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八大人覺經

宏海法師  2020/03/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七講)

好,各位,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

好,請大家放掌。

各位晚上吉祥。今天我們是第七講,《八大人覺經》。今天講的主題是講到佈施平等覺,一直在講覺悟。今天開場,我能說點實話嗎,害怕有的時候會觸動大家的這種執念。因為從《安士全書》開始講,到慢慢講《八大人覺經》,回頭我就要講淨土了,還是很高深的講。那我也收到一些反饋,可能是初機的或者剛剛接觸佛法,大家覺得《安士全書》聽起來通俗易懂上頭,一聽就入心了,都是一些故事,按照這個故事,再推比到我們現實生活中,反正是角色不一樣,大概因果雷同。

那麼,從久修的居士來講,為什麼我們還依然喜歡聽世間法、善法呢?我們要反思一下。就是說,聽到這個法,當然說讓我們害怕因果,多修善法,進而求解脫,這是對的。或者是知道因果,生死苦海里邊,沒完沒了,那麼轉身向上,這也是對的。但是很多時候,實際上我們聽因果,也把這個法給用小了,大家知道吧。一聽以後,我們就會去修,當然這還是根機不錯的,可是很多時候或者一不留神,乃至久久就容易滑落到,我們一直還是說,這樣對我好,有利於我,我要這樣去做才好。為什麼一講到覺悟法,一說生死要超然,就覺得離地三尺了,又澀、又遠、又不親切呢,為什麼?因為他要跟自己對著幹,他不在好壞上論,跟自己對著幹。

所以我今天可以說,在某一個角度,某一個因緣中,某一個因果層面來講,為什麼不喜歡聽佈施,或者說如法的佈施,或者不愛聽,不相應,聽不懂,沒有感覺,就是過去世不佈施。因為佈施是捨,但是我們有時候在善法中一直在修得,甚至去捨也是為得。所以如理如法的佈施很重要,究竟的佈施,合格的佈施,基本上我們都很難達到合格。

那好,我們達不到,現在先這麼一說,大家不要介意,再退一步而求其次吧。聽法確實能增長智慧,但是還是需要有福。因為精進必須有智慧,但是光有智慧,你沒有福德也不行。每一尊佛到這個世界來示現成佛,一定會生到王家做太子、皇帝,就福報要大到這個地步。因為實際上我們佈施修福,你在佈施的時候也是對這種智慧的一種考驗,一種實驗,一種運用吧。

佈施法就管這個貧富,這是很直白的。我們這一生貧富的差別相,就是從佈施法中差別相來的,所以為什麼我們常講到說,要有經濟基礎了,才能夠追求精神生活。這是我們這個世間的常態,實際上也確實如此。

而且大家再擴展了理解一下,不僅僅人世間,就是在人的世界裡面說物質足夠了,才有機會追求精神生活。在六道裡面依然是如此,就是整個六道的輪迴盤裡邊,你只能夠有了一定的福報,足夠支撐著你懸浮在人天世界裡面,那才有相對安穩無憂的狀態,才能進一步去學修佛法。所以在六道的大背景裡邊,你只能到人天的水平,才能夠暫緩的、相對安全的一個界面,然後支撐著你暫時去學,有這個緩衝的機會。你到三惡道裡邊,根本沒給你喘氣的機會,沒辦法上道,聽聞都聽聞不到。

所以說我們在人間的話,你除非有足夠的物資來支撐我們的色身,因為這色身每天把它調順了,日子過順了,那麼才不會障道,才能進一步思惟無常,思惟這個苦,去辦道。否則,你日子都過得,我常說丟幫跌底的,慘淡經營都過不下去,人前人後都沒法說。那你想想,你如何去進一步提升生命的這種昇華呢。

可是問題是什麼呢,貧窮的果報,那就是過去慳貪中來的,就是捨不得。大家可以觀想一下,一個因地,你什麼東西都捨不得的時候,就是向自己不停地拽住、抱住,充斥在自己往內收。那你因果還回來,就跟作觀一樣,等你再還到果上的時候,所有的境界面對你,人家都是往內收的,不朝你來,因為一直是個收的法,不朝你來,那你就接收不到財富的因緣。

那當我們去供養、去佈施的時候,我們心是向外捨的,這也是一種觀法。你的心不斷地向外捨,等到因緣一轉,轉到果上的時候呢,就是一直是向外捨,你所有面對的境界都是向外捨,朝你就來了,就這麼簡單。一切都是觀法,一切都是心地,可是有時候這種吝嗇的心態,生生世世都修不掉。大家要知道要修一個見解上的、粗線條的一種,馬上就能扳過來,可是,這個微細的習氣,吝嗇的習氣,真的生生世世的修。

咱們看到,為什麼世間講錢豪語壯,力大欺人呢。有時候確實福報大的、富貴的人,吃一頓飯,有可能就是我們一個月乃至一年的日子就過完了。但是你去發現,有一些富貴的人,他在某些細節方面,他就特別特別小氣,這為什麼,有可能就是過去從守財奴或者什麼,就慢慢地聽善人,聽善知識教誨,一點一點行佈施行的,依然在大富大貴中,可是他微細的習氣還有。你去觀察人世間,真的,方方面面都逃不脫佛法,逃不脫因果,佈施也是這樣子的。

所以大家來看這裡講到,「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

貧窮呀,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一句話,我們俗家的老家都說到,就是一家子或者夫妻過日子,叫「窮相爭,惡相鬥」,就有吃有喝一天很富貴了,大家都相安無事了,很養尊處優,心情也好,心理素質也高,視野也廣,格局也大,自然而然。你只要一窮,這個怨氣就來了。

那現在我們這個年代,也是一個求不得苦充斥的年代。倒不是說我們現在,實際上從人的本位來講,整體的福報要大,是夠的。但是因為我們現在貪心,就是越有越嫌少,所以一直沉浸在求不得苦裡邊。那稍微再這麼一攀比,實際上,貧富也是比出來的。你說富吧,還有更富的,你說窮吧,比你窮的還多,你日子總過得了,現在不可能把你,餓死的人很少了,對不對。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比如子女見到人家家境好,同學裡面的家境好,家裡不知道做什麼產業,或者社會地位很高。那麼一比較,就覺得自己的父母沒有給自己賺一份家業,馬上怨氣就來了,貧窮多怨,覺得自己家裡太一般了,見不得人,虛榮心。

那麼兄弟姐妹也是這樣,因為一娘生九子,每個人來的因緣不一樣,福報也不一樣,一樣的兄弟姐妹,有的很可能他福報很大。你跟他有兄弟姐妹的緣,但是你未必有這個福報,那在旁邊眼睜睜地看著,會生嫉妒心了。就會抱怨,為什麼我們家日子不如他們家,或者覺得他們家太好了,恨不得把一半分過來,給的太少,這也會生什麼呢,多怨。

鄰里鄰居也是這樣的,你眼看著樓對面家人家的日子過得好了,那馬上嫉妒心也會起來。不知道為什麼,現在常講到有一種仇富心理,確實這是人的一個害、嫉、慳,我們的恶心所裡面就天然有這種作用,一個凡夫俗子。

我記得我們小的時候,那個年代,誰家吃好的,是不敢出去吃的。可能同齡人或者更上歲數一點的能理解那個年代。因為那個時候物資還不是很發達,家裡吃通常的家常便菜了,端一碗飯就串門著去吃了,有的就是幾家子串了去吃,因為挨得近,縣城裡邊。

今天你們家如果是吃好吃的,門都要關起來,味道都生怕傳出去,俗人們總是炒好吃的,甚至是殺生的肉類。別家聞到說,他們家天天吃,有可能就要懷疑你們家是不是貪污了,是這樣子的。可能年齡小的不知道,曾經的那個年代就是這樣。

所以連夫妻都是,看著人家的日子過得闊氣了,那自己就覺得另一半,或者妻子說丈夫,你沒有本事賺不來錢。這樣的話,就把人生的遭遇,導向一種憤世嫉俗,這裡講到的「貧苦多怨,橫結惡緣」。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這種世界、這個境界,正好給佛弟子、發菩提心的人,提供了佈施的機會,去佈施。

那麼這裡今天主要講的是要「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也就是修平等的佈施法。

那我們細說一下佈施吧。剛才講到了,可能我們在這個年代,我們的福報比古人不足,比後人的話,我們現在停留在還是有佈施的時代,這是我們的共業福報。但是我們現在佈施的如法的層面上來講,比較差。因為大家的共業太堅固了,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在勸誡或者成就別人佈施功德的時候,反正總歸就是說,只要你能捨已經不錯了。不管你怎麼發心,什麼心態,出於什麼目的。

實際上,佈施一定要上綱上線地講,是特別高妙的修法,不是人人能修得起來。你不要說三輪體空了,三輪體空就是完全忘懷地去佈施,連我能捨給他,我和他,給他捨了什麼東西,都不在這上面分別,而依然去佈施,那我們很少能做得到,因為我們還是求福報求因果嘛。

那麼,真正的佈施有三類,可能大家這個已經耳熟能詳。一個是財施,法施,像給大家講經,這個就算是法供養,法佈施。再一個就無畏施,觀音菩薩就是有求必應,特別是危難之際顯身手,尋聲救苦,這叫施無畏者,昨天我還還講到觀音菩薩是施無畏者。

現在我們很多時候,其實就是只能停留在財佈施的層面。而且財佈施還有兩個,一個是外財,一個是內財。內財就是我們的身體,甚至古人講的你的身體,你的六親眷屬,什麼都能佈施,這都是菩薩手法,我們根本達不到。縱然有一些宿緣深的,可能在人走了以後,佈施一下他的器官呀,怎麼怎麼樣這些,也可能有。

現在我們就是只是說到財佈施裡面的外財,就是身外之物,說白了就是錢。你佈施錢的時候,或者物資,那麼你首先要知道,你這個佈施是不是能夠利益到別人,不能禍害別人。比如他要賭博,你去給他錢,這是不如法的;他要吸毒,你給他買來,送給他吸,這也是不如法的,是禍害他。

所以要對人家有利益,兩方有利益。第二個,你是發了捨心的,你不要別人欠了你五萬塊錢,幾年還不了,最後你說,我佈施了,算了。這是被動的,不算數。當然會有一點點因果,但是不能夠張力很大。

特別是我們在佈施的時候,一般都選擇兩種對境,兩種對境成就我們的恭敬心和慈悲心。恭敬心,就是我們的父母、師長、三寶,恭敬的對像。再一個就是能引發我們慈悲心的,殘疾人呀,或者孤苦伶仃呀,乃至是六親裡邊這一些,讓你生起一種,雖然帶著愛見,但是能夠饋贈一些,這些都算是悲田,生悲心。還有生病的,比如說這次我們八方去援助武漢的疫情,實際上就是成就了一個悲田,慈悲心,覺得那麼多人沒有物資,供應不上,那麼很痛苦很憐憫他們,就發這樣的心去進行佈施。

所以你要有這樣的一個姿態,那麼才再進行一些佈施,從發心來講,你的恭敬心和慈悲心越猛烈,這個因果越大。那麼從對境來講,從田來講,比如你對的是敬田,敬田來講,那麼功德最大的肯定是供養佛了,大聖人,大圓滿覺。那麼聖人肯定比凡夫就強,凡夫裡邊是有德的長者,比如說一樣的恭敬的,那麼有德的長者,還是說跟你同齡人,你覺得比較敬佩,那麼這一樣來講,那就還是前者要恭敬心更大一些,就看能夠激發你這個對境哪個更為莊嚴。

再一個,前兩者都一樣了,那就看你的東西多少,東西多少也是因心而定,而因人而異的。你大富長者的話,可能他隨便花個一萬兩萬也無所謂,那一般的家戶人家可能花個三千五千都覺得很多,那這功德還是後者要大,就看你發心。所有的外相都是為了調足了我們的發心,因為只有心地上發揮的,才能體現因果的幅度大小,這一點我們要注意。

但是有一些情況下,確實是,就剛才講到的,順勢而為,或者人家就跟要飯的要上門來一樣的,那你生了不太相應甚至還有討厭的心,為了打發他給點兒,這種也不算如法的。還有一些就是祖上習慣下來了,父母親也常行這個法,那你就好像帶著父母親的孝心,也就學學他們,也這樣去給廟裡送點東西,這些實際上都不如法。

還有為了生天,或者為了沽名釣譽,這些佈施不是完全沒有功德,大家不要聽錯了,我每次講到這個橋段的時候就害怕,說法師這麼一講,我從此以後不佈施了,都不如法。是讓你把心調如法了。

所以種種諸如此類的吧,我們希望大家能夠把這個佈施法常行起來,常行起來。特別是這裡講到的要「等念怨親」,平等的佈施,不要有分別心。雖然我們剛才講到的是那個對境對境,但是一樣的敬田,比如供養道場,供養道場你就不要有分別的怨親,比如你是修淨土的,那你看見人家禪宗禪和子在裡邊,禪堂裡邊說他們不念佛,你就好像跟自己的法門不相應,你就有了差別相,就非要供修淨土的道場,比如雲居山、東林寺,這都在江西,都是祖庭,禪淨兩大核心祖庭。那你就覺得我修淨土了,你就非要去供東林寺,就不去供(雲居山),這個就不好。

所以這一些,那道場,淨土也有,禪宗、天台等等這些,我們不要去偏心。面對法師的時候,你也不要去司察他到底是修什麼法門的。

我曾經就遇過這樣的情況,普陀山,我在龍沙去放生,那就碰到,拿兩個念珠,他們念得念念不停,那個珠子非常的有款兒,但是他們都問我說,你是不是出家人?我說,你到了普陀山,問我是不是出家人。他說他不知道漢傳的出家人是不是師父,穿這身衣服的,是不是。我說你是漢人嗎?他說是。我說那你到普陀山來拜,這也是漢地呀。

他說難道菩薩還有漢地和非漢地的分別嗎?我說菩薩沒有漢地和非漢地的分別,你為什麼對於出家人有漢地和非漢地的分別?我就把他問住了,後來他就跟我一起放生了,這個恭敬心,一開始看都不看,自己在那兒念,也沒有說剛好有師父,請僧寶來做皈依,也沒有,就自管自,連招呼都不打,當然我說這個也是自己的功德不夠。

就此說起,我們有時候要不念親疏,親疏都不要念,那麼姿態更高,就怨親都不要念。不要計較跟自己的關係如何,是曾經有過節,或者他隨順我,那麼這一些都不要,一定要把這個心量要打開,打開。

再一個,很多時候,這都是存在的實際情況,在咱們漢傳裡邊來講,我們有時候也去結緣供養,會生分別心。比如,和尚沒有大小,廟裡邊的出家師父,只是有年齡大小,或者他的因緣中,他是執事,他是住持、方丈,他是香燈,他是侍者,這是每個人的因緣法,就是因緣中顯現的不一樣,法沒有差別的。

你要入平等法界,那麼一定要發平等心,一樣地去供養,一樣地去發恭敬。你不能見了大和尚了恭恭敬敬的,跟世俗的一種心,套近乎一樣的。那麼見了小和尚呢,要麼理都不理,要麼就塞一兩百塊錢,說喝茶去吧,給點小費嗎。所以這些都會折損我們的佈施功德的,那慢慢地損成這個習慣習慣,實際上確實是這樣的。

有時候,我自己也是,這法都是互相成就的,我也有過怨親不平等的時候,當然我這個是在對立的立場。比如常在有時候放生,放生有的同修也問我,你組織有沒有微信群。我說一概沒有,我這放生完全隨心所欲,有一些依止的弟子什麼的,他知根知底的了,有時候托他放。偶爾也有一些加了微信的,他看我在放,他說也要發心,那麼正常的,一百塊兩百塊的發心,都是隨喜讚歎,功德無量。

但是人真的有差別心,這就是我自己的心路,給大家交代一下,今天坦白交代一下。因為有的同修他也要放,他發個什麼呀,他發個八塊八毛八、六塊六毛六,或者六十六塊六。我記都很麻煩,你知道,我怎麼記呢,有零有整的,我也加不起來呀。那我就生煩惱了,就會生譏嫌心,生一點點那種不快心,說看你這樣子,你一件衣服,你也不至於六百六十六吧,你為什麼放個生,就不能湊個整數,五十、一百也可以,會生這樣的嫌棄心,剛開始。

後來沒有辦法了,覺得這不對嘛,那你號稱法師總得做點姿態,那開始就對治。怎麼對治,我說八塊八毛八,正好給我一次機會,我就把他記成一百,只要一百以下的,全部記成一百,如果他是八塊八毛八,算我就放了九十一塊一毛二,這算對了沒有,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是把差的那個給補齊了,算一百塊,最低的起步就一百塊。誒,這個法就修平了,就等於說,就沒有怨親或者心裡有憎嫌心了。

當然人家也不是惡人,至少是發心的,總是心裡就會心生不快,這就慢慢這麼對治,等於說錢把這個給補足了,把你的心也給填平了,把心也同時給填平了,就好了嘛。反過來很歡喜說,正好這樣的人越多,還越成就我的功德了。就不會生那個心了,這個是真的,實打實的就是這麼修,就一點點地磨過來的,因為大家都是還在這個分別世界裡面啊。

所以今天我們也講到說「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佈施,我們再發揮一下,就是講到佈施,跟大家也說一說。首先我們身為佛弟子,肯定是常行佈施的。那麼希望大家在行佈施法中,也能夠有一些地方,就是怎麼說呢,算是引導一下。

第一個,我們佈施要量力而行,不要有攀比心,他多我少,非要今天爭這口氣,這個就沒有必要,量力而行,有計劃,最好能夠長期。看你自己的經濟條件吧,哪怕你經濟條件不稱心如意,你隨喜人家,長期一直是公道平等的隨喜心,這也是一種佈施。

那麼真正我們自己操作的時候,一定要長期的有計劃的。比如在自己的生活能力情況下,假如有多餘的,因為畢竟是凡夫,不可能一下子徹底傾家蕩產地去佈施,那種大佈施,一般我們行不了。縱然有時候「二百五」一起來了,過去的善根顯發了,行了,行完了,萬一後悔了,怎麼辦,又會退心了。所以在這個上面,就是量力而行,有計劃。

比如十分的財物,那麼你十分裡邊,五分過日子,還有三分存下來以防萬一應急,那麼兩分佈施出去,長期這樣的行佈施。為什麼,因為佈施也是為了成就我們的捨心呀。就像放生,長期的堅持,是為了成就我們的慈悲心,一直保持新鮮的讓它下去。這樣,那麼你回報中,你修道的資糧就一直不會斷,道糧不會斷,能夠續得下去就好了。

既不要一退六二五,明明有能力,就是捨不得,那這不可取的;也不要,就剛才講的,打腫臉充胖子,沒有必要,我們佛弟子直心直口。二一個,那麼我剛才講到了我們發心,諸位一聽,說那剛才法師講的這些,好像我們全都是這樣的,沒有一樣如法的。沒有關係,你繼續行佈施,但是要調整自己的發心,哪怕我們去刻意地去轉念,就是非常刻意造作地去轉這個念,本來我是那樣想的,我要說服自己轉成這樣,這也是一種修行,就慢慢挪,一點一點地挪。

可能你有什麼回報,或者想得什麼好處,那你今天把它觀想成說,算了吧,我就是無怨無悔的,完全以利益他為根本。要告誡自己,這個才是正確的,不斷地這麼想,不斷地這麼作意,心念上,這個就是會修,就是一種修,修行還有什麼修呢,大家想想。這個佛性、這個心地、這個妙明真心一直就這樣的,你能改變得了他嗎,不生不滅,就是修,就是相上修呀。

再一個,就是要熾然地去佈施。什麼叫熾然地去佈施呢,假如果有機緣、有條件,善緣來了,那麼你還得有福報,你才能應得了這個緣。你沒有福報的人,馬上就退避三舍,或者躲開了,或者視而不見。有福報的,這個機緣來的時候,那你們要去勇猛的心去捨,而且是說幹就幹,你不要推脫啊。

有時候今天覺得那個勁兒在了,你說明天,明天就不想捨了,就把這次良機就錯過了。因為有時候過了這個村,實際上就沒有那個心了。所以這一點來講也很重要,說幹就幹,把自己說服了,就把這個事,這個佈施行了,那麼這個因就種下去。

因為我們很多時候,說實在的,一個是大家的業重,想幹點功德或者培福的事呀,一定會有障礙。要麼旁邊的人不想做,又眼紅你,就勸你說,這怎麼怎麼樣,裡面有內情,怎麼怎麼樣,就給你說一堆,要麼你自己就是根本就發不了心。

所以一旦有這麼一念,沒聽到地藏王菩薩,經裡面說了,有人要是發那麼絲毫,須臾一念一點點善心,他都想方設法讓他不斷地擴充,微小轉大,所以這會兒要想地藏王菩薩,他會成就你的。這就是熾然作福。

再一個,就是我們一定要有恭敬心。剛才講了,不要以塞小費,或者功利這種勢利。大家有的時候到了廟裡邊,覺得我用得著你了,你能給我提供什麼方便,在這種的情況下,根本就是交易,諸位那叫買賣,不叫佈施。很多時候,我們往功德箱裡塞的也是做買賣的錢,不是供養的錢。

所以這一點大家要記住,沒有恭敬心,你這個大打折扣。你的恭敬心足了,越那種傻乎乎的那種恭敬,不管不顧的恭敬,越能夠出現四兩撥千斤的效果,真的,這個回報就很大。因為我們的心是遍法界的,這個也是很重要。

另外一個,這是一種方便善巧吧。現在來講,因為每個人都有習氣,這個不能算數的,就我自己的一些心得一樣的,我們可以把一切的開支都可以轉成一種佈施觀。諸位,你不要小看這個法,這個法能持起來可不容易,一兩次演繹演繹行。什麼意思呢,我老給大家也講過,我們來朝山,比如來朝普陀。

實際上,你從家裡面出發,動了一念心,一路的開支,哪怕是給自己買車票,買的吃的或者住宿,都算是對觀音菩薩的一種供養,佈施。因為你這一件的事發起,是為了來拜菩薩,這就算,這個法你就要生信心。

那麼像我們有時候一念的去,比如去小賣部,那你生一念心,說這麼晚了,他還在這兒守著,大冬天的下著雪,北方。那麼說他不容易,他養家餬口也不容易,你既買了東西,你付款的時候,那麼講價,一般超市也不會多收,不要太那個(斤斤計較),就算是合理划算,那就給他,給的時候,就當做結緣,給他養家餬口,每個人都有妻兒老小。這也是一種,雖然不是那麼純粹,因為你還買了東西了,但也可以轉為佈施觀,就發心買東西。

給出租車也是這樣,我真有這麼一次經歷。那會兒在北京當法師的時候,到各地去講經,到全國各地去講經,那幾年飛機延誤得特別厲害,幾乎回到北京已經都是半夜十二點、一點了。有時候還能趕得到大巴車,坐到西單,再沒辦法了,打個車回去。

那麼有時候,這個大巴就沒了,那會兒我覺得應該是吝嗇,說是惜福,捨不得,覺得打車這一路回去一百多,那個大巴車好像是二十塊左右就夠。那有一次實在是沒有大巴了,只能打車了,打車又覺得一百多,覺得這真是浪費。再後來想想,算了吧,出租車司機這麼晚上來到機場,來回都是個把小時,他也不容易,這麼辛苦,就當做這個錢結緣他養家餬口,這麼一轉,這個捨不得的心就轉成捨得了,就很歡喜,很暢快地帶著點佈施觀就進去了。實際上,他好歹裡邊也加了捨心,還對治了自己的這種差別相。

但是大家要知道,常要行成這樣的人,你要像入三昧般的心力才能持得住這個法。大家知道,我們受持所有的法,不管世出世間法都是需要福報來受持的,你沒有這個福報了,就咱們說的,撐不住了,頂不住了,那就做不到了,就忘了。你一直每天,你所有的開銷都能這麼去做,那你心力就很足了,功夫就很硬了。

前幾天,前段時間發了一個微信上,我在大理頭上戴個花環,後來有的同修們就說了,大法師發這個好像不成體統。給大家解釋一下,那張照片就是去了大理以後,剛好過來個老太太,雲南的老太太雖然很有范兒,但是看見她也很辛苦,就掛著幾條花環。

我當時想想這不容易,就算佈施老人家吧,就這麼給錢,人家又不是要飯的,她心裡也不好意思。就順勢買了她的,好像是二十塊還是二十五塊,就買了花環,戴在頭上,剛好被一塊的法師給拍下來。實際上,當時確實發的,我記得清清楚楚,就是一個佈施心。那這一些的,都可以隨時隨地的,這也算是行佈施吧。總而言之,這裡講的菩薩佈施,我們可以加一個,菩薩常行佈施,常行佈施就是菩薩。

當然,有時候我們也是,特別是這些居士同修,有的人他好張羅,想當個頭。那不管做什麼都是他好張羅,他去把大家的淨資收起來,他統一去佈施。那麼我要告誡一下,第一個,這個大眾的因果在裡邊,你要百千萬分地小心,因為做久了以後,往往他就儼然成了一個,怎麼說,就是組織也罷,或公司也罷。

那麼各方來的淨資,有時候放生、供僧等等這些,做功德,隨便他花,他這就儼然成了一個權力了。慢慢的,那麼隨順他的,他就還讚歎,覺得師兄好,你太功德無量了。不隨順他的了,他就馬上跟他翻臉,就會生是非。另外一個,也要搞清楚人家這個錢是用來做什麼的,要專款專用。

最好不要這上面依附著居士來做,弄得跟居士頭一樣,還是要有一個三寶一個法師來依止或者指導。你不要自己再從中擅自做主,這樣的儼然是,很多居士,我告訴諸位,本來有一些護法的心,就因為入到這個法裡面了,漸漸最後越做越不如法,或者大家對他的信心沒有了,就退掉了。

你要知道,你畢竟是在家人,那有的居士他可能還是一個人,這樣的話大家也(信任)。你如果還有家有捨,有老老小小,那確實有的人對你有信心,有的人他稍微一點點誤會,他就對你的信心缺失,就滋生是非。二一個,你在長期做了,我也能理解,為什麼,長期做的話,跟師父、道場接觸的多了以後,你就完全就成了一個,怎麼講,就成了一個好像吃過水面這樣的。不是說從中看利,就是把這個佈施或者做功德帶在人情世故上了,由著自己,或者看哪個道場相應,哪個師父順眼,不視實際情況和大眾的發心,這也很麻煩。

所以很多這種團隊,弄個微信群,大家建立起來,弄個大師兄,現在大師兄已經成了一個很怪的詞了,在佛教團體居士群裡面。那這一些大家也要注意,不要搞成本來是等念怨親,最後全弄成冤親債主,這也很麻煩。所以說,小小的一個佈施也不是那麼容易能夠修起來的。

今天我們講的就是第六佈施平等覺,一個是平等的對境去修佈施,一個是發平等的心,第三個就是一直有序、量力地去行佈施,這也算是一種平等的狀態。

那麼今天還有問題,回答一下。

「感恩法師開示,當我讀《佛說阿彌陀經》時,先稱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還是先念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前後順序,我不太清楚。」

是這樣的,如果念《彌陀經》的時候,要先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一切經都是先念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因為他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所有的經,包括《佛說阿彌陀經》,也是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兒說這個消息,我們才收到,才知道的。

所以這是飲水思源,不忘根本教主,然後再念南無阿彌陀佛,再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再念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或者說念完本師釋迦牟尼佛,再念阿彌陀佛,再念蓮池海會佛菩薩也可以,不妨。不要說釋迦牟尼佛在前面,覺得好像跟淨土不銜接一樣,是念本師釋迦牟尼佛。

另外一個,說「極樂世界不也是無常的嗎?」

極樂世界不是無常的,無量光、無量壽。極樂之極,就是它是究竟的,沒有頭,沒有邊際的,所以才叫極,極致,那麼這一點要明確。

他這裡問題就是「極樂世界不也是無常的嗎,既是無常又怎麼會不生不滅呢?」

極樂世界是常的,具足了常樂我淨,猶如涅槃四德一樣的清淨無染,所以這一點要搞清楚。

「要講藥師經嗎?」

現在還沒有,暫時沒有計劃,當然網上有講過一遍,好像視頻,大家有興趣的可以聽一下。

另外有的法師來提問說怎麼請我去道場弘法。

這個說一下,因為我現在的因緣還暫時常住在普陀山,以後不知道,這個因緣。那現在因緣中,當然要疫情結束了。要去道場弘法,要發邀請函,最好有正規的佛協或者寺院的章蓋上去,發到我們這邊普陀山佛教協會弘法辦,當然寄給我個人也可以,聯繫也可以。就是說邀請在什麼地方,什麼地點講法,具體說明就可以了。

那我們這邊的因緣,只要有人請、聽,有地兒講,正規的合法的宗教活動場所,那麼有時間,就是我這邊普陀山上面的法務不衝突的情況下,那麼一定會欣然前往,結這個法緣,做這個法供養。因為我們今天也講佈施了,一切佈施中,法佈施,法供養最。所以這也是穿這個衣服責無旁貸的責任吧,這個就是直心直口,沒有障礙。

好,今天到這裡,請大家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十稱)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那我們今天就到這裡。

隨喜大家。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達照法師:回歸心靈

我們在人生中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我們不停地追求,又...

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佛陀再次告訴我們;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什麼是戲論

這個戲論層次很廣,凡夫對修行人,凡夫是戲論;修行人...

【推薦】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

今天是打七的最後一天,我們打七的目的,是用參禪的方...

在「不幸」之中獲得覺悟的機會

在一個父母離異、舅舅癡傻、爺爺病痛大半生、奶奶跳樓...

要的是摩尼寶珠,不是路邊的小花

如果你很年輕學佛,大概到中晚年福報會現前,佛教我們...

釋迦佛抬頭悟道悟的是什麼

今年正月間,一位老朋友蕭先生來看我,臨走時問了一句...

證悟是否一定要在人群中實踐

問: 解悟跟證悟的差別何在?證悟是否一定要在人群中實...

【大藏經】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藏經】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出六根聚經中)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大藏經】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

【大藏經】佛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城逝多林給孤獨園。與...

淨土法門兩個重要的原則

今天我想利用這個機會,我們把這個唯識學的教理跟淨土...

消除脂肪的十種食物

1.紫菜: 除了含有豐富的維他命A、B1及B2,最重要的就...

誦哪部經迴向給父母最好

問: 父母不在本地,誦哪部經迴向給他們最好? 仁清法...

佛講父母恩德

很多人對於佛教徒出家離欲十分不理解,而且認為佛教對...

念佛之前的心態準備

在《印光大師文鈔》講到一個事,他說有一個年輕人,這...

午睡要注意的事項

中午睡上1小時,可使大腦和身體各系統都得到放鬆和休...

臨終神識昏迷,給此人念佛能不墮落三惡道嗎

問: 《地藏經》中雲,臨終人能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

【推薦】不要倒霉了才來學佛修道

像你們又修道又念佛又學密宗,其實我當年也一樣,反正...

地藏菩薩的淨土在哪裡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與八十百千那庾多頻跋羅菩薩。...

素食打造不長癌的鹼性體質

善養生者和,無寢食,後醫藥。清黃凱鈞《友漁齋醫話一...

朗然獨醒,大丈夫當如是矣

【原文】 醉生夢死,恆言也,實至言也。世人大約貧賤、...

楞嚴經導讀

凡大部頭的佛經,若欲深入地去學習和研究,必先要選擇...

在家居士簡易又有效的煙供儀軌

煙供,此修法主要利益鬼神,把很多殊勝的加持物和食品...

知恩圖報的馬兒

元生公,是我已故的曾祖父。他生前曾經有過這麼一段感...

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

我以闡提出家,自己揣摩根性庸劣,罪業洪深。因此於禪...

三寶的分類

佛法僧乃三寶之稱。 每個人信佛,必須先皈依(歸依)三寶...

【佛教詞典】聞思修三慧

【聞思修三慧】 p1264 大毗婆沙論九十五卷四頁云:聞所...

【佛教詞典】三身三德

三身是法身、報身、應身,三德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

【視頻】性德法師《出家受戒後的修學》

性德法師《出家受戒後的修學》

【視頻】凡是你所排斥的就是你所要學習與覺察的

凡是你所排斥的就是你所要學習與覺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