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 Khāsa。西域古國名。又作沙勒、佉路數怛勒、伽沙、佉沙、奇沙、室利訖栗多底、迦師佶黎、可失哈耳。意譯惡性、不正語。或謂國名乃取自國內之一山名。約當今新疆喀什噶爾,自西漢以來即為東西交通之北道樞紐。大唐西域記卷二載,該國人性獷暴,俗多詭詐,文字取自印度。西元三世紀頃,佛教已傳入該國,至初唐時,漸次興隆,以小乘教為主。中唐以後,因回教徒入侵,佛教殆絕,現僅存喀什噶爾北約十六公里處 Öch-Merwan 佛寺之廢址,及東北約四十八公里處 Mauri Tīm 之廢塔。後秦鳩摩羅什曾於該國禮拜佛缽,得阿毗曇、六足諸論、增一阿含經。後秦智猛法師則於此見佛陀之文石唾壺。高僧法顯傳敘述該國舉行般遮越師(五年大會)之情形。隋代達摩笈多來華途中,於該國為僧眾講「說破論(念破論)」、如實論各二千偈。佛典中有關疏勒之記載不少,有謂該國為經法隆盛邊國之一,或以該國之牛頭山為菩薩之住處,或該國為達摩波羅神(梵 Dharmapāla)之住處,或佛曾以該國付囑髮色天子、畢宿,或此處曾出現九十八佛等,皆為其例。[申日經、新華嚴經卷四十五、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中、大方等大集經卷四十五、卷五十五、卷五十六、密跡金剛力士經卷三、大唐西域記卷一、出三藏記集卷十四、續高僧傳卷二、T. Watters: On Yuan Chwang, vol. II] p4741
上篇:疏 下篇: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