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眾生者,即是不生不滅義

大安法師  2023/04/0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眾生者,即是不生不滅義

次觀眾生世間清淨。此門中分為二別:一者觀察阿彌陀如來莊嚴功德,二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觀察如來莊嚴功德中有八種,至文當目。

問曰:有論師泛解眾生名義,以其輪轉三有,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今名佛菩薩為眾生,是義云何?

答曰:經言:「一法有無量名,一名有無量義。」如以受眾多生死故,名為眾生者,此是小乘家釋三界中眾生名義,非大乘家眾生名義也。大乘家所言眾生者,如《不增不減經》言「言眾生者,即是不生不滅」義。何以故?若有生,生已復生,有無窮過故,有不生而生過故,是故無生。若有生,可有滅;既無生,何得有滅?是故無生無滅是眾生義。如經中言:「五受陰通達空無所有,是苦義。」斯其類也。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

下面進入第二個結構段,就是正報的莊嚴,稱為「眾生世間清淨」。觀眾生清淨,這裡又分出兩個類別:第一類是觀察阿彌陀佛,就是極樂世界教主的莊嚴功德,這有八種;第二類是觀察極樂世界諸菩薩的莊嚴功德,這有四種。等到偈頌部分會一一涉及。

這裡曇鸞大師施設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還是很有新意的。有人問,有論師——論師就是能了解教理,討論法義的,都稱為論師。論師一般理解「眾生」的這個名相,是由於在三界輪迴,生生世世受眾多的生死,所以稱為眾生。現在天親菩薩在這裡竟然把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的菩薩也稱為眾生,這個法義怎麼理解?一般我們認為,佛菩薩稱為眾生好像就跟我們一樣了。

你看這種回答,說明一個本質義,這需要了解的。佛經常常說:一法有無量名,一名有無量義。就是名和法的關係。名,就是名相、概念,它所指稱的東西。這裡面,名和義是有多樣的,有一種名可以有無量義。比如「心」這個名相,它就有不同的含義。這個「眾生」也是有多種含義。如果把眾生理解為在輪迴裡面受眾多生死為眾生,這是屬於小乘論師解釋三界中眾生的名相和法義,不是大乘論師對這個眾生名義的理解。大乘佛法怎麼理解這個眾生?小乘法是從現像當中作了一個概述,不斷地輪迴就叫眾生。大乘家他是要站在一個本質義去把握它的本質。

這裡就引用了一部經《佛說不增不減經》,這部經也恰好是菩提流支翻譯的。在這部經裡面由尊者舍利弗來發問,說輪迴過程當中,此眾生聚、眾生海,是有增減,還是無增減呢?「此義深隱,我未能解」。要談眾生界有沒有增減的問題。佛回答:如果說見眾生界增,見眾生界減,這就是大邪見。由這個大邪見,他就在無明長夜當中造作種種的惡業——行邪道。

那正確的知見是什麼呢?就是眾生界和法身是不二的。不離眾生界有法身,不離法身有眾生界;法身即眾生界,眾生界即法身。所以這兩法是同一種含義,不同的名相概念。因為法性就是不增不減的,常恆如是的,是不可思議的清淨法界,以這個大乘的意思來說,眾生就是不增不減的,就是那個法身。般若經典當中常常講這一點,佛度無量眾生,實無一眾生可度。因為眾生的本質就是不增不減的,就是法性,顯現一個五蘊的幻相,只是我們妄想出來的產物。

「眾生者,即是不生不滅義」。進一步解釋,何以故?這些都是《中論》裡面的意思。《中論》《十二門論》都討論這個問題。就是對生和滅的理解,我們在現象界被它迷惑了。如果說有生,生了,生又有生,生又有生,它就有無窮過,就無有窮盡。正因為有無窮過,是故,本質上來說生是不生的——生即不生。那既然是不生的東西,它肯定就是不生,不可能不生的那種狀態又出了一個生,那是不相應的。所以說它生,說它不生,都是有過失,是故就是無生。是故言無生,如果說有生,就有滅。談生滅是對待法。說有一個東西生起來了,這個過程又壞滅了,但是本質上它是無生,無生當然就沒有滅。所以「無生無滅是眾生義」。

《華嚴經》常常有一句: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由這個不生不滅的自性清淨心生起佛菩薩,生起一切眾生,所以是心是眾生,是心是佛菩薩。從本心,就是無生無滅的自性本心來說,眾生跟佛是平等的。這樣理解心佛眾生就平等無差別。

進一步再援引《維摩詰經》。《維摩詰經》裡面,這是談維摩詰居士示疾,佛就派弟子們去探疾。這些弟子一一都說自己不堪去探疾,就是他們日常都被維摩詰居士所勘驗得有點下不了台,智慧不夠。這裡就談迦旃延尊者,他正在給新比丘說佛的法義。迦旃延是屬於佛的弟子當中分別佛語中第一,他就為這些比丘講什麼是苦,什麼是空,什麼是無常之義,講寂滅之義。苦、空、無常屬於有為法的法義,寂滅屬於無為法的法義,一般小乘教會界定得很清楚。

然而迦旃延正在講的時候,維摩詰居士路過,聽了之後就否定他說的,說:「你不要以生滅心說實相法。」你說的都是用生滅心來說實相法。於是維摩詰就說什麼是無常義,「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什麼是苦義呢?「五受陰通達空無所有,是苦義」。第三就是諸法畢竟無所有,是空義;於我、無我即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生,今則無滅,是寂滅義。維摩詰居士站在大乘圓頓的法義上去界定苦、空、無常、無我、寂滅這個意思。

這裡曇鸞法師就選用了「五受陰通達空無所有,是苦義」。這怎麼理解?五受陰,受陰就是我們的五陰——色受想行識。我們眾生的五陰都是有煩惱的,叫有漏五陰。有漏五陰,肯定就有慾望,愛染生死。聲聞教就認為這個五受陰起就是一切痛苦生起來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為苦義。

站在大乘佛法的角度,要通達五受陰空無所有,內外常空,五受陰也沒有什麼起,本來就沒有生起,誰生苦呢?沒有生苦的對像,這才叫真苦義。所以,這叫五受陰通達空無所有。既然空無所有,也沒有什麼苦不苦的意思,就離開了苦和不苦的這種對待。

《中論》直捷它的本源去表達它的真相,談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斷不常,都是表達一切法的空性——畢竟空,無所有,直達這個本源。《維摩詰經》裡面所表述的,就跟《不增不減經》裡面對眾生的如實的、本質的界定是同一類別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可以把阿彌陀佛、菩薩都放在眾生的這個概念當中來表述。

《往生論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濟群法師《人生佛教的弘揚》

佛法是人生的智慧,是生活的智慧,濟群法師的這一理念...

教化兒童

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園精舍時,有一天,在行化的途中,...

居士如何護持正法

佛教是一個團體 佛教講四眾弟子,也講七眾弟子,範圍是...

現代傳播方式讓弘法觸手可及

編者按:2012年4月25日至27日,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在...

比丘度化阿恕伽王建塔因緣

阿恕伽王(又稱阿育王)是一位暴虐無道、瞋怒好殺的君王...

忍力不堅固,而欲度眾生的尷尬下場

為什麼要往生西方?因為從佛教的根本情懷來講,是為了...

佛教要跳出寺院的圍牆走向社會

太虛大師痛感早期佛教改革運動之失敗,並為反擊社會上...

有修行了,自然會有人護持你

以前去太平岩寺聽課,有個比丘尼法師開示,他說他常常...

【大藏經】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靈鷲...

【大藏經】右繞佛塔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及...

【大藏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大般...

【大藏經】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佛弟子的一言一行是佛法的表達

問: 弟子的婆婆九十三歲,公公八十九歲。弟子非常想回...

不淨觀是對治淫慾心的方法

綱常名教之防,莫過於禮。男女有別,非禮勿視,便是戒...

臨終往生是否需要正念

問: 關於臨終往生是否需要正念,是否平時具足信願持...

緣是我們多生多劫積累而來的

阿彌陀佛因地修行做法藏菩薩,在這個世間發願修行,而...

讀楞嚴經看什麼

大家都是佛弟子,我們在佛門裡面常會感慨,或者聽聞到...

四攝法在弘法中的運用

第一是佈施 1、財佈施 我們到一個地方弘揚佛法、建立...

如何放下煩惱

問: 如何放下煩惱? 正如法師答: 人生在世,煩惱總是...

戒法是否允許重受

關於重受的問題: ▲《業疏》云:若准《多論》,不得重...

孝道是什麼,該如何弘揚孝道

問: 現在弘揚《弟子規》的朋友們也經常宣揚《二十四...

慧律法師《斷除四煩惱》

一、四煩惱 二、建立正確心態 三、結語 一、四煩惱 ...

淨界法師:唯識三十頌直解

本頌是印度的大論師天親菩薩所作,雖然只有三十個偈頌...

【推薦】遭受任何痛苦,都是自己業力的顯現

佛陀在經典上說: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有情眾生的依止...

高僧大德為何偶爾也會示現重病纏身

問: 三寶弟子請法師開示,法師或高僧每天弘法利生,...

很有道理的60句

1,老鼠嘲笑貓的時候,身旁必有一個洞。 2,站在山頂...

與各種人相處的秘訣

會與人相處,可以讓你少走彎路,盡早成功。其實,每一...

能夠這樣至心念聖號,求什麼就能得到什麼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身心憂苦眾病所惱。有能至心稱名念...

【佛教詞典】奈落

(界名)又作捺落,那落。捺落迦之略。...

【佛教詞典】中有何處入胎

【中有何處入胎】 p0362 大毗婆沙論七十卷十一頁云:問...

【視頻】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文殊講堂一佛一拜)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文殊講堂一佛一拜)

【視頻】則莊法師《西方發願文》釋義

則莊法師《西方發願文》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