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觀照篇)

淨界法師  2021/11/14  大字體  護眼色

第5講

乙三、菩提道,分三:

一、總標;二、別明;三、結示。

諸位法師慈悲! 諸位菩薩! 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三面,我們講到乙三,菩提道。

我們淨土宗的念佛法門,它整體來說,是一個彌陀本願所加持攝受的法門,也就是說,當我們的心中創造一個佛號以後,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會產生兩種強大的力量:一種是我們內在的心靈的力量;一種是外在的佛陀的力量,這兩種力量會在心中同時出現。那麼透過我們一種正確地調伏引導,這兩種力量會慢慢地心心相印,感應道交,當然這個感應道交,它是兩種力量的結合。

淨土宗,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要建立起來,就是心力跟佛力的結合,到底是誰來主導?這個是很關鍵的一個思想。佛教的感應道交,它是由內而外,是內因緣來帶動外因緣。那麼外道的感應道交,比方說,你跟鬼神感應道交,跟上帝感應道交,跟大梵天感應道交,他們的思想是由外而內,是上帝、大梵天來主導我們,不管你內心是怎麼回事,反正外力是決定一切。這種因緣觀,佛教是反對的,叫邪因緣論。佛法的感應道交,是建立在一種正確的因緣,就是由內因緣帶動外因緣,心力來帶動佛力。也就是說作為佛陀、阿彌陀佛的功德,他無量劫的修學已經修圓滿,但是佛陀要加持到我們的生命裡面,我們必須要做好準備。

諸位!佛教的根本思想是諸法因緣生,所以佛陀對我們的加持,肯定是一種有條件地加持。不是說你怎麼樣,佛陀都能夠加持你,那你這個就無因緣論了。佛陀可以無條件地加持你,你這個是破壞了佛教的根本思想。所以,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佛陀對我們的加持,是建立在因緣的基礎之下,就是有條件地加持。簡單地講,當你準備好了,佛陀才能出現,當我們的內心已經是達到一個水平的時候,「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而不是說「菩薩影現中」,然後你才「眾生心垢淨」,這個是錯誤的因緣觀。我們先準備好了,佛陀才會出現。

所以,所有淨土宗的人,雖然我們面對一個強大圓滿的功德力,但是重點是:你準備好了沒有?佛陀早就準備好了,但是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雙方都要做一些準備。

淨土宗到底要準備些什麼事情?簡單講一句話就夠了:有志於往生的人,你必須要把握一個原則——多一分的願力,少一分的業力,就是準備這件事情。

首先,我們必須要在內心當中,降低我們的生死業力。我們前面講到了懺悔跟調伏,懺悔是對業果的觀照,去懺除我們已經造作的罪業,尤其是增長業,就是你長時間一而再 再而三去造作的業,這個業是一個強大的生死業力,這一塊要先懺悔。我們必須要在臨命終的時候,創造一句佛號,這個佛號往下輪迴力量的業力,要降到最低。所以,懺悔是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當然它的重點在「斷相續心」,這是第一個,對於今生已經造作的業,如法地懺悔,然後斷除它相續的惡念。

第二個,你要做的就是調伏了,找出你生命的盲點。我們今天會來三界投胎,合理地推論,你一定有問題,除非你是再來人。你今生會再來三界一次,你前生臨終的時候,一定是仁者心動,如果不是風動幡動,你前生臨終的時候沒有動念頭,你不會坐在這裡了。那個念頭的動,就是你的盲點——「愛取」。我們每一個人動念頭的方向,可能是不太一樣。有些人對色身動;有些人對感受動;有些人對內心的法心動;有些人對外境動。

總而言之,我們的四念處觀,就是你必須很誠實地找出你的盲點,把你對這種身受心法的「愛取」調伏下來。「愛取」的煩惱雖然不是業力,但是它會去刺激你過去的業力,它會去滋潤、去帶動阿賴耶識的業力,讓這個業力變成「有」支——一種強大有生命力的得果報的業力。所以,你不是懺悔就好了,你不能去喚醒過去的業力,你必須讓它沉澱下來。

所以,我們的業力有兩塊:第一個,你今生造作的業力;第二個,你過去的業力,你也不能去刺激它。所以我們一方面「如法懺悔」,一方面「調伏愛取」。

總而言之,我們每一個人創造一句佛號,你一定有兩種力量存在:一個往上的願力,一個往下墜的業力。你必須在臨終之前,想辦法把你每一句佛號的業力降到最低,只有這句話而已。把你的佛號的業力,透過你的懺悔修止觀,把這個生死業力降到最低,這是你要做的基本功。

當然,佛號不能只是調伏生死業力,它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引導——就是願力!淨土宗的圓滿,它的願力應該是兩塊:一個是往生的願力;一個是成佛的願力。這兩個都必須具足兩種力量的結合。那麼往生的願力這一塊,我們到了後面的單元——《念佛篇》、《淨土篇》再來談。

我們先來談談成佛的願力。這個菩提願力,就是說你往生只是一個過渡,真正的目的是要為菩提道求生淨土。所以我們來談談,當我們已經懺悔,已經調伏了以後,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發起廣大誓願的時候了,以此來正確地引導佛號。總而言之,我們必須做好臨終的準備,所謂的多一分的願力,少一分的業力,就做這件事情。

好,我們來看看,如何把這個佛號的願力提升起來。我們來看看菩提道。

大乘的菩提道有三科:一總標、二別明、三結示。

丙一、總標

(一)平等觀

我們先看第一個總標,請合掌。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觀照篇)

那麼發菩提心,首先就要考慮到安住的問題。安住是怎麼說呢?「一切法平等,無有差別,是諸法實相義。」大乘佛法在修行的當中,它這個實相的概念,什麼叫實相呢?簡單講就是一種平等的概念。什麼叫平等呢?就是離開對立。我們前面講到懺悔也好,講到調伏也好,其實都是對立的。人天乘的這種業果思想,乃至於二乘的解脫道的觀照,都是對立的。

比方說,你懺悔的時候,你是用善念的相狀來對治惡念的相狀,因為你懺悔是依止什麼?慚愧心!什麼叫慚愧心呢?「崇重賢善,輕拒暴惡。」你讚美善法的功德,呵責惡法的過失,這個就是對立。可以理解,剛開始都是對立,我們剛開始的時候,用善念來對治惡念,這是第一個。

到了解脫道的時候,用「清淨念」來對治「雜染念」,用不淨、苦、無常、無我,來對治我們對於這個身心世界的常樂我淨的愛取。所以在這個方便道裡面,不管是懺悔,或者是修止觀的調伏,都是對立的。

但是,到了大乘佛法就不能這樣子了。大乘佛法的修行,就不能有對立的思考了。那麼不能對立,它必須要安住現前一念心性,就在這裡而已。它是在一個心性的角度,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懺悔,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對治,這個就是平等。你懺悔是住在善念來對治惡念,你調伏是站在清淨念來對治雜染念,你住的都是一個相狀,相狀它不能圓滿。因地不圓滿,果地就不圓滿,所以我們不能住在相狀,不能「住相」來修心,不可以!

所以,在這個地方強調了,我們的根本思想就是「云何應住」,用善念來對治惡念是對的,但是你不能住在善念,要住在本來無一物的心裡面,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去對治。它這個地方,大乘佛法的平等觀,就是不能有對立相。因為一旦落入了對立,你就不能圓滿!這是第一個概念,平等的思想。

(二)中道觀

第二個,中道的思想。實相它必須掌握兩個原則:無相跟無不相,就是空性跟妙有。所以,你一旦聽到大乘的思想,講到菩提心,它一定不能離開空正見。因為你沒有空正見,你不可能發起菩提心。你心中有一個相狀,你不可能對所有眾生釋放善意的,不可能!你一定要把心中所有的相狀都拿掉,一個人心中沒有恨也沒有愛,什麼都沒有,才能夠發起菩提心!

所以,我們要知道,佛法講離相,離相不是清淨的意思,清淨也是一種相想,它是離開雜染相,離開清淨相,我們可以方便說是離相清淨,但是那個相,它也不是清淨相,它是離一切相。所以菩提心跟空正見,它永遠是保持平衡狀態的。菩提心肯定有相,菩提心有兩個相狀: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一個佛道的相讓你去追求;一個眾生的相讓你去悲憫。但是這是站在什麼基礎呢?站在無相的真如的角度去發心,才可以廣大圓滿。

所以,你如果要修行大乘佛法,走上菩提的道路,你要掌握兩種思想:第一個,離開對立;第二個,永遠保持平衡,中道平衡,空有的平衡,空性的真如跟緣起的菩提願要保持平衡。

其實佛陀的說法,我們可以照《法華經》上說,佛陀的說法他掌握了「權」跟「實」兩種概念。權法就是方便。比方說,佛陀一開始說造善,能夠成就安樂的果報,這句話沒錯吧?所以鼓勵我們斷惡修善。但是佛陀又說,快樂的果報是有過失的,那麼一個人在人天乘的時候,他為什麼造善呢?他就是有一個安樂的果報,讓他去當作目標。現在佛陀把安樂的果報也否定了,說安樂的果報是無常無我的,你應該追求涅槃;到了大乘佛法,佛陀說,涅槃的相狀也是生滅的,究竟義來說,是了無所得。所以佛陀的說法,他是一層一層的,先開方便門,最後示真實相。

如果我們現在已經準備好走大乘的時候,你該是接受大乘思想的時候了。因為你必須有一個大乘的心態,你生起的這個佛號,才可以完全相應於無量光無量壽。如果你跟阿彌陀佛要全面性的感應道交,完全的心心相印,你必須要成就大乘善根!否則,你只是局部的感應道交,因為你的心態是有限量的,佛陀是無限量的,這兩個不相隨順的。

我們不一定要具足佛的功德,這個是要等待時間,但是起碼你的心態跟佛的心態,必須是同一個檔次,必須要隨順,叫順從。你們兩個是走在同一個高速公路上。雖然佛陀走在前面,你走在後面,你缺乏的只是資糧,缺乏只是時間而已。所以,如果我們今天要真實地跟彌陀全盤性的感應道交,那麼這個時候該是我們開權顯實,開顯真實的心性的時候了。

丙二 、別明,分三:

一、破除虛妄;二、開顯真實;三、功德超勝。

好,那麼我們怎麼進入大乘佛法呢?我們看下一段。

別明分三段:一、破除虛妄;二、開顯真實;三、功德超勝。

丁一、破除虛妄

那麼開顯真實的心性,首先要先破除虛妄。因為虛妄相在那個地方干擾,你就很難把真實的東西顯出來。

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先看這個無分別智這一塊。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觀照篇)

我們在面對相狀,當然這個相狀不是外境的相狀,我們現在談到是內心的相狀。我們內心有兩種相狀。如果你稍微再內觀,你就會發覺,我們的心經常會有兩種相狀:第一種叫做依他起性;一種叫遍計所執性。

依他起性是什麼?這個依他,「他」指的是因緣,由因緣業力所變現的相狀,這個叫依他起性。

遍計所執相,就是由你的妄想、名言分別所安立的相狀,叫遍計所執性。

所以,我們現今要走入大乘佛法,開始清除垃圾的時候,第一道垃圾要清除什麼相狀呢?清除你的名言、妄想所安立的相狀。比方說,我們喝一杯咖啡,你的舌頭跟咖啡接觸的時候,你會有一個相狀。如果你這個人福報很大,你這個舌頭跟咖啡接觸的時候,會有一個甜美的相狀出來,不是咖啡好喝,是因為你還有善業力,這個善業力它會把外境變成美好的相狀。那麼這個相狀本身,還沒有加上你的詮釋,你還沒有產生各種想像,這第一念,第六意識的第一念,這個叫依他起性,這個只是完全的業力的顯現,這一塊沒有錯。

諸位!佛法的空性,你不能違背因果思想,因為這是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你喝咖啡,你感到咖啡甜美,那是因為你福報大。所以,我們跟外境接觸的第一念的影像,可能是美好的,也可能是丑陋的,這個第一念的相狀都要保留下來,因為它是因果的法則。

但是你第二念,開始加以形容的時候,這個咖啡不錯喔,是我去年在哪裡買的,開始加以比較,安立名言,這個相狀就顛倒了。因為這個相狀就很可能帶動你的執著了,它已經為你的愛取做佈局了,它已經偏離本來面目了。本來你的業力的相狀,就這樣子而已,那樣就是那樣,你給它安立了太多的名言,加油添醋了,所以這個相狀不斷地變。你的心理素質好一點的,會如理做正面思考,你會把不好的東西講成好的;有些人他習慣性做負面思考,好的東西講成不好的。不管你是把好的講成不好的,或者不好的講成好的,這些都全部去掉。所以,無分別智,第一個,破除你心中的名言分別。

我們前面在修習解脫道的時候,對治愛取,它的速度比較慢,解脫道的對治愛取,是感受,然後打妄想,等到執著的時候,已經堅固地執著了,再來破,受、想、行,到了「取」的時候才破。

但是大乘的菩提道,它「想蘊」的時候就破了。它只允許你有第一念的想蘊,第一念就是依他起性,它永遠保持當下的第一念而已;第二念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這個相狀就不可以了。所以大乘佛法對人生觀,它永遠像鏡子一樣,一切法就是「如」,就當下。你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心中最好少講話,你話講得越多,你就會帶動感情攀緣,後續的問題你就很難處理了。

所以,大乘佛法是正本清源,它對治一開始先把你的妄想收住,叫都攝六根。小乘佛法是出了事情再來對治,大乘佛法是你根本就不能出事。所以你要訓練自己 遍計本空,看到事情少發表你的意見,多用佛法來詮釋它,用佛法來觀照。為什麼說你這個人業障深重?從大乘的角度你妄想打得多,你就業障深重了。因為你妄想打得多,你就很可能產生執著,因為妄想已經為執著鋪路了。這個第六識跟第七識兩個是好兄弟,所以你臨命終的時候,你希望很灑脫地離開娑婆世界,你就必須要把這個第六意識收攝了,要開始收第六意識了,不能到了執著再來對治了。所以,無分別智,它是破什麼?破除由名言所安立的相狀,而保持業力所顯現的相狀,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那麼到底名言的相狀跟業力的相狀是怎麼回事?

我們往下看,有三段, 我們把它念一遍。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觀照篇)

我們講過,開始觀心,觀照現前一念心性的時候,我們不可能馬上觀到心性的本體,一定是觀到心性的表層。就像你看鏡子,你不可能馬上看到鏡面的光明,你一定是先看到鏡子的影像。

心性的影像有兩塊:第一個是業力所現。比方說,我們看這一段:「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鬼道、畜生道、人道、 天人這四個道,這四個道他裡面的內心,各有各的阿賴耶識。那麼他們由他們個人的善惡業力,「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等事就是說,這四類的眾生面對同樣的所緣境,比方說,看到水,那麼四個眾生看到水,因為他內心的業力差別不同,所以在他們四個人的一念心性當中,現出四種相狀:鬼道的看到水的第一剎那,他看到的是猛火;畜生道,魚看到水,牠是認為這是牠的宮殿房子;人道看到當然是水了;天人的福報善業強,他看到水是宮殿樓閣,所以「許義非真實」。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相狀是不真實的,因為它會隨業力改變。只要會變化的就不真實了,但是這一塊的業力所變現的相狀,要保留,不能破壞,因為大乘佛法觀一切法空,不能壞諸法的假名、假相、假用。

到底什麼相狀要破壞呢?看下一個。

名事互為客,其性應尋思;於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

當我們出現第一個相狀的時候,是業力,但是我們的名言,我們的思想開始活動,個人就打個人的妄想,開始把這個相狀加以詮釋。這個名言當然會改變這個事情的相狀,相狀也會牽動名言,這兩個就互為客,你來幫助我,我來幫助你,這兩個關係是互相影響的。這個值得我們去深思。這兩個也會產生不同的作用,你這個相狀影響你的思考模式,思考模式又改變這個相狀。這樣的一種因緣應該要斷除了,你不能讓妄想無止境地打下去,因為這樣子會造成強大業力的刺激。

我們看比喻。

於過去事等,夢像二影中;雖所緣非實,而境相成就。

就好像做夢,雖然這個夢中的影像是虛妄的,但是你在做夢的時候,你好像感覺到是如此的真實,所以我們必須把這個相狀分成三類,唯識學是把心中的相狀分成三類:

第一個叫唯識所現。唯識所現就是第一念,你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就像鏡子看到第一個相狀,這個相狀是業力的表現,這個你不能動它,它沒有錯,你必須要承當。如果這個相狀給你痛苦的感受,必須要懺悔;這個相狀給你一個快樂的感受,你要讚美你的善業、你的過去。所以當我們接觸外境的第一念,叫做唯識所現,這個相狀你不要採取行動。

第二念,唯識所變。產生變化了,因為你開始詮釋它,開始用名言來安立它了,這個就開始變質了,可能往好的地方變,也可能往壞的地方變。

第三個,唯識所住。糟了!當你詮釋以後,你開始加工以後,這個相狀你開始住在上面。從今以後,你就會被這個相狀開始牽著走,被它誤導。因為你執著它了,你的心被它牽動了。

小乘佛法,是到唯識所住的時候,再來對治它,你愛取了。大乘佛法是唯識所變的時候,你就不准變。

所以為什麼念佛人要都攝六根呢?都攝六根不是都攝那個第一念的相狀,不是說你眼睛不要看,不是這個意思,你只能夠看第一念而已。它都攝的是「唯識所變」跟「唯識所住」,這兩個相狀要收起來。你只能看到原原本本沒有加油添醋的相狀,就保留這樣的一個相狀。這樣子,你臨命終的時候,你過去的業力會完全沉澱下來。這個時候叫做跟阿賴耶識做一個切割。我們必須把阿賴耶識做切割,因為你的心,你如果跟阿賴耶識太多互動,那你就糟了。

往生的人,一定要想辦法脫離你過去的業力,最好的方法就是這樣保持第一念就好,第一念的觀照,所以都攝六根是都攝第二念。

舉一個例子。有一個母親跟一個女兒共住。那麼這個女孩,她辛苦了一個月,領工資了。為了犒賞自己,她到百貨店去買了一個她喜歡的帽子,戴在頭上一看,很滿意,就回家了。回家以後她媽媽在炒菜,一下子跑廚房,一下子又把這個菜端到客廳,客廳廚房兩邊跑。但是這個小女孩的想法,是希望她媽媽能夠讚美她幾句,這個帽子買得好。

但是她媽媽跑來跑去也沒有時間看,小女孩沒辦法,只好把這個帽子放在冰箱上面。她想,你遲早會開冰箱,結果她媽媽去開冰箱的時候也沒看到。等到晚上吃飯的時候,這小女孩就很有挫折感,悶悶不樂!她媽媽說:你今天好像心情不太快樂?她女兒說:是啊,我今天買一個帽子,要給你看,你也沒看到。就很委屈地這樣講。結果她媽媽更委屈,她說:你只知道你的帽子,我今天做了新的頭髮,你也沒看到。

所以眾生無解。為什麼呢?各打各的妄想。其實人世間如果只有業力,沒有這麼複雜。你看人際關係為什麼那麼複雜?因為現在大家妄想越打越重。

諸位!當業力跟妄想結合的時候,人生無解,真的無解!其實人生不應該那麼複雜。如果只有業力,那很簡單,看誰欠誰而已。你欠我的,那你就對我好一點;我欠你的,我對你好一點。但是人生為什麼這麼樣地無解?就是他們兩個之間不是業力而已,人跟人相處是各打各的妄想。你偶爾兩個妄想交集了,喔,沒事了。但是兩個妄想交集的機會很少,尤其是現代人,媒體資訊發達,所以為什麼現在人很複雜呢?因為現在人,不一定說現在的人比古時候的人業障重,其實不是這個意思。我認為是妄想重,不是業障重。

當然妄想也會刺激業力。就是說如果你希望你臨終的時候,能夠悄悄地走過第八識的地雷,不要喚醒所有的業力,最好把你的第二念開始收一收,就都攝六根。因為你習慣性打第二念的妄想,你是很容易觸動過去業力的。所以生死業力,不是說你今生不造業就沒事,不是這個意思。因為你過去造了很多業,這個業力就在睡眠狀態,你千萬不要把它叫醒,叫潤生無明。

我們的業有兩種:一種叫「發業」,就是你主動性地去造業。這一塊當然是很粗重,這種你要懺悔。但是更可怕的是那個你不知不覺叫做「潤生無明」,潤生的。你本身沒有造業,你說我只是坐在這邊打妄想,我也沒惹誰,為什麼業障現前呢?你惹到第八識了,關鍵在這裡!第六意識一打妄想,就觸動自我意識,自我意識一啟動,就帶動第八識。所以你打妄想就把你過去的業給牽動起來。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開始在修習大乘佛法的時候,先收起你的第二念,永遠保持當下的一念就好,破除虛妄,破除名言所安立的相狀。

丁二、開顯真實

(一)真妄不二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觀照篇)

好,我們來看看開顯真實。那麼前面是破妄,這個地方講顯真。我們先看第一段,真跟妄之間的關係。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我們前面說過,我們的心,一念清淨的真如本性,外面有兩層相狀:有一個相狀是第一念、有一個相狀是無止境的第二念、第三念、第五念乃至於無窮念。這個第二念以後的相狀,修無分別智全部把它破壞掉,永遠保持第一念。但是第一念,你開始修空性觀的時候要離開它。注意!不是破壞它,是離相,你暫時要離開,這個相狀不離開,它沒辦法顯真實。因為相狀是有為法,是生滅的。

所以我們對相狀有兩個態度:第一個是破壞它,第二個是離開它。破壞的是名言所安立的相狀,離開的是業力所現的相狀。

現在我們來看看,業力的相狀跟真如的本體是什麼關係?我們來看。

凡是像浮塵——浮塵就像空中的灰塵,表示它是動盪的、無常的;幻化——就像這個手帕,它變出一個兔子,這個兔子就是手帕變出來的,它是幻化,它是無我的。凡是無常無我的相狀,它由業力所變現的,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就是說你業力成熟了,它就現出這個相狀;當你業力釋放完了,這個相狀就消失了。這個相狀叫做依他起的因緣相狀,這是第一個,這個叫做無不相。

但是這個相狀的本體是什麼呢?「妙覺明體」,是清淨本然週遍法界的,是不生不滅的心體,所以這兩個都是真如的一部分。業力的相狀,它只是一個生滅的作用;一個是不生滅的本體,這兩個是一個東西。但是我們在修空觀的時候,要先把生滅的因緣放下。

(二)觀相元妄

我們再往下看。什麼是生滅的相狀?什麼是不生滅的本體?

我們把它念一遍。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我們在觀察真如的時候,要觀:「觀相元妄,觀性元真。」相狀就是包括你的身心世界的五蘊、六根、十二處、十八界。它是怎麼呢?「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這個因緣,簡單講就是業力。比方說,你今生是一個女眾,它就現出一個女眾的色身跟女眾的心態。那麼你今生死了以後,來生變成男眾,它就變成一個男眾的相狀出來。

這種相狀是怎麼樣呢?它變化,隨業力而變化。那麼這個相狀的本質是什麼呢?它是常住妙明、不動周圓的清淨本體。在這個清淨本體當中,求於這個相狀的去來或者對相狀的迷悟乃至於生死,了無所得,這個很重要!當我們把所有因緣業力的相狀撥開以後,我們發覺其實我們的本來面目是「無有所得」,這個「無所得」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也就是說我們臨終的時候,真正能夠扛得住那種暴風的業力,你能夠走出所有的顛倒妄想,走出生死業力,除了懺悔跟調伏以外,因為你懺悔,你不能做到百分之百;你調伏愛取,你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一定有剩餘。那麼這些剩餘的妄想跟業力,你自己要去突破的時候,你必須要安住在無所得的心,這個很關鍵!就是你能夠「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的走過臨命終的生死關。

首先我們來談談「無所得」這三個字。

我們以一期的生命來說好了。我們一期的生命,凡是相狀一定有一個開始,有一個結果。你的生命什麼時候開始的?這一期的生命,你從什麼地方來?你說:我從前生而來。不對!不能這樣講,你今生是一個女眾,你前生是個男眾,你怎麼能夠說是A創造B,結果A跟B不一樣?你沒準看到前生的相片,完全不認識。所以你的生命的果報,不能說是從前生而來,因為它是不同的相狀,這兩個沒有任何的交集。你只能夠說你的業力是從前生而來,但是你不能夠說你的果報,是從前生而來,這不對!你不能夠說前生創造你今生,只能夠前生的業力創造你的今生,它留下的痕跡,留下那個功能創造了你,不是那個前生的本質創造了你,所以你不是從前生而來。

諸位!你是怎麼來的?「因緣和合,虛妄有生。」那表示什麼意思?《楞嚴經》講,你的生命是無中生有,從空性而來,就這麼回事。你本來沒有這個色身,你本來有嗎?也沒有。因緣到了,突然間來,你過去哪一個業力浮出來了,啪!因緣和合,無中生有。

我們生命的開始,從《楞嚴經》的角度是無中生有,你的生命是無中生有,人生沒有開始。如果你有開始,那你這個人生是有真實性,你就不是因緣和合;有真實性,它就不能消失。那就慘了!你就永遠活下去了,它必須要因緣和合,它才會消失。既然講「因緣和合」就是沒有開始。

「因緣和合,虛妄有生。」 簡單地講,就是人生沒有開始,人生沒有起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無中生有,從空性而來,這第一個。

好,我們看我們的收尾。你將往哪裡而去?

前面我們講你從什麼地方來,你從空性而來。那麼最後人生的結果呢?人生的結果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沒有結果!我們沒有一個人有結果。

你說你有什麼結果呢?佛陀很喜歡用做夢來比喻。你看,我們一個人一個晚上做五個夢。你第一個夢是轉輪聖王, 七寶千子,何等自在!結果你第一個夢把福報都花盡了,第二個夢變成一隻螞蟻。第二個夢的時候就感到說:哎喲,那我第一個夢的時候,珍寶跑哪裡去了呢?我是不是應該把第一個夢的珍寶,拿到第二個夢來花用呢?不可以!因為你第一個夢結束以後,是沒有結果的。人生只有過程沒有結果,沒有一個夢是有結果的。它只有業力在釋放的時候,有當時的假名、假相、假用,假的感受,如此而已。你將往哪裡而去呢?你將往空性而去。

所以,人生是從空性而來,也將往空性而去。所以結論是——人生毫無所得,只有過程。沒有一個人人生是有結果的。不管你怎麼努力,你最後還是沒有結果,這個叫做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就是人生沒有結果。

但是我們不知道沒有結果,我們會有所得,就開始攀緣,打妄想,然後執著,然後又觸動了另外一個業力,又創造一個虛妄的因緣出來,就這麼回事。

所以,你不要等到臨終的時候才明白:哦,原來是無所得。因為你有所得心太強,你會去激發其他的業力,所以你不要等到死亡到來。你現在就告訴自己:其實人生是沒有結果,它就是把業力釋放完就算了。但是你把這一期業力釋放完的時候,你千萬不能再去觸動來生的開關。

淨土宗的臨終正念,就是你不能去觸動來生的開關。你觸動來生的開關,你就慘了!這個時候安住真如就變得很重要!不迷!不取!不動!就是安住在一念的不生滅心。所以,臨命終的時候,你的內心要安住在哪裡,這很關鍵!安住在無所得的清淨心,這個是最安全、最不容易啟動生死業力的一個地方。你臨終的時候只要念頭一動,你就慘了!臨終最怕的:不是怕你風動,也不是怕你幡動,最怕仁者心動。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念佛如何迴向

念佛迴向,不可偏廢,迴向即信願之發於口者。然迴向祗...

念佛需恭行,切忌好高騖遠

現在的人好高騖遠,有點小聰明,就忙著參禪、學相宗、...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四種攝受

在經典上說,菩薩發了菩提心以後,在娑婆世界求增上生...

具此三心者,必生極樂國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

阿彌陀佛聖號最尊第一

佛法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淨土持名念佛法門更是徑中又徑...

剛念佛不久的人沒助念,能往生西方嗎

念佛是長是久,各人因緣善根有差異。但無論他念佛時間...

無藥可救的心梗病人為何奇跡生還

當內科住院醫師第一年,有一夜,在加護病房值班時,急...

宏海法師:淨土十要

(第一講) 從今天開始,因為非常欣喜的,我們又是新...

【大藏經】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大藏經】【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佔寺院或僧眾的便宜,這個千萬要不得

三寶物分佛物、法物和僧物。 佛物有供養物、受用物、獻...

慾望適度則為利,過度則為害

如果生活是海,那麼慾望如潮。 人生在世,不能沒有欲...

修行的三種方法

第一,觀想 依《觀無量壽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

不抱怨也是一種修行

我們學習佛法,了解了什麼是真正的智慧,就要從不抱怨...

閉關的意義

閉關,又稱掩關,這個名詞和風氣在印度沒有,中國也是...

佛菩薩天天都在跟前,是我們不能夠理解

無著菩薩在印度的時候,修彌勒菩薩慈心觀。他在山裡坐...

婚姻的暴力

婚姻暴力不是現在才有,在中國歷史上,古小說中,都有...

楞嚴咒為一切諸佛之母,有不可思議的力量

持楞嚴咒: 向內開顯真如,向外感通諸佛 歡喜、生善、...

八種世間法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出躍經》...

人生雖是借宿,但也要好好把握

稍早前,經濟不發達,旅店不多。許多人出行,夜幕降臨...

長夏須養脾胃,如何調理有秘方

中國人以農立國,講究吃飯。其實一個人身體真正需要做...

你快樂嗎

你快樂嗎?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也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仁心的力量

三國時,呂布與劉備交惡,用武力趕跑了他,這還不令他...

夜夜伴佛眠,朝朝還共起

阿彌陀佛之身,是與諸佛同一法身;阿彌陀佛無心,是以...

時間會帶走所有煩惱

如果一味沉浸在煩惱之中,就會無暇顧及其他,沒有心情...

不相信機遇,哪來的機遇

不少人,你提醒他說什麼什麼事不能這樣,否則,有不良...

【佛教詞典】慢金剛

(菩薩)金剛界理趣會中台五尊之一。標示慢即菩提深密...

【佛教詞典】半娜婆果

略稱半娜。據大唐西域記卷十載,其果形如冬瓜,熟則黃...

【視頻】「果供養」的具體事項

「果供養」的具體事項

【視頻】慧律法師《任何法都必須在三昧中完成》

慧律法師《任何法都必須在三昧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