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顯因果之事相
即——顯佛性之理體
佛性的理體是平等的,就是說,你不管打妄想也好,你不管努力用功也好,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有兩種本具的功能,注意!本具的功能:第一個清淨,第二個具足。我們的起跑點是一樣的,就是性具,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個叫做性德。關鍵就是你的修德,你怎麼開顯它,這有差別。
所以這六即佛,這六的差別相,是從你在因地所做的理觀跟事修,來顯現這種功德的差別,但是你的所觀境,你所依止的理體,性德是平等的,只是修德有差別,所以六而常即、即而常六是這樣來的。
好,我們先看第一個理即佛。
(一)理即佛
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
第一個,凡夫的佛性是怎麼回事?我們有佛性,但是我們的佛性叫做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我們的佛性,不管你是靜態,不管你是動態,總而言之,行住坐臥,我們的佛性只是一個佛性的理體,理論上有佛性,但事實上,行藏事盡非,但是你看他身口意的表現,看不到佛性的味道。就是這個人看起來既不清淨,也不具足,身口意看不清佛性的味道,就是佛性完全沒有表現出來。
所以他的佛性一旦被妄想遮蓋以後,他的後果只有一個,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他的內心是冥冥,內心一片黑暗,像虛空,雖然清淨,但是沒有用,沒有光明的清淨,就是黑暗的虛空,裡面就很多的鬼魅。那麼這些鬼魅煩惱你就去不掉,去不掉,你的內心一片黑暗情況之下,你只能夠心隨境轉,去攀緣外境。攀緣外境以後的後果就是造業,造生死業。造生死業的後果就是杳杳不知歸,生死輪迴,一次一次的招感生死輪迴,你真如佛性就越走越遠,杳杳就是越走越遠。
我們凡夫沒有開顯真如佛性,那麼後果就是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這句話是道盡了的生死輪迴的可怕。諸位,生死輪迴不是說痛苦而已,最重要的是它沒有止境的一天。好,我有生死輪迴,我不處理總可以吧,可以,你不處理它就永遠不會停止。比方說我今天生病,這個病痛它有一個期限,一般的因緣果報它有一個期限,頂多這一期死掉,來生就沒有了。但是輪迴不是啊,輪迴它的可怕,它的惑業苦輾轉相續,它沒有止境,是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
那麼為什麼這樣子呢?因為你不去經營你的內心世界。你不經營你的內心世界,你內心的清淨力、具足力,你就表現不出來。所以你空有性具的清淨跟具足,但是缺乏那道光明。所以虛空是暗淡的,大地是冰冷的,大地也生長不出水果,當然更不可能從地湧出功德莊嚴。
就是我們辜負了我們美好的清淨跟具足的功德,結果就在生死輪迴當中不斷地流轉,而這個流轉是沒有止境的。
好,這是凡夫,那後面就開始講因位跟果位了。名字位跟觀行位是因位,那麼這個果位就是相似位、分證位跟究竟位。相似位以上為什麼判作果位呢?因為他已經有相似的法身的功德。那麼因位的名字、觀行,主要是成就清淨,那麼相似位到分證位的果位,重點在開顯菩提願,在利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