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編 臨終開導
眾生臨欲命終,當為善巧開導,意在為其建立對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實信心,啟發其生起懇切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樂之心,引導其安心憶念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圓滿往生西方之信願行三資糧,與阿彌陀佛大誓願力感應道交,法爾往生,成就淨業。此為開導之宗旨。
具足信願行,即是往生人
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蕅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就修行名目表相而言,有信願行三資糧之別;然就其體用,信願行三,互含互攝,信中有願兼有行,願中有行亦有信,行中立信併發願。具真信者,必發切願,發切願已,必能實行;有切願者,必有真信,必能實行;如實行者,必具信心,必發所願。有信願行,必與彌陀宏深誓願,感應道交,決定往生;一但往生極樂世界,即能親證先前所信,亦能圓滿所發之願,終能酬報勤苦修持之行。
一、立真實信
成佛已十劫,佛國名安樂
佛告阿難: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剎。其佛世界,名曰安樂。
阿難又問:其佛成道已來,為經幾時?佛言:成佛已來,凡歷十劫。(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極樂莊嚴界,阿彌陀說法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
世尊慈悲示,極樂妙總持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依報莊嚴,證信。)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佛及聖眾莊嚴,證信。)(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
諸佛廣長舌,齊證勝功德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
又舍利子,如我今者稱揚讚歎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佛土功德,如是東方亦有現在不動如來、山幢如來、大山如來、山光如來、妙幢如來,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東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又舍利子,如是南方亦有現在日月光如來、名稱光如來、大光蘊如來、迷盧光如來、無邊精進如來,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南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又舍利子,如是西方亦有現在無量壽如來、無量蘊如來、無量光如來、無量幢如來、大自在如來、大光如來、光焰如來、大寶幢如來、放光如來,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西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又舍利子,如是北方亦有現在無量光嚴通達覺慧如來、無量天鼓震大妙音如來、大蘊如來、光網如來、娑羅帝王如來,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北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又舍利子,如是下方亦有現在示現一切妙法正理常放火王勝德光明如來、師子如來、名稱如來、譽光如來、正法如來、妙法如來、法幢如來、功德友如來、功德號如來,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下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又舍利子,如是上方亦有現在梵音如來、宿王如來、香光如來、如紅蓮華勝德如來、示現一切義利如來,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上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又舍利子,如是東南方亦有現在最上廣大雲雷音王如來,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東南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又舍利子,如是西南方亦有現在最上日光名稱功德如來,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西南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又舍利子,如是西北方亦有現在無量功德火王光明如來,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西北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又舍利子,如是東北方亦有現在無數百千俱胝廣慧如來,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東北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又舍利子,何緣此經名為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舍利子,由此經中,稱揚讚歎無量壽佛極樂世界不可思議佛土功德,及十方面諸佛世尊,為欲方便利益安樂諸有情故,各住本土現大神變,說誠諦言,勸諸有情信受此法,是故此經名為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又舍利子,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或已得聞、或當得聞、或今得聞,聞是經已深生信解。生信解已,必為如是住十方面十殑伽沙諸佛世尊之所攝受。如說行者,一切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一切定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清淨佛土。是故,舍利子,汝等有情,一切皆應信受領解我及十方佛世尊語,當勤精進,如說修行,勿生疑慮。(唐三藏法師玄奘譯《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按】釋迦本師,悲憫末法愚苦眾生,擔心我等劣根眾生不信佛言,雖遇念佛微妙法門,難生信心,枉失大利。故於經中,廣舉十方恆河沙諸佛,出廣長舌,齊證共讚阿彌陀佛無量功德,令諸眾生,生深信心,發懇切願,一心專念彌陀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成就往生無量功德。
持經聞佛名,佛護正覺門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
濁世佛示現,說法熟機前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
能遇念佛門,見佛善根深
若人無善心,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卷下)
四十八大願,廣度諸眾生
(第一 國中無三惡道願)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第二 不復更生惡道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按】以上二願,屬攝自國眾生願,願生無苦。無有獄鬼畜,永離惡道苦。
(第三 各得真金色身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第四 形色無有好丑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覺。
【按】以上二願,屬攝自國眾生願,願生得身樂。天人身金色,悉皆同形色。
(第五 生者皆得宿命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得宿命通)
(第六 皆得天眼徹視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得天眼通)
(第七 皆得天耳徹聽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得天耳通)
(第八 皆得知他心念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得他心通)
(第九 皆得神足飛行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得神足通)
(第十 不起貪計身見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得不計身見——漏盡體)
(第十一 正定必至涅槃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得正定聚——漏盡位)
【按】以上七願,屬攝自國眾生願,願生得心樂。天人心恆樂,六通妙難測。
(第十二 光明遍照十方願)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第十三 壽命同佛永久願)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按】以上二願,屬攝法身願,願得佛身光明及壽命無有限量。阿彌陀佛王,光壽皆無量。
(第十四 聲聞廣多無量願)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第十五 壽命修短隨意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十六 國中無不善名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按】以上三願,屬攝自國眾生願,願聲聞無量、壽命隨願修短、無有不善名。
(第十七 諸佛稱名讚歎願)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諮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按】第十七屬攝法身願,佛名功德廣,諸佛齊稱揚。
(第十八 十念皆生我國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九 勤修我皆接引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第二十 繫念必得往生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按】以上三願即是阿彌陀佛攝受十方眾生往西方極樂世界之根本大願。三大本誓願,離苦大慈緣。一切眾生,至心信樂,願生極樂,持佛名號,或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迴向往生,與佛願力感應道交,必定蒙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
(第二十一 各具三十二相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按】第二十一屬攝自國眾生願,天人妙莊嚴,三十二相現。
(第二十二 菩薩一生補處願)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按】第二十二屬攝他國菩薩願,菩薩生安養,位至補處上。
(第二十三 一時普供諸佛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數無量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第二十四 供具自皆如意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第二十五 菩薩演一切智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第二十六 菩薩得金剛身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第二十七 萬物悉皆殊特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瞭,辯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第二十八 菩薩道樹普見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第二十九 受經普得智辯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 智辯無有限量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按】以上八願,屬攝自國眾生願。
(第三十一 淨國照見十方願)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二 嚴飾超諸天人願)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按】以上二願,攝淨土願。國土照十方,物成由寶香。
(第三十三 蒙光觸身獲益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四 皆得法忍總持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五 信樂永離女身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六 勤修必成佛道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七 歸依感動天人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按】以上五願,屬攝他國眾生願。
(第三十八 妙服自然在身願)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縫搗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九 受樂同於漏盡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 隨意見諸佛國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按】以上三願,屬攝自國眾生願。
(第四十一 聞名諸根具足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二 悉得清淨解脫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三 聞名生處尊貴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四 修行具足德本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五 皆得三昧見佛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按】以上五願,屬攝他國菩薩願。他國菩薩聞阿彌陀佛名號皆得諸根圓滿、清淨解脫三昧、壽終生尊貴家、勤修具足德本、普等三昧、常見諸佛等無量不可思議功德。
(第四十六 自然得聞妙法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按】第四十六屬攝淨土聖眾願。菩薩欲聞法,隨願自得聞。
(第四十七 即得不退轉地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八 即得諸忍究竟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按】以上二願,屬攝他國菩薩願。菩薩聞佛名,法忍不退成。(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法藏弘誓願,必成無上尊
佛告阿難: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已,以偈頌曰:
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
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
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
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
究竟靡不聞,誓不成等覺。
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
志求無上尊,為諸天人師。
神力演大光,普照無際土,
消除三垢冥,明濟眾厄難。
開彼智慧眼,滅此昏盲暗,
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
功祚成滿足,威曜朗十方,
日月戢重暉,天光隱不現。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常於大眾中,說法師子吼。
供養一切佛,具足眾德本,
願慧悉成滿,得為三界雄。
如佛無礙智,通達靡不照,
願我功德力,等此最勝尊。
斯願若克果,大千應感動,
虛空諸天神,當雨珍妙華。
佛語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於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滿如是大願,誠諦不虛。超出世間,深樂寂滅。(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佛法甚難聞,眾應信順行
佛語彌勒: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行。(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卷下)
聞信彌陀願,往生得不退
諸佛告菩薩,令覲安養佛,聞法樂受行,疾得清淨處。至彼嚴淨國,便速得神通,必於無量尊,受記成等覺。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卷下)
佛國願樂生,信喜一念成
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卷下)
是心作佛時,是心即是佛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陀無虛言,當信求往生
吾今為諸眾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所當為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卷下)
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蕅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性覺徹無邊,往生一念間
問:「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剎,凡夫劣弱,云何可到……?」
答:「為對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說耳,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剎。但使眾生淨土業成者,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動念即是生淨土時。為此《觀經》云:彌陀佛國,去此不遠。又業力不可思議,一念即得生彼,不須愁遠。又如人夢,身雖在床,而心意識,遍至他方一切世界,如平生不異也。生淨土亦爾,動念即至,不須疑也。」(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第九疑》)
妄執自縛繭,念佛佛現前
問曰:往生之說,其旨昭然。但今之學者,不能曉了。千人萬人,皆疑極樂遠隔十萬億國。臨命終時,恐難得到。復何策以曉之。
答曰:是可笑也。說了許多心外無土,土外無心,到這裡猶道不曉。此無他,只是眾生妄認自心在色身之內,方寸之間。不知自家心量,元自廣大。豈不聞讚佛偈云: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且十方虛空無量無邊,被我心量都盧包了。恆沙世界,無量無數。我之心量,一一週遍。如此看來,十萬億國在我心中,其實甚近,何遠之有。命終生時,生我心中,其實甚易,何難之有。豈不見《十疑論》云:十萬億剎,為對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說耳。但使眾生淨土業成者,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動念即是生淨土時。為此《觀經》云:彌陀佛國,去此不遠。又業力不可思議,一念即生,不須愁遠。又如人夢,身雖在床,而心意識遍至他方。生淨土亦爾,不須疑也。經云:一彈指頃,即得往生。又云:屈伸臂頃。又云:頃刻之間。故《自信錄》云:十萬億剎頃刻至者,自心本妙耳。此等重重喻說,只是言其生在自己廣大心中,甚近而甚易者也。我如今且莫說廣大心量,且只就汝色身之內,方寸之間,說個譬喻。譬如此方到西天竺,動經十萬餘裡。一路之間,多經國土。有一人雖未親到,曾聞他人講說一遍,記憶在心。其人後時坐臥之間,忽動一念思量彼國,思量千里,便到千里。思量萬里,便到萬里。思量天竺,便到天竺。以此比之生淨土,便是這個道理。豈不是彈指之頃,一念便到,何難到之有哉。汝若不修淨業,要到極難。淨業若成,要到極易。但辦肯心,決不相賺。(天如禪師《淨土或問》)
念佛求往生,往生果定成
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是名信因。信果者,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蕅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實有極樂國,最極淨莊嚴
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蕅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妙心不離佛,捨穢見彌陀
是以我心實與佛心同一理故。故我彌陀願力威德光明在我心中,承我心愚癡之力,作一切佛事,無時不引導於我。我心亦於彌陀願力大心之內,修諸念佛求生一切善行,無一善行而不具含佛德。了彼佛德,成我三昧。故知彌陀願力,始於發心,終於究竟,無一法而不直趣我心,以我心即佛心故。我心亦於無始至今,盡未來際,修一切三昧,無一法而不攝歸佛海,成本來佛,以佛心即我心故。
如是依正色心,因果淨穢,雖同一心,而實不妨一一自分,各住其位於一心內也。以一心故,雖淨穢不同,所求不出於真心。以自分故,雖一心,而必捨穢取淨也。捨穢取淨,則感應道交,見彼本性彌陀。了悟一心,則淨穢自分,可悟唯心淨土。如是而修,譬如一滴投海,便同一味,方知大海即自己也。(妙葉大師《寶王三昧念佛直指·破妄念佛說》)
佛心眾生心,性具一精明
阿彌與凡夫,迷悟雖有殊。佛心眾生心,究竟無有二。
論曰:阿彌陀佛,果人也。成就三身、四智、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凡夫,因人也。具無量恆沙煩惱,造作無量恆沙業系,當受無量恆沙生死。迷悟之相,譬彼雲泥。言究竟無二者,謂據相而言,則不二而二。約性而論,則二而不二。蓋諸佛乃悟眾生心內諸佛,眾生乃迷諸佛心內眾生。所以悟者,悟眾生本具性體、性量、性具也。所以迷者,迷諸佛所證性體、性量、性具也。心性之妙,豈受其迷。迷而不迷,斯言有在。故眾生本有性體,即諸佛所證法身,性量即報身,性具即應身。四智、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會合可知。故古德云:諸佛心內眾生,塵塵極樂。眾生心內諸佛,念念證真。故彌陀即我心,我心即彌陀。未舉念時,早已成就。才舉心念,即便圓成。感應道交,為有此理。故念佛人,功不唐捐。(幽溪大師《淨土生無生論》)
念佛妙明心,法界體圓融
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
論曰:行者稱佛名,作佛觀時,作主伴依正餘觀,修三種淨業時,一心不亂時,散心稱名時,以至見思浩浩,恆沙煩惱。凡此有心,皆由真如不變,隨緣而作,全體即是法界。故法智大師云:法界圓融不思議體,作我一念之心。亦復舉體作生作佛,作依作正。若然者,餘心尚是,況念佛心乎。是故行者念佛之時,此心便是圓融清淨寶覺。以此妙心,念彼阿彌。則彼三身,何身不念。求彼四土,何土不生。但隨功行淺深,品位高下耳。(幽溪大師《淨土生無生論》)
生願感佛誓,如磁石吸針
我心感諸佛,彌陀即懸應。天性自相關,如磁石吸針。
論曰:諸佛眾生,同一覺源。迷悟雖殊,理常平等。故曰:諸佛是眾生心內諸佛,眾生是諸佛心內眾生。跡此而言,則諸佛眾生,心精無時而不通脗(同吻;合也)。但諸佛無時不欲度生,而眾生念念與之迷背。故勢至菩薩云:一人專憶,一人專忘。若逢不逢,或見不見。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正由一理平等,天性相關,故得任運拔苦與樂。況無量壽佛因中,所發四十八願,誓取極樂,攝受有情。今道果久成,僧那久滿。故凡夫眾生,弗憂佛不來應。但當深信憶念,數數發願,願生西方。如磁石與針,任運吸取。然磁能吸鐵,而不能吸銅。針能合磁,而不能合玉。譬猶佛能度有緣,而不能度無緣。眾生易感彌陀,而不易感諸佛。豈非生佛誓願相關者乎。是以求生淨土者,信行願三,缺一不可。(幽溪大師《淨土生無生論》)
念佛持正念,捨報坐寶蓮
若人臨終時,能不失正念。或見光見華,已受寶池生。
論曰:《往生傳》云:張抗仕石晉,為翰林學士。課《大悲咒》十萬遍,願生西方。一日寢疾,唯念佛號。忽謂家人曰:西方淨土,只在堂屋西邊。阿彌陀佛,坐蓮華上。見翁兒在蓮華池金沙地上,禮拜嬉戲。良久念佛而化。翁兒,抗之孫也。所以爾者,蓋西方極樂世界,乃吾心中之一土耳。娑婆世界,亦吾心中之一土耳。約土而言,有十萬億彼此之異。約心而觀,原無遠近。但眾生自受生以來,為五陰區局真性,不契心源。念佛之人,果報成熟。將捨現陰,趣生陰時。淨土蓮華,忽然在前。唯心境界,非有去來彼此之相。故《首楞嚴經》云:臨命終時,未捨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法智大師云:須知垂終自見坐金蓮身,已是彼國生陰,亦此意也。(幽溪大師《淨土生無生論》)
念佛功德全,往生因果圓
行者今念佛,功德不唐捐。因中已有果,如蓮華開敷。
論曰:圓頓教人,頓悟心性,無修而修,修彼樂邦。性中所具極樂,由修顯發。而此心性,豎貫三際,橫裹十虛。佛法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圓成。是以念佛之人,名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雖名為因。全修在性,因中有果。以所具因法,與所具果法,同居一性。心性融通,無法不攝。故如蓮華開敷,華中有果。況此心常住,無生滅去來。即今念佛之心,便是當來華池受生之時。故說初發心人,極樂寶池,已萌蓮種。若精進不退,日益生長,華漸開敷。隨其功德,大小輝煌。其或懈退悔雜,日漸憔悴。若能自新,華復鮮麗。其或不然,芽焦種敗。且此蓮華,人誰種植。現未互在,斯言有歸也。(幽溪大師《淨土生無生論》)
極樂本自心,一念迴心臨
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迴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蕅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佛心眾生心,互遍照交攝
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蕅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生佛相不一,覺性體不異
所謂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覺性無二。我雖昏迷倒惑,覺性未曾失;我雖積劫輪轉,覺性未曾動。故曰莫輕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
次要信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彌陀是究竟佛,性雖無二,位乃天淵。若不專念彼佛,求生彼國,必至隨業流轉,受苦無量。所謂法身流轉五道,不名為佛,名為眾生矣。
次要信得我雖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剎之外,是我心內之佛。既是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應如磁石吸鐵,無可疑者。(截流大師《淨土警語》)
善惡因緣造,念佛往生超
問曰:不修淨業,要生極難,此誠言也。何故前舉逆惡凡夫,臨終亦生?吾未聞其詳,而且有疑。幸詳示而釋之。
答曰:《觀經》云: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此其詳也。
雖十二劫處蓮華中,而其受用快樂如忉利天。故古者云:華中快樂如忉利,不比人間父母胎。
逆惡得生者,《觀經疏》曰:以念佛除滅罪障,故即以念佛為勝緣也。餘詳經意,即是念佛滅罪而生。然以疏論參而明之,則有三義:一者,或問如何以少時心力,而能勝終身造惡耶?曰:心雖少時,而其力猛利,是心勇決,名為大心。以捨身事急故。如人入陣,不惜身命,名為健人也。二者,此雖造惡,或現世曾修三昧,故臨終勸念,定心易成,亦是乘急戒緩人也。縱現世不修三昧,亦是宿種今熟。以宿善業強故,臨終得遇善知識,十念功成也。三者,若非宿種,又非現修。則其念佛之時,必有重悔。故永明曰:善惡無定,因緣體空。跡有升沉,事分優劣。真金一兩,勝百兩之疊華,爝火微光,爇萬仞之積草。(天如禪師《淨土或問》)
罪重當墮獄,念佛頓超逾
問曰:五濁惡世,人皆有罪。縱未造五逆重罪,其餘罪業,孰能無之。苟不懺悔消滅,但只臨終念佛,能往生乎?
答曰:亦得生也。此乃全藉彌陀不思議之大願力也。《那先經》云:如持百枚大石置於船上,藉船力故,石不沒水。若無其船,小石亦沒。喻彼世人,一生造惡,臨終念佛,不入泥犁。若非念佛,雖作小惡,亦入泥犁。況大惡乎。船喻佛力,石喻惡業。故昔人有帶業往生之說。四土文中,亦云具惑染者,亦得生同居淨也。又如僧雄俊,臨入鑊湯。並汾州人,屠牛為業,臨終見群牛逼觸其身,苦痛切己。及張鐘馗,殺雞為業,臨終見神人驅群雞,啄破兩目,流血盈床。稱佛名號,俱生淨土。此非佛力而何。請復以喻明之。如人現犯官法,應入官內,以投托國王,承王宣召,則官不能拘,而復達帝京也。所以《西資鈔》云:得生淨土,是假他力。彌陀願攝,釋迦勸讚。諸佛護念。如渡大海,既得巨舟,仍有良導,加以便風,必能速到彼岸也。若其不肯登舟,遲留惡國者,誰之過歟。(天如禪師《淨土或問》)
西方離垢穢,生彼階不退
問曰:前雲博地凡夫便階不退,此必已無惡業者也。今此帶業而生,能不退乎?
答曰:例皆不退。經云:其有生者悉住正定之聚。又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又《十疑論》云:有五因緣,能令不退。一者,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故不退。二者,佛光常照,菩提心常增長,故不退。三者,水鳥樹林風聲樂音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國純諸菩薩以為良友,無惡緣境,外無外道鬼魔,內無邪三毒等,煩惱畢竟不起,故不退。五者,生彼國者壽命永劫,共佛齊等,故不退也。又古人云:不願生淨土則已,願生則無不得生。不生則已,生則永不退轉也。(天如禪師《淨土或問》)
臨終心猛利,十念決定成
問:眾生無始已來,造無量業,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識,又復作一切罪業,無惡不造。云何臨終,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過三界?結業之事,云何可通?
釋曰:眾生無始已來,善惡業種多少強弱,並不得知。但能臨終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者,皆是宿善業強,始得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若惡業多者,善知識尚不可逢,何可論十念成就?
又汝以無始已來,惡業為重,臨終十念為輕者。今以道理三種校量,輕重不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云何為三?一者在心,二者在緣,三者在決定。
在心者,造罪之時,從自虛妄、顛倒生。念佛者,從善知識,聞說阿彌陀佛真實功德名號生。一虛一實,豈得相比?譬如萬年暗室,日光暫至,而暗頓滅。豈以久來之暗,不肯滅耶?
在緣者,造罪之時,從虛妄癡暗心,緣虛妄境界顛倒生。念佛之心,從聞佛清淨真實功德名號,緣無上菩提心生。一真一偽,豈得相比?譬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磣,傷肌破骨,一聞滅除藥鼓,即箭出毒除。豈以箭深毒磣,而不肯出也?
在決定者,造罪之時,以有間心,有後心也。念佛之時,以無間心,無後心,遂即捨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圍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揮劍,須臾兩分。又如千年積柴,以一豆火焚,少時即盡。又如有人,一生已來,修十善業,應得生天,臨終之時,起一念決定邪見,即墮阿鼻地獄。惡業虛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業,令墮惡道。豈況臨終猛心念佛,真實無間善業,不能排無始惡業,得生淨土,無有是處。又云:「一念念佛,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為念佛時心猛利故,伏滅惡業,決定得生,不須疑也。
上古相傳,判十念成就,作別時意者,此定不可。何以得知?《攝論》云「由唯發願故」,全無有行。《雜集論》云「若願生安樂國土,即得往生;若聞無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者,並是別時之因」,全無有行。若將臨終無間十念猛利善行,是別時意者,幾許誤哉!願諸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異見,自墜陷也。(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第八疑》)
生無淨業功,助念往生成
近時姑蘇長老悟公,退居陽山,並絕世緣,日常念佛。嘉其專志,借問何緣致此篤信。悟忻然云:頃寓萬壽,遇集維那厥疾不瘳,餘資二次請眾念佛。命終後居眾寮中,譏其傲慢。入堂將臥,聞樑上云:集生淨土。驚駭佇思,疑無淨業,奚得往生?斯須復云:臨終兩次眾念佛故。嗟嘆良久,自此投誠。
餘聞悟說已,因思道氤法師對唐明皇云:佛力法力,三賢十聖,亦不能測。則知塵世人,難以識情圖度。但當仰信而行,斯可矣。
還丹一粒,點鐵成金。真理一言,革凡成聖。彌陀教觀,真點鐵成金之妙藥也。彼佛自塵點劫來修行,成身成國。發四十八願,終能克果。威德光明不可思議。《觀經》一聞佛名號,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至於五逆十惡者,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稱十念,即得往生。是知,請眾念佛,宜有此顯應。奈何世人,不知念佛是點鐵成金之藥而求往生。雖知者亦不能起大深信,因循怠忽,甘心五濁,流轉生死,枉受諸苦,實可憐憫。人之安健之時,能請眾念佛,懺罪解冤,為往生決定之法。況當疾革之際,恐怖生死之時,而能勇猛發心,請久修淨業人,大作佛事,以助西往,實為要門。觀集維那臨終念佛事,誠為世人之龜鑒云爾。(宗曉法師編《樂邦文類卷四·命終請僧念佛感應》)
臨終觀念佛,當生佛淨國
又放光明名見佛,此光覺悟將終者,令隨憶念見如來,命終得生其淨土。見有臨終勸念佛,及示尊像令瞻敬,俾於佛所深歸仰,是故得成此光明。此二偈者,前四句讚佛放光,其光名為見佛,能令臨終者見佛往生。後四句讚佛修此光明之因,其因者只是勸臨終人念佛,並示其佛像故,成佛時得此光明。
今廣施此偈者,蓋勸深信者。凡遇眷屬及一切人臨命終時,先於床前安置佛像,令彼眼見,及勸令念佛。若痛苦所逼,或先無信心不肯念佛者,亦須種種方便勸令稱佛,下至十念,得滅重罪,生佛淨土,此一利益不可思議。若勸得一人生淨土,縱自不修行,亦合得生佛國。況當來成佛,能放光明,照一切眾生,臨終見佛也。
多見世人,為恩愛故,聚頭哭泣,不思救度,苦哉苦哉,名為惡知識也。恩愛所牽,墮落惡道,無解脫期。世間有五種人,不肯念佛。一者先無信心;二者戀著財寶;三者不捨妻子;四者自惜身命;五者罪業所障,死墮地獄。願早覺悟。(宗曉法師編《樂邦文類卷五·釋華嚴賢首讚佛偈》)
彌陀願力勝,念彼即往生
(若人能誦持此偈,得三種利益。一得常持諸大乘經首題名字,二得增長淨土信心,三令聞者深信淨土。若遇臨終者高聲誦一返二返,然後勸令念佛。)
稽首西方安樂剎,彌陀世主大慈尊,
我依種種修多羅,成就往生決定信。
住大乘者清淨心,十念念彼無量壽,
臨終夢佛定往生,大寶積經如是說。
五逆地獄眾火現,值善知識發猛心,
十念稱佛即往生,十六觀經如是說。
若有歡喜信樂心,下至十念即往生,
若不爾者不成佛,四十八願如是說。
諸有聞名生至心,一念迴向即往生,
唯除五逆謗正法,無量壽經如是說。
臨終不能觀及念,但作生意知有佛,
此人氣絕即往生,大法鼓經如是說。
一日一夜懸繒蓋,專念往生心不斷,
臥中夢佛即往生,無量壽經如是說。
晝夜一日稱佛名,慇勤精進不斷絕,
展轉相勸同往生,大悲經中如是說。
一日二日若七日,執持名號心不亂,
佛現其前即往生,阿彌陀經如是說。
若人聞彼阿彌陀,一日二日若過等,
繫念現前即往生,般舟經中如是說。
十日十夜六時中,五體禮佛念不斷,
現見彼佛即往生,鼓音王經如是說。
十日十夜持齋戒,懸繒幡蓋然香燈,
繫念不斷得往生,無量壽經如是說。
若人專念一方佛,或行或坐七七日,
現身見佛即往生,大集經中如是說。
若人自誓常經行,九十日中不坐臥,
三昧中見阿彌陀,佛立經中如是說。
若人端坐正西向,九十日中常念佛,
能成三昧生佛前,文殊般若如是說。
我於眾經頌少分,如是說者無窮盡,
願同聞者生正信,佛語真實無欺誑。
疑者曰:觀此偈,有十念下至一念生信樂者,乃至但作生意知有佛,亦生彼國;又有七七日至九十日,念佛方乃得生。豈非淨土是一,何故修因頓異?
釋曰:淨土雖一,生者自殊。《無量壽經》總分三輩,《十六觀經》開作九品。若更細分,亦應無量。
又疑曰:下品等輩修因既淺,應有退墮。
釋曰:不然。但九品華開有遲速,去佛有遠近,得道有利鈍。而生彼者,例皆不退。經云:其有生者,悉住正定之聚。又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此言不退。《十疑論》中,有五種因緣故不退。一者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故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進不退;三者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國純諸菩薩以為良友,無惡緣境,外無鬼神邪魔,內無三毒等,煩惱畢竟不起故不退;五者生彼國,即壽命永劫,共菩薩佛齊等故不退。況此惡世,非但闕此五緣,抑乃惡友知識,聲色醉亂,魔鬼濫真,壽命短促,五種皆惡,妨惱修道,浩劫空過。願熟思之。願熟思之。
或曰:一切法本無生無滅,平等空寂,何用強勸捨此求彼。
釋曰:若云求生西方以為取捨乖平等理者,汝還非彼執此,豈不乖理耶。若轉計雲我亦不求生於彼,亦不求生於此者,則是生斷滅見。《金剛般若經》,豈不談空。佛誡須菩提云:汝莫作是念。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真解空者,即於因緣法中,了生無生性、滅無滅性,非謂斷無,為不生滅也。《中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不雲滅無後空也。《維摩經》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群生。
或曰:淨土在心,何須外覓。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豈用迢然求生他方淨土耶。
釋曰:子又不善心土之義也。將謂我心局在方寸,便見西方敻(xiòng,遠)在域外。苟如此者,又云何說心淨則佛土淨耶。《華嚴》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佛法既遍,心法亦遍。若各有方面,何謂無差。又云:遊心法界如虛空。虛空豈有分隔。若了一念心遍,一塵亦遍,十萬億剎咫步之間,豈在心外。世人若談空理,便撥略因果。若談自心,便不信有外諸法。豈唯謗法,亦謗自心殃墜萬劫,良可痛哉。妄造是非,障他淨土,真惡知識也。
《無量壽經》云: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及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道,惡趣自然閉。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無違逆,自然之所牽。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窮極。(宗曉法師編《樂邦文類卷五·依修多羅立往生正信偈》)
臨終觀念佛,自然見彌陀
【疏】問:臨終佛現,亦有魔否?答:古謂無魔,脫或有之,貴在辨識。
【鈔】無魔者,單修禪定,或起陰魔,如《楞嚴》、《止觀》諸經論中辨之甚悉。今謂念佛者,佛威神力,佛本願力,大光明中,必無魔事。然亦有宿障深厚,或不善用心,容有魔起,固未可定,須預辨識。如經論說,行人見佛,辨之有二:一、不與修多羅合者,是為魔事;二、不與本所修合者,是為魔事。所以然者,以單修禪人,本所修因,唯心無境故,外有佛現,悉置不論,以果不協因故。今念佛人一生憶佛,臨終見佛,因果相符,何得概為魔事?若或未能了決,但如前辨別察識而已。
問:既曰非魔,當是真佛;而古謂佛無去來,云何有佛現在其前?答:感應道交,不妨不來而來,無見而見,故永明謂如幻非實,則心佛兩忘;而不無幻相,則不壞心佛。又云:法身真佛,本無生滅。從真起化,接引迷根,此乃如來本願功德,令彼有緣眾生專心想念,能於自心見佛來迎。不是諸佛實遣化身而來迎接,則佛身湛然常寂。眾生見有去來,如鏡中形,非內非外;如夢中事,不有不無。又經云:「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亦此意也。是故水清則月自來,心淨則佛自現,所謂感應道交難思議也。
【疏】故知臨終設像助念,文載聖經,法傳西域,不應疑阻。
【鈔】《華嚴·十五經頌》云:「見有臨終勸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於佛所深歸仰,是故得成此光明。」《疏》云:西域法,有欲捨命者,令面西,於前安一立像,像亦面西,以幡頂掛像手指,令病人手捉幡腳,作隨佛往生想。兼與燒香鳴磬,助稱佛名,非直亡者得生佛前,亦終成見佛光也。若神遊大方,去留無礙者,置之言外。不爾,勉旃斯行。如上,則特為設像,以助往生,何況一心不亂,感佛現前。乃慮為魔,自生疑阻。(蓮池大師《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卷四)
【按】依據經典及祖師教言可知,若臨終者意識清醒時,能引導其瞻觀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西方三聖像,能令臨終者獲真實利益。
為生念佛咒,消罪福不喪
問:放生魚鳥等,念佛持咒,願彼往生,可往生否?
答:罪輕緣熱,承法力亦得往生。罪重緣疏,止滅罪改形善趣。放生咒願之人,福不唐喪。目連度蜂,作盟證。(蓮池大師《雲棲法匯·四十八問答》)
念佛求往生,用心應真誠
【疏】問:見有一生念佛,臨終未必往生,何也?答:良由一生念佛,未是一心念佛故。
【鈔】悠悠之徒,一生念佛,所謂雖不懈怠,亦不精進,未能一心,故不得生。若果真實用心,而未純一,雖今世不生,亦植生因,必於來世成就三昧而得生彼。如《梵網》云:「不得戒,而得增益受戒。」宗門謂「才出頭來,一聞千悟者」是也,慎毋藉口曰某某念佛,徒勞無功,遂謗聖教為不足信。(蓮池大師《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卷四)
經法極難聞,聞信功德生
【疏】《大本》云:「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得聞。」又經云:「寧於地獄得聞佛名。」則知聞此經,聞諸佛名,大非易事。
【鈔】菩薩欲聞而不得,則二乘凡夫可知矣。《大本》偈云:「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欽奉諸如來,故有因緣聞此義。」地獄聞佛者,《華嚴》偈云:「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願生天中,而不聞佛名。」故知此經及與佛名,不易聞也;今得聞之,可弗信受?
【疏】稱理,則自性自軌,是聞此經義;自性自覺,是聞諸佛名義。
【鈔】自軌自持,則尊者不說,我乃無聞,是真般若;自覺自照,則無名無字,無體無相,是名如來。斯則世間難信之妙法,不聞而歷歷分明。恆沙諸佛之洪名,絕聽而轟轟在耳,可謂所未聞經,信之不疑。承事諸佛,無空過者。(蓮池大師《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卷四)
一心十念名,自佛感應靈
【疏】問:既雲七日,彼臨終十念,特俄頃耳,何得往生?答:正以一心故,如《智論》中說:又自力、他力,如《那先》中說。
【鈔】《智論》云:「臨死少許時心,何能勝終身行力?答曰:雖時頃少,心力猛利,是最後心名為大心。」當知即是一心不亂故。《那先經》云:「王問那先:‘人生造惡,臨終念佛,得生佛國,我不信是語。’那先答言:‘如持大石置於船上,因得不沒;人雖本惡,因念佛故,不墮泥犁,而得往生,亦復如是。’」則己之心力,佛之願力,交相成也。(蓮池大師《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卷四)
念佛除諸苦,命終生極樂
賓主盤桓曰:持念佛名,為有二種殊勝利益故,內則令念者覺斯無量壽,即可解脫此有限生死之身;外則實有彼佛願力,以接引念佛者臨終往生淨土。
(還)謹按此二種,乃勝利之綱領。後之四方便、十利益、諸感應,特其節目耳。雖十利益有接引之說,實無歸重之意也。故表章之。
《蓮池禪師疏》曰:念佛一門,最為方便。略陳有四:一、不值佛出世常得見佛方便;二、不斷惑業,得出輪迴方便;三、不修餘行,得波羅蜜方便;四、不經多劫,得疾解脫方便。
考證:
《鈔》云:得常見佛者。《起信論》云:有初學是法,其心怯弱,以娑婆不常值佛,懼謂信心難就。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專意念佛,即生佛土,常見於佛。如修多羅說專念西方阿彌陀佛,即得往生,終無有退。此經則七日一心,佛現在前是也。故知靈山已過,龍華未來,無佛世中而得見佛。是名最勝第一方便。
得出輪迴者。由惑起業,由業感報,往來六道,輪轉無窮。依餘法修,直至惑盡,始得出離。而托質世間,升沉未保。唯茲念佛,帶惑往生,以己念力,及佛攝受大神力故,一生彼國,即超三界,不受輪轉。經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是也。是為最勝第二方便。
得波羅蜜者。諸菩薩眾,有恆河沙劫中修六度萬行,未能滿足。而今一心念佛,萬緣自捨,即佈施波羅蜜;一心念佛,諸惡自止,即持戒波羅蜜;一心念佛,心自柔軟,即忍辱波羅蜜;一心念佛,永不退墮,即精進波羅蜜;一心念佛,餘想不生,即禪定波羅蜜;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即般若波羅蜜。推而極之,不出一心,萬行具足。如《大本》法藏願云:若我成佛,國中有情,不獲神通自在波羅蜜多,不取正覺。是為第三最勝方便。
得疾解脫者。《智論》云:有諸菩薩,自念謗大般若,墮惡道中,歷無量劫,雖修餘行,不能滅罪。後遇知識,教念阿彌陀佛,乃得滅罪,超生淨土。又《十住斷結經》云:是時座中有四億眾,自知死此生彼牽連不斷,欲為之源,樂生無慾國土。佛言西方有佛,名曰無量壽,其土清淨,無淫怒癡,蓮華化生,汝當生彼。故《大本》云:菩薩欲令眾生速疾安住無上菩提者,應當起精進力,聽此法門。古謂:欲得一生取辦,便於是法留心。是名最勝第四方便。
《淨土或問》曰:經中道受持佛名者,現世當獲十種利益:一者,常得一切諸天大力神隱形守護;二者,常得一切菩薩常隨守護;三者,常得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四者,一切惡鬼皆不能害,一切蛇龍毒藥悉不能中;五者,水火冤賊,刀箭牢獄,橫死枉生,悉皆不受;六者,先所作業,悉皆消滅,所殺冤命,彼蒙解脫,更無執對;七者,夜夢正直,或復夢見阿彌陀佛勝妙色相;八者,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九者,常為一切世間人民恭敬供養,歡喜禮拜,猶如敬佛;十者,命終之時,心無怖畏,正念現前,得見阿彌陀佛及諸聖眾,接引往生淨土。如此十種利益,經文具載,乃佛口之所宣也。既是現生皆有利益,然則世出世間,要緊法門,無如念佛者矣。
(還)謹按《龍舒淨土文》,敘《念佛現世感應》一卷,不可不知。有念佛薦亡如張繼祖者;有念佛卻鬼如陳企者;有念佛脫難如邵希文者;有念佛安寢如劉仲慧者;有念佛屋不壓死如瞽婦者;有念佛而風疾不作如王居士者;有念佛而痁疾遂愈如李子清者;有念佛眼明如阮嫂者;有念佛痼疾皆愈如梁氏女者;有念佛治病得愈如秀州僧者;有念佛孫兒免難如鄉老者;有見殺生念佛得福如鄭鄰者。由此推之,念佛勝利,奚啻十種而已哉。
考證:
念佛薦亡:龍舒王居士曰:予嘗與張繼祖言西方事,繼祖信之。其乳母死,多為念阿彌佛追薦,一夕夢乳母來謝而別去。此念佛追薦之效也。
念佛卻鬼:予同郡陳企,嘗妄殺人,後見鬼現。企畏懼,急念阿彌陀佛,鬼不敢近。企念佛不已,鬼遂不現。後常念佛,臨終坐化。
念佛脫難:晉江邵希文為士人時,夢至一官府,人皆稱安撫。行至前,見一官員問云:汝知汝未及第因否?對曰不知。引希文去,見一大鑊煮蛤蜊。見希文,及作人言,呌其姓名。希文遂念阿彌陀佛,方念一聲,蛤蜊皆變作黃雀飛去。希文後果乃第,至安撫使。以此見殺生阻人前程不可不戒。又見佛力廣大,不可不敬也。
念佛安寢:予舊相識劉仲慧,以夜夢多恐懼,予勸以念阿彌陀佛。仲慧志誠高聲念百八遍,當夜遂安寢。次日如前念誦,自此皆得安寢。
念佛屋不壓死:有一老婦雙瞽,令小兒牽行,常念阿彌陀佛。一日息於舊屋之下,忽傾倒,小兒走出,老婦在下,乃有二木相住,護於老婦之上,得不死。
念佛風疾不作:王居士於金山借阿彌陀佛經,欲校勘刻板廣傳。舉筆之時,右手有風,其指自掉,寫字不便。乃舉指念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數聲,禱除風疾,以成就此經。禱畢,指遂不掉,以至終帙無恙。以此見佛菩薩只在目前,但人信心不至耳。
念佛愈痁:官員李子清,久苦痁疾,予乃授以一方,臨發時,專念阿彌陀佛。子清從之,其日遂愈八分,次日復如是遂全愈。子清由是篤信佛理。
念佛明眼:予同郡有阮嫂,患兩目將盲,常念阿彌陀佛,遂得開明。此予親見之。
念佛愈痼疾:梁氏女雙目俱盲,念阿彌陀佛三年,繫念不絕,雙目開明。又馮氏夫人念佛,久病自愈。
念佛治病:秀州一僧,常念阿彌陀佛,為人治病,常得全愈。
念佛兒孫免難:予鄉村間有一老人,每有事,必合掌至額,念阿彌陀佛。其孫兒方二三歲,因隨母至田野,忽失之。後數日,人告雲,在溪外。果尋得之。其足跡遍於灘上,其溪甚深,不知此兒何緣過彼,又且久而無恙,人以為其祖志誠念佛所感。
念佛得福:饒州軍典鄭鄰,死至陰府,以誤來放還。閻羅王告云:「汝還人間,見人殺生,但念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彼得受生,汝亦得福。」以此推之,足以見念阿彌陀佛,可薦拔亡者,可增延福壽,亦無災難,不特往生西方而已。(明代莊廣還居士輯,蓮池大師校正《淨土資糧全集·論念佛勝利》)
男女靈覺同,念佛定往生
男女之體雖殊,靈明之性不二。何言五漏,惟貴一心。一心稱念阿彌陀,決定往生安樂國。(蓮池大師《雲棲淨土匯語·示臨終善女人》)
緣生無性中,念佛皆圓成
證心大德,問心要於予。予曰:「心要莫若念佛。」壽昌云:「念佛心即是佛。」蓋現前一念之心,無性緣生,緣生無性者也。惟其無性緣生,故念名滿腔是名,念利滿腔是利。乃至晝所為,夜所夢,無不趨歸於一念之專注,而十界升沉從此出矣。惟其緣生無性,故熾然造集善惡之時,驀地放下,則一切法了不可得。然設向此了不可得處坐定,則墮無為深坑,不能證法界無障礙體,不能起法界無障礙用。故須念佛求生淨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議圓頓法門。
夫念佛者,豈有他哉?以此緣生無性之一念,念彼無性緣生之佛名耳。佛名既是無性緣生,則緣生亦仍無性。是故念一聲,有一聲佛名顯現。念十百千萬聲,有十百千萬佛名顯現。而不念時便寂然矣。念性既是緣生無性,則無性不礙緣生。倘不念佛,正恐又生種種雜念,縱不生雜念,亦恐墮落在無生窠臼。故必以佛號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離佛號。此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謂之以佛證心可也,謂之以心證佛可也,謂之以佛證佛、以心證心亦可也。至直捷穩當,至圓頓了義,不可思議,不可將餘一切法門比量。
果如此信得及,直下念去,則諸佛出廣長舌相以證之。「若人專念彌陀佛,號曰無上深妙禪。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金口誠言,可不信哉!(蕅益大師《靈峰宗論卷二之四·示證心》)
念佛三根被,彌陀攝眾器
須知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逆惡凡夫,亦可預入其中。一切法門,不到業盡情空,不能了生脫死,以唯仗自力故難。念佛法門,若具真信切願,即可超凡入聖,以專仗佛力故易。一得往生,其所得之益,比業盡情空者,高超多多。此之法門,無論老幼男女,貴賤賢愚,士農工商,在家出家,皆應修持。不唯不礙一切職業,而且能助一切職業得易成就。(《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海門汲浜鎮助念往生社緣起》)
生死事為大,念佛終不差
了生脫死,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念佛法門,是佛法中特別的一法門。此法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逆惡罪人,皆當修習。皆可仗佛慈力,現生往生西方。其功德力用,與佛一代所說一切大小乘法,迥然不同。何以故?一切大小乘法,皆仗自己戒定慧力,了生脫死。勿道具縛凡夫不能了,即已證初二三果之聖人亦不能了。四果阿羅漢,方了。此約小乘說。若約圓教說,五品位所悟,與佛同儔,而見惑尚未能斷。五品後心,斷見惑即證初信。此位菩薩,約斷惑,與小乘初果相同。其功德智能,神通道力,超越初果千萬億億倍。直至六信後心,斷思惑盡,則證七信。此位菩薩,方了生死。了生脫死。豈易言哉。是知仗自力了生死之難,難如登天矣。六信位菩薩,尚不能了,況具足惑業之凡夫乎。唯淨土法門,仗阿彌陀佛大慈悲願力。無論老幼男女,貴賤賢愚,在家出家,若肯生真信,發切願,至誠懇切念佛聖號,無一不於現生臨終得往生者。(《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復獨山楊慧芳居士書一》)
證真難登天,念佛僧祇免
如來一代時教所說一切法門,皆令眾生修戒定慧,斷貪瞋癡。了幻妄之生死,證真常之心性者。然眾生根有利鈍,惑有厚薄。根利惑薄者,或可即生了生死,或二三四五生了生死。根鈍惑厚者,十百千萬生,或十百千萬劫,猶不能了。此係依通途教理修持而論。乃仗自己修戒定慧力,斷盡貪瞋癡煩惑者,其難也難如登天。任汝見地高,功夫深,功德大,智慧大,若三界內見思惑未盡,決不能出三界外以了生死。唯念佛法門,全仗阿彌陀佛大慈悲願力,若具真信切願,至誠懇切,念佛名號,求生西方者,無論根之利鈍,惑之厚薄,皆可於現生臨命終時,蒙佛慈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既往生已,見思煩惱,不斷而斷。以西方極樂世界境緣殊勝,一一皆能增長人之功德智慧,絕無令人起貪瞋癡者。此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不得以通途教理而論。世有深通宗教,不信淨土法門者,蓋以通途教理,論特別法門也。使彼知是特別法門,則自行化他,莫敢或違矣。(《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證據》)
佛願力無邊,念佛佛應現
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者。切勸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應交代事,速令交代。交代後,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將隨佛往生佛國,世間所有富樂眷屬種種塵境,皆為障礙,致受禍害,以故不應生一念繫戀之心。須知自己一念真性,本無有死。所言死者,乃捨此身而又受別種之身耳。若不念佛,則隨善惡業力,復受生於善惡道中。(善道,即人、天。惡道,即畜生、餓鬼、地獄。修羅,則亦名善道,亦名惡道,以彼修因感果,均皆善惡夾雜故也。)若當臨命終時,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以此志誠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發慈悲,親垂接引,令得往生。且莫疑我系業力凡夫,何能以少時念佛,便可出離生死,往生西方。當知佛大慈悲,即十惡五逆之極重罪人,臨終地獄之相已現,若有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止一聲,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此種人念此幾句,尚得往生,又何得以業力重,念佛數少,而生疑乎。須知吾人本具真性,與佛無二,但以惑業深重,不得受用。今既歸命於佛,如子就父,乃是還我本有家鄉,豈是分外之事。又佛昔發願,若有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故一切眾生,臨終發志誠心,念佛求生西方者,無一不垂慈接引也。千萬不可懷疑,懷疑即是自誤,其禍非小。況離此苦世界,生彼樂世界,是至極快意之事,當生歡喜心。千萬不可怕死,怕死則仍不能不死,反致了無生西之分矣。以自心與佛相違反故,佛雖具大慈悲,亦無奈不依佛教之眾生何。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如大冶洪爐。吾人多生罪業,如空中片雪。業力凡夫,由念佛故,業便消滅。如片雪近於洪爐,即便了不可得。又況業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長殊勝,又何可疑其不得生,與佛不來接引乎。如此委曲宛轉開導安慰,病人自可生正信心,此係為病人所開導者。(《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臨終三大要》)
靈覺隨緣轉,本真性寂然
煩惱是妄,何可云不能斷乎。所言不能斷者,乃係真性。真性在未證前,隨惡緣則成煩惱,而仍不變。隨善緣淨緣而成菩提,亦不變。譬如真金打做馬桶夜壺,雖日盛糞,而金性仍然不變。打做佛像菩薩像,雖極其貴重,而金性仍然不變。世間人各具佛性,而常造惡業,如以金做馬桶夜壺,太不知自重了。若知此義,誰肯常作馬桶夜壺之下作東西乎。然人爭著做馬桶夜壺。百千萬億中,或有不肯作馬桶夜壺,一意要作佛像菩薩像,連天帝大王之像亦不肯作者,蓋甚少甚少也。(《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復呂智明居士書》)
施藥為療疾,說法引眾機
問:淨土法門,既能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我佛當日,何以不專談淨土,俾萬法歸一,一路同歸,竟爾兼談各宗,反啟後人多歧之惑,且失淨土之實益乎(師於問辭中何以不專談淨土句旁,批雲胡說巴道)。
答:養人不止一谷,治病不止一藥。由有各法門,方顯此法門之妙。若止淨土一法,何以能引彼一切機宜,同入佛法乎。(《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答卓智立居士問》)
臨終宿業現,念佛登寶蓮
或疑居士敦篤倫常,力修眾善,而且多年念佛,何以臨終尚生惡疽。不知吾人從無始來,所結怨業,莫能悉數。若不念佛,將長劫報復,無有了期。居士殆由念佛之力,轉後報重報為現報輕報,以解脫生死諸苦,直往西方。高預海會,親炙彌陀,與諸上善人同會一處也。昔戒賢法師尚嬰篤疾,玄奘法師臨終亦有痛苦,各蒙菩薩指示安慰,謂是宿世惱害眾生之報,況博地凡夫乎。(《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閩侯羅梓生居士生西記》)
本具一真性,念佛心自明
雲南張拙仙來函,言其外孫,生一年零八月,於四月間念佛而逝。平時常到佛堂拜佛已,即圍繞念,餘事皆不顧。又其次女出嫁時,婿家送雙鵝行奠雁禮,彼即放生於華亭山雲棲寺,已三年矣。彼二鵝每於晨昏上殿做課誦時,站殿外,延頸觀佛。今年四月,雄者先亡,人不介意。後雌者不食數日,彼來觀佛,維那開示,令求往生,不可戀世。彼遂為念佛數十聲,鵝繞三匝,兩翅一拍,即死。拙仙因作雙白鵝往生記。噫異哉,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鵝尚如是,可以人而不如鳥乎。(《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周伯遒居士書二》)
佛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然佛性是同,而眾生心相,萬有不齊。或有信受,或有背馳者,何也?須知眾生雖皆在迷,由宿因現緣不同,以致發生逆順二種現相耳。佛性如種子,宿因如播種,現緣如時雨。種子既播於地,一經時雨,能不發生乎。而一切眾生,誰無佛性,長劫輪迴,決不能了無宿因。所最關要者,在善知識開導,及自己發決裂心耳。故《法華經》云: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以化導令得見佛。《楞嚴經》云: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為香光莊嚴。(《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善女人何王氏聖緣生西記》)
念佛神智清,臨終彌陀迎
自大法東來,廬山結社。一切善知識,多皆主張淨土法門。以其仗佛慈力,較彼專仗自力者,其難易奚啻天淵懸殊也。而一切四眾,由念佛而親證三昧,斷惑證真,直登上品者,亦不乏人。其他以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感佛接引而往生者,則非算數譬喻之所能知也。
定海樂斌章,雖作商業,然頗信佛。今春來滬,適光寓太平寺,遂與其妻同來,求受三皈五戒。斌章法名慧斌,其妻法名慧靜。因與《文鈔》《嘉言錄》等書,令其依之修持。慧靜從此專意念佛。至五月半間得病,以迄七月初,猶能勉強支持,禮拜念佛。此後則臥床不起,然心中常自默念佛號。
至八月初七夜,咳嗽一小時,遂睡著。夢見許多僧人,及諸童子,與幢幡等。及醒病苦全愈。
至初九夜,又夢見觀世音菩薩,與眾僧及諸童子。
初十夜,侍病者及諸眷屬,見彼口念佛號,手作拜勢者十餘次,遂睡去。醒雲,佛已來過,吾將往生。問何時去,則云不知。
次日令將所有衣服首飾,均變賣作善舉。勸家人為善修德,明因知果。至午,眼忽發光。其光似黃非黃,似紅非紅。即雲佛來也。面作笑容。其身先日已浴過。又令女佣再為洗腳。自己洗面。眼光即發。謂慧斌曰,佛與大勢至菩薩,及諸童子,接我到西方去。慧斌欲再問,雲莫攪亂我。但隨助念者,默持佛號,不數分鐘,即逝。
夫慧靜以一弱女子,聞淨土法門未及一年,便能臨終有此瑞相。足見眾生皆具佛性,佛願不虛。永明所謂萬修萬人去者,為的確可據也。(《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樂慧靜優婆夷生西記》)
帶業生西方,佛慈遍同享
佛土有四,所謂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土。
(一)凡聖同居土者,娑婆世界雖屬穢土,亦有佛菩薩二乘聖人同生其間。然凡聖所見之境,與所受用,天淵懸殊。西方約帶業往生之人論,則生凡聖同居土。然此土清淨微妙,如《彌陀經》《無量壽經》所說。此土雖屬帶業往生之人所居,亦有法身菩薩及佛同居其中,為其說法,故亦名凡聖同居土。但此為淨土往生之人,雖未能如佛菩薩所見所受用之殊妙,然其氣類相同,不比娑婆之條然各別也。此土亦分九品,若中下六品,則多須時劫。若上三品,則速得悟(悟無生,方能入實報)無生忍,登不退地,證入實報寂光矣。
(二)方便有餘土者,乃已斷見思、未破無明之人所居之土。言方便者,以其所修系入真實之前方便。言有餘者,雖斷見思未破無明(塵沙無體,說不說俱可。若說,此九方便人,正破塵沙惑耳),故言有餘。若破無明,可稱分證無餘。若無明淨盡(九方便,即藏教二乘,通教三乘,別教三賢,圓教十信。此九種人,同斷見思,未破無明),則是究竟無餘矣。
(三)實報無障礙土者,即佛菩薩不思議福慧莊嚴所感之報土。
(四)常寂光土者,即佛菩薩所證之理性也。此二土本屬一土,約所感之果報土言,則名實報。約所證之理性言,則名寂光。圓教初住,初破一品無明,證一分三德,即入實報土,亦得名分證寂光。若至妙覺佛果,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矣。
講者欲人易悟,且將分證者歸於實報,究竟者歸於寂光。實則分證,二土俱是分證。究竟,二土俱是究竟耳。實報土,唯破無明證法性者得見。何得以帶業往生之人,便擬生實報耶。生同居,由信願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蓋彼雖未斷煩惑,由內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彌陀慈悲之力,感應道交。雖未斷煩惑,而煩惑不複用事,故得往生最極清淨之同居土。(《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復恆慚法師書一》)
生西下下品,享樂上上禪
下品下生,乃五逆十惡之極重罪人,由臨終阿鼻地獄之相已現,生大恐怖,遇善知識教以念佛,由怖苦求救之心,猛切之極。雖所念無多,而一念心光感佛,故佛即垂接引以應之,遂得往生。其在華中十二大劫者,以在生罪業重而善根淺,故華開最為遲延也。然此人在華中之快樂,勝於三禪天之樂(世間之樂,三禪最為第一),又何欠憾乎哉。(《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復恆慚法師書一》)
佛誓慈悲力,念佛往生梯
佛之慈悲誓願,正為未斷惑者無由了生死,特設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一特別法門。俾凡有心者能修。凡具信願念佛者皆能生。此我釋迦彌陀普度眾生之大慈悲心。思之當為感極涕零。尚何暇胡思亂想,依自己種種知見為難也。(《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復恆慚法師書一》)
兒求父佛名,應即得佛功
無錫近來念佛者甚多,一人會做素菜,凡打佛七,皆叫他做菜,彼日日聽念佛聲。後其子將死,即曰,我要死了,然不能到好處去,你把你的佛與我,我就到好處去了。其父雲,我不念佛,那有佛。其子曰,你佛多的很。你只要說一聲,我就好去了。其人曰,那隨你要多少,拿多少,其子即死。自謂素不念佛,何以有佛。明白人謂,汝做菜時所住之屋,近念佛處,日日常聽大家念佛,故亦有大功德。此係無心聽者。若留心聽,功德更大。念經則無有重文,不能句句聽得明白。即留心聽,亦難清楚。況無心乎。可知念佛之功德殊勝。(《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張覺明女居士書九》)
翻迷隨真如,念佛生淨土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但以從未悟故,迷而不知,起貪瞋癡,造殺盜淫。沉淪於生死苦海之中,從劫至劫,莫之能出,大可憐憫。張慧炳宿世固有善根。惜其生於無佛法之區域,及其讀書之後,漸染於程朱韓歐之學說(程朱闢佛之力,比韓歐為巨)。則於即心自性之理,更加錮蔽,無由發明矣。所幸者,閱世既久,常罹禍亂,不免常存厭心。恰遇常慧揚以念佛求生西方相勸。則如久旱之苗,忽逢甘霖,即得勃然發生,勢不可遏。雖於佛法未能大明,而於程朱韓歐之心曲,固已灼知深見,反由此更加信心。自聞淨土法門以來,刻論時日,不滿二年,遂得正念往生,亦可謂勇猛丈夫矣。(《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張慧炳往生西方決疑論》)
一心念佛請,久旱澍甘霖
江易園居士平生最歡喜念佛,對於念佛法門,提倡不遺餘力,頗著靈感。去年婺源地方亢旱,易園勸大家一心念佛,不幾日即下大雨。因此立一佛光蓮社。入社念佛者甚多。亦拉光為名譽會長。其念佛靈感,種種不一。如禱雨祈晴及愈病等事,皆頗彰著。可知念佛利益最大。(《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淨業社開示法語》)
念佛具信願,助念定往生
然念佛之人,平素若有真信切願,臨終又蒙善眷助念,不為惡劣眷屬預為揩身換衣哭泣問事瞎安慰等所破壞,定規可以往生。(《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張慧炳往生西方決疑論》)
念佛不思議,消業病痊癒
又去年李雲書居士,因其弟婦病重,來太平寺欲作佛事。我勸他打念佛七。其弟婦之病,經許多醫生醫不好,末後一醫生憫其受苦難堪,令吃快活藥以速死。雲書因為設法求佛加被,故此來與光商。光令打念佛七。不久光回山,亦不知得何利益。至今年四月初七,光往居士林看諦閑法師。李雲書亦來,言去年當打佛七第一天,他的弟婦得了一夢。夢見在三聖堂同僧眾在一處念佛,工夫甚久,且甚清爽,病遂漸輕。雲書對彼說,我在太平寺為你念佛,不是三聖堂。彼弟婦言,不是太平寺,是三聖堂。後來打聽方知太平寺是普陀三聖堂下院。可見有病之人,若能念佛,必蒙佛力加被,令病痊癒。此其明證者一也。今年七月間,李雲書自己有病,當病重時,請數居士念佛,後以昏迷不懂人事乃止。繼思去年弟婦打佛七事,著人至太平寺訪我,及真達和尚。因我二人同在普陀,遂寄信祈來滬打佛七。以七月間普陀香市已過,時正清閑,遂在普陀三聖堂打佛七,擇於七月十四日開壇,二十日圓滿。光十三日即與雲書信,十七日彼回信,雲已好了八九了。現在李雲書病體全好,只是體氣尚未復原。李雲書如此重病,藉佛七加被,得以痊癒。靈驗如此,此其明證者二也。(《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淨業社開示法語》)
念佛括三乘,迴心十念生
問:念佛一法,何以見得三根普被?
答:五逆十惡極重罪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聞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念數聲,即可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其苦逼,發懇切心,故得成辦。不得以泛泛悠悠念者為比而生疑也。此為下根。若論上根,以初發心住,乃至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須念佛迴向往生,以圓滿佛果。由此言之,一切法門,皆以念佛為其歸宿。(《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淨業社開示法語》)
信願誠念佛,服毒生淨國
雲南保山縣城內,鄭慧洪,十餘年前,函祈皈依,遂勸其父母念佛。民二十二年,慧洪死,其母愛子情深,服毒,趺坐合掌念佛而逝,面色光潤,較生時為勝。一方之人,從茲念佛者居半。慧洪之父,名伯純,法名德純,乃博學而不求仕進之士。先研究易經幾年,後研究丹經,後研究禪宗。慧洪經商於外,為其父寄許多淨土書,勸修淨業。遂專修淨業,兼為一方倡導,而信從者甚少。由其夫人服毒,趺坐合掌念佛而逝,不信之人,皆生信心。彼一女人,未嘗學問,服毒能現此種不可思議之相,可知此法門之利益,實為甚難稀有也。(《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復楊慧芳居士書》)
病重昏昧現,助念聖垂憐
病發不省人事,因至誠念《大悲咒》,未終即清醒見佛菩薩。乃閣下之誠心,夫人之宿善根所致,何得謂為是魔。又何得雲感佛菩薩,何不即逝世。此種語,竟成無謂之極。只因自己不識邪正真偽故也。其臨終既念菩薩名,所言接菩薩,便不可謂為接地方神。凡事皆有因果,若念菩薩令接神,則因果不相符矣。(《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章緣淨居士書三》)
二、啟發切願
大行普賢尊,願生安樂剎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
願雖有遲早,念起功德妙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
應離五惡業,以及五痛燒
佛告彌勒: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作眾惡,甚為至德。十方世界,最無倫匹。所以者何?諸佛國土,天人之類,自然作善,不大為惡,易可開化。今我於此世間作佛,處於五惡五痛五燒之中,為最劇苦。教化群生,令捨五惡,令去五痛,令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
佛言:何等五惡、何等五痛、何等五燒?何等消化五惡、令持五善、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
其一惡者,諸天人民蠕動之類,欲為眾惡,莫不皆然。強者伏弱,轉相剋賊。殘害殺戮,迭相吞噬。不知修善,惡逆無道。(惡業。)後受殃罰,自然趣向。神明記識,犯者不赦。故有貧窮下賤,乞丐孤獨,聾盲瘖啞,愚癡弊惡,至有尪狂不逮之屬。(惡過。)又有尊貴豪富,高才明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善得;舉得顯失)(惡相。)世有常道,王法牢獄,不肯畏慎,為惡入罪,受其殃罰,求望解脫,難得勉出。世間有此目前現事,(痛果。)壽終後世,尤深尤劇。入其幽冥,轉生受身。譬如王法,痛苦極刑。故有自然三途,無量苦惱。轉貿其身,改形易道。所受壽命,或長或短。魂神精識,自然趣之。當獨值向,相從共生。更相報復,無有止已。殃惡未盡,不得相離,展轉其中,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天地之間,自然有是,雖不即時卒暴應至,善惡之道,會當歸之。(燒果。)是為一大惡一痛一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一大善也。(殺之惡、痛、燒;斷之則為一善。)
佛言:其二惡者,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婦,都無義理,不順法度。奢淫憍縱,各欲快意。任心自恣,更相欺惑。心口各異,言念無實。佞諂不忠,巧言諛媚。嫉賢謗善,陷入怨枉。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機偽多端。踐度能行,知其形勢。在位不正,為其所欺。妄損忠良,不當天心。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婦,中外知識,更相欺誑。各懷貪慾瞋恚愚癡。欲自厚己,欲貪多有。尊卑上下,心俱同然。破家亡身,不顧前後。親屬內外,坐之滅族。或時室家知識,鄉黨市里,愚民野人,轉共從事。更相利害,忿成怨結。富有慳惜,不肯施與。愛保貪重,心勞身苦。如是至竟,無所恃怙。獨來獨去,無一隨者。善惡禍福,追命所生。或在樂處,或入苦毒,然後乃悔,當復何及。世間人民,心愚少智,見善憎謗,不思慕及。但欲為惡,妄作非法。常懷盜心,悕望他利。消散磨盡,而復求索。邪心不正,懼人有色。不豫思計,事至乃悔。(惡業因。)今世現有王法牢獄,隨罪趣向,受其殃罰。因其前世不信道德,不修善本。今復為惡,天神克識,別其名籍。(痛果。)壽終神逝,下入惡道。故有自然三途,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燒果。)是為二大惡二痛二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總結)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二大善也。(盜之惡、痛、燒;斷之則為二善。)
佛言:其三惡者,世間人民,相因寄生,共居天地之間。處年壽命,無能幾何。上有賢明長者尊貴豪富,下有貧窮廝賤尪劣愚夫,中有不善之人,常懷邪惡。但念淫泆,煩滿胸中。愛慾交亂,坐起不安。貪意守惜,但欲唐得。眄睞細色,邪態外逸。自妻厭憎,私妄出入。費損家財,事為非法。交結聚會,興師相伐。攻劫殺戮,強奪無道。恶心在外,不自修業。盜竊趣得,欲擊成事。恐勢迫脅,歸給妻子。恣心快意,極身作樂。或於親屬,不避尊卑。家室中外,患而苦之。亦復不畏王法禁令。如是之惡,著於人鬼。日月照見,神明記識。故有自然三途,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三大惡三痛三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三大善也。(邪淫之惡、痛、燒;斷之則為三善。)
佛言:其四惡者,世間人民,不念修善。轉相教令,共為眾惡。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讒賊斗亂,憎嫉善人。敗壞賢明,於傍快喜。不孝二親,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尊貴自大,謂己有道。橫行威勢,侵易於人。不能自知,為惡無恥。自以強健,欲人敬難。不畏天地神明日月,不肯作善,難可降化。自用偃蹇,謂可常爾。無所憂懼,常懷憍慢。如是眾惡,天神記識。賴其前世頗作福德,小善扶接,營護助之。今世為惡,福德盡滅。諸善鬼神,各去離之。身獨空立,無所復依。壽命終盡,諸惡所歸。自然迫促,共趣奪之。又其名籍,記在神明。殃咎牽引,當往趣向。罪報自然,無從捨離。但得前行,入於火鑊。身心摧碎,精神痛苦。當斯之時,悔復何及。天道冏然,不得蹉跌。故有自然三途,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四大惡四痛四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四大善也。(妄語之惡、痛、燒;斷之則為四善。)
佛言:其五惡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業。家室眷屬,飢寒困苦。父母教誨,瞋目怒應。言令不和,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取與無節,眾共患厭。負恩違義,無有報償之心。貧窮睏乏,不能復得。辜較縱奪,放恣游散。串數唐得,用自賑給。耽酒嗜美,飲食無度。肆心蕩逸,魯扈抵突。不識人情,強欲抑制。見人有善,妒嫉惡之。無義無禮,無所顧難。自用識當,不可諫曉。六親眷屬,所資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曾無一善。不信先聖諸佛經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後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為惡得惡。欲殺真人,斗亂眾僧。欲害父母兄弟眷屬。六親憎惡,願令其死。如是世人,心意俱然。愚癡蒙昧,而自以智慧。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惡逆天地。而於其中,悕望僥倖。欲求長生,會當歸死。慈心教誨,令其念善。開示生死善惡之趣,自然有是,而不肯信之。苦心與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不豫修善,臨窮方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數之自然,應期所行。殃咎追命,無得縱捨。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誰能知者,獨佛知耳。教語開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惡道不絕。如是世人,難可具盡。故有自然三途,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五大惡五痛五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所語如語,心口不轉,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五大善也。(飲酒之惡、痛、燒;斷之則為五善。)
佛告彌勒:吾語汝等,是世五惡,勤苦若此。五痛五燒,展轉相生。但作眾惡,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諸惡趣。或其今世先被殃病,求死不得,求生不得,罪惡所招,示眾見之。身死隨行,入三惡道。苦毒無量,自相燋然。至其久後,共作怨結。從小微起,遂成大惡。皆由貪著財色,不能施惠。癡欲所迫,隨心思想。煩惱結縛,無有解已。厚己諍利,無所省錄。富貴榮華,當時快意。不能忍辱,不務修善。威勢無幾,隨以磨滅。身坐勞苦,久後大劇。天道弛張,自然糾舉。綱維羅網,上下相應。煢煢忪忪,當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傷。
佛語彌勒:世間如是,佛皆哀之。以威神力,摧滅眾惡,悉令就善。棄捐所思,奉持經戒。受行道法,無所違失。終得度世泥洹之道。佛言:汝今諸天人民,及後世人,得佛經語,當熟思之,能於其中端心正行。主上為善,率化其下。轉相敕令,各自端守。尊聖敬善,仁慈博愛。佛語教誨,無敢虧負。當求度世,拔斷生死眾惡之本,當離三途無量憂怖苦痛之道。汝等於是廣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轉相教化,為德立善。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為自然,皆積眾善,無毛髮之惡。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為善者多,為惡者少,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唯此間多惡,無有自然。勤苦求欲,轉相欺殆。心勞形困,飲苦食毒。如是惡務,未嘗寧息。
吾哀汝等天人之類,苦心誨喻,教令修善。隨宜開導,授與經法,莫不承用。在意所願,皆令得道。佛所游履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佛言: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於父母念子。今我於此世作佛,降化五惡,消除五痛,絕滅五燒。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令獲五德,升無為之安。吾去世後,經道漸滅,人民諂偽,復為眾惡。五燒五痛,還如前法。久後轉劇,不可悉說。我但為汝略言之耳。佛語彌勒:汝等各善思之,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於是彌勒菩薩合掌白言:佛所說甚善,世人實爾。如來普慈哀愍,悉令度脫。受佛重誨,不敢違失。(勸眾生修善捨惡。)(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卷下)
極樂妙莊嚴,眾生當求願
佛告阿難: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普欲度脫一切眾生。(彰彼國壽命長遠)
阿難!彼佛國中諸聲聞眾,身光一尋。菩薩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薩,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難白佛:彼二菩薩,其號云何?佛言:一名觀世音,二名大勢至。此二菩薩,於此國土,修菩薩行,命終轉化,生彼佛國。(彰彼眾光明殊妙)
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彰彼眾身相具足),智慧成滿,深入諸法,究暢要妙,神通無礙,諸根明利。其鈍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計無生法忍。(彰彼眾智德殊勝)
又彼菩薩,乃至成佛,不受惡趣。神通自在,常識宿命。除生他方五濁惡世,示現同彼,如我國也。(彰彼生永離惡趣)
佛語阿難:彼國菩薩,承佛威神,一食之頃,往詣十方無量世界,恭敬供養諸佛世尊。隨心所念,華香、伎樂、衣蓋、幢幡,無數無量供養之具,自然化生,應念即至,珍妙殊特,非世所有。輒以奉散諸佛,及諸菩薩聲聞之眾。在虛空中,化成華蓋,光色昱爍,香氣普熏。其華周圓四百里者,如是轉倍,乃覆三千大千世界。隨其前後,以次化沒。其諸菩薩,僉然欣悅,於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嘆佛德,聽受經法,歡喜無量。供養佛已,未食之前,忽然輕舉,還其本國。(彰彼土興供養多)
佛語阿難:無量壽佛,為諸聲聞菩薩天人,頒宣法時,都悉集會七寶講堂,廣宣道教,演暢妙法,莫不歡喜,心解得道。即時四方自然風起,吹七寶樹,出五音聲。無量妙華,隨風四散,自然供養,如是不絕。一切諸天,皆齎(jī,懷抱著,帶著)天上百千華香,萬種伎樂,供養其佛,及諸菩薩聲聞之眾。普散華香,奏諸音樂。前後來往,更相開避。當斯之時,熙怡快樂,不可勝言。(彰彼生聞法不絕)
佛語阿難:生彼佛國諸菩薩等,所可講說,常宣正法。隨順智慧,無違無失。於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無染著心。去來進止,情無所繫,隨意自在,無所適莫。無彼無我,無競無訟。於諸眾生,得大慈悲饒益之心。柔潤調伏,無忿恨心。離蓋清淨,無厭怠心。等心、勝心、深心、定心、愛法樂法喜法之心。滅諸煩惱,離惡趣心。究竟一切菩薩所行,具足成就無量功德。得深禪定,諸通明慧。游志七覺,修心佛法。肉眼清澈,靡不分了。天眼通達,無量無限。法眼觀察,究竟諸道。慧眼見真,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覺了法性。以無礙智,為人演說。等觀三界,空無所有。志求佛法,具諸辯才。除滅眾生煩惱之患。從如來生,解法如如。善知集滅音聲方便,不欣世語,樂在正論。修諸善本,志崇佛道。知一切法,皆悉寂滅。生身煩惱,二餘俱盡。聞甚深法,心不疑懼。常能修行,其大悲者,深遠微妙,靡不覆載。究竟一乘,至於彼岸。決斷疑網,慧由心出。於佛教法,該羅無外。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慧光明淨,超逾日月。清白之法,具足圓滿。猶如雪山,照諸功德等一淨故。猶如大地,淨穢好惡無異心故。猶如淨水,洗除塵勞諸垢染故。猶如火王,燒滅一切煩惱薪故。猶如大風,行諸世界無障礙故。猶如虛空,於一切有無所著故。猶如蓮華,於諸世間無染污故。猶如大乘,運載群萌出生死故。猶如重雲,震大法雷覺未覺故。猶如大雨,雨甘露法潤眾生故。如金剛山,眾魔外道不能動故。如梵天王,於諸善法最上首故。如尼拘類樹,普覆一切故。如優曇缽華,希有難遇故。如金翅鳥,威伏外道故。如眾游禽,無所藏積故。猶如牛王,無能勝故。猶如像王,善調伏故。如師子王,無所畏故。曠若虛空,大慈等故。摧滅嫉心,不忌勝故。專樂求法,心無厭足。常欲廣說,志無疲倦。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癡暗。修六和敬,常行法施。志勇精進,心不退弱。為世燈明,最勝福田。常為師導,等無憎愛。唯樂正道,無餘欣戚。拔諸欲刺,以安群生。功慧殊勝,莫不尊敬。滅三垢障,游諸神通。因力、緣力、意力、願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聞之力,施、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觀、諸通明力,如法調伏諸眾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恭敬供養無量諸佛,常為諸佛所共稱嘆。究竟菩薩諸波羅蜜,修空無相無願三昧,不生不滅諸三昧門。遠離聲聞緣覺之地。阿難!彼諸菩薩,成就如是無量功德,我但為汝略言之耳。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彰彼菩薩行德圓備)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勸人往生)(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卷下)
聞信當發願,願生成聖賢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
佛告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佛告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卷下)
諸善回自他,皆生安樂剎
言「迴向發願心」者,過去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隨喜他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實深信心中,迴向願生彼國。故名迴向發願心也。又迴向發願願生者,必須決定真實心中迴向發願,作得生想。(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
娑婆應厭離,蓮邦當希冀
問曰:同居淨土,其類甚多。今偏指極樂,而又偏讚其境勝緣勝,何耶?
答曰:經云:彼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今以娑婆對而比之。此則血肉形軀,有生皆苦;彼則蓮華化生,無生苦也。此則時序代謝,衰老日侵;彼則寒暑不遷,無老苦也。此則四大難調,多生病患;彼則化體香潔,無病苦也。此則七十者稀,無常迅速;彼則壽命無量,無死苦也。此則親情愛戀,有愛必離;彼無父母妻子,無愛別離苦也。此則仇敵怨仇,有怨必會;彼則上善聚會,無怨憎會苦也。此或困苦飢寒,貪求不足;彼皆衣食珍寶,受用現成。此或丑穢形骸,根多缺陋;彼則端嚴相貌,體有光明。此則輪轉生死;彼則永證無生。此有四趣之苦;彼無三惡之名。此則丘陵坑坎荊棘為林,土石諸山穢惡充滿;彼則黃金為地,寶樹參天,樓聳七珍,華敷四色。此則雙林已滅,龍華未來;彼則無量壽尊,現在說法。此則觀音勢至,徒仰嘉名;彼則與二上人,親為勝友。此則群魔外道,惱亂正修;彼則佛化一統,魔外絕蹤。此則媚色妖淫,迷惑行者;彼則正報清淨,實無女人。此則惡獸魑魅,交扇邪聲;彼則水鳥樹林,咸宣妙法。二土較量,境緣迥別。而樂邦之勝,其數無窮,未暇悉舉也。其境勝者,可以攝眾生取淨之情。其緣勝者,可以助生者修行之力。雖同居淨類甚多,惟極樂修行緣具,故偏指也。(天如禪師《淨土或問》)
深信又發願,無上菩提源
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彌陀經》,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與此同。(蕅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按】淨土法門乃大乘所攝,佛在《無量壽經》中開示三輩往生皆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願生彼國」之共同因行。
而佛在《阿彌陀經》中開示往生的條件就是信願持名,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然後持阿彌陀佛名號,定當往生。會通二經經意可知,若能深信極樂事理性相,進而懇切發願,求生西方極樂,快速成就佛道,即涵括了通途菩提心之本質內涵。何以故?眾生若能深信佛語,信阿彌陀佛無量功德及極樂世界清淨莊嚴無量功德,欣願求往,並願在阿彌陀佛大悲願力的加持下,真實實現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廣學無量法門,快速成就佛道,即與「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二誓願相應;觀己及一切眾生在六道輪迴之中,久遠劫以來,在生死煩惱林中受苦無窮無盡,故發願一切眾生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永斷一切煩惱,離一切苦,得究竟安樂,一生成佛,即與「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二誓願相應。是故,蕅益大師有云「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所以,念佛行人,信願真切,即是具足大乘菩提之心。只要信願念佛,必定往生極樂世界,決定圓滿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菩提宏願。
皈依佛菩薩,願生佛淨剎
觀相好已,復教請佛及諸菩薩,而作是言:「稽首如來、應、正等覺,並諸菩薩摩訶薩,願哀愍我,拔濟饒益。我今奉請,為滅眾罪;復將弟子,隨佛菩薩生佛國土。」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大唐三藏法師義淨譯《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
心離穢娑婆,自得淨妙國
如此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厭穢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故《妙宗》云: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是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不圓。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一取一捨,無非法界。故次信而明願也。(蕅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三界當厭棄,西方應欣祈
吾人現前一念心性,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現在無際。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謂無。應用千變萬化,而不可謂有。三世諸佛,一切眾生,從無二體。十方虛空,剎塵差別,皆吾心所現之相分耳。是故四種淨土,皆不在心外,乃名唯心。謂極樂不即唯心,則西方豈在心外,而吾心豈局東方者哉?
人謂:「諸有為法,皆如夢幻。」不知心性,不可喚作有為,不可喚作無為,因迷故即無為成有為,有三界輪迴因果,喻如夢幻泡影露電。若返迷歸悟,則又即有為成無為,如夢得醒,幻複本,泡歸水,影歸質,露不異濕性,電不異常光。今念佛求生淨土,正返迷歸悟,至圓至頓。概以夢幻掃之,可乎哉?
今人於夢幻妻子家緣,不能當下割捨。夢幻功名富貴,不能當下遠離。夢幻苦樂寒暑,不能當下覷破。乃至夢幻詩文、機鋒轉語,不能當下唾棄。獨於夢幻西方,則不求生,亦大惑矣!夫依對待而論,娑婆活計,添夢者也;求生淨土,醒夢者也,不可不求生也。依絕待而論,惑業感於三界,惡夢也;念佛生於淨土,好夢也,亦不可不求生也。
惑者又曰:當下即是淨土,何必西方?
問曰:當下即飽暖,何必吃飯穿衣?當下即富貴,何必貨殖科甲?當下是學問,何必讀書?當下是帝京,何必北上?既世間法毫不可廢,何獨於出世法而廢之?苟深思此理,淨土之生,萬牛莫挽矣。天如大祖師云:「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釋迦復起,不易斯言。(蕅益大師《靈峰宗論卷二之四·示謝在之》)
信願是良導,眾行往生保
信願如目,眾行如足。信願如牛,眾行如車。信願如棋之有眼,眾行如棋之有子。故信願行三,雖缺一不可,而尤以信願為主為導也。蓋信願既專,凡種種諸善,皆淨土資糧。縱萬不幸,誤作諸惡,誠心懺悔,斷相續心,亦足為往生妙行。苟無信願,則戒感人天,定感色無色界,慧克二乘權果而已。(蕅益大師《靈峰宗論卷二之五·示閔周埏》)
世情應輕淡,穩登生西船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此事只問心,不必問知識也。知識亦勸淡世情,輕活計,專修出要耳。(蕅益大師《靈峰宗論卷二之四·示朗然》)
回願堪往生,無願難為功
問:五逆可以往生,佛何不能滅定業邪?又造業人,若借此自寬,寧不入地獄如箭射耶?
答:千年暗室,一燈能破。懺力既殷,業便無定。若頑愚迷津,得船不上,牽裳作筏,抱石為舟,既無回轉之力,是真定業難逃矣。
問:《涅槃》法師,以未誦《彌陀經》,不得往生。《法華》云,聞此經,如說修行,命終生安樂世界。何不同耶?
答:淨土一門,願為前導,未誦《彌陀》,即平日願樂不深。若《法華》所云,是世尊直以《妙經》為蓮邦左券,勸願明矣。《法華》即是《彌陀》,《妙經》勸願,即是《彌陀》勸願,即是《涅槃》勸願,亦即是一切諸經勸願,無不同也。(蕅益大師《靈峰宗論卷三之一·答卓左車彌陀疏鈔三十二問》)
深信願堅固,念佛生淨土
往生淨土,固貴久修。然其所重,在乎決定不易之志願耳。彼終身念佛,心常冀人天福報者,縱令精進,因其心願尚戀此娑婆,何得有生極樂之望乎。固知信願,實為吾人生西方大根據也。(《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智圓居士書》)
念佛當警覺,真信願應切
淨土法門,注重在信願。有不知者,或求人天福報,或求來生為僧,宏揚佛法,度脫眾生。此種心念,要丟得乾乾淨淨,若有一絲毫,便不能往生矣。往生,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不往生,縱一生二生不迷,決難永遠不迷。迷,則由有修持之福,而所造之業,為可懼耳。惡業既造,惡報自臨,求出三途,恐無其日。(《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復吳慧詒、羅慧澍居士書》)
彌陀力無邊,念彼滿眾願
念佛一法,如阿伽陀藥。梵語阿伽陀,華言普生,亦云總治。以普生總治一切病故。念佛一法,能除八萬四千煩惱,亦復如是。所以念佛法門,包羅萬象。一切諸法,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諸法,無不還歸此法界。以其為諸法總持,故得無法不備,無機不收也。佛唯欲眾生超凡入聖,了生脫死。然眾生根機不一,心願各別。或有眾生求福求壽求財求子等,只要心誠求之,有求必應。此雖是世間法,然接引下根,漸種善根,故亦滿願。若論佛之本意,唯欲眾生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仗佛慈力,臨終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便出三界輪迴之苦。從茲漸進,以致成佛。方為念佛究竟實義。(《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淨業社開示法語》)
三、導念佛行
往生淨土信願行三資糧中,行為真信切願之落實處,也是信願的真實表達處。臨終之人當以專念阿彌陀佛名號迴向往生為正行,以往昔諸善迴向往生為助行。正助雙行,並行不悖,迴向發願,決定往生。
稱念佛名號,十念功德超
既教請已,復令病人稱彼佛名,十念成就。(大唐三藏法師義淨譯《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
佛願號度眾,聞生彼剎中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趙宋西域沙門法賢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佛國願樂生,信喜一念成
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卷下)
隨力持佛名,聖眾圍繞迎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
彌陀光無量,恆攝眾生往
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欲生極樂宮,念佛當勇猛
佛言:菩薩於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佛言:專念故得往生。(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佛說般舟三昧經》)
觀想三聖尊,必至涅槃城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見像坐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諸天寶幔,彌覆其上,眾寶羅網,滿虛空中。見如此事,極令明瞭,如觀掌中。見此事已,復當更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如前蓮華,等無有異。復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左華座,亦作金色,如前無異。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諸寶樹。一一樹下,亦有三蓮華。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遍滿彼國。此想成時,行者當聞水流光明,及諸寶樹,鳧雁鴛鴦,皆說妙法。出定入定,恆聞妙法。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捨,令與修多羅合。若不合者,名為妄想;若與合者,名為粗想見極樂世界。是為像想,名第八觀。作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此想成已,次當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阿難當知!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眼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作此觀者,捨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是故智者,應當繫心,諦觀無量壽佛。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瞭。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授記。是為遍觀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無量壽佛了了分明已,次亦應觀觀世音菩薩。此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頂有肉髻,項有圓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薩,無量諸天,以為侍者。舉身光中,五道眾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現。頂上毗楞伽摩尼寶以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觀世音菩薩,面如閻浮檀金色。眉間毫相,備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一一化佛,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變現自在,滿十方世界。臂如紅蓮華色,有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為瓔珞,其瓔珞中,普現一切諸莊嚴事。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猶如印文;一一畫,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眾生。舉足時,足下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台;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華,布散一切,莫不彌滿。其餘身相,眾好具足,如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是為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名第十觀。佛告阿難:若欲觀觀世音菩薩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不遇諸禍,淨除業障,除無數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薩,但聞其名,獲無量福,何況諦觀。若有欲觀觀世音菩薩者,先觀頂上肉髻,次觀天冠。其餘眾相,亦次第觀之,悉令明瞭,如觀掌中。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次觀大勢至菩薩。此菩薩身量大小,亦如觀世音。圓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此菩薩天冠,有五百寶華;一一寶華,有五百寶台;一一台中,十方諸佛淨妙國土廣長之相,皆於中現。頂上肉髻,如缽頭摩華。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餘諸身相,如觀世音,等無有異。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當地動處,有五百億寶華;一一寶華,莊嚴高顯,如極樂世界。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從下方金光佛剎,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於其中間,無量塵數分身無量壽佛,分身觀世音、大勢至,皆悉雲集極樂國土,畟塞空中,坐蓮華座;演說妙法,度苦眾生。作此觀者,名為觀見大勢至菩薩,是為觀大勢至色身相。觀此菩薩者,名第十一觀,除無數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觀者,不處胞胎,常游諸佛淨妙國土。此觀成已,名為具足觀觀世音大勢至。
見此事時,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與十二部經合。若出定之時,憶持不失。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為普觀想,名第十二觀。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華,如上所說。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於一切處身同。眾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是為雜想觀,名第十三觀。(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善行皆迴向,往生福資糧
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圓發三種心,願生得上品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誦經修念戒,願生享四德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解義信因果,願生經宿出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讚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寶華,經宿則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台,禮佛合掌,讚歎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行,遍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受記。是名上品中生者。(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大乘無上心,願生金蓮引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讚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瞭,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持戒無過患,生得羅漢道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台,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持戒一日夜,願生寶蓮接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讚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華既敷已,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孝慈聞佛願,生西見聖顏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七日已,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聞經除重罪,稱佛寶蓮隨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讚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當華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聞信彌陀德,火滅華迎接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經於六劫,蓮華乃敷。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逆惡愚癡人,十念得往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念佛菩薩名,滅罪受佛命
爾時阿難,即從座起,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此法之要,當云何受持?佛告阿難: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汝當受持,無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分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佛說此語時,尊者目犍連、尊者阿難及韋提希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十念力猛利,即得往生益
稱無量壽佛至於十念者,善心相續至於十念,或一念成就,即得往生;以念佛除滅罪障故,即以念佛為勝緣也。若不如此者,云何得往生也。問:云何行者以少時心力,而能勝於終身造惡耶?大論有此責。是心雖少時,而力猛利;如垂死之人必知不免,諦心決斷勝百年願力。是心名為大心,以捨身事急故。如人入陣不惜身命,名為健人也。(智者大師《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定善兩門益,專稱佛號急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
念佛光照攝,親近增上緣
問曰:備修眾行,但能迴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有三義:一明親緣。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二明近緣。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三明增上緣。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系,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校也。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讚念佛功能: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恆沙諸佛證誠不虛也;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
【按】佛之本意乃欲令眾生念阿彌陀佛名號,願求往生。所謂:釋迦彌陀慈父尊,普願一切諸眾生,何時聽聞彌陀名,皆應生起深信願,專念阿彌陀佛名,至心迴向極樂國。藉此感應彌陀願,佛之本願顯威神。一聲佛號一光明,光照念佛眾有情。緣了臨欲命終時,即刻往生到蓮池。
輪迴無量苦,念佛見慈父
(釋慈慜和上《般舟讚》,依《般舟三昧經》,大會時及亡者處誦。)
般舟三昧樂(願往生),專心念佛見彌陀(無量樂)。
普勸迴心生淨土(願往生),迴心念佛即同生(無量樂)。
曠劫已來流浪久(願往生),隨緣六道受輪迴(無量樂)。
不遇往生善知識(願往生),誰能相勸得回歸(無量樂)。
憶受天堂暫時樂(願往生),福盡臨終現五衰(無量樂)。
憶受人中胎藏苦(願往生),四蛇六賊競相催(無量樂)。
憶受修羅餓鬼道(願往生),饑虛斗諍苦難裁(無量樂)。
憶受畜生相食啖(願往生),刀光捨命復牽犁(無量樂)。
憶受地獄長時苦(願往生),業風吹去不知回(無量樂)。
或上刀山攀劍樹(願往生),皮膚骨肉變成灰(無量樂)。
或入鑊湯爐炭火(願往生),騰波猛焰劇天雷(無量樂)。
借問何緣受此苦(願往生),貪魚愛肉業相隨(無量樂)。
鎔銅灌口犁耕舌(願往生),飲酒妄語受其災(無量樂)。
或臥鐵床抱銅柱(願往生),總為邪淫顛倒來(無量樂)。
或墮阿鼻大地獄(願往生),經劫長年眼不開(無量樂)。
上火下火通交過(願往生),刀輪鐵杵自飛來(無量樂)。
銅狗嚙心並啖血(願往生),鐵烏啄眼復穿腮(無量樂)。
今日道場諸眾等(願往生),恆沙曠劫總經來(無量樂)。
度此人身難值遇(願往生),喻若優曇華始開(無量樂)。
正值稀聞淨土教(願往生),正值念佛法門開(無量樂)。
正值彌陀弘誓喚(願往生),正值大眾信心回(無量樂)。
正值今日依經讚(願往生),正值結契上華台(無量樂)。
正值道場無魔事(願往生),正值無病總能來(無量樂)。
正值一日七日功成就(願往生),四十八願要相攜(無量樂)。
普勸道場同行者(願往生),努力迴心歸去來(無量樂)。
借問家鄉何處是(願往生),極樂池中七寶台(無量樂)。
彼佛因中立弘誓(願往生),聞名念我總迎來(無量樂)。
不簡貧窮將富貴(願往生),不簡下知與高才(無量樂)。
不簡無非淨土業(願往生),不簡外道闡提人(無量樂)。
不簡長時修苦行(願往生),不簡今日始生心(無量樂)。
不簡多聞持淨戒(願往生),不簡破戒罪根深(無量樂)。
但使迴心多念佛(願往生),能令瓦礫變成金(無量樂)。
寄語現前諸大眾(願往生),同緣去者早相尋(無量樂)。
借問相尋何處去(願往生),報道彌陀淨土中(無量樂)。
借問何緣得生彼(願往生),報道念佛自成功(無量樂)。
借問今生多罪障(願往生),如何淨土肯相容(無量樂)。
報道稱名罪消滅(願往生),喻若明燈入暗中(無量樂)。
借問凡夫得生不(願往生),如何一念暗中明(無量樂)。
報道除疑專念佛(願往生),臨終寶座定來迎(無量樂)。
(法照大師《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
火現悔得生,戒慧修有功
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況戒慧熏修,聖行道力,功不唐捐矣。(蓮池大師輯《往生集·智者大師)
心本不生死,念佛煉金身
心本不生,緣合而生。心本不死,緣散而死。似有生死,原無去來。於斯會得,生順死安,常寂常照。如或未能,便當全身放下,密密持念一句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假使諸緣未盡,壽命未終,倍應念佛,有大利益。古雲,念佛法門,此是金仙氏之長生也。(蓮池大師《雲棲淨土匯語·答湖州董潯陽宗伯》)
當專誠念佛,歸家見彌陀
畏死者,以未悟本來無生故也。本自無生,焉得有死,何畏之有。然無生未易卒悟。今唯當專誠念佛,久久念至一心不亂,必得開悟。就令不悟,而一生念力,臨終自知死去必生淨土,則如流落他鄉,得歸故里。阿彌陀佛垂手接引往生,歡喜無量,何畏之有。(蓮池大師《雲棲淨土匯語·答蘇州袁心遠居士廣綬》)
為惡急悟醒,真求淨土勤
又一人問:有人一生精勤念佛,臨終一念退悔,遂不得生;有人一生積惡,臨終發心念佛,遂得往生。則善者何為反受虧,而惡者何為反得利也?
噫!積惡而臨終正念者,千萬人中之一人耳。苟非宿世善根,臨終痛苦逼迫,昏迷瞀亂,何由而能發起正念乎?
善人臨終退悔,亦千萬人中之一人耳。即有之,必其一生念佛悠悠之徒,非所謂精勤者。精則心無雜亂,勤則心無間歇,何由而生退悔乎?
是則為惡者,急宜修省,毋妄想臨終有此僥倖。真心求淨土者,但益自精勤,勿憂臨終之退悔也。(蓮池大師《雲棲淨土匯語·三難淨土》)
信願持名心,了義圓頓成
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然諸經示淨土行,萬別千差。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淨土。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故云: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妙果。舉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其四種淨土之相,詳在《妙宗鈔》,及《梵網玄義》,茲不具述。俟後釋依正文中,當略示耳。(蕅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念佛信勿替,離濁生淨域
吾人從無始來,直至盡未來際,決無不起念時。縱心慮灰凝,入無想定,仍墮八萬四千枯槁亂想。但念地獄則地獄界人,念餓鬼則餓鬼界人,乃至念佛則為佛界人耳。此理至明,故《宗鏡》云「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若更問「念佛是誰」,頭上安頭,騎驢覓驢,明眼為之噴飯。而近代無知狂悖之徒,反以話頭為奇特,名號為尋常,棄如意珠王,競取瓦礫,可哀矣!
晟溪諸善友,獨能結社念佛,盡一日中,出聲一炷香,默持一炷香,循環無間,必以一心不亂為期。此簡巧之行,須深信勿疑,久久勿替,自當圓超五濁,圓淨四土。更莫向含元殿裡問長安也。(蕅益大師《靈峰宗論卷二之五·示念佛社》)
念佛乘慈舟,易橫超三界
出三界火宅,有橫豎兩途。以自力斷惑超生死者,名豎出三界,事難功漸。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橫超三界,事易功頓。遠祖云:「功高易進,念佛為先。」經云:「末世億億人修行,罕一成道,唯依念佛可得度脫。」如趁船渡海,不勞功力。夫能篤信西方捷徑,至誠發願,一心念佛求往生者,真大丈夫矣。倘信不真,願不切,行不力,佛雖大慈為舟,如眾生不肯登舟何哉。(蕅益大師《靈峰宗論卷二之四·示明西》)
佛說法隨機,念佛三根被
娑婆為極苦之邦,固屬客途旅舍。安養為極樂之域,原是本有家鄉。但由眾生迷而未悟,遂以齷齪旅舍為家鄉,而不知有祖父所建至極清淨安隱之住處也。由茲起貪瞋癡,造殺盜淫,輪迴於六道之中,沉溺於三途之內,從劫至劫,莫由得出。大覺世尊,愍而哀之,示生世間,隨機說法。俾諸眾生,返迷歸悟,就路還家。由眾生根機不一,致如來所說各殊。然此諸法,皆仗自力,唯最上上根,即生可以了辦。若下焉者,或二生三生始了。其久經長劫不能了辦者,居其多數。如來普度眾生之心,郁而未暢。於是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俾上聖下凡,同於現生,出此娑婆,登彼安養。聖則速成佛道,凡則漸證菩提。普度孤露無依之眾生,大暢如來出世之本懷。上之文殊、普賢、馬鳴、龍樹,下之五逆十惡、極重罪人,皆為此法所攝之機。吾人上不能如文殊等,下未至於逆惡等,可不奮發大志,以期橫超三界乎。
溯自大教東來,雖有禪、教、律、密、淨之門庭不同,而無一不以往生淨土為歸宿者。天台山,為智者大師道場,大師以五時八教,判釋如來一代時教,又復注重於淨土一門。雖未見《華嚴》末後歸宗之文,其立法固暗與之合,足見佛祖原是一個鼻孔。(《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天台山國清寺創建養老養病助念三堂碑記》)
行化隨己力,往生功難名
凡念佛之人,務必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信願堅決,求生西方。以此自行,復以化他。俾內而家庭眷屬,外而鄉黨親友,同修此法,同求往生。其為功德,何能名焉。(《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海門汲浜鎮助念往生社緣起》)
不求人天報,往生最重要
劉漢雲君,可謂宿有善根。然既信佛法多年,固當早已茹素,何待年至花甲,方才發心乎。是知俗習之不易轉移也,今則竟轉之,亦可謂有勇毅力者。彼既常看《文鈔》,其修持方法,固已明白於心。所最要者,當決定求到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欲生西方,平日當致力於深信、切願、志誠念佛。欣淨土之淨妙,厭娑婆之濁惡。自行如是,化人亦然。不可有一念求來生得人天福報之心,則便可與佛感應道交,決定可以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超凡入聖,了生脫死矣。(《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復楊慧昌居士書二》)
念佛修眾善,往生功德滿
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即教我之師,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殺(當吃長素,或吃花素。即未斷葷,切勿親殺),修十善業(即身不行殺生、偷盜、邪淫之事。口不說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之話。心不起貪慾、瞋恚、愚癡之念)。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恪盡己分。不計他對我之盡分與否,我總要盡我之分。能於家庭,及與社會,盡誼盡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雖常念佛,心不依道,或於父母、兄弟、妻室、兒女、朋友、鄉黨,不能盡分,則心與佛背,便難往生。以自心發生障礙,佛亦無由垂慈接引也。又須勸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兒女、鄉黨、親友,同皆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南無觀世音菩薩(每日若念一萬佛,即念五千觀音,多少照此加減)。以此事利益甚大,忍令生我之人,及我之眷屬,並與親友,不蒙此益乎。況且現在是一個大患難世道。災禍之來,無法可設。若能常念佛及觀音,決定蒙佛慈庇,逢凶化吉。即無災難,亦得業消智朗,障盡福隆。況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迴向往生,必滿所願。(《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一函遍復》)
法成住壞空,念佛見主公
今為取法名為德超。謂以一心念佛,以期超出三界,直登九蓮也。此信雖為汝說,然陳王二人,亦當如此教其眷屬,以免自己臨終誤事。亦當令彼各皆看之,光無暇另寫。陳明鏡法名德明。謂能一心念佛,自可明其明德也。王士林法名德林。林,眾也,君也(出《爾雅》)。君即主義,能以信願念佛為主,以利大眾,則功德大而人各景從也。今為二人各寄《文鈔》、《嘉言錄》一部,並《飭終津梁》各一本,祈為轉交。不滿包,則以《一函遍復》湊足分兩,此一篇,實為大有關係於現在時世之文。若能依而行之,其利益當自知之,固不待述說也。國運危岌,天災人禍,相繼降作,不於此書求出生死,則為自負。白居易云:餘年七十一,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彌陀。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假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又作甚麼,不達又如何。普願法界眾,同念阿彌陀。(《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複方耀廷居士書二》)
迴向諸善根,往生最殊勝
凡誦經、持咒、禮拜、懺悔,及救災、濟貧,種種慈善功德,皆須迴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一有此心,便無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則業愈大,再一來生,難免墮於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中。若欲再復人身,再遇淨土即生了脫之法門,難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為人現生了生死的。若求來生人天福報,即是違背佛教。如將一顆舉世無價之寶珠,換取一根糖吃,豈不可惜。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來生人天福報,與此無異。(《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一函遍復》)
念佛不求悟,往生享真福
念佛之人,不可涉於禪家參究一路。以參究者,均不注重於信願求生。縱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的是誰,以求開悟而已。若生西方,無有不開悟者。若開悟而惑業淨盡,則可了生死。若惑業未盡,則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無有信願,則不能仗佛力了生死。自力佛力,兩皆無靠,欲出輪迴,其可得乎。須知法身菩薩,未成佛前,皆須仗佛威力。何況業力凡夫,侈談自力,不仗佛力。其語雖高超,其行實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淵之別,願同人悉體此義。(《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一函遍復》)
若人求勝功,諸事念佛統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還壽生、寄庫等佛事。以還壽生,不出佛經,係後人偽造。寄庫,是願死後做鬼,預先置辦做鬼的用度。既有願做鬼的心,便難往生。如其未作,則勿作。如其已作,當稟明於佛,弟子某,唯求往生,前所作寄庫之冥資,通以賑濟孤魂,方可不為往生之障。凡《壽生》、《血盆》、《太陽》、《太陰》、《眼光》、《灶王》、《胎骨》、《分珠》、《妙沙》等經,皆是妄人偽造,切不可念。愚人不知念大乘經(即《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心經》、《金剛》、《藥師》、《法華》、《楞嚴》、《華嚴》、《普賢行願品》等經),偏信此種瞎造之偽經。必須要還壽生、破地獄、破血湖,方可安心。有明理人,為說是偽,亦不肯信。須知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當以還壽生、破地獄、破血湖之錢,請有正念之僧念佛,則利益大矣。(《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一函遍復》)
通經命未定,念佛了生死
須知大通經教者,未必即生能了生死。欲即生了生死,當注重於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也。(《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一函遍復》)
孝慈信願真,往生菩提成
噫!若居士者,可謂宿根深厚,見地高超,言行相應,內外一如。據數年來之修持,及平素之信願,臨終之景象,殆中品上生者乎。以孝養父母,行世仁慈,具真信願,攝心淨念故也。然一得往生,當必地登不退,忍證無生,漸次修習,以至圓滿菩提而後已,又何歉憾乎哉。(《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四·沙健庵居士往生記》)
善根迴向西,往生不稀奇
祈各各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庶可不愧為佛弟子,現生便可超凡入聖,了生脫死矣。祈與諸位說之為幸。《一函遍復》,關係甚大,一切人均當依之而行,則利益大矣。(《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復念佛會諸居士書》)
念佛深信願,臨終瑞相顯
若上海何王氏者,本一無知無識之婦女耳。自二十九歲,得聞淨土法門,遂皈依三寶,吃素念佛。深厭娑婆濁惡,決志求生西方。三十年來精進不懈,於今民國十七年,年五十九歲,至六月十九日,預知時至,囑咐家眷,吾於今夜十二句鐘歸西,汝等至時,當同聲念佛相助。切不可悲哀哭泣,以致壞我正念。因自行沐浴,著所制壽衣。先念《大悲咒》若干遍,次即專念阿彌陀佛聖號。至十一句鐘,闔家大小同聲助念南無阿彌陀佛。至十二句鐘,遂端坐念佛而逝。夫如此作略,雖古今學問功業蓋世者,亦不多見。況其下焉者乎。而何王氏以一無知無識之婦女,乃能於三十年精進修持,致臨終現如是相。足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及淨土法門,實為轉凡成聖之第一法門。願見聞者,同事修持。庶可不孤佛化,不負己靈也已。(《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善女人何王氏聖緣生西記》)
如來大悲心,勸信念佛門
孟子論大丈夫,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世間法尚如此,況求生淨土,超凡入聖之佛法乎。居士於貧病家累,概置弗顧,孜孜汲汲,唯佛是念,譏侮摧挫,百折不回。卒之預知時至,瑞相昭然,足為生西之據。如來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之淨土法門,真為末世眾生出苦之捷徑。但辦肯心,決不相賺,古人誠不我欺。(《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傅春浦居士生西記》)
念佛被三根,大願攝凡聖
老人嘗曰,末世眾生,障深根鈍,向上一著,不易湊泊。大悟尚難,何況實證。唯淨土一法,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聖下凡,皆當修持。良由此法,全攝果覺,以作因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即世相以達實相,以凡心而契佛心。所賴綿佛法,翼國政,感人心者,唯此一法耳。汝輩當恪遵之,毋或廢弛。庶可不負四恩,均資三有。(《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四·無著老人創建常明庵緣起碑記》)
法會功雖勝,念佛甚易成
現在的人,多多好奇,好鋪排張羅。如護國仁王法會、金光明法會、持楞嚴咒法會、大雲輪法會等。此種法會,功德利益,不可思議。但以今人財力單薄色力單薄,雖云舉行,難獲勝益,以非人人能行之事故也。若念佛念觀世音菩薩,則無有一人不能行者。故其利益,非一切法會所能比也。以念佛法門,三根普被,最為逗機。雖孩提之童,亦能為之。若念經只可少數人,不能人人皆念。四五年前,四川一通告寄來,言川中戰事不息,欲祈消滅,令一切人念《楞嚴咒》。要知《楞嚴咒》能諷誦者,千人之中,難得其一。且刊印許多令人佩帶,及貼於門首等。事頗煩瑣,所費又多。何如念佛,或念《大悲咒》,或念觀世音菩薩,較為直捷了當。故我見彼誦《楞嚴咒》的倡議,甚為好笑。以其徒事鋪張,無補實事故也。既然如此,則遠不及念佛利益。以一句阿彌陀佛,即佛所證之無上菩提覺道。吾人若能以此名號自熏。久而久之,即能與佛氣分相同。況此一句,無一人不能念。即或懶惰懈怠不肯念,聞大家念佛音聲,亦有利益。兩兩比較,故勝於念經多多矣。以念佛最極簡便。即不念佛者,聞佛音聲,一歷耳根,即種善根。由此一句佛號,灌入八識田中,將來遇緣即發。設使怨鬼惡病逼迫,念佛便能卻之。所以凡具信心念佛的人,應當以此普勸修持。不獨家人父子,應當勸導。即一切有緣之人,亦當如是勸導也。(《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淨業社開示法語》)
談玄數他寶,念佛合道妙
若唯務高深,談玄說妙,則如數他人寶,自無半錢分,畢竟自己受用不著。以業盡情空,方了生死。但能談說,有何利益。須知見思二惑,即是生死根本。不到業盡情空地位,何由得了生死。念佛則仗佛慈力,利益宏深。故清涼國師說,愚夫愚婦,顓蒙念佛,即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念佛法門,最合末法時機。(《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淨業社開示法語》)
學解諸法門,修持念佛功
善導和尚說,若論學解,一切法門,都應當學。若論修持,須擇契理契機者,方有實益。念佛一法,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最為契理契機。今人俱宜修持。(《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淨業社開示法語》)
念佛有多途,持名是徑路
然念佛法門,亦有多途。求其妥當,惟有持名。即如觀像、觀想,亦有流弊。以心地不明,觀法不知,或起魔事。若觀實相,則誰能徹契。是故念佛之人,不可務為高遠,當事實行也。(《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淨業社開示法語》)
念佛益極妙,眾生當明瞭
懿哉江母,初以孝翁姑,嚴教育,誦經念佛,以化其子。而味農居士,又特擴充母訓,精研佛學。能以淨土利益,預為勸諭。殆至臨終,多方助念。俾得承佛慈力,往生西方。可謂篤於事親,了無遺憾。然猶不以為足,又欲世之孝子慈孫,咸以此道成就其親。親在則婉為勸諭,令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四·江母郭太夫人西歸事略發隱》)
年高光陰殘,念佛功德滿
至於修持,當專主淨土。以汝年已將至古稀,來日無多。若欲廣讀大乘經論,則無此精神,無此智識,又復無此光陰。唯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一法,是為無上第一勝妙法門。當死盡偷心,一肩擔荷,決定可於現生,俯謝五濁,高登九品。又當發大慈悲心,為一切相識者,說此法門之利益。俾彼等同得修習,則自己功德,愈加廣大矣。然外面之人,尚應如是,況自己之夫人,與子媳、孫媳,忍令彼不蒙法利乎。一則可以慰汝夫人之老景,一則可以慰彼姑媳之淒涼。令彼亦由此以超凡入聖,了生脫死,則實為利人之功效。(《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復許熙唐居士書》)
生死如影隨,信願念佛對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乃如來普為一切上聖下凡,令其於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於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
信,則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願,則願速出離此苦世界,願速往生彼樂世界。
行,則至誠懇切,常念南無(音納莫)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無令暫忘。朝暮於佛前禮拜持誦,隨自身閑忙,立一課程。此外,則行住坐臥,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時當默念,不宜出聲。宜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難念。若衣冠不整齊,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潔淨處,均須默念。默念功德一樣,出聲於儀式不合。無論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有聲,而旁人不聞),心中默念,均須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如此,則心不外馳,妄想漸息,佛念漸純,功德最大。(《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一函遍復》)
往生非識定,只因信願行
往生不在識字不識字,只在有信願與無信願。有信願,決定往生,無信願,決不得往生。汝母經咒不能念,當勸令一心念佛。(《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復智樂居士書》)
餘門蟻上山,念佛順颺帆
古人云,餘門學道,如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揚於順水。《華嚴》一經,圓該諸法。究其歸宿,乃在迴向往生西方。諸大乘經,無不讚揚淨土。四經專明其致。西天,則文殊、普賢、馬鳴、龍樹等菩薩,自行化他,悉皆指歸淨土。東土,自遠公廬山結社以來,曇鸞、道綽、天台、善導等,代有聞人。良以佛懸知後世眾生,根器薄弱,特開念佛法門。故諸菩薩祖師極力提倡,以期一切眾生,同於現生了脫生死。語云,少實勝多虛,大巧不如拙。念佛法門,須以實行做去。故蓮池大師臨終囑大眾曰,願大家老實念佛。諸位果能老實念佛,則不負如來說此特別法門之大慈悲心矣。(《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淨業社開示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