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觀照篇)

淨界法師  2021/11/14  大字體  護眼色

第2講

我們淨土宗念佛的人,在生命當中會有兩種功德出現:第一個,你今生的身心世界能夠離苦得樂;第二個,臨終能夠往生西方。那麼這兩種功德,最重要的就是臨終的往生。因為你不能夠離開三界,你念佛人還是失敗。因為你生命沒有產生大方向根本上的改變,你違背了彌陀本願安立四十八願的本意,這句佛號絕對不只是讓你得到來世的快樂而已,這不是彌陀設計的本意。

所以淨土宗的成敗只有一句話——就是你臨終是不是往生,這是關鍵!臨終成功,你就是成功;臨終失敗,你今生就是失敗。不管你平常這個佛號,把你的今生生命念得多好,因為這都是生滅法,所以淨土宗千念萬念,整個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拼臨終!你平常可以充滿了逆境,這個都沒關係,這都是一時的。所有淨土宗的人,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願我臨終無障礙」,因為這個太重要了!你平常起業障,這個沒什麼大不了,該還的還,但是臨終的時候你還不起。臨終的時候,你根本就沒有這種條件來起業障,因為你不能這個時候失敗,否則,那你就得付出一生的代價。所以你平常起業障,這沒什麼大不了,但是你臨終起業障那就慘了!所以我們必須要讓所有的業力臨終不能起現行。

這個業牽涉非常廣大。因為你無量劫來在整個第八識的倉庫當中有無量無邊的業力,你怎麼辦?所以你必須要先過濾。《楞嚴經》講,先把強大的業抓出來。其實有些業,它不一定有得果報的力量,也就是說它沒有急迫性,它不可能馬上得果報;但是有些業有急迫性,它馬上要得果報的。你在處理業障之前,最好先把業做一個區隔。

怎麼區隔呢?《楞嚴經》它講出一個判斷的方法。它說一個人會造業,他一定有感受。你曾經去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有快樂的感受,不管你是去罵人、去打人、去做殺盜淫妄,它一定會給你一種莫名其妙快樂的感受。因為我們對於痛苦的事情是排斥的,你真的產生一種虛妄的快樂、樂受出現。

第二個,這個樂受帶動你一個邪惡的思想,你認為這樣對你來說有好處,是作功德想。

第三個,當這個思想不斷地活動以後,你產生一種執著了,受、想、行,當這個思想產生一種堅固的執著,你已經產生數數現行,深生好樂,非做不可。好,糟了!當你的思想產生一種主宰性、產生一種強烈的習慣性了,這個業就一定會得果報,臨終一定會得果報。

所以會得果報的業,它必須兩個條件:第一個,「數數現行」,你現在還在造作;第二個,「深生好樂」,你造這個業的時候是非常歡喜,誰勸你都不聽。這個業它不管是殺盜淫妄哪一個業,它一定會在臨終起現行的,來破壞你的佛號。所以我們必須要把這種有急迫性的業先抓出來,否則你不可能去面對所有的業。

就是有的業它已經沉澱下來。比方說,你今天做一件事情,你是被迫的,叫做偶一為之,在某一種情況下一時的失念,做了以後你馬上懺悔,而且你已經斷了相續心,也不再造作了,這個業沒問題,它已經是沉澱下來了,它已經沒有得果報的力量,它雖有業,但是沒有力量,它也沒有形成一種業力,它只有業沒有力。

所以我們在懺悔之前,在處理業之前,也就是說不是所有的業都會形成障礙,有些只是業;但是有些業會形成障,叫做業障。你先把那個會障礙你的業抓出來,先處理業障這一塊——就是數數現行、深生好樂這個業,你要小心!因為它活動熾盛,它已經是一個活的業力了,它一定會在你臨終得果報的,一定會的!不管善業惡業。所以我們在面對業之前,你必須先看清楚自己的業,哪些業是一個已經死亡的業、沉澱的業,這一塊你先不要管它;哪些業是充滿強烈的生命力,不斷地在活動,不斷地在增長的業,這一塊你就要先注意,你先把這個業做一個區隔。

丁二、業果相續

好,我們來談談相續的問題,業果的相續。

我們把這個種子跟現行之間的關係,先把它念一遍。

種子——謂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

現行——謂七轉識及彼相應,所變相見性界地等。

種子跟現行最大的差別,我們簡單地講一下。

種子就是一種潛伏的能量、潛伏的功能,它沒有表現出來;現行就是它表現在身口意三業,它是一種活動,它可能表現在身體的身業,可能表現在語言的語業,或者表現在你思想的活動,就是它已經有一種造作活動的,叫做現行。

那麼種子會引生現行,現行也會加強種子。我們來看它們之間的關係。為什麼有的業會變成增長廣大?因為你讓現行跟種子產生強烈的互動。

我們看這個表。(業)身口意的造作行為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觀照篇)

比方說,你身口意做了一個行為,這個是一個現行,這個現行當下會熏習一個種子,這個種子可能是善,也可能是惡。本來這個種子也就是潛伏的功能,當你做了第一個種子的時候,種子有一種特色,當你種下一個種子,它會自然產生一種蔓延的功能,它會產生等流性。就是說你做了第一次,你就莫名其妙有一種力量想要做第二次,這就是唯識學說的等流性。

這個種子它自己會有一種力量,把自己往外延伸的功能,除非你馬上發覺,馬上懺悔,馬上對治。如果你今天都不管它,順其自然,那它一定會——現行熏種子,它一定會種子再起現行,遇到因緣它會做第二次,做第三次、第四次。

當現行跟種子產生一種循環的時候,這種業你就要小心了!就是「現行熏種子,種子起現行」。現行跟種子之間產生一種強烈互動的時候,這個就是帶有生命力的業,就有得果報的力量了。

當然它有兩種情況:第一個,它只是在醞釀當中,它還沒有成熟,那這就是你的機會;第二個,它已經成熟了,已經變成果報了,那就不能改變了。所以我們懺悔的時機,只有一種情況,就是這個活絡的業它還在醞釀,但是被你抓到了,這個業有問題了,它還沒有得果報,就是處理這一塊;當這個業成熟了,那你只有一句話可以形容——認命了!你今生的果報是沒辦法改變了。比方說你是一個女眾,你有本事把它懺悔變成男眾?試試看,不可能!凡是這個業得果報了,佛法叫做認命。

所以你看佛法,佛教的修行,重點都是放在未來、來生,佛教是一個活在未來的宗教。因為講實在話,你今生能改變的有限。你今生是什麼呢?就是這個業已經成熟了,你打開經典看看佛陀的開示,佛陀說的所有的功德,絕大部分都在講來生的事情。因為你今生很難改變了,因為它是一個成熟的業,一群成熟的業起現行了,所以佛教的思想觀是這樣——讓你放棄今生,注意來生。

我們凡夫剛好相反,我們太重視今生。我們是重視果報,凡夫是重果報,而輕忽你的因地,我們是寧可重視今生而放棄來生,在果報上計較。其實你今生會投生在什麼家庭,會跟誰結婚,會生幾個小孩,誰做你的子女,你今生的財富有多少,基本上都固定了,很難改變了;而且今生的你跟你今生的行為沒有關係,跟前生的你有關係。你今生的快樂,你不要太得意,跟你今生沒有關係,不是你今生造的,你要感謝前生的你,那是你有一個美好的過去。你今生很痛苦,你也不要懷憂喪志,也不能怪今生的你,那是因為你過去一時的糊塗。

所以佛教的因緣觀,它是隔代受報的,叫做異熟果。前生的你,創造今生的你;今生的你,去創造來生的你。當然你現在還沒有創造,你現在叫醞釀來生的你。但是如果你到了五十歲以上,大概差不多了。當然你可以透過佛法去改變——懺悔、皈依、發願去改變。所以在死亡到來之前,你都還有機會。

舉一個例子。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釋提桓因,當然佛陀在世有很多釋提桓因,其中有一個釋提桓因他五衰相現。天人是很安穩的,他突然間不安本座——坐在他的座位上,坐不住了,心很躁動。他知道自己的壽命將盡了,福報將盡了,他就很緊張。當然帝釋能夠找的就只有一個人——找這個大梵天。大梵天說,這個生死的問題我沒辦法。那怎麼辦呢?剛好有佛陀出世,你趕緊去求佛陀。所以釋提桓因趕快在生命結束之前,用神通力飛到佛陀的精舍,去面見佛陀,然後向佛陀懺悔,念了一句皈依佛,然後就往生了。

往生以後,他就墮入到一個母驢的肚子裡去了。因為他在業力成熟之前,懺悔、發願、皈依了,那個母驢突然就像發瘋一樣,把那個瓶子給打破了。這個女主人一氣拿棒子就打驢子,這個母驢就流產了。流產以後,這個釋提桓因得果報的那個驢——那個小驢就死掉了,又重新回到釋提桓因去,再做一次的壽命。這個是在經典裡面典型的——在業力沒有得果報之前最後的機會了,趕上最後一個機會。當然他運氣好,遇到佛陀出世了。

那我們今天要講什麼事呢?就是說,只要這個業還沒有成熟,你就有機會。所以懺悔業障最好的時機,就是它不能得果報。現在在醞釀當中,你隨時可以破壞它,你隨時可以按開關,按STOP,它就停止了,關鍵是你願不願意做!也就是說要得果報,它必須是一個不斷在增長輾轉的業力,就像那滾雪球。你每一次在造作而且深生好樂,那麼這個力量在形成的過程當中,你都沒有出手去阻止它,直到得果報為止,那麼這個業就是一個臨終的障礙了。即便這個時候的業,在你心中形成一個強大的循環,在死亡到來之前,你都還有機會。

為什麼這個業力在得果報之前還有機會?

我們來看看種子的六種含義:我們這個業是怎麼形成的?它形成一個什麼作用?我們了解種子,我們就知道這個業是怎麼成立的。

一、剎那滅─謂體才生,無間必滅,有勝功力,方成種子。

二、果俱有─謂與所生現行果法,俱現和合,方成種子。

三、恆隨轉─謂要長時一類相續至究竟位,方成種子。

四、性決定─謂隨因力生善惡等功能決定,方成種子。

五、待眾緣─謂此要待自眾緣合,功能殊勝,方成種子。

六、引自果─謂於別別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種子。

這六個當中,一二三先講到業力的形成,四五六再講到這個業力形成以後產生的作用。

我們先看前面三個,業力是怎麼形成的。

(一)剎那滅——謂體才生,無間必滅,有勝功力,方成種子。

(二)果俱有——謂與所生現行果法,俱現和合,方成種子。

(三)恆隨轉——謂要長時一類相續至究竟位,方成種子。

那麼業力的形成有三個條件:

第一個,「剎那滅」。就是說你必須有一個造作,你必須有一個生滅的行為。當你的心是不生不滅的時候,你念頭不動的時候,它不能形成一個業種子。所以這個業,它必須是一個生滅的狀態,也是有一個有為的造作。而這個造作它會產生一種很明確的善惡的功能,它不是一個非善非惡的,它必須有一種善惡的功能,就形成一個種子。

第二個,「果俱有」。這個業種子形成以後,它會產生一種蔓延的力量——果俱有,種子它會起現行。這個種子起現行的時候,種子消失、種子現行這兩個幾乎同時,它們配合得完美無缺,就是當現行熏成種子,而種子又起現行,這個一消一長幾乎是同時的。

第三個,現行跟種子的作用的結果,就變成輾轉相續了——「恆隨轉」,它們不斷地在形成相續,也就是說種子的形成,必須是生滅而相續,相續而生滅。

舉一個例子,比方說受戒。很多人質疑說,為什麼我們要去受菩薩戒?反正我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就好,受菩薩戒跟一般的慈善事業有什麼差別呢?我們一般沒有受戒的人,他沒有戒體。沒有戒體,他可能遇到某一個可憐憫的所緣境現前的時候,去刺激到他的慈悲心,他也會去造善做佈施,做放生的善業,但是他這種善業,缺乏一種願力的攝受。也就是說他本身沒有一種願望,他的業力不是由內而外的,他是外境刺激到他的時候才去造業的,所以他這種業是一種點狀的業,這個業力量不大。

凡是這個業是由外而內的,沒有經過你長時間的醞釀,而從內發動出來的業,不管善業惡業都不大,就是外境刺激你,你才有一些反應的,這個業都不大。同樣去做一件佈施,佈施的錢是一樣的,受菩薩戒的人,是百千萬倍於沒有受菩薩戒的人,因為他在造這個業的時候,是堅定的,是相續的。就是說,他隨時準備要造善業,只是有時候因緣不具足,他那個意樂不斷在活動,這種業是很強的。

諸位!你去歐美國家看一看,你看有些人的福報大得不得了,他們家的花園,那個開車開十幾分鐘還沒有結束。現在我們要有一個問題了,他的福報是我們的幾百倍,難道他造善的時候,他的善業是我們的幾百倍嗎?當然不可能。他的壽命幾十年,我們的壽命也幾十年,為什麼他能夠招感這麼大的福報的業呢?不是我們不夠努力,因為他造善的時候,他有一個非常好的心理素質,因為他有一個強大的意樂。

凡是一個人能夠創造廣大的福報,一定是有一個願力,不管他信什麼宗教。如果你的生命是有一天過一天,有造善也好,沒有造善也好,你什麼都無所謂的人,你今生做不出什麼大的事情出來,不可能!所有的業都必須要有強大的業,都必須要恆隨轉,你必須由心中強大的願力,去推動廣大的善業,這才可能去創造廣大的業力。

當然從罪業的角度,它就不是願力,那是執著這個邪見。你認為這個業對你是功德的,是好樂的,罪業也是一樣。一個人會造作強大的罪業,跟他的行為也沒有太直接關係,主要是他的心態有問題——無慚無愧,數數現行,做功德想,深生好樂。凡是重大的善業,一定由願力引導的;凡是重大的罪業,一定是一個盲目的執著引導的,因為他只有透過執著跟發願,才能夠產生強大的那種不斷活動的意樂。

你看受了菩薩戒的人,是隨時準備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隨時準備。那他有時候為什麼沒有做呢?因為他沒有因緣而已。他這個強大的意樂在那邊活動,所以他每做一個業,都是百千萬倍於沒有受戒之人。

所以我們從這個道理,從這個業的形成,我們知道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一個人臨終的時候,要讓罪業不起現行,而善業起現行,你必須要培養一個善良的意樂,你必須要破壞一個不好的意樂,這個叫做「增上慚愧」。

我們先假設無量劫來流轉到現在,大家的罪業都差不多,其實大家都差不多的,大哥不要笑二哥。但是為什麼有些人他臨終的時候,他會把這個罪業啟動起來,有些人不會?就是心理素質。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阿賴耶識,就算今生你做好做壞,你把過去加起來,其實每一個人的業都差不了多少。但是為什麼臨終的時候,這個人是安穩狀態,那個人是一種躁動狀態?其實重點還不是你今生造了什麼業,而是你造了業的時候,你留下一個很不好的心態,那個不好的意樂在那邊活動,你把整個罪業給刺激起來,激發過去的罪業,這才可怕。

所以當我們一個人有一個很好的心理素質的時候,我們,增上慚愧叫做「崇重賢善,輕拒暴惡」,我們不斷地讚美善法,我們不斷地呵責惡法,就不容易把這個罪業激發出來。所以這個懺悔,其實某種程度是培養一個美好的心態。這個我們下面還會再不斷地說明。

因此業力的形成,必須是一種生滅的造作,必須是一個輾轉的相續。這個輾轉的相續,可能是一種善良的願力,也可能是一種盲目顛倒的執著。

當這個業力形成一個強大的善業跟惡業的時候,它會有三種結果,我們看四五六。

(四)性決定——謂隨因力生善惡等功能決定,方成種子。

(五)待眾緣—— 謂此要待自眾緣合,功能殊勝 ,方成種子。

(六)引自果—— 謂於別別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種子。

當一個善惡的業力,透過你的生滅作用,透過一種輾轉相續形成以後,第一個,它的作用是體性決定。也就是說,它的善惡功能已經決定了。諸位!你的修行,你的懺悔,不可能把善種子改成惡種子,你也不可能把惡種子改成善種子。懺悔,只能夠讓種子沉澱下來,你沒有本事把惡種子轉成善種子,你沒這個本事,只有佛陀可以,因為佛陀他的第八識完全被破壞了——「金剛道後異熟空」。只要第八識還在,只要這個有漏種子還在,它的體性就決定了。所以我們現在不是說把罪業的種子,把它懺成往生的種子,不是這個意思,只是讓它沉澱下來,讓它不得果報,這個「性決定」是這個意思。

下一個,「待眾緣」。這個業力要得果報,它必須要有成熟的因緣,就是它必須要數數現行,輾轉增盛,深生好樂等等。

第六個,「引自果」。當他得果報的時候,各別各別的身心去得各別各別的果報。比方說你佈施的種子,它會成就富貴;你忍辱的種子會讓你莊嚴,所以業力得果報是不能互相抵消的。比方說一個人他過去生肯佈施,但是他脾氣很大,他佈施以後經常去譏嫌別人,那麼他得果報的時候,是怎麼回事呢?福報很大,身相丑陋。這個果報是各得各的,你不能夠說我過去犯了錯,我拿這個一萬塊去佈施寺廟來做個抵消,對不起!佈施有佈施的福報,造罪有造罪的痛苦,不能抵消,除非你懺悔,你針對某一個業懺悔才可以。所以他這個業的相續是各人各人的。我們生命的內心當中,有很多的相續,你不能用這個善的相續,去抵消惡的相續,不可以!你必須一一的懺悔,你必須把它抓出來好好地懺悔!

當業力形成以後,它有決定性、等待性跟得果報的作用。這個得果報就有兩種情況,我們看最後的總結——種子的作用。

種子作用:

已成熟——引生果報。

未成熟——生起現行。

它已經成熟了,當然得果報;沒有成熟的,它就不斷地生起現行,它會引生新的現行,讓它快速地成熟。

我們舉一個例子。就是說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婆羅門女,這婆羅門女她在煮飯的時候,從窗戶看到佛陀過來托缽了,她被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感動。她想要盛飯去供養佛陀的時候,一想,不對,她先生在客廳,她先生是信婆羅門教的,他肯定不答應。但是這個婆羅門女,她不會因為一時的挫折而放棄,可見她這個人供養的心很強。她就動了個腦筋,她就把這個米,先用布把它捏成水,捏成一種粥的相狀,就是它本來是固體的,把它捏成液體的、稠狀的粥,她就跟她先生說:這個粥不要了,我拿去倒了。結果她出去的時候,不是把它倒掉,她是虔誠地供養佛陀。

供養佛陀以後,佛陀就跟她咒願,他說:妳因為這個佈施的功德,三十小劫天上人間享受富貴的果報。這個婆羅門在客廳裡聽到,就不同意了,說:你這個沙門,你為了要貪取別人的佈施,做此妄語,這個女眾她就拿一個粥水去供養你,怎麼就能夠成就三十小劫呢?偉大的佛陀說,你看那棵樹叫做尼拘陀樹,這棵樹兩個人抱都抱不住,這棵樹剛開始是一個小小的種子,這個種子沒有芝麻那麼大,它為什麼變這棵樹呢?因為它輾轉的發展,它有生長功能,所以它變成這一棵樹。那麼這個婆羅門女她的心態亦復如是,她有一種強大的願力去做這個善事,所以這個善事會輾轉相續。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把善念跟善根區分出來?其實佛法並不是很強調很讚歎一時的善念。你剛好遇到什麼事情,起了突飛猛進一時的善心,去佈施一個什麼事情,這倒不是重點。長時間的行為很重要,因為長時間就變成有根了,它就有不斷地生長功能了。

佛法是認為善根比一時的善念更重要。善根跟智慧有關係了。所以你為什麼要明白道理?你今天通通不懂因果,說這個人不懂因果,他也會佈施,這種沒有智慧的佈施,他不可能相續的,他只是一時的慈悲心。

諸位!所有的行為,在佛法的行為,必須是透過內心的覺悟,從內發動出來的業力,才叫做善根!只要當外境刺激你,你一時的悲憫心、惻隱心啟動你的,通通叫善念。所以你要業力的轉變,只有一種可能——就是要建立一個善根!就像佛陀說的:一個有善根的人,他產生一個強烈的慚愧心,就像大海,不受死尸。他這個罪業在他的心中,沒辦法落根,叫做「雖作惡業,速疾能悔;若墮惡趣,終不久留」。

為什麼有些人他業障現前的時候,這個業障,它不能在他的生命當中相續太久?因為在他內心當中,已經沒有讓罪業活動的條件了,他善根成熟了,這個就是我們要的東西。所以拜懺一定要有智慧的理觀在裡面,否則你這個拜懺是一個善念。雖然我們有很多的罪業,但是你必須要想辦法讓你的心態、讓罪業沒有活動的條件,就是我的心,沒辦法讓罪業在內心當中施展開來,你必須要做到這一點!不是你沒有罪業,而是這個罪業沒辦法在你的心中生長,它沒有這個條件,那這就不是一時的善念了,那就包括了你的觀照力跟誓願力!你有一個對人生因緣果報正確的認知,還有一個非常好的理想抱負。

說實在的,你受了菩薩戒,對你的往生很有幫助。一個人不受戒,是很吃虧的,因為你沒有產生一種善根。沒有戒體的善根,你面對業力,那你是疲於奔忙,今天把這個業打下去,明天那個業又生起來,修道多辛苦!所以你今天如果好好地體驗菩提道的這個善根,你產生一種增上慚愧的時候,你今生不容易造罪業;第二個,過去的業也不可能在你的生命產生活動。這個是佛陀的慈悲。所以諸位!受戒對往生的正念是有幫助的,因為它形成了你內心的善根,因為它給你一個明確的願力跟智慧。我們從這個種子的生長過程,可以看得出來。

丁三、業果轉變

好,現在我們看最後一段,就是我們開始講到修行,如何改變業力——業果的改變。我們要改變的,先看看哪些業要先改變,哪些業可以不著急。

一、增長、不增長業

我們先判斷這個業,有這個增長不增長的差別。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起造諸業,令業種子增長者,謂之「增長業」。若雖起身語等業,而不令業種子增長者,謂之「不增長業」。「增長業」定受異熟果,「不增長業」不定受異熟果。此中「不增長業」,依《瑜伽師地論》列有十種:

一、夢所作業。  二、無知所作業。

三、無故思所作業。四、不利不數所作業。

五、狂亂所作業。 六、失念所作業。

七、非樂欲所作業。八、自性無記業。

九、悔所損業。  十、對治所損業。」

除上十種,其餘諸業,皆有增進長養業種之力量,名為「增長業」。

好,那麼我們在面對業力之前,先要把業做一個區隔。就是說有些業它會不斷地自我增長,它已經形成一個強大的勢力,也就是說你這個業數數現行,深生好樂。不管是善惡它就形成,就是這個業已經在你的心中形成根,善業叫做善根,惡業也形成惡根了,這個業它一定會得果報。

假設這個業,它是你生命當中的一時的失念,你偶爾做個一兩次,做了以後,你馬上懺悔,斷相續心,也不再造作了,它的根被你連根拔掉了,那麼這種業就不容易得果報了。它可能是以後你再去激發它,除非你再去造作,否則它是不能得果報的。所以增長業,它在你臨終的時候,一定要得果報,因為它已經形成強大的勢力了。

不增長業,它不定受異熟果,可能是第三生、第四生,對我們今生臨終來說,它就沒有急迫性,這個業就可以帶業。這個帶業往生,帶的是不增長業,到淨土去再來處理了。

什麼是不增長業呢?你不增長業知道了,其他都叫增長業。我們列出十種:

先看第一個,夢中所作業。你做夢的時候,不管夢到你是造善造惡,這個業都不影響你臨命終的時候得果報,因為你夢中意識是闇鈍的狀態,它不明瞭。

第二個,無知所作業。你在無知的狀態可能是受到鬼神的干擾,受到藥物的催眠等等,你不是一種內心的意樂,而是在無知、被外力所干擾的情況之下,不增長業。

第三個,無故思所作業。你不小心踩到螞蟻,你根本不是故意的,非主動的意樂,不增長業。

第四個,不利不數所作業。第一個,心不猛利,而且它也不是數數現行,不增長業。

第五個,狂亂所作業。這個是指精神錯亂。

第六個,一時的失念。比方說,你受八關齋戒,受得很好,你偶爾一兩次突然間忘失了,但是你馬上踩煞車,斷相續,不讓業產生一種輾轉相續,那麼這個業,也不會影響你八關齋戒的功德,因為這個業,它沒有得果報的力量,它是一時的失念所作業。

第七個,非樂欲所作業。你是被強迫的,受到別人、盜賊的逼迫,逼迫以後,做了一兩次以後,你就懺悔了,不再造作了。

第八個,自性無記業。它本身就是無記業。比方說,你散步,剪指甲,這個業本身就沒有善惡可言,也當然是不增長業。

那麼前面的八個都是屬於自然形成,我們現在比較在乎的是第九、第十,是透過修行的功力,把增長業轉成不增長業,我們要的是第九、第十。第一個,悔所損業,懺悔。第二個是對治,就觀照跟發願。這兩個是可以把所有的增長業,在臨終之前破壞它的勢力,轉成不增長業。

除了前面十種,其餘的業都有增長的功能。所以增長業,它必須兩個條件:

第一個,他的心是決定的,明確的。他不是一時的失念, 一時的糊塗,而是一種主動的意樂。

第二個,它是相續的。它是在你的生命當中,一而再,再而三發生的,這個是增長業。

二、折損業力

我們看第二個,折損業力。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觀照篇)

假設我們不幸,我們今生已經把某一種罪業,不管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等的業已經形成增長業了,我們在臨終之前應該怎麼處理,讓這個業沉澱下來呢?你必須做兩件事情:第一個,事修;第二個,理觀。

(一)如法懺悔---懺除三塗果報

事修,就是如法地懺悔。如法懺悔,如果它只是一個內心的活動,那就責心懺。煩惱一活動就呵責自己,思惟它的過失。就是你這個火還在燃燒,還沒有引起森林大火的時候,趕快用呵責的心來把它撲滅。第二個作法懺,這個作法懺就是比較中品了,就是找一個人或者向佛菩薩如法地懺悔,發願永不再造作。第三個是比較重要的,取相懺。責心懺跟作法懺,它的缺點,只能夠懺今生,但是取相懺它有兩個好處:它能夠通懺過去;第三個取相懺,它能夠產生一種非常好的善根,慚愧的善根,就是拜大悲懺或者拜八十八佛。祖師安立一個懺法,他一定會規劃你、引導你,一開始修皈依、發願、懺悔,最後迴向,他會幫你規劃得好好的,你只要跟著儀軌走就好了。也就是說祖師他很清楚,知道怎麼去斷你的相續心,怎麼去把你懺悔的善根栽培起來,你只要照這個儀軌做就好。尤其是八十八佛,這個就是作法懺。

(二)生起對治——斷絕惡念相續

第二個,就是理觀。理觀,當然第一個就發願。一個人要從錯誤中跳脫出來,你一定有一個理想抱負,對來生一定有一個願望。如果你覺得來生什麼都可以,你就很難去改變你的錯誤,因為你無所謂。所以懺悔是面對過去,發願是用未來來帶動現在,所以發願是很重要的。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是一種往生的願、成佛的願。那麼由願力開始持戒,當然願力就是包括戒體,尤其是四根本重戒:不殺、不盜、不淫、不妄,然後修習止觀,這個止觀——思惟業果,思惟空性。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要透過取相懺,在取相懺當中,把我們第八識所有生死的業,透過懺悔,讓它相續的功能全部破壞掉,讓它不能得果報。

《楞嚴經》的意思,就是一種業力的沉澱。我們今天有一杯水,你丟了一個泥沙下去,清淨的水跟泥沙在一起。你必須做一件事情,不要去攪動它,你必須讓它沉澱下來。我們面對阿賴耶識只有一種態度,你千萬不要去攪動它,你不要再去激發它,不要再刺激它了。阿賴耶識的業,全部跟生死、跟三界輪迴有關係的。我們過去生很難做出一個出世間的功德,很難!你在修習空觀的時間、解脫道的時間很少。你就算佈施,你都是有所得,都是生死業。所以阿賴耶識的業,對臨終來說,幾乎沒有一個是有幫助的。但是沒關係,你不要去刺激它就好了。

那怎麼樣不去刺激它呢?就透過懺悔。懺悔有兩個意思:「消除罪障」;第二個更重要的是「長善根」。你不斷地拜懺以後,你的心態改變了,你遇到惡法,你自然會抗拒它,這個是最重要的!你開始好樂善法,厭惡惡法。一個人拜懺到一段時間,你自然會產生這樣的心態。你這種心態產生,你的生死業力就很難在你的心中落腳,因為你善根成就了,就這個意思。當然你必須要有事修跟理觀。

丙三、結示

好,我們看最後的總結。

我們這一科的總結,就講到兩件事情:就是業力跟願力的問題。

我們先談談業力。

一、隨順業力所控制的人生:

一旦無常到,方知夢里人,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

二、依止願力所開創的人生: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一、隨順業力所控制的人生

如果一個人,他對過去的業都沒有處理,沒有處理的意思,從唯識的角度,你就是隨順它。你說:我沒有對治它,我也沒有隨順它。你沒有對治它,你就承認它,就是隨順它,唯識就是這個意思,沒有第三種可能。所以你今天沒有懺悔,沒有對治,抱著一種順其自然的態度,它就會在你心中不斷地醞釀,因為它已經形成一種勢力了。你平常沒什麼感覺,但是你臨終的時候,你就知道怕了。業力的可怕,往往到了臘月三十才跟你算帳。臨命終,臘月三十算總帳的時候,所以你不拜懺的人,到臨命終的時候你會覺得來不及了。

我希望大家要知道一件事情,不要忽略你的過去,我們不是今生才有生命。如果你今生是一張白紙,你什麼事都不要做,你只要憶佛念佛就好了,因為你本來是一張白紙。關鍵是我們在輪迴當中打滾了這麼久,累積很多的業力。你不處理它,它絕對不會放過你的。第八識的可怕是它平常不表現出來,因為它沒有成熟,它表現幹什麼呢?它臨終才表現出來。等到你知道可怕的時候,對不起!來不及了!你已經陷入業力的風暴了,你怎麼提起佛號呢?

所以我們必須要掌握先機。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必須在臨終的時候,就把阿賴耶識的業處理乾淨了,讓它沉澱下來,否則你的生命,就是被業力所控制的人生。因為業力的勢力是熟境界,你念佛的時間是短暫的。所以帶業往生必須有條件,必須讓業沉澱。所以請大家不要忽略業力這一塊!

二、依止願力所開創的人生

第二個是最好的,依止願力,發願。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由你的願力來引導你的人生。所以我們的生命只有兩種可能:一個,臨終的時候,業力來主導你,那你只好繼續輪迴了;第二個,由願力引導你,那你才能夠往生淨土。

我們一般人很難把業懺得完全乾淨,但是最低標準,就是你的佛號現前的時候,你每一句佛號的願力,是強過業力的,就可以了。你的願力,往生的願力,是強過你生死的業力這一塊,你這個佛號就上去了。

所以我們正常人念佛的時候,一句佛號出來是兩種力量,為什麼呢?因為佛號是你的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號沒有錯,佛號是萬德洪名,關鍵是你的心把佛號創造出來,你的心有業力,佛號就帶業,不是佛號本身有業,是你的心有一種放縱業力的想法,有增長業力的想法,這種思想你沒有去對治它,所以你創造的佛號全部帶業。

諸位!淨土宗是兩種力量的結合,它不是一種。很多人講成純他力,這是非常嚴重的過失。淨土宗是心力跟佛力的結合。佛陀想要救你,你自己也要做好準備,你要做好被救的準備,叫做順從本願。你自己把自己搞得顛倒妄想,把自己障住了,你走不出顛倒妄想,怎麼去迎接彌陀的光明呢?沒有一個人是在罪業起現行的時候、起顛倒的時候往生的。你看看往生傳裡面沒有這種特例,所有往生的人只有一種情況——身心安穩,正念分明,只有這種可能,他才可能往生。

所以懺悔、皈依、發願,透過這樣子養成一種增上慚愧的善根,經常讚美善法,呵責惡法,你才讓所有的業力、生死業力沉澱下來,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讓所有的生死輪迴的業力沉澱下來,不要再去觸動它,再去刺激它了,這個叫做帶業往生,這個業是可以帶的。

好,我們今天先講到業力這一塊。今天有沒有問題?

問:如何拜懺?

答:這個拜懺,你最好有一個相續的時間,你不要說拜一天,休息四五天,不要這樣。你一旦做加行的時候,你就一次把它拜一百天,三個月,百日加行法。你拜一百天,你真實經常起慚愧,因為所有的修行都必須要相續。

懺公師父很強調一個修行方法,這非常好,叫做水滴式的修行,修行是點點滴滴的功夫。你看滴水長流則能穿石,為什麼屋簷下的水,這個小水滴能夠把石頭穿破?因為它長流。你一天拜十部八十八佛,拜了三天就不拜,這沒什麼用的,這種暴風雨式的修行,說實在沒什麼用。你寧可一天拜一部,拜一百天要來得好,因為好就好在相續。所有的種子要形成強大的力量,必須要恆隨轉,要相續。諸位!小水滴比暴風雨來得好,因為它相續。所以做定課很重要,就是點點滴滴,這個是真功夫。你那個一天拜十部,拜了三五天不拜了,這個沒什麼用,這個是逞匹夫之勇,因為你完全是用生滅心來修行,你沒有一種恆常的願力在支持你。

所以諸位!諸法因緣生,你成就一個功德,過程很重要。你是怎麼成就的?你是用急躁的心,很強烈有所得心成就的,沒有用,一定要有恆心,點點滴滴絕不放棄,遇到挫折絕不放棄那種願力,那麼栽培出來的那種善根力,這個是最珍貴的。那麼當然就是你的功課了。所以善根的栽培來自於長時間的醞釀,它不是三天兩天的。

問:師父慈悲!剛剛師父說取相懺可以通懺過去,像大悲懺、八十八佛,那師父我們如果專拜阿彌陀佛呢?可以通懺過去嗎?阿彌陀佛!請師父慈悲開示。

答:如果你拜阿彌陀佛的時候,你可以生起增上慚愧,但是不容易,因為沒有這個儀軌引導你。我們試過了,你拜一拜,你會生起皈依而已,慚愧的心就沒有了,因為你拜阿彌陀佛的時候,理論上可以。但是從消除業力的角度,你必須有慚愧心。你拜阿彌陀佛的時候,你容易生慚愧心嗎?(學員答:會。)那你就可以。你可以試試看這樣子,我們八十八佛前面有一個慚愧的、正修的、有一個迴向發願,對不對?八十八佛,你全部改成阿彌陀佛,可以!但是你前面的這些皈依、發願這些儀軌,我覺得我們還是要隨文入觀。

因為你剛開始拜可能還可以,但是拜久了,你人就會疲憊,所以有文字引導你,這個文字般若會產生觀照般若,觀照般若會引導你入實相般若。所以我建議你這樣子,你把八十八佛改成阿彌陀佛,這樣子也是皈依,那前後不要變,好不好?試試看!

問:法師!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好!我想請問師父,因為懺法有很多種,那除了八十八佛跟大悲懺之外,還有比方說,我們常常在拜的那個水懺、梁皇懺,還有像法華三昧懺等等,那不曉得如何?

答:就是說,你必須要你自己在家裡面可以操作的。如果你在家裡面自己也沒辦法操作,你要參加共修法會那就麻煩了,你必須要依靠別人就糟了!就是說第一個你的時間允許,而且你在家裡面可以獨立操作的。

問:那請問法師,假使說有一些道場,也常常有一些梁皇法會,還有那個水懺之類的?

答:你當然可以參加。

問:是不是他們的功德力都是一樣的?

答:如果他辦得很如法,當然理論上人多是可以的,它會產生一種互相的,這個依眾靠眾,人多是好懺悔,如果他辦得很清淨莊嚴,是可以參加。

問:他們這種取相懺的功德,它的那個結果應該是相同的吧?

答:懺法沒有好壞,但是是這樣,就是說它必須合乎三個條件:第一個,它會引導你對過去罪業的追悔,這個裡面文字的描述,會讓你產生慚愧心,會思惟你的罪業——懺悔;第二個,皈依,它一定有佛菩薩的聖號。因為懺悔,我們很難靠自己的力量,說實在我們某種程度仰仗諸佛菩薩的加持,所以一定要有佛菩薩的聖號現前;第三個,發願,最後它一定引發你廣大的願力。所有的懺法滿足這三個條件,就是好的懺法,懺悔、皈依、發願,這三個缺一不可。

學員:好,謝謝法師!謝謝!阿彌陀佛!

問:師父慈悲。

答:好,最後一個問題了,我們回答三個。你是在哪裡?請說。

問:師父!請問一下,我們在拜百日加行之前,會向佛菩薩發露懺悔,那我們應該是拜百日加行的第一天就向佛菩薩發露懺悔,還是說爾後的每一天,都要把所有的罪障再講一遍?第一天講?還是每一天都要講?

答:一般來說,如果你是連續的,你第一天可以寫一個懺悔發願文,你針對某一種業去懺悔,你要先一個,因為以願導行。你如果是相續的,你中間都沒有中斷,你第一天寫一個文字,你今天為什麼修這個懺?是針對哪一個業力來懺悔?你拜個一百天。一百天,你如果很真誠地融入到懺法裡面,心與佛合,心與道合,你應該做夢的時候就會有消息了,因為你心態改變了。漢賊不兩立,真妄不兩立,罪業不可能在你的善根裡面活動。

所以你心中光明生起的時候,罪業自然退掉了。退掉的時候,你做夢的時候就有消息了。你可能夢到你在洗澡,見光、見佛菩薩。見光、見佛菩薩是最好的,洗澡、吐出穢物這是基本功,這個是滅惡。如果你今天懺悔又發願,那你就會看到佛菩薩的光明,你就知道這個懺法成就了,成就以後你可以休息一下,隔一段時間再修一個懺法,再針對某一個再懺。

那麼如果你是相續的,你的懺悔發願文第一次講清楚。只要你還記得,後面就不用再去發露了,因為它那個儀軌本身,就會引導你去懺悔、皈依、發願。如果一個好的儀軌,比方說八十八佛,它自然會引導你,把你的心態,就是說你只要跟著這個文字跑,它很自然會把你惡根的部分消滅掉,把你善良的菩提願力帶動起來。一個好的法,它會引導你的內心的,當然你必須相續,你必須要每天吃藥,有耐心。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念佛如何迴向

念佛迴向,不可偏廢,迴向即信願之發於口者。然迴向祗...

念佛需恭行,切忌好高騖遠

現在的人好高騖遠,有點小聰明,就忙著參禪、學相宗、...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四種攝受

在經典上說,菩薩發了菩提心以後,在娑婆世界求增上生...

具此三心者,必生極樂國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

阿彌陀佛聖號最尊第一

佛法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淨土持名念佛法門更是徑中又徑...

剛念佛不久的人沒助念,能往生西方嗎

念佛是長是久,各人因緣善根有差異。但無論他念佛時間...

無藥可救的心梗病人為何奇跡生還

當內科住院醫師第一年,有一夜,在加護病房值班時,急...

宏海法師:淨土十要

(第一講) 從今天開始,因為非常欣喜的,我們又是新...

【大藏經】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大藏經】【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佔寺院或僧眾的便宜,這個千萬要不得

三寶物分佛物、法物和僧物。 佛物有供養物、受用物、獻...

慾望適度則為利,過度則為害

如果生活是海,那麼慾望如潮。 人生在世,不能沒有欲...

修行的三種方法

第一,觀想 依《觀無量壽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

不抱怨也是一種修行

我們學習佛法,了解了什麼是真正的智慧,就要從不抱怨...

閉關的意義

閉關,又稱掩關,這個名詞和風氣在印度沒有,中國也是...

佛菩薩天天都在跟前,是我們不能夠理解

無著菩薩在印度的時候,修彌勒菩薩慈心觀。他在山裡坐...

婚姻的暴力

婚姻暴力不是現在才有,在中國歷史上,古小說中,都有...

楞嚴咒為一切諸佛之母,有不可思議的力量

持楞嚴咒: 向內開顯真如,向外感通諸佛 歡喜、生善、...

八種世間法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出躍經》...

人生雖是借宿,但也要好好把握

稍早前,經濟不發達,旅店不多。許多人出行,夜幕降臨...

長夏須養脾胃,如何調理有秘方

中國人以農立國,講究吃飯。其實一個人身體真正需要做...

你快樂嗎

你快樂嗎?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也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仁心的力量

三國時,呂布與劉備交惡,用武力趕跑了他,這還不令他...

夜夜伴佛眠,朝朝還共起

阿彌陀佛之身,是與諸佛同一法身;阿彌陀佛無心,是以...

時間會帶走所有煩惱

如果一味沉浸在煩惱之中,就會無暇顧及其他,沒有心情...

不相信機遇,哪來的機遇

不少人,你提醒他說什麼什麼事不能這樣,否則,有不良...

【佛教詞典】慢金剛

(菩薩)金剛界理趣會中台五尊之一。標示慢即菩提深密...

【佛教詞典】半娜婆果

略稱半娜。據大唐西域記卷十載,其果形如冬瓜,熟則黃...

【視頻】「果供養」的具體事項

「果供養」的具體事項

【視頻】慧律法師《任何法都必須在三昧中完成》

慧律法師《任何法都必須在三昧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