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聖嚴法師《平安的人間》

聖嚴法師  2011/06/25  大字體  護眼色

第五篇 現代青年的生活環境與身心安定

現代青年如果能學會不論遇到何人、碰到何事、發生何種情況,都能使自己的身心安定,也就是練成處處安身、時時安心的修養工夫,就能夠左右逢源而萬事如意了。

「現代」的定義是可廣可狹的。廣是指自十八世紀末的工業革命以來,都可稱作現代;狹則是指目前的時代,也就是當代,或稱為時下。

現代與古代的不同之處,是科技文明使得人類生活環境快速地變遷,空間感縮小、時間感加快,連帶著人類的價值判斷及生活方式,也跟著快速改變。而新事物、新知識、新消息,更形成了一波接著一波的新誘惑及新壓力,使得人類的內心,被擠壓得喘不過氣來。

年齡層較高的中年人及老年人,雖然也同樣受到這些情況的衝擊,不過他們已能學習著去面對、去適應。但對青年人而言,雖然可塑性高,可是心向未定,所以可染度也高。

因此,在現代社會的生活環境中,青年人的身心,是很不容易安定的;茫然的失落感,使得他們在缺乏目標的情況下,雖然擁有許許多多的幻想,卻不知道省思自己的將來,只一味地追求夢想,追求成功,企圖為個人前途,創造奇跡式的未來。

就這樣隨著生活環境的快速變遷,青年人的身心也被卷入了這種多變的現實漩渦中;除了極少數的例外,多半的年輕人便在這種苦悶中接受衝擊,使得他們的身心更加不安定。

心靈本質永遠相同

其實,時代雖有古今的不同,環境雖有新舊的差異,生產的文化雖有人力勞動與機械科技之間的懸殊,然而人類心靈的本質,卻是永遠相同,也是到處不變的。

從人性的分析來看,人類的心靈可明可暗、可善可惡。但既然稱為人性,就必然與物性不同,所以棄暗投明、抑惡揚善是人的天性。只不過人們往往為了追求個人的便利及一己的安全,便會傾向於自私自利。

不過自私並非就是可惡,多半是為了貪圖眼前近利,而失去遠景,為保自利而損害他人;尤其是青年人因涉世不深、思慮不周,心志往往隨著環境的誘惑與刺激,只能看到目前的近利;想到的,也僅及於個人的私利而已,以至於常常會跟著時代環境的風暴,團團打轉,不論是求學、就業、交朋友,乃至結婚成家,都沒有一定的準則,既讓他們自己陷於苦惱,也會讓他們週遭相關的人及生活受到困擾。

自有人類以來,人心就有煩惱,原因就是為了自求安全的保障,結果反而可能侵害到他人的安全,以致人人都失去了安全,又造成人人自危,無法安心。

事實上,生存於世間,不可能有絕對安全的保護,也不可能有絕對安全的地方,人們若能坦然面對這一事實,接受它、處理它,便能安身,也能安心了。雖然年輕人較少考慮安全保障的問題,而較著重於自我的伸展,可是,盲目而無原則的伸展自我,也會為自己的身心帶來不安。

建立正確的志向

青年人想要伸展自己的長才,追求美好的未來,這當然是值得鼓勵的一種進取心。在佛教的立場,也鼓勵青年人要有大志向,要有新抱負,要有勇往直前的求學熱誠與創業精神。例如《華嚴經》中的善財童子,就是一位標準的佛教青年,他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千辛萬苦,遍歷千山萬水,訪問了五十三位大學問家、大宗教家、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大事業家,乃至各行各業的專家。

可是,一般人觀念中的大志向,總是脫離不了名望、財富、權勢、地位,但如果人人都是如此,就會造成爭奪的不安。追求到了的人,一方面害怕失去,一方面又希望求得更多,心中還是不安;追求不到的人,便有失落感而成為遊走於社會邊緣的失意人,他們在正常的社會中無法獲得肯定,便別走蹊徑,另尋伸展自我的活動方式了。

我在美國見到許多美國青年,如果遇到學業、家庭、工作上的瓶頸時,便會暫時擱下一切,去過一陣子浪游的生活,當他們在遊歷各地一段時日之後,心情緩和了,便會再回到學校或再找工作。

又例如我在美國遇到不少醫師及律師的兒子,他們並沒有進入大學繼續念書,反而是去從事勞力的工作,不但他們自己不覺得有何不妥,連他們的父母也不覺得有什麼丟臉。因為他們尊重個人的性格及心向,並不強求青年一定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才,不過美國的父母畢竟不像中國父母那樣,不會把自己的希望完全寄託在兒女身上,所以他們的青年便有較大的自我發展空間。

其實,做勞力的工作及勞心的工作,只要能身心安定、健康,又有什麼不可呢?

給現代青年的建言

所以,我願給現代青年四點建言:

認識自我的能力和興趣,選對自己應該走而又可以走的路。

安定身心於現實的環境,不但面對它,還要接受它、改善它,然後放下它。

確定一生的方向,在既定的方向與認知內,步步踏穩,時時向前,盡管經常變換立足點,但千萬不能失落了方向感。職業和執掌可以改變,人生的方向卻不能改變。

對於名、利、權、勢、位,不必排斥,但卻不能僅是為了名、利、權、勢、位的追求而生活。生活的目的應該是平安快樂,生命的價值應該是自安安人。

對政府與社會的建言

為了現代青年的幸福,對於我們的政府及社會,我也有四點建言:

讓不同心向及不同天賦的青年,有學習所長、發揮所長的教育環境及工作環境。

尊重那些失落自信心的青年們,用教育設施及社會資源,幫助他們重建自信心。

鼓勵政府及民間增設青年活動的項目,讓青年們蓬勃旺盛的體力及好勝鬥勇的性向,獲得規律、正常的紓解與肯定。

人品、家庭及社會價值觀的評斷,不要用學校的分數、知名度的大小、財富的多少、權勢的強弱、官位的高低來做標準,應當以各人先天的條件及後天的努力來衡量,凡是盡心盡力來成長自己、利益他人的人,便是一位成功者。

社會大眾對於現代青年的安定成長,都有責任。由於人心浮動、社會不安,青年才會彷徨;所以法鼓山特別提倡安心、安身、安家、安業的「四安」運動,讓我們大家努力建設一個安和樂利的明日世界。(一九九五年七月十五日,講於台北安和分院「其實你不懂我的心」座談會)

第六篇 佛法與教育

佛的意思是覺,就是智慧的意思。佛法的教育是從智慧的立場及態度,來推動慈悲的教化功能。

慈悲是什麼?「慈」是予樂──給人安樂;「悲」是拔苦──救濟人的痛苦、苦難。把人從苦難之中救出來之後,一方面主動給予他們幸福安樂,另一方面則是準備好安樂的環境給他們,這就是佛法的功能。

在我們的人間,何處沒有苦難?又有誰不需要安樂?所以站在佛法的立場,教育的對像是沒有特定目標。法鼓山四項共識中,「我們的方法」是:「提倡全面教育,落實整體關懷。」這不但是法鼓山辦教育的具體作法,也可說是佛教的教育。

胎兒期教育──父母身教

母親在懷孕時,對胎兒的教育叫「胎教」,胎教怎麼教,是用語言教呢?還是用文字教呢?其實,應該是母親在剛懷孕時就要教育自己,教育自己不要生氣,不要動情緒,不要起貪、瞋、癡。因為如果母親的心態有問題,情緒不平穩,小孩子在母胎中便會受到惡質的影響。

從佛經中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非常重視胎教,並且講述了自己在母親胎裡的情況。例如在《大藏經》本緣部裡面就有一部《佛本行集經》,講述釋迦牟尼佛從入胎,一直到出胎為止的過程,以及他的母親對他的胎教。經文中記載,佛陀的母親在懷胎過程中,彷彿有一個菩薩在她腹胎中,不但心裡不起一點煩惱,連一舉手、一投足,每個動作、每個念頭,都是那麼有威儀,合乎禮貌,乃至於合乎聖賢的標準。

由於胎教非常重要,所以對於剛結婚的夫妻,如果計畫生育小孩,我都會提醒他們,應該馬上準備胎教,改正不良的生活習慣,作息循規蹈矩,否則當你還在喝酒、打牌、抽煙,甚至吸毒時,如果已經懷孕,便已毒害了你的小寶寶、小菩薩了。如果要等到懷孕以後才開始注意胎教就已經太遲了,而且那時候習慣已經不容易改變。

如果能夠真正落實胎教,當父母把小孩子生下之後,父母本身必也同時被教育了。所以胎教對胎兒、對父母都是很重要的。

嬰兒期教育──注入慈悲與智慧

小孩子出生後,就開始嬰兒期的教育。不要以為嬰兒什麼也不懂,不教育沒有關係。嬰兒在英文裡稱為it(它),不是叫he(他),或she(她),因為以前人認為嬰兒不懂事,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佛教徒認為嬰兒都是小菩薩,我們不但要尊敬他、尊重他,還要小心照顧他、教育他、熏陶他。嬰兒雖然不懂事,可是父母的心情是能夠影響嬰兒的,所以要用慈悲心、愛心,用智慧來養育小寶寶。這期間,父母也等於是在教育自己了。

曾經有一對夫婦生了一個孩子,一出生就是畸型與智障,醫生告訴他們說:「你們將來有罪受了,直到小孩死了為止,他永遠是要受人照顧的,你們要有心理準備。」或許有些人聽了便會一走了之,把孩子留在醫院裡,置之不理。

但是這對父母因為是佛教徒,所以他們說:「這也是我們做父母的業報,連累到孩子,使孩子受苦、受難、受罪,所以,這輩子我們一定要好好照顧這個小孩。」

之後,他們帶了孩子來見我,請我給他們祝福,我除了關懷、祝福他們,也告訴這對夫婦:「第一,盡量找醫生以醫療照顧他;第二,勤做佛事,一方面多行佈施,一方面要常念觀世音菩薩。」

他們聽了我的話之後,不但以極大的慈悲心、愛心、細心來照顧這個小孩;還經常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勤做佈施,為這小孩做功德。就是因為父母這樣做,把小孩當成菩薩來照顧,孩子便受到影響,在各方面都有進步與成長,目前不但家庭和樂,事業也做得很好。

兒童期的教育──建立宗教信仰

孩子進入兒童期後,教育就越來越重要,這時候做父母的應該要帶孩子來學佛、信佛。

現在很多父母親自己皈依三寶,卻不要孩子學佛,認為孩子還小沒有選擇能力,強迫他們到寺院皈依是不公平的,應該讓他們長大後自己做選擇,其實這種論調絕對是錯誤的。

如果孩子在小的時候,時常看到觀世音菩薩的形像,禮拜觀世音菩薩,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講佛教的兒童益智故事給他們聽,教他們懂慈悲、有智慧,自然而然看到青蛙、蒼蠅、螞蟻都會不忍心殺,長大以後就不容易學壞。

所以不妨從小就讓孩子建立宗教信仰,不要等到他長大了,進入所謂的「叛逆期」,發現孩子出現問題了,才要他們接受宗教,這時候就很困難了。

學校教育──著重人格教育

學校教育可以分為知識的教育、人格的教育以及技能的教育。

技能教育是教人一技之長,以便往後能謀生存,維持生活;知識的教育是在傳授學問;人格的教育是使得人的品格提升。在這三種之中,以人格教育為基礎,為最重要。

我對我所創辦的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學生有三點要求:「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學問第三。」我們研究所本身雖然是在傳授知識學問,但是我勉勵學生們要把道心擺在第一。

道心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人格教育、人品教育。一個人如果沒有道心,表示他的人格有問題,品德有問題;一個品格有問題的人,學問再好,對我們這個社會及世界是沒有好處的;尤其是人品壞、學問好的人,反而會以聰明才智犯罪,造成更大的傷害。所以品格教育是第一要緊,寧可學問差一點也沒關係,但品格是一定要有。

健康為其次,除了身體的健康之外,還要有心理的健康、精神的健康,如果身體和心理不健康,這個人便會為他自己製造困擾、煩惱、痛苦,也會為和他一起生活的人帶來麻煩、負擔與痛苦。

學校教育不但要朝人格教育、身心健康與傳授知識這三個方向來做;而且應該如同孔夫子所說的「有教無類」,對任何人都不失望;這也就是佛法所認為的,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所以都是能夠被教導的,只是在不同的情況下應該給他不同的教育,這也就是佛法教育的基本原則。(一九九四年九月十日講於宜蘭,法鼓山宜蘭辦事處整理成文)

第七篇 家庭美滿與事業成功

從禪修者的立場,談家庭美滿與事業成功的原則,可以用兩句話來表達:「以全心全力關懷家庭,用整體生命投入事業」。

如果能夠全心全力關懷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不論貧富貴賤,必定會使得全家老少健康安樂;如果能夠用全部的生命從事工作,不論職位的高低大小,也必定能使自己和他人同享成功的經驗。

物質生活的富足,未必贏得家庭的美滿;而虛有其表的風光,也未必算是事業的成功。唯有使得一家大小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關懷的溫馨,家庭才會美滿;唯有投注全部身心於所從事的工作,才能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表現。

家庭親子,互敬互助

現代人由於過分強調個人,因而形成了親子間的代溝、夫妻間的裂痕,甚至兄弟姊妹間的隔閡。一家大小雖然生活在一起,卻各懷各的心事,不但一味要求對方配合自己,甚至彼此爭權奪利;到最後父母不明白兒女的心事,子女不體諒父母的苦心,丈夫與妻子彼此互不信任也互不相讓,幾乎每個人都對家庭失去了信任及安全感。

結果,年老的父母被送進老人院,少年的兒女性格叛逆,青年兒女也離家求獨立,連男女間的婚姻也顯得非常脆弱,人人稱羨的「美滿家庭」幾乎只成為一句口號、一種夢想。

其實,夫妻之間如果能夠相互尊重、相互體諒、相互學習、相互忠誠、相互關愛,那麼建立美滿婚姻的家庭,就不是一件困難的事。

經營事業,努力踏實

另外,社會的價值觀念混亂顛倒,多數人只知道以財產、名望、地位和權勢來當作事業成功的價值標竿,卻不知道這是要靠先天的福報以及後天的努力才能促成的。如果沒有先天的福報,單憑後天的努力,未必能在名利與權位上獲得稱心如意的滿足感。

許多人不明白這層道理,於是為了追求一己的私利,罔顧他人私益與群眾公益;企圖從社會的夾縫、法律的漏洞中,施展巧取豪奪、假公濟私、偷天換日的手法,無形中傷害了許多無辜的眾生,並且擾亂社會風氣,一時間看似飛黃騰達,終究還是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以及社會輿論的撻伐;就算暫時逃過了,也仍舊逃不出未來的因果業報。

因此,追求事業成功的理想,固然沒有錯,然而不合因果觀念的盲闖瞎拼,只會變成害己害人的狂徒惡漢和社會的罪人。

由於現代人普遍都是貪圖眼前的近利,在個人自我意識受到壓抑之時,便容易生起異動的念頭。所以現在各行各業的人事流動率日漸升高,甚至很多人是改行又改行,跳槽又跳槽,而在這種工作不穩定的狀況下,身心勢必無法安定,連帶的也造成家庭的不幸福。

當然,如果是階段性的轉換、計畫性的改行或調整性的陞遷,那都是成長的過程,也是邁向成功之道的必經步驟。可是如果是時時不滿現實的工作環境,不願全心全力投入於當下所從事的工作,就不可能從任何行業的任何工作中,獲得成功的果實了。

忙人時間最多

現代人幾乎無人不忙碌,為了賺取生活所需,往往不只有一項工作,有時還得身兼數職;也許白天已為個人的事業或工作累得喘不過氣來,晚上可能還有不得不出門的交際應酬。於是有些人因為忙於事業而疏忽了對家庭的關懷,每天早出晚歸,往往一星期之中難得跟子女打一、兩次照面,甚至夫妻之間也難有充分的時間來互相溝通。在如此繁忙而緊湊的生活中,該如何將家庭和子女照顧妥當,的確是一個大問題!

但是,以我個人的經驗,以及我的見聞所得,卻可以證明「忙人時間最多」,因為只要有心,「忙人」會充分運用時間、分配時間,兼顧家庭與事業的雙勝雙贏。

我自己雖沒有妻兒的小家庭來拖累,但卻有寺院的大家庭以及僧尼徒眾們的管教養衛,是身兼父母和老師的三重責任。我必須全心全力經營寺院、關懷徒眾,在極其繁忙的弘法日程中,總不忘對每一位弟子愛護關心,有時是采團體方式的討論指導,有時則用個別談話來開示勉勵。俗語說:「知子莫若父」,我是他們的師父,我應該是他們心目中的知己者,他們才會心甘情願做我的弟子。

同樣的,身為家長如果不知道子女的心向、性格、興趣、資質和潛能,也就沒有辦法指導子女,協助他們來選擇前途;如果不能陪伴著子女一同學習成長,做子女心目中的知音、知己,便不能取得子女的信賴,讓他們感到安全。

全心全力照顧家庭事業

對於家庭與事業,只要全心全力付出,必定能夠雙贏全勝。

我在指導禪修時,經常提醒大家:「活在現在,佛在現在。」意思是:及時努力、及時心安,以「一步一腳印,一印一個坑」的態度,提醒自己人生短暫,必須步步踏實,生命才有價值。

若在現實生活中,隨時隨地都以全生命去適應、感受,事後不牽掛其成敗得失,那就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的真義。

總而言之,只要家庭中每一位成員付出真誠的關懷,體會彼此的心境,不一定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就能使家庭幸福美滿;對於事業,只要在工作時全力工作,在思考時全心思考,在處理問題時,將全部生命投注進去,就能獲得輝煌的成果。

即使在物質方面沒有收穫,但對於身心的安定、經驗的成長、社會的貢獻,卻都是值得肯定的成就。(一九九五年八月十二日,講於台北安和分院「追求美好的成功人生」座談會)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聖嚴法師文章列表

平安在哪裡

一餐廳老闆聽人傳言,台灣將面臨大劫、大災。自此日夜...

脫離了生活,佛法一點用處也沒有

太虛大師曾說中國佛學的特質在禪,而禪的特質又是什麼...

怎樣求得平安

同樣是拜佛,許多人的目的,並不盡同;有的求福,有的...

平安無事清清淨淨,就是究竟的福報

在政治哲學上,如果想立功創業,就要注意 其安易持 這...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生活》

第一篇 四恩總報 壹 四恩總報的意義 經云:諸法因緣生...

如何看待人間佛教與淨土法門的關係

問: 如何看待人間佛教與淨土法門的關係? 大安法師答...

學佛要從做人開始

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

諸佛為何選擇在人間而非天界成佛

《增一阿含經》中,記載過一則公案帝釋天供養釋尊時,...

【大藏經】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大藏經】【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大藏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

聖嚴法師《無常就是永恆》

一般人對人生的追求,大多從物質、精神、永恆三個方向...

聖嚴法師《共修與獨修》

為什麼一定要共修呢?只要夠虔誠,難道不能一人隨時隨...

聖嚴法師《擁抱孤獨,擁抱親密》

有時候,接觸到一些人,他們對我訴說著「人在江湖,身...

聖嚴法師《地觀》

在平常的意識形態中,每個人都幻想著以為自己是很巨大...

聶光堅的往生故事

聶光堅,乃湖南聶雲台居士之侄子。曾留學美國,天資聰...

淨界法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

勸人往生西方也等於成就自己

勸進行者,念佛消災。一個淨業行人,當自己走向信願持...

通過外在的浴佛,來改變我們的內心

在浴佛法會的時候,我們要誦一個偈子,我今灌沐諸如來...

為什麼要念「南無阿彌陀佛」

我在前面的博文 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 中提到: 南...

你能觀照的心,也是唯心所現的一個因緣

若已了知彼義無者,蛇覺雖滅,繩覺猶在。 我們前面以無...

切莫隨便呵毀僧伽

僧眾這麼多,當然龍蛇混雜,有聖僧也有凡僧,有持戒清...

因夢出家--夢參長老的傳奇故事

觀夢自在,你相信夢嗎?你會按照夢中的意境真實去做嗎...

依報隨著正報而轉

今天跟大家分享佛法的另一個重要原理,依報隨著正報轉...

印光大師:濟公乃大神通聖人

道濟禪師,乃大神通聖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顯...

為了這一大事因緣——往生西方

今天我們《莫到老來方修道》,要講到關於第二個大的部...

逞強好勝,終非道人資格

參禪人,只顧真參,只忙努力工夫,打失時,用頭觸柱,...

【佛教詞典】續日本高僧傳

凡十一卷。日本真言宗道契撰。繼師蠻所著之本朝高僧傳...

【佛教詞典】善法罵

假藉善事來毀辱人或諷刺人,稱為善法罵,如說「你是大...

【視頻】南無阿彌陀佛(閩南語)

南無阿彌陀佛(閩南語)

【視頻】慧律法師《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慧律法師《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