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光大辭典】(第72頁)   更多詞典列表

無為寺

位於韓國全羅南道康津郡城田面月下里。系新羅真平王十...

無為寺塔

位於江西安遠縣城西門外。唐代長慶四年(824)建無...

無為戒

西藏語 hdus ma byas kyi tshu...

無為法身

又作無為法性身。即無為之佛之本體。法身,即無形無色...

無為涅槃界

涅槃為不生不滅,離一切有為之相,而達絕對不變覺悟之...

無煩天

無煩,梵名 Avrha,巴利名 Aviha,音譯作...

無熱天

無熱,梵名 Atapa,巴利名同,音譯阿答波、阿陀...

無生

(一)又作無起。謂諸法之實相無生滅。與「無生滅」或...

無生四諦

我國天台宗智顗所立四種四諦之一。又作無生滅四諦。天...

無生智

梵語 anutpādajāna,巴利語 anupp...

無生法忍

梵語 anutpattika-dharma-ksā...

無生無滅

略稱無生。謂諸法之實體無有生滅之相。與「無生滅」、...

無生生

全稱無生之生。無生,指法性真如之理無生無滅;生,指...

無生界

指契合無為涅槃之妙理而相即相入之世界。蓋無為涅槃之...

無生相似過類

因明用語。古因明之祖足目所立因明「似能破」十四過類...

無生身

指證果之身。以佛之法身無有生滅,故稱無生身。觀經疏...

無生門

觀諸法無生之理,為入佛道之初門,即稱為無生門。摩訶...

無畏

梵語 vai?āradya,巴利語 vesāraj...

無畏山寺

巴利名 Abhayagiri。音譯阿跋耶祇釐。全稱...

無畏山寺派

巴利名 Abhayagirivihāranikāy...

無異元來禪師廣錄

凡三十五卷。明代僧無異元來(1575~1630)撰...

無異熟

梵語 avipāka。無異熟果之意。為「有異熟」之...

無異相似過類

因明用語。古因明之祖足目所立因明「似能破」十四過類...

無癡

梵語 amoha。心所名。唯識百法之一。為「癡」之...

無盡

梵語 aksaya。謂無窮無際。無為法離生滅之相,...

無盡意菩薩

梵名 Aksayamatir bodhisattv...

無盡燈

乃以燈火之無盡喻教化之無盡。謂以一人之,輾轉開導百...

無盡藏

(一)意謂含藏無窮之德。又作無盡藏海、無盡法藏。即...

無相

(一)梵語animitta。無形相之意。為「有相」...

無相好佛

簡稱無相佛。指身雖不具佛之三十二相好,而其德與佛同...

無相安樂行

為「有相安樂行」之對稱。天台宗以理觀為無相安樂行,...

無相心地戒

全稱無相金剛心地戒、無相戒。為大乘戒,以離一切定相...

無相教

即無相空教。為判教之名。笈法師立三教,笈多立四教,...

無相方便地

即大乘起信論所立菩薩十地中之第七地遠行地。因此地之...

無相真實

又作真空妙有、無相真有、無相如常、情無理有。即指法...

無相福田衣

為袈裟之美稱。簡稱無相衣。因袈裟為出世之服,離有為...

無相離念

謂理觀之行,離名字、心念之相,即離一切之念慮思想,...

無眼人

對無信仰者之貶稱。見佛而不知佛之真義者,稱無眼人;...

無瞋

梵語 apratigha。又作不瞋、不瞋恚。為「瞋...

無知

梵語 ajāna。(一)謂內心昏闇,不明事理。小乘...

無礙

(一)梵語 apratihata。又作無閡、無礙、...

無礙人

為佛之德號。諸佛如來證知「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

無礙光

為阿彌陀佛十二光之一。阿彌陀佛之光明有十二種,其中...

無礙解道

巴利名 Patisambhidā-magga。音譯...

無神論

為否定有神存在之思想。自樹立人格性創造神之基督教立...

無禁捉蛇

禁,禁製之意。捉毒蛇應有制伏之方法,即以鐵杖先壓其...

無稱佛

為阿彌陀佛三十七號之一。阿彌陀佛之莊嚴功德,無量無...

無等

梵語 asama。音譯為阿娑磨、阿娑摩。為佛之尊稱...

無等等

(一)梵語 asamasama。音譯阿娑摩娑摩、阿...

無緣

(一)即無遇佛、聞法之機緣。系「有緣」之對稱。無見...

無緣塔

(一)多人合葬之墓,稱為無緣塔。 (二)指無人弔祭...

無緣慈悲

慈悲分三種,無緣慈悲為其一。龍樹之大智度論卷四十(...

無羅叉

西晉譯經僧。于闐人。又作無叉羅。與竺叔蘭於陳留倉垣...

無羞僧

四種僧之一。僧侶依其品位可分為四種僧,無羞僧指破戒...

無聞比丘

巴利語 assutavā-bhikkhu。缺乏智慧...

無能勝明王

無能勝,梵名 Aparājitah,音譯阿波羅爾...

無自性

梵語 asvabhāva, asvabhāvatv...

無色界

梵語 ārūpya-dhātu,巴利語 arūpa...

無色界定

巴利語 arūpa-avacara-samādhi...

無著

梵名 Asavga。音譯為阿僧伽。生於西元四、五世...

無著戒

為菩薩所持十戒之一。又作不住戒。謂菩薩受持戒時,不...

無著行

無著,無礙之意。為菩薩十行之第七。謂諸行圓融而無執...

無行

唐代入竺僧。荊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其梵名為 Pr...

無行般

梵語 anabhisajskāra-parinir...

無表色

梵語 avijapti-rūpa。又作無表業、無作...

無覆無記

梵語 anivrtāvyākrta。為「有覆無記」...

無見

(一)指斷、常二見中之斷見。系否定因果之理,主張無...

無見頂相

指佛八十種相好之第六十六種。為梵語 usnīsa?...

無覺少觀定

梵語 avitarka-vicāramātra-s...

無覺無觀定

梵語 avitarka-avicāra-samād...

無言通

(?~826)唐代越南禪宗無言通派初祖。原籍我國廣...

無記

梵語 avyākrta。三性之一。一切法可分為善、...

無記化化禪

指能於自然無礙之中,作無窮變化之禪定。法華經玄義卷...

無記往生

無記,非善非惡之義;往生,即往生淨土。無記往生為四...

無記根

以善、惡、無記(非善非惡)三性來分別二十二根,其中...

無說相似過類

因明用語。古因明之祖足目所立因明「似能破」十四過類...

無諍

梵語 aranā。音譯阿蘭那。諍,即諍論,為煩惱之...

無諍三昧

梵語 arana-samādhi。謂住於空理而與他...

無諍念王

系阿彌陀如來於因位為轉輪聖王時之名。據悲華經卷二載...

無諍智

諍,煩惱之異名。無諍智,即能令諸有情不生貪瞋癡等煩...

無諸難功德

極樂淨土二十九種莊嚴中,屬於十七種國土莊嚴之一。即...

無證

謂忘卻證果,全然自由無礙。亦即修行得證果,又不執著...

無象靜照

(1234~1306)日本臨濟宗僧。鎌倉人。早年師...

無財餓鬼

餓鬼趣之眾生常苦於飢餓,復因果報不同,而分無財、少...

無貪

梵語 alobha。為心所之名。又作不貪、不貪慾。...

無退墮法

指小乘聲聞四果中最初之預流果;以此階位之聖者不再退...

無遮會

梵語 paca-vārsika maha。音譯般遮...

無邊法界

梵語 ananta-dhātu。法界廣大無邊際之意...

無邊際

梵語 ananta-koti。無邊無際之意。以此表...

無邊音聲佛頂

無邊音聲,梵名 Ananta-svaraghos...

無量

不可計量之意。指空間、時間、數量之無限,亦指佛德之...

無量光天

無量光,梵名 Apramānābha,巴利名 Ap...

無量光菩薩

無量光,梵名 Amrta-prabha,音譯為阿...

無量四諦

為天台宗智顗大師所立四種四諦之一。此係別教之說,認...

無量壽佛

(一)即阿彌陀佛。阿彌陀,意譯為無量壽(梵 ami...

無量壽如來會

梵名 Sukhāvatī-vyūha。凡二卷。唐代...

無量壽經

梵名 Sukhāvatī-vyūha。凡二卷。曹魏...

無量壽經義疏

(一)凡二卷,或一卷。隋代慧遠撰。又稱無量壽經疏、...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讚

凡三卷。新羅僧璟興撰。又稱無量壽經述讚。收於大正藏...

無量壽經鈔

凡七卷。日僧了慧道光撰。又稱大經鈔、望西鈔、道抄。...

無量慧

(一)為諸佛之通稱。諸佛如來具有甚深無量之智慧,故...

無量淨天

無量淨,梵名 Apramāna-?ubha,巴利名...

無量義

梵語 mahā-nirde?a 或 ananta-...

無量義經

梵名 Amitartha-sūtra。全一卷。南朝...

無量義處三昧

梵語 anantanirde?apratisthā...

無門慧開禪師語錄

凡二卷。宋代僧無門慧開(1183~1260)撰,普...

無門關

全一卷。宋代僧無門慧開撰,彌衍宗紹編。全稱禪宗無門...

無間地獄

無間,梵名 Avīci,音譯作阿鼻、阿鼻旨。為八熱...

無間業

梵語 ānantarya-karman。指犯五逆罪...

無間道

梵語 ānantarya-mārga,巴利語 ān...

無關普門

(1212~1291)日本臨濟宗僧。信濃(長野縣)...

無限女神

無限,梵名 Aditi 或 āditya,音譯阿底...

無雲天

無雲,梵名 Anabhraka,音譯作阿那婆伽、阿...

無餘

梵語 nirava?esa。為「有餘」之對稱。達到...

無餘修

為四修之一。四修,指四種修行方法與規範。俱舍論及往...

無餘涅槃

梵語 nirupadhi?esa-nirvāna。...

無餘還生

謂一度入於無餘涅槃界之二乘人再度發大菩提心而回向大...

焦山

為江蘇鎮江之東,孤峙在長江中之小島嶼,與南岸象山對...

焦山系

以焦山定慧寺為中心之曹洞宗系譜下之一派。定慧寺建於...

焦熱地獄

焦熱,梵名 Tapana,巴利名同。又作燒熱地獄、...

焦芽敗種

指不能發無上道心之二乘。因與草芽之枯焦、種子之腐敗...

為涅槃之異稱。又作炎。如來度眾生之機緣既盡,即入於...

焰口

(一)餓鬼名。又稱焰口、面然。其體枯瘦,咽細如針,...

焰摩天

焰摩,梵名 Yama,西藏名 G?in-rje。...

焰摩天曼荼羅

以焰摩天為中心所建立之別尊曼荼羅。乃為祈冥福、延壽...

焰網莊嚴

又作焰網莊嚴。焰,火焰;網,指帝釋天之網。焰網莊嚴...

焰羅王供行法次第

全一卷。唐代阿謨伽(即不空三藏)撰。略稱焰摩供次第...

然燈佛

然燈,梵名 Dīpajkara,音譯提和竭羅、提洹...

然燈會

又作燃燈會。諸經典中均載,在佛塔、佛像、經卷等前燃...

然肉身燈

為苦行法之一。又作燃肉身燈。據資治通鑒後周紀所載,...

筌蹄

又作筌[(瞏-袁)/弟]。比喻為達到某種目的所用之...

標示之札。禪林告知大眾種種事情時所用之木牌。通常長...

牌位

為書寫亡者姓名以便祭祀之長方形木牌。又作位版、位牌...

猊下

系對德劭高僧之尊稱。全稱猊座下。猊,獅子之一種。猊...

猶豫不成過類

因明用語。猶豫不成,梵語 sajdigdhāsid...

猶豫相似過類

因明用語。為古因明之祖足目所立因明「似能破」十四過...

率都婆

梵語 stūpa 之音譯,又作卒都婆、窣堵波、藪斗...

率錢

即舉行祖師祭或各種佛事時,向眾僧募集香、花等供物之...

現世利益

「當益」之對稱。於現在世受佛、菩薩之恩惠。亦即由祈...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凡一○○冊。張曼濤主編。大乘文化出版社刊於民國六十...

現前

梵語 pratyaksa。即顯現於眼前或於目前存在...

現前三寶

三種三寶之一。歷史上實存之佛,即指於印度成正覺之佛...

現前僧物

僧物之一種。「四方僧物」之對稱。乃現前僧能受用者,...

現前地

梵語 abhimukhī-bhūmi。音譯阿比目佉...

現喻

為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九所說之八種譬喻之一。於解釋...

現圖曼荼羅

為日本密教所特用之名詞。又作隨機曼荼羅。相當於現代...

現圖曼荼羅諸尊便覽

凡八卷。日本菩提華祥瑞(1750~1823)撰。略...

現在世

梵語 pratyutpannādhvā,巴利語 p...

現在五果

指十二因緣中之識、名色、六入、觸、受等五者。據華嚴...

現在有體過未無體

此乃針對三世實有而言。一切有部認為,不論未來位、現...

現成

於禪語中,表示現前成就之意。即絕對真理不假造作安排...

現智身

現智法身之意。密教金剛界念誦法中之觀想。即召入金剛...

現果隨錄

凡四卷。清代戒顯記。收於卍續藏第一四九冊。系記述撰...

現法樂住

梵語 drsta-dharma-sukha-vih...

現法涅槃論

為有關涅槃之不同見解。乃外道所執六十二見中,依後際...

現瑞

即指顯現瑞相之義。如佛陀將臨教化時,放光明、大地震...

現般

即不再轉生,於欲界現生般涅槃者。為七種不還之一,二...

現般涅槃

般涅槃,入滅之意。佛陀八相成道中,示現入涅槃之相,...

現行

梵語 abhisajskara。指有為法顯現於眼前...

現觀

梵語 abhisamaya,巴利語同。意指現前之觀...

現觀莊嚴論

梵名 Abhisamayālajkāra-?āst...

現觀邊

梵語 abhi-samayāntika。指於見道現...

現證三昧大教王經

全三十卷。宋代施護譯。全稱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

現識

(一)梵語 khyātivijāna。為阿梨(賴)...

現象

呈現於眼前之情況(象),稱為現象。尤其指看得見之情...

現起光

「常光」之對稱。二光之一。指佛為化益眾生,應其機感...

現身

(一)現在之身體。 (二)佛、菩薩為救度眾生而示現...

現通假實宗

華嚴宗十宗判釋之第四,慈恩八宗之第四。指小乘說假部...

現量

梵語 pratyaksa-pramāna。因明用語...

現量相違過

因明用語。現量相違,梵語 pratyaksa-vi...

(一)指道理。即一切事物之存在、變化所准據之法則。...

理事無礙觀

理,一真法界之性;事,一切世間之相。即觀平等之理性...

理入

二入之一。「行入」之對稱。即深信凡聖一如之理而不疑...

理具事造

理具,即本性,先天具有之如實本性,又作本具、理造、...

理具成佛

日本真言宗所立三種即身成佛之一。全稱理具即身成佛。...

理即佛

指雖本具佛性,因不能了知而輪回生死之位。又作理即、...

理善

即滅理惑之深妙善。「事善」之對稱。系以淺深相對而分...

理在絕言

謂真理超越言語思慮。或謂道理之存在,無法用言語說明...

理心

指眾生、佛一如之絕對平等心。係指相對於「心所」之心...

理性

指始終不變之本具理體。性,乃不待其他因緣,無始以來...

理惑論

全一卷,凡三十七章。東漢末年蒼梧太守牟子博(明本作...

理懺事懺

懺悔分事、理二種。「理懺」為「事懺」之對稱。又作觀...

理教

(一)指天台宗所立化法四教中之通教及圓教。「事教」...

理智

理乃所觀之道理,智乃能觀之智慧。真如之理與悟得此理...

理曼荼羅

指密教胎藏界曼荼羅。「智曼荼羅」之對稱。金剛、胎藏...

理毒性毒

又作理性毒害。就天台智顗請觀音經疏中理毒之說是否為...

理法界

即萬有皆為同一理性,真如平等無差別。四法界之一。為...

理秘密教

日本台密所立之教判。稱法華、華嚴、涅槃等法門之用語...

理禪事禪

理禪,即斷盡煩惱妄想之無漏禪定,又稱理定;反之,事...

理致

道理旨趣之意。於禪門,為師家接引學人之方法。為「機...

理趣三昧

於讀誦理趣經之儀式中,其心靜定而不散亂;如是一心不...

理趣會

位於密教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之西北方。為一印曼荼羅之形...

理趣經

全一卷。唐代不空(梵 Amoghavajra)譯。...

理趣經曼荼羅

指圖繪理趣經各段法門之曼荼羅。又作理趣釋曼荼羅。即...

理趣經法

基於理趣經之經意,以理趣經曼荼羅為本尊,係滅罪、息...

理趣釋經

凡二卷。唐代不空譯。全稱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

理長為宗

不拘泥特定宗派之宗義,能自由運用殊勝之道理,以為自...

理障

二障之一。「事障」之對稱。指根本無明、邪見等理惑,...

琵琶

梵語 tunava 或 vīnā。又譯作比巴、批把...

陪嚫

又作陪襯、陪嚫。功勞多者則倍加分與施物。陪,重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