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元音老人:明心見性

元音老人  2011/09/2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 傅大士偈語

傅大士這首偈看起來有些玄虛,叫人莫名其妙。「人從橋上過」這句話還好懂,我們從橋上過去了,但怎麼會「橋流水不流」呢?「空手」怎麼就是「把鋤頭」呢?「步行」又怎麼說是「騎水牛」呢?這是什麼道理?

有許多氣功師和附法外道都胡亂解釋這首偈子。他們不可能懂得,這就是佛教正法與外道的根本區別所在。

原來這首偈是說,我們的肉身軀殼是等於我們住的房子,而佛性才是住在裡面的真人。眾生迷於色相,就錯認這個色身肉體是我,而不知佛性是何物,以致造業受報,生死不了。

這首偈就是提醒我們認識主人公,不要錯認假相。臨濟大師說:「看取棚頭弄傀儡,抽牽全藉裡頭人。」就是說我們肉體自己不會動、不會講話,也不會聽話。我們能運動、工作、走路、講話、聽話……都是裡頭這個主人公的作用。

這首偈就是頌這個主人公的。

「空手把鋤頭」,是說你沒有拿東西啊,原來拿東西的那個手(即肉體),就等於你的鋤頭,是主人公在指使你運作。

「步行騎水牛」,是說你能夠走路、奔跑,也是主人公驅使肉體的妙用,就等於人騎在水牛上趕牛走路一樣。

「人從橋上過」,肉身就比作橋,人就是主人公,人在世上不過住一段時期,就要走了,就圓寂了,等於在橋上走過去了。人生無常。古人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這個社會,這個世界就是個旅館,暫時住一住就要走的。大家何必在這裡爭王稱霸,鬥爭不息,殺戮不休呢!?

「橋流水不流」。人從橋上過,是說我們這肉身殼子是不長久的,是變遷的。人由少而壯,由壯而老,這「橋」不就是在流轉嗎?在變化嗎?「水不流」,水是代表我們的佛性,它是不流動的。它是亙古常存,不來不去,不動不搖的。

這個頌主人公的偈子寫得好啊!就是要我們明心見性。佛教之所以異於他教,超越外道者,其原因即在切中眾生生死與還滅之根源,而此根源又在明心見性與否。故明心見性,實乃佛教之精髓,超生脫死之重要關鍵也!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哪裡有迷妄哪裡便有平靜

大部分的人仍不知禪修的本質,他們認為行禪、坐禪與聞...

這一念清淨心是何等的寶貴,何等的重要

第二個七明天過一天,後天晚上就圓滿了。因為七打得順...

六祖大師的「三十六對法」

六祖大師世壽七十六歲,二十四歲受五祖傳衣,三十九歲...

藏頭白、海頭黑

問: 有位出家人問馬祖禪師一個佛法上的問題,馬祖說...

禪定者調和出入息的方法

智者大師原文: 夫初欲入禪調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調身之...

《金剛經》中三心不可得的境界是什麼

《金剛經》講,一個修行的人要達到三心不可得的境界。...

開悟不一定要打坐

隨著佛法的興盛,學禪打坐的風氣也越來越流行,可是,...

慧律法師《不二法門》

禪,是感情和理性達到最平衡點的境界。此外,禪亦可解...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大藏經】【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大藏經】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大藏經】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印祖為何反對女眾出家

問: 弟子在《印光法師文鈔》中讀到說:至若女人有信心...

你為什麼就碰不到高僧

現在社會資訊發達,對修道人來是很不利的。大家都往別...

暇滿人身最難得

生活在有機會聽聞佛法的地方,這樣的人身是無價的珍寶...

以法自娛,了伎非實

伎樂聚會,當願眾生,以法自娛,了伎非實。 伎:古泛指...

有位老者皈依後一直睡不著是怎麼回事

問: 請問法師今天我遇到一位老者,他說:今年4月份皈...

什麼樣的心就過什麼樣的日子

有什麼樣的心就過什麼樣的日子,這是我兒時曾經聽一位...

一時的善念,是沒有太大意義的

唯識學把整個凡夫到成佛,把他的修行分成五個階位:就...

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

三界熱惱,猶如火宅。其忍淹留,甘受長苦。欲免輪迴,...

染塵容易出塵難,不斷塵勞總是閑

憨山大師(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俶人...

可否先做世間事業,然後臨終才念佛

問曰: 一生造惡,臨終念佛,帶業得生,又無退轉。此...

古代與現代修行人的不同

道人重輕 古所稱道人,以世所重者彼輕之,世所輕者彼重...

網絡學佛的注意事項

網絡學習佛法很方便,但是有利就有弊,大家都有體會。...

蕅益大師:阿彌陀佛像讚

一指光,周法界。十念成,皆自在。 感應道交,生佛無礙...

印光大師《臨終三大要》

世間最可慘者,莫甚於死,而且舉世之人,無一能倖免者...

把「失去」當成習慣

一般來說,人的天性是習慣於得到,而不習慣於失去的。...

「清珠投於濁水」與「喊破喉嚨也枉然」如何理解

問: 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

【佛教詞典】五離怖畏

(雜語)離五種之可畏也。貪火不燒,不瞋毒,不感刀傷...

【佛教詞典】象爐

即像形之香爐。又稱香象。此爐焚香置於道場入口,行者...

【視頻】大安法師《印光法師文鈔-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大安法師《印光法師文鈔-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視頻】淨界法師《用大鑽石換一句名言》

淨界法師《用大鑽石換一句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