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蓮宗助念法語大觀

2021/02/0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蓮宗助念法語大觀

蓮宗助念法語大觀

覺光居士 輯錄

死生乃人生一大事也。我等眾生,曠劫以來,虛生浪死,於三界夢宅中,無緣出離。即今生幸得人身,學佛修行,於生死關頭,憑自力亦難超拔。故我佛世尊,悲心宣說念佛往生淨土一法,欲令有緣眾生,信願稱名,仰蒙阿彌陀佛垂慈臨終接引,帶業往生極樂世界。如是方可長揖生死,了辦道業。

「蓮宗助念」,即是依據淨土教言而施設,意在幫助淨業行人於臨命終時,保持信願行之正念,安穩往生。此法自古迄今,歷代祖師大德,多有倡導。近年來,隨著蓮風大扇,臨終助念在中華大地蔚成風尚。作彌陀使,助人往生成佛,善莫大焉。

為使臨終助念謹依淨土思想,本寺委託淨土文化研究所編輯《蓮宗助念法語大觀》一書。本書根據淨土宗經典以及歷代祖師大德關於臨終助念的開示,集錄助念法語,提煉助念竅訣,旨在為淨業行人如法助念提供充分的理論依據和實用的參考資料。俾令諸助念同仁,一冊在手,有據可查,有法可依,依而行之,信心滿滿,勝券在握。餘披覽之,心生歡喜。於書付梓之際,略申數言,聊作隨喜讚歎雲耳。

乙未季秋釋大安譔於東林寺丈室

第一編 重病關懷

第二編 臨終開導

第三編 臨終念佛

第四編 亡後追薦

導 言

諸佛世尊出興於世,只為一大事因緣,即導引一切有情,覺悟「生」與「死」的本來面目,出離生死輪迴。佛教認為,有情眾生的「生」與「死」,只是生命在特定時空裡的「顯現」與「不顯現」的輪迴轉換而已。究竟而言,眾生從來都沒有「生」過,當然也沒有「死」過。所說的「生」與「死」,只不過是生命從一階段過渡到另一階段,從一時空轉換到另一時空,從一形態轉變成另一形態的過程而已。佛家把生命在流轉過程中,在特定時空中存在的狀態稱之為「中有」,也叫「中陰」。在這「生」與「死」的流轉過程中存在六種形態,佛家稱之為六中有。其中,在「生」時有處生中有、睡夢中有、禪定中有三種狀態;在「死」時有臨終中有、法性中有、投生中有三種狀態。佛門顯密一切教法,無非是要引導眾生,如何在這六種生命形態中,覺悟生命的本來面目,打破「生」與「死」的界限,出離「生」與「死」的輪轉,解脫「生」與「死」的束縛,讓生命得到真正的安樂與自由。

為令有情眾生超越生死輪迴,佛陀教化人們應斷惡行善、改往修來,清淨自我意識中的種種妄想,放下一切執著,明悟自身本具靈明不昧之真心,不生不滅之覺性,從而出離生死輪迴虛幻之苦,得涅槃真常之樂。

為了方便眾生了悟自心,照見覺性,眾生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應眾生不同根機,施設種種方便法門,開示佛之智慧正見,令不同根機之有情在各自不同的境界中得到相應的佛法利益,漸次悟入諸佛智慧大海,徹證一切眾生本具之佛性,平等之法身。

釋尊告訴我們,人身極其難得,生而為人,在一期有限的命光中,應積極尋求解脫。比如,若能依照佛陀所說「苦、集、滅、道」四聖諦漸次修行,斷見思惑證人我空,得阿羅漢果;若能依照佛說「十二因緣」之緣起法,悟生死緣,斷生死業,得辟支佛果;若能觀一切法,皆由緣起,無有自性,並以六度四攝,勇猛精進,行菩薩道,漸次斷除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直至無明惑盡,徹證法身,圓成佛果,獲得常樂我淨涅槃妙德。然而,五濁惡世之業力凡夫,要想通過自力修戒定慧,斷貪瞋癡,出離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何其之難!但幸運的是,佛陀了知末法眾生難以通過自力修行來斷惑證真,解決生死大事,所以特為我等末法眾生慈悲宣說念佛求生淨土一法,勸導眾生專念阿彌陀佛名號,仰靠阿彌陀佛大誓願力,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臨命終時蒙阿彌陀佛慈光攝受,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快速出離六道輪迴,越度生死苦海,直至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一切眾生,若以靈明不昧之覺醒心,深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廣大無邊,以及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功德莊嚴,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定得蒙阿彌陀佛慈悲接引,往生極樂,蓮華化生,證無生忍,見自性之無量光壽,圓成佛果。

但是,眾生因往昔善惡業力所牽引,善根福德各不同,故一生所遇善惡順逆種種境緣亦相差甚遠。有的平生遇善因緣,得聞念佛求生淨土一法,信受奉行,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早早預辦生死大事,可喜可賀。但更多人卻在一生之中,忙忙碌碌,以寶貴之人身,追名逐利,機關算盡,造種種惡,感無量苦;命終之後,墮三惡道,久劫沉淪,可悲可嘆。

所以,為了救拔超度那些生前造諸惡業、無緣修行,或修行不力即將墮落到三惡道的眾生,佛陀施設了臨終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之方訣,對他們展開慈悲徹底的救度,使他們在臨終危急時刻,蒙阿彌陀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離苦得樂,究竟成佛。

《蓮宗助念法語大觀》一書是依照淨土法門的思想理念,輯錄佛經及祖師相關語錄,以佛法無價珍寶,以淨業行人悲智之手,為臨終者奉上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信、願、行」三資糧,令臨終者安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至心願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命終之後,順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華化生,離苦得樂;華開見佛,證悟無生;永不退轉,一生成佛,喜獲常樂我淨涅槃妙果。

《蓮宗助念法語大觀》以建立臨終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信、願、行」三資糧為宗旨,由重病關懷、臨終開導、臨終念佛、亡後追薦等四編內容,組成一個結構完整、條理清晰、邏輯嚴密的助念理論體系,以便淨業行人參考使用。

伏願見聞《蓮宗助念法語大觀》者及一切如母有情,皆能信受念佛求生西方極樂淨土之妙法,同念「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臨終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安養蓮邦,齊證無為法性身。

南無阿彌陀佛!

第一編 重病關懷

一切眾生,生老病死,苦不堪言。身病心苦,身心不安。是故於人重病關懷期間,首先應及時看病,周全照顧,令身安樂。安身之後,當以佛法妙理,循循善誘,皈依三寶,定其亂心。身心安定之後,當勸念佛,命歸西方,神棲安養,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此為重病關懷之三要。

一、瞻病安身

臨終身心苦,慈心勤看護

若苾芻、苾芻尼,若鄔波索迦、鄔波斯迦,若見有人將欲命終,身心苦痛。應起慈心,拔濟饒益。教使香湯澡浴清淨,著新淨衣,安詳而坐,正念思惟。若病之人自無力者,餘人扶坐。又不能坐,但令病者右脅著地,合掌至心,面向西方。(大唐三藏法師義淨譯《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

註釋:苾芻:比丘。苾芻尼:比丘尼。鄔波索迦:優婆塞。鄔波斯迦:優婆夷。

身病多痛苦,佛誡應瞻顧

夫有待之形多諸嬰累,四大互反六府成病。若不假相提接,薄命則無所託。然則世情流變始終難一;健壯則親昵,病弱則損捨;鄙俗恆情未能忘此。故如來深鑒人物,知善未崇惡必相遵,故親看病。故律中佛言:汝曹不相看視,誰當應為。乃至世尊為病人洗除大小便已,掃治臥處,極令清淨敷衣臥之。便立制云:自今已去,應看病比丘,應作瞻病人,若有欲供養我者應供養病人。佛為極地之人,猶勵諸比丘,親自下接,況同法義重,如何相棄。(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瞻病送終篇第二十六》)

病者居淨處,布壇令觀佛

當病者前,取一淨處,唯用牛糞香泥塗地,隨心大小。方角為壇,以華布地,燒眾名香,四角燃燈。於其壇內懸一彩像,令彼病人心心相續,觀其相好,了了分明,使發菩提心。(大唐三藏法師義淨譯《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

處所令莊嚴,遠離生貪緣

《僧祇》:若大德病,應在露現處上好房中,擬道俗問訊生善,燒香塗地,供待人客。《十誦》:病人與中房舍臥具,令得容受看病者。若依《中國本傳》云:祇桓西北角日光沒處為無常院,若有病者,安置在中。以凡生貪染,見本房內衣缽眾具,多生戀著,無心厭背,故制令至別處。堂號無常,來者極多,還反一二,即事而求,專心念法。其堂中置一立像,金薄塗之,面向西方,其像右手舉,左手中系一五彩幡,腳垂曳地。當安病者在像之後,左手執幡腳,作從佛往淨剎之意。瞻病者燒香散華莊嚴。(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瞻病送終篇第二十六》)

為斷戀物情,移室離貪境

必須別處安置。故《五百問》云:昔有比丘,念著銅缽,死作餓鬼。僧分物時,便來求缽。其身絕大,猶如黑雲。有得道者,以缽還之。既得,便舌舐,放地而去。諸比丘取之,絕臭,更鑄作器,猶臭,不可用。又有比丘,愛衣而死,作化生蛇等。如前說,故須移處為要。(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瞻病送終篇第二十六》)

生活便利事,盡心勤照顧

《四分》:若病人不能至大小行處,當近處鑿坑安大小便。若不能者,屋中安便器。不離床者,聽穿床作孔,便器著下。不得唾吐污地等。(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瞻病送終篇第二十六》)

病重難做主,佛所恆守護

病者乃至若有屎尿吐唾,隨有除之,亦無有罪。《傳》云:原佛垂忍土,為接群生,意在拔除煩惱,不唯糞除為惡。如諸天見人間臭穢,猶人之見屏廁,臭氣難言尚不以為惡,恆來衛護。何況佛德,而有愛憎?但有歸投者,無不拔濟。乃至為病者隨機說法。命終恆在佛所,不得移之。(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瞻病送終篇第二十六》)

醫藥當供給,貿易或乞與

若病人衣缽外,有醫藥直者,取之供給。無者,眾僧應與。若僧無者,彼有貴價衣缽,當貿賤者,供給病者。若病人惜衣缽者,應白僧言:此病人不知無常,慳惜衣缽,不肯貿易。白僧已,軟語說法,使得開解,然後為貿。若復無者,應外乞與之。(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瞻病送終篇第二十六》)

看病應了知,九法致橫死

《僧祇》:病人有九法成就必橫死。一、知非饒益食貪食;二、不知籌量;三、內食未消而食;四、食未消而摘吐;五、已消應出而強持;六、食不隨病;七、隨病食而不籌量;八、懈怠;九、無慧。(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瞻病送終篇第二十六》)

病人飲食藥,應先準備好

《五分》:每到行粥時應問,別有病人粥不。若無,應先與病人,然後行與僧也。(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瞻病送終篇第二十六》)

看病施安樂,施命大功德

問:供養病者,等佛何耶?

答:謂悲心看病,拔苦與樂,慈行同佛故也。又《論》云:隨順我語,名供養佛。《僧祇》:二人為伴往看佛,一伴遇病,便捨來詣佛所,具述因緣。佛種種呵責已,還令看病等。又云:有病人,得隨病藥食,看守則差,不者則死;是故應好看,務令如法安隱,即為施命,得大功德,諸佛讚歎。(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瞻病送終篇第二十六》)

看病消好食,當捨業瞻視

若僧中取好食,與看病人。又不得愛惜自業,而不瞻視。(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瞻病送終篇第二十六》)

佛制應看病,應具五德行

《僧祇律》云:有比丘久病,佛因見之,躬與阿難為其洗身及衣,又為說法。問云:汝曾看病否?答:不曾。佛言:汝既不看,誰當看汝。佛乃制戒,自今以後,令諸弟子,應看病比丘,若欲供養我,應供養病人。故說瞻病有五德也。

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謂供給病人飲食所須,當看其可食者,則與之;不可食者,則不與也。

二、不惡賤病人大小便利唾吐:謂若看病人所有大小便利唾吐臭穢,但盡心親近為其洗滌,無起惡賤之心也。

三、有慈愍心不為衣食:謂或有病比丘死,佛令常視病者受其衣物,時有略曾瞻病者亦取衣物,佛言不應如是。故看病人但當以慈愍為心,不可為衣食也。

四、能經理湯藥物等:謂病人若喜服藥及別所須,當如實語之,應服與服,不應服則不與也。

五、能為病人說法:謂看病之人,當為說法,能令病者歡喜,亦令自己善法有所增益也。(《瞻病五德》出《四分律》,《大明三藏法數卷第十七》)

重病專念佛,臨終助念佛

重病入堂,便應付託後事,放下萬緣,一心念佛。又看重病,須二三人輪時,晝夜不離,凡出坡等亦免。若將臨終,即白客堂。知客即派數人念佛送終,並依藏中《無常經·臨終方訣》辦。(儀潤源洪禪師《百丈清規證義記·省行堂規》)

三堂眾所依,臨終助念易

尚有三堂,力未暇及。一曰養老,以諸方名德,本寺耆舊,年老息心,專辦己事,不有專堂,何資淨業。二曰養病,十方僧侶,孤孑一身,既來依止,即是同胞,一有疾病,不能隨眾,移此將息,以期速愈。如或世壽將盡,則移之助念堂中。三曰助念,凡病重臨終之人,移歸此堂,常住即派人輪班助念。住持、班首,當為開導,令其通身放下,一心念佛。面前當供接引佛像,令其心念口念,耳聽目睹,除佛之外,一無所念。庶可正念昭彰,隨佛往生。此出家修行,叢林宏法,至極緊要之一件大事。為住持執事者,當視人之老病死,為己之老病死,必使各得其所,決不肯含糊了事。則現在之道德日尊,往生之蓮品更勝矣。況古人建立叢林,原為老病而設。亦令濟濟僧倫,有所依止,莘莘學子,有所參承。人誰無老,人誰無病,人誰無死。若不特開一堂,則老者病者,身心難安。身心不安,則於念佛求生,適成障礙。此特立養老、養病二堂之所以也。(《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天台山國清寺創建養老養病助念三堂碑記》)

印經功無邊,增福消罪愆

汝母發願寄款交光隨意作功德,及助印蕪鈔。依光鄙見,做功德當以開人智識為最。擬以此款任印《觀音頌》,普遍施送於遠近,俾一切人同知觀音大士,為法界眾生之恃怙。隨類現身,尋聲救苦,兼以輔弼彌陀,接引眾生。況乎現今世人,日在患難中,無法防護。倘人人見此書,知大士之恩德,無不欲仗其威力以免災禍。既發信仰依賴大士之心,自然心存慈善,改往修來,以期不與大士相背而得蒙其覆庇護祐也。世之不治,由於人心險惡,倘人能仰慕大士之慈悲,自可日臻善域,是故此書流通,其利無窮,比較別種暫時之益者,實相去天淵。且以此增汝母福慧,消汝母罪愆,必能生獲安樂,沒歸蓮邦。至於蕪鈔,則見之發心修善念佛者甚多,茲不具書。(《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復周孟由昆弟書》)

高年當念佛,祈生極樂國

佛七亦是求佛接引。若世壽未盡,亦必能速愈。汝等欲減己壽而增父壽,光不為然。何以故?當此高年,又經亂世,後來之事,不知如何。固宜祈親速生西方,以免後來或不如現在,則更難助念矣。(《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復開生、寧生昆季書一》)

懺悔舊過緣,建殿贖前愆

至秋,左腋患癰,繼以咳血,入冬益甚,中西醫均無效,得無以修持力,轉重報後報,為輕報現報,以了宿業乎。至臘月十一,遂臥床不起,乃將生平著作,付門人項本源、黃文浚,略囑咐家事。頗悔從前改廣福寺為議會,遷移佛像,有讚成之過,命其子進,出三千金,於東門廣慧庵,改建佛殿,以贖前愆。(《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四·沙健庵居士往生記》)

護生福無邊,素食供親眷

宜吃長素,切勿以血肉供親為行孝也。此係不知佛法人之迷信。吾人既知食彼之肉,將來亦當以身命還,則此之行孝,直是令親生生世世受人屠宰也。此孝,乃害親於生生世世之孝,可不哀哉。(《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復智樂居士書》)

念誦功具得,殺生罪難赦

兒女為母念誦,其功德母亦具得,而兒女自己亦具得。如以香奉親,自己亦聞其香,比不奉親,唯為己聞者無異。反是則為親殺生,自己具得殺報,親亦得殺報,如一人殺人,則罪歸本人,受人所使,並二人同意共殺,則二人同得殺人之罪矣。惜世人不知此義,每每以行孝而陷親與己於惡道,而不能出,可不哀哉。(《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章緣淨居士書三》)

有病當念佛,忌求神殺生

世人有病,及有危險災難等,不知念佛修善,妄欲祈求鬼神,遂致殺害生命,業上加業,實為可憐。人生世間,凡有境緣,多由宿業,既有病苦,念佛修善,懺悔宿業,業消則病癒,彼鬼神自己尚在業海之中,何能令人消業。即有大威力之正神,其威力若比佛菩薩之威力,直同螢火之比日光。佛弟子不向佛菩薩祈禱,向鬼神祈禱,即為邪見,即為違背佛教,不可不知。(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復周孟由昆弟書》)

淨水顯神力,消業正念提

今附大悲香灰少許,沖水澄清服之。縱死服之,亦能神識清明,正念往生。若不至死,則可速愈。(《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復開生、寧生昆季書一》)

神識不清,吃大悲水後,神識便清。可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眾生心力亦不可思議(即汝等誠心)。吳澤南之母臨終,舌硬不動。澤南以大悲水點於舌上,頃刻舌軟而能念佛。一向聲極小,此時連念三大聲佛而去。(《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復開生、寧生昆季書二》)

孫君之病,令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向太平寺德森法師討大悲米沖服,果至誠,必可即愈。吳澤南之母將終,往太平寺請僧助念,德師贈大悲米。至家則舌僵不能說話,急衝水向舌點之,則會說話。隨眾念佛,臨去大聲念三聲,遂逝。此米乃以大悲咒加持上萬遍者。(《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邵慧圓居士書五》)

凡臨終人,神識昏亂,若服大悲水,或香灰水、大悲米水,均可神識清明。若又有人助念,決定念佛而逝。一二年來,已有三人如是者。(《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張覺明女居士書九》)

二、說法定心

三界三途苦,歸依佛受樂

復為廣說三界難居,三途苦難非所生處,唯佛菩提是真歸仗。以歸依故,必生十方諸佛剎土,與菩薩居,受微妙樂。(大唐三藏法師義淨譯《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

三歸戒德巍,懺悔即滅罪

與受三歸,廣大懺悔。懺悔畢已,復為病人受菩薩戒。若病人困不能言者,餘人代受及懺悔等。除不至心,然亦罪滅得菩薩戒。(大唐三藏法師義淨譯《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

善說四聖諦,因緣苦空體

又為其說四諦因果、十二因緣無明老死、苦空等觀。(大唐三藏法師義淨譯《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

病重心識迷,觀佛念佛急

《十誦律》云:應隨時到病者,為說法,是道非道,發其智慧;或隨他先習而讚歎之,令生歡喜(《南山鈔》有文)。以臨終時,妄業競集,多無立志。此是一期善惡升沉天隔。應以經卷,手示題目;又將佛像,對面觀矚;常說法語念佛,慎勿傳於世事。(釋道誠《釋氏要覽》)

勝行各有異,讚歎隨其機

四、說法勸善者。《十誦》:應隨時到病者所,為說深法,是道非道,發其智慧。先所習學或阿練若、誦經、持律、法師、阿毗曇、佐助眾事,隨其解行而讚歎之。

若阿練若者,當軟語泛話訖,告云:大德,今者病篤如此,唯當善念,不畏惡道。何者?自病已前,行頭陀大行,佛弟子中唯有迦葉,世尊在眾常讚歎之,乃至捨座捨衣佛親為也,以行勝行聖人共遵。大德行紹聖蹤,必生善處,何憂死至,但恐失念,妄緣俗有,此是幻法,更勿思之。

若誦經者,告云:大德常誦某經以為正業,實為勝行,凡聖同欽。鸚鵡聞四諦,尚七反生天後得道跡。《大品》有《經耳品》,《涅槃》常住二字,尚聞不生惡道。況復依教廣誦,無謬濫過,何能墜陷?必生善處等。

若持律者,云:大德護持禁戒順佛正言,能於像末載隆三寶,正法久住由大德一人。今者疾患綿久,恐將後世。人誰不死,但恐無善。大德以善法自持兼攝他人,諸佛自讚豈唯言議。但當專志佛法,餘無妄緣。

若法師者,云:由大德說法教化,令諸眾生,識知三寶四諦。開其盲眼,破其心病,光顯佛法使道俗生信,能令作佛,又使正法久流,實大德之力。

若禪師者,云:佛法貴如說行,不貴多說多誦。又云:不以口之所言而得清淨,如說行者乃是佛法。大德順佛正教,依教而修,內破我倒,外遣執著,此則成聖正因,勿先此業。如是等隨其學處,於後譽之。

若佐助眾事者,告云:大德經營僧事,與聖同儔。故沓婆王種,捨羅漢身,為僧知事,求堅固法;乃至迦葉蹋泥,造五精舍;祇夜破薪,供僧受用;身子掃地;目連然燈。並大羅漢,豈有惡業,但示僧為福聚,凡愚不知;各捨自業,佐助眾事。然僧田福大,不同佛法。如《成論》中:諸人以衣奉佛,佛令施僧,我在僧中。由僧隨我語,名供養佛;為解脫故,名供養法;眾僧受用,名供養僧;供養僧者,具足三歸。故知僧德大也。大德既順佛正命,料理僧徒,佛所嘆尚,是第一行,何人加之。(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瞻病送終篇第二十六》)

衣物錢財虛,觀佛得大利

若見貪物心無大志者,告云:此衣物等,並是幻有。大德儲積來久為之疲勞,及至病苦眼看不救,乃至脫死亦無一隨。大德生從胎出亦不將一財來,脫至後世亦不將去。經云:往昔國王為寶所誑,及至臨終無一隨己,可不實乎。不須憂念幻假錢財,但須存勝業耳。亦不須付囑餘人,此則妄行顏面,終非送大德死法;但用佛語普召十方凡聖大眾,羯磨分之,如法受用,令大德乘此功力,必生善處,此是佛敕,可不好也。如是種種軟言諫喻,不得違逆,又非順意。以臨終妄業競集,多無立志,此是一期大要,善惡升沉天隔。應以經卷手執,示其名號,又將佛像,對眼觀矚,恆與善語,勿傳世事。(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瞻病送終篇第二十六》)

臨終善護意,唱善令歡喜

經云憶所修福念於淨命等。《傳》云:中國(按:古印度有佛法之地稱為中國,無佛法之地稱為邊地)臨終者,不問道俗,親緣在邊看守,及其根識未壞,便為唱讀一生已來所修善行,意令病者,內心歡喜,不憂前途。便得正念不亂,故生好處。(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瞻病送終篇第二十六》)

善惡決升沉,念佛定乾坤

《智論》:經中云:從生作善,臨終惡念,便生惡道;從生造惡,臨終善念,而生天上。問曰:臨終少時,何以勝一生行業?答:以決徹故,捨諸根事急故,便能感苦樂也。(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瞻病送終篇第二十六》)

妄想惡業增,念佛淨業成

總示中初科,初引《傳》,令唱讀者,准此,生前所修一切功德,並須記錄。凡為看病,常在左右,策其心行,恆令念善。以捨報趣生,唯在臨終心念善惡。下引《智論》為證,仍決所疑。答中初句正答,下二句轉釋。作惡生善道者,准天台《十疑論》,三義通之:一者約心,以造罪時,從虛妄顛倒心生是虛,今因知識勸導改心是實故;二者造罪時,由癡暗虛妄為緣是偽,今遇知識得聞佛名發菩提心是真故;三決定者,前造罪時心有間斷,今臨終時心猛利故,如萬年暗室一燈能破,千年積薪少火燒盡(後義即同今《鈔》)。(元照律師《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釋瞻病篇》)

開導隨機緣,念佛種九蓮

勸導中初科,前明量機。病強弱者,觀其健困也;心利鈍者,智明昧也;業粗細者,粗如營福,細如禪講等;情取捨者,所樂異也,如下西方兜率等是。此四觀察,義無不盡,隨宜方便,臨事自裁。或下,次明說法。初令緣佛。或教稱名,或令觀相,或嘆功德令生欣樂。或身下,次示心觀,即性空、相空、唯識三觀。至焰處者,喻相空也。謂如渴鹿,逐於陽焰,遙見似水,至彼元無。各下,後示隨緣,不必如上故。(元照律師《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釋瞻病篇》)

皈依功德巨,念佛萬行齊

自皈依後,老實念佛,不稍懈惰,欣慰之至。朱蓉棠居士代父充軍,孝思可嘉。既知人生多苦,是以篤修淨業。如此之人,方為真佛弟子。彼已七十三歲,與光同庚生。今欲皈依,不必遠來。但依《嘉言錄》、《飭終津梁》所示,自己修持。並教家中兒孫,以期臨終能助念,不至破壞淨業,仍在輪迴六道中受生死輪迴之苦也。今為彼取法名為德蔭。謂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必能承佛慈蔭,接引往生。然於平日以此自利,復以化他,則便可令一切人均蒙佛慈蔭,故名德蔭也。祈與彼說之。隨於何日,在佛前頂禮,自誓皈依,即可。(《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復繆智修居士書》)

念佛同勸孩,自他利不乖

人無不愛兒女者,倘令兒女自小即念佛、念觀音,則不知不覺,消除惡業,增長善根。況自己臨終,常念佛者,必能不加擾動。更以念佛相助,便可決定往生西方。現生念佛、念觀音,逢凶化吉,是定規的。(《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復吳慧詒、羅慧澍居士書》)

患病消宿業,願切往生決

汝母何以病不見愈,蓋以宿業所致,殆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於此時以了之乎。玄奘法師臨終亦稍有病苦,心疑所譯之經,或有錯謬。有菩薩安慰言,汝往劫罪報,悉於此小苦消之,勿懷疑也。當以此意安慰汝母,勸彼生歡喜心,勿生怨恨心,則決定可蒙佛加被,壽未盡而速愈,壽已盡而往生耳。凡人當病苦時,作退一步想,則安樂無量,近來兵火連綿,吾人幸未罹此,雖有病苦,尚可作欲出苦之警策,則但宜感激精修,自得利益。否則怨天尤人,不但宿業不能消,且將更增怨天尤人之業。當與汝母說之,果能不怨不尤,淨心念佛,其消業也,如湯消雪。光自回山,日日於課誦迴向時,為汝母迴向,祈三寶加被,壽未盡則速愈,壽已盡則速得往生西方耳。(《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復周孟由昆弟書》)

年老當警惕,早說助念理

閣下老矣。世道如此,宜將此境緣以作警策,俾求生西方之心之事十分周摯。又祈與令嗣及闔家,常說臨終助念之利益,及預為洗浴換衣哭泣之禍害,使彼等利害明瞭,斷不至為行孝故,致成落井下石之事也。(《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復潘對鳧居士書一》)

巧勸病慈母,求生極樂國

昨接守良書,知汝母求生之心,尚未實發,病中且勿提及,但勸至心念佛,即得蒙佛加被,身心安樂。待大好後,婉曲勸導,令其求生,則利益大矣。並祈於汝母前,代為問好。又當為說光勸彼放下一切,一心念佛,是為自己要事,餘皆是替兒孫殫心,有累自己念佛利益矣。(《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復周孟由昆弟書》)

老死無人免,念佛登寶蓮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當此等苦事發現之時,唯有放下萬緣,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若氣促,則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絲毫別種的想念。

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有此種想念,便與阿彌陀佛之心隔開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你要曉得,天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輪迴,唯有阿彌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輪迴。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壽未盡,就會速好。若世壽已盡,即往生西方。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癒,若壽盡,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壽未盡,則速得痊癒。

往生西方,好處說不盡,較彼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尚要高超過無數無量萬萬萬萬倍。你切不可癡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我們在世間,猶如蛆在糞坑裡,囚在監牢裡,苦得了不得。往生西方,如出糞坑監牢,到清淨安樂逍遙自在之家鄉,何可怕死。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遠在生死輪迴中受苦,永無出苦的時期了。

你若能出聲念,則小聲念。不能出聲念,則心裡默念。耳朵聽別人念,心中亦如此念。又眼睛望著阿彌陀佛(即室中所供的佛),心中想著阿彌陀佛。有別種念起,當自責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何可起此種念頭,壞我大事。你若肯依我所說的念,決定會往生西方,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永劫常受快樂,了無一絲一毫之苦事見聞,又何有此種之疾病苦惱乎。

倘心中起煩惱時,要曉得這是宿世惡業所使,要壞我往生西方之道,要使我永遠受生死輪迴之苦。我而今曉得他是要害我的,我偏不隨他轉。除過念佛外,一事也不念他。那就能與佛心心相應,蒙佛接引,直下往生矣。好記我語,自可速得莫大之利益。(《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示華權師病中法語》)

死近時不多,念佛萬事除

汝已七十多歲,不久就要死了。現在就要把一切事,通安頓好。心裡頭除過念佛外,別無一件事掛牽,則臨終時,方可無掛無礙。若現在還是樣樣放不下,看不開,則臨命終時,所有貪戀衣服、首飾、房屋、子孫之心,通通現前,如何能夠往生西方。既不能生西方,則汝一生守節念佛,及所作種種有益之事,完全成了福報了。汝現在尚無智慧,雖常精勤念佛,心中尚不決定求生西方。到了來生享福的時候,決定被福所迷,便要造諸惡業。既造惡業,必定就要墮於地獄、餓鬼、畜生中受苦了。此種大苦,皆是現世念佛,不知決定求生西方之所感召的。光憐憫汝,恐汝後來或成此種景況,故預為汝設法。汝若肯依我所說,就不會因福得禍。

現在雖很強健,就要做就要死了想。凡現在要穿的衣服,留到穿。凡綢緞皮襖等貴重衣服,均分與孫媳等。首飾、臂釧、耳墜及金、銀、翡翠等,通通救濟災民,以此功德,迴向往生。若心中見識小,捨不得賑災,亦須分與女兒、孫媳、孫女等。自己身邊,決不可留此種令人起貪戀的東西。所有存款,為防養老者,亦須交與孫子。即田地契志等,亦須交代的乾乾淨淨。汝心裡除念佛外,不使有一點別的念頭。連汝這個身子,也不預計死後作怎麼樣安頓。連孫子重孫等,都要當做素不相識之人,不管他們長長短短。只管念我的佛,一心盼著佛來接引我往生西方。

汝能照我所說的做,一切事通通放下,到了臨命終時,自然感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若是仍舊貪戀一切好東西,及銀錢、地畝、房屋、首飾、衣服,及女兒、孫、曾等,則萬萬也不會生西方了。西方既不生,則下世決有癡福可享。因享福而造業,定規一氣不來,墮落三途。由惡業障蔽故,心識不明,縱有活佛來救汝,也救不得了,豈不可憐可憫乎哉。願汝信我所說,則實為莫大之幸。(《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示周餘志蓮女居士法語》)

怕死入輪迴,願死生淨土

況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豈可今日要死,且不願死。既貪戀塵境,不能放下。便因貪成障,淨土之境不現,而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之境便現。境現,則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畫餅。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一切任彼前業,不去妄生計較。倘信願真切,報終命盡,便即神超淨域,業謝塵勞。蓮開九品之華,佛授一生之記矣。(《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復高邵麟居士書一》)

三、念佛歸命

令信極樂國,歸命阿彌陀

問病者言:「汝今樂生何佛土也?」病者答言:「我意樂生某佛世界。」時說法人,當隨病者心之所欲,而為宣說佛土因緣、十六觀等,猶如西方無量壽國,一一具說,令病者心,樂生佛土。為說法已,復教諦觀,隨何方國,佛身相好。(大唐三藏法師義淨譯《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

臨終囑親友,念佛心悠悠

初居士將終前十餘日,忽疽生於項,殆屬宿業。內潰,寒熱間作。居士欲借此苦,速獲往生,令眷屬就室念佛,以助正念。亦有友人來助念者,每至數十。預囑眷屬,臨終不得先行洗濯換衣哭泣等。喪中無論祭神待客,俱不得用葷酒。殮服唯素布,不得用綢帛。子媳咸遵。雪峰達本方丈,特來開示。故十餘日中,雖有痛苦,心常鎮定,了無異念。(《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閩侯羅梓生居士生西記》)

臨終萬法休,淨土至心求

知歸子問善道和尚曰:世事之大,莫越生死。一息不來,便屬後世。一念差錯,便墮輪迴。小子累蒙開誨,念佛往生之法,其理甚明。又恐病來死至之時,心識散亂,仍慮他人惑動正念,忘失淨因。伏望重示歸徑之方,俾脫沉淪之苦。

師曰:善哉問也!凡一切人,命終欲生淨土,須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淨惡業種種交纏。若得捨此穢形,超生淨土,受無量快樂,解脫生死苦趣,乃是稱意之事。如脫弊衣,得換珍服。但當放下身心,莫生戀著。凡遇有病之時,便念無常,一心待死。叮囑家人,及看病人、往來問候之人,凡來我前,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閑雜之話、家中長短之事,亦不須軟言安慰、祝願安樂,此皆虛華無益之語。

若病重將終之際,親屬不得垂淚哭泣,及發嗟嘆懊惱之聲,惑亂心神,失其正念。但當同聲念佛,助其往生,待氣盡了,多時方可哀泣。才有絲毫戀世間心,便成罣礙,不得解脫。若得明曉淨土之人,頻來策勵,極為大幸。若依此者,決定超生,即無疑也。

又問曰:求醫服藥,還可用否?

答曰:求醫服藥,初不相妨。然藥者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命若盡時,藥豈奈何?若殺物命為藥,切不可也。

又問曰:求神祈福如何?

答曰:人命長短,生時已定,何假鬼神能延之耶?若迷惑信邪,殺害眾生,祭祀鬼神,但增罪業,反損壽矣。大命若盡,小鬼奈何?空自慞惶,俱無所濟,切宜謹之。當以抄寫此文,帖向目前,令時時見之,免致臨危忘失。

又問曰:平生未嘗念佛人,還用得否?

答曰:此法僧俗、男女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決無疑矣。餘多見世人,於平常念佛禮讚,發願求生西方。及致病來,卻又怕死,都不說著往生解脫之事。直待氣消命盡,識投冥界,方始十念鳴鐘。恰如賊去關門,濟何事也?死門事大,須是自家著力始得。若一念差錯,歷劫受苦,誰人相代?思之思之!若無事時,當以此法精進念佛,竭力受持,是為臨終大事。可謂一條蕩蕩西方路,逕直歸家莫問津。(唐道鏡、善道共集《念佛鏡卷二·臨終正念往生文》)

諸佛當敬仰,更念佛中王

其瞻病者,隨其前人,病有強弱,心有利鈍,業有粗細,情有去取,當依志願,隨後述之。或緣西方無量壽佛;或兜率彌勒佛;或靈鷲釋迦本師。或身本無人,妄自立我;或外相似有實自空無,如至焰處則無水相;或為說唯識無境,唯情妄見。各隨機辯,而誘導之。(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瞻病送終篇第二十六》)

讚病持戒德,念三寶不懈

又請大德行人智者數來示導。《善見》云:看病人讚病者言:長老持戒具足,莫戀著住處及衣物知識朋友,但存念三寶及念身不淨,於三界中慎莫懈怠,隨命長短而作云云。(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瞻病送終篇第二十六》)

佛像立其堂,念佛向西方

其堂中下,次明設像。立彌陀者,歸心有處也。然十方淨土而偏指西方者,係心一境想念易成故。西方諸佛而獨歸彌陀者,誓願弘深結緣成熟故。是以古今儒釋靡不留心。況濁世凡愚,煩惱垢重,心猿未鎖,欲馬難調,捨此他求,終無出路。請尋大小《彌陀經》、《十六觀經》、《往生論》、《十疑論》等諸文,詳究聖言,必生深信矣。像面向西病者在後,謂將終之時已前,常須瞻像,令其繫心。(元照律師《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釋瞻病篇》)

臨終業習牽,聞磬念佛免

臨終念善生善道則升,念惡墮惡道故沉,升沉止在剎那故,是一期大要。期,時也。三中,初示經像,引《華嚴》為證,經文兩偈,傳寫訛脫。此出《賢首菩薩品》,初偈云:又放光明名見佛,彼光覺悟命終者。念佛三昧必見佛,命終之後生佛前。次偈脫初句,彼云:見彼命終勸念佛,方接《鈔》中三句。若新譯本云:又放光明名見佛,此光覺悟將終者,令隨憶念見如來,命終得生其淨國。(此偈讚佛果一光明功德。)見有臨終勸念佛,及示尊像令瞻敬,俾於佛所深歸仰,是故得成此光明。(此偈讚佛因中修此光明之行。)四中,初請他勸。《善見》明看病自勸,《母論》明互違結犯。依前斟酌,指上次科。若下,明將死打磬,令聞生善。天台智者臨終語維那曰:人命將終,得聞鐘磬,增其正念。唯長唯久,氣盡為期。云何身冷方聲磬耶?(今時死已方打,故知無益。)(元照律師《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釋瞻病篇》)

病人應看護,誘導令念佛

又《僧祇律》云:「若道逢出家五眾病人,即應覓車乘馱載,如法供養。乃至死時,亦應闍維殯埋,不得棄捨。凡瞻病之人,恆與善語,勿傳惡言。以臨終時,多有惡業相現,不能立志排除。」是故瞻病之人,特須方便,善巧誘言,令其念佛,或不能作聲,但令心念,並令念念相續,剎那不駐,乘此福力,作往生淨土之因。故《智度論》云:「從生作善,臨終惡念,便生惡道;從生作惡,臨終善念,而生天上。」更將經像(經須《彌陀經》,像須彌陀像)至病人所,題其經名像名,語令開目睹見,俾其惺悟。如是看病,功德宏矣。(儀潤源洪禪師《百丈清規證義記·附看病人》)

及早勸雙親,念佛生淨土

人子於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勸以念佛法門,俾得生淨土,大孝之大孝也。

予生晚,甫聞佛法,而風木之悲已至,痛極終天,雖欲追之,末繇也已。奉告諸人,父母在堂,早勸念佛。(蓮池大師《雲棲淨土匯語·出世間大孝<一>》)

世孝利益小,念佛真大孝

世間之孝三,出世間之孝一。世間之孝,一者承歡侍彩,而甘旨以養其親;二者登科入仕,而爵祿以榮其親;三者修德勵行,而成聖成賢以顯其親。是三則世間之所謂孝也。

出世間之孝,則勸其親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願往生。永別四生,長辭六趣。蓮胎托質,親覲彌陀,得不退轉。人子報親,於是為大。

予昔甫知入道,而二親雲亡,作《自傷不孝文》以伸悲恨。今見在家出家二眾中有具慶者,於是倍增感慨,而涕泗交零,稽首頓首以勸。(蓮池大師《雲棲淨土匯語·出世間大孝<二>》)

所遇惑業成,念佛萬法省

人之處世,遇順境者,其情愉以安。遇逆境者,其情憂以危。然而順未足為幸,逆未足為不幸也。溺於意之所便,則出世之心不生。慼慼乎不得志,夫然後厭身世之桎梏,而求以出世。是故萬苦交於前,但以正智觀察苦從何生?從身生。身從何生?從業生。業從何生?從惑生。因惑造業,因業成身,因身受苦。但能破惑,一切空寂。敢問所以破惑之方,只須就本參話頭上理會念佛的是誰。捉敗此疑,諸惑皆破。思之毋忽。

又聞病,今開三法。

一曰對治。病既生於勞郁,當以逸治勞,以舒治郁。逸非懶惰不簡之謂也;萬緣盡廢,如初生孩子,六識不行,是之謂逸。舒非散放無忌之謂也;知身世如幻夢,隨緣順受,不被境瞞,和即今病之愈否、身之生死,一併放下,是之謂舒。

二曰調攝。調攝在節飲食、慎藥餌。飲食不待論矣,藥餌不宜多服。知柏芩連等苦寒之劑,使金寒水冷,陰未能滋,火未能降,而胃氣先敗,食不下嚥,或洞泄,危矣。宜與高明議之。

三曰正念。即前所告,苦從身生,身從業生等。病即苦中之一,其展轉相因,亦復如是。應孜孜密密,日夕體究。究之不得,只消提一句本參念佛話頭,回光自看。識得此念下落,則惑自破。惑破則展轉消滅,亦復如是。只此三事,宜力行之。

又須信萬事是宿緣,不但順逆窮通,乃至死生,都拋卻大海,莫起憂怖。收拾身心,返觀內照本參話頭。切記切記。

又念佛非止明心,亦無病不治。倘有勸進道術者,不必信受。恐失正知見,特預陳之。

又尊恙至是,亦甚危矣。宜以所欲言事,盡底書付令郎及尊堂,令胸中都無牽掛,一心正念。若平日於念佛法門信得及,便可心目內照四字佛名,歷歷明明,無間無斷。從其今日明日去亦可,設或不去,活到一百二十歲亦可。此為要緊語,朋友平生相交正在此處。他皆小事,不暇及也。切不可貪生怕死,而誤大事。(蓮池大師《雲棲淨土匯語·與嘉興朱西宗居士廣振》)

了卻萬事緣,念佛向西天

古人有言:「病者眾生之良藥。」則人於病中當生大歡喜,一切不如意處,莫起煩惱。又言:「死生有命。」則人於病中當生大解脫,任其死生,莫起恐怖。

又過去如幻,現在如幻,未來如幻,盡情放下,單持正念而已。病中千萬寧耐,莫懷速愈之躁心,乃所以為速愈之良方也。

又將家事處置了卻,放下萬緣,空空地心上只念六字佛名,刻刻不忘,自然業障消滅。業障既消,自然夜臥安寧,身心康健矣。念佛人要發願捨此惡世,生彼樂邦。(蓮池大師《雲棲淨土匯語·示病人》)

命懸急念佛,臨終助念佛

汝父年高,當令即刻通身放下,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念時須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即不開口,心中默念,亦須字字句句,聽得清楚。以心一起念,即有聲相。自己之耳,聽自己心中之聲,仍是明明朗朗。能常聽得清楚,則心歸一處,神不外馳。故眼也不他視,鼻也不他嗅,身也不放逸,故名都攝六根。如此念佛,名為淨念(此三句,師自加密圈)。以攝心於佛號,則雜念雖尚未全無,然已輕減多多矣。若能常常相繼,便可淺得一心不亂,深則得念佛三昧矣。此係平日勖令專心致志之要義。日日常作將往生想,心中不留一事。

有宜交代者,即預交代之。子孫有宜問者,即預問之。待至臨終,則全家念佛。無一事可問,亦無一事交代,大家同聲念佛。若自己有把握,自己會洗澡換衣,則甚好。若自己不能,則萬不可預為抹澡、換衣、問事、哭泣等。一有此種瞎張羅,定規破壞正念,不得往生矣。(《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復夏壽祺居士書》)

死生當重視,念佛了生死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竊謂徒悲,究有何益。須知生死大事也。信願念佛大法也。既知死之可悲,當於未死之前,修此大法。則死不但無可悲,且大可幸也。何以故?以淨業成熟,仗佛慈力,直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以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永離眾苦,但受諸樂。漸次修習,直至成佛而後已也。然欲得此大幸,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培其基。加以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便可決定即得矣。(《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飭終津梁跋》)

念佛最穩當,行善信願長

汝弟燮卿,亦已六十,亦當以此書示之。須知佛法,法門無量,若欲以通身業力之凡夫,現生即得了生脫死,離此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說不出第二個法門了。其餘一切法門,皆須修到業盡情空,方有了生死分。倘有絲毫未盡,則生死依舊不了。若論業盡情空,現今恐舉世亦難得其一二。若以信願念佛求生,則萬不漏一。然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須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慈愍一切,愛惜物命,戒殺吃素,廣行方便,俾此心常與佛合則可矣。倘外現修持之象,內無真實之心,則是假善人。假善人,何能得真利益乎。(《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復許熙唐居士書》)

嗣夭悟苦因,念佛成賢聖

知居士年已六十有五,一子一孫,均已夭殤。約世間人情論,極為可痛心者。若約了生死之淨土法門論,則實為超凡入聖之最勝因緣。世間人生不知來,死不知去,實為人生一大要事。但以為子孫計之念重,於自己生死大事,反漠然置之。使居士兒孫長壽仕進,或被富貴福祿所迷,恐難以發此皈依三寶、求受五戒之心,亦不過以福壽善終為止。至於自己之法身慧命,仍以不聞不信。縱令事事稱心,豈能超出虛生浪死之外。今日境遇不嘉,知人世無非是苦。又得淨土諸書而詳閱之,知吾人本有故鄉安樂處所,可以安身立命。而日唯佛是念,唯淨土是求。直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盡未來際,受勝妙樂。由是言之,其子與孫,實為成就汝了生死一大事而先逝者。當生大感激心,願以自己念佛功德,消彼罪業,增彼善根。俾彼亦得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庶可不致彼子與孫,徒然早死也。善得益者,無往而非益。甘受損者,無往而非損,是在各人之見解何如耳。(《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復許熙唐居士書》)

常談苦樂境,令具信願行

佛法利益,唯親受者方知。汝家劫賊不入。令慈於不省人事時,心中尚能念佛,手指尚在掐珠,此實宿世善根,現生修持所感。當常與談淨土種種樂境,娑婆種種苦境。令生信發願,決定求生西方,不存一念得人天福報之心。日與眷屬,相拌助念。如《文鈔》與黃涵之道尹所說,則便可決定往生西方矣。人子報親恩,唯此為大,祈努力行之,俾妻室兒女、兄弟姊妹皆如是行。所謂度眾生者在此,篤倫理者亦在此。(《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復智正居士書一》)

年老死將至,持名出生死

今老矣,除持名外,無一法應學。以死期將至,恐所學愈多,心識愈難淳淨。或致與佛感應不交。則一不往生,永劫流轉,豈不大可哀哉。(《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復恆慚法師書一》)

時促不研經,念佛誕慧命

六十七歲老人,亦不必又去研究別種經典。但一心念佛,求生西方,自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其餘一切法門,皆仗自力斷惑證真,方可了生脫死。念佛法門,但具信願,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其間難易,奚啻天淵。祈認真修持,又須令眷屬同念,按《飭終津梁》,說臨終助念之利益,破壞之禍害,使彼等念熟聽熟。待汝臨終,則可大家相助。否則,必定大家相破壞矣。(《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與趙奉之居士書》)

念佛願往生,病癒或往生

念佛人有病,當一心待死,若世壽未盡,則能速愈。以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業,業消則病癒矣。若不放下,欲求好,倘不能好,則決定無由往生,以不願生故。此等道理不明白,尚能得仗佛慈力乎。汝母之病,宜切勸放下求往生,如壽未盡,求往生,反能速愈,以心至誠故,得蒙佛慈加被也。祈與汝母婉曲言之,令勿效癡人說癡話也。(《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復周孟由昆弟書》)

年高病苦多,早念阿彌陀

汝母年高,於淨土一法,未能認真修持。宜常與談說六道輪迴之苦,極樂世界之樂。人生世間,超升最難,墮落最易。若不往生西方,且莫說人道不足恃,即生於天上,福壽甚長,福力一盡,仍舊墮落人間,及三途惡道受苦。不知佛法,則無可如何。今既略曉佛法,豈可將此一番大利益事,讓與別人,自己甘心在六道輪迴中,頭出頭沒,永無解脫之日乎。如是說之,或可發其宿世善根,信受奉行也。菩薩度生,隨順機宜,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汝能力修孝友,及以淨土法門,勸導自己眷屬,及一切有緣者,同作蓮池會里人,則功德大矣。(《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復周孟由昆弟書》)

念佛向西方,助念見佛王

汝之病,不算大病。香灰水服之,或可好。即不好,何必定要吃飯。麥粥比米粥養人力道大,饅頭乃北人日日當飯吃的,又何足介意。至於發願求病好,或可如願。即不如願,亦不可發癡固求。或恐反致有損無益。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念。世間事一一通身放下。眷屬再能與陳飛青之子同,則可決定往生矣。若或有生人天之念,則西方便無分矣。以生死心熟極,一絲毫力,可敵了生死心千鈞。(《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倪文卿居士書》)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契證到念佛三昧,那極樂世界就在當處

這樁事情同時是顯示極樂世界這樣的一種微妙無礙的功德...

佛號在心中是不可取代的

在《淨土聖賢錄》裡面講到一個公案: 宋朝有一個人叫...

往生咒源自何處,有何功用

問: 往生咒源自何處,有何功用? 大安法師答: 往生咒...

弘一大師也崇信念佛

弘一大師以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

錯過班車 意外免禍

這是我親耳聽到的一則有關念佛消災免難的感應故事。 在...

印光大師法語菁華

第一集 1、世之變亂之由奚在乎?一言以蔽之,眾生貪...

臨終關頭念佛最要緊,切莫搬動哭泣誤大事

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者。病人將終之時,正是...

去助念應抓住哪些重點

問: 臨終人將往生時,同修去助念,應抓住哪幾點?最快...

【大藏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大藏經】【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大藏經】佛說施燈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捨...

【大藏經】佛說佛名經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婆提城祇樹給...

三界之中,無非牢獄;暫時快樂,終歸無常

三界之中,無非牢獄。暫時快樂,終歸無常。眾生燕雀處...

佛教的財富觀

財富是每個人安身立命的基本資糧。佛教的各種經論中,...

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

我今天在過堂的時候,看見各人吃飯,漸漸有些散亂。吃...

僧人的鞋為何要破六個洞呢

在佛寺裡,凡人也常有能體會的智慧。 像我在寺裡看到比...

無諍三昧的須菩提尊者

須菩提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他豁達自在,被眾比丘敬...

虔念觀音聖號,化除刀兵厄

印祖當年還請許止淨居士,專門編了一本《觀世音菩薩本...

觀想佛陀的方法

(四)修觀之法 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

學佛人既要修福也要修慧

佛陀住世時,經常開示弟子修行要福慧雙修,才可有成就...

一個人不能安忍,主要是沒有看到真相

怎麼知道六度一定要智慧的引導呢?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

持誦《妙法蓮華經》的不可思議公案

在中國晉朝有一位曇翼法師,前生是一隻山雞,今生卻得...

天堂淨土

挑水雲水僧,是一位有名的禪師,曾在好幾個叢林禪院住...

沒能力斷煩惱,要持佛號求往生

這裡得生,就是往生,能夠往生四土,從四個土來判,因...

雞蛋真的很有營養嗎

很多人認為雞蛋是人不可缺少的營養食品,每天都要進補...

超越的情

有一天早晨,佛陀的僧團三五成群,正在討論城裡發生的...

萬般皆下品,唯有往生高

這幾天很冷,正像征著我們修行,有一句話「不是一番寒...

學道之人,慮宜遠,思宜近

慮宜遠,思宜近。我們在做計劃的時候,要有一個遠大的...

【佛教詞典】諸有情類隨業而行

【諸有情類隨業而行】 p1359 瑜伽九十二卷十八頁云:復...

【佛教詞典】送白衣喪可否

亦名:白衣喪不得送除二親、不得送白衣喪除二親 子題:...

【視頻】淨界法師《色受二陰盡之狀況》

淨界法師《色受二陰盡之狀況》

【視頻】宏明法師《佛教與現代人的心理健康》

宏明法師《佛教與現代人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