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二

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十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等法界無量迴向?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離垢繒而系其頂,住法師位,廣行法施,起大慈悲安立眾生,於菩提心常行饒益無有休息;以菩提心長養善根,為諸眾生作調御師,示諸眾生一切智道;為諸眾生作法藏日,善根光明普照一切;於諸眾生其心平等,修諸善行無有休息;心淨無染,智慧自在,不捨一切善根道業;作諸眾生大智商主,普令得入安隱正道;為諸眾生而作導首,令修一切善根法行;為諸眾生作不可壞堅固善友,令其善根增長成就。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法施為首,發生一切清淨白法,攝受趣向一切智心,殊勝願力究竟堅固;成就增益,具大威德,依善知識,心無諂誑,思惟觀察一切智門無邊境界。以此善根如是迴向:『願得修習、成就、增長廣大無礙一切境界;願得於佛正教之中,乃至聽聞一句、一偈受持演說;願得憶念與法界等無量無邊一切世界去、來、現在一切諸佛,既憶念已,修菩薩行。又願以此念佛善根,為一眾生於一世界盡未來劫修菩薩行;如於一世界,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皆亦如是;如為一眾生,為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以善方便,一一皆為盡未來劫大誓莊嚴,終無離佛善知識想,常見諸佛現在其前,無有一佛出興於世不得親近。一切諸佛及諸菩薩所讚所說清淨梵行,誓願修行,悉令圓滿,所謂:不破梵行、不缺梵行、不雜梵行、無點梵行、無失梵行、無能蔽梵行、佛所讚梵行、無所依梵行、無所得梵行、增益菩薩清淨梵行、三世諸佛所行梵行、無礙梵行、無著梵行、無諍梵行、無滅梵行、安住梵行、無比梵行、無動梵行、無亂梵行、無恚梵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若能為己修行如是清淨梵行,則能普為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皆得安住;令一切眾生皆得開曉;令一切眾生皆得成就;令一切眾生皆得清淨;令一切眾生皆得無垢;令一切眾生皆得照明;令一切眾生離諸塵染;令一切眾生無諸障翳;令一切眾生離諸熱惱;令一切眾生離諸纏縛;令一切眾生永離諸惡;令一切眾生無諸惱害,畢竟清淨。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自於梵行不能清淨,不能令他而得清淨;自於梵行而有退轉,不能令他無有退轉;自於梵行而有失壞,不能令他無有失壞;自於梵行而有遠離,不能令他常不遠離;自於梵行而有懈怠,不能令他不生懈怠;自於梵行不生信解,不能令他心生信解;自於梵行而不安住,不能令他而得安住;自於梵行而不證入,不能令他心得證入;自於梵行而有放捨,不能令他恆不放捨;自於梵行而有散動,不能令他心不散動。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住無倒行,說無倒法,所言誠實,如說修行,淨身、口、意,離諸雜染,住無礙行,滅一切障。菩薩摩訶薩自得淨心,為他演說清淨心法;自修和忍,以諸善根調伏其心,令他和忍,以諸善根調伏其心;自離疑悔,亦令他人永離疑悔;自得淨信,亦令他得不壞淨信;自住正法,亦令眾生安住正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法施所生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我獲得一切諸佛無盡法門,普為眾生分別解說,皆令歡喜,心得滿足,摧滅一切外道異論。願我能為一切眾生演說三世諸佛法海,於一一法生起、一一法義理、一一法名言、一一法安立、一一法解說、一一法顯示、一一法門戶、一一法悟入、一一法觀察、一一法分位,悉得無邊無盡法藏,獲無所畏,具四辯才,廣為眾生分別解說,窮未來際而無有盡。為欲令一切眾生立勝志願,出生無礙、無謬失辯;為欲令一切眾生皆生歡喜,為欲令一切眾生成就一切淨法光明,隨其類音,演說無斷:為欲令一切眾生深信歡喜,住一切智,辨了諸法,俾無迷惑,作是念言:我當普於一切世界,為諸眾生精勤修習,得遍法界無量自在身,得遍法界無量廣大心,具等法界無量清淨音聲,現等法界無量眾會道場,修等法界無量菩薩業,得等法界無量菩薩住,證等法界無量菩薩平等,學等法界無量菩薩法,住等法界無量菩薩行,入等法界無量菩薩迴向。』是為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而為迴向,為令眾生悉得成就一切智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善根如是迴向,所謂:『為欲見等法界無量諸佛,調伏等法界無量眾生,住持等法界無量佛剎,證等法界無量菩薩智,獲等法界無量無所畏,成等法界無量諸菩薩陀羅尼,得等法界無量諸菩薩不思議住,具等法界無量功德,滿等法界無量利益眾生善根;又願以此善根故,令我得福德平等、智慧平等、力平等、無畏平等、清淨平等、自在平等、正覺平等、說法平等、義平等、決定平等、一切神通平等,如是等法皆悉圓滿。如我所得,願一切眾生亦如是得,如我無異。』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善根如是迴向,所謂:『如法界無量,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所得智慧終無有量;如法界無邊,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見一切佛,無有其邊;如法界無限,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詣諸佛剎無有齊限;如法界無際,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於一切世界修菩薩行無有涯際;如法界無斷,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住一切智永不斷絕;如法界一性,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與一切眾生同一智性;如法界自性清淨,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令一切眾生究竟清淨;如法界隨順,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令一切眾生悉皆隨順普賢行願;如法界莊嚴,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令一切眾生以普賢行而為莊嚴;如法界不可失壞,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令諸菩薩永不失壞諸清淨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以此善根,承事一切諸佛菩薩皆令歡喜;願以此善根,速得趣入一切智性;願以此善根,遍一切處,修一切智;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得往覲一切諸佛;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見諸佛,能作佛事;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恆得見佛,不於佛事生怠慢心;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得見佛,心喜清淨,無有退轉;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得見佛,心善解了;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得見佛,不生執著;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得見佛,了達無礙;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得見佛,成普賢行;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見諸佛,現在其前,無時暫捨;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見諸佛,出生菩薩無量諸力;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見諸佛,於一切法永不忘失。』

「佛子!菩薩摩訶薩又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如法界無起性迴向、如法界根本性迴向、如法界自體性迴向、如法界無依性迴向、如法界無忘失性迴向、如法界空無性迴向、如法界寂靜性迴向、如法界無處所性迴向、如法界無遷動性迴向、如法界無差別性迴向。』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法施所有宣示、所有開悟及因此起一切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成菩薩法師,常為諸佛之所護念;願一切眾生作無上法師,方便安立一切眾生於一切智;願一切眾生作無屈法師,一切問難莫能窮盡;願一切眾生作無礙法師,得一切法無礙光明;願一切眾生作智藏法師,能善巧說一切佛法;願一切眾生成諸如來自在法師,善能分別如來智慧;願一切眾生作如眼法師,說如實法,不由他教;願一切眾生作憶持一切佛法法師,如理演說,不違句義;願一切眾生作修行無相道法師,以諸妙相而自莊嚴,放無量光,善入諸法;願一切眾生作大身法師,其身普遍一切國土,興大法雲,雨諸佛法;願一切眾生作護法藏法師,建無勝幢,護諸佛法,令正法海無所缺減;願一切眾生作一切法日法師,得佛辯才,巧說諸法;願一切眾生作妙音方便法師,善說無邊法界之藏;願一切眾生作到法彼岸法師,以智神通開正法藏;願一切眾生作安住正法法師,演說如來究竟智慧;願一切眾生作了達諸法法師,能說無量無盡功德;願一切眾生作不誑世間法師,能以方便令入實際;願一切眾生作破諸魔眾法師,善能覺知一切魔業;願一切眾生作諸佛所攝受法師,離我、我所攝受之心;願一切眾生作安隱一切世間法師,成就菩薩說法願力。』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不以取著業故迴向,不以取著報故迴向,不以取著心故迴向,不以取著法故迴向,不以取著事故迴向,不以取著因故迴向,不以取著語言音聲故迴向,不以取著名句文身故迴向,不以取著迴向故迴向,不以取著利益眾生故迴向。』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善根如是迴向,所謂:『不為耽着色境界故迴向,不為耽著聲、香、味、觸、法境界故迴向,不為求生天故迴向,不為求欲樂故迴向,不為著欲境界故迴向,不為求眷屬故迴向,不為求自在故迴向,不為求生死樂故迴向,不為著生死故迴向,不為樂諸有故迴向,不為求和合樂故迴向,不為求可樂著處故迴向,不為懷毒害心故迴向,不壞善根故迴向,不依三界故迴向,不著諸禪解脫三昧故迴向,不住聲聞、辟支佛乘故迴向。但為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故迴向;但為成滿一切智智故迴向;但為得無礙智故迴向;但為得無障礙清淨善根故迴向;但為令一切眾生超出生死證大智慧故迴向;但為令大菩提心如金剛不可壞故迴向;但為成就究竟不死法故迴向;但為以無量莊嚴莊嚴佛種性,示現一切智自在故迴向;但為求菩薩一切法明大神通智故迴向;但為於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佛剎,行普賢行圓滿不退,被堅固大願鎧,令一切眾生住普賢地故迴向;但為盡未來劫度脫眾生常無休息,示現一切智地無礙光明恆不斷故迴向。』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彼善根迴向時,以如是心迴向,所謂:『以本性平等心迴向,以法性平等心迴向,以一切眾生無量平等心迴向,以無諍平等心迴向,以自性無所起平等心迴向,以知諸法無亂心迴向,以入三世平等心迴向,以出生三世諸佛種性心迴向,以得不退失神通心迴向,以生成一切智行心迴向。又為令一切眾生永離一切地獄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不入畜生趣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不往閻羅王處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除滅一切障道法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滿足一切善根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能應時轉法輪,令一切歡喜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入十力輪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滿足菩薩無邊清淨法願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隨順一切善知識教,菩提心器得滿足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受持修行甚深佛法,得一切佛智光明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修諸菩薩無障礙行常現前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常見諸佛現其前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清淨法光明常現前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無畏大菩提心常現前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菩薩不思議智常現前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普救護眾生,令清淨大悲心常現前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以不可說不可說勝妙莊嚴具莊嚴一切諸佛剎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摧滅一切眾魔鬪諍羅網業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於一切佛剎皆無所依修菩薩行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髮一切種智心,入一切佛法廣大門故迴向。』

「佛子!菩薩摩訶薩又以此善根,正念清淨迴向;智慧決定迴向;盡知一切佛法方便迴向;為成就無量無礙智故迴向;欲滿足清淨殊勝心故迴向;為一切眾生住大慈故迴向;為一切眾生住大悲故迴向;為一切眾生住大喜故迴向;為一切眾生住大捨故迴向;為永離二著住勝善根故迴向;為思惟觀察分別演說一切緣起法故迴向;為立大勇勐幢心故迴向;為立無能勝幢藏故迴向;為破諸魔眾故迴向;為得一切法清淨無礙心故迴向;為修一切菩薩行不退轉故迴向;為得樂求第一勝法心故迴向;為得樂求諸功德法自在清淨一切智智心故迴向;為滿一切願,除一切諍,得佛自在無礙清淨法,為一切眾生轉不退法輪故迴向;為得如來最上殊勝法智慧日,百千光明之所莊嚴,普照一切法界眾生故迴向;為欲調伏一切眾生,隨其所樂常令滿足,不捨本願,盡未來際,聽聞正法,修習大行,得淨智慧離垢光明,斷除一切憍慢,消滅一切煩惱,裂愛慾網,破愚癡闇,具足無垢無障礙法故迴向;為一切眾生,於阿僧祇劫常勤修習一切智行無有退轉,一一令得無礙妙慧,示現諸佛自在神通無有休息故迴向。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時,不應貪著三有、五欲境界。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應以無貪善根迴向,應以無瞋善根迴向,應以無癡善根迴向,應以不害善根迴向,應以離慢善根迴向,應以不諂善根迴向,應以質直善根迴向,應以精勤善根迴向,應以修習善根迴向。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得淨信心,於菩薩行歡喜忍受,修習清淨大菩薩道;具佛種性,得佛智慧;捨一切惡,離眾魔業;親近善友,成己大願;請諸眾生,設大施會。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此法施所生善根如是迴向,所謂:『令一切眾生,得淨妙音,得柔軟音,得天鼓音,得無量無數不思議音,得可愛樂音,得清淨音,得週遍一切佛剎音,得百千那由他不可說功德莊嚴音,得高遠音,得廣大音,得滅一切散亂音,得充滿法界音,得攝取一切眾生語言音;得一切眾生無邊音聲智,得一切清淨語言音聲智,得無量語言音聲智,得最自在音入一切音聲智;得一切清淨莊嚴音,得一切世間無厭足音,得究竟不系屬一切世間音,得歡喜音,得佛清淨語言音,得說一切佛法遠離癡翳名稱普聞音,得令一切眾生得一切法陀羅尼莊嚴音,得說一切無量種法音,得普至法界無量眾會道場音,得普攝持不可思議法金剛句音,得開示一切法音,得能說不可說字句差別智藏音,得演說一切法無所著不斷音,得一切法光明照耀音,得能令一切世間清淨究竟至於一切智音,得普攝一切法句義音,得神力護持自在無礙音,得到一切世間彼岸智音。又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得不下劣音,得無怖畏音,得無染著音,得一切眾會道場歡喜音,得隨順美妙音,得善說一切佛法音,得斷一切眾生疑念皆令覺悟音,得具足辯才音,得普覺悟一切眾生長夜睡眠音。』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清淨法身,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淨妙功德,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清淨妙相,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清淨業果,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清淨一切智心,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無量清淨菩提心,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了知諸根清淨方便,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清淨信解,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清淨勤修無礙行願,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清淨正念、智慧辯才。』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諸善根,為一切眾生如是迴向:『願得種種清淨妙身,所謂:光明身、離濁身、無染身、清淨身、極清淨身、離塵身、極離塵身、離垢身、可愛樂身、無障礙身。於一切世界現諸業像,於一切世間現言說像,於一切宮殿現安立像。如淨明鏡,種種色像自然顯現,示諸眾生大菩提行,示諸眾生甚深妙法,示諸眾生種種功德,示諸眾生修行之道,示諸眾生成就之行,示諸眾生菩薩行願,示諸眾生於一世界、一切世界佛興於世,示諸眾生一切諸佛神通變化,示諸眾生一切菩薩不可思議解脫威力,示諸眾生成滿普賢菩薩行願一切智性。』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微妙淨身,方便攝取一切眾生,悉令成就清淨功德一切智身。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法施所生善根如是迴向:『願身隨住一切世界修菩薩行,眾生見者皆悉不虛,發菩提心永無退轉,順真實義不可傾動;於一切世界,盡未來劫,住菩薩道而無疲厭;大悲均普,量同法界;知眾生根,應時說法,常不休息;於善知識,心常正念,乃至不捨一剎那頃;一切諸佛常現在前,心常正念未曾暫懈,修諸善根無有虛偽;置諸眾生於一切智,令不退轉;具足一切佛法光明,持大法雲,受大法雨,修菩薩行;入一切眾生,入一切佛剎,入一切諸法,入一切三世,入一切眾生業報智,入一切菩薩善巧方便智,入一切菩薩出生智,入一切菩薩清淨境界智,入一切佛自在神通,入一切無邊法界,於此安住,修菩薩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二

 

上篇:大方廣佛華嚴經(80卷)

下篇:佛說兜沙經

0:00 / 0:00
《華嚴經》慧平法師01
《華嚴經》慧平法師02
《華嚴經》慧平法師03
《華嚴經》慧平法師04
《華嚴經》慧平法師05
《華嚴經》慧平法師06
《華嚴經》慧平法師07
《華嚴經》慧平法師08
《華嚴經》慧平法師09
《華嚴經》慧平法師10
《華嚴經》慧平法師11
《華嚴經》慧平法師12
《華嚴經》慧平法師13
《華嚴經》慧平法師14
《華嚴經》慧平法師15
《華嚴經》慧平法師16
《華嚴經》慧平法師17
《華嚴經》慧平法師18
《華嚴經》慧平法師19
《華嚴經》慧平法師20
《華嚴經》慧平法師21
《華嚴經》慧平法師22
《華嚴經》慧平法師23
《華嚴經》慧平法師24
《華嚴經》慧平法師25
《華嚴經》慧平法師26
《華嚴經》慧平法師27
《華嚴經》慧平法師28
《華嚴經》慧平法師29
《華嚴經》慧平法師30
《華嚴經》慧平法師31
《華嚴經》慧平法師32
《華嚴經》慧平法師33
《華嚴經》慧平法師34
《華嚴經》慧平法師35
《華嚴經》慧平法師36
《華嚴經》慧平法師37
《華嚴經》慧平法師38
《華嚴經》慧平法師39
《華嚴經》慧平法師40
《華嚴經》慧平法師41
《華嚴經》慧平法師42
《華嚴經》慧平法師43
《華嚴經》慧平法師44
《華嚴經》慧平法師45
《華嚴經》慧平法師46
《華嚴經》慧平法師47
《華嚴經》慧平法師48
《華嚴經》慧平法師49
《華嚴經》慧平法師50
《華嚴經》慧平法師51
《華嚴經》慧平法師52
《華嚴經》慧平法師53
《華嚴經》慧平法師54
《華嚴經》慧平法師55
《華嚴經》慧平法師56
《華嚴經》慧平法師57
《華嚴經》慧平法師58
《華嚴經》慧平法師59
《華嚴經》慧平法師60
《華嚴經》慧平法師61
《華嚴經》慧平法師62
《華嚴經》慧平法師63
《華嚴經》慧平法師64
《華嚴經》慧平法師65
《華嚴經》慧平法師66
《華嚴經》慧平法師67
《華嚴經》慧平法師68
《華嚴經》慧平法師69
《華嚴經》慧平法師70
《華嚴經》慧平法師71
《華嚴經》慧平法師72
《華嚴經》慧平法師73
《華嚴經》慧平法師74
《華嚴經》慧平法師75
《華嚴經》慧平法師76
《華嚴經》慧平法師77
《華嚴經》慧平法師78
《華嚴經》慧平法師79
《華嚴經》慧平法師80
《華嚴經》慧平法師81
華嚴普賢行願懺1
華嚴普賢行願懺2
華嚴普賢行願懺1
華嚴普賢行願懺2
天寧寺-華嚴經_起梵腔
天寧寺-華嚴經_寶鼎讚疏文
天寧寺-華嚴經_舉讚
華嚴發願文
華嚴經淨行品(旃檀居士)
華嚴經第01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02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03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04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05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06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07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08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09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10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11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12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13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14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15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16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17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18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19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20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21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22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23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24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25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26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27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28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29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30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31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32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33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34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35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36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37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38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39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40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41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42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43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44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45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46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47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48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49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50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51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52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53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54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55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56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57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58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59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60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61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62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63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64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65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66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67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68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69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70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71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72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73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74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75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76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77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78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79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80卷(印能法師)
華嚴經第81卷(印能法師)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華嚴部目錄

【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誦戒儀式

梵網經菩薩戒誦戒儀式...

【註音版】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佛說大方廣菩薩十地經

佛說大方廣菩薩十地經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譯 如是我聞...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一卷 唐于闐三藏提雲般...

佛說如來興顯經

佛說如來興顯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佛說菩薩本業經

佛說菩薩本業經一卷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

佛說月燈三昧經

佛說月燈三昧經 宋沙門釋先公譯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

【註音版】太子和休經

太子和休經...

大乘義章

大乘義章卷第一(草書惑人傷失之甚傳者必真慎勿草書)...

【註音版】佛母大孔雀明王經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

觀心論疏

觀心論疏卷第一 隋天台沙門灌頂撰 然論有序正流通。從...

佛說維摩詰經

佛說維摩詰經卷上(維摩詰所說不思議法門之稱一名佛法...

阿彌陀佛聖誕祝聖儀軌

(一)戒定真香讚: 戒定真香,焚起沖天上, 弟子虔誠...

佛說力士移山經

佛說力士移山經 西晉天竺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無希望經

佛說無希望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

【佛教詞典】休屠

(術語)即浮屠也。漢書霍去病傳曰:收休屠祭天金人。...

【佛教詞典】系南

(1050~1094)宋代臨濟宗僧。汀州(福建長汀)人,俗...

陝西扶風法門寺塔的由來

法門寺是因痙貯佛骨而修塔,因修塔而建寺,因名塔寺。...

不要期待別人讓你滿意

這個對外的弘化,我覺得有兩個重點。這個忍辱是有一些...

獲得富貴果報的四種修法

可以讓我們獲得富貴的四種修法: 一、應時行施 是指應...

佛為說智慧方便功德因緣

昔日,波斯匿王聞佛說十善、五戒之功德,乃進一步問佛...

人可貴的九種心態

做事 人生在於做事情的過程,謀事而非謀人。成功是把...

為什麼別人總看我「不順眼」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莫名其妙討厭一個人,不管他吃飯...

為你點盞燈,將我心照亮

有這麼一個故事:漆黑的夜晚,遠行尋佛的苦行僧走到一...

不在煩惱攝受範圍的執著是貪嗎

問: 我們做事情,如果所執著的事情,不在煩惱的攝受...

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則必著悲魔

原文: 學佛之人,一舉一動,皆須留心。至於念佛,必須...

向觀音菩薩求子是如何應的

問: 懇請師父解惑,我理解:此心作觀音菩薩,此心是觀...

蓮池大師《普勸念佛文》釋義

前言 明代高僧蓮池大師,是佛教淨土宗第八代祖師,曾...

每天三呼快樂

世間的名利就像枷鎖一樣,會縛住我們的身心;不破名利...

【視頻】心經(謝霆鋒)

心經(謝霆鋒)

【視頻】《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聆志居士念誦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