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楞嚴經導讀

2013/12/2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凡大部頭的佛經,若欲深入地去學習和研究,必先要選擇一份理想的科判,藉以梳理全經的脈絡結構,然後再剖析經文的意思,方能順利地掌握其宗旨要義。東晉的道安法師,是最早使用科判的方法研讀佛經之大德,他先將佛經劃分為序、正、流通三分,再進一步分判章節,使經文的脈絡鮮明,再用「析疑」、「甄解」的方法,對於難懂的字詞章句,加以分析推詳,使「文理會通,經義克明」,而得妙盡經文之深旨。

《楞嚴經》的義理層層深入,環環緊密相扣,若能順著科判去學習和研究,則如同抽絲剝繭一般,自然是非常理想的學習方法。按照前面的科判,本經可分成八大部分來解讀。其中第一部分內容,相當於道安法師所說之「序分」,即敘說聖教發起的因緣;第二部分至第七部分為「正宗分」,即敘說一部經的宗旨,正顯聖教所說的法門;第八部分為「流通分」,即敘說受持弘傳本經的功德利益。

現在就正宗分的內容,略為概述如下:

第二部分,示佛定總名:指明諸佛修因克果的大定,名為大佛頂首楞嚴王。

第三部分,說奢摩他路:示三如來藏理,令悟成佛之密因,以開圓滿之解。

第四部分,說三摩修法:攝解以起正行,從二十五圓通中,獨選耳根一門深入;次述圓通加行,嚴持禁戒以治現業,建立道場以托慧命,誦持神咒以除宿習。

第五部分,說禪那證位:即依行而證果,以三漸次為基,歷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末後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第六部分,示全經名目:成佛之妙定既已開示完畢,故結經名,以示一經要義。

第七部分,明助道要法:談七趣之升沉,令悟別有出世之無上大涅槃,不戀三界;辨五十之陰魔境,欲令行者得正知見,以防墮落邪見海中。

一經大義,大體如上所說。現將八大部分的內容,再依次展開介紹如下:

第一部分,佛說本經的因緣

本經的序分,主要敘述了佛陀六十二歲那年,夏安居圓滿之日(七月十五),國主波斯匿王,為祈福超薦先王,特地選擇這一天,到祇桓精舍,延請佛陀及諸大菩薩、阿羅漢,到王宮應供。當時阿難因受善信的邀請,遠遊別地,不及參加集體應供的行列,回來時無飲食可用,便獨自到城中托缽乞食,途經一家淫捨,被摩登伽女用幻術攝入淫席,淫躬撫摩,即將破毀戒體。如來應供始畢,立即返回精舍,從佛頂上放光說咒,敕文殊師利菩薩,將所說神咒,攜往救護阿難。惡咒消滅了,文殊菩薩於是提攜勸勉阿難及摩登伽女,一同回到佛陀座下。因阿難之請法,而發起了一段聖教流傳的大事因緣。

南懷瑾老先生在《楞嚴大義今釋》裡說:佛說諸經,大體皆有緣起,舉眾所周知而言,如《金剛經》,但從人本位之穿衣吃飯、平平實實之人生日常生活說起。人生日常生活當中,離不開穿衣吃飯,而穿衣吃飯中,正具有人生無上之大智慧,故不得不說。如《維摩經》,首標佛國心地境界,而以維摩詰之臥疾說起。人生必有老病之苦,於老病臥疾之中,更有人生無上之大問題,故又不得不說。《楞嚴經》中,首先從吃飯說起,因為吃飯,才發生阿難到城中乞食,途中遇上摩登伽女,一見傾心,幾乎雙雙墜入情波慾海之中。只此輕輕幾筆,明明白白指出「食色性也」,的的確確為人生之一大苦惱。我佛慈悲,故又不得不說出此中奧妙,如此如彼,乃有此一本經流傳之大因緣。

第二部分,示佛定總名令知諸佛修因克果

阿難見到佛,頂禮悲泣,悔恨自己一向多聞,道力未全,慇勤祈請如來開示:「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阿難因為不知佛定總名,故將平日所聞三定別名,加一「妙」字以問佛,要如來開示,十方如來成佛的大定。

如來一聽,便知阿難不知佛定總名,故應阿難所請,先答以:「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這段文字之原文,在「執心身內」文中,前後文意,全無接續。經圓瑛老法師審定,當在阿難請定之後,使請答相應,啐啄無違。

經過對《楞嚴經講義》科判的比較研究,將此請答相應之文,劃為一處,同歸在第二部分「示佛定總名令知諸佛修因克果」名下,然後下文三、四、五部分內容,再逐段回答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禪那。這樣就使一經之脈絡,更為簡潔明瞭,層次分明,重點突出。

第三部分,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

一、說空如來藏

(一)斥破妄心以開奢摩他路

一切眾生,莫不有心,而常住之真心難悟;一切修行,莫不有定,而自性之妙定難明。阿難欲請如來開示成佛妙定,如來即從阿難因地之發心問始。阿難答佛,因睹如來三十二相好,心生愛樂,因此發心出家,願意捨離生死。阿難不知此愛樂之心,即是妄想分別、生死之根本。佛即感嘆地告訴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1. 破妄識無處

如來於是征問阿難:當初發心出家,既是緣於見到如來三十二相好,而產生渴仰愛慕的心情,那你阿難是以什麼來見?見了之後,產生愛樂之情的又是誰?阿難回答說:是因「眼」見如來勝相,而「心」生愛樂。佛告阿難:從始以來,使你不斷流轉生死的,即是心和眼睛的過咎;如果不知心眼之所在,即無法降伏擾亂本性的塵勞煩惱。我現在問你,你可知道心和眼睛在什麼地方?阿難於是婉轉答出七處:初執心在身內,次執心在身外,三執心潛眼根,四執心分明暗,五執隨合隨有,六執心在中間,七執一切無著。一一皆為如來所破斥,欲求識心之處所,而了不可得。

2. 斥妄識非心

阿難進而求佛開示真心的所在,如來先為阿難開示真妄二種根本: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隨後舉拳,再次征問阿難:到底以什麼為心,而能知道如來拳相?阿難回答說:這個能推究尋逐的,即是我阿難之心。佛於是呵斥阿難說:這不是你的心!這是當前的塵境,在你的心中所投射的虛妄相,而引起之種種分別心想。就是這個妄想心,迷惑了你阿難的真正本性。由於你從無始以來,一直到今生,都認賊為子,以致遺失元常不變的真性,枉受生死輪迴之苦。

3. 推妄識無體

阿難於是爭辯說:若此能推理思維分別、能修善造惡的不是心,我阿難豈不成了沒有心之人,同於土塑木雕的偶像了嗎?佛於是開示阿難:一切諸法所生,皆是由真心隨染淨諸緣所起之幻相,相妄性真,若推究它們的根源,其實皆以真心為其體性。假若此推理思維分別之心,離開六塵境界,別有能分別的自性存在,就是真心了;若此分別性離塵無體,這就是緣塵分別影事,若執此以為真心,則當塵境變滅時,法身同於斷滅,還有誰去修證無生法忍呢?

阿難至此,方知一向所執皆非,但又不知真心之所在,與諸大眾皆默然自失。

(二)顯示真性令見如來藏體

阿難捨妄求真,進求如來開示寂常妙明之心性。如來首從胸前卍字放光,以表顯真之相,然後以種種善巧方便,為阿難開示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1. 帶妄顯真

若就眾生之份上,實在無法指出個純真無妄之真心來,而如來有善巧方便,明知見性帶妄而不說破,乃克就六根門頭,十番直指見性為真心,令阿難親驗不動之本真。

一顯見是心:借盲人雖無眼,而仍能見暗,顯能見的見性是心非眼。

二顯見不動:借主人常住而客不住,虛空常寂而塵動搖,顯見性常住不動。

三顯見不滅:借色身雖有老少之別,而觀河之見無別,顯見性一向不生不滅。

四顯見不失:藉手臂首尾互換為正倒,而臂無增減,顯見性雖顛倒而不失。

五顯見無還:借明暗、通塞、同異、清濁八種塵相之可還,顯見性無往無還。

六顯見不雜:借物象雖有千差萬別,而見性則朗然一照,顯見性不與物雜。

七顯見無礙:借器有方圓大小內外,而空無形量,顯見性轉物則自在無礙。

八顯見不分:阿難疑身、見各體,如來明萬法一體,顯見性一真絕是非之分。

九顯見超情:就見精非因緣自然,離四句絕百非,顯見性超情不墮外道權宗。

十顯見離見:見精雖離緣,而尚未離其自相,顯真見猶離自體中一分見妄。

關於見性與三番所破妄識之區別,如下文識大中所示:

汝今遍觀,此會聖眾,用目循歷,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汝識於中,次第標指,此是文殊,此富樓那,此目犍連,此須菩提,此舍利弗。

根塵相對,一念未生之際,但如明鏡當台,胡來胡現,漢來漢現,無別分析,即六根中不動之性;一落入分別,標名指姓,即屬識心。

2. 剖妄出真

接著,如來進一步指出,前來所指之見性,乃帶別業、同分二種顛倒分別見妄,二種見妄若除,則能斷除分段、變異生死之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又進為開示,本覺妙明真心,性非和合及不和合,密示萬法一體之旨。

交光大師說:上文之帶妄顯真,如指璞說玉,雖珍貴非虛,而粗石未剖,美玉未瑩。剖妄出真,則如剖璞出玉,精瑩煥發。前文之破識,破至無體,是為真破;此處之剖妄,實體反露,所謂不畢竟破,似破而實顯。

3. 會通四科

接著,如來更進一步指出,所指真心不但近具根中,實則遠賅萬法。故剖析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一一諸法,相妄性真,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即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由本如來藏,常住不動,體恆無變,故非因緣;由本如來藏,妙明周圓,用恆隨緣,故非自然。

4. 圓彰七大

地、水、火、風、空、見、識,是為七大。七大即前四科之總相,四科為七大之別相,法本無殊,所闡明的義理則有淺深之別。前四科是約藏中已發現者而說,屬於事造之七大,一一會歸藏性,故稱其「本如來藏」,以明即事即理。七大是約藏中未發現者說,屬理具之七大,一一含具藏中,故稱其為「如來藏中」,以明全性全相。

四科方談一一諸法,相妄性真,全事即理,悟此能入理事無礙法界 [1] 。

七大則進一步指出,一一諸法皆周法界,圓滿十虛,塵剎普融,故總名為大,如每一星之火,皆有洞燒之極量,悟此能入事事無礙法界 [2] 。

(三)阿難明心生信

阿難大眾,聞佛開示至此,各各自知,真心自性涵容週遍十方世界,返觀父母所生之身,如十方虛空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瞭然自知,悟獲本有妙心,原自常住不動。於是阿難說偈,讚大定之稀有,發願早登無上覺道,廣度眾生。

二、說不空如來藏

富樓那疑問:如來藏妙真如性,清淨本然,為何會忽然產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此疑眾生因性有始)

佛答: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從細至粗,故有世間諸相;惑業苦三,相續不斷,故有世界、眾生、業果,遷流不息。

富樓那問佛:眾生心與如來究竟覺心,平等無二,眾生既能迷真起妄,則諸佛如來,證得妙空明覺後,何時復起無明,而生出世界、眾生、業果等有為法?(此疑如來果德有終)

佛舉四個譬喻,回答富樓那所問:(1)迷方喻,說明方向若悟,即不重為迷,且此迷本無因,喻指無明本空。(2)空花喻,說明空本無花,但由翳目妄見,喻指萬法現無。(3)金礦喻,說明礦煉成金即不重為礦,喻指諸佛如來,既轉煩惱,得成菩提智德,究竟不變,更不再有煩惱。(4)木灰喻,說明木燒成灰即不再為木,喻指諸佛如來,既轉生死,得成涅槃斷德,究竟無生,更不再受生死。

三、說空不空如來藏

又,富樓那問佛:地、水、火、風、空等,本為相生相剋,為何如來說五大本性圓融,週遍法界,湛然常住,不相陵滅?

佛舉虛空體非群相,而不礙明、暗、動、清、濁、霾、映等諸相發揮。又舉如人水中觀於日影,百千人同觀,各自行走,則各有日隨其人而去,而日影原本虛無,故說一說異都不正確。說明一切諸法,循業發現,觀相元妄,觀性元真,性相圓融無礙,以答五大圓融之難。

如來次依「迷悟心」對辨二種緣起,依染緣起執成有礙,依淨緣起而融成無礙。又依「本來心」圓彰空、不空、空不空三如來藏性。顯理至此,可謂徹法流之底,窮性海之源。此一心三藏即首楞嚴大定,誠為自性天然之本定。必當圓悟此理,依理起行,方成了義之修證。

富樓那又疑:一切眾生,何因會有無明,自蔽三如來藏之真心?

佛舉城中演若達多,以一日照鏡之因緣,忽愛鏡中人頭眉目清晰可見,嗔則己頭不見面目,迷頭奔走,然狂起狂歇,頭本自如,以說明「無明無因」的道理,但能放下執著之心,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來週遍法界,不從他人而得。

阿難轉疑:佛前既排因緣、自然,而今回答富樓那,又語帶因緣,疑佛自語相違。

佛則示以知真本有,達妄本空,則因緣自然,皆為戲論。

第四部分,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

一、因果相同選根直入

阿難請示修門,求佛不捨大悲之心,開示會中的迷昧大眾,畢竟獲證如來無餘涅槃的根本發心之路。

(一)分門以定二義

佛即告訴阿難: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1)修因同果:決定以不生滅性為因地心,旋轉五濁虛妄之滅生,脫粘內伏,還複本元之覺性;得此妙明本覺,無生滅之性,為因地心,然後再圓成果地上的修證。(2)從根解結:六根奔塵趣境,發業潤生,乃煩惱之根本所在;六根返元,脫離塵妄,即是解脫根本。故佛教阿難,不要隨著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等十二種有為塵相,奔逐流逸;但依六根門頭,選擇一圓通根,一門深入,脫粘內伏,伏歸元真,則其他五根粘塵之妄,應拔圓脫,自能速成無上正覺。

(二)驗證以釋二疑

阿難聞佛說,六根若離明暗、動靜、通塞、恬變、離合、生滅等十二諸有為相,即心境脫節,就沒有根結的體質存在,卻誤作離開塵境,完全沒有性體(根性)。佛因此令羅睺羅擊鐘,以驗聞性不滅;引夢驗常,以驗聞性不昏。

阿難求佛進一步開示結元之所在,如來引十方諸佛來證,但指六根即是縛結之元。且六根之中,從細到粗,含有六個縛結(所謂六結,是指五陰生時,從細至粗,識陰先起到色陰為終結。前四陰,每陰一結,色陰有二結,共成六結,詳見經中所示)。若欲解除六根中的縛結,必須選擇一圓通根,深入而修,六個結若都解除了,則一結之名亦亡。

(三)綰巾以示倫次

阿難求佛開示「六解一亡」的真義,以及解結的倫次。如來於是綰巾六結,以示結之倫次。結既次第綰成,當依結心次第而解。解末三結(6.5.4),先得人空;解次二結(3.2),得證法空;解第一結,則俱空不生。六結若總解除,則一結之名亦亡。這就名為菩薩從三摩地得證無生忍。

(四)冥授以選本根

阿難求佛冥授圓通本根,佛敕諸聖各陳得入圓通方便妙門。前二十四聖皆為略說,末後觀音菩薩廣陳耳根圓通,次第解結修證過程,以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成三十二應,獲十四種無畏功德,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佛敕文殊菩薩揀擇圓通,文殊菩薩揀二十四聖,而獨選耳根圓通,為淺深同依、三世同修的至妙行門。

二、末世修學道場加行

(一)請安立道場

阿難請佛開示:末世修行,欲攝其心,入三摩地,如何安立道場,方能遠離魔事?佛示阿難:當依戒定慧三無漏學而修,嚴守諸佛四種清淨明誨,誦咒以除宿習,於道場中,六時行道,三七不寐,自能得佛現身,摩頂安慰,令他開悟,成就戒定慧三學。

(二)請建立道場

阿難請佛開示:末世修行,如何建立道場,合佛世尊清淨軌則?佛示阿難:道場建設壇儀,及修證節次等。

(三)請宣說神咒

阿難請佛宣說楞嚴神咒,令諸修行,承佛密音,身意解脫。佛示阿難:五會神咒,並說神咒利益,諸佛要用,及眾生利賴等。次述天龍八部、金剛藏王菩薩發願護持等。

第五部分,說禪那證位令住圓定直趣菩提

阿難請佛開示:修證佛三摩提,從幹慧地,歷三賢十聖,至等覺、妙覺的位次。

如來開示阿難:先示依染緣起,而成十二類生顛倒之相;次釋依淨緣起,立三漸次,除滅十二類生,虛妄亂想之本因,以此為基,再上歷菩薩五十七聖位。束三漸為幹慧;開初住為十信;十住,生佛家而為佛子;十行,廣六度而作佛事;十迴向,回佛事而向佛心;四加行,泯心佛而滅數量;十地,依中道而趣佛果;等覺,齊佛際而破生相;方盡妙覺,成無上道,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所謂禪那修證聖位,但明其復還本體,出其本有家珍,非從外得。

第六部分 ,如來通示全經名目

阿難問定三,如來答定三,一經問答,界限層次分明,具示妙定始終,如觀手中掌指。正修問答,既已圓滿,故大智文殊菩薩起立白佛,請示經名,以結一經要義。故如來通示五名,以說明一經的歸趣。

第七部分,助道別詳護定法要

一、談七趣勸離以警淹留

阿難請佛開示:地獄、惡鬼、畜生、人、仙、天、阿修羅等七趣,是真如體中本來自有?還是眾生妄習生起?

佛示阿難:此七趣之果報,皆是眾生由無始一念無明不覺輾轉發生而來,並非心外實有之境,亦非真如體中本有,如虛空花,本無所有,無處可以探尋窮究。七趣之升沉,皆由虛妄情想而生。由於眾生不識本心,隨順殺盜淫故,即循業感,而成三惡道報;無殺盜淫業,即生成人天善趣,有無互相傾奪,故起輪迴之性。如果不斷除三業,就會各各有私造的別業,在眾多私造的別業裡面,彼此業感相同,所形成的同分業中,就會有一定受報之處。如來一一詳細剖析,判決邪正,欲令學人知有涅槃、不戀三界。此以戒而助成正定。

二、辨五魔令識以護墮落

如來無問自說五十陰魔境。此是過去諸佛的辨魔法門,亦是修習大定,增進聖位的心要。此五十陰魔境,乃修習奢摩他自性本定,微密觀照中,所顯現的微細魔事,或遭外在天魔鬼神、魍魎精魅所擾亂;或為心魔、見魔所惑亂。當魔境現前時,惟恐初心之人不能識,洗心非正,落於邪見。故如來再三叮嚀,欲令行者得正知見,以護墮落邪見海中。又因阿難所請,如來重明五陰同是妄想成就,次示五陰因界淺深,三示五陰滅除之頓漸。此以慧而助成正定。

第八部分,讚歎流通的功德

末後,佛陀讚歎弘揚《楞嚴經》的殊勝功德。設若有人身犯四根本重罪(殺、盜、淫、妄),及犯大乘十惡重罪,若能以一念發願之心,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令末法眾生,皆能依法修行,不入邪道。這人的罪障,就會應其弘經之一念,而得消滅,變其所將招感地獄惡報的苦因,而成安樂國;其福德,遠超用遍滿十方所有虛空七寶,供養微塵數諸佛如來,所獲福德之千萬億倍!

若有眾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咒,顯密齊修;如佛教敕,遍令眾生,得聞此經,如教行道。自他兩利,必能直趣無上菩提,永離一切魔業!

註釋:

[1]理事無礙法界:理,指諸眾生色心等法,雖有差別,而同一真如理體;事,諸眾生色心等法,一差別,各有分齊。事相為理體隨緣之所現,事攬理成,理由事顯,理事互融無礙,故名理事無礙法界。

[2]事事無礙法界:謂一切分齊事法,稱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無盡,故名事事無礙法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為什麼佈施會有福報

我們佈施為什麼會有福報?這個福報是從什麼地方來?諸...

何謂「大佛頂」

先了解何為大佛頂,古人都說這部《楞嚴經》是開悟的《...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應用

第1講 第2講 第3講 第4講 第5講 第6講   第1講 我們...

文珠法師《楞嚴經七處破妄十番顯見》

一、前言 楞嚴經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經典,佛...

十種仙未斷輪迴妄想,仙福報盡墮六道

阿難。復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固...

慧律法師《楞嚴經重點提示》

請合掌,南無大佛頂首楞嚴經!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南無...

達照法師:觀音菩薩耳根圓通修法

楞嚴經中講的,菩薩之愛的結果是耳根圓通。在二十五圓...

泄佛密因,輕言未學

【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未學。...

【大藏經】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大藏經】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序 揚州僧智愷作 夫起信論者,乃是至極大乘...

【大藏經】【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讚

普賢菩薩行願讚...

【大藏經】教觀綱宗

教觀綱宗 (原名一代時教權實綱要圖。長幅難看。今添四...

婚姻就是一場騙局

一見鐘情的戀愛更容易失敗 選擇結婚對像的時候,人們計...

所有一切法還是回歸到這一念心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

10句人生忠告

1.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

遠離這九種橫死的因緣

《佛說九橫經》原文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

慧律法師《三千佛圓滿開示》

(上) 諸位法師、諸位護法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結善緣的重要

從前,有一位老和尚在山上一間寺院,一心一意清苦修行...

如何理解「鬼怕惡人」

我們出家人沒有特殊因緣,也不會去招惹,人一說你就去...

福報是用來修行的,不是用來享受

有道友問:自己從事股票業多年,感覺不務正業,但生活...

大器晚成

姜子牙是商朝末年人,他的始祖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

心病有五大種類

心病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心裡不舒服,就是當我們的內心...

善人則親近,惡人則遠避

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於身心;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於...

怎樣做一個真正的佛弟子

一、學佛首先要念苦 你們今天能夠皈依三寶,走向學佛之...

佛法宇宙觀之四土

我想每一位學佛的人,最初走入佛教,一定要有一個定位...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很容易嗎

問: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眾生卻對...

慧律法師-一行三昧論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法宣法師,諸位法師、...

生氣時應該如何消氣

常生氣有損於健康已被科學研究所證實,但是現實生活中...

【佛教詞典】不受學轉

【不受學轉】 p0328 瑜伽八十四卷二十一頁云:不受學轉...

【佛教詞典】蕭琛

(476~512)南朝齊、梁時代學者。一作蕭璨。蘭陵(山...

【視頻】晚課拜願(圓光男眾佛學院)

晚課拜願(圓光男眾佛學院)

【視頻】為什麼很多學佛人見面問好都用阿彌陀佛

為什麼很多學佛人見面問好都用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