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講
丁一、輪迴真相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一面,我們講到「愛」、「取」、「有」 這三支。
我們淨土宗往生的原則,就是當我們臨命終提起一句佛號的時候,必須要多一分的願力,少一分的業力,你就往生了。多一分的願力,就是你對淨土的好樂有多重,這一塊我們後面再來談。我們現在比較在乎的是先處理業力這塊,我們必須把離開娑婆世界所有的障礙,先做徹底地清除。
業力的來源有兩塊:
第一個,是你今生所造的業。這一塊,是屬於明顯的業。你如果不懺悔,臨命終在死亡到來之前,它就會現出來,你臨終的時候就很不自在,一定充滿了病痛,充滿了障礙。所以今生的業力是來得又粗又猛,這一塊你要提前處理,這是明顯的業力。
第二個,是隱藏性的業力,就是你心中的愛取。它本身不是業力,它不就是一種執著嘛,但是你可別忘了,這種執著在平常出現的時候問題不大,所以你就會忽略它的可怕。但是當臨命終的時候,第八識現前,你第六意識產生執著,那會去刺激第八識的業力,它有這個潤生的作用。它雖然本身不是業力,但是它會喚醒業力,這個問題在這兒。
就隱藏性的業力,你看有些人臨命終的時候好好的,什麼障礙也沒有,但是助念到一半,突然間出狀況了,那肯定不是業力起現行。業力起現行早就起現行,這是顛倒妄想在作祟。心中的地雷沒有清除,踩到地雷了!他過去生有些特別愛著的影像,沒有把它消除掉,這個時候那些顛倒妄想的影像,開始出現了,然後他就起顛倒了。這個人一起顛倒,他一定會觸動過去的生死業,然後就得果報了。
所以,我們除了對於這種外在明顯的業力的懺悔,還得要注意內心的這種執取。因為它本身不是業力,但是它會激發你的業力。本來業力它不是「有」支,它本來在那邊睡得好好的,等到你「愛」、「取」一激發,變成「有」了,變成一種活動強勢的業力了,這個是突如其來的,你根本沒有心理準備。
好,我們再往下看。那麼到了「有」支的時候,你就不可抗拒,那你就只好準備輪迴了。
我們看「來生」。
生是未來受生。即由能生身心之潛在業力,而於六趣及四生中受生,完成未來之新生命,名生。
「生」它就是一種來生受生得果報。那麼它是怎麼來呢?
有兩種可能:第一個是於外在的。今生所造的業去得果報,也可能來自於潛在愛取的觸動,產生業力得果報。在哪裡得果報呢?在三界六趣四生中得果報,又變成一個新生命的開始叫做「生」。
再往下看。
老死為身心演變之必然結果。未來之世,既然受生,則必有老病死憂悲苦惱等,而與之俱來。
那麼一個人受生,當然就必須要經過老病死的過程。就是不管他福報大,福報小,他一定要受老病死的折磨,這個就是他來生的命運了。
我們現在比較在乎的,就是說我們透過前面的懺悔皈依發願,已經成功地把今生所造的業給調伏下來,那麼後面也開始如法地持戒。理論上我們今生的業處理得很圓滿,但是我們現在怎麼才能不去激發前生的業?現在我們看看到底要從哪裡下手,因為你不可能對所有的法都去對治,你精神體力有限。
我們來看看,感受有沒有錯?「受」,是從「受」下手嗎?感受沒有錯。你說,我現在什麼都不感受,我也不吃飯也不睡覺,把這個眼睛鼻子都把它蒙起來,這一方面也不現實,一方面也沒有必要,因為感受沒有錯。感受不會激發業力,它只是過去業力的顯現。
你說「愛」,從「愛」下手,有一點強人所難。你說一個人不打妄想,除非你在三昧禪定當中。你說,我現在開始什麼想都不要了,一切法無想,你做不到!不可能!你只要在散亂當中,你一定會打妄想,所以這個「想」,它也不是問題。
真正去觸動過去業力來自於「取」——執著。只有打妄想不能啟發業力,因為它是一個生滅相。但是當這個妄想跟執著結合以後,它產生一種堅固的、相續的力量,就變成執著了。
妄想跟執著最大的差別,來自於妄想它沒有想要付諸行動的意樂;執著,它有明確的付諸行動的意樂。比方說,我很喜歡喝咖啡,不障礙往生,但是我一定要喝咖啡,障礙往生,因為你是「取」。我一定要喝咖啡這種念頭,就容易去觸發過去的業力了。
所以,諸位!你現在不要再去對治你的妄想,問題不在妄想,而是要去注意你帶有執著的妄想,這個問題在這兒!每一個人的執著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生命當中,每一個人都有些漏洞,這個是除了懺悔外在的業力之外,你必須修補內心的漏洞!
比方說,佛陀在經典裡面講一個譬喻。他說,有一隻袋鼠(那個澳洲的袋鼠),在這個動物園裡面跳來跳去 …被關在一個木頭制的圍欄當中。那第二天的時候,這個袋鼠跑到外面去了。這管理員一看,這個袋鼠太厲害了,這個圍牆一公尺竟然能夠跳出來。這個管理員就把一公尺的圍牆改成兩公尺。第二天的時候,袋鼠又跑到外面去了。這管理員又把兩公尺的圍牆改成三公尺。但是三公尺,牠隔天又跑到外面去了。這個長頸鹿就看不下去了。長頸鹿就說,你到底是多會跳啊?為什麼你三公尺高的圍牆,你都跳過去了?袋鼠說,不是啦,這個管理員每一次進來餵東西的時候,都忘了關門,我是從門裡面出去的,不是跳出去的。
佛陀意思就是說,雖然我們如法地懺悔持戒,我們認為我們業力這一塊已經處理很好,為什麼它臨終的時候還是起障礙呢?你忽略了潛在的業力,就是你的執著。你對娑婆世界的人事產生堅固地執著,其實這個就是一種潛在的業力。你不是只是懺悔持戒而已,你必須處理心中的漏洞。否則,你會從漏洞裡面,落到輪迴裡面去,最後前功盡棄。
丁二、對治方法
我們來看下一塊,就是說,我們從十二因緣抓到的重點來自於執著——帶有妄想的執著,這一塊你要特別注意。
好,那麼怎麼去修補我們生命的漏洞?
我們看丁二, 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我們人生的漏洞主要兩塊:一個我們執著快樂,第二個我們執著一種主宰性。快樂是來自於對色身跟感受的追求而產生的那種執著;第二種,主宰。有些人特別年紀大了以後,他什麼都有了,他可能感官的功能也衰退了,他不再追求快樂,他追求一種功成名就的成就感,一種主宰性,自在性,這也是一種漏洞。那麼這種主宰,來自於心的主宰跟法的主宰。
所以,我們必須要去修補兩種漏洞:第一個,對娑婆世界的快樂的追求;第二個,對於這種主宰性的追求。這兩種漏洞,必須在臨終之前把它修補好。
我們來看看我們的附表。
第一個就是四念處。四念處它前兩個是對治快樂的追求;後兩個是對治主宰性的追求。
我們先看對快樂的追求。那麼快樂的追求,當然第一個是色身,觀身不淨。其實這個「身」,廣義來說,一切物質的世界,包括財富,包括名聲,包括色身等等,男女的色身,一切物質的世界,廣義來說都叫身。但是狹義來說,我們對一切的物質追求,以我們正報的色身最厲害,所以擒賊先擒王。
我們來看看,觀身不淨。我們先念一遍。
(一)觀身不淨
恩愛迷情,四大緣生妄有身;膿血交相潤,臭穢常無盡;饒你會莊矜,畫囊盛糞;一旦神離,不復堪親近;切莫把未爛骷髏認作真。
我們講過要放下一種執著,必須先看破它的真相,看破才可能放下。我們首先在看破色身之前,先看看這個色身是怎麼來的。
蕅益大師他引用《楞嚴經》的思想,就是《楞嚴經》它在對治一個法門之前,它正本清源先要消歸心性,它必須從心性的角度來對治這些假相。
這樣有什麼好處呢?就是保持平衡中道。如果你不從心性的角度去對治,那麼你很可能產生極度的對立心,就使相狀產生一種斷滅性的對治,這個就不好了,會產生副作用,我們遠離它,但是我們可以借它來修心。所以我們對相狀、對色身,當然太過貪愛也不行,但是你對它用一種毀滅式的對治,那你以後成就,回入娑婆,到了極樂世界,你還來不來投胎呢?你還來投胎,你還得借用這個色身,所以你現在對於這個色身,產生極度性地、毀滅性地對治,那你以後根本不要來投胎。就像阿羅漢一樣,寧可在涅槃自受用,因為他在過程中是產生一種對立性,毀滅性、斷滅性的對治,滅色取空。
所以,當我們在遠離一個東西的時候,你要適當地保留你的後路,因為你總有一天還得用它。我們現在是要離開娑婆世界,要暫時跟它區隔,但是有一天從空出假,你還得要借假修真的時候,這個色身你還得借回來。所以,我們在對治它的時候,你不能壞它的假名假相假用,這個很重要!
那怎麼做到呢?就是你必須要回歸到一念心性,就是我本來沒有色身,這很關鍵!站在本來沒有色身的角度來對治色身,這個是中道平衡的對治法。
那麼我本來的心是清淨的,本來沒有色身,怎麼就有色身呢?
「恩愛迷情,四大緣生妄有身」,由於臨終時候的「愛取」,我們過去生對色身的顛倒沒有對治,念頭一動,再加上我們的業力顯現——在我們前面顯現父精母血的四大,那麼妄想跟業力的結合,就把色身給創造出來。
這說明了一件事情:這個色身是如夢如幻的,這個很關鍵了!用如夢如幻的方法,對治如夢如幻的色身,這個叫做中道平衡,而完全是安住一念心性。其實這個時候還沒有對治,這個是先把中道的概念先建立起來,就是你在對治它之前,請站在中道的角度來對治它。
好,我們來看看下面,怎麼對治?
有三種對治法:
第一個,觀察它的外相——「膿血交相潤,臭穢常無盡」。
其實我們愛着色身,主要的理由是因為它美妙。你看我們喜歡珠寶,為什麼?因為它的光澤太美妙;我們沒有人喜歡垃圾,因為它臭穢。那我們喜歡一個色身,主要是被這個色身這一層皮給蒙蔽了。所以佛陀意思就是說,我們必須看到它的內部。就是你把這個皮剝開來的時候,往內看「膿血交相潤,臭穢常無盡。」就是我們這一層皮以內的色身,其實很多的膿血屎尿在裡面摻雜著,這個是一種不淨相。
第二個,「饒你會莊矜,畫囊盛糞」,那麼「臭穢常無盡」。當然是它透過九孔流出來,但是我們裡面,不管你把這個皮保養裝飾得多漂亮,它裡面還是充滿了膿血屎尿,這是內相不淨。
我們看最後的究竟不淨。「一旦神離,不復堪親近。」當死亡到來的時候,我們的色身,開始青瘀、膨脹、破裂流出膿血,最後產生了很多的尸蟲,變成一堆的白骨,它是究竟不淨。由此我們得到這個結論:這個色身從裡到外,其實是沒有一個乾淨的東西可得。
所以,我們最後總結,「切莫把未爛的骷髏認作真」。一個將爛未爛的骷髏頭認作真,把它當作真實美妙的東西。那麼如果我們對色身過度執著,這個時候它就會去激發過去的善惡業力得果報了。
我們在培養一個正念的時候,不表示我們臨命終就一定不起顛倒,也不是這個意思,但是你有培養,有什麼好處呢?你會產生一種第二念的正念。我們先合理地推論,合理地假設:一個人臨終的時候先陷入顛倒,這是合理的。因為我們平常就在顛倒當中,所以臨終的時候,先起顛倒,是合理的推論。但是有些人可以從顛倒中產生反轉,有些人不可以。我們的底限是,我們今天不斷地這樣子修止觀,培養一種正念的覺悟的力量,就是在做一種反轉的準備。
就是假設這個人起顛倒了,但是他能夠或者靠著別人的開示,或者靠自己自覺的功力,產生反轉的力量,這叫第二念的正念,就是培養這個。就是說,你自己可以從顛倒中走出來,這個就是我們培養正念的主要理由。我們不可能完全消除顛倒妄想,但是你要永遠記住一個道理:真能破妄,邪不勝正。我們以前一直起顛倒,為什麼走不出來?因為我們看不出真相,沒有看到真相。當一個房間有光明的時候,它不可能容受黑暗。
所以,當你憶念過去在佛堂中修止觀的那種功力一恢復起來的時候,所有的顛倒都消滅了,因為沒有黑暗能夠禁得起光明的照耀。蕅益大師在講唯識學的時候,他講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他說,雖然煩惱有二十幾種,我們的善心所只有十一個,但是你不要怕,因為真能破妄,因為佛陀的正念都是合乎真相的。我們自己打的妄想,都是自己捏造出來的,這就是為什麼當你能夠稍微憶念起佛堂的正念,你就一定可以反轉,因為妄想最怕你的覺悟。一個人打妄想,一定是你自己糊塗了。
所以我們在修止觀,培養一種觀身不淨的正念的時候,不表示說你臨終一路走來就一路順暢,當然也有可能,但是即便你生起第一念的妄想,你也不要怕,你只要憶念你的正念,正念一起來,光明一出現,黑暗自己消失掉。所以,我們今天的底限,就是培養一種具有反轉力量的第二念的正念,這是我們的底限。
(二)觀受是苦
我們再看下一個。
我們對娑婆世界的貪愛執著有兩塊:
一個來自於色身,來自於物質世界的貪愛,以色身為代表。尤其是年紀大的,要注意身見。我們可能會慢慢注意自己的身體,適當的保養可以,但是你要過頭了,就會產生身見。
第二個,就是對精神領域的貪愛,就是感受。比方說,你看老外很喜歡喝咖啡,但是他真的喜歡喝咖啡嗎?未必!他要的是他的舌頭跟咖啡接觸的那個感受,其實他貪愛的是那個感受。你說一個人喜歡聽音樂,他真的喜歡音樂嗎?未必!他要的是那個音樂給他的那個感受,他真正在乎的是那個感受,所以他音樂聽太多了,他就不想聽了,因為那感受破壞了。我們對於貪愛,有物質的、色身的貪愛,跟精神領域的感受。這兩塊都必須要先打預防針,就是先培養一種正念先放在那裡。
好,我們來看看怎麼對治感受的貪愛。我們看蕅祖的偈頌。
妄想驅馳,吸攬前塵作所依;業感原無意,苦樂隨因異;苦果實堪悲,酸辛難比;世樂雖榮,享盡愁還至;切莫把五欲塵勞枉自迷。
那麼蕅益大師也是一樣。他在對治妄想之前,先告訴你這個妄想是虛妄的,不是你本來就有的,就是他告訴你這個感受是虛妄的。為什麼有感受呢?因為我們一念的妄動去跟外塵接觸,所以產生了這個所依的六根,有六根才有感受,所以這個感受從一念心性的角度,它不是你生命的本質,它是你攀緣所產生的一個假相而已,所以你一開始也不要太緊張。你只要覺悟就好,知妄即離,離妄即覺!
那麼對治感受有三塊:
第一個,「業感原無意,苦樂隨因異。」這個感受是怎麼來呢?是業力招感,你不能作主。善業讓你快樂,罪業讓你痛苦,這是第一點。
第二個,痛苦的果報當然會讓你挫折失望。愛別離苦、怨憎會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等等,那麼這種痛苦,當然沒有人會追求。
我們看第三個,就是那種世俗的快樂、世俗的榮耀,但是它有一個問題,它是無常敗壞。就是說你去享受快樂,你會有一種不安全感、不安穩性。那麼這種不安穩性,就破壞了你的快樂。
所以結論:「切莫把五欲塵勞枉自迷。」其實我們追求感受,你最好有一個觀念:就是世間的快樂感受,你都要付出代價,都要代價。娑婆世界的快樂,沒有一個不需要付出代價。
你看那個天台智者大師說,這個快樂啊:「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一切無樂時。」榮耀的快樂的感受要出現,你必須要「求」,這個是娑婆世界最大的問題。一旦要追求,問題就來了。你看極樂世界的快樂,你不要求,自然皆生快樂。凡是要追求的快樂,就有問題了。
第一個過程很辛苦。因為你想快樂,別人也想快樂,那大家就各憑本事,就競爭了,所以你一開始追求,是有辛苦和壓力的。第二個,得到以後,你高枕無憂嗎?也未必!因為「得時多怖畏」。你有這種不安全感。第三個,「失時懷憂惱。」凡是求來的東西一定會失掉。因為它本來就不是你的,所以最後失掉的時候,你就很痛苦了。一個人本來就沒有,也就沒事,你得到以後再失去,那這個是非常痛苦的。
所以說,你不管是追求過程、享受過程跟失去的過程,你都付出了辛苦、怖畏、憂惱的代價。所以這種感受的追求是帶有過失的。
那麼這個就是對快樂的追求,一個色身,一個感受。我們慢慢先種下一個這樣的觀照。
(三)觀心無常
我們看第三,觀心無常。
這個心可不是真如的清淨心,真如清淨心是沒有相。這個心是帶有相狀的心,帶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心,也就是說它是一種妄想,它是有一種相狀在攀緣。
好,我們把它念一遍 。
迷卻真常,緣氣紛紜集一腔,離彼前塵相,分別成何狀;饒你會思量,終歸罔象;過未無蹤,現在原長往;切莫把流注心機作主張。
好,這個地方,我們先談談妄想的來源。
「迷卻真常,緣氣紛紜集一腔」,我們也是一念的妄動,真如不守自性以後,一念的攀緣紛紜的擾動,才形成了所謂的一種虛妄的想像。也就是說我們心中本來沒有相狀,那麼一念妄動以後,就有相狀了。
有這個相狀,本來也沒事,但是你想去主宰這個相狀,這個問題就來了。我們有一種追求成功的相狀,追求富貴的相狀,追求美好的相狀,人生本來是應該有相狀來引導,但是問題出在哪裡呢?你想主宰它,你沒有一種隨緣的心態,你想要去主宰這個相狀,輪迴的力量就啟動了,所以我們現在不是把相狀去掉,而是把那個主宰性去掉。
怎麼觀呢?看蕅益大師的說法。
「離彼前塵相,分別成何狀」,這個相狀是由外境的刺激而來,你把這個前塵的外境拿掉,你心中的相狀就沒有。也就是說這個相狀,離開外境沒有自體。佛法講有自體跟沒有自體,它的意思就是說,自在跟不自在這個相狀。《楞嚴經》的意思就是說,這個相狀是外境刺激你,你才有的。這個相狀你千萬不要主宰它,因為你說了不算,它受業力的主導。凡是外境給你的相狀,你最好是隨緣一點。如果這個相狀是你自己如理思惟產生的願力,比方說,我要求生淨土,我對極樂世界產生一種願景,這也是一種相狀,這個你可以主導。你的心,自己透過如理思惟,智慧觀照產生的相狀,這個跟業力沒有關係,這個你可以去主宰它,可以去要求,去追求。
我們今天所要破的就是外境的刺激給你的相狀。因為它離彼前塵相,你這個相狀的分別功能就消失了,離塵無體。也就是說這個相狀你是很被動的,當外境有你才有,當外境消失你就沒有了。所以它深深受外力的主導,不是你說了算,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饒你會思量,終歸罔象」,這個一般人,尤其是中年人很喜歡打妄想,我們總是覺得打妄想可以讓事情變得更好。你看我們事情還沒有結果出來,我們就不斷打妄想,希望這個結果照我們的妄想走,結果是「終歸罔象」。事情的結果,它有它的個人的業力,跟眾生的業力,它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你這個妄想是白打了。所以你打妄想是沒有意義的,你只有增加你的顛倒執著而已。就是說事情會變好,它就會變好;事情會變壞,它就會變壞,跟你的妄想毫無關係。
「過未無蹤,現在原長往。」這個妄想過去了,它覓之了不可得,未來的也不可得,現在的妄想也不斷地生滅。所以這個過去妄想、現在妄想、未來妄想,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通通是不可得。
所以,我們結論:「切莫把流注心機作主張」。唯識學有一個觀念叫唯識無義,只要是外境給你的妄想是毫無意義的。我們心中的想像力有兩塊:只要是外境刺激你的,這個妄想對你來說一點幫助都沒有。人家讚美你,你產生一個高興的想像,毫無意義;人家刺激你,你產生一種瞋恚的相狀,也毫無意義。
有意義的相狀,我們到了下一堂課,對淨土的皈依,對名號功德的皈依,我們怎麼去想像名號的功德,想像淨土的莊嚴,這個就非常好了。這個相狀你要好好地運用,因為這個相狀它有增上的力量。
但是凡是外境給你的相狀,你千萬不要碰。不是讓你不要打妄想,而是你不要去主宰它。知道有妄想來,知道它走就好,知道就好。你一主宰它,你的人生就很複雜了。本來是一個釋放的業力,你一主宰,你的妄想,又牽動其他的業力,這個就會產生一種相續的業力了。
所以,我們再強調一點:修行不是要你不打妄想,而是你不要去主宰你的妄想,把它放掉,它自己會消失掉,放掉你的妄想就可以了,所以,「切莫把流注心機作主張」,你不要用那種剎那剎那生滅的妄想去主宰它,你一主宰,就創造輪迴力量了,這人生問題就複雜了。
好,這是第一個,放棄心中妄想的主宰!
(四)觀法無我
第二個,對法的主宰。前面講內心,這個是對外境,心以外的境的主宰。就是心中以外的外境人事因緣的主宰也要放棄。
好,我們來看看這個偈頌。
藏性周圓,循業隨心法法全;和合因緣舛,戲論須排遣;外道枉糾纏,盲無慧眼;妙有真空,覓我同陽燄;切莫把十界依他作本然。
那麼外境是怎麼來的呢?藏性周圓,蕅益大師也是會歸到一念的清淨心。我們清淨心本來就圓滿具足,其實不需要妄想,我們就可以活得很好,不需要主宰,就可以活得很好。因為這些外境都是業力跟妄想的結合,才有各式各樣的外境出現。
這個外境到底它是和合或者因緣,都是錯謬的戲論。這個和合指的是外道和合的思想;這個因緣指的是小乘的因緣觀。這個和合跟因緣的思想,都是錯誤的。
外道對於這個外境的產生、和合,它偏重在常見。就是人死了還是人,豬死了還是豬,一種自性執;小乘的因緣觀是緣生緣滅,它落入一種斷滅見,人死如燈滅,這種斷滅的思想。所以不管外道的和合觀、小乘的因緣觀,這些都應該要放棄。
我們對一切法正確地觀察,是妙有真空,真空妙有。這個是「覓我同陽燄」,一切法是緣起而性空,性空緣起的,不能去主宰。所以,我們不要把十法界的業力所變現的這種差別的人事因緣,想要去主宰。福報特別大的人,往往會犯這種主宰的毛病。福報大的人善業力特別強,他可能主宰自己的妄想,他也可能主宰外境的人事。為什麼呢?因為福報大的人,他有自在力。
他想買一個東西,我想買一個電視機,電視機就出現了;他要買一個房子,房子就出現了。那麼他長時間在受用一切萬法的時候,他有自在力,他就產生錯覺,他以為自己能夠去主宰外境,他不知道這個外境之所以有自在力,是因為他的善業還在,是善業力來主宰,他不知道。等到福報享盡的時候,他就完了!不是你能夠主宰外境,那是因為你有善業力,那是業力在主宰,你還有資糧。你資糧用完的時候,你看看你還可以主宰嗎?所以外境是不能主宰的。
這個不能主宰,我們解釋一下。
小乘法可以主宰,跟大乘法不能主宰是有差別。小乘法的主宰是完全放棄,我們前面說過那是一種斷滅式的放棄;大乘佛法的主宰意思就是說,你不要去主宰它的結果,但是你的過程你必須要盡力。我覺得懺公師父講一個非常好的平衡的觀念,就是什麼叫做放棄主宰而沒有放棄責任呢?他講一句話,叫做「隨緣而盡分,盡分而隨緣」這句話。大乘的中道思想,結果隨緣。
你說,我栽培一個小孩子,我不想主宰他,因為你也主宰不了,他要變好變壞不是你說了算,但是你必須要盡分,你身為家長你得盡分,該說的說,該教的教,但是他以後會變什麼結果,隨緣!結果隨緣,過程盡分。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放棄主宰,但是不能放棄責任跟義務。
丙三、結示
好,我們把這個講義做一個總結。
請看講義的第十二面。
這個解脫道,就是必須要在我們臨終之前,培養一種覺悟觀照的力量,讓我們萬一墮入到顛倒妄想的時候,我們會有一種自覺的力量,讓你從妄想裡面自己解脫出來,這是第二念的正念。
我們看總結。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我們前面說過,我們對娑婆世界的愛取有兩塊:一個快樂的愛取,一個主宰性的愛取,那麼這兩個,一言以蔽之,都可以用生滅無常來對治。就是你不管對快樂的感受或者對人事的主宰,都是無常敗壞的生滅法,你必須放棄了生滅法,你才能夠追求不生不滅的寂靜安穩的快樂。就像《楞嚴經》說的,你不放棄水泡,你就得不了大海。
《楞嚴經》的意思,它對生滅法是這樣看,它的意思就是「假借」。佛陀跟阿難尊者說,你要想一想一件事,這個光明非常好,光明是跟太陽借來的,當太陽走的時候,它會帶走光明;這個動態雖然好,是跟風借來的,風停止了,樹上的動態就沒有了。佛陀跟阿難尊者說,你要觀察一下你的內心世界,哪些是借來的?哪些不是借來的?這個很重要!你最好早點知道。
就是說你心中有很多相狀,到底哪些相狀是你可以依靠的,是你可以主導的;哪些相狀是你不能主導的,它是一種地雷,你不能主宰的。凡是這個相狀你是借來的,你最好少碰。你心中出一個我相或者人相,或者眾生相、壽者相,這個相狀是借來的,你就要小心了!第一個你就得還;第二個它充滿了過失。所以你必須要把你的心中稍微過濾一下,哪些相狀是借來的,哪些相狀是你在修行過程當中,透過佛陀的教導如理思惟,產生一種清淨的功德相,這個不是借來的,它不會因為死亡到來而破壞,這是沒有過失的。
比方說,念阿彌陀佛的佛號,它也是一種相狀,它音聲也是一種相狀,這個就不是借來的,這跟外境沒有關係,是你自己自念自聽,你透過你的如理思惟,皈依所創造的相狀,這個相狀可以依靠,可以主宰,可以貪愛。我們凡夫的心不可能無所住,但是請你注意一下,你住在這個相狀可靠不可靠。凡是借來的相狀都不可靠,第一個,踩到地雷,觸動生死業力;第二個,它隨時會被破壞。
所以,《楞嚴經》上說,在阿難尊者到最後的時候,他要阿難尊者檢查一下內心世界,哪些是地雷?哪些是寶藏?凡是向外境借來的相狀,通通是地雷,隨緣就好;凡是透過佛法如理思惟產生的相狀,寶藏!要好好努力地去追求,把心安住在這個相狀絕對沒錯,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大乘佛法是有所追求有所放棄,放棄借來的相狀,追求我們真實的功德相狀,是這個意思。
好,我們今天先上到這裡。今天的解脫道有沒有問題?那麼追求真實的相狀這一塊,我們到了第三堂課——大乘的菩提道的時候我們再來談。
我們昨天跟今天都講破障,破除生死業力,破除顛倒妄想,關於今天破除心中所借來的相狀的執取有沒有問題?這個第二念的正念,大家聽得懂。培養第二念的正念這個很重要!就是人可以一時糊塗,但是你不能相續地糊塗;一時糊塗可以理解,但是你相續地糊塗你就沒救了。你對這種糊塗,一直堅持堅固地執著下去,那你就走上了輪迴的道路。
為什麼有些人只是一時的糊塗呢?因為他有善根。你必須在妄想中先培養一種覺悟的力量。也就是說,妄想我們太熟悉了,我們真的一時趕它不出去,因為時間太短。所以臨終的正念有兩種:一種是祖師的正念。他根本沒有顛倒妄想,他一路走來就是萬里晴空,一輪明月,他天空裡面烏雲都沒有,這種臨終的正念可遇不可求;我們凡夫的正念,更多的都是先墮入妄想,然後再出現光明。
但是你永遠要知道,有光明就不可能有黑暗,真妄不兩立!一個人覺悟以後,妄想不能障礙你。妄想為什麼障礙你?因為你沒有覺悟。妄想只會欺騙那種執著愚癡的人。一個人一旦覺悟了,妄想它就沒辦法欺騙你。覺悟叫——知妄即離,離妄即覺。所以不要小看,我們栽培的正念是如此的短,但是你不要忘了,光明的出現,可能只有一剎那,黑暗可能有三千年,千年暗室,一燈即明。
你不要以為說,妄想打了生生世世,我修止觀只修了兩個小時,關鍵是你這個止觀是真實的功德,這個妄想是妄心攀緣妄境產生的一種虛妄的相狀、虛妄的東西,它不管多久,它永遠是虛妄。黑暗經過一千年,它不可能變光明,它還是黑暗,你怕什麼呢?要緊的是你要保持覺悟,所以,即便你剛開始墮入妄想顛倒,你也不怕!你只要曾經有這樣的一種善根,你曾經修行過,你只要憶念你的善根,它一啟動,妄想就消失掉了,這個叫第二念的正念。我們必須培養一種反轉的力量。
【師父釋疑】
問:師父慈悲!阿彌陀佛!請教師父,就是剛剛關於打妄想這個部分,如果說像我們一般在工作中,有的人的職務是屬於比較開創性、比較研發性,要做些新的東西;有的人是屬於比較例行性的工作,那以隨緣盡分來講,例行性的工作是很容易做得到,但是如果說今天你的工作就是要去想一些新的東西,做一些新的東西,然後在這個娑婆世界可能也是在一種競爭的環境中,那我們要怎樣在這樣的環境中去適應呢?
答:好的,好的,請坐。因為你是屬於動腦筋的,有些人是勞心的,有些是勞力的。那麼一般勞心的人,打妄想打得多了,我們講過妄想本身不是障礙,但是你不能要去主宰它,不能執著它。也就是說,你盡心盡力去做,但是你不能對任何的結果產生執著。就是你創造一個東西出來,你盡力了就好了,但是你不要想說,這個創意會產生多大的影響,這個不是你說了算,這牽涉到你的福報力了。
一個人的成功,你認為是努力而來的,你認為呢?努力的人多了去了,是吧?努力只是一種助緣,一種機緣。其實你有多大福報,你就有多大福報。這樣講好了,你今生的結果,幾乎是過去業力的釋放,你今生的努力其實是在來生表現出來。所以我們會產生錯覺,因為我很努力工作,所以我成功了。努力的人多了去了,說實在成功是少數,因為你有這個機緣,這個機會就是福報力了。所以,成敗得失,真的可遇不可求,就是你個人的福德因緣。我們不要以為說,我稍微努力一點,我就更成功。努力只會改變過程,不能改變結果。
那佛陀為什麼要我們把結果認命放棄呢?要你盡分就是過程,至少你的心,你今天努力了,你沒有破壞你的心性,在心性上你是圓滿的。外境是你的業力跟你家庭的業力,以及眾生的共業,這個很複雜的。我們的意思是說,你不要去主宰結果,但是作為一個人,你的職位,你盡你最大的努力就好,你能夠做的就是過程。我們必須把所有的努力結果放在來生。因為今生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業力,今生能夠改變有限,非常有限,當然它會有微細的改變,但大方向格局已定。今天你會得果報,大概是哪一個族群的業力成熟了,它已經開始釋放了,你很難產生大方向改變——只要你得果報。
那麼我們的努力呢?其實佛法的人生觀是我們為了來生而活。你看經典,你會明白佛陀有這個意思。佛教的人生觀,它不是為了今生而活,它是為了開創來生而活,所以它的因果觀是隔代受報,過去的業招感。「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佛教的因果是很圓滿的,它是跟我們的思考模式不一樣。說,這個人造了這麼多善業,今生這麼多的痛苦,這個世間有因果嗎?不是這個意思。不是你今生造業今生就得果報,它要成熟,它要有一段時間讓它成熟。你今年吃的稻米,是去年種的吧?它要成熟嘛。哪有人今生造業馬上表現出來呢?那就不需要阿賴耶識了。今生的結果,是前生的業力的釋放。
所以,你不要試圖去改變今生,要把目標放在來生。佛法的意思是放棄今生,追求來生。你不放棄今生,你一定會犧牲來生。如果你把精神放在今生的話,你試試看,你一定犧牲來生,你把來生搞砸了。因為你不放棄今生,你對今生過度地執著,你死亡的時候一定起顛倒,因為你的今生的心力用得太多,死亡破壞的時候你會受不了。你付出太多了,今生的水泡你花了越多時間,它破滅的時候,你越痛苦,對你的臨終正念非常不利。所以,你如果太執著今生,你一定會犧牲來生,一定會的!反正今生跟來生你必須做出選擇,魚與熊掌不能兼得。
即便是人天乘,我們不要講那麼高的解脫乘、菩提道。人天乘,他懺悔業障,積集資糧,他都把重點放來生。你看那個藏傳佛教的增上生,他也是為來生而活,他還沒講到了生脫死,往生淨土,沒那麼高的境界,他就是追求來生增上,他都必須把精神體力放到來生,沒有例外。即便人天乘都必須要放棄今生,今生隨緣就好,這個是人天乘的安樂道;出世間的解脫道,大乘的菩提道的共法,放棄今生是共同原則,共識。當然放棄不是說叫你什麼都不管,是放棄它的結果,而不是要你放棄過程。諸位好好體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