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教故事
慧律法師
大安法師
淨界法師
印光大師
夢參法師
佛經咒語
阿彌陀佛
觀音菩薩
地藏菩薩
佛法入門
佛學問答
念佛
智慧
福報
放生
因果
修行
戒淫
懺悔
【佛光大辭典】(第74頁)
更多詞典列表
發起
指物之初起。又作發處。或指激揚鼓動他人。注維摩詰經...
發起序
二序之一。為「證信序」之對稱。在諸經序分中,僅記該...
發起眾
指開端發起之眾。聽法四眾之一。即能鑒知時機,發起集...
發趣論
巴利名 Patthāna-ppakarana。原稱...
發遣招喚
指釋尊在娑婆世界發遣眾生往生淨土,而阿彌陀佛於淨土...
發露
謂顯露表白所犯之過失而無所隱覆。天台四教儀(大四六...
發願
發起誓願之意。又作發大願、發願心、發志願、發無上願...
發餓鬼心
十種發心之一。指眾生於念念之間,欲得名聞四遠,八方...
皎然
唐代僧。長城人,俗姓謝。字清晝。生卒年不詳。師之交...
盛者必衰
謂勢力盛者必致衰滅。與「生者必滅」同義。表示諸行無...
盜牛
謂盜他人之牛,因不知使用方法,故不能得醍醐之味;以...
眷屬
梵語 parivāra,巴利語同。眷為親愛,屬為隸...
眷屬功德
極樂淨土二十九種莊嚴中,國土十七種莊嚴之一。往生極...
眷屬地獄
指八熱地獄各有十六處附屬小地獄。眾生受畢根本地獄之...
眷屬妙
為天台宗所立法華「門十妙」之第九妙。指昔時曾受教...
眷屬無明住地
即枝末煩惱,為釋摩訶衍論卷四所用之名稱。大乘起信論...
眷屬般若
即六度萬行,與妙慧相應,助發觀照般若者。五種般若之...
眼
梵語 caksus。司視覺之感覺器官,或指視覺性之...
眼同
指眾人一同處理事務之意。禪林象器箋言語門載,眾眼一...
眼搭眵
禪林用語。原指眼中粘著眼屎之意;禪林中,轉指執著己...
眼根
梵語 caksur-indriya,巴利語 cak...
眼橫鼻直
禪林用語。眼橫列,鼻直挺,比喻如實知見。與「花紅柳...
眼疾病陀羅尼經
全一卷。唐代不空譯。全稱能淨一切眼疾病陀羅尼經。收...
眼目異名
指眼與目名稱雖異,實質上為同一物。即名異實同之意。...
眼筋
禪林用語。意指眼光敏銳,比喻有作為、有氣概之貌;禪...
眼藥
修行密教者為除懈怠昏沉,於眼部所塗用之藥物。蘇悉地...
眼識
梵語 caksur-vijāna,巴利語 cakk...
眾合地獄
眾合,梵語 sajghāta,音譯為僧干。又作聚磕...
眾同分
梵語 nikāya-sabhāga。略稱同分(梵 ...
眾學
即有關修行僧衣、食、住、行之細則戒法。全稱眾多學法...
眾寮
即禪剎於僧堂外所設眾僧依止之寮舍。眾寮內設內外板,...
眾寶觀音
三十三觀音之一。坐於岩岸,右足伸岩上,右手按地,立...
眾法
三種羯磨法之一。又作僧秉、眾僧法。為僧眾所秉之法,...
眾生
梵語 bahu-jana, jantu, jaga...
眾生世間
梵語 sattva-loka。由五蘊和合而成之眾生...
眾生五事恃怙
恃怙,倚賴之義。據出曜經卷一載,佛因眾生愚癡,以其...
眾生心
即眾生所有之心,亦指眾生所具之如來藏心。大乘起信論...
眾生愛樂十由
即一切眾生受如來普攝而得諸樂之十種原因。據新華嚴經...
眾生界
「佛界」之對稱。十界中,除佛界之外,總稱其他九界為...
眾生見
即執著眾生為實有之妄見。其義同於「我見」。我見,即...
眾祐
佛陀之尊稱,為如來十號之一。乃梵語 bhagava...
眾經目錄
類別漢譯經論之目次。略稱經錄。最早經錄為三國時代朱...
眾罪如霜露
謂罪障皆由妄想而生,藉思惟、懺悔之功德,一切罪障皆...
眾聖點記
佛弟子優婆離於佛陀入滅後結集律藏,是年七月十五日僧...
眾許摩訶帝經
梵名 Mahāsammata-rāja。凡十三卷。...
眾香國
即充滿妙香之佛國。據維摩經卷下香積佛品載,上方界分...
祥月
亡者每年之忌月,相當於忌日之月。又作征月、正月。儒...
祥邁
元代禪僧。生卒年不詳。山西代郡人,俗姓呼延。字如意...
祥雲
(1921~)遼寧人,俗姓李。法名會源。長春市般若...
祭司
指專職掌管祭神活動者。起源於原始社會後期,乃原始宗...
祭官
為婆羅門教主持祭祀者。始於吠陀時代,至梵書時代則愈...
祭文
為齋供冥眾、弔祭亡者所讀誦之文章。又作齋文。亦有於...
祭獻
經由一定儀式,以食品、禾稼果品等物獻給神靈或祖先亡...
移山經
全一卷。西晉竺法護譯。全稱力士移山經。收於大正藏第...
移轉身見
梵語 satkāya-drsti。音譯薩迦耶見。即...
移龕
尊宿遷化,遺骸入龕三日後,即移至法堂,稱為移龕。是...
程顥
(1032~1085)北宋儒者。洛陽人,字伯淳。謚...
章安
(561~632)隋代僧。臨海章安(浙江臨海)人,...
章敬寺
住於陝西長安城東通化門外。系大歷二年(767)唐代...
章敬撥空
禪宗公案名。章敬,指唐代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章敬懷惲...
章疏
區分篇章以論教義者,稱為章;通釋經論之文句者,稱為...
章華寺
位於湖北沙市東北隅。原為楚靈王六年(535 B.C...
童女
梵語 kumārī 或 dārikā。即未成年之少...
童女相
即指童女之身相。有謂依童女之身相,可知其將來所生男...
童子
梵語 kumāra,巴利語同。音譯作鳩摩羅。或梵語...
童子寺
位於山西太原西南二十公里龍山上。為北齊天保七年(5...
童子形
為佛像分類之一。又作童形。即頂上結髮,呈可愛少年少...
童子經法
為依據護諸童子經所修之秘法。父稱十五童子法、護諸童...
童真
(一)梵語 kumārabhūta。音譯究摩囉浮多...
童行
行,行者,乃於寺院服雜役者。禪宗寺院對於尚未得度之...
笙
梵語 sughosaka。音譯索伽沙迦。管樂器之一...
笠
指行腳僧覆蓋於頭頂之鬥笠。律典中分竹蓋、葉蓋二種。...
笠置山
位於日本京都府相樂郡木津川之南岸。山上有彌勒寺,為...
第一寂滅
(一)指實相妙理、涅槃寂靜。實相之妙理本為諸法中之...
第一我身
密教經典用以喻指密教之教祖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
第一最勝三昧耶印
為密教所說阿彌陀如來定印之一。略稱最勝三昧耶印。又...
第一梵教會
梵名 ādi Brahma Samāj。印度教近代...
第一義和合
即涅槃經所說之菩薩僧。為「世和合」之對稱。和合,指...
第一義悉檀
大智度論卷一所說四悉檀之第四。又作入理悉檀。佛以善...
第一義智
指究極絕對之智慧。即於「金剛喻定」斷盡一切煩惱之究...
第一義樂
指涅槃之妙樂。第一義,即究竟、窮極、最高之真理、最...
第一義法勝經
全一卷。元魏般若流支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本經系...
第一義空
梵語 paramārtha-?ūnyatā。十八空...
第一義諦
梵語 paramārtha-satya,巴利語 p...
第一義門
指第一義諦、向上門。於禪籍中,常用以表示超越言語思...
第七仙
為釋迦如來的別號之一。釋迦為過去七佛之第七,又以具...
第三分
(一)為「四分」之一。即唯識宗所說之心、心所法四種...
第三禪
梵語 trtīya dhyāna,巴利語 tati...
第二七日說
為佛陀講說華嚴經之時。華嚴宗依十地經論卷一所舉(大...
第二壇
指密教修法之護摩壇、正覺壇等。「大壇」之對稱。一般...
第二月
泛指似有非有之事物。猶如眼翳之人,望真月時,幻見二...
第二禪
梵語 dvitīya-dhyāna,巴利語 dut...
第二義門
即由向上之平等處,回入向下差別門之教理法門。於宗門...
第五大
比喻有名無實者。顯教各宗認為地、水、火、風等四大能...
第八外海
指九山八海中之第八海。於佛教宇宙論中,一世界由九山...
第八有
「極七返有」之對稱。又作第八生。即預流果之聖者,受...
第六天寶
指欲界中最殊勝之寶物。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乃欲界諸...
第十八願
即阿彌陀佛所發四十八願中之第十八願。為四十八願中之...
第十六王子
為釋尊過去世前身之一。於過去三千塵點劫之時,演說法...
第四禪
梵語 caturtha-dhyāna,巴利語 ca...
笮融
(?~195)東漢末年丹陽(安徽)人。字偉明。以好...
筆受
又作筆受。即於譯場聽受譯主之言,而以漢文筆錄下來。...
筇竹寺
位於雲南昆明滇池北方之玉案山。此寺乃中原佛教禪宗傳...
等
有平等、等級、等類之義。等類之等有二種:(一)向內...
等住中實
指萬法一如,平等無別之中道真實義諦。為「別住中實」...
等供
又作等得。為僧眾之食法,食前由上座至下末待食物分配...
等活地獄
梵名 Sajjīva,巴利名同。又稱更活地獄、又活...
等流
梵語 nisyanda,巴利語 nissanda。...
等流果
梵語 nisyandaphala。又作依果、習果。...
等流習氣
為「異熟習氣」之對稱。又作名言習氣、名言種子。即瑜...
等流身
又作等流法身。為密教「四種法身」之一。密教將大日如...
等無間緣
梵語 samanantara-pratyaya。又...
等生家家
為「不等生家家」之對稱。指往返於人、天二界受生,其...
等覺
(一)又作等正覺。佛十號之一。即指佛。為菩薩修行至...
等起
梵語 samutthānaj,巴利語 samutt...
等起不善
為俱舍論卷十三所說四種不善之一。不善法可分為勝義、...
等起善
梵語 samutthānena ku?alāh。為...
等量境
謂鼻、舌、身等三根與所取之對境份量相等。若所取之境...
筏可
(1893~1972)廣東南海西樵人,俗姓李。法名...
筏喻
謂結筏渡河,既至彼岸,則當舍筏;以此比喻佛之教法如...
答香
又作還香。依禪林規制,凡來參者焚香於爐,則主方亦焚...
策彥周良
(1501~1579)日本臨濟宗僧。京都人。號謙齋...
粗人
又作粗人、粗人。即指小乘行者;反之,大乘行者稱為細...
粗惡苑
梵名 Pārusyaka。又作粗澀園、粗澀園、粗澀...
粗言
即粗惡之言語,或指粗淺之教說。又作粗言、粗語、粗語...
鳥跡
又作鳥跡。指空中之鳥跡。即以空中飛鳥,不見蹤跡,比...
粟散王
小王之數眾多,猶如粟散,故稱粟散王。仁王般若波羅蜜...
粟特國
(Sogdiana)位於蔥嶺西方之西域古國名。又作...
粥
梵語 peyā 或 pejā。又稱小食。即以少米多...
粥有十利
據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九舉出十種食粥之利益,即:(一)...
紫磨金
指帶有紫色之黃金,為黃金中之最上品。又稱紫磨黃金、...
紫羅帳
禪林用語。原指用紫色薄絹所作之羅帳,垂掛於高官貴人...
紫蓮華
千手觀音四十手中,其右之一手所持之紫色蓮華。持紫蓮...
紫衣
朝廷賜與高僧大德之紫色袈裟或法衣。又稱紫服、紫袈裟...
紫金庵
位於江蘇太湖東洞庭山麓。建於唐代。庵中大殿原有十六...
紫雲
紫色之雲。表示聖眾應現之瑞相。迦才之淨土論卷下道綽...
紫雲洞
位於浙江省棲霞嶺半山,葛嶺之背麓。深十餘丈,窈邃敞...
細意識
梵語 ?ūksma-mano-vijāna。又作細...
細業相念
指獨力業相。即「生相」中根本無明所發之微細業用。此...
細滑
指微細柔滑之觸境。多用於指男女美好之色相,與「細色...
細生滅
二種生滅之一。指六染心中之後三種「不相應染」所顯現...
細色
(一)男女容色之微細、柔滑、美好;一般多用於女色。...
紹元
宋代華嚴宗學僧。生卒年與籍貫、俗姓均不詳。現存其所...
紹隆
(一)謂承繼正法並使之光大隆盛。如「紹隆三寶」,即...
紺園
寺之異名。又作紺坊、紺殿、紺宇。由於佛之毛髮如紺琉...
紺紙金泥
指用金泥書寫經文或繪佛菩薩等像於紺紙上。其材料,或...
紺蒲
(一)梵語 kajboja。又作劍蒲、甘菩遮。為產...
紺青
即青而含赤之色。又作紺琉璃(琉璃為青色)。為佛陀毛...
終南山
位於陝西長安縣西約二十九公里。東起藍田,西至郿縣,...
終教
為華嚴宗所判釋「五教」之第三。此教含攝楞伽、勝鬘等...
終頓前後
指華嚴宗三祖法藏與五祖澄觀對五教判中之終教與頓教前...
結
(一)梵語 bandhana 或 sajyojan...
結使
煩惱之異稱。諸煩惱纏縛眾生,不使出離生死,故稱結;...
結胄
密教金剛界修法之際,為速疾成就悉地,闢除諸魔,披著...
結印
即以二手十指之曲折屈伸來標幟如來內證之本誓。密教最...
結座
原指總結一座之說法,故法會終了時之說法即稱為結座,...
結戒
其義有二:(一)受戒法後而護持之。大智度論卷二十二...
結生
梵語 pratisajdhi。於輪回轉生之間,指由...
結界
梵語 sīmā-bandha,或 bandhaya...
結界根本罪
又作四重禁。指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四罪。此四罪為...
結界石
標示結界相之石。(一)指攝僧界中結大界而標示其外相...
結經
指於本經之後,更述要旨所演之經。為「開經」之對稱。...
結線
密教為調伏而修六字經法時,捻合十四條白絲,並誦真言...
結緣
謂今生之修行雖無法獲得解脫,然亦可作為他日得果之機...
結緣灌頂
指為廣結佛緣而舉行之密教灌頂。又作投華三昧耶。乃三...
結緣眾
為聽法四眾之一。謂現世得見佛聞法,雖由宿世因淺,未...
結緣豆
古時寺院於法會時,煮豆施大眾,其豆稱結緣豆。即於陰...
結習
指煩惱習氣。結,煩惱;習,習氣。據維摩詰所說經卷中...
結胎五位
指人在胎位中之五種相狀。即:(一)揭邏藍,即雜穢之...
結要付屬
又作結要四句、結要付囑。謂歸結教法最重要之部分,而...
結護
結界護身之意。即密教之行者入壇修法時,為闢除惡魔等...
結讚
於讀經之最後,以諷誦佛德之讚歎文作結束,稱為結讚。...
結貢粗墀僧格
(1144~1204)西藏佛教迦爾居派潑結迦爾居支...
結跏趺坐
梵語 nyasīdat-paryavkam ābh...
結集
梵語 sajgīti,巴利語同。又作集法、集法藏、...
結集史
巴利名 Savgītivajsa。泰國伐奈那親王(...
結願
(一)即立下誓願。灌頂經卷十二(大二一·五三六上)...
結髮
為密教之修行者於澡浴之後,結頂發之法。又作結頂發、...
絕對
(一)佛教與基督教之別,乃在於佛教不主張有一絕對者...
絕待不二
於他無可比對之謂。絕待,或作絕對,反之則為相待、相...
絕待妙
無可對待比較,純一獨妙,稱為絕待妙。天台宗謂法華經...
絕海中津
(1336~1405)日本臨濟宗僧。別號蕉堅道人。...
絕海和尚語錄
凡二卷。又稱絕海國師語錄、絕海錄。日僧絕海中津(1...
絕觀論
全一卷。又稱達摩和尚絕觀論、入理緣門論、菩提心境相...
絕言嘆
訴諸言語讚歎之詞,稱為「寄言嘆」;以言詞不能盡述,...
給孤獨園
梵名 Jetavanānāthapindadasy...
絲邦節
西藏佛教節日。意譯為喇嘛列隊。又作充曲絲邦。俗稱供...
絳巴林
為位於西康昌都瀾滄江上游楮惹之寺院。明代正統二年(...
掛罳
原指鏤木、透明疏通之屏風,亦指為捕鳥雀所架之網,後...
羚羊掛角
禪林用語。又作羚羊掛角。比喻大悟之人泯絕迷執之蹤跡...
習因習果
指「同類因」與「等流果」。於佛教之因果論中,「六因...
習氣
梵語 vāsanā,巴利語同。又作煩惱習、餘習、殘...
習滅
修習善法而滅除惡法之意。無量壽經卷下(大一二·二七...
習種性
(一)梵語 samudānīta-gotra。二種...
習鑿齒
東晉名士。襄陽人,字彥威。乃習郁之後。博學多聞,以...
舜若多神
舜若多,梵名 ?ūnyatā,巴利名 Suatā,...
船子和尚
唐代禪僧。籍貫、生卒年均不詳。名德誠。隨侍藥山惟儼...
船師
佛陀之異稱。佛陀教化眾生,令渡生死之海,而至涅槃彼...
荷擔
荷,置物於背;擔,置物於肩。與「荷負」、「荷法」同...
荷澤宗
即以禪宗六祖慧能之弟子荷澤神會為宗祖之禪宗派系。神...
上一頁
下一頁
佛教戒律
來果老和尚
虛雲老和尚
藥師經
容通法師
菩提
斷除執著
宏海法師
道證法師
阿彌陀經
寬運法師
看破放下
文珠法師
斷除煩惱
佈施
念佛法門
佛弟子文庫 fodizi.tw
隨機推薦
文庫首頁
回頂部
全部欄目
網站郵箱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