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教故事
慧律法師
大安法師
淨界法師
印光大師
夢參法師
佛經咒語
阿彌陀佛
觀音菩薩
地藏菩薩
佛法入門
佛學問答
念佛
智慧
福報
放生
因果
修行
戒淫
懺悔
【佛光大辭典】(第73頁)
更多詞典列表
畢俊輝
(1902~1982)廣東花縣人。早歲親近慈航,皈...
畢利多曼陀波法會
(Piritamandapa)為錫蘭佛教法會之一。...
畢宿
梵名 Rohinī。二十八宿之一。位於密教曼荼羅外...
畢竟
梵語 atyanta。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極、至極...
畢竟依
(一)諸佛之德號。畢竟,即究竟。佛為眾生究竟之所歸...
畢竟斷
「損伏斷」之對稱。為經量部所立。即依無漏道之力,斷...
畢竟淨
即涅槃、實相等真理之異稱。涅槃、實相離一切煩惱業苦...
畢竟無
指外在世間絕對不存在之現象。如兔之角、龜之毛,推究...
畢竟空
梵語 atyanta-?ūnyatā。又作至竟空。...
畢竟空行
即斷離空、有二邊,住於真空觀。此係清涼澄觀國師依法...
畢賽爾
(Pischel, Karl Richard; 1...
畢陵伽婆蹉
梵名 Pilinda-vatsa,巴利名 Pili...
陸天地同根
禪宗公案名。又作天地同、南泉一株花、南泉牡丹。唐代...
陰錄
全一卷。明代袁了凡(十六世紀)撰。又稱了凡四訓。為...
淵
(544~611)京兆武功(陝西)人,俗姓趙。十三...
略三寶
為禪林誦唱之儀式。於唱誦回向偈之終了時,所誦之「十...
略中說廣
即說明簡略之事,而以廣博之話語顯示。與「廣中說略」...
略字
又作省字。即簡略文字之筆劃,或借音字代替本字。佛典...
略念誦法
即不克行廣作法時,所修之簡略念誦法。據金輪時處儀軌...
略授三歸五八戒並菩薩戒
全一卷。唐代澄照讚。收於卍續藏第九十五冊。本經記述...
略教
「廣教」之對稱。又稱略戒。以釋尊成道後,弟子未犯戒...
略教誡經
全一卷。唐代義淨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本經記述佛...
略論安樂淨土義
全一卷。北魏曇鸞撰。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略稱安樂...
略諸經論念佛法門往生淨土集
凡三卷。今殘存上卷。唐代慧日譔集。又作淨土慈悲集、...
畫餅充飢
禪林用語。意謂紙上所繪之餅不足以充飢。禪宗用畫餅比...
異
梵語 jarā。為小乘有部所說心不相應行法之一,四...
異世五師
指佛陀入滅後百年間次第傳持法藏之五位佛弟子。系相對...
異乘
聲聞眾之一。指無量壽經之聽眾。於大阿彌陀經稱為摩訶...
異口同音
謂多人於同時發同一語。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大九·三八...
異品
梵語 asapaksa。因明用語。(一)「同品」之...
異品一分轉同品遍轉不定
因明用語。因明三十三過中,因六不定過之一。略稱異分...
異品有
因明用語。有,全有之意。因明稱宗異品全部均具有「能...
異品有非有
因明用語。有非有,部分有、部分無之意。因明中,宗異...
異品遍無性
梵語 vipakse asattvaj。因明用語。...
異品非有
因明用語。非有,全無、遍無之意。因明中,宗異品全部...
異喻
梵語 vaidharmya-drstānta。因明...
異執
指所執持之見解有悖於正理,稱為異執。如外道執著我身...
異性空
為唯識宗所立三空之一。又作不如空、遠離空。謂以凡夫...
異方便
即指佛為使眾生開悟所用之特異方法。後代諸師根據不同...
異法相似過類
因明用語。古因明之祖足目所立因明「似能破」十四過類...
異熟
梵語 vipāka。舊譯為果報。音譯為毗播迦。即依...
異熟因
梵語 vipāka-hetu。指善、惡二種能招感苦...
異熟果
梵語 vipāka-phala。指由「異熟因」所招...
異熟無記
異熟,為果報之異稱。記,即判斷、斷定之意。無記,指...
異熟生
大小乘之解釋互異:(一)小乘俱舍之看法:指由異熟因...
異熟習氣
為「等流習氣」之對稱。指能招感三界異熟果之業種子,...
異熟識
梵語 vipāka-vijāna。音譯毗播迦毗若南...
異熟障
梵語 vipākāvarana。指眾生由過去世之煩...
異生
梵語 prthag-jana。音譯必栗托仡那。全稱...
異生性
梵語 prthag-janatva。舊譯為凡夫性。...
異生羝羊心
略稱羊心。十住心之第一。異生,即凡夫。異生羝羊心,...
異異相
隨相之一。相對於生、住、異、滅等四相之「異相」。法...
異相
(一)四相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識百法之一。異...
異相巧方便
六種巧方便之一。菩薩為廣度眾生,現乖異瞋恚之相,使...
異端
在宗教學上,此指非自己所信仰之其他宗教而言。如受洗...
異見
指因煩惱而起之惡見解。四分律卷三十二(大二二·七八...
異質不成
三不成之一。指淨土與穢土皆以真如實相為本體,非由全...
異部
指不同之宗派。如佛教中之種種宗派、學說。異部宗輪論...
異部宗輪論
梵名 Samayabhedoparacanacak...
異部宗輪論述記
全一卷。唐代窺基撰。收於卍續藏第八十三冊。為異部宗...
異類中行
異類,指屬於佛果位以外之因位,如菩薩、眾生之類。異...
異類助業
為「同類助業」之對稱。又作異類善根。於往生淨土之助...
異類無礙
異類,不相同之種類。異類無礙,指不同之種類互攝而無...
異體相入
為華嚴宗顯示「事事無礙圓融」的義門之一。異體,為「...
異體相即
為華嚴宗顯示「事事無礙圓融」的義門之一。異體,為「...
異體重字
指二個以上之異種字相疊合成之悉曇子音字。重字,又作...
異體門
指一法與多法成為各別之體用。為「同體門」之對稱。華...
疏
(一)經論註釋書之通稱。又作義疏。蓋佛經義理幽深,...
疏勒
梵名 Khāsa。西域古國名。又作沙勒、佉路數怛勒...
疏子
宣頌佛祖或高僧大德之表白文。釋氏要覽卷上(大五四·...
疏山
(一)位於江西撫州府金溪縣西北方約二十九公里處。又...
疏山倒屙
禪宗公案名。即唐末僧疏山匡仁因傲慢、惡見之罪,而被...
疏山有句無句
禪宗公案名。系敘述唐末僧疏山匡仁先後參謁長慶大安、...
疏所緣緣
「親所緣緣」之對稱。唯識宗所立所緣緣二種體性之一。...
疏迷惑
指見道所斷十惑中,貪、瞋、癡、慢四惑。俱舍家又稱背...
痛燒眾生
指眾生因造惡而於現在、未來所受之果報。痛,指現在之...
登住
即天台宗所說依菩薩行而登入初住之位。大乘菩薩之修行...
登喀馬目錄
西藏名 Dkar-chag ldan-dkar-m...
登地
梵語 bhūmyākramana。即天台宗所說依菩...
彭楚珩
(1908~1983)湖南永興人。法名無德,別號名...
彭紹升
(1740~1796)清代居士、學者。江蘇長洲(吳...
復仁
(1889~1973)廣東大埔人,俗姓王。早年往泰...
復禮
(一)又稱回禮、還禮。禪林中,受他山、他寺之禮請時...
復飾
指還俗。一度落飾而出家者,再蓄髮為俗人,稱為復飾。...
循身觀
梵語 kāya-anupa?yanā。即四念處觀中...
悲
梵語 karunā,巴利語同。音譯作迦樓那、加盧那...
悲旋潤菩薩
悲旋潤,梵名 Karunāmreditah。又作悲...
悲智
指救度眾生之慈悲與求菩提之智慧。佛菩薩具此二種功德...
悲無量心
梵語 karunā-apramāna-cittān...
悲田
為三福田之一。以悲愍之心救助貧困,則能得無量之福分...
悲華經
梵名 Karunā-pundarīka-sūtra...
悲觀
五觀之一。悲,惻愴之意。即常懷救苦救難之心而觀察眾...
悲願
指佛、菩薩由大慈悲心所發救度眾生之誓願。又稱大悲願...
惑
迷而不解之意。為煩惱之別名或總稱。即指身心惱亂之狀...
惑染
惑,指煩惱。即謂迷於貪慾、瞋恚、愚癡等煩惱而染污真...
惑業苦
即惑、業、苦三道。用以顯示為惑業所纏縛(迷)之因果...
惑著
即於心貪愛,迷惑於所對之境,執著而不離之意。摩訶止...
惑趣
惑,為迷之意;趣,為理趣之意。謂迷於理。中觀論序(...
惠休
南朝劉宋僧。原名湯休,時人稱為休上人。頗富文才,所...
惠光
(1888~1967)湖南湘潭人,俗姓李。法名聖如...
惠山寺
位於江蘇無錫西郊惠山第一峰之白石塢。原為南朝宋代司...
惠旻
(573~649)唐代僧。河東人。字玄素。九歲學佛...
惠果
(746~805)唐代僧。京兆府昭應縣(陝西)人,...
惠檀二流
為日本天台宗中興之祖良源門下之兩個流派,即:源信所...
惠瓊
(?~1600)日本臨濟宗僧。安藝(廣島)人。通稱...
惠運
(800~871)日本真言宗僧。京都人,俗姓安曇。...
惡
(一)梵語 pāpa,巴利語同。為三性之一。相對於...
惡世
即濁惡之世。此時煩惱、邪見熾盛,且人壽短促,苦多而...
惡人
即不善之人。指身、口、意行惡之人,尤指否認佛教正理...
惡作
(一)梵語 kaukrtya。心所(心之附屬作用)...
惡剎羅
梵語 aksara。又作惡剎囉、阿察囉、羅剎羅、惡...
惡叉聚
惡叉,梵語 aksa,又作嗚嚕捺囉叉(梵 rudr...
惡取空
梵語 dur-grhītā ?ūnyatā。又作僻...
惡口
為十惡之一。新譯粗惡語。即口出粗惡語毀訾他人。據大...
惡因惡果
惡因、惡果之併稱。指可招致惡果之根源及惡行所生之苦...
惡律儀
惡之律儀。為「善律儀」之對稱。又作不律儀、惡戒。即...
惡念思惟障
為修定三障之一。指修行者於修定時,因昏沉闇睡,惡念...
惡業
「善業」之對稱。謂身、口、意所造乖理之行為。即指出...
惡機
惡,為損害之義;機,指根機。即作非理損害之行為的根...
惡氣
即郁勃不顯於外,於心內固結不解之氣。大無量壽經卷下...
惡無過
又作惡無礙。即執著作惡而無過失之一種邪見。如惡取空...
惡癩野干心
惡癩,指惡疾;野干,即野狐。此二者臭穢不善,比喻心...
惡知識
梵語 pāpa-mitra。為「善知識」之對稱。又...
惡行
即不良之行為。又為煩惱之異名。佛教對於一切不善之身...
惡見
(一)梵語 mithyā-drsti。又作不正見。...
惡觸
謂食物為他人之手所觸而惡穢者。戒律以他人手觸之食物...
惡趣
梵語 durgati,巴利語 duggati。又作...
惡道
為「善道」之對稱。與「惡趣」同義。道,為通之義。即...
惡道障
為五障之一。指生於惡道中,為修行佛道之障礙。惡道,...
惡醯掣呾邏國
惡醯掣呾邏,梵名 Ahi-cchattra,意譯為...
惡露
巴利語 asubha。指身上所出不潔之津液。如膿、...
惡靈
指邪惡之幽靈。即心懷怨恨,於世間作祟之幽靈。又作死...
惡鬼六賊
謂六賊之惡鬼。六賊,指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
惡魔
梵語 māra。音譯作魔羅。指能破壞求道之心志,障...
惱
梵語 pradā?a。音譯作波羅陀舍。心所名。為俱...
揵稚
梵語 ghantā,巴利語同。又作揵槌、揵遲、犍椎...
掌中論
全一卷。印度陳那(梵 Dignāga)著,唐代義淨...
掌珍論
凡二卷。全稱大乘掌珍論。印度清辯(梵 Bhāvav...
掌簿判官
禪林伽藍、土地守護神之一。為從屬於土地神之神名,掌...
掣電之機
禪林用語。以電光之瞬時不待,比喻禪林中師家接得學人...
提唱
又作提倡、提綱、提要。提綱唱要之意。即禪林向學徒拈...
提多迦
梵名 Dhītika。又作提知迦、地底迦。意譯作有...
提婆
(一)梵語 deva。譯作天。為五趣之一,六道之一...
提婆五法
又作提婆五邪法。即佛世時,提婆達多所說之五種邪法。...
提婆宗
即三論宗。又稱龍樹宗。系依龍樹所著中論、十二門論及...
提婆設摩
梵名 Deva?arman。意譯作天寂、賢寂。為小...
提婆達多
梵名 Devadatta,巴利名同。又作提婆達兜、...
提持
為禪林中師家引導學人之方法。即師家接化學人時,破除...
提撕
提挈之意。即導引後進之人。據大唐西域記卷七載,阿難...
提謂波利
提謂(梵 Trapusa,巴 Tapussa)、波...
提謂波利經
凡二卷。北魏曇靖撰。又稱提謂五戒經、提謂經。記述佛...
提雲般若
梵名 Devaprajā。又作提雲陀若那。意譯作天...
提點
提舉點檢之意。為禪林掌理常住金谷之職稱。即庫司知事...
插單
禪林用語。單,即單位,指貼有比丘名單之坐床,後引申...
揣食
梵語 kavadij-kārāhāra 或 kav...
散亂
梵語 viksepa。心所之名。又作散動、心亂。即...
散供
即為供養佛而散放供物之意。例如散佈花,稱為散花;散...
散善
為「定善」之對稱。指散亂心所修之善業。諸師對於觀無...
散地
為「定地」之對稱。即指欲界。與之相對者,色界與無色...
散心
梵語 viksipta-citta。指散亂之心;即...
散心念佛
指以散亂心稱念佛名。為「定心念佛」之對稱。又作散心...
散念誦
指散雜之念誦。為「正念誦」之對稱。又作隨意念誦、諸...
散杖
指密教散灑加持後之香水所用之棒。即修法時,將香水散...
散業
為「定業」之對稱。指以散亂心所行之善業。據往生要集...
散機
指心神散亂不能修定善之根機。又指於日常生活中行棄惡...
散無表
為「定無表」之對稱。散,散亂之意,為「定」之對稱,...
散盤
又作如意坐。既非全跏趺,亦非半跏趺,而系雙腿交叉之...
散聖
指雖深入悟道,然於當世卻鮮為人知之禪門高僧。例如我...
散脂大將
散脂,梵名 Sajjeya,音譯僧慎爾耶。又作散脂...
散華
(一)又作散花。指散花供佛。大般若波羅蜜經卷五五四...
散錢
為報答神佛之滿願而奉獻錢貨。本指奉獻予寺廟舉行祭祀...
散香
指散碎之香。即不成丸粒狀之粉末香,乃密教修護摩法時...
敦煌學
敦煌學之內容包括敦煌石窟藏書、壁畫、雕塑藝術等,門...
敦煌石室遺書
清代羅振玉等輯刊。包括尚書顧命、沙州誌、西州誌、五...
敦煌石窟
又作敦煌石室。敦煌,又作焞煌、燉煌,位於河西走廊之...
敦煌菩薩
又作燉煌菩薩。(一)梵名 Dharmaraksa。...
敦煌變文
自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敦煌石室藏卷被發現後...
斑足王
斑足,梵名 Kalmāsapāda,巴利名 Kam...
斯徹巴斯基
(Stcherbatsky, Th. 1866~1...
斯納爾
(Senart, mile Charles Mar...
斯陀含
梵語 sakrd-āgāmin,巴利語 sakad...
普光
唐代僧。籍貫、世壽均不詳。資性明敏,師事玄奘三藏於...
普光三昧
坐禪觀想如來身,證得五神通、四無量、四無礙解,而至...
普光寺
(一)位於湖南大庸縣永定鎮。明代永樂十一年(141...
普光明殿
位於古代印度摩竭提國菩提道場之側。又稱普光法堂。佛...
普光殿
位於四川峨眉金頂。為峨眉山古寺之一,山多雷火,雖經...
普光王寺
位於安徽泗縣東南之信義坊。系西域僧僧伽於唐龍朔(6...
普利寺塔
位於河北臨城縣關東北部。又稱萬佛塔。始建於北宋皇祐...
普利院
位於江西宜豐東北太平鄉之洞山。以山多岩洞,富鐘乳奇...
普勸坐禪儀
全一卷。日本曹洞宗開祖永平道元撰。略稱坐禪儀。收於...
普化
(?~860)唐代禪僧,日本禪宗支派普化宗之祖。籍...
登壇受戒
指登戒壇受戒律。築起高壇舉行授戒儀式之處,稱為戒壇...
發下品十善心
十種發心之一。下品,指於作善之時,即生後悔心。十善...
發光
唐代僧。河南汝陽人,俗姓楊。歷代祖先皆為官宦。師每...
發光地
菩薩十地之第三地。因修持佛道,而開發極明淨之慧光,...
發心
又作初發意、新發意、新發心、初心、發意。(一)指發...
發心寺
日本曹洞宗寺院。位於福井縣小浜市伏原。山號靈松山。...
發業潤生
謂由惑起業,由惑潤生。即由煩惱滋潤業,而引生未來之...
發真
即發起自己本有之真性。楞嚴經卷九(大一九·一四七中...
發菩提心論
(一)凡二卷。天親著,鳩摩羅什譯。全稱發菩提心經論...
上一頁
下一頁
超度
打坐
禪修法門
真如自性
淨界法師
佛教故事
普賢菩薩
夢參老和尚
健康素食
拜佛
因果報應
嗔恨怨恨
人生感悟
明海法師
普賢行願品
忍辱
佛弟子文庫 fodizi.tw
隨機推薦
文庫首頁
回頂部
全部欄目
網站郵箱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