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說四十二章經

淨界法師  2021/11/2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五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面,第三章、割愛去貪。

蕅益大師他把《四十二章經》的內涵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第二章的正道法門;其次,第三章之後共有四十章都是助道法門。正道法門的修學重點是甚深見及廣大行,也就是說,佛法的修學內涵有兩個部分:

(一)甚深見:這是觀照我空、法空的真理,以消滅我們心中的顛倒,因為這無為法的真理是甚深微妙,所以稱為甚深見。

(二)廣大行:這是有為諸法上的修因證果,包括廣大的戒定慧修學。

以上戒定慧的廣大行與無為法的觀照,基本上這兩種內涵有互相的關係,也就是說,對無為真理的觀照這當中有所差別,所帶動戒定慧的修因證果也就有所不同。

譬如佛法的甚深見,主要有大乘及小乘的甚深見。

小乘空觀的重點在於滅色取空,所以小乘空義的建立,必須等待因緣所生法消失了,空性真理才顯現,故小乘對生命空有的觀照是一種對立性的;也就是說,若不是在有相的因緣中流轉,就是在無相的空性中安住,二者是不能互相融通的。所以小乘空義的內涵是滅色取空,當然天台智者大師說這是偏空的真理。

大乘的空義是建立在遍計本空,依他如幻的思想上。大乘空義所要駁斥的是內心的我執與法執,也就是所謂的遍計執。雖破除遍計執,同時又建立依他如幻,對於染淨因果的假名假相假用,大乘佛法是承認存在的,所以雖觀一切法空,但又主動的斷惡修善度眾生。故若依止小乘空義的滅色取空,所帶動戒定慧的廣大行只偏重在斷惡,對廣大善法的修學則不生好樂,所以一定要建立大乘的甚深見,觀察遍計本空,依他如幻。

大乘法在面對因緣法時,它所要破除的是內心的執取,而對諸佛菩薩廣大的因緣善法,卻是主動追求,因為依他如幻,我們不能否定修因證果所產生的假名假相假用的功德,所以起初所建立的宗見,就會影響以後戒定慧的修學內容。

以上都已在第一章、第二章中,詳細分別甚深見及廣大行的內涵,這都是正道法門,它在我們修學佛道上是主要的法門。以下第三章之後的內容是助道法門,是比較次要間接性的,但助道法若有過失,則會影響正道法,所以我們也必須遵守助道法的教義。

好!我們看第三章割愛去貪。 割愛去貪簡單的說就是少欲知足。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第三章割愛去貪,佛陀要求修道人對生活資具要能割愛去貪,少欲知足。佛陀開示說:剃除鬚髮而為沙門。沙門是修道人的總稱,《瑜伽師地論》說沙門有四:

(1)聖道沙門:聖道沙門是覺悟聖道的聖人,他與我空、法空真理相應。

(2)說道沙門:說道沙門能善說正法,對佛陀的正法能深入學習也能善巧演說,他的修學偏重在般若。

(3)佛道沙門:佛道沙門能修諸善業,他的修學偏重在修習佈施、持戒的福德資糧。

(4)污道沙門:這類沙門廣造邪行,違背佛陀戒法而造作種種的惡行。

以下的教義是聖道沙門、說道沙門、佛道沙門都應遵守的道法。一位有志於追求生命增上的沙門,雖然內心仍有煩惱罪業,但他內心能領受道法,隨順戒定慧的修學。佛陀對於能領受道法的修學者,開示四種法門:

(一)去世資財:如果想要成就道業,就必須放棄對財物的積聚。欲界眾生容易生起對財色名食睡的慾望,這五種慾望以財物為根本,因為有財物就容易得到其它的慾望。佛陀在制戒上,對修道人的財物,有些地方制的比較寬鬆,有些地方制的嚴格。在聲聞法中,財物偏重在個人的受用,所以佛陀的制戒是特別嚴格;在菩薩戒中,積集財物的目的是為成就廣大的三寶事業,因此製定的戒法就比較寬鬆,能積集百千萬億的資財。這段經文是就個人的受用來說,修道人住在僧團,吃穿住都沒有顧慮,應該放棄對財物的積聚,因為財物會造成很多的妄想與罣礙,障礙止觀的修學,所以應該放棄無常的資財。

(二)乞求取足:平日應該過著乞食的生活,避免從事生產事業,耗損太多的精神體力。

(三)日中一食:每天的飲食只在日中受用一餐。

(四)樹下一宿:處所的受用是在樹下睡覺,這是簡陋的住所。

以上是佛陀對有志於修習戒定慧的修道者,以四個法加以勉勵。

佛陀講完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以後,講出為什麼要少欲知足的理由?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一個過著榮華富貴生活的人,內心容易產生對三界果報的愛慾。愛是對已經得到資具的染著,欲是對尚未得到資具的希求。這種對三界果報的愛慾,會蒙蔽我們修道的道心及觀察真理的智慧,故愛慾是障道的因緣。

佛在《八大人覺經》及《佛遺教經》都提過少欲知足,但佛陀在這兩部經所講的少欲知足,其重點在於離苦得樂,所謂少欲者少煩惱,知足者常安樂。一個人要得到安樂果報,當然要有善業,有善業則物質的受用就能充足,但只有善業卻不一定快樂,內心與受用的物質接觸時能少欲知足,這時快樂的感受才能增長廣大。

所以佛在《八大人覺經》及《佛遺教經》的開示重點,偏重在離苦得樂,但本經的這段經文,它是強調修學聖道,如果不能少欲知足,內心就會產生貪慾,貪慾煩惱的生起會障礙出世道心,及對真理的觀照。

我個人在想這個少欲知足的問題,我們以前研究的《佛遺教經》及《八大人覺經》,佛陀對正道法門的禪定與智慧,不斷的強調,勸勉我們修學,而對助道法門的少欲知足,佛陀也不厭其煩的提醒勸修。我在思惟佛陀教法的涵義,今天我們遵循佛陀的道法,懺悔業障,積功累德,在修佈施、持戒的種種善業過程中,雖然仍未能與我空、法空的真理相應,仍以有所得心修習善法,但在成就聖道之前,一定會先成就福報,福報力漸漸增強以後,自己的生命就有堪能性,有堪能性的眾生,受用的資具比以前更好,生活品味也提高。

假如我們對這樣的福德因緣,沒有產生少欲知足的警覺性,則會對現前安樂的果報產生一種愛著心情,如是對追求清淨無上菩提的道心,及對般若智慧的學習就會產生障礙。所以佛陀提醒我們,在修道過程中,成就聖道之前雖先成就福報,但應該以少欲知足之心,檢點自己的生活,避免產生對聖道的障礙。

我們看第四章、善惡並明。

善惡並明的善是指善業,惡是惡業,善業與惡業都是由身、口、意的造作而顯現,所以我們應該注意自己身口意的造作。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癡。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佛陀開示說,有十種因緣能成就善業,反過來說,也有十種因緣能成就惡業。這十種因緣分佈在我們身口意三業的日常生活的造作之中,身體的造作有三種,口業的造作有四種,意業的造作有三種。以下先解釋身體造作的三種罪業:

身三者,殺、盜、淫。

(一)殺生:殺生是斷有情命,若殺生或斷絕有情眾生的生命,所召感的果報是短命多病。有些人的果報體有眾多的病痛,病痛的生起是由於過去生或今生,造作了傷害眾生的罪業,這罪業就會表現出多病與短命的果報。如佛陀有一弟子名叫薄拘羅尊者,他的壽命活到一百六十歲,而且在一百六十歲的生命中從未生病,他的身體特別康健,這是因他過去生持不殺戒特別嚴謹,故不殺生的善業特別強,果報體就特別堅固。所以殺生是應該斷除的罪業。

(二)偷盜:不與而取他物,稱為偷盜。若未經過對方的同意,而奪取他人的財物,即犯偷盜戒。他人的財物不只是有形的財產,也包括無形的智慧財產,所以若侵犯版權、所有權乃至於逃漏稅,皆屬於盜戒所收攝,偷盜所召感的果報是資財不堅固。同樣的資財,有些人特別堅固,如發生地震,隔壁鄰居的房子皆倒,惟獨他的房子卻堅固不倒。有些人的資財,水不能淹,火不能燒,地震不能破壞,為什麼呢?因為在積集善業時,他能持不偷盜戒,所以這善業所召感的資財果報,特別堅固。反過來說,我們雖曾努力佈施,但犯偷盜戒,那麼在得果報時,一時雖擁有殊勝的資財,但這資財脆弱,可能遭水淹、火燒、地震或敗家子的敗壞,所以偷盜的果報造成資財不堅固。

(三)邪淫:邪淫是除己妻外,男女身體互相的接觸。邪淫會召感卑賤的果報,若前生曾造邪淫罪業,則容易出生在卑賤的家族,如生於貧民窟或卑賤的種性,這與過去生邪淫的罪業有關。

以上是身體的三種造作,所帶動的生命因果;以下是口業的四種造作:

(一)兩舌:兩舌是斗亂彼此,挑撥是非。如你向甲方說乙方的過失,又向乙方說甲方的過失,如此挑撥雙方,使雙方彼此產生鬥爭。兩舌所召感的果報是多被譭謗,自己雖沒有過失,但別人卻認為你有過失,就是你經常會蒙受不白之冤,常遭受譭謗,這是因過去生有兩舌的過失。

(二)惡口:惡口是詛咒罵詈。前面的兩舌是私底下的挑撥是非,這裡的惡口是當面用粗暴的言詞來辱罵對方,惡口所召感的果報是相貌丑陋。有些人喜歡講柔軟語,即使對方有過失,他講話也是委婉柔軟,講柔軟語所召感的果報是相好莊嚴;有些人講話刻薄,容易傷害對方,這樣的惡口召感相貌丑陋,人不喜見,別人見到他,也不歡喜親近,這與惡口有關。

(三)妄言:妄言是心口相違,內心所想與嘴上所說互相違背。妄言所召感的果報是為他所欺誑,經常被不誠實的眷屬所欺騙,這是因他過去生喜歡打妄語,所以今生為他人所欺誑。

(四)綺語:綺語是無義的浮辭,講些沒有道理的輕浮言詞,以增長對方的放逸。綺語所召感的果報是言不信眾,別人不尊重信服他所說的話。

以上是口業的過失,以下是意業起心動念的過失,共有三種:

(一)嫉妒:嫉妒是殉自名利,不耐他榮。殉是希望,只追求自己的名利,如果別人擁有這名利,內心極不歡喜而排斥之。嫉妒與貪及瞋有關,嫉妒心是因我執重,希望自己有榮耀,如果別人有榮耀即不生歡喜,這是嫉妒心。

(二)瞋恚:瞋恚的體性是暴戾殘忍,懷恨結怒。他的個性本身就暴戾,遇事情受到刺激時,容易懷恨在心,不想化解。

(三)愚癡:愚癡是於諸事理,內心迷暗。對於因緣果報的事相,及我空法空的真理,內心迷惑暗鈍,不能通達明瞭。

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以上的十種因緣障礙了聖道,這十種罪業除了使個體生命產生痛苦的果報外,另一方面,當罪業出現時,自己修止觀,觀察我空法空真理時也會有障礙困難,因這十種罪業會產生不隨順聖道的力量。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如果能對治這十種惡法,使它不起現行,這就是十善行。

蕅益大師解釋這段經文說:善惡無性,猶如反掌。善與惡都依止身口意而造作,所以身口意本身沒有體性,它不決定是善,也不決定是惡,猶如一個手掌的正面是光明面,另一面是黑暗面。若身口意隨順理性的觀照,身口意就出現善業;如果身口意隨順慾望,就容易有過失。我們對身口意的對治,主要是對意業的觀照,所以意業的癡是一種大病,內心若對真理愚癡,就很容易出現罪業,因不能隨順理性,就只能隨順感覺、隨順情緒,所以由惡業轉成善業,主要是靠觀照力。

蕅益大師說,前面的正道法是偏重在甚深見,內心能如理觀照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從有相的個體生命,回歸到無相的真如理。當我們常起觀照我空、法空真理,若疏於對因緣所生法的觀照,就容易產生執理廢事的過失。

過去百丈禪師講《金剛經》,經常有一白髮老翁來聽經,最後講畢,白髮老翁非常感動,就向百丈禪師禮謝,百丈禪師問他是什麼人?白髮老翁說:我過去生是迦葉佛時的一位長老比丘,攝受很多的弟子,有一弟子問說: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當然修行不只是修行善業,也要修習聖道,大修行人對我空、法空無為真理的觀照非常深入時,若造罪業還得因果嗎?這長老比丘回答:不落入因果。這種回答就是一種邪見。

前面已說過,空與有不能對立,空一定要融攝在有中,因為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有相諸法是因緣生無自性,故安立為空,故空的安立是安立在自性空。佛法所講的空,不是一種存在的實體,它是一種概念,因為諸法無自性,故說是空,所以空事實上是在破除遍計執。這長老比丘把空與有劃成對立,因為這樣的邪見,墮五百世為狐狸。這白髮老翁聽聞《金剛經》,了達無住生心的真空妙有的真理,破除了邪見,解脫了狐狸身。

這一章告訴我們,前面在觀察我空、法空真理時,自己要知道,雖然法性本來空寂,但因果絲毫不爽,因為一切法畢竟空,所以一切法畢竟有,整個緣起的大法界,因為它的本性是空,所以任何的造作,就會現出種種的果報。這一章提醒我們,在修習我空、法空時,也不能忽略身口意的造作。

第五章、轉重令輕。

前面一章說明應該避免造罪業,因為我們不歡喜痛苦的果報,這一章是假設已經造罪業,則應該以什麼方法來轉重業成輕業。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大智慧的佛陀開示說,我們在修學的過程中,因過去習氣的引導,多少有身口意的過失。假設我們對這過失不能自我反省,以自我反省的力量來消滅心中的惡念,若依止安住在這相續的恶心中,不能加以調伏,則未來會有什麼果報呢?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罪業所召感的果報,猶如河水歸於大海,大海吸納四方來的河水,更加增長廣大。同樣的,如果不能反省對治過失,罪業的力量也會更加的廣大。

反之,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身為凡夫,雖然有身口意的過失,但在佛堂拜佛,靜坐修止觀,在寧靜的心中與道法相應時,他黑暗的心中就會出現光明的觀照,他能檢查出所造作的身口意過失。當然一個有正見的人,內心會有增上慚愧,他以慚愧心呵責煩惱,使自己改惡行善。這個人與其他的人同樣有過失,但因他有改惡行善的增上慚愧,罪自消滅,罪業就在慚愧改過中逐漸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猶如一個人雖然生病,但他能把汗逼出來,也就逼出身上的病毒,病痛就能好轉。

以上說明雖有過失,但能自我反省與不能自我反省,對生命造成不同的差別。這一章的觀念我們待會再做個說明。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玉女獻佛佛不納,天魔證果須陀洹

天神獻玉女於佛。欲壞佛意。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

【佛學漫畫】四十二章經

千古秘籍《四十二章經》...

【大藏經】【註音版】大方廣佛華嚴經(81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藏經】大悲咒註音版

1)南na 無mo 喝he 囉la 怛dan 那na 哆duo 囉la 夜ye...

【大藏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大藏經】【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不要老是認為自己業障深重

過去有一個醫學的雜誌,講出一個公案。它說,有一個媽...

三衣一缽不離身

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唯...

世間人臨終的三種執著

一般人到臨終時有什麼樣的執著呢?一般有三種愛,愛就...

多培福多修慧,成佛就快了

我這一次到台灣去,見到台灣那邊的佛教事業辦得很好。...

【推薦】極樂世界與華藏世界的關係

在華藏世界海世界種裡面有二十重世界,第十三層就包含...

不流汗的運動

朋友約我到大飯店的俱樂部去做健身的運動。 健身房裡...

吃葷者開始吃素後容易有飢餓感該如何解決

由於肉類較不容易消化,滯留於腸胃道時間較長,因此較...

聖嚴法師《因為柔軟,所以堅強》

柔軟與堅強,兩者看起來雖然像是對立的,但卻可以同時...

天台宗對觀音信仰的歷史貢獻

中國佛教天台宗對觀音信仰在中國漢傳佛教領域的普及與...

體驗什麼叫作「貧窮」

一位億萬富豪想讓他的兒子體驗什麼叫作「貧窮」,於是...

智諭法師:清淨心

今天和大家講清淨心。清淨心對修道人很重要。經上說:...

兩土世尊度眾生的分工

釋迦牟尼佛是我們娑婆世界教主,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的...

要把這件事當做日常穿衣吃飯來對待

持志久遠。 這也是針對我們有些修行人:開始發心大,中...

放棄自我主導權,真如才會顯現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當然我們...

顛倒的屠夫

宮門前,跪著一位身披獸皮的屠夫,希望能謁見阿闍世王...

為何修行人要過午不食

問: 修行的人過午不食或者日食一餐,那是為什麼? 成...

【佛教詞典】遍知道

【遍知道】 p1123 成唯識論八卷二十二頁云:遍知道者:...

【佛教詞典】釋氏稽古略

(書名)四卷,元覺岸撰。用編年之體。以歷代統系為綱...

【視頻】淨界法師《修福五十年,出家不可得》

淨界法師《修福五十年,出家不可得》

【視頻】工作忙沒時間,可以等退休了再學佛嗎

工作忙沒時間,可以等退休了再學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