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聖嚴法師《平安的人間》

聖嚴法師  2011/06/25  大字體  護眼色

第十一篇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是一個廣泛而深入的題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想法及立場。這個主題,在近三十年來,漸漸受到東、西方人士的重視,有許多的學者,從哲學、宗教、醫學等多角度的立場來探討;我則是從佛法的觀點與對佛法的認識,將我對生死的體驗及觀察,來加以說明。

認識生命的實相

(一)由生命的無奈、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轉變為生命的可愛、可貴與自我的肯定很多人,對生命的感受是負面的,認為生命是無奈的、受罪的,是一種負擔,這是不了解佛法所造成的偏見。佛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要開悟成佛,成就法身慧命,只有在人的生命過程中,用我們這個色身(肉體的生命),聽聞佛法、修行佛法,才能達成修行的目的。

或許很多人認為,修行是只能到佛國淨土去修,這種觀念其實是錯誤的。因為諸佛都是在人間修行成佛,不是以其他類別的眾生形態成佛。因此,必須先要有人的身體之後,才能發心,發菩薩心,修菩薩道,然後成佛。所以說,生而為人是最可貴的。

(二)生命的出生與死亡,關係密切,不可分割。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生未必可喜,死未必可哀,生命若無尊嚴,何喜之有?死亡若有尊嚴,又何必悲哀?

如果知道生與死是必然的過程,那麼,生命的本身就是尊嚴。因此,生存並不麻煩可憐,死亡也不需要覺得悲哀淒苦;而是要看我們對生存及死亡的態度而定。

如果生存、生活得沒有尊嚴,那死亡有什麼好可惜的?生命又有什麼可喜的?相反的,如果死得很有尊嚴,那死亡又有什麼值得悲哀的呢?

(三)生命的尊嚴,是從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有目標之中來體驗和顯示

人的生命,就是生與死之間的一個階段、一個過程。生命的尊嚴,可以從倫理的關係、社會的角度、歷史的判斷、哲學的理論以及宗教的信仰等多方面來確立。

下面是從佛教徒的立場來討論生命的意義、價值與目標:

生命的意義──從佛教的立場來看,生命是為了受報和還願而存在的。過去許過的願,一定要實踐承諾;過去造的業,必須要受報。因此,也可以說生命是由於因果的事實而存在的。

生命的價值──生命的價值,並不是由客觀的他人來評估判斷、確立的,而是自己負起責任,完成一生中必須要完成的責任,同時盡量運用其有限的生命,做最大的奉獻。

每個人在世界上,都扮演著許多不同的角色,可能是父母、夫妻、兒女,也可能是老師、學生等,都必須盡心盡力、盡自己的力量,用物質的、精神的種種能力,奉獻於身邊的少數人,乃至於社會、國家、全世界的多數人,而不求任何回饋,這就是生命的價值;這種自利與利人的工作,便是在行菩薩道。

生命的目標──生命需要有個大方向,來作為自己永恆的歸宿。

佛教徒是要將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分享給他人,把所有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同時要不斷發願,願能夠自我成長與自我消融,以圓融與超越的態度,做永無止盡的奉獻。如果建立了這樣的目標,不論人生是長是短,都是極有尊嚴的。

(四)生命與死亡是一體的兩面,所以生存與死亡,都是無限時空中的必然現象生是權利,死也是權利;生是責任,死也是責任。活著的時候,接受它、運用它;結束的時候,接受它、面對它。

所以對於癌症末期的病人,我會勸勉他們說:「不要等死、怕死,多活一天、一分、一秒都是好的,珍惜活著的生命。」因為生存和死亡,都是無限時間之中的必然現象;不應該死的時候不應求死,必須要死的時候,貪生也沒有用。

生與死息息相關。每個人從知道有生命的事實那一天開始,就要有面對死亡來臨的心理準備。死亡的發生,可能是親友,也可能是自己,而且隨時都可能發生;這並不是讓我們恐懼死亡,用死亡嚇唬大家,而是如果從小就知道死亡這樣的事實,便能幫助我們智慧成長。

釋迦牟尼佛在年輕的時候,就是發現生、老、病、死的生命事實,才促使他出家修行,最後得到大智慧,進而拯救全世界人類。

死亡何時會發生,沒有人知道;因此,知道它會來臨,但是不必憂慮死亡的事實會在何時發生,只要是活著的一天,就珍惜生命,盡自己的責任,努力奉獻。

我有位在家弟子,他深信命理,曾請了多位相命師為他算命,都說他只能活到六十九歲,到了那一年,他把工作辭去,財產分掉,等待死亡的來臨。可是第二年仍然活著,於是很後悔的來問我說:「師父啊!我應該要死怎麼沒死呢?您知道什麼原因嗎?」

我說:「也許你做好事積了德,改變了死亡的時間。」

我利用這個機會勸他說:「不要怕死、等死,活一天就盡一天的責任及奉獻,不去管什麼時候會死,只要運用你寶貴的生命好好活下去。」

結果他一直活到八十六歲才去世。

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

許多人從哲學和宗教信仰的立場,建立生與死的理論和觀念;也有人相信神通,用宿命通、天眼通,看過去及未來;凡此種種都只是人們的一種希望、看法和追求,其實並不可靠。

總體而言,泛神論的哲學認為生命來自於整體的神,死亡又歸於整體的神。唯物論的哲學,認為生死都是物質現象,生如燈燃,死如燈滅。

中國的儒家學者曾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又說:「生死由命」、「聽天由命」,也就是說,生死是由命決定的,雖然孔子也說:「未知生焉知死。」但是事實上儒家並未進一步說明生命是什麼?

老子則說:「出生入死」,出生一定會入死;又說:「人之生,動之死地。」

當人生的時候,死亡這條路已經開始在動了。因此,老子叫我們不必擔心生與死的問題,只要「尊道而貴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也就是說,只要有道德,至於人的生死,讓它自然即可,這是相當有道理的。

西方的宗教,不相信人有過去世,他們認為人的生命是由上帝所創造、賜予的,死亡時也是因上帝的召喚而回天國去。一切由上帝支配,不必擔心著生與死,這也算是快樂又幸運的事。

佛教徒的生死觀

佛教徒相信有過去世的,但是,生從那裡來?是否要透過神通去知道呢?不需要,因為過去的生命是無限的,無法追究一生又一生究竟是從那裡來。佛教主張只要好好做最大的奉獻、最好的修行,其他的,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一切順其自然。

(一)生命是無窮時空中的一個段落

我們現世的這個階段,只是在無窮的、無限的生命過程中的一個段落而已。就如同不斷在旅行,前一天在台灣,後一天可能就到了美國、香港等地,經常在不同的地方,出現又消失;生命也是一樣,當一期生命的過程告一段落,另一期的生命過程正等待著去接受。因此,死亡不等於生命的結果。

(二)生命是生滅現象,又分為三類

剎那生滅──剎那,就是在極短的時間之中。我們的心理及生理,包括身體的細胞組織以及心念等,經常都是在生起,經常在消失,不斷地新陳代謝,不斷地變動,有生有死,有起有滅。

一期生滅──從人的出生到人的死亡這個過程,一期或一個階段的生與死。

三世生滅──包括無限過去的三世,無窮未來的三世,加上目前現在的三世。也就是過去的過去、未來、現在,未來的過去、未來、現在,現在的過去、未來、現在。而以這一生的現階段來說,前生、未來及現在,就是三世生命。

這樣的觀念和理論,能為我們帶來希望及安慰,也為我們指出在此生中,必須繼續活下去的理由。不應當死的時候,企圖以自殺結束生命是對過去不負責任,對現在不盡責,甚至可能擾亂未來的前途。

(三)生與死的昇華現象,分為三個類別,也可以說是三個段落凡夫眾生的分段生死──分段就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一個過程、一個過程,一生又一生;從生到死,從死到生。凡夫僅僅停留在這個階段,只有生死,沒有提升生命的意義和品質。

聖者的變易生死──由菩薩的階段或羅漢的果位,乃至到成佛的層次,一級一級不斷地提升,這叫作變易。也是由於用佛法來修行、成長,提升生命品質,因此,慈悲和智慧的功德身不斷在淨化。

大涅槃的不生不死──前面兩種都是有生有死,但是到了成佛的果位,也就是大涅槃境界時,便已超越肉身,實證法身,達到絕對的不生也不死,並且能以種種身份,普遍地出現在所有眾生的生死苦海之中,雖然還有生死的現象,但是已經沒有生死的執著、煩惱與不安了。

如何面對死亡?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一)死亡的三種層次

以禪修者的立場來看,死亡可以分三個層次或三種態度:

隨業生死──生和死,自己作不了主,迷迷糊糊由他生,由他死;生死茫然,醉生夢死。

自主生死──清楚地知道生與死,活要好好的活,死要勇敢的死;活得快樂,死得乾脆。

超越生死──雖然有生有死,但是對於已經解脫、超越生死、大悟徹底的人來講,生不以貪為生,死不以怕為死;生與死不僅僅相同,甚至根本沒有這樣的事。

(二)以感恩、歡喜心面對

能生則必須求生,非死不可則當歡喜地接受;感恩生存,也當感謝死亡。努力求生,生存時能使自己提升生命的品質,淨化自己的心靈。但不可求死,也不用怕死,對死亡要存有感謝的心,因為死亡能使自己放下此生千萬種的責任,帶著一生的功德,迎向一個充滿著希望和光明的生命旅程。

(三)對未來充滿希望

生死的現象,猶如日出與日沒。日沒時,只是太陽在地平線上消失,其本身並不會消失;日出時,只是太陽在地平線上升起,其本身一直高懸於太虛空中。

人的肉體雖然有生與死的現象,然而,人人本具之清淨佛性,永遠如日在中天。因此,死亡不是可怕、可悲的,不必畏懼它;對我們的未來,應該充滿著希望。

當以喜悅的心,勇敢地面對死亡、接受死亡。對於自己一生的行為,不論是善、是惡,都要感謝,因為那是歷練的經驗,應當無怨、無悔、無瞋、無傲。過去的已成過去,迎向光明的未來,此時最為重要。

(四)修行而隨願、隨念往生

往生時的心態,有六種因素,可以決定死亡後未來的前途:

隨業──善業、惡業,那一種較重,就到那個地方去。

隨重──受完重業的果報,依次再受輕業的果報。

隨習──未作大善、大惡,但有特殊強烈的習氣,命終時,便隨習氣的趣向而投生他處。

隨緣──那一種因緣先成熟,就到那裡去。

隨念──由臨命終時的心念傾向,決定去處。

隨願──臨命終者的心願是什麼,就決定死亡後到那裡去。

佛教徒是要修行到隨念、隨願,如果變成了隨業、隨重、隨習、隨緣,那是非常可憐的。

(五)為臨命終者助念

臨命終的人,如果已陷入昏迷,失去自主自知的能力,親友應當以虔誠安定的心,為他誦經、持咒、念佛菩薩聖號,或者在他旁邊禪修,以定力和信力,幫助他的神識免於茫然,免於昏亂,而能得到安定,迎向光明,這樣才不會使亡者下墮,而能超生。

(六)在平安、寧靜中往生

死亡的尊嚴,原則是不能違背平安與寧靜,不是讓臨終的人痛苦的走,不論是在肉體上或精神上的痛苦,都對死亡的人有害無益;平安的死亡,即是死亡的尊嚴,切忌慌亂地用器械搶救,不可呼天搶地的哭喊。重要的是,讓他平安、寧靜、祥和、溫馨的離開人間。(一九九六年十月二十七日,講於紐約東初禪寺,姚世莊居士整理)

第十一篇 如何因應嶄新的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嶄新的時代與環境

許多研究未來趨勢的學者專家,紛紛在二十一世紀即將來臨的今天,做種種的預測;而我不懂所謂的未來學,事實上二十一世紀也尚未來臨,不能做什麼預言,我只有用智慧、慈悲的佛法觀點,以現有的資料,從現在往未來看,對將來可能發生的一些現象,以及如何因應的措施,一一加以說明。

因為我不是預言家,也沒有神通,對於各種預言的正確性,都持保留的態度。不過到目前為止,種種預言、猜測,有的從宗教層面的感應、體驗,有的從學術層面的分析、觀察,他們所做的一些判斷。大致不出以下幾大類:

(一)悲觀的預言

1 高喊世界末日即將來臨

有一派宗教,呼籲世人,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世界末日。但在佛教的立場,認為我們這個世界、這個地球,未來還有很長的時間,也許佛法會慢慢在人間消失,但是地球不會那麼快就崩潰、毀滅。

雖然佛教內也有所謂「末法」的觀念,但我對這種說法,並不贊同,因為那不是釋迦牟尼佛當年的預言。

2人類品質墮落,環境持續污染

中國人一向認為出現先聖先賢、三皇五帝的時代,是最好的社會環境,對於這點,我也持著保留的態度。因為,從歷史上看,每個時代都有好人做好事,也有惡人做壞事,並非只有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才是人心不古、世風日下。

3 天災地變,環境惡化

有人認為地球的環境越來越糟,譬如說,被破壞的熱帶雨林越來越多,而各類機械所排出的廢氣,也越來越嚴重,不但地球的氣溫持續升高,連許多地方的冰河,以及極地的冰帽,都漸漸融化變成了水,海洋水位上升,陸地面積減少;但另一方面,河流及地下水卻日漸乾涸,大地的農牧面積縮小,沙漠幅員擴大。

有這類想法的人認為,人類生存的環境,已面臨窮途末路的命運,就連宇宙都在奔向一個大黑洞,步步走向毀滅。

4 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地球近於毀滅

有人擔心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大家若紛紛採用核子武器及生化武器,將使得人類現有的文化建設全被摧毀,又回到洪荒的上古時代,甚至比上古的蠻荒更糟,因為處處都是被破壞污染了的環境。

(二)樂觀的預言

1 科學突飛猛進,將可做星際旅行

有人觀察在不久的將來,就可乘坐高速火箭,到各星際之間旅行,或者移民到月球、火星,甚至到其他恆星系統的星球上去,像這樣的樂觀態度,的確很可愛。

2 人類道德進步,普遍廢止監獄刑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有人認為到了二十一世紀,人間會出現像孔夫子治魯三個月的那個時代,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間不再因犯罪而有監獄刑罰的事件。全世界不僅廢止死刑,連看守所、法律及警察等的保安措施都將廢止。

3 地球即將成為優良星球,人間無惡人,世間無毒物

近幾年來,美國及日本出現了很多此類報導,我也曾看過五、六本這樣的預言書籍。他們是從宗教的體驗、超心理學的立場及經驗,也有一些是從磁場變化之說,所得到的訊息。

他們認為因為人的品質改善,地球的磁場也跟著改善;沒有壞心的人,也沒有含毒的動植物等,耕田不需要用農藥與肥料,不論是加工或自然的食品,都是來源豐富而且成分營養。並且由於磁場相通、相同、穩定,自然而然人類的脾氣就不會暴躁厭煩;物質普及豐盛,人類的貪慾降低,自私心減少,爭執的事情也不會發生了。

4 人類身心健康,平均壽命可達一百五十歲

到了二十一世紀,人類的身心,越來越安定、健康,不但長壽且不易老化,也不會害病,漸漸地不再需要醫護人員及醫療設備。

5 世界政治清明,平等統一,不再有國界,不需用軍備設防

佛經裡所說的「北俱盧洲」,就是一個這樣的環境。沒有國界之分,不需要軍備武器,到任何地方都沒有關卡,不必用護照;如同這一村到那一村,這個家到那個家一樣的方便無阻,甚至也不再需要有村落及家庭的體制。

(三)悲觀、樂觀都有可能

不論是悲觀或樂觀的預測,未來都有可能或不可能發生,端看人心趨向。根據佛法的觀點來看這個世界,因緣與因果能決定未來,只要致力於人心的淨化及人品的提升,使得人心的趨向越來越好,人類心靈越來越純良、安定,樂觀的世界就會出現。否則,光是空想幻想,而不努力於人心的淨化,悲觀的未來也就難免了。

二十一世紀的社會趨向

(一)快速的生活步調

二十五年前,我剛到日本東京念書,就感覺到日本人的生活步調好忙、好快,與台北簡直有天淵之別。但現在不論我到紐約、台北,或到東西方世界各地,不論是都市或鄉村,每個人的生活步調都是緊張而快速的。

站在禪修者的立場,我常常勉勵大家,生活態度「要趕不要急」。不論是對工作、成績、速度、品質的要求,只要盡心盡力去做就好,心中不要給自己壓力,不必有憂慮。

我曾對法鼓山僧俗四眾弟子提出二十句「共勉語」,其中有一句是「忙人時間最多」,也許有人不同意這樣的說法。不過,就以我個人來說,每天的行程與工作非常忙碌,但由於能夠充分支配運用時間,所以我也有休息的時候;不過前提是即使忙著工作,心情仍然要保持悠閑,這才能「忙人時間最多」。

(二)疏離的人際關係

由於現代人的生活環境及工作性質,與農業社會完全不同,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也越來越強,人際間缺乏溫暖與互助的精神,因此,我們要多關心他人,少憂慮自己,盡量充分運用現代通訊工具,例如電話、傳真、電報、E-mail、國際網路等,與人們建立較多的接觸關係。所以落實「共勉語」中所說的「利人便是利己」,便能改善疏離的人際關係。

(三)複雜的社會狀況

現代的社會情況非常複雜,誘惑、刺激的事情太多。走在馬路上,到處都是琳琅滿目、奇招百出的商品與資訊,讓人目不暇給、眼花撩亂;一打開報紙、電視、網路等各種媒體,也有許多神奇、離譜、怪異的新聞報導。

就像最近一些小道刊物,乘機將幾個形象不錯的佛教團體,以所謂的內幕新聞、獨家報導,用「想當然爾」的丑化手法來散播謠言,等著看這些佛教團體會有什麼反應;他們最喜歡被丑化的團體去交涉抗議,因為這樣一來就有更多的新聞可供炒作了。

事實上,面對黑白顛倒的言論是不必介意的,不妨以慈悲心來原諒包容他們,以智慧來處理就不會起煩惱。

因此,我們要將自己專注在「利人便是利己」的工作上、責任上,物質生活簡朴節儉,興趣不要太多太雜,利害得失少管一些,倘若能夠如此,社會環境的複雜,就不會對我們產生負面的影響。

不用在乎人家怎麼談論你,重要的是盡量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共勉語」中的「盡心盡力第一」,便能化複雜成簡單。

(四)多變的時代背景

時代的思想潮流是永遠不斷在變幻著,就以食物的營養觀念來說,有一陣子說是菠菜鐵質最好,接著又強調卡洛裡、蛋白質、維他命E、維他命C或某種礦物質的重要,不但各種說法不斷在變,連變換的時段也越來越縮短,使我們無所適從。

但是,生命是極為有限的,我們如何來得及追上潮流變化的腳步呢?若以《金剛經》所說的:「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的觀點,就知道應該把變化看作幻相,我們有需要跟著變嗎?過去已過去,未來的事又怎麼會知道?只有現在最重要,把握現在的每一個因緣、每一個時間,盡心盡力把現在的專業、專職做好,不是抱殘守缺地固執不變,也不是無主遊魂似地不知為何要變。不論變或不變,都要滿心歡喜、充滿感激和感謝的心。

因此,我在「共勉語」中有一句「時時心有法喜」,其中的「法」就是用來調適身心的方法和觀念,讓我們不受環境所影響。

(五)物質豐富而心靈空虛

一個慾望很強卻沒有事情可做的人,其心靈必然是空虛的。尤其現在物質文明越來越豐富,既然不必擔心生活問題,就應當盡量運用自己的資源,為整個社會、世界人類來付出、做奉獻,如此,心靈自然充實。因此,「共勉語」中另有兩句話,就是「佈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

我個人是一個沒有薪水的終身義工,而法鼓山這個團體就像一個輸血的導管,把有人需要的血,從願意捐血的人那兒拿來救人,而導管中是不留任何東西的。

二十一世紀安定身心之道

(一)信仰宗教──但不可依賴靈異現象及崇拜神格化人物

面對急速變化又紛雜不已的社會現象與自然環境,如果沒有正確的宗教信仰,就不會知道現在與過去之間的因果關係,不但會對現在發生的事實不了解,也會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擔心不已,因此,社會就出現靈異及神格化人物的崇拜。

事實上,對於展現靈異,為人解說三世因緣並顯奇跡的旁門左道,並非只有台灣才有,世界各地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社會都有這樣的人。只要是人心不安,需要安撫的時候,就會有如此的人物出現,他會告訴一些你所希望知道的事,並且似真似幻地表現出一些異象,還會教你修行一些他所發明的方法,有時也能談論一些擬似的科學、冒牌的哲學、剽竊的佛學,使你覺得既有異能又有道理,這些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呢?

在未被揭發、未出事前,有人相信,大家就以為是真的,內幕爆發,出事後團體解散,主事者被告而進入牢中,才知是假的,迷信的宗教現象就是如此,不清楚時會以為是真的,了解之後就知道那是假的。連那些扮演神佛降世的人物,在屢次欺人成功之後,也會相信他們自己真的已是神佛化身了。

站在佛教徒的立場,不可依賴神異現象及盲目的崇拜,應該要相信因果。因果就是在宇宙之中,任何事情的發生,必有其原因,佛法說:「因果不可思議」,因與果之間的關係是非常錯綜複雜的,我們凡夫的智慧不夠,是無法透徹知曉。

(二)求助哲學──但不能僅僅討論問題和指出問題

我們可以求助於哲學,以思想的、思辨的方式,針對人生問題及宇宙問題予以討論,並且深思熟慮的探討社會現象及其改善之道。可是哲學並不能徹底的解決問題,因為哲學家往往因應時代而提出一個又一個的學說;這個問題需要解決,那個問題需要考量,永遠推陳出新,永遠有新的哲學思想出現,結果人類的根本問題,還是在原點上兜圈踏步。

佛法說:「因緣不可思議」,則是要我們用因緣的觀念來處理問題,不論是人生的問題、社會的問題、宇宙的問題,用因緣的信仰心及因緣的觀察態度,以「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四個層次步驟,便可以彌補哲學功能之不足。

(三)期待科學──但不能指望以此解決超心理的問題

目前是科學昌明的時代,為人類帶來許多的便利,但是,科學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解決物質層面的問題。現在有人將精神層面也納入科學領域,譬如說,精神分析、心理分析,甚至研討更深層的超心理功能。

但是,站在修行的觀點,以及宗教現象的層面來看,完全用科學來分析人的問題,那是辦不到的。因此,禪修的經驗及宗教信仰,都有實質的內容及其功用,不是科學所能探索的範圍,卻可以補足科學無法解決的問題。

(四)提倡文化藝術──卻無法幫助人的終極關懷及生死問題

我們雖然應該積極提倡文化藝術的陶冶,但這並不能幫助人們解決死亡的問題,不能化解死亡的恐懼。

過去的人,不願意正面談論死亡問題;但是在近三十年來,不論是東方、西方,都開始願意正式面對這個重要的人生課題,並擬出種種因應之道,所用的新名詞「終極關懷」,就是關懷死亡、尊重死亡,告訴人們如何面對死亡、處理死亡事件。

幫助臨終的人在安詳、寧靜之中,懷著感謝、希望、喜悅而安全的心離開這個人間,這是需要宗教的安慰;站在佛教徒的立場,不但要讓臨終者對於既往有無限感恩,也要讓他對於往生佛國淨土有無比的信心。

(五)提倡教育──人品重於財富,奉獻重於積蓄,智慧重於技術

提倡教育固然重要,但如果僅僅是科技教育,而忽視人文教育及宗教教育,會為人類帶來災難。所以在提倡教育的同時,首要的著眼點,應該是人品重於財富、奉獻重於積蓄、智慧重於技術。

如果光有財富而缺少人品,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都是不幸的事;如果儲蓄不只是自利,又更進一步能有佈施奉獻的觀念,那便是將財富儲蓄到社會、人群中去,那才是最可靠、最安全的幸福。

此外,身有一技之長,固然可以獲得生活的保障,但若還有智慧,將能幫助我們在精神上獲得安定、健康及成長。因此,佛教向來提倡智慧和慈悲的教育;有慈悲,就能包容、奉獻;有智慧,就不會製造煩惱、不會被他人困擾。所以「共勉語」中有兩句話:「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安家樂業

(一)如何安家

1 家庭的基礎在於成員之間的互信、互敬、互助

人與人之間,彼此信任、互相尊敬、互相幫助,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本道德。

互信的條件是自己的言行忠誠不欺,才能取信於人;並且相信對方也是忠誠不欺的人,偶爾明知受騙,也不應該存報復的心,留給對方一條反省改過的活路,相信對方是相信你的就夠了。

互敬的條件是先給對方尊重,時間久了對方也會受影響而尊重你了。

互助的條件是,先向對方伸出援手,先為對方的利益著想,自己也會受益。

2 家庭的意義在於成員之間的互諒、互勉

互諒的原則是彼此要多體會對方的立場和情況;互勉的原則是彼此要多給對方正面的慰勉和欣賞。否則,太太很辛苦的在家帶孩子、煮飯、洗衣服,先生不但不體諒,反而認為她在家坐享其成;而太太也無法體會丈夫在外勤奮工作的辛勞,反而認為他是不知幫忙家事的懶漢。這就造成了夫妻間吵架、互相埋怨的藉口,而成彼此計較的怨偶了。

3 家庭的成員之間,是倫理關係的共同體

有些現代化的家庭,夫妻的財產,你是你的、我是我的,分得十分清楚。最近我聽到有一對夫婦,他們倆各自都有待遇不錯的工作,可是在家裡任何用品都是各買各的,房租一人一半,連煮飯也是分別輪流值日,他們自己覺得公平合理,但我懷疑,像這樣的夫妻關係,能夠維持多久呢?

家庭是一個共同體,如果不談相敬相讓、彼此體恤的倫理關係,只是一味要求合理公平,這樣的家庭,這樣的婚姻,如果還能不破不散,那真是異數了!

4 凡是建立起互補有無、互相照顧的生命結合體,都算是大家庭

做任何事都要建立相輔相成的默契關係,彌補彼此的不足,便是同甘共苦的家庭結合。

有人問我:「聖嚴法師,你專門在做照顧別人的事,有誰在照顧您啊?」

我說:「世界上有許多人專門讓人照顧,也有許多是專門在照顧人,這就是公平合理!例如我的職業和身份,就是學習著如何做好一個照顧他人而成長自我的人,但願不要麻煩別人來照顧我;如我非得要人照顧而且有人願意照顧的話,不論是誰,我都感謝!」

如果世間沒有人需要佛法的照顧,我這個和尚不是就沒事情可做了?如果大家都拒絕好心人的照顧,一切菩薩豈不是沒有修行福德智慧、積聚成佛資糧的因緣了?因此,不論是家庭乃至社會,凡是互補有無、互相照顧,一個生命共同體的場合及環境,都算是家庭。最小的家庭是兩個人的共同生活體,漸次擴大,一個社會團體,一個國家民族,乃至為了全體人類的共存共榮,互惠互利,都可算是安家的工作。

(二)如何樂業

1 精進不懈,惜福培福

凡是人類的工作、事業,以及身口意的一切行為,都稱為業。樂業就是不論成敗、貧賤、富貴,都能盡自己的本分,努力的工作。成功不驕傲、失敗不氣餒、貧而能刻苦、賤而能上進、富而能節儉、貴而能勤勞,這是敬業樂群的基本定義及原則。能夠如此,那就是知福、惜福、培福、植福,而使得人人有福了。

2 以全體眾生為安業的對像

不過,樂業的範圍,可大可小。最小的事業,是個人的舉手投足、一言半言、起心動念;次大的事業,是你個人從事的某項專業或專職的工作;大事業是社會大業、國家大業、人類世界的千秋大業,以及一切眾生的生死大業。

作為一個佛教徒,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對一切眾生的生死大業負責,讓一切眾生都能解決生死之間的大問題;活著時,要珍惜生命,感激生存,感恩生活,要好好地運用我們有限的這個生命旅程;死亡時,要心存感謝、充滿喜悅,要無懼、無憂、無悔、無怨、滿懷著悲願心,迎向光明的前程。

3 樂業必須安業──身口意三業清淨

安業是安心工作,有一項安定的職業,並不等於持久固定在做同樣的工作,亦不等於既不求陞遷,也不准改行。

樂業的業,是指樂於通過身口意三業,來從事任何安定而自利又利他的工作,因此要為一切行為負起責任。

一般人只知道不做損人的事是負責任,佛教徒則更進一步,凡是不做有利於他人的事,也是不負責任;一般人只知道對身體及語言的行為負責,佛教徒則對自己的心理行為更要負責,所以常用慚愧心來修懺悔行,因為身體的行為及語言的行為,修善作惡,都是由於意業的起心動念。

因此,樂業先要安業,安業先要檢點心理的行為,然後才能夠對身、口兩種行為盡責負責,樂在其中。

4 在安定和諧中,把握現在的今天,走出新鮮的明天

佛法講因果、因緣。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關係一定是存在的,如果種因而見不到果,無法立竿見影,那是因緣尚未成熟,就像今天做了事,不一定今天就得薪水;如果未曾記得今生種了什麼因,卻有大禍或是大福,那是由於不知在那個過去生中種過惡因及善因。因此,我們要對過往無怨無悔、無驕無餒,落實於現在最重要;立足於安定和諧的現在,把握今天,走出新鮮的明天,才是樂業的基本態度。

5 積極進取中,時時踏穩腳步,步步站穩立場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勝利是大家都希望的,如果明知不可為又不得不為,成功了是意外,失敗了則是意料中的事;失敗有大小,有明有暗,一敗之後,永遠站不起來,是大敗;屢敗屢起,波折升降,是小敗。明吃虧是智慧型的小失敗,屢次吃虧而不能自知、不知防範,是愚蠢型的大失敗。

勝敗雖是兵家常事,如果屢戰屢敗而竟不知怎麼敗的,那還能夠安業樂業嗎?所以一定要「識人,識己,識進退」,踏穩腳步,站穩立場,失敗了再努力,成功了更努力,便是安業樂業的準則。

如何保護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環境

為了因應現代社會的變遷,讓大家都能安家樂業,法鼓山積極提倡四種環保運動,那就是:心靈環保、生活環保、禮儀環保及自然環保。

(一)心靈環保

所謂心靈環保與心理健康、心理衛生、心理建設等是非常接近的。釋迦牟尼佛來到人間,留下了龐大的聖典,其中所記錄的佛法,都是為了要提升人品、淨化人心、改善人的環境,這些就是心靈環保的內容。

《維摩經》中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心的行為能夠主導身體和語言的行為,每一個人的行為都能影響整體的環境;因此,法鼓山的具體工作,就是在觀念上,勸導大家要少欲知足、知恩報恩;在方法上,勸勉大家要用念佛、拜懺、持誦、禪修等項目,來做心理層面的淨化。

心靈清淨,對於所處環境的感受,一定是安定的、安全的;心靈不淨,縱然佛國在眼前,也會覺得所處的環境是不安混亂的。

有一次一家保全公司的保全人員,要我坐在他們的車上,兩邊各有一個人,都佩帶著手槍,說是為了讓我有被保護的感覺。

我跟他們說;「本來我是來去空空,覺得很安全的,現在你們坐在我旁邊,反而讓我覺得危機重重!」因為萬一手槍走火,或是有人看到兩位保鏢在左右保護著,誤以為我很有錢,動了歪主意,結果適得其反,而且我身上也真的沒有錢,反教對方失望,豈非對不起人了!

因此,如果心中沒有安全感,你就不得安全,心中不為安全問題煩心,就是安心的人,而且你所處的這個世界,就是佛國淨土。

(二)生活環保

如果生活整潔、簡朴、節約,就不會浪費自然資源;安寧、平靜、清淨,就不會製造環境污染,人類生活環境的品質就會改善。

目前我們所處的環境,有空氣污染、土地污染、水資源污染、噪音污染等,到處髒、亂、渾、濁、不安寧,使大家失去了安全感和安定心,因此法鼓山正積極推動生活環保。

例如我們提倡舊物新用、兒童玩具及書籍交換、垃圾分類分級、資源回收,該用、需用的用到不能用為止,不需用的盡量少買乃至不買,並且推廣環保餐具及環保購物袋;鼓勵辦公室裡一紙至少兩用,然後集中回收,轉為再生紙。

(三)禮儀環保

佛教特別重視禮節和威儀。目前法鼓山所提倡禮儀環保的內容包括:在個人方面,待人接物時要合掌問訊,一言一行,尊敬對方,除了要口稱「菩薩」、「師兄」、「師姊」、「阿彌陀佛」、「謝謝你」等,並且不說粗俗語、低俗語、流俗語;在社會群體方面,提倡婚喪喜慶的隆重莊嚴,並曾出版了一本《一九九四年禮儀環保實錄》,裡面詳盡介紹了這幾年來持續推行的佛化聯合婚禮、佛化聯合祝壽、佛化聯合奠祭的情形,同時也分別出版了《佛化家庭手冊》、《佛化奠祭手冊》、《喪禮與助念手冊》、《禮儀環保手冊》以及《佛化婚姻與佛化家庭》等小手冊。

其中的佛化婚禮,是針對中國人婚喪喜慶的習慣,漸漸變成吵鬧喧嘩與浪費鋪張,只講排場,不顧尊嚴,失去了禮儀的功能,品格低俗,早與現代世界的文明脫節,甚至被國際媒體視為奇風異俗,因此,我們不遺餘力的在推行禮儀環保,目前已有很好的反應。

(四)自然環保

佛陀曾告訴我們,我們的身心世界,都是修行佛法的道器和道場。我們對所處的自然環境,要將它當成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來看待,也要當成是自己的家、自己的床鋪、自己的座位來看待。因此,保護自然環境的觀念,不但對動物要愛護,對植物以及一切生物的生存環境,空中的、地面的乃至地下的一切資源,都要善加保護。

用法鼓山的共識來因應嶄新的世紀

我們的理念──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我們的精神──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我們的方針──回歸佛陀本懷,推動世界淨化。我們的方法──提倡全面教育,落實整體關懷。

法鼓山所推動的全面教育,包括從結婚、胎教、幼兒教育、青少年教育、宗教的人格教育、老年人的關懷教育以及臨終關懷的生死教育。目的是在對人類關懷,提升人的品質,使得人人都能見到自心中的淨土。

大家不要小看自己,只要有一個念頭跟慈悲、智慧相應,那麼你這一念,就是生活在自己內心的淨土裡;以這樣的精神,影響我們的家庭及全面的生活環境,人間淨土就會普遍地、漸漸地落實出現了。

法鼓山所要達成的目標,就是淨化人心、淨化社會、提升人品、改善環境、安定人心、安定社會。如此,才能完成和諧的人生、和樂的社會、和平的世界。

但願我們共同努力、實踐、推廣,讓我們有大信心、大願心,因應嶄新的二十一世紀。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聖嚴法師文章列表

平安在哪裡

一餐廳老闆聽人傳言,台灣將面臨大劫、大災。自此日夜...

脫離了生活,佛法一點用處也沒有

太虛大師曾說中國佛學的特質在禪,而禪的特質又是什麼...

怎樣求得平安

同樣是拜佛,許多人的目的,並不盡同;有的求福,有的...

平安無事清清淨淨,就是究竟的福報

在政治哲學上,如果想立功創業,就要注意 其安易持 這...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生活》

第一篇 四恩總報 壹 四恩總報的意義 經云:諸法因緣生...

如何看待人間佛教與淨土法門的關係

問: 如何看待人間佛教與淨土法門的關係? 大安法師答...

學佛要從做人開始

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

諸佛為何選擇在人間而非天界成佛

《增一阿含經》中,記載過一則公案帝釋天供養釋尊時,...

【大藏經】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大藏經】【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大藏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

聖嚴法師《無常就是永恆》

一般人對人生的追求,大多從物質、精神、永恆三個方向...

聖嚴法師《共修與獨修》

為什麼一定要共修呢?只要夠虔誠,難道不能一人隨時隨...

聖嚴法師《擁抱孤獨,擁抱親密》

有時候,接觸到一些人,他們對我訴說著「人在江湖,身...

聖嚴法師《地觀》

在平常的意識形態中,每個人都幻想著以為自己是很巨大...

聶光堅的往生故事

聶光堅,乃湖南聶雲台居士之侄子。曾留學美國,天資聰...

淨界法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

勸人往生西方也等於成就自己

勸進行者,念佛消災。一個淨業行人,當自己走向信願持...

通過外在的浴佛,來改變我們的內心

在浴佛法會的時候,我們要誦一個偈子,我今灌沐諸如來...

為什麼要念「南無阿彌陀佛」

我在前面的博文 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 中提到: 南...

你能觀照的心,也是唯心所現的一個因緣

若已了知彼義無者,蛇覺雖滅,繩覺猶在。 我們前面以無...

切莫隨便呵毀僧伽

僧眾這麼多,當然龍蛇混雜,有聖僧也有凡僧,有持戒清...

因夢出家--夢參長老的傳奇故事

觀夢自在,你相信夢嗎?你會按照夢中的意境真實去做嗎...

依報隨著正報而轉

今天跟大家分享佛法的另一個重要原理,依報隨著正報轉...

印光大師:濟公乃大神通聖人

道濟禪師,乃大神通聖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顯...

為了這一大事因緣——往生西方

今天我們《莫到老來方修道》,要講到關於第二個大的部...

逞強好勝,終非道人資格

參禪人,只顧真參,只忙努力工夫,打失時,用頭觸柱,...

【佛教詞典】續日本高僧傳

凡十一卷。日本真言宗道契撰。繼師蠻所著之本朝高僧傳...

【佛教詞典】善法罵

假藉善事來毀辱人或諷刺人,稱為善法罵,如說「你是大...

【視頻】南無阿彌陀佛(閩南語)

南無阿彌陀佛(閩南語)

【視頻】慧律法師《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慧律法師《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