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眾生者,即是不生不滅義

大安法師  2023/04/02  大字體  護眼色

眾生者,即是不生不滅義

次觀眾生世間清淨。此門中分為二別:一者觀察阿彌陀如來莊嚴功德,二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觀察如來莊嚴功德中有八種,至文當目。

問曰:有論師泛解眾生名義,以其輪轉三有,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今名佛菩薩為眾生,是義云何?

答曰:經言:「一法有無量名,一名有無量義。」如以受眾多生死故,名為眾生者,此是小乘家釋三界中眾生名義,非大乘家眾生名義也。大乘家所言眾生者,如《不增不減經》言「言眾生者,即是不生不滅」義。何以故?若有生,生已復生,有無窮過故,有不生而生過故,是故無生。若有生,可有滅;既無生,何得有滅?是故無生無滅是眾生義。如經中言:「五受陰通達空無所有,是苦義。」斯其類也。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

下面進入第二個結構段,就是正報的莊嚴,稱為「眾生世間清淨」。觀眾生清淨,這裡又分出兩個類別:第一類是觀察阿彌陀佛,就是極樂世界教主的莊嚴功德,這有八種;第二類是觀察極樂世界諸菩薩的莊嚴功德,這有四種。等到偈頌部分會一一涉及。

這裡曇鸞大師施設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還是很有新意的。有人問,有論師——論師就是能了解教理,討論法義的,都稱為論師。論師一般理解「眾生」的這個名相,是由於在三界輪迴,生生世世受眾多的生死,所以稱為眾生。現在天親菩薩在這裡竟然把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的菩薩也稱為眾生,這個法義怎麼理解?一般我們認為,佛菩薩稱為眾生好像就跟我們一樣了。

你看這種回答,說明一個本質義,這需要了解的。佛經常常說:一法有無量名,一名有無量義。就是名和法的關係。名,就是名相、概念,它所指稱的東西。這裡面,名和義是有多樣的,有一種名可以有無量義。比如「心」這個名相,它就有不同的含義。這個「眾生」也是有多種含義。如果把眾生理解為在輪迴裡面受眾多生死為眾生,這是屬於小乘論師解釋三界中眾生的名相和法義,不是大乘論師對這個眾生名義的理解。大乘佛法怎麼理解這個眾生?小乘法是從現像當中作了一個概述,不斷地輪迴就叫眾生。大乘家他是要站在一個本質義去把握它的本質。

這裡就引用了一部經《佛說不增不減經》,這部經也恰好是菩提流支翻譯的。在這部經裡面由尊者舍利弗來發問,說輪迴過程當中,此眾生聚、眾生海,是有增減,還是無增減呢?「此義深隱,我未能解」。要談眾生界有沒有增減的問題。佛回答:如果說見眾生界增,見眾生界減,這就是大邪見。由這個大邪見,他就在無明長夜當中造作種種的惡業——行邪道。

那正確的知見是什麼呢?就是眾生界和法身是不二的。不離眾生界有法身,不離法身有眾生界;法身即眾生界,眾生界即法身。所以這兩法是同一種含義,不同的名相概念。因為法性就是不增不減的,常恆如是的,是不可思議的清淨法界,以這個大乘的意思來說,眾生就是不增不減的,就是那個法身。般若經典當中常常講這一點,佛度無量眾生,實無一眾生可度。因為眾生的本質就是不增不減的,就是法性,顯現一個五蘊的幻相,只是我們妄想出來的產物。

「眾生者,即是不生不滅義」。進一步解釋,何以故?這些都是《中論》裡面的意思。《中論》《十二門論》都討論這個問題。就是對生和滅的理解,我們在現象界被它迷惑了。如果說有生,生了,生又有生,生又有生,它就有無窮過,就無有窮盡。正因為有無窮過,是故,本質上來說生是不生的——生即不生。那既然是不生的東西,它肯定就是不生,不可能不生的那種狀態又出了一個生,那是不相應的。所以說它生,說它不生,都是有過失,是故就是無生。是故言無生,如果說有生,就有滅。談生滅是對待法。說有一個東西生起來了,這個過程又壞滅了,但是本質上它是無生,無生當然就沒有滅。所以「無生無滅是眾生義」。

《華嚴經》常常有一句: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由這個不生不滅的自性清淨心生起佛菩薩,生起一切眾生,所以是心是眾生,是心是佛菩薩。從本心,就是無生無滅的自性本心來說,眾生跟佛是平等的。這樣理解心佛眾生就平等無差別。

進一步再援引《維摩詰經》。《維摩詰經》裡面,這是談維摩詰居士示疾,佛就派弟子們去探疾。這些弟子一一都說自己不堪去探疾,就是他們日常都被維摩詰居士所勘驗得有點下不了台,智慧不夠。這裡就談迦旃延尊者,他正在給新比丘說佛的法義。迦旃延是屬於佛的弟子當中分別佛語中第一,他就為這些比丘講什麼是苦,什麼是空,什麼是無常之義,講寂滅之義。苦、空、無常屬於有為法的法義,寂滅屬於無為法的法義,一般小乘教會界定得很清楚。

然而迦旃延正在講的時候,維摩詰居士路過,聽了之後就否定他說的,說:「你不要以生滅心說實相法。」你說的都是用生滅心來說實相法。於是維摩詰就說什麼是無常義,「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什麼是苦義呢?「五受陰通達空無所有,是苦義」。第三就是諸法畢竟無所有,是空義;於我、無我即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生,今則無滅,是寂滅義。維摩詰居士站在大乘圓頓的法義上去界定苦、空、無常、無我、寂滅這個意思。

這裡曇鸞法師就選用了「五受陰通達空無所有,是苦義」。這怎麼理解?五受陰,受陰就是我們的五陰——色受想行識。我們眾生的五陰都是有煩惱的,叫有漏五陰。有漏五陰,肯定就有慾望,愛染生死。聲聞教就認為這個五受陰起就是一切痛苦生起來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為苦義。

站在大乘佛法的角度,要通達五受陰空無所有,內外常空,五受陰也沒有什麼起,本來就沒有生起,誰生苦呢?沒有生苦的對像,這才叫真苦義。所以,這叫五受陰通達空無所有。既然空無所有,也沒有什麼苦不苦的意思,就離開了苦和不苦的這種對待。

《中論》直捷它的本源去表達它的真相,談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斷不常,都是表達一切法的空性——畢竟空,無所有,直達這個本源。《維摩詰經》裡面所表述的,就跟《不增不減經》裡面對眾生的如實的、本質的界定是同一類別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可以把阿彌陀佛、菩薩都放在眾生的這個概念當中來表述。

《往生論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把自己料理好了,才能夠有悲心去度眾生

佛陀建立僧團的目的,也就是續佛慧命,領眾修行,傳承...

菩薩四十六輕戒之來求法不施予

《集頌》:1、他來求法懷嫌恨,恚惱嫉妒不施法。或作變...

地藏菩薩的第一大願

地藏經的第一品《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品就是第一大...

彰顯佛的果德

我們今天講這個緣起門裡邊的第三個因緣,叫做顯現他的...

法佈施為一切佈施之首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

地藏菩薩跟其他的菩薩有何不同

【又是菩薩。名為善安慰說者。】 地藏菩薩跟其他的菩薩...

分別與不分別,兩者應如何平衡

問: 師父!您說對每一件事都打妄想,那你背後的生死業...

以扶乩提倡佛法,雖有小益根本已錯

扶乩,乃靈鬼作用,其言某佛,某菩薩,某仙,皆假冒其...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大藏經】【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大藏經】【註音版】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大藏經】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精力專注念佛時為何昏沉

問: 我每當精力專注能念佛時就會昏沉,反而是妄想多...

礦工方便比喻引渡工程師

李圓淨居士編寫《印光大師嘉言錄》。他就在一篇文稿裡...

念佛法門是可以驗證的

我們體會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不可思議,吾人的心性功德...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此二句,名莊嚴性功德成就。...

十善業道之不殺生

在身三、口四、意三的三業中,佛陀把殺業放在第一位,...

怎樣才能做到持戒清淨

問: 怎樣才能做到持戒清淨? 淨界法師答: 自責汝心...

念佛必須持戒

不管修什麼法門,都必須持戒,當然念佛也不例外。 戒律...

修白骨觀的三個階段

白骨觀即觀想人的身體成為白骨的修法。貪慾熾盛的眾生...

可以不善待這個色身,以便早日解脫嗎

問: 請慈悲的上宏下海法師開示,人生既然這麼苦,我...

為什麼雞蛋和牛奶不能吃

清淨比丘及諸菩薩,於歧路行,不蹋生草,況以手拔。雲...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我們來看看現在的人生。你看看這個世間上,虛空的相越...

閻王也怕阿彌陀佛

再說這位黃太太,又告訴大家一則阿彌陀佛的偉大,連閻...

居士講法、僧人居住居士家如法嗎

問: 末法時期白衣上坐,講僧團過失,謗僧。王翠明女居...

藕益大師含淚念佛

我看蕅益大師的傳記,蕅益大師24歲出家,25歲開悟。他...

把這四顆心融入生活工作中

一、 一顆感恩心 施恩勿念,受恩莫忘,做人需要懂得感...

【推薦】清明節佛弟子應該怎麼做

清明,是我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傳統的清明節...

【佛教詞典】鵝王別乳

(傳說)和水乳置之於一器,則鵝鳥但飲乳汁而留水。祖...

【佛教詞典】三界(二)

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界者分義,語曰界分是...

【視頻】法宣法師《西方要訣釋疑通規》

法宣法師《西方要訣釋疑通規》

【視頻】五戒詳解

五戒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