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如何看待《無量壽經》會集本

大安法師  2015/10/0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如何看待《無量壽經》會集本

《佛說無量壽經》傳入中國,曾被翻譯過多次。現存五個原譯本的文句、義理互有詳略,句子翻譯的通暢程度有淺有深。這引發了後來有些熱心弘揚《無量壽經》的人,彙編出一個盡善盡美的讀本之心,於是就有了會集本的出現。

首先是宋代的王龍舒居士——王日休,他用了三年的時間,將除了唐譯本之外的四種譯本——都會集在一本中了,取名叫《佛說大阿彌陀經》。

王龍舒居士是進士出身,佛學基礎非常深厚,並且身體力行地修行淨土法門,臨終是站著往生的;《龍舒淨土文》刻板都能出舍利子。是這樣的一位大德。所以這個本子一出來,深受教內的歡迎。

但是到了明朝,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中對龍舒會集本進行了一翻評價,說它是流通甚廣、利益甚大——成績是有的。但同時指出了這個會集本的不足之處,就在於他有用自己的語言加以增改的現象。

因為是「會集」,用自己的語言加以增改是不可取的。如果是重新用範本來翻譯,可以用自己的語言。

更甚的是,龍舒會集本在「三輩往生在是否發菩提心」這個文句的抉擇上,高下失次。這樣的一些瑕疵一經提出後,以蓮池大師的德望,使得這個本子,就流通得緩慢了。

清朝的彭紹升居士也特別不滿意王龍舒的本子,為了矯正王龍舒本子之過失,他選擇康僧鎧的譯本作了一個節校本。並對節校本還作過一個《無量壽經起信論》。但由於是節校本,也很難說它是盡善盡美。

晚清的魏源居士——魏承貫,大文學家、啟蒙思想家,晚年修學淨土法門,也彙集了一個本子。用他的話來說:是想要一字一句都有根據,要有一個最好的善本。作成之後還沒有等到流通,他就先往生了。之後有位名叫王耕心的人將魏承貫會集本進行整理,作為《佛說摩訶阿彌陀經》加以流通。

雖然他自負這是一個很好的本子,但一看內容還真的遠遠不如王龍舒的本子。印光祖師甚至呵斥他是「膽大心粗,不足為訓」。

這樣就到了民國年間,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大概大家都很熟悉了,很多居士常常提這個問題。

夏蓮居居士在一九三二年開始會集此本,用了三年的時間,也是用心良苦,發心也是好的,也想做一個盡善盡美的本子。應該說他會集的語言還是比較流暢,很多都是選用唐譯本的原句,有它的優點。但同時也確實有它很多不足之處。這個問題要討論起來,又是一個大的話題了。

這二十年來都是會集本一統天下的格局。我們要看到,雖然發心很正——這四位居士發心都是好的,但是要把《無量壽經》會集到盡善盡美的程度,也是不可能的。

淨土宗的幾代祖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尤其是印光大師,對會集本都是明確地持不贊成的態度!大家要了解這一點。就怕以後人家會說「你這個本子是後人搞的,不是佛當年說的」,破壞佛經的純正性,所以不能這樣去無事生事。

引用印光大師的話來說:「何必無事生事!已經有了《無量壽經》這個名字,如果再叫《大阿彌陀經》,時間久後大家都不知道它是源自哪部佛經。久則迷失其源了。」

那《無量壽經》轉為《大阿彌陀經》都不許可,現在這個《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就更是頭上安頭了。

為什麼說頭上安頭?無量壽是阿彌陀佛的名稱,就是清淨平等覺的意思,為什麼還要重複兩遍呢?題目本身就有問題了;裡面的內容問題更多。但是我們不大去說這些事情——好像是鬥爭堅固似的。但有時居士問這個問題,就會回答:我們倡導原譯本!

怎麼看待這四種會集本?它們可以作為一個參考。當年有個律航法師,以將軍的身份出家。他到台灣之後就想弘揚夏會本——他在大陸時就聽夏老居士講課——結果在台灣推廣受到很大的阻力。所以他最後就談了一個觀點,還是以弘揚康僧鎧的原譯本為主、其他版本為輔的格局,來推動《無量壽經》。

律航法師的這個觀點還是值得我們採納的,對會集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有的人為了反對會集本,有時候也說得過於激烈了,說:「誦會集本就要下地獄的。」 倒也沒有這麼嚴重,它也是讓大家產生信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嘛。

我們東林寺的觀點立場:《無量壽經》要以康僧鎧的原譯本為主。實際上這也是印光祖師一貫的立場。通過印光大師對前面幾種會集本的不贊成,甚至非常嚴厲的態度,他已經很明顯地告訴我們,要保證佛經的純正性,會集佛經啟人妄改佛經之端、及闢佛之流!不能無事生事!

附錄:印光大師對會集本的態度

一、《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書一》「復高邵麟居士書三」:

「《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亦名《十六觀經》,此名淨土三經,加《普賢行願品》,名淨土四經。仿單中有《淨土四經》一本,其《無量壽經》,係魏承貫刪削,又依餘經增益。理雖有益,事實大錯,不可依從。」

二、《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書一》「復永嘉某居士書二」:

「流通佛法,大非易事。翻譯經論,皆非聊爾從事。故譯場之中,有主譯者,譯語者,證義者,潤文者,豈敢隨自心裁,傳布佛經。王龍舒《大彌陀經》,自宋至明末,人多受持。由雲棲以猶有不恰當處,故此後漸就湮沒。魏承貫之學識,不及龍舒,其自任過於龍舒。因人之跡以施功,故易為力,豈承貫超越龍舒之上耶。蓮池尚不流通王本,吾儕何敢流通魏本,以啟人妄改佛經之端。及闢佛之流,謂佛經皆後人編造,初非真實從佛國譯來者。然此經此論,若真修上士觀之,亦有大益。以但取其益,而不染其弊。若下士觀之,則未得其益,先受其損。以徒效其改經斥古之愆,不法其直捷專精之行耳。觀機設教,對證發藥。教不契機,與藥不對證等耳。敢以一二可取,而遂普令流通,以貽下士之罪愆乎。」

三、《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王子立居士書三」:

「《無量壽經》中,有三輩;《觀無量壽佛經》,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惡業之人,臨終遇善知識開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龍舒死執三輩即是九品,此是錯誤根本。故以下輩作下三品,其錯大矣。 故上輩不說發菩提心,中輩則有發菩提心,下輩則云不發菩提心。

《無量壽經》三輩,通有發菩提心。在王居士意謂下輩罪業深重,何能發菩提心。不思下輩絕無一語云造業事,乃係善人,只可為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將下輩作下品,違經失理,竟成任意改經,其過大矣。在彼意謂,佛定將一切眾生攝盡,而不知只攝善類,不及惡類。彼既以善人為惡人,故云不發菩提心。死執下輩即是下品,故將善人認做惡人。不知九品之下三品,臨終苦極,一聞佛名,其歸命投誠,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奮感激,比臨刑望赦之心,深千萬倍。雖未言及發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與誠,實具足菩提心矣。

惜王氏不按本經文義,而據《觀經》,硬誣衊善人為惡人,竟以惡人為判斷。王氏尚有此失,後人可妄充通家乎。既有《無量壽經》,何無事生事。王氏之誤,蓮池大師指出,尚未說其何以如此。今為說其所以,由於死執三輩即九品也。書此一以見會集之難,一以杜後人之妄。魏默深,更不必言矣。膽大心粗,不足為訓。(廿九年八月廿日)」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播放念佛機播經機,度無形眾生可以嗎

問: 我們佛友都在家中二十四小時播放念佛機、VCD,開...

有兩種念佛人最老實

念佛的生命,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講,需要法義的學習作為...

【佛學漫畫】仗此連綿不斷的佛號而愈病

慧明法師的往生故事...

臨終正念是往生的決定因素嗎

問: 印祖多次提臨終助念及佛化家庭的重要性,尤其強...

【推薦】追求臨終正念,在唯識學有三個重點

那麼臨終的正念,在整個淨土宗的修學者,是所有人努力...

彌陀光明沒有障礙,為何我們感知不到

我們這些業力凡夫,好像感知不到彌陀的光明,所以無礙...

如何消除跟佛陀之間的距離障礙

心空如太空,豁然無所住。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 這...

想到清淨的國土,一定要淨化你的內心

從二諦圓融的角度,什麼叫做唯心淨土呢?說一個真實通...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雜譬喻經

(一) 昔有比丘聰明智慧,時病危頓,弟子問曰:成應...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老人的壽衣可否用戒衣代替

問: 法師您好,末學家母為七十七高齡在家居士,受五...

為什麼念佛時有空曠柔和的感覺

問: 我集中思想念阿彌陀佛時,心中有一種空曠、充滿...

出家人轉世後能否記得前世的事情

問: 如果一個師父能轉世的話那麼這個師父轉世後小的時...

【推薦】如何持好不邪淫戒

問: 請問師父,如何持好不邪淫戒? 大安法師答: 在...

聖嚴法師《家和萬事興》

種福,就是讓自己和別人都健康快樂,尤其是家人之間最...

【推薦】本煥老和尚談修行

今天晚上,我想講一個字。講一個什麼字呢?釋迦牟尼佛...

阿難尊者最後的遺教

受人尊敬的阿難尊者,王舍城人氏,為剎帝利種姓,為斛...

如何判斷修行有沒有進步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上說: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

大安法師:念佛法門能夠令我們離開魔障

念佛法門有佛力的加持,還能夠令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

降低罪業的勢力,因為罪業會讓你臨終痛苦

建立佛號,引導佛號,調伏煩惱,這叫正修。 折伏現行煩...

憨山大師:出生死法

佛所說的修行出生死法,有很多方便法門,但其中只有念...

【推薦】當時好像是被人欺負了,其實那是消災免難

我們不論學一門技術,或者念佛也好、參禪也好,要面對...

功夫用得純熟的人沒有妄想

《金剛經》上有這句話,何謂須陀洹,須陀洹就是初果,...

凡夫應常繫心觀二十事

佛陀要我們這樣的凡夫常當繫心觀身,觀二十事,它們是...

及時為心靈沐浴和洗滌

若心污濁,則行為就污穢,行為污穢,就不能避免其痛苦...

多撿一些

鼎州禪師與沙彌在庭院裡經行,突然刮起一陣風,從樹上...

【佛教詞典】舍居處

【舍居處】 p0973 顯揚二巻十八頁云:三、舍居處。謂有...

【佛教詞典】五上分結

梵語 pacaūrdhvabhāgīya-sajyojanāni。指順益上分...

【視頻】五台山殊相寺

五台山殊相寺

【視頻】夢參老和尚《憍慢是惑,是煩惱》

夢參老和尚《憍慢是惑,是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