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往生的重點——法華與淨土的修學

淨界法師  2023/10/16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往生的重點——法華與淨土的修學

(1)往生關鍵

皈依佛陀 —— 自他不二,真實信心。

厭離娑婆 —— 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欣求極樂 —— 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此心具、心造淨土,為所觀境,念想欣求。

—— 海印三昧

臨命終的時候,一個淨土宗人,你要面對三個問題:

第一個,阿彌陀佛,你跟阿彌陀佛是什麼關係。

這個很重要,因為這個會影響到你的信心,你往生的信心。如果你到臨命終的時候還是覺得阿彌陀佛是萬德莊嚴,你是業障深重,你這個信心就危險了,因為你們落差太大。如果你在臨終的時候不是很順利,阿彌陀佛沒有馬上現前,你的信心就動搖。因為你老是覺得你是一個乞丐,阿彌陀佛是大富長者,你高攀不上。這個信心是薄弱的,這個事相因緣的信心是薄弱的。臨終順利還好,如果有逆境的話你就禁不起考驗。

所以第一個,我們跟阿彌陀佛關係,很簡單,他就是我的父親,我們就是他的兒子,我是一時流浪的。但是我不管怎麼樣,父子關係叫做天倫,不可改變的。就是自他不二,我跟佛陀是同體的。既然同體,當然就可以感應道交。而這樣的從理觀的信心,叫做堅定不可破壞的信心。不管阿彌陀佛什麼時候來都沒關係,反正我跟他同體的,這第一個。

第二個,你怎麼看待娑婆世界。

我們今天不是在娑婆世界活一生兩生了,諸位!我們是無量劫來的生命,在娑婆世界有無量無數次的生命現象,上至天上的飛鳥,下至地上的螞蟻,都跟我們有密切關係。離開一個非常熟悉的人事地物,那我們面對娑婆世界的時候,最難的就是收心的問題了。你怎麼放下?你告訴我你怎麼放下?你說放下就放下?那麼熟的一個環境,娑婆世界每一塊石頭,不要說人了,每一塊石頭都跟你很熟,你怎麼放下?

放下,我告訴你怎麼放下,就這句話——「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人生一場夢,這是最好的收心。就是說,你昨天晚上做一個夢,從小時候到長大,但是你醒了,哦,一場夢!我相信,你從夢裡醒過來的時候,你不會去想說,哦,夢的時候怎麼樣怎麼樣。因為它是一場夢。

諸位!你把娑婆世界當真,娑婆世界就沒辦法收心了,沒那麼簡單了。它之間的恩恩怨怨,你怎麼收心?你告訴我,你怎麼收心?就靠理觀來收心嘛。就是本來沒有娑婆世界,就是我一念妄想做了一場夢,現在我醒過來以後,這個夢本來就沒有。這就是收心,就是這樣收心的,用夢來收心。那這個娑婆世界收心,是第二個。

第三個,是極樂世界的開啟。

諸位!我們沒有人去過極樂世界,你也沒有去過,我也沒去過,而且又距離那麼遙遠,你說我怎麼就能夠去到極樂世界呢?

來,我們看。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此心具心造的淨土為所觀境,念想欣求。諸位!極樂世界是你本來具足的,你就憑這一點去往生了。本來具足的,它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我過去是忽略了它而已,我忽略它不表示它不存在。你如果把極樂世界不從心性的具足來看,你把它當作在十萬億佛土外,那就壞了。極樂世界對你來說是十萬億佛土外,這有那麼長的距離,那你就增長你的恐懼了。

所以,三種觀照:第一個,對佛陀的觀照,建立真實信心。第二個,對娑婆世界的觀照,圓滿收心。你娑婆世界怎麼收心,怎麼收尾。第三個,對極樂世界的觀照,你怎麼啟動極樂世界的功德。就是靠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三種智慧的觀照。

諸位!養兵千日,用在一朝。你學《法華經》就是在處理這三個問題,用理觀來疏通你事修上的這種因緣的差別相。

我們看第二段,結論。

(2)結論 —— 安住一念心性

觀照佛陀 —— 自他不二

觀照娑婆 —— 達妄本空

觀照淨土 —— 知真本有

—— 理事無礙

這個地方你要永遠記住,你平常就要收心了。反正你臨命終一定要面對三個問題:

第一個,你怎麼看待佛陀?自他不二。我們把因緣所生法拿掉,看到佛陀的本質跟我的本質是不二的,自他不二,所以建立感應道交。

第二個,你怎麼看待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本來沒有的,那是一念的顛倒妄想創造出來,就跟做夢一樣。現在我覺悟了,覺後空空無大千。本來就沒有,所以很好收心。你本來就沒有,那只是恢複本來面目而已。

第三個,你怎麼看待淨土?是我內心本具的,所以我只要憶念,它就會出現,這很正常。

這樣子,理觀事修就不二了。

那現在有一個問題來了,最後,那萬一我在臨終的時候,沒想到這一點怎麼辦?

這有兩種情況:

第一個是你運氣非常好,有人跟你開導。恭喜你!臨終有善知識,把《法華》的思想跟你開導一下,欸,突然間你醒過來。當然你也要有善根,沒有善根怎麼開導也沒有用。就是印光大師說的,這個佛法的道理,你平常健康的時候都學不會,怎麼可能臨終的時候人家給你講幾句話就會了?不可能。所以臨終只能複習,不能學習。就是你本來有善根,突然間忘失了,欸,有人開導你。第一念的正念。恭喜你!你真的是多善根、多福德,廣結善緣。

萬一沒有人開導你,我們現在追求怎麼樣?追求第二念的正念,第二念。就是說,在你平常的時候遇到障礙就想到理觀,就是養成習慣。你順暢的時候要修理觀很難,因為你在因緣上修的,每天拜佛打坐,身體狀況都很好,就是你一帆風順,你真的很難想起理觀。但是你訓練你自己,一有病痛、一有煩惱,就想到理觀,那你這樣子可以培養第二念的正念。就是臨終的時候遇到障礙,你就能夠培養第二念的正念。

那你說,我前面打了妄想。沒關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諸位!光明永遠不嫌太晚,因為它是一個真實的念頭,所以它不怕虛妄。

所以,第一念的正受,我臨終的時候馬上進入真如三昧,一心三觀,那這個叫可遇不可求。除非你真的是得癌症了,因為得癌症可以規劃,哦,我還有三個月。對不對?我每天去熏習。那突然間死掉的呢?就是你要有第二念的反擊力量。就是障礙現前了,比方說心裡的煩惱過不去了,還有你的子孫在那邊哭,一天到晚刺激你。這個時候,你要能夠遇到障礙突然間迴光返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的底線就是要有第二念的反擊力量,第二念的正念。

那第二念的正念怎麼來的?就你平常的時候,你記住,一遇到刺激馬上迴光返照,去養成遇到逆境馬上內觀,然後再提佛號,只能這樣子。因為第一念的正念,到善知識的開導,叫做可遇不可求,不能操之在我。不能操之在我的,不能列入規劃。

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把一心三觀的理觀跟淨土宗的事修對接起來,簡單講就是說,理觀叫做必修課程,尤其是淨土宗更重要。因為你在淨土宗,你要在短短的一生當中去處理過去生命的收尾、未來極樂世界的開拓、你跟阿彌陀佛的關係,這三個關係都不是簡單的。而淨土宗只論今生,就是你今生要麼成功,要麼就失敗,它只有兩種可能。

你說,欸,我今生先積集資糧,做準備,我來生來往生。不可以!淨土宗的修學不能累積的。所以你在這麼短的時間當中要做三件事情,那理觀就必須了,因為它是捷徑。

那理觀的時候,我怎麼知道臨終理觀現前呢?跟佛號配合,臨終跟事修的信願配合。平常的時候遇到障礙就想辦法迴光返照,先回家。這麼一個情況。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若念佛人患有癡呆,臨終時如何補救

問: 若念佛人患有癡呆,臨終時請人助念,他有何方便...

切忌用「臨終十念」賭往生

有人說,《觀經》講臨終十聲就都能往生,那我現在就可...

有十種方法能快速得福

每人個都想得到幸福,幸福有它的因,才能得到幸福的果...

念佛往生一法,對初發心菩薩來說非常重要

塵劫聲聞者,有於大通佛世發心,皆因退大,塵點劫來,...

佛法真利益多被極庸愚人得

淨土法門,普被三根。於在家人,更為要緊。以在家人,...

跟佛菩薩感應道交,必須具備一些條件

為什麼我們要打佛七? 因為要跟佛菩薩感應道交,必須具...

信心是淨土法門最大的難處

淨土宗很難的就是信心,信心一定要具足。真信一定要用...

燒香作炭

佛陀在舍衛國說法的時候,感化了一位青年發心跟隨佛陀...

【大藏經】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大藏經】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大藏經】【註音版】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如何以念佛來對治雜念

如何以念佛來對治雜念? 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把...

剔除自己心中的恨

人們常常開玩笑說,別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然而我們...

為什麼淨土法門那麼重視信願

信、願是理觀,持名是一種事修,但在實際念佛時,這三...

【推薦】臨命終的失敗,就是一生修行的失敗

我自己讀《遺教經》,讀到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

聖嚴法師《海面無風不起浪-心與事合一》

當我們用心用到心與事合而為一時,已經是心外無事,事...

【推薦】人為什麼會發脾氣,原因在哪裡?

我們沒有一個人願意發脾氣,但是我們還是發脾氣,控制...

【推薦】不要倒霉了才來學佛修道

像你們又修道又念佛又學密宗,其實我當年也一樣,反正...

煩惱也會開花的

院子裡水泥花磚的縫隙里長著雜草,使院子顯得有些荒涼...

素食打造不長癌的鹼性體質

善養生者和,無寢食,後醫藥。清黃凱鈞《友漁齋醫話一...

要想離開畏懼所求皆滿,應該這樣去做

【十二緣所怖。追求苦所依。歸敬地藏者。皆安住無畏。...

在家居士簡易又有效的煙供儀軌

煙供,此修法主要利益鬼神,把很多殊勝的加持物和食品...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有一次,孔子的一個學生子路向孔子請教如何侍奉鬼神也...

先有業力還是先有輪迴

問: 先有業力還是先有六道輪迴? 慧律法師答: 這句...

維則大師《淨土或問》白話文

元師子林天如維則述 五濁佛子釋法宣淺譯 天如老人,正...

源斷流枯

人往上爬,水往下流這是物各有其性。人不往上爬那是沒...

佛門戒律中的「三聚淨戒」

《菩薩戒義疏》云三聚戒:聚、集也,戒、禁戒。此三種...

【佛教詞典】識多非智

【識多非智】 p1435 大毗婆沙論四十四卷十頁云:智多耶...

【佛教詞典】變成男子願

又作女人往生願。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三十五願。...

【視頻】六字大明咒(心定和尚)

六字大明咒(心定和尚)

【視頻】夢參老和尚《勇猛精進,斷貪瞋癡》

夢參老和尚《勇猛精進,斷貪瞋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