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妙蓮老和尚《要為後代培福慧》

妙蓮老和尚  2011/07/22  大字體  護眼色

一、閑來多為不急忙

古人有句話說:「病中方知身是苦,閑來多為他人忙。」對這下半句,我內心有些感嘆;閑時我們真為他人忙,那也是應該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嘛!可是「閑來多為他人忙」,話是說的這樣動聽,其實說來都是為自己在忙。若真為自己忙,那也未可厚非;但都是為了無關緊要的不急之務而忙碌,甚至不應該忙的,也糊糊塗塗的在瞎忙,迷迷濛濛的去造惡業,造善業就不起勁。唉!真是愚蠢的人呀!

身為佛弟子要有智慧、要覺悟,忙是應當的,但為什麼而忙呢?

為「發菩提心」而忙,為「利益眾生出苦海」而忙!學了佛應該要比一般人更忙碌,就像出家人為弘法利生而忙碌不已,所謂「著了袈裟事更多」啊!在家居士如果能發菩提心,也為弘法利生而忙,那就忙得有代價、有意義了;能如此忙,積善之人多福壽,全家積善子孫昌。我想:為人父母者,大多數都是為自己的兒女忙;本來為兒女忙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上一代也是這樣為我們忙嘛!不過,我們現在已經學佛了,應當用智慧想想:若不為國家立功立德,單單為兒孫在忙,有沒有意義?值不值的?費了千辛萬苦把兒女培育成人,如果他們對國家社會能有所貢獻,那還算忙的有代價;或者雖談不上對國家社會有利益,但能安守本分、愚而安愚,也還算好;要是去做惡、危害人民、擾亂社會,那你可忙得太冤枉、太冤枉了!

二、上代積德資後裔

一般父母養育兒女,總希望他們將來能成龍成鳳、光宗耀祖,在社會上能聲明顯赫、事業有成。但有些父母很開明卻對兒女說:「養你們長大成人,在社會上立足,只要行為端正善良,不丟父母的臉就好了;我們當父母的,並不想要你們如何發達顯赫,也沒有養兒防老的打算。」諸位!這「行為端正善良,不丟父母的臉」是父母對兒女最低要求啊!

身為佛教徒,也應該要有智慧的想法才對。古人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你想要自己兒女將來如何如何的好,首先要培自己的德行;先從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著手:口要說好話,身要行好事,意業要存好心。這三業做到了,就有人品道德;有了人品道德,怎麼不會有好的下一代呢?要是上一代沒有修善積福,下一代根本不會中規中舉好到哪裡去的。

我們的上一代,積極修福培德、恭敬三寶;今天我們就是承納祖先的福德慈陰,才能聞到佛法、修行佛道,捨世間無為福。現在我們更要積極廣值福田,多多利益他人,積功累德,轉資下一代。若能積極培福,必能利益下一代。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是不會虧人的。

講到修福,佛陀福慧圓滿是經三大阿僧祗劫修來的;哪像我們凡夫,才修了一天的善就沾沾自喜,引以為滿足,不再修了。這是慳貪不捨懈怠的習氣在作祟,慳貪怎會有福報?所謂「大捨大得,小舍小得,不捨不得。」慳貪是要不得的,將來會遭感餓鬼報;懈怠是精進的大敵,哪有可成之事?你看大海的水為什麼會那麼深廣?因為它彙集百川,而且不捨細流。我們修福也應這樣:大善要修,小善也要修,只要是利益人的事就要去做。這樣積功累德,福德才會像海水那樣廣大。

三、不需為兒留錢財

很多為人父母者,錢財不布施,準備給下一代,這種想法對不對呢?諺云:「養兒勝似父,要錢做什麼?養兒不如父,要錢做什麼?」下一代有福報、能力強,成就自然會比上一代好,何需留錢給下一代?下一代沒福報、沒出息,留錢給他們,反使他們造罪業,那冤不冤枉呀?就像已得了重感冒的人,再美味的飲食給他吃,他不但沒味口,甚至吃了病情更惡化。

歷史上,劉備創江山要給阿斗,可是阿斗無能扶不起來,又有何用?反而害了他呀!

古人說:「世無三代富」,為什麼?上一代的人努力工作,白手成家,知道掙錢非常辛苦,生活上的享受自然就會節制。財產傳給第二代時,他們目睹父母掙錢非常辛苦,也不會隨便浪費,還會善加利用。但到了第三代又怎麼樣呢?第三代日常生活享受慣了,茶來伸手,飯來張口,衣食無缺,從不為錢操心過。他那邊知道上一代掙錢的辛苦?所以浪費成習,甚至拿錢造罪業,隨隨便便把家產花費一空。唉!這種例子在社會上發生太多了,大家聽到這裡要開智慧啊!

以世間法來說,你把錢財留給下一代,這是世俗父子感情;以佛法來說,那是凡情、小心眼啊!我們應該除凡情、啟聖智;趁自己活著又有錢財來說,積極行善修功德,否則等年老往生了,再要兒女來替你修諸功德,那來不及了。何況他們會替你做嗎?即使如法為你做功德,地藏經說:七分之中你只得到一分啊!諸位何不在生之時就各自努力精進,修福培德,依教奉行?

你能種好因,將來自己及子女都能感到好報,利己又利人,何樂而不為?錢財「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當然自己該用的還是要用,應當省的就要省,不要浪費;但進一步要做廣大布施,為兒女種福田、修福報,這才是真正為子女好,是真正有智慧的父母啊!

四、三寶道場好種福

提到做布施,所謂「六度萬行,布施第一」,布施是多麼重要!大家如果有多餘的錢財就應好好奉獻三寶。世俗人沒學佛,不知道要供養三寶、去惡行善、利益他人。我們身為佛教徒,就要轉凡成聖,要多做利益他人的事。佛教徒更要知道發大心護持三寶,利益最大。其中尤以成就道場,使大家有修行用功的地方;成就別人用功念佛、了生死、成佛道、廣度眾生,利利益千千萬萬的人,這功德最廣大無邊。千萬不要大意失去了無邊的功德!

比如現在我們念佛堂內的莊嚴佛像,不過是花了六十多萬(台幣),就有千千萬萬的人來頂禮膜拜。所謂「一歷眼根永為道種」。只要大家一看到具足三十八相、八十種好的莊嚴佛像,就種下成佛的種子;看到道場那麼清靜,就能令人想求生清靜國土。

信徒來到這裡,一合掌、一問訊、一頂禮,乃至供佛一香、一花,皆是種成佛之因啊!再看我們這座念佛堂,發心建念佛堂的人,成就了台灣各地的信眾每個月來打佛七念佛,成就常住大眾早晚課頌的修行用功,成就每年兩次的萬人朝山和傳戒,也成就了無數善男信女來山拜佛種福。出了不多的錢,功德卻是無量無邊。

將來念佛的人生西方,做功德的人又哪會不生西方?有因必有果!做功德要有眼光,沒有眼光的人,根本不知道做這種一本萬利的功德。

佛者「覺」也,學了佛就要開智慧、要覺悟。希望諸位為兒女忙要忙的有代價,切莫忙的冤枉!大家都知道學佛好,就應該為兒女們找出路,要家人大小皆信佛啊!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妙蓮老和尚文章列表

五母同悲一子

昔日,有一個小孩,名叫沙彌羅,年七歲,喜好修學解脫...

范仲淹行善積德,換來八百年子孫福報

北宋時期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989 ~...

自己善良和別人無關

暑假裡的一天,同事的孩子在路上,遇到了一個懷抱嬰兒...

父母應教給孩子的事

有個孩子心裡煩:為什麼同桌總是考全班第一名,而他總...

橫財不堅固

【原文】 楊槐亭前輩言,其鄉有宦成歸里者,閉門頤養,...

八位祖師以出家身孝養父母的故事

世人多有一種誤解,認為出家人剃髮染衣、辭親割愛,必...

不發心成佛我們怎報父母恩

一切菩薩都是發了心的、正走在成佛路上的人;已經達成...

用心誠懇

也許是離家的日了久了,回到冢中,發覺與相距七歲的弟...

學會不在意

我們常常為一些應當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干擾而...

心正直,外面世界就沒有委曲

這個宇宙、這個世界跟我是一體,這個心和外面的境界是...

求「長生不老」是人最大的慾望

在我的一生中,有不少人無數次問過這些問題。一個做了...

從表相中看到真實的體性

佛問比丘,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圓,我...

從衣服看女人福報的走向

一個女人的福報走向,從服裝就可以看出來。夏天到了,...

不持戒只修善,容易招感不清淨果

又《業疏》云:若不持戒,得財施者,多貪不淨,以利求...

佛法的力量不會消失掉,它會不斷引導你

為什麼佛陀敢施設方便?往下看就知道了,佛陀他非常有...

欲報父母恩,應當一心念佛,代父母懺悔業障

汝兄立田,天姿甚好,惜其未學。然已大半輩子過了,無...

聖嚴法師《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問: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句話似乎用在禪修居多,只...

素食者如何保證均衡的營養

素食者如何才能在日常飲食中保證均衡營養呢?英國食品...

清淨臭穢,寄此陶煉耳

【原文】 唐道積,蜀人,住益州福感寺。性慈仁,有癘疾...

讓溫暖瀰散

你看出了一條狗的寒冷,給它墊上了溫暖的棉絮,它躺在...

天人長壽而不能永恆

一般人很難想像,內心的寧靜和壽命的長短有很密切的關...

貧女燃燈供佛蒙佛授記

曾有一段時間,釋迦牟尼佛住在給孤獨精舍,波斯匿王非...

【佛教詞典】此世他世樂施

【此世他世樂施】 p0617   瑜伽三十九卷十八頁云:雲...

【佛教詞典】化主

(術語)教化之主,謂佛也。天台梵網會疏上曰:一標化...

【視頻】妙境法師《五百雁生天》

妙境法師《五百雁生天》

【視頻】佛寺巡禮-河南關林、陳家溝太極拳

佛寺巡禮-河南關林、陳家溝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