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門萬行,以佈施為先。所謂佈施者,只是捨之一字耳。達者內捨六根,外捨六塵,一切所有,無不捨者。苟非能然,先從財上佈施。
「釋門」是講佛門,佛門講「菩薩行」,方式方法無量無邊,佛門裡的萬種善行,但是總歸起來,不外乎「佈施」,以佈施為最重要,就是六度首先要修佈施。所謂佈施,只是一個「捨」字,「佈施」就是捨,捨己為人。通達的人內捨眼、耳、鼻、舌、身、意,外捨色、聲、香、味、觸、法,內外無不放捨。
捨得乾乾淨淨,就是波羅蜜多。做不到這樣,就先從財上佈施。世人都把穿衣吃飯看得像生命一樣重要。所以,對世人來說,錢財非常重要。如果能夠歡喜地施捨錢財,內能破我們的慳貪毛病,外能救旁人的急難。不過,錢財不易看破,最初佈施,難免會有一些勉強,但是佈施做習慣了,心裡泰然,也就沒有什麼捨不得了。
這樣最能消除私心,去除對錢財的執著與吝嗇。所以,佛教人修行從哪裡下手?從佈施,先從財佈施。這個效應是把我們一向慳貪吝嗇的心減輕了。斷,當然不容易的。減輕了,就是貪心、吝嗇不像從前那麼嚴重。對外又可以幫助別人,這是佈施恩惠。
最初佈施的時候很勉強,到後來就做成自然了。前十年都很勉強,十年之後慢慢就成了習慣。到後來,幾乎連痕跡都沒有了,心地越來越清淨。把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癡慢疑都佈施掉了。
明朝華亭縣有位顧正心,官至廣西參議。他平時特別喜歡行善積累功德,有一次捐出十萬四千七百兩銀子,買了四萬八百畝義田,全部施給華亭、青浦兩縣。作為徭役費用,讓老百姓免除負擔徭役的困難。
有一次,代巡撫來到松江府,禁止除夕燃放爆竹,很多人違反了命令都被關進監獄,顧正心也被誤捕入獄。
顧正心入獄以後,他看到很多飢寒的人,就派人給他們送衣食;有罪犯可以赦免,他就出錢代為贖出。最後,整座監獄快變空了。隨後,他又出資修理監獄的房屋。他是如此捨己為人,從不希求回報。
後來,官府上報他的事蹟,皇帝就任命他做光祿署臣,他被敬奉為鄉賢。
在《感應篇例證》中有這樣一則公案。倪閃是沙縣人,性喜佈施。每次外出,身上總要帶些錢財,他遇到窮人,就會把錢放在他家中,不管別人知道不知道。
倪閃考試多次落選,有人嘲笑他,說:「倪先生日日周濟窮人,為何還多次落榜?是不是老天不長眼睛?」
倪閃並沒有退失信心,反而更加努力地佈施,心裡沒有一點後悔。
有一年鬧饑荒,路上餓死的人一個接一個。倪閃搭了個粥棚,親自煮粥周濟災民,救活了上萬人。
到了第二年,倪閃又去考試,很多鄉里人夢到倪家的門外高豎一面錦旗,上書「 粥陰功」四個大字。這一年,倪閃果然中了狀元,後來官至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