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觀照篇)

淨界法師  2021/11/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6講

丁二、開顯真實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四面。我們講到丁二的開顯真實。

那麼淨土宗,我們一生努力地修學,最後的成敗關鍵,最後的決戰勝負,是在臨終的那一念。千念萬念,為了臨終那一念。也就是說我們所有佛堂的用功準備,都是為臨終做好準備。

臨終的準備工作應該是包括兩塊:一個是枝末法門,一個是根本法門,這兩個都必須具足。

從枝末來說,我們必須要透過懺悔跟調伏,把我們的生死業力降到最低,懺悔業障,調伏愛取。當然這個都是有相的一種對立的法門,但是你只是懺悔跟調伏肯定不夠,最重要的你還要「安住」!懺悔、調伏、安住。

大乘佛法的傳承才有安住法門。在小乘法門、在人天乘法門,其實沒有安住法,只有調伏法。比方說,五祖弘忍大師要退位的時候,他要他們的住眾提出他們個人的修行心得。神秀大師提出來,就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它的重點在於「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六祖大師提出來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兩句話的意境有什麼不同呢?「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最後被選上。那麼「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錯在哪裡?其實它沒錯。一個人很努力地把玻璃的髒東西擦掉,他每天懺悔業障,調伏愛取,這個人肯定很用功。他的問題出在哪裡呢?「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沒有安住法門,缺乏安住法門。你都在有相的因緣裡面動盪,看不出你安住了沒有。如果「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是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太好了!真空妙有,無住生心。

這個大乘的安住法門,非常重要!也就是說,即便我們的枝末法門做得不到位,我們的懺悔業障,調伏愛取,可能做最大努力只調伏了一部分,但是你如果安住得好,最後的能量你照樣可以把它吸收下來。所以這個安住法門,就是說你臨終的時候把心帶回家。你心中有沒有家的感覺?你今天沒有家,你在因緣所生法裡面——那個相狀裡面跑來跑去,那你慘了!老虎可以吃你,獅子可以咬你,風吹雨打可以傷害你。你今天沒有安住,就等著第八識的業力來修理你,就這麼回事。

你遲早要面對第八識無量劫來所累積的各種思想、各種業力,在臨終的時候,它們一時現前,這個時候菩薩「云何應住」比「云何降伏其心」更為重要。如果你不安住,你絕對過不了關!你過不了那個生死業力的暴風雨關。所以,安住在一念離相的清淨心體,它可以保護你不受業力的干擾,不受外相的干擾,因為它離相。所以這個地方是何等重要!即便你枝末法門做得不到位,它都能夠保護你!

當然你不能有重大的業力,剌激不能太大。就是你在枝末的懺悔跟調伏當中盡了最大努力,然後安住一念的清淨心,對一切法不迷,不取,不動,提起佛號!阿賴耶識的暴風雨,因為你心中有家,有一個保護的家,它不能傷害你。

所以,我們今天透過前面的懺悔跟調伏以後,現在大乘的根本傳承就是安住法門,你必須要回家了,不能老是在相狀活動。相狀只能當一時的對治。你用清淨相來破雜染相,你用善良的相來對治邪惡的相,是不錯,但是相狀畢竟不是久留之地。就好像你去工作,你工作完總得回家。所以我們可以無住而生心,但是你這個生心,一定要回歸到無住的安住法門。所以這個本末兼舉,修行你一定要掌握安住力、調伏力這兩個之間的互動,缺一不可。

其實嚴格來說,修行大乘法,必須把六祖大師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跟神秀大師的「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要結合起來,但是重點在於六祖大師的「本來無一物」。如果沒有「本來無一物」,「時時勤拂拭」就毫無意義,因為你沒有安住。大乘佛法的傳承最重要的就是安住!你不安住,你沒有家的感覺,你就落入聲聞法了,這是對治法門,權教的法門,不是真實義了。

所以,為什麼我們一定要開顯無所得的清淨心?就是因為無量劫來,我們經歷過很多的變化。從因緣的角度,我們做過轉輪聖王,生到天王;我們也到過三惡道。所有的因緣都變來變去,只有一個東西沒有變,那個東西從來不變,一路走來始終如一,那個就是你的家了,最安全的地方——就是離一切相的清淨本性,你就把這個心住在那裡。

(三)開顯真實——攝用歸體,依體起用

好,我們來看最後的總結。

我們在開顯真實的時候,有兩個主題:一個離一切相,攝用歸體,這很關鍵!一定要先攝用歸體,你才有資格講依體起用。先安住力,你才有資格講調伏力,你才能夠即一切法,依體起用。

所以,諸位!在大乘佛法嚴格來說,你沒有明心見性,沒有資格談修證,沒有資格談調伏!嚴格來說,要以蕅益大師的標準,「未明心性,不得輒論修證。」就是你連修行的資格都沒有。

我們對相狀的態度是兩個態度:先離相清淨,安住,然後再借相修心,把離開的相再借回來。我們先找到本性,再把相狀借回來。

比方說,我們借佛陀的相來修皈依。你念佛是不是要有個相狀?你憶念佛陀,你要創造一個音聲,它也是一個相狀;你要拜佛,要有一個佛像,所以你不能執理廢事。但是這個時候,你應該很清楚,相狀是借來的,你就不會產生攀緣執著;你不會攀緣執著,你就不會啟動業力。所以我們是借佛的相狀來修皈依,借眾生的相來修慈悲,修悲憫。

所以我們對相狀,你看《楞嚴經》,其實重點還是在離相清淨;到了法華會上的時候,廣開方便門,普門示現,以無量的相狀出現。但是因為你曾經回過家,所以你在操作這些相狀的時候,不會在相狀裡面產生執著。你知道這個相狀是借你用的,你是用借彼依正,顯我自性,借這個相狀來開顯你自性的功德。我必須要借佈施的相狀,來開顯我本具的佈施的功德;我必須借持戒的相狀,來開顯我自性本具的持戒的功德。

所以,你站在真如的角度,其實外相的成敗跟你毫無關係,你只是借這個相狀,所謂的「無不從此法界流」,最後「無不還歸此法界」。還是回歸到你一念心性。這個時候你的心就不容易受業力干擾,你就完全跟阿賴耶識脫離了,這個是最保險的方法。

因為你調伏也好,對治也好,「時時勤拂拭」,你不可能把這個鏡子擦得全部乾淨,你只有安住在「本來無一物」才是最安全的。那當然最好是理觀事修都能夠兼具,一方面,安住「本來無一物;」但是一方面「時時勤拂拭」,這個最好了。

所以,我們一方面攝用歸體,離相清淨;一方面依體起用,借相修心,這個就是我們一個根本思想。

好,我們把這個思想做一個說明。

(四)稱性起修,廣修方便

請看這個附表第二。我們怎樣從大乘的安住法門,跟前面懺悔業障、調伏愛取的調伏門,這兩個做一個結合呢?

我們看這個附表第二。稱性起修,廣修方便。

附表二—稱性起修,廣修方便

略說方便有四種。云何為四?

一者、行根本方便—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離於妄見,不住生死,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於大悲,修諸福德,攝化眾生,不住涅槃。以隨順法性無住故。

二者、能止方便—謂慚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以隨順法性離諸過故。

三者、發起善根增長方便—謂勤供養,禮拜三寶,讚歎,隨喜,勸請諸佛。以愛敬三寶淳厚心故,信得增長,乃能志求無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能消業障,善根不退。以隨順法性離癡障故。

四者、大願平等方便—所謂發願盡於未來,化度一切眾生使無有餘,皆令究竟無餘涅槃。以隨順法性無斷絕故。法性廣大,遍一切眾生,平等無二,不念彼此,究竟寂滅故。

—《大乘起信論》—

那麼在大乘的方便門有四種:第一個是根本的理觀,後面的二三四是枝末的對治。我們先看,第一個,行根本方便。

一者,行根本方便——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離於妄見,不住生死,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於大悲,修諸福德,攝化眾生,不住涅槃。以隨順法性無住故。

所有的修行一定要先把生命歸零,再重新出發!一定要安住,安住不生滅心。安住不生滅心它有兩塊:

第一個,「觀一切法,自性本空。」遠離凡夫的這種常見, 而不住於生死的因緣相狀。它不住雜染相,但是它又能觀一切法因緣和合,因果不失,而生起大悲的願力。修諸功德而不住於涅槃的清淨相,所以我們必須要遠離生死的雜染相,遠離涅槃的清淨相,所謂的無住,以無住為住。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第一個不是馬上修行,而是以《楞嚴經》的思想,先調整心態。

比方說,你今天要念佛,你用什麼心態念佛?你要站在一個本來沒有佛號的角度、本來清淨的角度來帶動佛號,這個時候你心量是廣大的。如果你一開始就執著相狀,就會產生一種自我設限,就被外在的相狀給控制住了。

舉一個例子。有一個獵人他養一隻老鷹,他為了省錢,他也不單獨養,牠就跟一群雞養在一起。當然老鷹的身體結構跟雞不一樣,牠那個雙腳特別有力量,但牠小的時候,牠還沒有飛,就跟雞一樣在地上走路。這個老鷹牠眼睛所看到的都是牠的同伴,牠熏習很多相狀進來,牠成長過程看到都是雞的相狀,所以這個老鷹認為牠就是一隻雞,只是比較強壯而已 …已經產生一種自我設限。我們的心本來沒相,但是長時間業力熏習,牠已經形成了一種雞的相狀。

後來牠長大以後,這個獵人要訓練牠,怎麼訓練都訓練不起來,因為牠心中已經被自己這個雞的相狀限住。這個獵人很失望就放棄了,就把這隻老鷹帶到懸崖的上面,讓牠自由落體,自己下墜。我花了這麼多錢培訓你,沒用了。結果這個老鷹牠往下墜了,臨死之前,牠的潛能發揮出來了,牠那個老鷹的本性功能展開來了,展開牠廣大有力的翅膀從低點開始往空中飛上去了。

諸位!這個老鷹本來牠有無量的功能,牠為什麼訓練不出來?因為牠被這個業力的相狀給限住了。所以你不要忽略業力的可怕。諸位!業力可能對你的傷害不是今生,你要不小心的話,它會給你留下內心的陰影,那是傷你無窮,傷害你生生世世。業力它會現出一個相狀,如果你只是產生痛苦,那是最好的,因為業力,這個痛苦的感受一下就過去;但是,如果這個相狀讓你產生挫折,那就慘了!那這個傷害就不是今生的問題,來生你還有等流性的挫折。

我們無量劫來,每一期的受生都不是很如意,每一個人成長過程,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挫折不如意的事情,所以我們會自甘卑賤,總是覺得自己跟佛陀不一樣,為什麼?因為我們被很多業力的假相給束縛住。所以,偉大的佛陀出世告訴你:你現在要做一件事情,把你的內心歸零,回到你生命的原點,把這些複雜的相狀通通清乾淨!先看到你的本來面目,你本來不是這樣子。是你在輪迴當中吸取了太多人生的經驗。你要把這些相狀通通拿掉,這一點很重要!否則你內心的功能永遠施展不開來,你永遠被業力追著打。

所以,菩薩云何應住呢?就是以無住為住,就是行根本方便,這個是根本!你看《攝大乘論》要菩薩開始修斷惡、修菩提心之前,它要你先安住,千萬不要在因緣的相狀安住。不管這個相狀是多麼的美好,多麼的清淨,凡是相狀,它就是有限量的。就像《楞嚴經》說的,你用有相的心來修行,你不可能得到無窮盡的果報。就好像你用砂要去煮飯,「砂非飯本」,你頂多就是熱砂。你這個因地不對。你說你是一個好人,那你頂多隻是一個好人而已。我們的心識,它也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它是離相清淨,所以才會功德圓滿。

所以我們首先求安住,這是第一個思想。安住在清淨的本性,破除各種的自我設限。

再看第二個。

二者,能止方便——謂慚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以隨順法性離諸過故。

好,那麼稱性起修的第二個,就是誓斷一切惡。透過慚愧懺悔來消除一切的惡法,尤其是那種增長的惡法,斷它的相續。斷相續心,「以隨順法性離諸過故」。

諸位!你看到沒有,它這個懺悔,跟沒有安住的人懺悔不一樣。安住真如的人是講隨順法性。而有些人你問他:你為什麼要懺悔呢?他說:我為了要消除地獄的果報。這個檔次不高,你是為了有相的因緣;你要想說,我要懺悔,是因為我自性本來就清淨,本來就沒有過失,我只是恢複本來的樣子而已。你這樣想,跟你那樣想,是完全不同的效果。

你站在業果的角度來懺悔,你是走在人天乘的跑道;你站在真如的角度來懺悔,說:我為什麼要懺悔?因為我隨順法性。我以前是違背了法性,我現在要順從真如。真如本來就沒有過失,我本來就應該這樣子,我本來就應該清淨的,我只是假借懺悔來恢復我本來的樣子而已。這樣就走上了菩提道。所以,同樣一個法門,不同的思想,你有不同的跑道:一個是安樂道,通往安樂的道;一個是通往大乘的佛道。

我們再看修善。

三者,發起善根增長方便——謂勤供養,禮拜三寶, 讚歎,隨喜,勸請諸佛。以愛敬三寶淳厚心故,信得增長,乃能志求無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能消業障,善根不退。以隨順法性離癡障故。

修善包括修習福德跟智慧的善根。

福德這一塊,它主要是提出了七支供養,就是十大願王裡面的濃縮:供養、禮拜、讚歎、隨喜乃至於愛敬三寶。這個在積集福德資糧當中,使令我們信心增長,志求無上菩提,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我們透過佛法的熏習加持,一方面消除災障,增長大乘的善根。大乘善根是一種我空法空的智慧觀照,以隨順法性離癡障故。就是為什麼你今天願意去修習智慧?因為我自性本來就是光明,本來具足光明,我只是做我該做的事情,只是隨順真如而已。

再看第四個。

四者,大願平等方便——所謂發願盡於未來,化度一切眾生使無有餘,皆令究竟無餘涅槃。以隨順法性無斷絕故。法性廣大,遍一切眾生,平等無二,不念彼此,究竟寂滅故。

前面是斷惡修善,這個地方講度眾生。發願盡於未來際,化度一切有情眾生,使令他們成就無餘涅槃。為什麼這樣做?因為法性本來就相續沒有斷絕,所以他度化眾生是時空無盡,平等無二,不念彼此,究竟寂滅。

你稱性起修,你所做的每一個法,都能夠產生廣大圓滿的功德,而且能夠不觸動你的生死業力。所以這個安住真如就是有這麼多好處。

我看這個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他講到一件事。蓮池大師他在雲棲寺,有一天,他黃昏的時候出來散步,聽到有人說在山下有一個住茅蓬的法師很有加持力,就是誰要是有病,他就持這個大悲咒念一念,然後就把這個水給誰喝,誰就好了。這個時候蓮池大師就過去看,他這個人怎麼會有那麼大的力量。當然法力不可思議,大悲咒對每一個人是平等的,關鍵是心力不可思議。他是怎麼啟動大悲咒的,他用什麼心態。蓮池大師就在旁邊觀察一段時間。

他出來以後說:一念的平等心。他說這個法師,不管任何人對他恭敬也好,供養也好,他完全都沒有動念頭。你供養他也好,不供養他也罷,他的心就是安住離相的一個心。蓮池大師說,一念的離相跟法性相應,心力不可思議,所以具足加持力。這個法師他就做這件事情而已。

諸位!不要小看你現在的隨順。王子墜地,功超群臣。你今天跟十方諸佛是同一個思想,跟十方諸佛是同一個鼻孔出氣。像禪宗說的,你生長在王家,雖然你是王子,但是你是一個佛陀的種性,叫大乘的菩薩種性,你是繼承王位的。你說,王子墜地,為什麼功超群臣?因為這些大臣他沒有找到真如,還在因緣裡面打轉,他還是沒有走上大乘道。

所以,這個大乘的佛性,你一念的相應都不可思議!因為你跟佛陀是同一個家族。要講得貼切一點,跟十方諸佛同一個鼻孔出氣,同一顆心臟。如果你要把佛念好,是要兩種隨順——內順真如,外順彌陀。內順真如,把自己的心靈力量啟動起來;外順彌陀,就是透過皈依啟動佛陀的力量。

丁三、功德總結

好,我們看這個最後的總結,功德總結。

迷故成障 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悟則功超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結示勸修 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楞嚴經》

對於我們的本來面目,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是迷失了,離家出走了;一個是覺悟了,回家了。這兩個會有不同的結果出來。

(一)迷故成障

我們先看,迷失的人會有什麼後果?

迷故成障——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一個凡夫,我們看到他起惑了,看到他造業了,其實這個只是一個結果。我們現在更關心,他為什麼會起煩惱?為什麼會造業?我們今天一個人起煩惱了,造業了,就很緊張,去懺悔,去對治,懺悔業障,對治這個煩惱。

但是更重要的就是說,為什麼好端端的一個人,內心會起惑造業?找它的根本原因出來,你才能夠永遠斷絕它的根源。就好像說你看到灰塵髒了,你趕緊去擦它,也對,但是關鍵是你要知道它為什麼會髒。

事出必有因。只有一個原因叫做「一念妄動」。眾生迷悶,背覺合塵,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我們沒有安住在真如本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生生世世做了很多的善法,但是我們還是沒有成佛,因為你沒有安住,因為你永遠在因緣的假相裡面活動,叫做迷悶。然後違背了真如的覺性,在生滅的因緣裡面活動,所以你頂多隻能夠創造一個生滅的快樂的果報,你頂多的酬償就是只有人天福報,這些都是生滅的塵勞相,世間相。

我們以前都走到了六道輪迴的跑道,你這個跑道再怎麼走,也就是人天而已。因為你的因地是生滅的,結果也是生滅的。

(二)悟則功超

我們看佛陀是怎麼成就的。

我們看下一個。

悟則功超——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佛陀之所以成為佛陀,最關鍵的就是他一開始第一步就走對了。因為他在生死凡夫充滿煩惱罪業的時候,他因地就是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佛陀找到了在整個內心當中,一個不生不滅的一念心性。他找到了這件事情,他知道有這件事情,然後,去合它,去隨順它。

那麼站在這個角度,再去做斷惡修善度眾生,所以他能夠在這個過程當中,創造出「一為無量,無量為一」 數量的無障礙;「小中現大,大中現小」這個本質的無障礙,這樣的功德。

所以,有這樣的一種功德,就有什麼相貌出現呢?他能夠在一個地方不動道場,同時能夠遍十方界,他的法身含攝十方無盡虛空,在一毛端,現寶王剎,在一個微小的微塵裡轉大法輪,他是事事無礙。

(三)結示勸修

我們看最後的總結。

結示勸修——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所以,佛陀之所以成為佛陀,就是重點在於他遠離了生滅因緣相,找到了不生不滅的本性,所以才產生這麼多的功德。

我們這樣子講好了,因地發心,其實你不應該急著就去跑,就很努力去跑,當然跑是要,但是關鍵是——你先看看,你現在是跑在哪一個跑道?云何應住?你是站在什麼角度去修學,這很重要!

你佈施了一百塊,這是一個緣起,這一百塊會有什麼結果?三種結果:第一個,你是怎麼想的?你的安住力。

我佈施一百塊,可以嘗到安樂的果報,恭喜你,你走到了人天乘,因為你是這樣想,你以住在業果來佈施了。

我佈施一百塊,為了調伏我對金錢的執著,這是解脫道,這一百塊對你的意義是解脫道。

我佈施一百塊,是因為我自性本來清淨,我是依止清淨心而生起廣大的菩提願力,真空妙有,這是菩提道。

所以,你這個安住很關鍵!如果你的本質是砂,不管怎麼去煮它,最後的結果就是變砂而已,它不可能變成米。所以滅塵合覺,才有所謂的真如妙覺明性。一個人沒有真實安住,他不可能去脫離生死因緣的業力。

丙三、結示

好,我們看最後的總結。

我們的願力,從一種成佛的願力也好,往生的願力也好, 有兩種情況:一個是事修,一個是理觀。事修叫做「淨罪集資」;理觀叫「破妄顯真」。

我們把這兩個念一遍。

一、依事修淨罪集資: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二、依理觀破妄顯真:

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

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

我們菩薩發願,當然他的所觀境簡單地說只有兩個:一個是眾生相,一個是佛道的相。這個斷煩惱,修法門只是個過程,你真正的目標是兩種:你一定是緣佛道而追求,緣眾生的相而悲憫。

但是關鍵在哪裡呢?這兩個檔次有什麼差別?如果你的心是住相的,住在眾生相,住在佛道的相來修行,那你叫做「淨罪集資」——人天乘;如果你是離相的,你安住在真如本性的角度,眾生也好,佛道也好,其實都是你一念心性的顯現而已,你是借這個相來開顯你自性的功德,你這個叫做「破妄顯真」。

這兩個效果完全不一樣。一個走上了菩提的跑道,一個走上了人天乘的跑道。因為第一句話,「眾生無邊誓願度」,沒有安住,只有調伏跟引導;第二句話有安住,就差在這裡,它已經法法消歸心性了。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講到大乘菩提道的時候,其實告訴大家一個思考:就是安住,把心帶回家!你要試著內觀真如, 安住真如,站在本來清淨的角度去懺悔業障,站在本來沒有煩惱的角度,去對治愛取的煩惱,這樣子你的速度也比較快成就。

第二個,你養成這個習慣,臨終的時候,你無始劫來的感覺去刺激你,業力去刺激你,你不容易為它所動。因為真如會保護你,你容易過關。否則,你今天沒有安住在真如,你這輩子就很辛苦了,你就一直在忙這忙那,東去西去,結果是不如到「萬里無寸草處去」。

你如果今天只有事修,沒有理觀真如,你的付出會比別人多,效果不見得好。因為你面對的是一個無始劫的煩惱跟業力,你用短短的幾十年,去跟你無量劫的生命拚搏,後果你自己會知道。所以,你必須要找到最好的安住法門,你必須要找到自己的一個保護的家!

為什麼我們必須要安住在「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的地方去,就是這個道理。因為那個地方業力找不到你,煩惱也找不到你。但是你可以主動出擊,你可以對治它,它不能干擾你,真如就是有這個好處。

你今天能夠達到「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你在那邊住下來,外面的人進不來,但是你可以出去,你無住可以生心,但是它沒辦法進到你的真如來干擾你。煩惱跟業力,它只能夠在有相的因緣活動,它離開了相狀,它就沒有傳遞能量的這個橋樑。

好,我們把這個安住的問題談完。我們總結就是說,第三個主題的菩提道,是要跟前面結合的。菩提道它只告訴你一個觀念——「安住真如,離相清淨」。離兩種相狀:第一個,破除名言所安立的相狀;第二個,遠離依他起的相狀,找到你的真如本性,然後住下來,這就是你的家。

住在一種無住的角度,你再回過頭來修前面的懺悔業障,調伏愛取,你的效果更殊勝,日劫相倍。《楞嚴經》說的修一天,好過別人修一劫。站在本來沒有業障的角度懺悔業障,站在本來沒有煩惱的角度去調伏煩惱;臨終的時候,站在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去了生死,你很容易走過生死的風暴,很容易走過去。

好,那麼今天的主題有沒有問題?這個地方如果你有一些問題,可以去看《楞嚴經》,它完全在講這個概念,就找到你心中的家。其實我們從對治的角度,我們能夠對治的,只是表層粗重的這一塊, 很有限,因為你的時間太少,所以安住是比較重要。

就是你沒辦法對治的這一塊,怎麼辦?誰來保護你?我們該做的盡量去做。所以理觀,理不要礙事修,事修也不要礙理觀,該做的都去做。但是最後真正保護你的,剩下那些剩餘的勢力,你必須要安住真如,因為阿賴耶識沒辦法干擾到真如。所有的業力,所有的煩惱,都是你要去攀緣它,它才會跟你產生互動,它一定會產生一個相狀來誘惑你。

凡是業力要找到你,凡是煩惱要誘惑你,它一定有一個橋樑,它一定現出一個相狀。只要你拒絕了相狀,它們就無從下手。如同這個病毒要傳遞,它必須要有介質。就是說你的煩惱跟業力還是沒有變,但是關鍵是它傷害不到你,你沒辦法跟它感應道交了,因為你住在一個沒有相狀的地方。而煩惱跟業力要跟你溝通,要跟你感應,它一定要透過相狀。因為它的本質就是生滅的因緣相,而你剛好拒絕了相狀,所以你們兩個是不同道了,就是這樣的一個道理。

問:師父慈悲!第一天在演講中,第六頁有解釋到增長跟不增長業,其中有一個第四點,不利不數所作業,可以請師父再解釋一次嗎?感恩師父!阿彌陀佛。

師父開示:不利就是你在造業的時候,心不是很猛利, 不是很堅固,也就是說可能這個業不是你主動的,可能別人要去做,那你本來沒有意思,但是別人一再地勸你,你不想違背大家的心意,也就被動配合。所以你造業的時候,不是很主動積極深生好樂的,是不猛利的,這是第一種情況。

第二個,次數。你造了以後馬上懺悔,它既不猛利,次數又沒有相續,當然這個業不可能得果報。也就是說,你今生只造了一兩次,而且造了以後,你非常後悔,而且在當時的情況,也不是你主動的,這種業是不容易得果報的。

問:師父慈悲!師父,弟子試著融合今天跟昨天講的課程,就是我們平時用修無分別智來對治,來練習第二念的正念,那如果很不幸第二念的正念失敗,就是已經引出第七意識的執著,那我們是不是就是以站在真如的角度,然後用解脫道的思想,用四念處來對治,這樣理解,對不對?

師父開示:是的。我們平常當然理觀不礙事修,理事圓融,你該拜懺還拜懺,該調伏粗重煩惱還調伏,但是你永遠要知道,你心是住在一個無相的真如,是無所得的。你不是想要得到什麼東西,你不是透過拜懺去得人天福報,去得到什麼東西,你只是透過這個拜懺來開顯自性的功德,人生只是自我完善。

那麼可能你平常事修的成分會多一點,但是到臨終的時候,其實臨終的開示,嚴格來說臨終不是到了躺在床上才叫臨終,不是這個意思。你應該在死亡前一兩個月,你就叫臨終了。你自己也知道,差不多了,這個時候你就要收心了,慢慢慢慢調整心態,把心慢慢慢慢地調到真如的因緣裡面來,就是要慢慢回家了。

因為你一旦落入第六意識,修行當然靠第六意識,因為你要有第六意識才有辦法借相,第六意識它能夠創造一個相狀,你才有辦法去拜懺。你為什麼起慚愧心呢?當然你要捏造一個相狀,因為我業障深重,我不拜懺,可能會墮三惡道。你要用這個相狀來激發你的慚愧心,所以我們剛開始是要借相。

但是,越到晚年的時候,安住力越重要了。因為你該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是看你怎麼安住。在你身體旺盛的時候,事修很重要。到了臨終的時候理觀,因為你不可能從床上爬起來再去拜懺了,就靠理觀了。怎麼樣讓你自己不受業力的干擾,不受妄想的干擾,這個時候你的心理素質就很重要。嚴格來說,越到晚年,你要慢慢慢慢把心帶回家了,就是回到真如,要收心。

所以,如果晚年的時候,你的心還是一直在向外攀緣,你大概不會往生了,不管你怎麼用功。因為講實在話,就像蕅益大師說的,你一個人不修理觀,你就是一天拜個十幾萬拜,給你拜一百年,你消的業障如爪中土,未懺悔的業障如大地土。真正懺悔的意義,只是培養慚愧心,斷相續心而已,讓粗重的業力沉澱下來。但是很多業力都還在的,這個時候你必須靠真如來吸收這一些剩餘的勢力了。所以越到晚年你必須收心,回到你內心最深的地方,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在那個地方住下來。你觀察這些相狀都不是你本來有的,後來才有的,跟你沒關係。

所以除了事修以外,越到了臨終的時候,如果說你要臨終開示,如果他有學過大乘法的,你要直趨真如,直接跟他講真如的道理。先幫他破妄顯真,然後再講淨土的功德,應該是兩塊,應該是心態的調整。嚴格來說,是內順真如,然後再外順彌陀。因為內順真如,會讓他跟所有的業力產生隔絕;然後再講淨土的殊勝,讓他一心皈依淨土。

因為畢竟你要往生,所以要做兩件事:第一個,要厭離娑婆;第二個,欣求極樂。但是你要離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它不放過你啊,關鍵在這兒。所以你必須要跟娑婆世界的業力保持距離,就是內觀真如。當然,如果他本身沒有這方面的條件跟理觀的智慧,那就算了,那你就直接講淨土,那就靠運氣了。反正叫他把心住到來生。

凡是臨終的人絕對有一個關鍵——往事不堪迴首!一個人他只要回憶年輕時候的事情,這個就很難往生了。所以往生的人,他只有活在未來,把所有的心思放在來生,用事修的這種狠勁拚過去,也可能會成功。所以沒有理觀的人,事修的力量要加強,要多比別人用好幾倍的力量。就是說他沒有理觀的真如保護他,但是他對來生淨土的渴望非常強烈,也可能會成功,也可能,但是你會比別人辛苦。

所以說,他就念佛,就變成事持跟理持的兩個差別,有理觀的念佛,跟沒理觀的念佛就有差別。

問:法師慈悲!我有一個問題請教法師:就是如果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的時候,當下可不可以做觀想,去觀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

師父開示:可以的。本來就是念佛,不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亂。你就是沒有一心不亂,你也可以觀想,當助行。

問:對不起!那這樣跟念佛當中打妄想有什麼不一樣?

師父開示:不一樣。因為……請坐。(學員:謝謝)打妄想是外境刺激的。我們前面說過,比方說你突然聽到一個聲音,看到一個影像,你說,佛陀來了,打妄想!對不對?因為佛陀來,不在你修觀的規劃當中,你看到一個影像,看到一道光明,你就認為看到佛陀,打妄想!這是外境給你的這個思考。

但是如果你今天根據《十六觀經》,落日觀是怎麼回事?落日觀、琉璃地,你是依文修觀,從這個教理當中去修觀,你是由心中的觀照,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入實相般若,這個不能講打妄想,這叫如理思惟,這不能講打妄想。

凡是自己的心中生起的東西,那是好的。但是你看到一個東西產生反應,然後一個相狀,然後你開始去攀緣它,去施設名言,這是打妄想,不一樣。一個是外來的,一個是你自己文字觀照生起的。

問:想請教法師,有關那個禪宗根源的問題。兩千六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一朵蓮花示眾,當時百萬人天不知所云,只有摩訶迦葉破顏微笑,然後佛就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請問法師,在這個會上,釋迦牟尼是在講什麼?摩訶迦葉尊者是悟了什麼?請法師棒喝開示。

師父開示:其實禪宗傳的涅槃妙心,跟我們教理裡面的真如本性,是一個東西。只是禪宗的方式,它不立文字,它不喜歡用文字講,它是以心印心。我祖師開悟了,帶幾個弟子,你就跟著我。但是以心印心有個問題,這個領導者必須開悟。因為如果你是顛倒心,那你怎麼可能去帶一個覺悟的心?

所以,禪宗為什麼傳承容易斷?禪宗是它沒有透過文字的媒介的傳遞,它是用我的心來帶你的心。所以,什麼是祖師西來意?他就「啪」一巴掌打過去,他也是方便。他是開悟的人,他做什麼都對,因為他知道你在打妄想,他截斷妄流。所以他到底是對你破妄或者是顯真,或者是否定或者是肯定,那對祖師來說,順逆皆方便,這個就沒有標準答案。

你看德山棒,臨濟喝,所以禪宗是沒有章法的。反正這個祖師只要開悟,他只要開悟,他做什麼都對的,但是他就有本事,你跟著他,他保證你跟他一樣。但是禪宗有一個小小的缺點,祖師在,法在;祖師走,法就沒了,因為他是用以心來傳心。

那麼教下有什麼好處呢?我沒開悟,你也沒開悟,但是這個法是正確的,這個道次第是正確的,我們大家按照正常的軌則去做,諸法因緣生,你按照正常的法去思惟,就這台機器,你按照它去操作,它自然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因為這個法的弘傳——「如是我聞」,佛陀這樣子說,我也這樣子說,法法代代相傳。雖然大家心都不是真實的開悟,但是這個法是不顛倒,是正確的。

所以教下的弘傳,它有一個好處,它跟人沒有太多關係,它撇開了這種心的問題。因為心,你到末法時代去找一個聖人,不容易了。所以禪宗為什麼它的傳承容易斷?因為它不立文字,它完全用心來傳心。那我們不知道哪一個人是聖人。

但是以教來觀心,它有什麼好處呢?只要這個法門、這個方法是對的,所有人都可以成就,就這麼回事。它傳承不容易斷,除非這個經典全部消失了。只要經典在,只要法在,大家都有希望。你只要照這個法的道理去思惟,你的心就會改變。

好,我們今天就上到這裡。

謝謝大家的參與!阿彌陀佛!

(大眾鼓掌)

不要拍得太早,我們後面還有好幾個課程。我們講了兩個主題:《基礎篇》、《觀照篇》。不過我們現在其實都是在處理過去的問題,過去留下的煩惱業力。那麼下一個主題《念佛篇》跟《淨土篇》,開始在規劃我們的未來了。我們怎麼樣能夠跟阿彌陀佛跟淨土建立一個很密切的關係,讓我們的未來,在我們生命當中,能夠產生一個強大的願力,後面就開始講到未來的問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要有速求往生之心

眾生的共業都在面前,我們也沒有能力去扭轉狂瀾。但平...

空有不二契真如

古印大乘佛法東傳震旦,主流乃是般若與淨土兩大法系並...

念佛雖易,殊不知為真實出生死之要路

【原文】 念佛雖易,世人不知,都輕視為尋常,殊不知為...

為什麼要移民到極樂淨土

我們了解淨土總要,首先要了解淨土是怎麼生起來的,穢...

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

問:今發願但可雲當生,何名今生? 答:此亦二義:一、...

娑婆世界的安樂夾雜著毒藥

娑婆安樂的果報,在經典上講一個譬喻:譬如美食,夾雜...

《維摩詰經》的淨土觀及修行方式

二十世紀的現在,殺人利器發達的今日,來提倡修行淨土...

江邦濟的往生故事

江邦濟。字道卿,號晴舟,安徽婺源江灣人,是江易園居...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大藏經】【註音版】地藏菩薩本願經

根據弘化社《地藏菩薩本願經》流通本印本校對註音。...

念佛是否以攝心為上

問: 若有安靜的時間總想看經書聽開示,請問師父,是...

人生最欠缺的是慈悲和智慧

我們現在生活所擁有的各種物質,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無...

念佛求往生不應怕死

有些念佛同修,平時也發願求往生。一旦檢查是癌症,便...

愛情看破了不過是聚散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應...

酒能破冷益身,令心歡喜,何以不飲?

問曰:酒能破冷益身,令心歡喜,何以不飲? 答曰:益身...

念佛的時候,你有沒有做這樣的觀想

當大家念經或者拜懺的時候,心總不能夠跟法、佛融合在...

粉碎你心中的恐懼

恐懼,是理智與快樂的殺手。 粉碎恐懼,乃至恐怖,這是...

走運與倒霉

走運與倒霉,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絕對對立的兩個概念...

網絡學佛的注意事項

網絡學習佛法很方便,但是有利就有弊,大家都有體會。...

吃素的原因來自兩個最起碼的認知

我們不要以為這些飛禽走獸、海里生物、家養牲畜就理所...

此一心法,諸佛成道之本

覺樹根株。教門頭首。 此一心法。諸佛成道之本。菩薩悟...

不是業障消不了,而是虔誠心不夠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怎麼樣來修行禮拜的功德呢?我...

【推薦】為何越修行習氣卻越嚴重

我們的習氣應該怎麼對治呢? 有修行愈力,習氣愈發者,...

修學淨土要發什麼願

信與願是往生的關鍵。蕅益大師說得明白:往生與否,全...

大安法師:這句名號是佛心、是清靜

我們修通途法門,要講到怎麼契入到無念、無相、無住的...

豪貴學道難,英雄到老皆歸佛

所謂豪貴學道難:意思是,富貴的人,他不關注無常,不...

【佛教詞典】如來二種善避他論

【如來二種善避他論】 p0582   瑜伽九十六卷二十五頁...

【佛教詞典】說戒前別作羯磨

亦名:別作羯磨 行事鈔·僧網大綱篇:「五分雲,欲別作...

【視頻】南無月光菩薩摩訶薩(善樂法師演唱)

南無月光菩薩摩訶薩(善樂法師演唱)

【視頻】妙境法師《求生淨土的人,要注意怎麼叫做心不顛倒》

妙境法師《求生淨土的人,要注意怎麼叫做心不顛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