有學問。因為我們的凡夫的智慧和學問,針對淨土法門浩瀚的大海來說,它是微不足道的,是可以略而不談的,倒不如全都放下。

所以這一點可能是跟其他的通途的教法的心態是不一樣的。承認自己不懂!正因為我不懂,我才仰靠阿彌陀佛。我只要能抓住「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大經王,而且深心信解,每一聲佛號都在開發著我們自性的智慧,阿彌陀佛的正遍知海從我們每一聲佛號的持念當中顯發出來。

當我們的智慧開發之後,我們再看這些經典,就不是像原來去琢磨它,覺得是很難把握,就是覺得每一個經文都是談我們內心的事情,如道家珍,屋里人說屋裡事。就有這樣的親切,而不要從這種名相、概念去入手,那樣入海數沙,非常辛苦,最後也沒有辦法去把握。

所以我們就理解我們一些淨土宗祖師為什麼他最後都放下了。蓮池大師說,三藏十二部,饒與他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平生所務,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他最後為什麼說出這句話?

蓮池大師也是了不起的,很有學問的人,也是考取過秀才的,你看看《彌陀疏鈔》,無論是佛教的宗門教下的知識,還是國學的傳統文化,這種歷史、四書五經他都很通達,為什麼他最後全都放下?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是務,就是抓住這六個字。蕅益大師最後也是說,不參禪,不學教,數珠一串真風調。

徹悟大師以後信解淨土法門之後,也把他原來參禪全都放下,原來他參禪寫了兩千多首詩文、偈頌,全都焚燒,說出一句話:「世間出世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所以這些祖師都沒有以大通家的身份示現。

就是印光大師,我們看他的《文鈔》覺得他確實是一個大通家,但是印祖歷來不以大通家自居,甚至反對淨業行人去看很多的東西,想做大通家的這個妄想。

這些我們都要去體會為什麼這樣做。因為淨土法門是大不可思議的法門,《無量壽經》講彌陀智慧海,二乘和菩薩都不能測量,更何況我們這些凡夫。所以那些懂得很多名相,看了很多經典,認為自己記憶力、理解力怎麼怎麼了不起的人,我們對淨土法門來說都可以放下。

第十就是宗乘狂解,妄談頓悟,輕視戒律之處當遠離。宗乘,就是禪宗,強調般若的氣分,但是往往有空腹高心、口頭禪的人;狂解,是指教下,他認為一讀經典他就豁然解悟了。所以宗門教下的有一批人妄談頓悟,虛妄地去談他已經頓悟了。頓悟,就向上一著,他就輕視戒律,認為戒律是著相。這樣的地方一定要遠離。

這個意思就是說,一個淨業行人他一定要平實,注重戒律。如果不注重戒律,不奉持戒律地修行,等同魔業。有一個說法,說末法眾生是持不了戒的,於是他就不持戒,甚至原來受了五戒,他也舍掉了。

如果對戒律這麼不尊重的話,這裡面是有一個辨識的,雖然念佛法門是仰靠他力——阿彌陀佛的力量往生,但是淨業行人仍然要尊重戒律。淨業三福裡面,第二福就談戒律的問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淨業三福乃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淨業正因。

而且佛陀在大小乘經典當中講,戒律波羅提木叉是唯佛才能宣說,是佛教的幢相,是佛法的壽命。佛法壽命,就是四眾弟子能受戒,能持戒,佛教才能夠延續下去;如果四眾弟子都不持戒,佛法就會提前在這個世間消亡。所以輕視戒律一定是魔子魔孫所為。所以這個地方,講這些觀點的地方,一定要遠離。

這十種地方都是障道的因緣,這十個地方展開的一些內涵跟魔沒有兩樣,所以一定要遠離這十種地方。淨業行人如果能離開這十種地方,「一切道業,即當成辦」,就是他能保持正念,他能老實念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推薦】古德論《阿彌陀經》少善根福德因緣與多善根福德因緣

《阿彌陀經》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善用這個念頭,是心就是佛

你要知道怎樣叫「念佛」。念頭是真的放在「佛」,那叫...

【推薦】依止不生滅心為本修因

在楞嚴經當中就是說,你整個修行的起跑點,第一個出發...

大安法師:一萬佛號怎樣念法

問: 一萬佛號怎樣念法?對有工作的人及沒有工作人的...

不可思議的佛號功德

「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雖然只是一個聲音,寫下來...

淨土宗祖師是不是只修念佛法門

問: 淨土祖師一出家是不是只修念佛法門? 大安法師答...

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

無論做消災延壽還是薦亡的佛事,印祖別具慧眼,提倡:...

念佛時該如何觀想

1940年,我們也是打佛七,慈舟老法師打佛七開示:念佛...

【大藏經】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靈鷲...

【大藏經】右繞佛塔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及...

【大藏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大般...

【大藏經】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臨終往生是否需要正念

問: 關於臨終往生是否需要正念,是否平時具足信願持...

淨業三福,莊嚴人間國土,標指極樂淨土

我們透過這三福來看,佛法是非常圓融的,它能夠把世間...

成佛的三個步驟

我們現在怎麼去成佛?分三步走: 第一步,先解決往生的...

審察自心的真與偽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

芝麻紫菜補鈣不輸牛奶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固定印象:說到補鐵就想到豬肝、提...

貪慾對內心世界的影響

在物質文明的典範現代化大都市中,環境污染嚴重,空氣...

從普陀洛迦談觀音菩薩的感應

各位有緣,大家吉祥。 今天呢太陽的能量非常足,但是我...

念佛的目的不要搞錯了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這...

如何幫助不務正業的人早日回頭

問: 如何幫助一個有賭博,不務正業的人早日回頭? 大...

念佛要離憎愛二心

各位居士在家也念佛,可能念佛用不上力。用不上力的原...

戰勝天魔波旬之五力

往昔,佛陀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向比丘們開...

內心有正念跟妄念二個念頭

我們凡夫的虛妄分別心,當我們沒有遇到佛法的時候,我...

白隱禪師的「隻手之聲」

有一位沙彌南利,每天看著師兄們早晚都到禪堂裡參禪,...

聽聞正法解諸縛著

若人聽聞正法,就能夠從煩惱繫縛中得到解脫自在。《大...

日日是好日

經常有人叫我看看這個日子好不好,或者問哪個日子好?...

江邦濟的往生故事

江邦濟。字道卿,號晴舟,安徽婺源江灣人,是江易園居...

【佛教詞典】淨土述聞鈔

全一卷。日本寂慧良曉撰。單稱述聞鈔。記述其師良忠所...

【佛教詞典】甘露經陀羅尼

(經名)佛說甘露經陀羅尼,一卷。唐實叉難陀譯。以此...

【視頻】佛教卡通:吉祥跛子

佛教卡通:吉祥跛子

【視頻】《大乘妙法蓮華經》慧平法師(第二版)

《大乘妙法蓮華經》慧平法師(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