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基礎篇)

淨界法師  2021/11/14  大字體  護眼色

第2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面。我們講到菩提心的第二科,戊二、方便。我們上一堂課講到念佛人要達到臨終的正念,除了淨土的善根以外,對阿彌陀佛的憶佛念佛的皈依心以外,還要具足大乘的善根。

為什麼要具足大乘的善根?因為我們要處理無始劫的生命所留下的問題。我們不是今生才有生命,如果人生從今生開始,那這個了生脫死就很簡單了,因為你今生也就是活幾十年,留下的問題不多。但是為什麼臨終正念這麼難呢?因為你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們經歷過無數次的生命,每一次的生命或多或少都留下一些問題。所以我們簡單說是臨終的那一念,但是它夾雜著無始劫所留下的很多問題。你想想看,我們經歷過那麼多次的生命,要在今生短暫地處理,你可以不用一點功嗎?當然,有些人他是不處理,但是我要提醒大家,你不處理,它還是存在,就是牆角有個垃圾你不去掃它,它就存在,因為你創造一個緣起的因緣,你沒有創造一個還滅的因緣,它不可能自動消失掉。

大乘的善根第一個出離心,出離心中愛取的妄想。其實不是所有的妄想都會障礙你往生,有些妄想你根本不用管它,因為《楞嚴經》講,這種表層妄想不障礙你。日常生活當中,柴米油鹽醬醋茶,日常人事的碰撞,你創造多少妄想,大部分妄想都不障礙你,但是有些妄想會產生障礙,你要先處理這一塊。

比方說你很喜歡喝咖啡,不障礙往生,但是你一定要喝咖啡,障礙往生!因為你對這個咖啡的影像,產生了堅固的愛取了,這個已經牽涉到生死業力了,你一定要這樣做,表示你這個妄想是有根的,你這個妄想已經在心中留下根了。我們要讓善法留下根,但是你不能讓惡法留下根。有些妄想它來就來,走就走,它沒有在你的心中留下根,這個妄想你可以不管它。但是有些妄想它來的時候,來勢洶洶;它去的時候,你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它已經在你的心中烙下一個堅固的根。

當然,有些人的處理方式很簡單。我打妄想,我就轉念念佛,有些人是試圖用佛號來壓這個妄想。諸位!你別忘了,你念佛的時間兩個小時,在佛堂兩個小時,你這個妄想打多久,你知道嗎?你從無始劫打到現在,你用兩個小時的佛號去壓你無始劫的妄想,如果你用事相來對治的話,你肯定不是它的對手——如果你不用道理來化解問題的話。因為有些妄想你平常看不出來,臨終才會出現,比方說堅固妄想,你平常的時候一帆風順,反正你就打妄想,堅固妄想一來就趕緊把心挪開,拿到佛號去,但是你沒有處理問題,你只是不想去面對它,不表示你把這個問題給化解掉了。

好了,到臨終你就知道怕了,它不會放過你的,它絕對不會放過你的!我們沒有辦法把這個妄想斷掉,但是你必須把它那個根脫落,你不能讓它留下根,你必須把那個妄想的勢力降到最低,你必須用道理把它的根剷除掉。它可以打妄想,但是它對你已經不能產生牽動的力量,這個妄想已經不能影響你的思考模式了。它來的時候來,走的時候走,它雖然存在,但是對你的心已經不產生牽動力了,這個妄想它已經在你的控制調伏的狀態,你可以帶業往生了。如果這個妄想來的時候,它要你做什麼,你一定要去做,你根本做不了主,那你是被業帶走了,因為它已經在主導你了。

不是所有的妄想都是障礙往生的,但是有些妄想的確障礙往生,因為它如此的堅固,已經形成愛取。帶有貪愛的妄想不障礙往生,但是帶有貪愛跟執著,這個「取」就是執著,就一定障礙往生。我們在死亡到來之前,你必須要很理性地面對你自己,你的心中到底還有多少帶有堅固執著的妄想,每一個都是生死的業力,每一個都是,你最好在臨終之前處理掉,這個就是出離心。出離心不是要你改變環境,不是這個意思,是出離你心中愛取的妄想,你把它放掉就好。它本來就沒有體性,它對你產生影響力,是因為你執著它了,你把它看得太重要了,你只要把這個妄想放掉,它對你就沒有牽動力量了。

所以我們透過無常觀、苦諦觀,慢慢把對於今生的愛取、對來生的愛取給放了,這個時候你後面的生死業力就淡薄了,臨終就沒有東西讓你起顛倒了,因為讓你起顛倒的妄想都被你破壞了,你只剩下表層妄想,這些妄想都亂不了了。我再講一次,你要處理的是心中帶有根的妄想,它在你心中已經烙下根了,這個妄想你要小心!

出離心是我們要建立的第一種善根,第二個是菩提心。我們必須對於來生有願景,因為必須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願景,這個時候你所念的佛號,才能夠廣大圓滿。這個就是前面說過,我們必須要建立一個大地,有大地的滋潤,所有的樹,所有的花它才能夠不斷地增長廣大,你不能一輩子只是做一種花瓶,沒有根的花瓶。

如果你不發菩提願,那麼你今生在佛教裡面努力地做義工,努力地拜懺,努力地持戒,你永遠在做一種花瓶的工作,因為你心中沒有大地,它長不出廣大的樹,長不出廣大的菩提樹出來,你今生只是插了很多花瓶,很可惜,你這麼努力,但是你的收穫太少,因為你心中沒有強大的願力來攝持這些善業。我們一定要向佛陀學習,以佛心為己心,以佛智為己智!十方諸佛在因地的時候,都發起廣大的願力,所以他才能夠快速地積集資糧。我們應該向諸佛學習。這個是發菩提心的理由。因為你如果不發菩提心,你所有的善法,通通不能夠廣大成就。

好,我們看方法,看第二個方便。請合掌,我們把它念一遍。

戊二、方便。

常被四瀑流所沖,難止業繩緊密系;

投入我執鐵網孔,無明大暗所蒙蔽。

無邊有海生又生,常被三苦所迫害;

已成如此諸母等,情狀思已發大心。

好,我們前面的出離心,我們思考的所緣境是考慮到自身,考慮到自己的內心世界而已,這個是合理的,人都是先處理自己的問題,再去關心別人,這個可以理解。當我們修了出離心以後,我們把無始以來生死的業繩慢慢解開了,接下來要做什麼呢?你就可以去關心一下其他的眾生了,我們這個時候把所緣境,從自身的所緣境擴大到無量無邊的眾生。其實合理地推論,我自己生死以來,深受妄想執著的誤導,其實一切眾生也好不到哪兒去,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心量開始擴大,開始用所緣境,觀察無量無邊的有情。

這個時候我們做三種觀察:

第一個,常被四瀑流所沖,難止業繩緊密系。其實每一個眾生都被生老病死的四種瀑流所衝擊,因為它很難解開生命的這個業繩。我們每一個人都背負了太多的生死業力,這是第一個,因為你造了太多殺盜淫妄的生死業。

第二個,投入我執鐵網孔,無明大暗所蒙蔽。除了業力以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就是我執產生的顛倒妄想。因為你有自我意識就會產生追求,那麼就落入這種不斷地攀緣,不斷追求的一種鐵絲網,被心中自我的無明暗所蒙蔽了。這個人生如果你只有業力沒有妄想,這個問題不大;如果你是有妄想,沒有外在業力的牽動,問題也不大。人生為什麼無解?因為你外在有業力的牽動,你自己又打妄想,當妄想跟業力結合的時候,人生就無解了。

你看你在心中,在房間裡面打打妄想,沒有環境刺激你,這個妄想打完也就算了,只有妄想沒有業力;有妄想、有外境刺激你,你心中不動,問題也不大,但是最可怕的是什麼呢?當外有業力,內有妄想結合的時候,你就跑不掉了。

一切有情都是這樣,外有業力的繩子,內有我執的鐵絲網,所以造成第三個後果:無邊有海生又生,常被三苦所迫害。所以生死輪迴,為什麼會不斷地輾轉相續?因為外有業力的牽動,外有業力的刺激,內有妄想的攀緣,所以造成三界的生死大海,一次一次地生又生、生又生,就經常被這個苦苦、壞苦、行苦所迫害了。所以,已成如此諸母等,情狀思已發大心。內有顛倒妄想,外有生死業力,兩個牽扯不清,如此地惡性循環,這種過去生的母親、這種有情眾生,我們會生起一種悲憫之心,想要救拔他們的心情就生起了。

前面我們所關心的是自身的解脫,這個地方開始關心一切眾生的解脫,那麼這是說什麼事情呢?就是說我們的因地。諸位!佛教講緣起,你因地是怎麼栽培的,它最後會創造不同的水果出來。你因地種的是葡萄,它最後一定長出葡萄的水果;你因地種下的是一個蘋果的種子,它一定會長出蘋果出來。

諸位!我很誠懇地希望念佛人,你最好在每一句佛號當中,把眾生放進來,你最好是這樣做,你才不會後悔。我覺得有些人念佛,他心中只考慮自己。當然,他也發起了出離心,他也生起往生的心,但是如果只考慮自己,這個佛號帶你到淨土以後,這個佛號就消失掉,就沒了,因為他因地栽培的時候,只是為了自身的往生。所以你因地是這樣栽培的這個佛號,這個車乘帶你到淨土以後,這個能量就完全消失了。

但是你有沒有想想看,有些人的佛號帶到淨土,它繼續讓他往前走,這個佛號一直陪伴他成佛為止,因為他念佛的時候,把成佛跟度眾生放在這句佛號裡面,他的因地栽培比我們更圓滿。所以這個佛號當他創造到他生命當中的時候,它永遠不會消失掉,一直加持,這個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不斷地加持他,直到他成佛為止。你看有些人到了淨土,他成就聖道以後,要度化眾生,他跟眾生不結緣,眾生根本不搭理他,因為你在因地修法門的時候,你沒有把眾生放進來。你同樣念一句佛號,其實你可以念得更好。

佛在世的時候,佛陀有個堂弟叫提婆達多,他想要做新佛。他認為佛陀已經過時了,所以他必須把佛害死。那他怎麼做呢?他就把大象灌醉了,讓牠失去理性,然後再用鞭子,去打這個醉象的屁股,佛陀帶著諸弟子在托缽的時候,醉象就往佛陀的僧團衝過去。這個時候事情緊急,醉象衝過來,這些阿羅漢們,當然大阿羅漢不可思議,他一入定,禪定力就飛到空中去了,但是走在前面的佛陀,他是什麼態度?他入慈心三昧。

他入慈心三昧的時候,他手伸出來,以慈悲心來安撫這個大象。結果這個時候慈心三昧,佛陀不可思議的功德現出五個獅子的頭,這個大象再怎麼醉,看到獅子都醒過來了,醒過來以後就撲倒在地上。我們由這件事情,可以看得出來,你看佛陀的功德跟阿羅漢的功德的確不一樣。阿羅漢他的功德只能夠自受用,他頂多隻能夠保護自己不受傷,佛陀可以調伏外境。

諸位!我們在誦《華嚴經》的時候,你看經典怎麼讚歎佛陀,讚佛甚深功德海!只有佛陀的功德才有資格叫大海,因為深廣無涯。在《法華經》上說了一件事,說為什麼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在因地的時候努力地修學?釋迦牟尼佛跟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經常做師兄弟,他們三個經常在一起,都是佛陀是大哥,舍利弗是老二,目犍連尊者是老三,他們生生世世同樣生長在一個家族,他們同時修學,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成佛了,這兩個變成阿羅漢?因為他們發的心不同。

所以你所發的願也要很小心,因為你因地所發的願,最後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也就是說你同樣創造一句佛號,其實這個佛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這叫緣起。你反正是念一句佛號,其實你可以念得更好。

我經常勸所有淨土宗的修學者,你反正念一句佛號,如果你是為了成佛來念這句佛號,這個佛號就一直陪伴你到成佛為止,但是你只是為了往生來念這句佛號,這個佛號就陪你往生到淨土,這個佛號就消失掉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要發菩提心,因為能夠讓你所念的每一句佛號的功德變得更加圓滿。

當然,很多淨土宗的人不敢發菩提心,他的理由很簡單,他說我沒有時間去度化眾生。其實你今生可以不做很多事情,沒關係的,這是一種心態的準備而已。這種善根力某種程度還是一種思惟觀察,並沒有人說要我們付諸行動,甚至於別人在做,我們只要隨喜讚歎就夠了。你發了菩提心,在每一句佛號裡面除了自身的解脫,自身的出離以外,如果你在念佛的當下,把無量眾生的悲憫的種子種下去,把成佛的功德、好樂的種子種在每一句佛號裡面,諸位!你這句佛號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真的不可思議!以後它對你的幫助,那不是只有帶你往生而已,它有無窮的能量在陪伴你。其實你只要稍微努力,你可以創造一個更好的佛號,你是可以的!你必須把心量擴大,把無量的有情放到這句佛號裡去,把諸佛的無上功德放到這句佛號裡去,然後再把你自身的解脫也放在這個佛號中,你這個佛號就是圓滿的佛號。這句佛號、這個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會在你的生命裡不斷地運轉下去,直到你成佛為止。所以你要注意你的因地的栽培!

好,發了菩提心會讓我們每一句佛號更加圓滿。我們再看,第三個空正見。前面是一種誓願,對自身的出離,對一切眾生的悲憫,我們來看看這個空性的智慧。

空正見分成三段:一、緣由,二、方便,三、證量。

我們先看看理由,為什麼修空正見。請合掌。

戊一、緣由。

不具通達實際慧,雖修出離善菩提;

不能斷除有根故,應勤通達緣起法。

如果一個念佛人,他不能通達真實的空性智慧,他雖然很努力地修無常觀、苦諦觀,調伏自身的愛取,他也努力地觀察一切眾生是在三界當中,生起了一種悲憫,生起了菩提心,那算不錯了。但是他不能夠修空性智慧,他就不能斷除有根,對有相的執取。

這個時候,他應該通達大乘的緣起法,斷除有相的執取。

簡單地說,你如果不修空性智慧,你就很難斷除對三界的攀緣。攀緣心,簡單地說就是有所得,所以你的心就很容易被外境牽動。稍微牽動一下,你的心就動,你的心就很難安住了,就是說你的心經常隨外境的牽動而不斷地波動,這個時候,你的出離心跟菩提心就很容易被破壞,就變得很脆弱,很脆弱。

我們看第二段,方便,請合掌。

戊二、方便。

見世出世一切法,從因生果皆不虛,

所執之境本無者,彼入佛陀所喜道。

我們好不容易建立了出離心跟菩提心,這兩個心一定要建立在一種空性的真如本性之上,這個出離心、菩提心才能夠堅固。如果你這個出離心跟菩提心,建立在一種有所得的攀緣心,是不堅固的。

怎麼樣才能夠安住在無所得的真實的心呢?我們往下看,首先我們看緣起,再看性空。

首先我們要通達緣起。見到世間法。世間的快樂痛苦,出世間的解脫,這一切差別的相狀是怎麼來的?「從因生果皆不虛」,人生的因緣都是緣起的,由因到緣到果到報。那麼從因緣果報當中,我們可以覺悟到一個道理:我們所執著的這個境相,本來就不存在,這樣子就進入了佛陀所讚歎的空性智慧了。空性智慧很重要!因為你空性智慧不生起來,你就很難成功地保護前面的出離心、菩提心不受外境的干擾。

這個空性智慧有兩種修法:小乘是從無常切入。小乘觀察這個一切的境是無常變化的,所以無常故苦,因為表示人生充滿了不穩定。那麼苦即無我,為什麼痛苦就是無我?表示你沒有辦法主導。如果你可以主導,誰會要讓自己痛苦呢?所以我們對生命沒有主導性,我們這個人生,只是來還債而已,你沒辦法決定人生的因緣,所以無常故苦,苦即無我,無我,所以空。因此小乘的空性是從無常切入,這叫滅色取空。小乘的空性得到的結論,是我必須要放棄一切的緣起,滅色就是放棄所有的緣起法,才有所謂空性可得,所以它的空是對立的,就是要嘛有緣起,要嘛空,你只能選一個。

大乘的空性不是這個意思。大乘的空性是不妨礙緣起法。大乘的空性,關鍵在緣起性空。你要知道「緣起」這兩個字非常重要!

大乘的空性是觀察你生命的因緣。在《楞嚴經》上說,先找到你生命的根源,就是你從什麼地方來?你為什麼有生命?你說我從前生而來,其實不對,不是!你前生不是長這個樣子,你前生的外表不一樣了,你前生的思考模式,感受、妄想、執著也不一樣。如果你前生是一隻螞蟻,追求的是糖果,你今生看到糖果一點感覺都沒有,所以你今生的思考模式跟前生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並沒有繼承前生的生命,我們只是繼承前生的業力而已,所以你不應該說你從前生而來,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那我不從前生而來,我是怎麼來的?《楞嚴經》上說,你從空性而來,人生是無中生有。人生是怎麼回事?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為你過去在某一生造了某一個業力,這個業力成熟了,它突然就「啪」出來了,突然間無中生有。所以合理地推論——「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你最後也是回到空性而去。人生的結果,每一個人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沒有結果!不管你今生活得快樂也好,痛苦也好,每一個人都沒有結果,沒有一個人有結果的,因為你業力釋放完了,你今生的生命就消失了。你說,欸,五十年後,我要找我的這個色身,我找我這個釋淨界的色身,釋淨界的思考模式跑哪裡去了?沒了,覓之了不可得了!因為它業力已經釋放完了。

從《楞嚴經》的角度,每一個生命的受生,都是一個新的個體,他跟前生的生命沒有直接關係,他只是繼承前生的業力而已。比方說做夢,佛陀最喜歡用做夢來比喻人生了。你看你第一個做夢,做的夢是轉輪聖王,七寶千子,你在夢境的時候,你感覺也跟真的一樣,因為它還有業力,你有好的業力在釋放。但是你把福報享盡以後,你第一個夢做完以後,第二個夢變成螞蟻了,因為你資糧力花完了,福報花完了。那這個螞蟻就問:「我第一個夢跑哪裡去了?我第一個夢做轉輪聖王,還有很多珍寶」,沒了!你不可能把第一個夢的珍寶,帶到第二個夢去,不可能!為什麼?因為「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這個因緣結束了,轉輪聖王的夢跟小螞蟻的夢不能相通。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那麼這個說什麼事情呢?說到空性的道理了。你懂得緣起你就知道空性,所以人生是沒頭沒尾,這個很重要!人生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果,它只有過程的因緣,一個假相。當它業力還在的時候,這個假相在你的生命當中換過來換過去,但是你不可能得到什麼東西的,你要能夠達到空性,先知道無所得,這個很重要!

我們為什麼攀緣?我們為什麼去追求、去執著?因為我們總是覺得好像要得到什麼東西才好,這個人生才不會空過。其實你錯了,你永遠得不到東西的。一個人一定要做到無所得,他才可以做到無所求,因為你這個夢結果結束以後,你下一個夢啟動,跟第一個夢是沒有任何的牽連。

我再講一次,你不可以把第一個夢的東西帶到第二個夢去,不可以!第一個夢的東西只可以在第一個夢的時候受用,這個叫做緣起法,叫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所以我們得出結論:人生是不可能得到任何東西!它只是一個過程,在過程當中你有一種感受,有受用,但是你不能夠得到一種東西把它帶到來生去,不可以!

這樣講我們就知道,人生只是個過程,所以你就開始慢慢把心放下來。人生只是個歷練,透過這個因緣讓你懺悔業障,積集資糧,你的攀緣心就慢慢淡薄了,因為你不管怎麼攀緣,根本就是在浪費時間,因為你最後的結果只有一個結果,就是沒有結果!你最好早點把這個道理弄清楚。

所以大乘的空性智慧,它不必改變外境,你只要知道這個外境是緣生緣滅的假相就夠了,這個時候你的心就不迷、不取、不動,你就不容易攀緣。不容易攀緣的時候,你所建立的出離心、菩提心的善根就特別堅固了,因為沒有任何的外境可以干擾你了。所以大乘的空性,叫做「緣起而性空」。

「緣起」兩個字,在佛法太重要了!每一件事情都是因緣所生,不是你說了算。所以「緣起」這兩個字,智者大師給它三種解釋:第一個,它沒有真實性。因為你不能真實擁有它,你只能夠暫時地去受用,它沒有真實性;第二個,它沒有不變性。它變來變去,今天跟明天不一樣,明天跟後天也不一樣;第三個,它沒有獨立性。它是眾多的因緣,不是你說了算,所以你沒辦法主導它。你不可以擁有它,你也不能夠真實地去掌控它,你更不可以去主導它,這叫緣起。

大乘的空性,宗大師這句開示很重要,「所執之境本無者」,是本來就沒有,你必須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人生,這個就是息滅攀緣心最好的方法。

好,我們看第三個證量。

戊三、證量。

一旦同時不輪番,已見緣起不虛妄;

若證滅盡諸境執,爾時觀察見圓滿。

又由現相除有邊,及由性空除無邊;

了知性空現因果,不為邊執見所奪。

好,前面的方法,就是從緣起而觀察到空性。這個時候,我們開始來看看它最後的結果。「一旦同時不輪番」,我們同時看到因緣的假相,但是我們又知道,一切法是本來就沒有的,這兩個是可以同時存在的。這個時候,你就真的看到大乘的緣起性空而不虛妄了,就叫正見。你正見不斷地栽培歷練,總有一天「若證滅盡諸境執」,你能夠證入了這種滅盡,把心中的這種攀緣心慢慢消滅掉,把這個有相的執取慢慢消滅掉了,這個時候你的心就平靜下來了,不迷、不取、不動,這個時候見圓滿,達到正念。「又由現相除有邊,及由性空除無邊。」在因緣假相現前的時候,不落入有相的執取;在空性現前的時候,也不會墮入對空性的執取。了知空性而現因果,因果也不離開空性,這個時候就能夠不為空有二邊所奪取了。

這個空性智慧,它不是一種願力。前面的出離心跟菩提心,是一種希望跟願力。這是一種人生的態度,空性智慧,我們每一個人有兩種選擇,只有兩種選擇:看你是要站在「有」的角度來面對「空」,還是要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有」,兩種選擇。凡夫娑婆世界,不是有就是空,兩個因緣而已。

如果你把人生看成是真實的,什麼都是真的,真的有某些人,真的有些事情,雖然你發了出離心也發了菩提心,那麼你不認為人生是緣起,是真實有,這個時候,你就是站在有的角度來面對空。因為它總有一天會失掉,所以你死亡到來的時候,從有到空,你的人生就很痛苦了。當空出現的時候,當你要回到空性的時候,因為你從空性而來,你最後也是回到空性而去。所以當你要臨終的時候,要離開你今生所有一切事情的時候,那個無常的大火在燒你的人生因緣,要把因緣燒掉的時候,你的心就非常不甘願了,因為你站錯角度了,你不應該站在有的角度來面對空,你把人生弄得很被動了。

如果你換個角度,其實你可以重新思考一下,你可以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有,你可以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因緣,可以站在本來沒有煩惱的角度來對治煩惱,可以站在本來沒有罪業的角度來懺悔業障,更可以站在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來了生死。

比方說有些人特別疼愛自己的兒子,當然這是攀緣心,那怎麼辦呢?怎麼斷這個攀緣?你可以思考這個兒子是怎麼有的,他不是真實有,他是緣起,因為你過去生跟他結了某一種因緣,這個業力成熟了,所以他變成你的兒子。既然是緣起,表示什麼?表示你本來沒有這個兒子,你本來是沒有的。我們的心性本來是清淨,本來離一切相的,所以本來就沒有,我們推論最後也沒有。因為人生沒有開始,一定沒有結果,它只是個過程,所以你大可以站在本來就沒有這個兒子的角度來照顧兒子,你只是盡責任,但是你不攀緣。

大乘的空性並沒有否定緣起,就是你該幹啥,你還幹啥,但是你不能去攀緣這個東西,因為你攀緣它,就會產生執著。你好不容易的出離心,把過去的問題處理掉了,你的攀緣心不斷,你又創造一個新的執取,你永遠就沒完沒了了,你好不容易把東西擦乾淨了,把心中的影像擦乾淨了,你沒有空性智慧,你後面又不斷創造新的影像的執取。

佛陀在經典講一個公案。說有一個動物園,這動物園有個袋鼠,這澳洲的袋鼠很會跳來跳去的。那麼這個動物園的管理員把這個袋鼠餵飽以後就出去了。第二天早上看這個袋鼠跳到外面去了,管理員趕緊把袋鼠抓回來,放到閘門裡面關著,然後又把旁邊的這個牆壁從一公尺加到兩公尺高。然後兩公尺高的時候,他早上又看牠跑出去了。這個時候,管理員把這個圍牆又加到三公尺高。那麼旁邊的長頸鹿就很奇怪,長頸鹿就問牠說:你怎麼那麼會跳啊?這三公尺你還跳得出去,你到底是要幾公尺你才跳不出去啊?袋鼠說:這不是我很會跳,這個管理員每天出去的時候,忘了鎖門了,我從門走出去的,我不是跳出去的。

佛陀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用出離心在調伏我們的愛取,但是你的攀緣心不斷地創造新的影像,你永遠就沒完沒了,因為你的門不關起來,你永遠會有很多問題。所以空性的智慧就告訴我們,其實在人生當中,我們不可能得到一個真正的東西。你去追求東西,你自己多事了,因為最後你不管想要得到什麼,諸位!你的結果只有一個,你要知道,你永遠只有一個結果,就是沒有結果!你最好早點知道這件事情。所以你早一點放下對你有利,因為你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人生,你是很自在的。你本來就沒有,人生只是個過程的歷練,但是你可以扮演好你的角色,你沒有必要攀緣,因為你不可能得到什麼東西。

所以我們透過前面的出離心、菩提心,好不容易把過去留下的問題處理完了,你後續的問題就不要再去沾染了。你本來無一物,你根本就不必要去惹這個塵埃,你可以不必去惹,不必多事。所以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人生,這是最好的選擇!你臨終的時候不容易起顛倒,因為因緣結束的時候,它這個龍卷風在吹,吹過來的時候,把你今生因緣破壞的時候你不會心痛,因為你早就有心理準備了,當因緣要破壞的時候,你早就知道有這麼一天了。這個就是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有」,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你的「人生」,這個是最好的人生觀。

好,我們再看最後的總結。前面的這三種善根,我們把它做一個總結,看這個三種善根所表現的功德。這地方有兩段,第一個聖道門;第二個淨土門。這三種善根,在聖道門的角度是怎麼說的?好,請合掌。

丁一、聖道門。

如此三主道扼要,汝能如實通達時;

當依靜處起精進,為究竟事速修持。

如果你是走聖道門的,我們透過出離心調伏愛取,產生一種調伏力;透過菩提心產生一種引導力,把我們的修行引導到「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兩種引導;透過空正見產生安住,在大乘的空性如實安住,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人生。

這三種力量的攝持,你都能夠通達無礙,這是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都通達的時候,你就有資格找一個寂靜的地方,開始找你修行的方法。你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拜懺也好,你就可以去精進修學你的法門了,為了成辦這個圓滿的功德去修持了,因為你三種善根具足了,你有資格談修行了,因為你的心態準備好了。這個是聖道門的功德。

我們看看淨土門是怎麼說的。請合掌。

丁二、淨土門。

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

故我念佛心,全體即法界。

第一個先談談緣起。在整個十法界的圓融體當中,是從我們一念心發動出來的,你用什麼心態來修法門,就注定了你會變成一個什麼樣的結果。所以你必須用念佛的心,才可能去感應彌陀的法界;如果你不是一種順從本願的心,你不可能跟彌陀感應道交,如果只有佛號而已。

那麼這個地方是說什麼事情呢?這一段話在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很強調,叫「是心作佛」,你才可能「是心是佛」。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創造一句佛號,但是這句佛號到底要帶你到哪裡去,答案是不一定!因為你的心態很重要!

你看很多人念佛,他是怎麼念的?他肚子痛,他念佛,念一念,把肚子痛念好了,他不念了;他兒子要考試,他沒把握他也念佛,考上了他不念了,所以你這個「是心作娑婆,是心是娑婆」,你所有的佛號,通通在娑婆世界打轉,你就從來沒有創造一句佛號到淨土,你更不可能有一句佛號到成就佛道的,你一百句佛號,有九十句都在娑婆世界打轉,是心作娑婆,是心是娑婆,你最後的結果只有一個,這個佛號跑到娑婆世界去了,因為你栽培它的時候,你就是這個心態。諸位!你要想想看,你平常念的佛,有幾句佛號是真的到淨土去的,是導歸淨土的,而不是在娑婆世界活動的?你的心態會決定你最後的結果,因為它是一個因地。

諸位!我們這樣想,當我們念佛的時候,有兩種力量:

一個是能念的心;一個是所念的佛。所以你的生命有兩種力量,一個心力;一個佛力。你們猜猜看,是佛在引導我們的心,還是我們的心在引導佛號?是心力帶動佛力,還是佛力在帶動心力?對了!是心力帶動佛力,所以你們有正知正見,這才合乎緣起!佛可以決定你的心,這個是他生的,這是外道思想。如果佛力可以引導我們的心力,你怎麼解釋有些人念佛往生,有些人念佛不往生呢?——如果佛陀可以主導的話。佛陀的心是平等的,他有決定權,那每一個人臨終念佛都應該全部往生,其實跟事實不符。

有些人念佛往生了,有些人念佛沒有往生,那表示你的心態準備不夠。佛陀是一種被動的配合,你的心是主動,佛是被動,諸位要知道,這才合乎緣起。同樣一句佛號跑到一百個人的心中,最後一百個結果,這個才叫因緣所生法。如果佛陀說了算,那你就不是緣起法,這是他生的思想了。佛陀主宰你的生命,這不可能的事情!佛陀有廣大的功德,但是佛陀不可能進入到你的內心世界去改變你的思想,不可能!

你改變了,佛陀給你更好的東西,是你要先改變,佛號才會改變。你要往火坑跳,佛陀是救不了你的,你最好早點知道。你要起顛倒,佛陀救不了你,但是佛號永遠是功德,只是它到底會給你什麼東西,佛號給你一個糖果吃,或者是給你一個蛋糕,或者是給你一個摩尼寶珠,就看你的心態準備,你準備得愈好,佛就給你更好的東西。

所以你心態的準備,就扮演重要的角色了。作為佛陀,他是公平的,他把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準備好了,但是你準備好沒有,關鍵在這兒。就是「是心作佛」,你才可能「是心是佛」。你的心態有不同的準備,佛陀就給你不同的東西。如果你只是要娑婆世界的東西,你是心作娑婆,佛陀也只能夠是心是娑婆,給你娑婆世界的東西,因為你的心理素質,你的心理水平就這麼回事。

為什麼我們要建立善根呢?就是我們必須做好往生的準備,做好成佛的準備。佛教的修學都是由內因緣帶動外因緣的,沒有一個東西是外面去引導你的,這個就是外道。佛教跟外道最大的差別,外道是外因緣帶動你內因緣。外道是說,你持這個咒所以你會變好,佛教不講這個觀念,佛教是說你心態準備好了去持這個咒,所以你才可以變好,是「是心作佛」才可能「是心是佛」,是內因緣去帶動外因緣,佛教的修學是由內而外。

淨土宗,我們佔了很大的便宜,因為我們所持的佛號已經準備好,其實佛陀就把最圓滿的功德準備好了,我們只要順從。沒有人要你去斷煩惱,但是起碼你要把你心的磁場、頻率,調整得跟諸佛一樣就好了。他可沒叫你斷煩惱,他叫你調伏愛取,發起成佛的願力,安住空性,不要動攀緣心,就是說起碼你跟佛陀是走在同一個跑道上。

雖然我們離佛陀距離很遙遠,但是咱們是在同一條高速公路,你不可以說,你走在娑婆世界的跑道,佛陀是佛陀的跑道,然後你要佛陀把你帶到極樂世界去,這不可能!佛陀不能改變你的跑道,他只能夠就著你的跑道給你你要的東西,所以順從就是你必須把你的內心調整得跟諸佛是同一個跑道,就這樣就好了,順從他就好,其他佛陀會有辦法。以佛心為己心,以佛智為己智,你只要把心理素質調整到跟佛陀的那個磁場是一致的,雖然你煩惱沒有斷,雖然你生死業力沒有了,但是剩下就是佛陀的工作了,因為你們已經感應道交了,你們是站在同一個跑道了。

所以我們基礎篇,就是希望在我們內心當中,成就三種善根。我們本來是跑在娑婆世界的跑道,你應該是該換跑道的時候了,我們必須走在一個成佛的跑道,這個時候你所念起的佛號,叫做「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好,我們今天先上到這個地方。調伏我們心中的妄想,讓我們的磁場跟十方諸佛是同一個磁場,叫順從本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打佛七的由來及利益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

聞行《法華經》,往生安養剎

原文: 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

開車做飯的時候,是提起佛號還是觀照好

問: 師父慈悲!請問一下,我們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當...

袁宏道以神力攝引弟弟神遊淨土

明朝的袁宏道,字中郎,號石頭居士,是湖北公安人。他...

不做神仙求往生的曇鸞大師

【原文】 曇鸞,初自陶隱居得仙經十卷。鸞欣然自得,以...

今人聞佛不肯執持者,約有四障

【疏】今人聞佛不肯執持者,約有四障。四障破除,方能...

念了一輩子,也沒念出往生的善根

因果同時 這個是在講菩薩修善。一個人沒有成就心中的妙...

【推薦】借惡緣作為往生淨土的增上緣

我們如果修行念佛法門,奉行淨業三福,但為世間的塵勞...

【大藏經】【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大藏經】【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大藏經】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大藏經】【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母親的一切影響著孩子的未來

在中國大多數家庭由母親承當教育孩子的主要責任的模式...

五辛為什麼不能吃

佛經記載,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在海底龍宮正入甚深禪定...

受得一分委屈,消得一分業障

第七委屈難受者。 此語,乃無知者言之。稍有程度者,斷...

肉食與癌症結成死黨

1976年,美國成立由參議員喬治麥高文主持的營養與人類...

帶業往生是否包括五逆十惡

問: 帶業往生和所帶的業包括些什麼業?是否包括五逆...

古代禪師們奇特的圓寂方式

如果對生命有了正確的認識,對佛法有了真實的了解,能...

賣掉貧窮

這這是怎麼一回事?是誰允許這個下賤的奴婢進到屋內?...

一輩子不認識自己

山上的寺院裡有一頭驢,每天都在磨房裡辛苦拉磨,天長...

讀誦哪一部佛經最好

下一篇叫至誠持經。就是志誠的讀誦經典,汝問何經最好...

觀音菩薩的十二大願

第一:廣發弘誓願: 廣發弘誓大願心,度盡眾生消煩惱...

老無所依的老所長

老所長是我的遠房表舅。他在我家裡住了些日子,準備回...

靜坐時出現境界該注意什麼

問: 在靜坐時有各種境界出現,還可以繼續再坐嗎?如果...

在家居士如何做到淨念相繼

問: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淨念相繼這句話,我們在家居...

常常看人不順眼,就像生活在垃圾場

我們要訓練自己,就是要訓練我們的這顆心。從行上,我...

念佛有瑞相可以跟大家分享嗎

問: 請教師父,如果是在殿堂裡面念佛的時候,有聞到...

聖嚴法師《情緒的本質》

問:佛經裡稱眾生為有情,人的情緒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

【佛教詞典】法相三論

(術語)法相宗與三論宗也。華嚴天台兩家貶此二宗曰權...

【佛教詞典】想

梵語 sajjā,巴利語 saā。音譯為僧若。乃心所(心之...

【視頻】往生淨土神咒(清淨甘露)

往生淨土神咒(清淨甘露)

【視頻】阿彌陀佛(四字四音中速)

阿彌陀佛(四字四音中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