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土五經一論的內容

2011/11/16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淨土五經分別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普賢菩薩行願品》,淨土五經通常與《往生論》併稱五經一論,為淨土宗之核心經典,《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由淨土宗泰斗印光大師增編合為五經。其中《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三經專談淨土緣起事理。其餘諸大乘經,亦與淨土密切相關。

一、五經編法之緣起

《無量壽經》是淨宗的概論,《觀無量壽佛經》是《無量壽經》的補充;補充的內容有理論與方法兩方面,即更詳細更深入地為我們解釋。《阿彌陀經》的經文不長,釋迦牟尼佛在經中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勸導我們修學淨土法門,最後還舉出六方諸佛讚歎(玄奘大師的譯本是十方佛讚歎,《無量壽經》也是講十方佛讚歎)。因此,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勸我們求生淨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像釋迦牟尼佛那樣懇切地勸導我們!這是淨宗三經。如果在一般經裡附帶介紹淨土的,在《大藏經》裡至少有一百多種。清朝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將《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附在三經之後,即《四十華嚴》最後一卷,稱為'淨土四經'。他這個做法非常正確,因為《無量壽經》一展開,第一句就是'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才曉得淨土法門與普賢菩薩的關係非常密切。西方極樂世界諸善上人修什麼法門?統統是修'普賢大士之德'。

二、乾隆年間五經的敘說 

乾隆年間,彭紹升是一位通宗通教的大居士,他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他把《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與《華嚴經》看成完全平等,只有內容多少不同而已,《無量壽經》是略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廣說、是細說。所以,將《普賢菩薩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附在三經之後很圓滿,也很有必要。到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將《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又附在淨土四經後面,成了'淨土五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有二百四十四個字,出自《楞嚴經》第五卷,由於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的提倡,成為中國淨土宗五經一論中的一品經。在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詢問諸大菩薩進入禪定、獲得開悟的方法,大勢至菩薩說他以念佛方法修學成功,其關鍵在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集中心思,憶佛念佛,維持淨念,相續不斷。《往生論》是天親菩薩自己修學的心得報告,非常值得我們參考,天親菩薩也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淨宗修學依據的經論,到此地可以說是大圓滿,不必再附帶其他經典了。

三、無量壽經

淨土宗的根本經典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內容是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緣起。世界怎麼來的,說明它的緣起、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意思、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概況,使我們對於西方極樂世界,各個都有相當的了解,等於說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概論,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也是解說西方極樂世界最完備的一部書。而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非常非常重要,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在因地行菩薩道,建造西方極樂世界的構想、藍圖。四十八願不是一次發的,是在五劫修行當中累積起來的大願,諸位讀《無量壽經》就能了解。西方極樂世界建成之後,這四十八願等於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憲法。古今人對西方極樂世界的介紹,或者是論述、講解,凡是與四十八願有牴觸的,我們一概不取,依法不依人,四十八願是根本法,西方極樂世界的憲法,凡是與他的根本法相牴觸的,一律無效,我們不必採取它;凡是與四十八願相應的,我們採取,我們可以信得過。所以我們對西方淨土的信心,可以說就是以四十八願作依據,決定不會錯,不至於迷失了方向。具體內容是:佛宣講無量壽經,說出阿彌陀佛最初的因地:棄國王位,出家修行,發四十八大願普度眾生。經過長時間的依願修行,終於福慧圓滿,得證佛果。所感得的極樂世界,莊嚴無量,妙莫能名,十方諸佛咸共讚歎。十方世界的菩薩、回小向大的聲聞緣覺、以及具足惑業的凡夫,只要肯往生,咸得往生。

四、觀無量壽佛經

《觀無量壽佛經》佛宣講觀無量壽佛經,重點有三:第一重點,淨業三福:第一人天之福,第二小乘聲聞緣覺之福,第三大乘菩薩之福,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想要修行成佛者,所須具備的條件。第二重點,十六妙觀:使一切修行者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的正遍知海,是從心想生。若「是心作眾生,是心是眾生」,則眾生的煩惱業海,也是從心想生。果然深明此義,誰肯枉受輪迴?當然是拚命想佛念佛,以期作佛。第三重點,九品因果:說明西方極樂世界各個品位的正因,以期人人皆求上品往生。該經是講西方淨土理論的依據,很重要。講修行的方法,講西方極樂世界九品的因果,該經與《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合稱三經,我們對這三經若不是完全了解,對西方極樂世界的認識就不完備,必須要三經合起來研究。

五、阿彌陀經

《阿彌陀經》是勸我們修行的,佛宣講阿彌陀經,描述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妙果,令聞者生信、發願、執持佛名,求生淨土。信、願、行(執持名號),是淨土法門的綱領宗旨。具此三資糧,不論是畢生執持而現生就得「一心不亂」(非常深的禪定境界,已達生死自在,能自行決定何時往生),或臨終方聞而只稱十念,皆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彌陀經攝受力甚廣,因此連佛教其他七宗派(天台、華嚴、法相、三論、禪、密、律),也奉為日課。

六、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為第四經,其他大乘經,附帶說淨土的,不勝枚舉。《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實在是念佛法門的最妙開示:果然能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那「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是故此章列於三經之後。如果我們對這幾句話能深深理解,對於這個法門就死心塌地了,不會再起個妄念,你心裡石頭落地了,你決定能夠成就,而且對於念佛的功德、利益,雖然經文不長,但是這個讚歎到了極處。不是其它四部經所能比的,這是讚歎功德、利益。提出修行的要領,這四句話是修行念佛的要領,非常非常的重要,我們才曉得這個法門,確確實實超過了禪宗,超過了密宗,超過了一切法門,真實的超越了。

七、普賢菩薩行願品

《普賢菩薩行願品》取自華嚴經,導歸極樂,乃一切佛法之最終歸宿,故殿後為第五經。古大德對《無量壽經》的稱讚,稱為中本華嚴,把《無量壽經》的地位提得跟《華嚴經》一樣高,中本華嚴。大本華嚴是什麼?大本就是我們現在念的《華嚴經》,八十卷《華嚴經》。《無量壽經》稱為中本華嚴,小本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所以《華嚴經》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特別是《無量壽經》一開端,就說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些菩薩們,幾乎每一個人都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遵是遵守,修學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之德是什麼呢?就是十大願王,因此我們念佛發願求生西方淨土的人,對於十大願王要重視,要努力地來修學,從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到普皆迴向,一定要修,這是什麼?這是上品。上品上生的統統都修十大願王,所以這部經加在淨土四經後面,成為五經,很有道理。

八、關於淨土五經的編法提出者印光法師

有人認為,印光老法師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我們看他一生的行誼,的確很像大勢至菩薩,他這一生的行持非常像,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所以他把原來的淨土三經加上《楞嚴經》、《華嚴經》中的兩個章節,變成淨土五經。

附:印光大師《淨土五經》跋

戒、定、慧三學,為學佛及修淨業者之根本,而戒尤為重要。故《觀無量壽佛經》,開示淨業三福:一則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則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初、二多屬戒學,三則三學圓具。具此三福,則淨業大成,往生上品。故於《淨土五經》後,附《華嚴經·淨行品》,及《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以期淨業行者,於律儀戒之執身不作,進而得定共戒之制心不起,及道共戒之超情離念、斷惑證真。然縱得定共、道共二種實益,猶當兢兢業業,執持律儀戒,以為自利利他、維持法道之軌範。則空解脫人,無由以大乘藉口,而因之以壞亂佛法、疑誤眾生也。

附:印光法師文鈔之淨土五經重刊序

淨土法門,甚廣甚大,上中下三根普披,利頓眾生全收。九法界眾生(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畜生、鬼、地獄)若捨此法,上無以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若離此門,下無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門,無不從淨土流出;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淨土。何以見得?
一切法門,皆從《華嚴經》流出。華嚴是佛初成正覺時,在菩提樹下,甚深禪定中,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已斷盡見思二惑、明心見性之菩薩。四十一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第四十二位次妙覺,就是佛位)所說的一生成佛之法。

在華嚴末後之「入法界品」,善財童子參訪諸位善知識後,最後來到普賢菩薩座下,蒙其威神加披,所證境界已是等覺菩薩。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勸導善財以及花藏世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此舉表示:往生西方是華嚴「歸宗結頂」之法。所謂「一生成佛」之法,正是求生西方。

淨土法門之玄妙,唯有法身大士與菩薩根性的人能接受,聲聞、緣覺等小乘聖人都無法接受,何況六道凡夫?因此,佛在其四十九年的教化中,頭十二年「阿含期」,只講小乘經論,並無提及淨土。待得弟子們的根性提升了,在接下來的「方等期」,才說出淨土三經,使一切凡聖,同事修持,以期現生就能出離娑婆惡世,登彼極樂蓮邦。

無量壽經

首先,佛宣講無量壽經,說出阿彌陀佛最初的因地:棄國王位,出家修行,發四十八大願普度眾生。經過長時間的依願修行,終於福慧圓滿,得證佛果。所感得的極樂世界,莊嚴無量,妙莫能名,十方諸佛咸共讚歎。十方世界的菩薩、回小向大的聲聞緣覺、以及具足惑業的凡夫,只要肯往生,咸得往生。

觀無量壽佛經

其次,佛宣講觀無量壽佛經,重點有三:

淨業三福:第一人天之福,第二小乘聲聞緣覺之福,第三大乘菩薩之福,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想要修行成佛者,所須具備的條件
十六妙觀:使一切修行者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的正遍知海,是從心想生。若「是心作眾生,是心是眾生」,則眾生的煩惱業海,也是從心想生。果然深明此義,誰肯枉受輪迴?當然是拚命想佛念佛,以期作佛
九品因果:說明西方極樂世界各個品位的正因,以期人人皆求上品往生

阿彌陀經

最後,佛宣講阿彌陀經,描述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妙果,令聞者生信、發願、執持佛名,求生淨土。信、願、行(執持名號),是淨土法門的綱領宗旨。具此三資糧,不論是畢生執持而現生就得「一心不亂」(非常深的禪定境界,已達生死自在,能自行決定何時往生),或臨終方聞而只稱十念,皆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彌陀經攝受力甚廣,因此連佛教其他七宗派(天台、華嚴、法相、三論、禪、密、律),也奉為日課。以上三經,專門講述淨土。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普賢菩薩行願品

其他大乘經,有帶說淨土的,不勝枚舉。《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實在是念佛法門的最妙開示:果然能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那「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是故此章列於三經之後,為第四經。《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導歸極樂,乃一切佛法之最終歸宿,故殿後為第五經。

另附:淨土往生論

往生論

往生論是天親菩薩(佛滅後九百年頃,生於北印度健陀羅國之富婁沙富羅城,婆羅門種族之家)修學淨土法門的心得著述。對於淨宗不可思議的事理、因果、性相,與佛境界的狀態,和盤托出。從此論,可以窺見古印度純正的淨土教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如何理解《金剛經》的「無」與《無量壽經》的「有」

問: 我修淨土宗念佛,但一日初聞《金剛經》後,雖然...

宏海法師:佛說無量壽經

(第一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

如何看待《無量壽經》會集本

《佛說無量壽經》傳入中國,曾被翻譯過多次。現存五個...

《觀無量壽佛經》第十三觀:雜觀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

「一實相印」在《無量壽經》裡的表達

辨體一實相印(十如是) 下面看辨體,辨釋這部經典的體...

《觀無量壽佛經》第十觀:觀音觀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無量壽佛了了分明已,...

《觀無量壽佛經》第九觀:真身觀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此想成已,次當更觀無量...

佛為我們揭開了這個驚天秘密

一、揭秘之說 佛在本經中告訴我們法界中還有一個極樂世...

【大藏經】梵網經菩薩戒本

【依東林寺版本】 (舉香讚) 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大藏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大藏經】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了幻法師《超越情愛好修行》

自筆者的《佛法與婚姻》一書2005年流通以來,收到不少...

是愛,還是交易?

若時不隨順,則都無所愛,爾時起貪愛,唯同於貿易。--...

【推薦】不管念佛與否都希望你抓緊時間

一聲磬響,煩惱頓息。我與彌陀,是二是一? 也許有些人...

正如法師《放逸能使生命墮落》

經文: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

你有「微癮」嗎?佛子們該如何看待微信

微信,作為朋友圈共享的信息交流平台,因其發布者和接...

化解嗔心的方法

以前曾簡單地講過貪、嗔、癡的嗔;嗔的害處是何其的多...

寄報淨土與分身淨土

今天繼續介紹淨土部類。第一個要說的叫做寄報淨土,就...

一邊念佛還殺蚊子,可以往生嗎

問: 一邊念佛,還有殺蚊子,還可以往生嗎? 大安法師...

不要錯解「恆順眾生」

關於吃素有違緣的問題,有人說:如果堅決不吃肉使父母...

聖嚴法師《先接納別人才能溝通》

一般人所認為的溝通協調,就是讓別人接受自己,往往忘...

精進努力是一切成功的載體

我們已經知道了拜佛菩薩與拜神的區別。佛菩薩沒有分別...

學道者應具備這三種心

明末清初,處於衰落期的禪宗呈現出一派復興的跡象,僧...

婚葬酒席會殺害許多生命該怎麼辦

問: 按照農村習俗,婚葬要置辦酒席,會殺害許多生命...

在世俗中,佛弟子該如何看待爭取呢

問:在世俗中,佛弟子該如何看待爭取呢?是應該什麼都...

五色養生素食

五色養生素食以低鹽、低糖、低脂肪為準則,堅持新鮮入...

【推薦】人為什麼會發脾氣,原因在哪裡?

我們沒有一個人願意發脾氣,但是我們還是發脾氣,控制...

【佛教詞典】瞋有三種

【瞋有三種】 p1322 大毗婆沙論一百十六卷十八頁云:雲...

【佛教詞典】草堂禪派

為越南早期佛教禪宗派別之一。又稱雪竇明覺派。傳系雪...

【視頻】《心經》印能法師

《心經》印能法師

【視頻】懺雲法師《如何突破意識進入禪定》

懺雲法師《如何突破意識進入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