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眾生心中本具般若之性

濟群法師  2016/12/0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眾生心中本具般若之性

般若經典,總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是佛典中最大的一部典籍,共六百卷之巨。《般若經》的主題乃成就般若,指引眾生依般若打破無明、執著、煩惱,從而超越生死,抵達涅槃彼岸。作為般若系典籍,《壇經》重視般若智慧的開發,「般若品」以闡釋「摩訶般若波羅蜜多」而展開。

般若在哪裡?《壇經》開卷即告訴我們:「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悟此心,直了成佛。」菩提自性,是般若的不同名稱。菩提不在別處,正在眾生心中。五祖退居傳衣缽時,開示徒眾道:「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自去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自性乃般若之性。

五祖為選擇衣缽傳人,讓弟子們作偈表述各自體證,觀其是否成就自心般若之性。 般若之性在眾生心中,不從外求。五祖看了神秀題寫的「身是菩提樹,心似明鏡台,時時勤拂試,勿使惹塵埃」後,對其開示道:「無上菩提,須於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就是說無上菩提須在明心見性中求得。而成就般若性,正是明心見性的功夫。

當年,六祖聽講《金剛經》而大徹大悟時便感慨道:「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五祖知惠能覺悟本性,謂其曰:「不識自心,學法無益。若識自心,見自本性,即名天人師、佛。」可見,般若之性乃眾生本來具足的,清淨而不生不滅。眾生若能證悟到這一自家寶藏,便成佛了。

眾生為什麼不識般若性呢?無非是因為「迷」。《壇經》曰:「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開導見性。」因為迷,自心般若性便不得顯現,需要善知識引導才能開發這一寶藏。禪宗的修行很重視行腳參訪、尋師問道。由於眾生本自具足般若性,故眾生與佛的差別只在「迷」、「悟」之間。正如《壇經》所言:「前念迷即是眾生,後念悟即是佛。」又言:「不悟佛即眾生,一念悟眾生即佛。」

佛與眾生,在一般人心中是天地懸隔,這裡卻只有一念之距。 如何識得自心般若之性呢?《壇經》云:「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常愚迷。」般若是智慧,智慧與愚癡,猶如光明與黑暗。有光明就沒有黑暗,同樣,有智慧就沒有愚癡。當智慧顯現時,愚癡便逃得無影無蹤了。

《壇經》又云:「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廣大無礙的心雖不離現前以住著為主的妄識,並不即此妄識,而是遠離了塵勞妄執,以智慧觀照,念念不住於妄境,才是般若性顯現的功用。

眾生的自心具足般若性,同時也具足佛果的一切功德。六祖在為僧智通開示《楞伽經》要義時說:「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三身、四智在般若性中本來具足,成就般若智,也就成就了三身、四智。

正因為一切有情自心具足般若性,修行自然也應於自心中修。六祖在為信眾傳五分法身、授無相懺悔時說:「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劫害。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

教理中說到戒定慧的修行,總有許多外在的形式和儀規,在這裡,統統匯歸於心念的觀照中了。 再看六祖是如何帶領弟子們懺悔。《壇經》云:「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罪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驕誑染,從前所有驕誑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六祖率眾懺悔,並非懺悔具體的罪相,而是從起心動念,從罪業的根源貪瞋癡中至誠發露懺悔。 除此而外,《壇經》所講的皈依三寶,也非外在的住持三寶,而是眾生的自性三寶。《壇經》云:「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皈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皈依淨,一切塵勞愛慾境界,自性皆不能染著,名眾中尊。若修此行,是自皈依。」

眾生心中具足般若性,具足佛性,只因無明煩惱執著而沉淪於生死流轉中。所謂修行,只是消除眾生心中的無明煩惱執著,開發般若性。一旦撥雲見日,悟到般若性,也就見性成佛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濟群法師文章列表

不管發生什麼事,莫向外求

整個一心三觀有三個重點:第一個,內觀,就是安住清淨...

極樂也是夢幻泡影,是否就不值得求往生

《金剛經》裡面講一切法如夢幻泡影。理上的確是這麼個...

六根的見聞覺知,全是自己的東西

我們一生當中,你六根的見聞嗅嘗覺知,全部是你自己的...

你一造新殃,等於又添了一層污染

那時候在雲居山,也有人偷懶,晚上也好白天也好,早板...

心地一明萬法明

禪是總持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我們...

禪宗對六識空性的體證

六識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對境所產生的六種認知作用,...

念到一心不亂,就能親見本來面目

按淨土來說,做一切善事,迴向極樂淨土,那就是出世法...

【推薦】一念成魔,一念成佛

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叫做日用而不知啊!古人說:有一...

【大藏經】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大藏經】【註音版】晚課蒙山施食儀

晚課蒙山施食儀...

【大藏經】【註音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大藏經】【註音版】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

戒律的現代價值與意義

一、認識戒律的重要地位 原始佛教僧團不設立權威的崇拜...

面對侵略者是否能為了自衛而殺對方

問: 佛教說不殺生,但如果外族侵略中國的話,我們能...

訓練心的定力

所謂定,簡而言之,就是使一種心行形成穩定的力量。即...

富足生活極具誘惑力,但財富等同於幸福嗎

近幾個世紀以來,科技發展為人類帶來了嶄新的生活。尤...

如果嗔心還在,「美」會受損失

使色不美引非善,辨理非理慧被奪。不忍令速墮惡趣。忍...

何曾生過,又何曾死過

眾生的心是很複雜的,實際慢慢地就能體會到,不管我們...

般若非他,現前一念心性而已

般若非他,現前一念心性而已。心性本自豎窮橫遍,故廣...

嘲笑他人得現報

初六那天,去看望外婆,在車上,偶見一位坐在車後的女...

戒律不能完全做到,是否就不去受戒

問: 師父,有的人認為佛的戒律不能完全做到,就徹底...

大安法師: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講記

前 言 諸位大德同修: 在結夏安居精進佛七期間,與大家...

皈依的三寶有兩種

我們在前面講到皈依的兩種內涵,這個地方講到我所皈依...

人埋葬後魂神是否還在墳墓中呢

摘自《佛說大灌頂神咒經》: 阿難又問佛言。若人命終送...

斌宗法師《傳授在家菩薩戒開示》

前言 這次貴社社長德欽法師,暨李炳南老居士等,發心...

如何做到遠離六塵而行佈施

問: 想請問在金剛經講錄中有關不住色佈施,不住聲、...

在家居士如何充實精神生活

居家,主要是針對在家居士,怎樣建設佛化家庭。 居家者...

如何得到佛力加持

問: 聽說佛祖的慈悲力量不可思議,怎樣才能得到慈力...

【佛教詞典】鹿野苑(Mrgadava)

古印度佛教遺址。傳為釋迦牟尼在菩提伽耶得道成佛後第...

【佛教詞典】年忌

(術語)人亡後三年等修佛事追薦其人謂之年忌,又云年...

【視頻】釋迦牟尼佛名號的由來

釋迦牟尼佛名號的由來

【視頻】夢參老和尚《內觀自在,外觀世音》

夢參老和尚《內觀自在,外觀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