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眾生心中本具般若之性

濟群法師  2016/12/01  大字體  護眼色

眾生心中本具般若之性

般若經典,總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是佛典中最大的一部典籍,共六百卷之巨。《般若經》的主題乃成就般若,指引眾生依般若打破無明、執著、煩惱,從而超越生死,抵達涅槃彼岸。作為般若系典籍,《壇經》重視般若智慧的開發,「般若品」以闡釋「摩訶般若波羅蜜多」而展開。

般若在哪裡?《壇經》開卷即告訴我們:「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悟此心,直了成佛。」菩提自性,是般若的不同名稱。菩提不在別處,正在眾生心中。五祖退居傳衣缽時,開示徒眾道:「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自去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自性乃般若之性。

五祖為選擇衣缽傳人,讓弟子們作偈表述各自體證,觀其是否成就自心般若之性。 般若之性在眾生心中,不從外求。五祖看了神秀題寫的「身是菩提樹,心似明鏡台,時時勤拂試,勿使惹塵埃」後,對其開示道:「無上菩提,須於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就是說無上菩提須在明心見性中求得。而成就般若性,正是明心見性的功夫。

當年,六祖聽講《金剛經》而大徹大悟時便感慨道:「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五祖知惠能覺悟本性,謂其曰:「不識自心,學法無益。若識自心,見自本性,即名天人師、佛。」可見,般若之性乃眾生本來具足的,清淨而不生不滅。眾生若能證悟到這一自家寶藏,便成佛了。

眾生為什麼不識般若性呢?無非是因為「迷」。《壇經》曰:「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開導見性。」因為迷,自心般若性便不得顯現,需要善知識引導才能開發這一寶藏。禪宗的修行很重視行腳參訪、尋師問道。由於眾生本自具足般若性,故眾生與佛的差別只在「迷」、「悟」之間。正如《壇經》所言:「前念迷即是眾生,後念悟即是佛。」又言:「不悟佛即眾生,一念悟眾生即佛。」

佛與眾生,在一般人心中是天地懸隔,這裡卻只有一念之距。 如何識得自心般若之性呢?《壇經》云:「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常愚迷。」般若是智慧,智慧與愚癡,猶如光明與黑暗。有光明就沒有黑暗,同樣,有智慧就沒有愚癡。當智慧顯現時,愚癡便逃得無影無蹤了。

《壇經》又云:「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廣大無礙的心雖不離現前以住著為主的妄識,並不即此妄識,而是遠離了塵勞妄執,以智慧觀照,念念不住於妄境,才是般若性顯現的功用。

眾生的自心具足般若性,同時也具足佛果的一切功德。六祖在為僧智通開示《楞伽經》要義時說:「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三身、四智在般若性中本來具足,成就般若智,也就成就了三身、四智。

正因為一切有情自心具足般若性,修行自然也應於自心中修。六祖在為信眾傳五分法身、授無相懺悔時說:「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劫害。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

教理中說到戒定慧的修行,總有許多外在的形式和儀規,在這裡,統統匯歸於心念的觀照中了。 再看六祖是如何帶領弟子們懺悔。《壇經》云:「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罪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驕誑染,從前所有驕誑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六祖率眾懺悔,並非懺悔具體的罪相,而是從起心動念,從罪業的根源貪瞋癡中至誠發露懺悔。 除此而外,《壇經》所講的皈依三寶,也非外在的住持三寶,而是眾生的自性三寶。《壇經》云:「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皈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皈依淨,一切塵勞愛慾境界,自性皆不能染著,名眾中尊。若修此行,是自皈依。」

眾生心中具足般若性,具足佛性,只因無明煩惱執著而沉淪於生死流轉中。所謂修行,只是消除眾生心中的無明煩惱執著,開發般若性。一旦撥雲見日,悟到般若性,也就見性成佛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濟群法師文章列表

什麼是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

問: 請法師給弟子通俗地解釋一下,什麼是念自性彌陀,...

從表相中看到真實的體性

佛問比丘,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圓,我...

這部經是我們的救命真經

這部經在我們一般的說為救命真經,這個救命啊,不是救...

達摩大師無心論

夫至理無言,要假言而顯理。大道無相,為接而見形。今...

如何分辨虛妄與真實

虛妄的東西是變化的。你看到這個東西,看起來非常莊嚴...

蕅祖大師開悟時的情景

次年夏,逼拶功極,身心世界忽皆消殞,因知此身,從無...

你一造新殃,等於又添了一層污染

那時候在雲居山,也有人偷懶,晚上也好白天也好,早板...

把真如本性喚醒激活

我們看蓮花的兩種譬喻:一個出水義,一個開敷義。天親...

【大藏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大藏經】【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大藏經】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用佛法智慧淨化社會人心——濟群法師訪談錄

在利益社會大眾的同時,保持超然的心態 記者: 您是怎...

濟群法師:輪迴的起點在我們的心

《三主要道》中,形容每個生命都是常被四瀑流所沖。這...

學佛是否影響正常的家庭生活

問: 在家學佛是否影響正常的家庭生活?如何使學佛與...

佛與眾生的根本差別在哪裡

問: 佛與眾生的根本差別在哪裡?如何跨越? 濟群法師...

學佛要從做好身邊小事開始

佛經上告訴我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意...

從不好的果報中推出前因

我們看一個人,他今生的果,就要推出他往世的因,這是...

燃一香炷就能夠消無始罪業嗎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為什麼我們無始的罪業,因為燃一...

聖嚴法師《慈悲是為了保護自己》

感同身受的慈悲,可以幫助我們破除執著、抗拒誘惑。但...

謙虛十要

世上任何事物,都有外貌。外貌乃內心之窗;心有所思,...

佛法的藏、通、別、圓四教

天台宗的智者大師把佛法的內容分成藏、通、別、圓四教...

素食,就是不做餓死他人的幫兇

哈佛營養學家梅爾指出:如果美國肉類生產降低百分之十...

對善人你要親近,對惡人要遠避

對善人你要親近,對惡人要遠避。善人、惡人就是吉、凶...

往生淨土是不是要念到清淨心才能往生

問: 請問法師,往生淨土是不是要念佛念到清淨心才能...

好人天照應!但行好事,自有前程

大約十年前,父母開始信佛,他們不是那種只知道燒香求...

宋代高僧遵式法師

幾乎每一位高僧大德,常講到說他的弘化事業,能夠教化...

念佛是愚人所為嗎

【原文】 或問:妙喜雲愚人終日掐數珠求淨業,念佛果愚...

【佛教詞典】四居處

【四居處】 p0418 顯揚二卷十八頁云:居處者,謂四居處...

【佛教詞典】五百由旬

(雜語)法華經說越五百由旬之險難而有寶所。化城喻品...

【視頻】大安法師《省庵大師勸修淨土詩》

大安法師《省庵大師勸修淨土詩》

【視頻】善導大師勸念佛偈(大安法師2021正月初二開示)

善導大師勸念佛偈(大安法師2021正月初二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