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六識其實是一念心性當下具足的

淨界法師  2025/02/0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六識其實是一念心性當下具足的

我們看第七科,明藏性即識大性。這個藏性就是我們現前一念心性。這個「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的了別性。就是,這個六識其實是我們一念心性當下具足的,六識的作用是假借事相的因緣而顯現的,所謂的相妄性真。

分四科:一,破妄執;二,明大均;三,顯理性;四,斥迷惑。

先看「總標識性」。

阿難!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汝今遍觀此會聖眾,用目循歷,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汝識於中,次第標指,此是文殊,此富樓那,此目犍連,此須菩提,此舍利弗。

首先,我們把這個根跟識的關係說一下。六根是五俱意識的第一剎那,它是一種自性的分別,不帶名言的,所以它得到的是諸法的相狀。六識是五俱意識第二念以後,我們第六意識產生一種名言分別,產生很多的思想。你看到這個花,這個花很漂亮,開始就著這個花產生很多很多的名言妄想,這個就是所謂的計度分別。一個是帶名言,一個不帶名言。

好,那麼我們看這個六識。首先我們看六識的體性。說「阿難!識性無源。」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識,它的體性是沒有一個根源的,來無所從,去無所止。其實,沒有根源,簡單地講就是它遍滿的意思,它是週遍法界,沒有固定的處所。它必須假借六種的根跟六種的塵,就是六根去攀緣六塵,相互作用,這個中間才創造六識的了別出來。它的作用是這樣子。

根塵的相互作用創造六識的關係,這以下就詳細說明。比方說,「汝今遍觀此會聖眾」,說你在這個楞嚴法會當中,你用你的眼睛去普遍觀察諸位參加法會的聖眾。「遍觀」,正是講的是能見的根;「此會聖眾」是所見之塵。那麼根塵的作用,就產生了一定的效果。我們剛開始,「用目循歷,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我們剛開始依止眼根,就循著次第一一地觀察,在我們眼睛的範圍當中觀察,我們看到很多很多的聖眾。這些聖眾就好像鏡子當中顯現一種影像,而我們能夠對這個影像有所了知,但是不能產生一種名言的分別。

不能產生名言分別,不能帶動名言,不能帶動種種的思想,只有了知它的形相。然後慢慢地,「汝識於中,次第標指。」等到根塵的作用第二剎那以後,就帶動了所謂六識的產生。那麼六識就能夠對於這個所觀境一一明白地指出:喔,這是文殊菩薩,這是富樓那尊者,這是目犍連尊者,這是須菩提尊者,這是舍利弗尊者。我們就能夠把這些影像加上很多很多的名稱,對這個名稱去思惟它的功德: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等等。這種思惟的功能就是六識;只是取它的相狀,這是六根。這個地方把根跟識分清楚。

我們看下一段,征問原由。

此識了知,為生於見?為生於相?為生虛空?為無所因突然而出?

現在正式進入主題了。說這個眼識產生了別的功能,到底是從什麼地方來呢?是從眼根的見產生的?還是生於外在的塵相?還是生於虛空?還是沒有因緣、突然而有呢?我們先作一個假設,說這六識是有自體的,有自體就有地方來,看它從什麼地方來。

我們再看「別破妄執」。先破因根生。

阿難!若汝識性生於見中,如無明暗及與色空,四種必無,元無汝見,見性尚無,從何發識?

說,阿難!假設我們眼識的了別性是從眼根而生,那這等於是自生,眼根創造了眼識。但事實上,如果沒有明暗色空這四種塵境的刺激,在沒有四種外塵的情況之下,我們能見的根都不能生起作用。能見的根尚且不能生起明瞭,又怎麼能夠發動這個了別的識呢?沒有外境,連根都不能生起,不要說識。所以說自生不合理。

下面破因塵生。

若汝識性生於相中,不從見生,既不見明,亦不見暗,明暗不矚,即無色空,彼相尚無,識從何發?

假設我們這個眼識的了別,是從外相、四種的塵相所生,不是從見根而生。那麼如此一來,在缺乏能見的眼根的情況之下,我們既看不到明相,也看不到暗相。明相暗相都不可見,乃至於一切的色法之相、一切的虛空之相都見不到。那麼種種的塵相尚且見不到,眼識又怎麼發動呢?眼識的目的就是了別這些塵相,結果你連塵相都看不到,那要怎麼了別呢?所以不能夠說從塵生。

我們看,破從空生。

若生於空,非相非見。非見無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滅緣,見聞覺知無處安立。處此二非,空則同無,有非同物,縱發汝識,欲何分別?

說這個眼識是有自體的,是生於虛空,從虛空而來,那麼這種情況叫作「非相非見」。既然它從虛空而來,那麼它不須假借外在的塵相,又不必假借內在的眼根,這叫「非相非見」。那麼在「非見」的情況下,沒有能見的眼根,我們事實上是不能辨別明暗色空之相。那麼在「非相」的情況之下,沒有所見的明暗色空之相,這個「非相滅緣」,如果沒有所見的明暗色空之相,那麼它的因緣也就消失了,見聞覺知也就不能安立了。沒有所見的塵相,那所緣的塵相消失了以後,其實能見的眼根也沒辦法存在了。

所以,「處此二非」,在此「非相非見」的二非當中,「空則同無,有非同物。」那麼這種情況,你說虛空能夠生起眼識,在非見非相的沒有見也沒有相的情況之下,虛空就好像是跟「無」一樣,又怎麼能夠發動識呢?「有非同物」,好,即使你說虛空是存在的,但是虛空又不像萬物一樣有種種的形相,它是無形無相,那麼它創造那個識,縱然能夠發動識,「欲何分別?」又能夠分別什麼呢?因為虛空是處在一種非見非相的情況之下,就算它發動識又有什麼作用呢?這個識就是在了別塵相的啊,結果它的塵相消失了,你發動這個識又有什麼作用呢?所以這個空產生識不合理。

我們看,破無因生。

若無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別識明月?

說是眼識是沒有因緣,那怎麼有呢?是突然之間冒出來的,沒有任何理由。那佛陀就反問了,為什麼你的眼識不在面對太陽的時候,突然間看見晚上的月亮而生起了別呢?因為你說無因緣嘛,你為什麼不面對太陽卻看到月亮呢?不可能嘛。你面對太陽,你只看到太陽;你面對月亮,你只看到月亮。你因為太陽的因緣而看到太陽,因為月亮的因緣而看到月亮,這個都是要因緣,不是說沒有因緣就可以出現的。你要拜佛,你要有一個佛像。就是說,什麼東西都要有因緣的,所以無因緣生是不合理的。

淨界法師《楞嚴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關閉六根能得到更精緻的快樂

為什麼思惟苦諦,觀受是苦?用苦來調伏感受的刺激。你...

念佛感通清淨實相

什麼叫清淨實相呢?清淨就是斷除一切煩惱、習氣;實相...

真心被六塵所覆蓋的八個原因

真心被埋沒,真心給失落,真心被迷失,真心被六塵所覆...

離開一切幻滅就是真實

【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心。本覺常住。】 在六道...

唯心之理和現前之事

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這是非常正知見的一個理,也是一...

眾生心中本具般若之性

般若經典,總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是佛典中最大...

什麼是真如

那我們談談什麼是真如呢? 它的體性,經典上給它兩句話...

這兩種身份對我們都很重要

《法華經》有一句話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大藏經】【註音版】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一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二 慈悲道場懺法...

【大藏經】佛說罪福報應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

【大藏經】【註音版】晚課蒙山施食儀

晚課蒙山施食儀...

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

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 這...

不要求因果的回報,因為真如會回報你

圓頓止觀為什麼對大乘善根薄弱的人沒有用?就是說,圓...

如果沒有福報,修行路上障礙就會很多

學佛應該從培養福報開始,如果沒有福報,不僅智慧開發...

一住寒山萬事休,更無雜念掛心頭

一住寒山萬事休,更無雜念掛心頭。 閑書石壁題詩句,任...

三藏十二部可以不讀嗎

問: 有個修淨土的法師說三藏十二部可以不讀,《印光...

為什麼在娑婆世界修行一日勝過極樂世界修行百年

問: 《無量壽經》說: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

曾國藩的人生六戒

曾國藩是春秋戰國時代曾子的七十世孫。他是中國近代政...

可以打餓七來見佛嗎

問: 佛法大意將某人絕食7天就見到阿彌陀佛,能否倣傚...

人有八種德能

《阿毗曇論》講人有八種德能: 第一, 人聰明。你看人...

聖嚴法師《還債平安,還願快樂》

問:現在我想學的東西很多,對於生命的存在和天地萬物...

一念淨心成正覺

若人靜坐須臾頃,勝造浮圖七寶塔, 寶塔究竟化為塵,一...

懺悔罪障要先明白罪業生起的因緣

所謂懺悔,當然主要的目的在於懺悔罪障。佛法的修行必...

三世因果的理解

今天繼續探索因果,因為因果在我們學佛的過程中太重要...

怎樣為親人修福報呢

世尊,習惡眾生,從纖毫間,便至無量。是諸眾生有如此...

佛弟子平時自修的幾種方法

一個人為什麼要修行呢?主要的是訓練自己意志堅定,如...

動物實驗所造的惡業與果報有哪一些

問: 法師您好!我是醫學專業的學生,讀研會涉及動物...

【佛教詞典】五種修觀行者意樂方便皆悉具足

【五種修觀行者意樂方便皆悉具足】 p0292 瑜伽十四卷十...

【佛教詞典】禪味

禪定微妙的滋味,如入於禪定時,就有一種輕安寂靜的滋...

【視頻】控制慾望

控制慾望

【視頻】夢參老和尚《修行時妄念紛飛怎麼對治》

夢參老和尚《修行時妄念紛飛怎麼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