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修行人的三大精進

惟覺法師  2018/12/11  大字體  護眼色

修行人的三大精進

正精進

處事不僅要精進,更要「正精進」,若只是精進而方向不正確,則會與道相違,導致不良的後果。例如社會上有些人熬夜賭博、打電玩、打麻將……這都不是正精進。佛法中的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這就是精進的正確方向。

修行要有所成就,必須上半夜、中半夜、後半夜都不間斷地用功,以這種精進心來念佛、念法、念僧、念戒、修六波羅蜜。除了現在精進,盡未來際都要發永不退轉的大願心,行菩薩行,才是真正的精進。如釋迦牟尼佛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圓成佛的智慧福德,是最大的精進。

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為螺髻仙人時,日夜精進不懈地禪坐,甚至「雀巢於頂,草穿過膝」,鳥雀在頭頂髮髻上築巢生蛋,草長得高過膝蓋,也不為所動。身心都放下,寂靜不動,念念不空過,是正精進、大精進。所以佛有無量的定力,這是在平時精進用功所成就的。

又有一世,釋迦牟尼佛生為大施太子,當時很精進地修佈施,但是國庫的寶物有限,無法救濟所有的人。太子為解救大眾而入海采寶,希望從龍宮取得龍王的如意珠,以便化現衣食財寶來佈施眾生。太子的誠心感動了海神,海神就從龍宮盜取如意珠,獻給大施太子,龍王發現了,以神通取回如意珠。太子心想:沒有如意珠,就無法救人,於是決定舀幹海水,進龍宮向龍王要如意珠。

太子一擔一擔的挑,可是海水怎麼舀得幹呢?但太子不畏艱難,仍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的挑海水,挑到骨瘦如柴、精疲力竭,最後因於體力不支倒地。這時,四大天王深受太子為救度眾生而不惜性命的精進心所感動,立刻協助太子,不一會兒海水就減去了大半。龍王為此心生恐怖,畢竟海水一旦枯竭,海里的眾生將會滅亡殆盡,於是趕緊獻出如意珠。大施太子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就是精進行。

事精進

精進分為事精進與理精進。一般修行人多半在事上精進,對於「理」較不明白。什麼是事精進?如:拜佛,一天拜一千拜;念佛,念三萬、五萬、十萬聲;誦經,誦數十卷,或持咒幾萬遍,這都是在事上精進。在事上精進也要有恆心、毅力,才能達到目標;假如沒有恆心、毅力,則念佛不久便覺得口乾舌燥,誦經才幾卷就不想誦了,這樣的態度,是很難成道的。不僅修行要精進,世間上任何的百工技藝,也必須有恆心才能成就。有了恆心,再遲鈍的人也會成功;反之,再聰明的人也難有成就,所以凡事都要精進不退。

佛法中,事精進的公案有很多,曬蠟師就是一例。民初有位出家眾,在大殿裡負責香燈職務,由於擔心蠟燭發霉,就在六月的大太陽下曬蠟燭,豈知蠟燭被太陽一曬都化成了蠟油,後來大家稱他為「曬蠟師」。有一回,佛學院招生,曬蠟師想開智慧,也要去讀。雖然佛學院沒有資格限制,但因他不識字,所以沒被錄取。可是曬蠟師意志很堅定,一直在那裡磕頭、禮拜,就是不肯離去,於是佛學院就收留了他。入了學院,他慢慢地認字,別人睡覺、休息的時候,他還在用功,因為有恆心、精進不懈,後來成為講經說法的大法師,可說是佛學院中最有成就的一位。

修行必須精進,聽經時不能打瞌睡、打妄想,否則無法成就道果;世間上成功的名人,也都是靠精進而有成就。所以,人生奮鬥的過程,必須具備精進的條件。

事上的精進,一念接一念不斷地活動、攀緣,心念仍在生滅當中。若以生滅心為本修因,將來所得到的就是生滅的果。因此事上的精進,還是與道相隔,故須進一步達到理精進。

理精進

理精進,就是以不生不滅心為本修因,將來能夠證到不生不滅的果——證涅槃、成正覺。什麼是不生不滅?人人本具的這念心就是。「即心即佛」,悟了,這念心就是佛。這念心人人都有,一生下來就知道痛、癢、哭、笑的這念心,並非父母所生,也不是想出來、修出來的,更不是任何人送的,而是本具的。雖然現在是凡夫,但只要心不起染污、不打妄想,當下菩提心即現前。所以,現在修不起心、不動念、不攀緣、不顛倒,這念心就是定,不要再另外修定;這念心時刻了了分明,就是慧,不要再另外去求個慧。因為有求就有得失,若有得、有失,就不是本具的。

「本」是根本,就是指大眾本具的不生不滅心。「為本修因」,就是以本具的這念心為因地修行的根本。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時刻保持清楚明白,沒有生、沒有滅,這就是根本,不必另外去找。譬如參話頭,在話頭處提念、照念、參,話頭處就是沒有生、沒有滅的地方,也就是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這就是「本修因」。

《圓覺經》說「一切如來,本起因地」,「因地」就是因地心,「本」就是本具佛性,以此為因地修行的根本。這念心始終保持不打妄想、不落昏沉、能作主,這就屬於理上的精進。《楞嚴經》中,世尊明示舍妄去真的先決條件:「以因同果,澄濁入涅槃;依根解結,脫纏獲圓通。」所以,因地心就是果地覺,依此而修就是理精進、大精進。

無功用行 事理一如

「一念不生」是大精進。因為念頭若有生,則一定會滅,以生滅心為本修因,就屬於方便的事精進。譬如念「阿彌陀佛」,起一句「阿彌陀佛」,後面再念句「阿彌陀佛」,則前句的「阿彌陀佛」就滅了,所以這念心始終在生滅當中,所念的佛號也成生滅。如果明白理上精進的道理,這念心就沒有生滅了。悟了這個道理,就應從理上念佛,能念、所念當體即空,雖是當體即空,但這念心又是了了分明、如如不動,這就是「念念佛住世」。時時刻刻這念心都存在,如此念佛必然不可思議。念也是佛,不念也是佛;念是道,不念也是道,念與不念,心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如不動,這就是佛,這就是真精進。

修行要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以圓證不生滅心,為修行最高的目的。悟了此理,即稱為入理聖人。理沒有生滅,無形無相,若是修一切法門,都能從理上用功,所修的就是不生不滅的無相法門。不起心、不動念,時時保持這念心的存在,這時,不用功就是真用功。古人說:「一切法無不從此流,一切法無不歸還此法界。」一切法無不歸還「理」的法界,理就是當前這念心沒有生滅,覺性始終存在。修了以後不執著修,念的當下沒有能念、所念,始終一如,這就是無功用行。

無功用行,就是大功用、大精進。明白這個理,就可以契入無生;悟了此理,立即契入聖位。悟後起修,就能修一切善法而不執著一切善法,也就是修無修修,念無念念,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若未悟此理,則尚屬事上精進,還是在生滅心當中。既屬生滅,即感生滅果報;現在種因,果報是在未來,而非現在,所以始終是屬於凡位。十法界中的佛法界,是「一乘任運,萬德莊嚴」。「一乘」就是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除此以外沒有第二個法門。佛陀修行三大阿僧祇劫,從凡夫開始起修,到最後證無上正等正覺,都不離開這念心,所以說:「萬里途程,不離初步。」因果始終是一如的。

悟了不生不滅之理,就是見到自己本具的佛性。再依這念心起修,就是修無修修,也就是「無功用行」,此時隨拈一法皆是佛法,事即理,理即事,事與理不二,事理一如。如果只知道理精進,而未落實事上的精進,也不容易悟理;所以須事理兼備,修行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理要悟,事要行,明白以後,依這念真心起修,時時不離這念心,這一生就能成就道果。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惟覺法師文章列表

般般不如意,正好降伏其心

會得了,一切處都是道,會不了的,就被時光境界轉,這...

危難時才顯現出修行的真假

唐朝的船子和尚開悟後,每天都在溪邊搖櫓過渡,然後有...

用功辦道這件事,心要細,膽要大,氣要剛

你們聽《楞嚴經講義》,你們應該把這個講義銷歸自心,...

沒有好好念經修行,最後能靠願力往生嗎

問: 如果皈依了,但是沒有好好念經修行,最後靠自己...

修行也有四件事先苦而後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清晨,波斯匿王率領...

在家修行的基本要求

五個禪七馬上就要結束了,就在禪七結束之際,老天爺連...

初心修悟要法

(一)如何修悟 若論此段大事因緣,雖是人人本具,各各...

出家修行自警七條

原文: 先民有言,禹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我今...

【大藏經】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序 揚州僧智愷作 夫起信論者,乃是至極大乘...

【大藏經】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漢傳版): 那(na...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大藏經】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多欲為苦--警惕慾望的禍患

多欲為苦,意思是說:眾生從無始劫以來,對慾望貪求無...

寬恕他人

有人傷害我們,他一定會內疚、悔恨,決不可再思報復。...

修練我們的定力

佛界有一宗著名的禪宗公案,六祖惠能受具足戒之前曾在...

為什麼要福慧雙修

由於末世眾生愚癡太堅固,所以修行不容易成就,更無法...

謠言

印度拘薩羅國有一位年輕的修行者,住在某處森林裡,他...

多行善事必有善報

《三字經》中只舉了兩個教子模範的例子,一個是為子三...

感恩心使他得到更大的回饋

在家後的市場,有一位賣古董、玉石、民俗藝品的小販,...

不費分文即能成就「五大施」

佛世時,有一位首羅長者,以性情慳吝而聞名,舍利弗尊...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淨慧長老今晨安詳示寂

2013年4月20日凌晨6:26分,近代高僧虛雲和尚法子、中...

溈山禪師警策文

夫業系受身,未免形累,稟父母之遺體,假眾緣而共成。...

真正智者惜已有之福佈施一切

一勸貧者施。經濟不寬裕,捉襟見肘,往往貧者難施。但...

念佛人的心中,要有兩個相狀

但淨土宗的修行方法──它是從一個無相的心性當中,重...

我的人生因佛法而改變

這個世界太沒意思了 我是一家企業老闆。企業經營茶葉生...

降低罪業的勢力,因為罪業會讓你臨終痛苦

建立佛號,引導佛號,調伏煩惱,這叫正修。 折伏現行煩...

與子女因緣總不出此四種

接汝與明道師函,知第三子年已二十,忽爾夭逝,不勝慨...

臨終往生與佛法學得好壞有關係嗎

問: 請問法師,臨終往生與佛法學得好與壞有關係嗎?...

【佛教詞典】八種三摩缽底能舍八事

【八種三摩缽底能舍八事】 p0086 顯揚十九卷十四頁云:...

【佛教詞典】八齋

(名數)八支齋之略。即八戒也。...

【視頻】本源法師《佛說阿彌陀經》

本源法師《佛說阿彌陀經》

【視頻】欣求極樂,信願往生

欣求極樂,信願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