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范仲淹行善積德,換來八百年子孫福報

廣行法師  2019/01/1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范仲淹行善積德,換來八百年子孫福報

北宋時期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989 ~1052),字希文,江蘇吳縣(1995 年撤縣併入蘇州市)人,卒謚文正,追封楚國公。

先生幼孤家貧,即胸懷大志,以天下為己任。他曾遇到一位相士:「您看我以後能做宰相嗎?」相士說:「小小年紀,口氣不小。」范仲淹又說:「那您再看我能否做醫生?」相士驚訝地說:「怎麼相差這麼大?」范仲淹回答說:「唯有良相與良醫可以救人。」

相士讚歎道:「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范仲淹年少時在山東長白山禮泉寺勤苦讀書,每日煮粥兩升,冷卻後切為四塊,撒上鹽和菜末,早晚各食兩塊,以此果腹。後來,先生遊學於河南應天府書院,「五年之中未曾解衣就枕,起居飲食人所不堪,而仲淹不苦也」。范仲淹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考取進士,從此步入仕途,逐步實現他為國為民的偉大抱負。

人們對先生一生的事蹟頗為熟悉,而對他與佛教的淵源可能不甚了解。范仲淹自始篤信佛法,與佛教頗有淵源。起初,先生在禮泉寺讀書時,偶然間發現寺中地窖內藏有金子,等到後來貴顯時,才對寺中法師言及此事,取金修寺。先生之高尚品格,猶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此時已自與眾不同。

先生事親至孝,母親去世後,請僧人誦經,孝心感應觀世音菩薩助念。借菩薩之力,母親得以超升天界。范仲淹一生蒞任所到之地,必建寺安僧,興崇三寶。晚年時曾舍宅為寺,名為天平寺,並延請浮山法遠禪師住持。先生留心佛典,誦《金剛經》「輒有冥契」。

據《角虎集》載,先生「常修淨業,以養聖胎」。慶曆初年,先生奉命宣撫河東,於旅途間,得故經一卷,名曰《十六阿羅漢因果識見頌》,內容乃是諸阿羅漢誦佛所說善惡因果,識心達本之法(因者,因緣;果者,果報;識者,諸自本心;見者,見其本性)。先生閱讀過後,法喜充滿,特作序讚歎,流通於世。序文中寫道:餘嘗覽釋教大藏經,究諸善之理。見諸佛菩薩,施廣大慈悲力,啟利益方便門。大自天地山河,細及昆蟲草木,種種善諭,開悟迷途。奈何業結障蔽深高,著惡昧善者多,見性識心者少。故佛佛留訓,祖祖垂言,以濟群生,以成大願。足見范仲淹是深知佛法真諦的。

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萬靈為心,以萬物為體」,「進則盡憂國憂民之誠,退則處樂天樂道之分」,「不以己欲為欲,而以眾心為心」,「愛持眾同,樂與人共」,都是菩薩境界,深獲佛法大益。范仲淹如歷代士大夫一樣,喜與佛門高僧大德結緣。先生曾問道於琅琊慧覺禪師 ,且有偈贈予禪師:

連朝共話釋疑團,豈謂浮生半日閑;

直欲與師閑到老,盡取識性入玄關。

宋仁宗景祐四年,范仲淹出守鄱陽,仰慕古禪師道風,多次拜訪問道。古禪師曾寄偈相勉:

丈夫各負沖天氣,莫認虛名污自身;

撒手直須千聖外,纖塵不盡眼中翳。

范仲淹還與圓悟禪師相善,並且勉其參方行腳。圓悟禪師在先生的勸勉下,遍參諸方,終成大器。先生還曾屢次為文表讚佛門高德。

仁宗皇祐元年,天竺山日觀庵善升禪師入寂,先生為其譔寫塔記,表彰德行。浮山法遠禪師 ,曾住持天平寺,入寂後,先生為其譔寫碑銘。在碑銘中,先生讚道:「嗚呼遠公,釋子之雄;禪林甘澤,法海真龍;壽齡有限,慧命無窮;寒岩脊骨,千載清風。」

范仲淹曾與起居舍人尹洙為莫逆之交。尹洙臨終之日,先以書信與先生告別,范仲淹速來看望,慟哭不已。尹洙忽然又睜開眼說道:「已與公別,何用復來?且死生常理,希文豈不曉乎?」說完後端坐而逝。

范仲淹得到眾多良師益友的警醒與提攜,道業日進,深得佛法實益。縱觀范仲淹的一生,確實始終是立身行道,真正踐履了儒家兼濟天下和佛家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令人欽佩不已。范仲淹為官則勤政愛民、獎掖人才,居鄉則自奉儉約、樂善好施。他一生立義莊、修水利、舉人才、置義田、興義學、濟貧困,先生一生的善行義舉,不勝枚舉。

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有《範文正公文集》傳世。他的家族八百年一直長盛不衰,子孫後代繁衍不息,這與他的德行好有很大關係。袁了凡居士正是因為福德太薄而無子嗣的。

歷史上的大德之人,子孫都很興盛。孔夫子是萬世師表、大公無私、有教無類、教化一切眾生。他的子孫至今都不衰,到現在傳了七十多代,已經經歷了兩千多年。這些都不是偶然現象,而是積德深厚的必然結果。

我們再看看世上的人,一般富貴人家,傳三代以上的,現在這個社會已經不多,但還能見到。一代就完了,甚至於自己晚年還保不住;青年的時候發達,晚年的時候破產,我們常常聽到看到。這是什麼情況?德至薄。

他沒有積功累德,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是自私自利;縱然做一點好事,也不捨棄名聞利養。他做的這些好事,在社會上做一點慈善事業,必須要有代價,要以得到大眾的褒獎、政府的獎勵,他才肯做;他為這個做的,不是真心。這是假善,不是真善。這是德至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陀被謗的因緣

佛陀遭外道奢彌跋譭謗,弟子們不解,為何至尊至貴的佛...

業果和定業能不能轉?

在《地藏經》第一品裡有一個問題,業果能轉不能轉?定...

昌臻法師《心地與命運》

什麼叫心地?心地又叫心田。心像田地,能播種善惡的種...

慈念令蟲害遠離

在《復章以銓居士書三》中印祖針對章居士提出的猛獸毒...

財富從付出中來

我們追求的事很多,想得到的東西很多,希望擁有更多,...

因果複雜,肉眼凡夫不能明瞭

來示雲,時當末法,彼邪見魔黨,往往身泰體健。而正信...

【推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這個地方講到多欲為苦,就是講我們對慾望越執著,就會...

順著道德去做,就能得到五種福報

《周易》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大藏經】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菩薩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諦d...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出家功德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憫(mǐn)眾生,大喜大捨...

不求生淨土,會產生兩種過失

假設我們今天不考慮求生淨土,菩薩會產生兩種過失: 第...

為什麼說飲食的滋味是不真實的

那麼到底我們在吃這個美好的滋味,這個滋味是怎麼來的...

一一諸色,但唯心故

問:若即心是佛者,則一切含生,皆有此心,盡得成佛。...

開悟的十個標準

人人動輒談開悟,所謂的開悟,究竟如何?標準是什麼?...

始信參禪輸懶惰

溈仰宗的創始人靈祐禪師在沒有成為一代宗師之前,跟隨...

念佛有大光明,護念行人不遭魔事

護持多障行人不遭墮落者,末世修行,多諸障難,一虧正...

夢中家財萬貫,醒時兩手空空

我們為什麼一直生死不得自在,六道輪迴,受諸眾苦?因...

修行中的中斷障礙

不管是念佛法門也好,乃至讀誦大乘也好,禪定也好,隨...

人法圓融才能夠行於中道

打七以來有不少人遞了一些條子,提了一些問題,也談了...

孝順的人,總是處處感召萬物成全

一 我的公公有兩個兒子,我老公是他的小兒子。我和我老...

倓虛大師的出家因緣

一九一七年,我四十三歲,在營口開藥鋪,每天除看經外...

聖嚴法師《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在紛亂的環境中,如何把心靜下來?假使辦公室裡突然有...

勇悍精進無懈怠的常精進菩薩

常精進菩薩,又名常應時菩薩,以修行精進波羅蜜為最勝...

一個人太順利,未必是好事情

一個菩薩的心,跟大家勸勉一句話:我們的心不能太脆弱...

天趣之因與果報

一、天趣之因 天趣之因就是:這個世間人不求常住的真心...

賺錢留給兒女好嗎

問: 我有一個朋友,和我一樣快五十歲了,他年輕的時...

【佛教詞典】唯識二十論

梵名 Vij?atikā vijapti-mātratā-siddhih。全一卷。...

【佛教詞典】兩個落草漢

禪林用語。落草,比喻親切的下化眾生。兩個落草漢,即...

【視頻】妙境法師《佛是不睡覺的》

妙境法師《佛是不睡覺的》

【視頻】慧律法師《有幾種人不能出家》

慧律法師《有幾種人不能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