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蓮宗助念法語大觀

2021/02/0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蓮宗助念法語大觀

蓮宗助念法語大觀

覺光居士 輯錄

死生乃人生一大事也。我等眾生,曠劫以來,虛生浪死,於三界夢宅中,無緣出離。即今生幸得人身,學佛修行,於生死關頭,憑自力亦難超拔。故我佛世尊,悲心宣說念佛往生淨土一法,欲令有緣眾生,信願稱名,仰蒙阿彌陀佛垂慈臨終接引,帶業往生極樂世界。如是方可長揖生死,了辦道業。

「蓮宗助念」,即是依據淨土教言而施設,意在幫助淨業行人於臨命終時,保持信願行之正念,安穩往生。此法自古迄今,歷代祖師大德,多有倡導。近年來,隨著蓮風大扇,臨終助念在中華大地蔚成風尚。作彌陀使,助人往生成佛,善莫大焉。

為使臨終助念謹依淨土思想,本寺委託淨土文化研究所編輯《蓮宗助念法語大觀》一書。本書根據淨土宗經典以及歷代祖師大德關於臨終助念的開示,集錄助念法語,提煉助念竅訣,旨在為淨業行人如法助念提供充分的理論依據和實用的參考資料。俾令諸助念同仁,一冊在手,有據可查,有法可依,依而行之,信心滿滿,勝券在握。餘披覽之,心生歡喜。於書付梓之際,略申數言,聊作隨喜讚歎雲耳。

乙未季秋釋大安譔於東林寺丈室

第一編 重病關懷

第二編 臨終開導

第三編 臨終念佛

第四編 亡後追薦

導 言

諸佛世尊出興於世,只為一大事因緣,即導引一切有情,覺悟「生」與「死」的本來面目,出離生死輪迴。佛教認為,有情眾生的「生」與「死」,只是生命在特定時空裡的「顯現」與「不顯現」的輪迴轉換而已。究竟而言,眾生從來都沒有「生」過,當然也沒有「死」過。所說的「生」與「死」,只不過是生命從一階段過渡到另一階段,從一時空轉換到另一時空,從一形態轉變成另一形態的過程而已。佛家把生命在流轉過程中,在特定時空中存在的狀態稱之為「中有」,也叫「中陰」。在這「生」與「死」的流轉過程中存在六種形態,佛家稱之為六中有。其中,在「生」時有處生中有、睡夢中有、禪定中有三種狀態;在「死」時有臨終中有、法性中有、投生中有三種狀態。佛門顯密一切教法,無非是要引導眾生,如何在這六種生命形態中,覺悟生命的本來面目,打破「生」與「死」的界限,出離「生」與「死」的輪轉,解脫「生」與「死」的束縛,讓生命得到真正的安樂與自由。

為令有情眾生超越生死輪迴,佛陀教化人們應斷惡行善、改往修來,清淨自我意識中的種種妄想,放下一切執著,明悟自身本具靈明不昧之真心,不生不滅之覺性,從而出離生死輪迴虛幻之苦,得涅槃真常之樂。

為了方便眾生了悟自心,照見覺性,眾生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應眾生不同根機,施設種種方便法門,開示佛之智慧正見,令不同根機之有情在各自不同的境界中得到相應的佛法利益,漸次悟入諸佛智慧大海,徹證一切眾生本具之佛性,平等之法身。

釋尊告訴我們,人身極其難得,生而為人,在一期有限的命光中,應積極尋求解脫。比如,若能依照佛陀所說「苦、集、滅、道」四聖諦漸次修行,斷見思惑證人我空,得阿羅漢果;若能依照佛說「十二因緣」之緣起法,悟生死緣,斷生死業,得辟支佛果;若能觀一切法,皆由緣起,無有自性,並以六度四攝,勇猛精進,行菩薩道,漸次斷除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直至無明惑盡,徹證法身,圓成佛果,獲得常樂我淨涅槃妙德。然而,五濁惡世之業力凡夫,要想通過自力修戒定慧,斷貪瞋癡,出離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何其之難!但幸運的是,佛陀了知末法眾生難以通過自力修行來斷惑證真,解決生死大事,所以特為我等末法眾生慈悲宣說念佛求生淨土一法,勸導眾生專念阿彌陀佛名號,仰靠阿彌陀佛大誓願力,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臨命終時蒙阿彌陀佛慈光攝受,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快速出離六道輪迴,越度生死苦海,直至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一切眾生,若以靈明不昧之覺醒心,深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廣大無邊,以及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功德莊嚴,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定得蒙阿彌陀佛慈悲接引,往生極樂,蓮華化生,證無生忍,見自性之無量光壽,圓成佛果。

但是,眾生因往昔善惡業力所牽引,善根福德各不同,故一生所遇善惡順逆種種境緣亦相差甚遠。有的平生遇善因緣,得聞念佛求生淨土一法,信受奉行,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早早預辦生死大事,可喜可賀。但更多人卻在一生之中,忙忙碌碌,以寶貴之人身,追名逐利,機關算盡,造種種惡,感無量苦;命終之後,墮三惡道,久劫沉淪,可悲可嘆。

所以,為了救拔超度那些生前造諸惡業、無緣修行,或修行不力即將墮落到三惡道的眾生,佛陀施設了臨終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之方訣,對他們展開慈悲徹底的救度,使他們在臨終危急時刻,蒙阿彌陀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離苦得樂,究竟成佛。

《蓮宗助念法語大觀》一書是依照淨土法門的思想理念,輯錄佛經及祖師相關語錄,以佛法無價珍寶,以淨業行人悲智之手,為臨終者奉上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信、願、行」三資糧,令臨終者安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至心願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命終之後,順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華化生,離苦得樂;華開見佛,證悟無生;永不退轉,一生成佛,喜獲常樂我淨涅槃妙果。

《蓮宗助念法語大觀》以建立臨終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信、願、行」三資糧為宗旨,由重病關懷、臨終開導、臨終念佛、亡後追薦等四編內容,組成一個結構完整、條理清晰、邏輯嚴密的助念理論體系,以便淨業行人參考使用。

伏願見聞《蓮宗助念法語大觀》者及一切如母有情,皆能信受念佛求生西方極樂淨土之妙法,同念「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臨終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安養蓮邦,齊證無為法性身。

南無阿彌陀佛!

第一編 重病關懷

一切眾生,生老病死,苦不堪言。身病心苦,身心不安。是故於人重病關懷期間,首先應及時看病,周全照顧,令身安樂。安身之後,當以佛法妙理,循循善誘,皈依三寶,定其亂心。身心安定之後,當勸念佛,命歸西方,神棲安養,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此為重病關懷之三要。

一、瞻病安身

臨終身心苦,慈心勤看護

若苾芻、苾芻尼,若鄔波索迦、鄔波斯迦,若見有人將欲命終,身心苦痛。應起慈心,拔濟饒益。教使香湯澡浴清淨,著新淨衣,安詳而坐,正念思惟。若病之人自無力者,餘人扶坐。又不能坐,但令病者右脅著地,合掌至心,面向西方。(大唐三藏法師義淨譯《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

註釋:苾芻:比丘。苾芻尼:比丘尼。鄔波索迦:優婆塞。鄔波斯迦:優婆夷。

身病多痛苦,佛誡應瞻顧

夫有待之形多諸嬰累,四大互反六府成病。若不假相提接,薄命則無所託。然則世情流變始終難一;健壯則親昵,病弱則損捨;鄙俗恆情未能忘此。故如來深鑒人物,知善未崇惡必相遵,故親看病。故律中佛言:汝曹不相看視,誰當應為。乃至世尊為病人洗除大小便已,掃治臥處,極令清淨敷衣臥之。便立制云:自今已去,應看病比丘,應作瞻病人,若有欲供養我者應供養病人。佛為極地之人,猶勵諸比丘,親自下接,況同法義重,如何相棄。(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瞻病送終篇第二十六》)

病者居淨處,佈壇令觀佛

當病者前,取一淨處,唯用牛糞香泥塗地,隨心大小。方角為壇,以華布地,燒眾名香,四角燃燈。於其壇內懸一彩像,令彼病人心心相續,觀其相好,了了分明,使發菩提心。(大唐三藏法師義淨譯《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

處所令莊嚴,遠離生貪緣

《僧祇》:若大德病,應在露現處上好房中,擬道俗問訊生善,燒香塗地,供待人客。《十誦》:病人與中房舍臥具,令得容受看病者。若依《中國本傳》云:祇桓西北角日光沒處為無常院,若有病者,安置在中。以凡生貪染,見本房內衣缽眾具,多生戀著,無心厭背,故制令至別處。堂號無常,來者極多,還反一二,即事而求,專心念法。其堂中置一立像,金薄塗之,面向西方,其像右手舉,左手中系一五彩幡,腳垂曳地。當安病者在像之後,左手執幡腳,作從佛往淨剎之意。瞻病者燒香散華莊嚴。(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瞻病送終篇第二十六》)

為斷戀物情,移室離貪境

必須別處安置。故《五百問》云:昔有比丘,念著銅缽,死作餓鬼。僧分物時,便來求缽。其身絕大,猶如黑雲。有得道者,以缽還之。既得,便舌舐,放地而去。諸比丘取之,絕臭,更鑄作器,猶臭,不可用。又有比丘,愛衣而死,作化生蛇等。如前說,故須移處為要。(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瞻病送終篇第二十六》)

生活便利事,盡心勤照顧

《四分》:若病人不能至大小行處,當近處鑿坑安大小便。若不能者,屋中安便器。不離床者,聽穿床作孔,便器著下。不得唾吐污地等。(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瞻病送終篇第二十六》)

病重難做主,佛所恆守護

病者乃至若有屎尿吐唾,隨有除之,亦無有罪。《傳》云:原佛垂忍土,為接群生,意在拔除煩惱,不唯糞除為惡。如諸天見人間臭穢,猶人之見屏廁,臭氣難言尚不以為惡,恆來衛護。何況佛德,而有愛憎?但有歸投者,無不拔濟。乃至為病者隨機說法。命終恆在佛所,不得移之。(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瞻病送終篇第二十六》)

醫藥當供給,貿易或乞與

若病人衣缽外,有醫藥直者,取之供給。無者,眾僧應與。若僧無者,彼有貴價衣缽,當貿賤者,供給病者。若病人惜衣缽者,應白僧言:此病人不知無常,慳惜衣缽,不肯貿易。白僧已,軟語說法,使得開解,然後為貿。若復無者,應外乞與之。(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瞻病送終篇第二十六》)

看病應了知,九法致橫死

《僧祇》:病人有九法成就必橫死。一、知非饒益食貪食;二、不知籌量;三、內食未消而食;四、食未消而摘吐;五、已消應出而強持;六、食不隨病;七、隨病食而不籌量;八、懈怠;九、無慧。(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瞻病送終篇第二十六》)

病人飲食藥,應先準備好

《五分》:每到行粥時應問,別有病人粥不。若無,應先與病人,然後行與僧也。(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瞻病送終篇第二十六》)

看病施安樂,施命大功德

問:供養病者,等佛何耶?

答:謂悲心看病,拔苦與樂,慈行同佛故也。又《論》云:隨順我語,名供養佛。《僧祇》:二人為伴往看佛,一伴遇病,便捨來詣佛所,具述因緣。佛種種呵責已,還令看病等。又云:有病人,得隨病藥食,看守則差,不者則死;是故應好看,務令如法安隱,即為施命,得大功德,諸佛讚歎。(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瞻病送終篇第二十六》)

看病消好食,當捨業瞻視

若僧中取好食,與看病人。又不得愛惜自業,而不瞻視。(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瞻病送終篇第二十六》)

佛制應看病,應具五德行

《僧祇律》云:有比丘久病,佛因見之,躬與阿難為其洗身及衣,又為說法。問云:汝曾看病否?答:不曾。佛言:汝既不看,誰當看汝。佛乃制戒,自今以後,令諸弟子,應看病比丘,若欲供養我,應供養病人。故說瞻病有五德也。

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謂供給病人飲食所須,當看其可食者,則與之;不可食者,則不與也。

二、不惡賤病人大小便利唾吐:謂若看病人所有大小便利唾吐臭穢,但盡心親近為其洗滌,無起惡賤之心也。

三、有慈愍心不為衣食:謂或有病比丘死,佛令常視病者受其衣物,時有略曾瞻病者亦取衣物,佛言不應如是。故看病人但當以慈愍為心,不可為衣食也。

四、能經理湯藥物等:謂病人若喜服藥及別所須,當如實語之,應服與服,不應服則不與也。

五、能為病人說法:謂看病之人,當為說法,能令病者歡喜,亦令自己善法有所增益也。(《瞻病五德》出《四分律》,《大明三藏法數卷第十七》)

重病專念佛,臨終助念佛

重病入堂,便應付託後事,放下萬緣,一心念佛。又看重病,須二三人輪時,晝夜不離,凡出坡等亦免。若將臨終,即白客堂。知客即派數人念佛送終,並依藏中《無常經·臨終方訣》辦。(儀潤源洪禪師《百丈清規證義記·省行堂規》)

三堂眾所依,臨終助念易

尚有三堂,力未暇及。一曰養老,以諸方名德,本寺耆舊,年老息心,專辦己事,不有專堂,何資淨業。二曰養病,十方僧侶,孤孑一身,既來依止,即是同胞,一有疾病,不能隨眾,移此將息,以期速愈。如或世壽將盡,則移之助念堂中。三曰助念,凡病重臨終之人,移歸此堂,常住即派人輪班助念。住持、班首,當為開導,令其通身放下,一心念佛。面前當供接引佛像,令其心念口念,耳聽目睹,除佛之外,一無所念。庶可正念昭彰,隨佛往生。此出家修行,叢林宏法,至極緊要之一件大事。為住持執事者,當視人之老病死,為己之老病死,必使各得其所,決不肯含糊了事。則現在之道德日尊,往生之蓮品更勝矣。況古人建立叢林,原為老病而設。亦令濟濟僧倫,有所依止,莘莘學子,有所參承。人誰無老,人誰無病,人誰無死。若不特開一堂,則老者病者,身心難安。身心不安,則於念佛求生,適成障礙。此特立養老、養病二堂之所以也。(《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天台山國清寺創建養老養病助念三堂碑記》)

印經功無邊,增福消罪愆

汝母發願寄款交光隨意作功德,及助印蕪鈔。依光鄙見,做功德當以開人智識為最。擬以此款任印《觀音頌》,普遍施送於遠近,俾一切人同知觀音大士,為法界眾生之恃怙。隨類現身,尋聲救苦,兼以輔弼彌陀,接引眾生。況乎現今世人,日在患難中,無法防護。倘人人見此書,知大士之恩德,無不欲仗其威力以免災禍。既發信仰依賴大士之心,自然心存慈善,改往修來,以期不與大士相背而得蒙其覆庇護祐也。世之不治,由於人心險惡,倘人能仰慕大士之慈悲,自可日臻善域,是故此書流通,其利無窮,比較別種暫時之益者,實相去天淵。且以此增汝母福慧,消汝母罪愆,必能生獲安樂,沒歸蓮邦。至於蕪鈔,則見之發心修善念佛者甚多,茲不具書。(《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復周孟由昆弟書》)

高年當念佛,祈生極樂國

佛七亦是求佛接引。若世壽未盡,亦必能速愈。汝等欲減己壽而增父壽,光不為然。何以故?當此高年,又經亂世,後來之事,不知如何。固宜祈親速生西方,以免後來或不如現在,則更難助念矣。(《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復開生、寧生昆季書一》)

懺悔舊過緣,建殿贖前愆

至秋,左腋患癰,繼以咳血,入冬益甚,中西醫均無效,得無以修持力,轉重報後報,為輕報現報,以了宿業乎。至臘月十一,遂臥床不起,乃將生平著作,付門人項本源、黃文浚,略囑咐家事。頗悔從前改廣福寺為議會,遷移佛像,有讚成之過,命其子進,出三千金,於東門廣慧庵,改建佛殿,以贖前愆。(《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四·沙健庵居士往生記》)

護生福無邊,素食供親眷

宜吃長素,切勿以血肉供親為行孝也。此係不知佛法人之迷信。吾人既知食彼之肉,將來亦當以身命還,則此之行孝,直是令親生生世世受人屠宰也。此孝,乃害親於生生世世之孝,可不哀哉。(《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復智樂居士書》)

念誦功具得,殺生罪難赦

兒女為母念誦,其功德母亦具得,而兒女自己亦具得。如以香奉親,自己亦聞其香,比不奉親,唯為己聞者無異。反是則為親殺生,自己具得殺報,親亦得殺報,如一人殺人,則罪歸本人,受人所使,並二人同意共殺,則二人同得殺人之罪矣。惜世人不知此義,每每以行孝而陷親與己於惡道,而不能出,可不哀哉。(《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章緣淨居士書三》)

有病當念佛,忌求神殺生

世人有病,及有危險災難等,不知念佛修善,妄欲祈求鬼神,遂致殺害生命,業上加業,實為可憐。人生世間,凡有境緣,多由宿業,既有病苦,念佛修善,懺悔宿業,業消則病癒,彼鬼神自己尚在業海之中,何能令人消業。即有大威力之正神,其威力若比佛菩薩之威力,直同螢火之比日光。佛弟子不向佛菩薩祈禱,向鬼神祈禱,即為邪見,即為違背佛教,不可不知。(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復周孟由昆弟書》)

淨水顯神力,消業正念提

今附大悲香灰少許,沖水澄清服之。縱死服之,亦能神識清明,正念往生。若不至死,則可速愈。(《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復開生、寧生昆季書一》)

神識不清,吃大悲水後,神識便清。可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眾生心力亦不可思議(即汝等誠心)。吳澤南之母臨終,舌硬不動。澤南以大悲水點於舌上,頃刻舌軟而能念佛。一向聲極小,此時連念三大聲佛而去。(《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復開生、寧生昆季書二》)

孫君之病,令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向太平寺德森法師討大悲米沖服,果至誠,必可即愈。吳澤南之母將終,往太平寺請僧助念,德師贈大悲米。至家則舌僵不能說話,急衝水向舌點之,則會說話。隨眾念佛,臨去大聲念三聲,遂逝。此米乃以大悲咒加持上萬遍者。(《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邵慧圓居士書五》)

凡臨終人,神識昏亂,若服大悲水,或香灰水、大悲米水,均可神識清明。若又有人助念,決定念佛而逝。一二年來,已有三人如是者。(《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張覺明女居士書九》)

二、說法定心

三界三途苦,歸依佛受樂

復為廣說三界難居,三途苦難非所生處,唯佛菩提是真歸仗。以歸依故,必生十方諸佛剎土,與菩薩居,受微妙樂。(大唐三藏法師義淨譯《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

三歸戒德巍,懺悔即滅罪

與受三歸,廣大懺悔。懺悔畢已,復為病人受菩薩戒。若病人困不能言者,餘人代受及懺悔等。除不至心,然亦罪滅得菩薩戒。(大唐三藏法師義淨譯《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

善說四聖諦,因緣苦空體

又為其說四諦因果、十二因緣無明老死、苦空等觀。(大唐三藏法師義淨譯《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

病重心識迷,觀佛念佛急

《十誦律》云:應隨時到病者,為說法,是道非道,發其智慧;或隨他先習而讚歎之,令生歡喜(《南山鈔》有文)。以臨終時,妄業競集,多無立志。此是一期善惡升沉天隔。應以經卷,手示題目;又將佛像,對面觀矚;常說法語念佛,慎勿傳於世事。(釋道誠《釋氏要覽》)

勝行各有異,讚歎隨其機

四、說法勸善者。《十誦》:應隨時到病者所,為說深法,是道非道,發其智慧。先所習學或阿練若、誦經、持律、法師、阿毗曇、佐助眾事,隨其解行而讚歎之。

若阿練若者,當軟語泛話訖,告云:大德,今者病篤如此,唯當善念,不畏惡道。何者?自病已前,行頭陀大行,佛弟子中唯有迦葉,世尊在眾常讚歎之,乃至捨座捨衣佛親為也,以行勝行聖人共遵。大德行紹聖蹤,必生善處,何憂死至,但恐失念,妄緣俗有,此是幻法,更勿思之。

若誦經者,告云:大德常誦某經以為正業,實為勝行,凡聖同欽。鸚鵡聞四諦,尚七反生天後得道跡。《大品》有《經耳品》,《涅槃》常住二字,尚聞不生惡道。況復依教廣誦,無謬濫過,何能墜陷?必生善處等。

若持律者,云:大德護持禁戒順佛正言,能於像末載隆三寶,正法久住由大德一人。今者疾患綿久,恐將後世。人誰不死,但恐無善。大德以善法自持兼攝他人,諸佛自讚豈唯言議。但當專志佛法,餘無妄緣。

若法師者,云:由大德說法教化,令諸眾生,識知三寶四諦。開其盲眼,破其心病,光顯佛法使道俗生信,能令作佛,又使正法久流,實大德之力。

若禪師者,云:佛法貴如說行,不貴多說多誦。又云:不以口之所言而得清淨,如說行者乃是佛法。大德順佛正教,依教而修,內破我倒,外遣執著,此則成聖正因,勿先此業。如是等隨其學處,於後譽之。

若佐助眾事者,告云:大德經營僧事,與聖同儔。故沓婆王種,捨羅漢身,為僧知事,求堅固法;乃至迦葉蹋泥,造五精舍;祇夜破薪,供僧受用;身子掃地;目連然燈。並大羅漢,豈有惡業,但示僧為福聚,凡愚不知;各捨自業,佐助眾事。然僧田福大,不同佛法。如《成論》中:諸人以衣奉佛,佛令施僧,我在僧中。由僧隨我語,名供養佛;為解脫故,名供養法;眾僧受用,名供養僧;供養僧者,具足三歸。故知僧德大也。大德既順佛正命,料理僧徒,佛所嘆尚,是第一行,何人加之。(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瞻病送終篇第二十六》)

衣物錢財虛,觀佛得大利

若見貪物心無大志者,告云:此衣物等,並是幻有。大德儲積來久為之疲勞,及至病苦眼看不救,乃至脫死亦無一隨。大德生從胎出亦不將一財來,脫至後世亦不將去。經云:往昔國王為寶所誑,及至臨終無一隨己,可不實乎。不須憂念幻假錢財,但須存勝業耳。亦不須付囑餘人,此則妄行顏面,終非送大德死法;但用佛語普召十方凡聖大眾,羯磨分之,如法受用,令大德乘此功力,必生善處,此是佛敕,可不好也。如是種種軟言諫喻,不得違逆,又非順意。以臨終妄業競集,多無立志,此是一期大要,善惡升沉天隔。應以經卷手執,示其名號,又將佛像,對眼觀矚,恆與善語,勿傳世事。(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瞻病送終篇第二十六》)

臨終善護意,唱善令歡喜

經云憶所修福念於淨命等。《傳》云:中國(按:古印度有佛法之地稱為中國,無佛法之地稱為邊地)臨終者,不問道俗,親緣在邊看守,及其根識未壞,便為唱讀一生已來所修善行,意令病者,內心歡喜,不憂前途。便得正念不亂,故生好處。(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瞻病送終篇第二十六》)

善惡決升沉,念佛定乾坤

《智論》:經中云:從生作善,臨終惡念,便生惡道;從生造惡,臨終善念,而生天上。問曰:臨終少時,何以勝一生行業?答:以決徹故,捨諸根事急故,便能感苦樂也。(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瞻病送終篇第二十六》)

妄想惡業增,念佛淨業成

總示中初科,初引《傳》,令唱讀者,准此,生前所修一切功德,並須記錄。凡為看病,常在左右,策其心行,恆令念善。以捨報趣生,唯在臨終心念善惡。下引《智論》為證,仍決所疑。答中初句正答,下二句轉釋。作惡生善道者,准天台《十疑論》,三義通之:一者約心,以造罪時,從虛妄顛倒心生是虛,今因知識勸導改心是實故;二者造罪時,由癡暗虛妄為緣是偽,今遇知識得聞佛名發菩提心是真故;三決定者,前造罪時心有間斷,今臨終時心猛利故,如萬年暗室一燈能破,千年積薪少火燒盡(後義即同今《鈔》)。(元照律師《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釋瞻病篇》)

開導隨機緣,念佛種九蓮

勸導中初科,前明量機。病強弱者,觀其健困也;心利鈍者,智明昧也;業粗細者,粗如營福,細如禪講等;情取捨者,所樂異也,如下西方兜率等是。此四觀察,義無不盡,隨宜方便,臨事自裁。或下,次明說法。初令緣佛。或教稱名,或令觀相,或嘆功德令生欣樂。或身下,次示心觀,即性空、相空、唯識三觀。至焰處者,喻相空也。謂如渴鹿,逐於陽焰,遙見似水,至彼元無。各下,後示隨緣,不必如上故。(元照律師《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釋瞻病篇》)

皈依功德巨,念佛萬行齊

自皈依後,老實念佛,不稍懈惰,欣慰之至。朱蓉棠居士代父充軍,孝思可嘉。既知人生多苦,是以篤修淨業。如此之人,方為真佛弟子。彼已七十三歲,與光同庚生。今欲皈依,不必遠來。但依《嘉言錄》、《飭終津梁》所示,自己修持。並教家中兒孫,以期臨終能助念,不至破壞淨業,仍在輪迴六道中受生死輪迴之苦也。今為彼取法名為德蔭。謂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必能承佛慈蔭,接引往生。然於平日以此自利,復以化他,則便可令一切人均蒙佛慈蔭,故名德蔭也。祈與彼說之。隨於何日,在佛前頂禮,自誓皈依,即可。(《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復繆智修居士書》)

念佛同勸孩,自他利不乖

人無不愛兒女者,倘令兒女自小即念佛、念觀音,則不知不覺,消除惡業,增長善根。況自己臨終,常念佛者,必能不加擾動。更以念佛相助,便可決定往生西方。現生念佛、念觀音,逢凶化吉,是定規的。(《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復吳慧詒、羅慧澍居士書》)

患病消宿業,願切往生決

汝母何以病不見愈,蓋以宿業所致,殆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於此時以了之乎。玄奘法師臨終亦稍有病苦,心疑所譯之經,或有錯謬。有菩薩安慰言,汝往劫罪報,悉於此小苦消之,勿懷疑也。當以此意安慰汝母,勸彼生歡喜心,勿生怨恨心,則決定可蒙佛加被,壽未盡而速愈,壽已盡而往生耳。凡人當病苦時,作退一步想,則安樂無量,近來兵火連綿,吾人幸未罹此,雖有病苦,尚可作欲出苦之警策,則但宜感激精修,自得利益。否則怨天尤人,不但宿業不能消,且將更增怨天尤人之業。當與汝母說之,果能不怨不尤,淨心念佛,其消業也,如湯消雪。光自回山,日日於課誦迴向時,為汝母迴向,祈三寶加被,壽未盡則速愈,壽已盡則速得往生西方耳。(《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復周孟由昆弟書》)

年老當警惕,早說助念理

閣下老矣。世道如此,宜將此境緣以作警策,俾求生西方之心之事十分周摯。又祈與令嗣及闔家,常說臨終助念之利益,及預為洗浴換衣哭泣之禍害,使彼等利害明瞭,斷不至為行孝故,致成落井下石之事也。(《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復潘對鳧居士書一》)

巧勸病慈母,求生極樂國

昨接守良書,知汝母求生之心,尚未實發,病中且勿提及,但勸至心念佛,即得蒙佛加被,身心安樂。待大好後,婉曲勸導,令其求生,則利益大矣。並祈於汝母前,代為問好。又當為說光勸彼放下一切,一心念佛,是為自己要事,餘皆是替兒孫殫心,有累自己念佛利益矣。(《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復周孟由昆弟書》)

老死無人免,念佛登寶蓮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當此等苦事發現之時,唯有放下萬緣,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若氣促,則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絲毫別種的想念。

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有此種想念,便與阿彌陀佛之心隔開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你要曉得,天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輪迴,唯有阿彌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輪迴。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壽未盡,就會速好。若世壽已盡,即往生西方。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癒,若壽盡,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壽未盡,則速得痊癒。

往生西方,好處說不盡,較彼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尚要高超過無數無量萬萬萬萬倍。你切不可癡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我們在世間,猶如蛆在糞坑裡,囚在監牢裡,苦得了不得。往生西方,如出糞坑監牢,到清淨安樂逍遙自在之家鄉,何可怕死。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遠在生死輪迴中受苦,永無出苦的時期了。

你若能出聲念,則小聲念。不能出聲念,則心裡默念。耳朵聽別人念,心中亦如此念。又眼睛望著阿彌陀佛(即室中所供的佛),心中想著阿彌陀佛。有別種念起,當自責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何可起此種念頭,壞我大事。你若肯依我所說的念,決定會往生西方,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永劫常受快樂,了無一絲一毫之苦事見聞,又何有此種之疾病苦惱乎。

倘心中起煩惱時,要曉得這是宿世惡業所使,要壞我往生西方之道,要使我永遠受生死輪迴之苦。我而今曉得他是要害我的,我偏不隨他轉。除過念佛外,一事也不念他。那就能與佛心心相應,蒙佛接引,直下往生矣。好記我語,自可速得莫大之利益。(《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示華權師病中法語》)

死近時不多,念佛萬事除

汝已七十多歲,不久就要死了。現在就要把一切事,通安頓好。心裡頭除過念佛外,別無一件事掛牽,則臨終時,方可無掛無礙。若現在還是樣樣放不下,看不開,則臨命終時,所有貪戀衣服、首飾、房屋、子孫之心,通通現前,如何能夠往生西方。既不能生西方,則汝一生守節念佛,及所作種種有益之事,完全成了福報了。汝現在尚無智慧,雖常精勤念佛,心中尚不決定求生西方。到了來生享福的時候,決定被福所迷,便要造諸惡業。既造惡業,必定就要墮於地獄、餓鬼、畜生中受苦了。此種大苦,皆是現世念佛,不知決定求生西方之所感召的。光憐憫汝,恐汝後來或成此種景況,故預為汝設法。汝若肯依我所說,就不會因福得禍。

現在雖很強健,就要做就要死了想。凡現在要穿的衣服,留到穿。凡綢緞皮襖等貴重衣服,均分與孫媳等。首飾、臂釧、耳墜及金、銀、翡翠等,通通救濟災民,以此功德,迴向往生。若心中見識小,捨不得賑災,亦須分與女兒、孫媳、孫女等。自己身邊,決不可留此種令人起貪戀的東西。所有存款,為防養老者,亦須交與孫子。即田地契志等,亦須交代的乾乾淨淨。汝心裡除念佛外,不使有一點別的念頭。連汝這個身子,也不預計死後作怎麼樣安頓。連孫子重孫等,都要當做素不相識之人,不管他們長長短短。只管念我的佛,一心盼著佛來接引我往生西方。

汝能照我所說的做,一切事通通放下,到了臨命終時,自然感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若是仍舊貪戀一切好東西,及銀錢、地畝、房屋、首飾、衣服,及女兒、孫、曾等,則萬萬也不會生西方了。西方既不生,則下世決有癡福可享。因享福而造業,定規一氣不來,墮落三途。由惡業障蔽故,心識不明,縱有活佛來救汝,也救不得了,豈不可憐可憫乎哉。願汝信我所說,則實為莫大之幸。(《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示周餘志蓮女居士法語》)

怕死入輪迴,願死生淨土

況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豈可今日要死,且不願死。既貪戀塵境,不能放下。便因貪成障,淨土之境不現,而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之境便現。境現,則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畫餅。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一切任彼前業,不去妄生計較。倘信願真切,報終命盡,便即神超淨域,業謝塵勞。蓮開九品之華,佛授一生之記矣。(《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復高邵麟居士書一》)

三、念佛歸命

令信極樂國,歸命阿彌陀

問病者言:「汝今樂生何佛土也?」病者答言:「我意樂生某佛世界。」時說法人,當隨病者心之所欲,而為宣說佛土因緣、十六觀等,猶如西方無量壽國,一一具說,令病者心,樂生佛土。為說法已,復教諦觀,隨何方國,佛身相好。(大唐三藏法師義淨譯《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

臨終囑親友,念佛心悠悠

初居士將終前十餘日,忽疽生於項,殆屬宿業。內潰,寒熱間作。居士欲借此苦,速獲往生,令眷屬就室念佛,以助正念。亦有友人來助念者,每至數十。預囑眷屬,臨終不得先行洗濯換衣哭泣等。喪中無論祭神待客,俱不得用葷酒。殮服唯素布,不得用綢帛。子媳咸遵。雪峰達本方丈,特來開示。故十餘日中,雖有痛苦,心常鎮定,了無異念。(《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閩侯羅梓生居士生西記》)

臨終萬法休,淨土至心求

知歸子問善道和尚曰:世事之大,莫越生死。一息不來,便屬後世。一念差錯,便墮輪迴。小子累蒙開誨,念佛往生之法,其理甚明。又恐病來死至之時,心識散亂,仍慮他人惑動正念,忘失淨因。伏望重示歸徑之方,俾脫沉淪之苦。

師曰:善哉問也!凡一切人,命終欲生淨土,須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淨惡業種種交纏。若得捨此穢形,超生淨土,受無量快樂,解脫生死苦趣,乃是稱意之事。如脫弊衣,得換珍服。但當放下身心,莫生戀著。凡遇有病之時,便念無常,一心待死。叮囑家人,及看病人、往來問候之人,凡來我前,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閑雜之話、家中長短之事,亦不須軟言安慰、祝願安樂,此皆虛華無益之語。

若病重將終之際,親屬不得垂淚哭泣,及發嗟嘆懊惱之聲,惑亂心神,失其正念。但當同聲念佛,助其往生,待氣盡了,多時方可哀泣。才有絲毫戀世間心,便成罣礙,不得解脫。若得明曉淨土之人,頻來策勵,極為大幸。若依此者,決定超生,即無疑也。

又問曰:求醫服藥,還可用否?

答曰:求醫服藥,初不相妨。然藥者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命若盡時,藥豈奈何?若殺物命為藥,切不可也。

又問曰:求神祈福如何?

答曰:人命長短,生時已定,何假鬼神能延之耶?若迷惑信邪,殺害眾生,祭祀鬼神,但增罪業,反損壽矣。大命若盡,小鬼奈何?空自慞惶,俱無所濟,切宜謹之。當以抄寫此文,帖向目前,令時時見之,免致臨危忘失。

又問曰:平生未嘗念佛人,還用得否?

答曰:此法僧俗、男女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決無疑矣。餘多見世人,於平常念佛禮讚,發願求生西方。及致病來,卻又怕死,都不說著往生解脫之事。直待氣消命盡,識投冥界,方始十念鳴鐘。恰如賊去關門,濟何事也?死門事大,須是自家著力始得。若一念差錯,歷劫受苦,誰人相代?思之思之!若無事時,當以此法精進念佛,竭力受持,是為臨終大事。可謂一條蕩蕩西方路,逕直歸家莫問津。(唐道鏡、善道共集《念佛鏡卷二·臨終正念往生文》)

諸佛當敬仰,更念佛中王

其瞻病者,隨其前人,病有強弱,心有利鈍,業有粗細,情有去取,當依志願,隨後述之。或緣西方無量壽佛;或兜率彌勒佛;或靈鷲釋迦本師。或身本無人,妄自立我;或外相似有實自空無,如至焰處則無水相;或為說唯識無境,唯情妄見。各隨機辯,而誘導之。(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瞻病送終篇第二十六》)

讚病持戒德,念三寶不懈

又請大德行人智者數來示導。《善見》云:看病人讚病者言:長老持戒具足,莫戀著住處及衣物知識朋友,但存念三寶及念身不淨,於三界中慎莫懈怠,隨命長短而作云云。(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瞻病送終篇第二十六》)

佛像立其堂,念佛向西方

其堂中下,次明設像。立彌陀者,歸心有處也。然十方淨土而偏指西方者,係心一境想念易成故。西方諸佛而獨歸彌陀者,誓願弘深結緣成熟故。是以古今儒釋靡不留心。況濁世凡愚,煩惱垢重,心猿未鎖,欲馬難調,捨此他求,終無出路。請尋大小《彌陀經》、《十六觀經》、《往生論》、《十疑論》等諸文,詳究聖言,必生深信矣。像面向西病者在後,謂將終之時已前,常須瞻像,令其繫心。(元照律師《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釋瞻病篇》)

臨終業習牽,聞磬念佛免

臨終念善生善道則升,念惡墮惡道故沉,升沉止在剎那故,是一期大要。期,時也。三中,初示經像,引《華嚴》為證,經文兩偈,傳寫訛脫。此出《賢首菩薩品》,初偈云:又放光明名見佛,彼光覺悟命終者。念佛三昧必見佛,命終之後生佛前。次偈脫初句,彼云:見彼命終勸念佛,方接《鈔》中三句。若新譯本云:又放光明名見佛,此光覺悟將終者,令隨憶念見如來,命終得生其淨國。(此偈讚佛果一光明功德。)見有臨終勸念佛,及示尊像令瞻敬,俾於佛所深歸仰,是故得成此光明。(此偈讚佛因中修此光明之行。)四中,初請他勸。《善見》明看病自勸,《母論》明互違結犯。依前斟酌,指上次科。若下,明將死打磬,令聞生善。天台智者臨終語維那曰:人命將終,得聞鐘磬,增其正念。唯長唯久,氣盡為期。云何身冷方聲磬耶?(今時死已方打,故知無益。)(元照律師《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釋瞻病篇》)

病人應看護,誘導令念佛

又《僧祇律》云:「若道逢出家五眾病人,即應覓車乘馱載,如法供養。乃至死時,亦應闍維殯埋,不得棄捨。凡瞻病之人,恆與善語,勿傳惡言。以臨終時,多有惡業相現,不能立志排除。」是故瞻病之人,特須方便,善巧誘言,令其念佛,或不能作聲,但令心念,並令念念相續,剎那不駐,乘此福力,作往生淨土之因。故《智度論》云:「從生作善,臨終惡念,便生惡道;從生作惡,臨終善念,而生天上。」更將經像(經須《彌陀經》,像須彌陀像)至病人所,題其經名像名,語令開目睹見,俾其惺悟。如是看病,功德宏矣。(儀潤源洪禪師《百丈清規證義記·附看病人》)

及早勸雙親,念佛生淨土

人子於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勸以念佛法門,俾得生淨土,大孝之大孝也。

予生晚,甫聞佛法,而風木之悲已至,痛極終天,雖欲追之,末繇也已。奉告諸人,父母在堂,早勸念佛。(蓮池大師《雲棲淨土匯語·出世間大孝<一>》)

世孝利益小,念佛真大孝

世間之孝三,出世間之孝一。世間之孝,一者承歡侍彩,而甘旨以養其親;二者登科入仕,而爵祿以榮其親;三者修德勵行,而成聖成賢以顯其親。是三則世間之所謂孝也。

出世間之孝,則勸其親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願往生。永別四生,長辭六趣。蓮胎托質,親覲彌陀,得不退轉。人子報親,於是為大。

予昔甫知入道,而二親雲亡,作《自傷不孝文》以伸悲恨。今見在家出家二眾中有具慶者,於是倍增感慨,而涕泗交零,稽首頓首以勸。(蓮池大師《雲棲淨土匯語·出世間大孝<二>》)

所遇惑業成,念佛萬法省

人之處世,遇順境者,其情愉以安。遇逆境者,其情憂以危。然而順未足為幸,逆未足為不幸也。溺於意之所便,則出世之心不生。慼慼乎不得志,夫然後厭身世之桎梏,而求以出世。是故萬苦交於前,但以正智觀察苦從何生?從身生。身從何生?從業生。業從何生?從惑生。因惑造業,因業成身,因身受苦。但能破惑,一切空寂。敢問所以破惑之方,只須就本參話頭上理會念佛的是誰。捉敗此疑,諸惑皆破。思之毋忽。

又聞病,今開三法。

一曰對治。病既生於勞郁,當以逸治勞,以舒治郁。逸非懶惰不簡之謂也;萬緣盡廢,如初生孩子,六識不行,是之謂逸。舒非散放無忌之謂也;知身世如幻夢,隨緣順受,不被境瞞,和即今病之愈否、身之生死,一併放下,是之謂舒。

二曰調攝。調攝在節飲食、慎藥餌。飲食不待論矣,藥餌不宜多服。知柏芩連等苦寒之劑,使金寒水冷,陰未能滋,火未能降,而胃氣先敗,食不下嚥,或洞泄,危矣。宜與高明議之。

三曰正念。即前所告,苦從身生,身從業生等。病即苦中之一,其展轉相因,亦復如是。應孜孜密密,日夕體究。究之不得,只消提一句本參念佛話頭,回光自看。識得此念下落,則惑自破。惑破則展轉消滅,亦復如是。只此三事,宜力行之。

又須信萬事是宿緣,不但順逆窮通,乃至死生,都拋卻大海,莫起憂怖。收拾身心,返觀內照本參話頭。切記切記。

又念佛非止明心,亦無病不治。倘有勸進道術者,不必信受。恐失正知見,特預陳之。

又尊恙至是,亦甚危矣。宜以所欲言事,盡底書付令郎及尊堂,令胸中都無牽掛,一心正念。若平日於念佛法門信得及,便可心目內照四字佛名,歷歷明明,無間無斷。從其今日明日去亦可,設或不去,活到一百二十歲亦可。此為要緊語,朋友平生相交正在此處。他皆小事,不暇及也。切不可貪生怕死,而誤大事。(蓮池大師《雲棲淨土匯語·與嘉興朱西宗居士廣振》)

了卻萬事緣,念佛向西天

古人有言:「病者眾生之良藥。」則人於病中當生大歡喜,一切不如意處,莫起煩惱。又言:「死生有命。」則人於病中當生大解脫,任其死生,莫起恐怖。

又過去如幻,現在如幻,未來如幻,盡情放下,單持正念而已。病中千萬寧耐,莫懷速愈之躁心,乃所以為速愈之良方也。

又將家事處置了卻,放下萬緣,空空地心上只念六字佛名,刻刻不忘,自然業障消滅。業障既消,自然夜臥安寧,身心康健矣。念佛人要發願捨此惡世,生彼樂邦。(蓮池大師《雲棲淨土匯語·示病人》)

命懸急念佛,臨終助念佛

汝父年高,當令即刻通身放下,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念時須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即不開口,心中默念,亦須字字句句,聽得清楚。以心一起念,即有聲相。自己之耳,聽自己心中之聲,仍是明明朗朗。能常聽得清楚,則心歸一處,神不外馳。故眼也不他視,鼻也不他嗅,身也不放逸,故名都攝六根。如此念佛,名為淨念(此三句,師自加密圈)。以攝心於佛號,則雜念雖尚未全無,然已輕減多多矣。若能常常相繼,便可淺得一心不亂,深則得念佛三昧矣。此係平日勖令專心致志之要義。日日常作將往生想,心中不留一事。

有宜交代者,即預交代之。子孫有宜問者,即預問之。待至臨終,則全家念佛。無一事可問,亦無一事交代,大家同聲念佛。若自己有把握,自己會洗澡換衣,則甚好。若自己不能,則萬不可預為抹澡、換衣、問事、哭泣等。一有此種瞎張羅,定規破壞正念,不得往生矣。(《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復夏壽祺居士書》)

死生當重視,念佛了生死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竊謂徒悲,究有何益。須知生死大事也。信願念佛大法也。既知死之可悲,當於未死之前,修此大法。則死不但無可悲,且大可幸也。何以故?以淨業成熟,仗佛慈力,直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以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永離眾苦,但受諸樂。漸次修習,直至成佛而後已也。然欲得此大幸,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培其基。加以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便可決定即得矣。(《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飭終津梁跋》)

念佛最穩當,行善信願長

汝弟燮卿,亦已六十,亦當以此書示之。須知佛法,法門無量,若欲以通身業力之凡夫,現生即得了生脫死,離此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說不出第二個法門了。其餘一切法門,皆須修到業盡情空,方有了生死分。倘有絲毫未盡,則生死依舊不了。若論業盡情空,現今恐舉世亦難得其一二。若以信願念佛求生,則萬不漏一。然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須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慈愍一切,愛惜物命,戒殺吃素,廣行方便,俾此心常與佛合則可矣。倘外現修持之象,內無真實之心,則是假善人。假善人,何能得真利益乎。(《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復許熙唐居士書》)

嗣夭悟苦因,念佛成賢聖

知居士年已六十有五,一子一孫,均已夭殤。約世間人情論,極為可痛心者。若約了生死之淨土法門論,則實為超凡入聖之最勝因緣。世間人生不知來,死不知去,實為人生一大要事。但以為子孫計之念重,於自己生死大事,反漠然置之。使居士兒孫長壽仕進,或被富貴福祿所迷,恐難以發此皈依三寶、求受五戒之心,亦不過以福壽善終為止。至於自己之法身慧命,仍以不聞不信。縱令事事稱心,豈能超出虛生浪死之外。今日境遇不嘉,知人世無非是苦。又得淨土諸書而詳閱之,知吾人本有故鄉安樂處所,可以安身立命。而日唯佛是念,唯淨土是求。直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盡未來際,受勝妙樂。由是言之,其子與孫,實為成就汝了生死一大事而先逝者。當生大感激心,願以自己念佛功德,消彼罪業,增彼善根。俾彼亦得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庶可不致彼子與孫,徒然早死也。善得益者,無往而非益。甘受損者,無往而非損,是在各人之見解何如耳。(《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復許熙唐居士書》)

常談苦樂境,令具信願行

佛法利益,唯親受者方知。汝家劫賊不入。令慈於不省人事時,心中尚能念佛,手指尚在掐珠,此實宿世善根,現生修持所感。當常與談淨土種種樂境,娑婆種種苦境。令生信發願,決定求生西方,不存一念得人天福報之心。日與眷屬,相拌助念。如《文鈔》與黃涵之道尹所說,則便可決定往生西方矣。人子報親恩,唯此為大,祈努力行之,俾妻室兒女、兄弟姊妹皆如是行。所謂度眾生者在此,篤倫理者亦在此。(《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復智正居士書一》)

年老死將至,持名出生死

今老矣,除持名外,無一法應學。以死期將至,恐所學愈多,心識愈難淳淨。或致與佛感應不交。則一不往生,永劫流轉,豈不大可哀哉。(《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復恆慚法師書一》)

時促不研經,念佛誕慧命

六十七歲老人,亦不必又去研究別種經典。但一心念佛,求生西方,自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其餘一切法門,皆仗自力斷惑證真,方可了生脫死。念佛法門,但具信願,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其間難易,奚啻天淵。祈認真修持,又須令眷屬同念,按《飭終津梁》,說臨終助念之利益,破壞之禍害,使彼等念熟聽熟。待汝臨終,則可大家相助。否則,必定大家相破壞矣。(《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與趙奉之居士書》)

念佛願往生,病癒或往生

念佛人有病,當一心待死,若世壽未盡,則能速愈。以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業,業消則病癒矣。若不放下,欲求好,倘不能好,則決定無由往生,以不願生故。此等道理不明白,尚能得仗佛慈力乎。汝母之病,宜切勸放下求往生,如壽未盡,求往生,反能速愈,以心至誠故,得蒙佛慈加被也。祈與汝母婉曲言之,令勿效癡人說癡話也。(《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復周孟由昆弟書》)

年高病苦多,早念阿彌陀

汝母年高,於淨土一法,未能認真修持。宜常與談說六道輪迴之苦,極樂世界之樂。人生世間,超升最難,墮落最易。若不往生西方,且莫說人道不足恃,即生於天上,福壽甚長,福力一盡,仍舊墮落人間,及三途惡道受苦。不知佛法,則無可如何。今既略曉佛法,豈可將此一番大利益事,讓與別人,自己甘心在六道輪迴中,頭出頭沒,永無解脫之日乎。如是說之,或可發其宿世善根,信受奉行也。菩薩度生,隨順機宜,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汝能力修孝友,及以淨土法門,勸導自己眷屬,及一切有緣者,同作蓮池會里人,則功德大矣。(《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復周孟由昆弟書》)

念佛向西方,助念見佛王

汝之病,不算大病。香灰水服之,或可好。即不好,何必定要吃飯。麥粥比米粥養人力道大,饅頭乃北人日日當飯吃的,又何足介意。至於發願求病好,或可如願。即不如願,亦不可發癡固求。或恐反致有損無益。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念。世間事一一通身放下。眷屬再能與陳飛青之子同,則可決定往生矣。若或有生人天之念,則西方便無分矣。以生死心熟極,一絲毫力,可敵了生死心千鈞。(《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倪文卿居士書》)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臨終能否捐贈器官

所謂菩薩一切悉捨,吾人臨終是否可將色身各器官,捐贈...

昌臻法師《修念佛法門有密切關係的問題》

萬修萬人去。這個話是淨土宗的祖師永明法師提出來的。...

心靈的解放

一、 在你說任何話之前,先問問你自己,是否必要;若...

念佛宜早不宜遲

青少年是早上8、9點鐘的太陽。人生最美的是少年年華,...

五逆謗法不能往生,是否意味佛的慈悲不夠普遍

問: 五逆加上謗法,不能往生。這是否意味佛的慈悲不夠...

沒有這四劑預防針,我們還真生不起信心

原文 【解】復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義。的標實境。...

叢林參學中的「警策格言」

自古以來,叢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過去中國大陸的...

蓮池大師法語開示

卍 生死事大。 卍 吾但知念佛,無他術也。 卍 龍樹於...

【大藏經】【註音版】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大藏經】佛說九橫經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大藏經】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佈施大眾什麼物品功德最大

問: 如何分別佈施的物品? 答: 應佈施眾生所需物品...

阿羅漢內心的境界

阿羅漢修無常觀,他得到的智慧,古德用四個字來形容:...

一切諸法悉皆如夢,修之何益

原文: 有禪者問曰。一切諸法。悉皆如夢。娑婆固夢也。...

佛菩薩是否能幫我們陞官發財

陞官、發財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事情,然而這些都是人...

不樂於五蘊則解脫

昔日,佛在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時,有四十位比丘住...

邪淫給家庭社會帶來的慘痛教訓

根據百科全書對婚姻的定義,是一男一女彼此相愛,並願...

總是胡思亂想,心靜不下來怎麼辦

問: 我是一名學生,平時玩心比較重。心也總是靜不下...

印光大師《信願念佛百問》

念佛時心多散亂,或說是年齡關係,如年老心散,不能收...

善用其心——可以扭轉人生

相隨心轉,這個很重要。當這個相出現的時候,我們又會...

什麼叫「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 什麼叫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安法師答...

為父母者,不能過度溺愛子女

為父母者,不能過度溺愛子女,應以教育子女實踐古聖先...

要以法相見,不能以情相牽

聞具足,就是聽聞正法。就是以你們那種好樂心親近善知...

愛的分配法則

從前,戰亂頻仍,到處是難民。在長江中游北岸有一座安...

「做事不一定要發心,發心一定要做事」對嗎

問: 有老師父開示說:做事不一定要發心,發心一定要...

微笑的冶金術

一位從事冶金行業的老闆去拜謁一位禪師,他問:禪師你...

現報、生報、後報

現報 就是我這一世行善或者作惡,就我這個業報身去做,...

【佛教詞典】阿毗遮嚕迦儀軌品

(書名)具名大方廣曼殊室利童真菩薩華嚴本教讚閻曼德...

【佛教詞典】一位一切位

(術語)言得一位,則同時得一切位也。為華嚴經所明。...

【視頻】濟公活佛念佛(奕睆居士演唱)

濟公活佛念佛(奕睆居士演唱)

【視頻】慧律法師《猴子水中撈月》

慧律法師《猴子水中撈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