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由惑起業,由惑潤生。即由煩惱滋潤業,而引生未來之果。此係惑之兩種作用,唯識宗以此說明眾生流轉生死之根源。所謂發業,係指發業之惑之作用,乃以分別起之煩惱為主,其中更以與第六識相應之分別無明所發之業為主,又通於俱生起之煩惱。以分別起之煩惱為主者,此係就行相增勝而言;以分別無明為主者,則是由於與他惑相比而有殊勝之作用。
所謂潤生,係指潤生之惑之作用,即俱生起之惑,乃以與第六識相應之貪煩惱為主,例如臨終若有貪愛之惑,顧戀自體及境界等,由之遂潤「中有」之生,此為增上之用。相當於十二因緣之愛、取二支,能滋潤五果之種子,令生現行,故稱潤生。其中,有正潤與助潤之別,「正潤生」為俱生起之惑,於修道時斷除之;「助潤生」通於分別起之惑,為見道時所斷除。
此潤生之惑,若於凡夫,必有現行,聖者則不然;二乘三果無現行之貪愛,而僅為種子之潤生。然七地以前之菩薩,為利他之行,故起惑,是為現行之潤生。又俱舍宗以欲界九品之修惑能招感七大生,此乃意謂於欲界九品之修惑上具有潤生之作用。另於天台宗之教義,謂三乘共十地之第九菩薩地,為化他之行,乃有「扶習潤生」之作用,此即謂菩薩以其誓願力而添力於見思習氣中,並以之發業潤生,受生三界。[俱舍論卷十、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九、成唯識論卷八、俱舍論光記卷十、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五本](參閱「惑」4943) p5164
上篇:發心寺 下篇: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