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心中一無牽掛 才能得大自在

覺真法師  2014/11/17  大字體  護眼色

心中一無牽掛 才能得大自在

有一個人搭船去英國,途中忽遇風暴,全船的人都驚惶失措,他看到一位老太太非常平靜地在祈禱,神情安詳而又幸福。等風浪過去,全船脫離險境,這人好奇地跑過去問老太太:「你怎麼一點都不怕呢?」老太太說:「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叫馬吉,已經被上帝接去了,到了天上的家。二女兒叫馬麗亞,住在英國。剛才我是在禱告,如果接我回天上的家,我就去看大女兒;如果讓我去英國,我就去看二女兒,不管去哪裡都一樣,所以我很安心啊!」

這個老太太,真的放下了。然而,放下,不僅僅是對凡夫說的,對修行人、學佛者,更要懂得放下的實踐意義。一方面,你要發菩提心,要有求道求法的誠心、恆心,但是又要把一切執著放下,把追求心、期待心、修功德的心、成道的心全部放下。既放下身外之物、心外之物,包括一切的快樂和苦難;同時也要放下何時才能悟道、得道的渴望與尋求。只有把一切心都放下,你才能發現,原來佛就和你在一起,道就和你在一起,它沒有離開過你,你也從來沒有離開過它,它本來就在你的心中。不放下一切分別、執著,成佛很難,悟道很難,往生西方也很難!

六祖慧能未出家前,聽到有人誦讀《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經文時,當場若有所悟,決定出家學道。他前往湖北黃梅,投奔五祖弘忍。半年之後,聽五祖講《金剛經》,又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豁然開悟。在《壇經》中,他談到無住、無相、無念,這三者實際上是相通相融的。「無住」,就是不在一個念頭上或任何一種現象上產生執著、牢牢不放。比如,一個人受了批評,聽到了一句非議的話,或遭遇挫折、蒙冤受屈,被心外的事物所困擾,心生苦悶,那就叫心有所住。

貪財貪色,貪名貪利,心中牽掛自己的追求、自己的貪戀,甚或瞋恨怨怒,這些就叫「有所住」。凡是煩惱、想不開、看不破、放不下,就是心有所住。所謂「心無所住」,當然就是身在紅塵,又能跳出紅塵,不受紅塵困擾,不受紅塵的繫縛。「而生其心」,就是生「無所住心」,就是生出離心。一個學佛者,出入紅塵還能救度紅塵中的眾生,為他們佈施法雨、廣說佛法,這就是慈悲心、菩薩心、智慧心了。

「心無所住」,就是心生無住,無住生心,生無住心。外在的現象,如夢如幻,自己不為所迷,自性清淨,不會在利害、榮辱、是非、得失、人我分別中打滾,折騰,這才是真正的放下。

六祖慧能大師的那一首著名的得法偈,也是許多人都知道的。慧能二十四歲時到達黃梅,拜見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問:「來為何事?」慧能說:「唯求法作佛。」弘忍隨口一問:「獦獠也想求法作佛嗎?」不料慧能馬上回答:「人即有南北,佛性卻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別?」好一個「佛性有何差別」!這一問,當然令五祖刮目相看,把他派到碓房去踏碓舂米,他在那裡安心勞動了八個月。一天,五祖集合門人,要大家作一首偈,目的是考察一下各人的見地,為日後作準備。大家都仰望首座神秀,神秀是東山會下的教授師,名望皆在眾人之上,盼他寫首偈來也是眾望所歸。

但神秀沒有自信,不寫又不行,於是他將偈寫在廊下的壁上,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慧能聽到別人念了這首偈,認為他沒有見性,當下也作了一首,請人代他寫在壁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見了慧能的偈子,便在夜間喚他進房,為他說法,付法傳衣。當天晚上,五祖就送慧能去九江驛,囑他速回嶺南。慧能走了,後來就是鼎鼎大名的六祖。

其實,神秀的那首偈並沒有錯。茗山老法師就多次說過,一個尚未開悟、還在修持過程中的人,應該牢牢記神秀的教導,必須時時勤拂拭,老老實實地磨練自己,保持心地清淨,這是一個長期用功的過程,一點也馬虎不得。但六祖慧能大師已經徹悟了,境界自然不同。他認為一切都不應該執著,「菩提樹」「明鏡台」何須執著?智慧也不應執著。一執著有智慧,執著的本身就不是智慧,所以他說「本來無一物」。

既沒有生死,也沒有涅槃;既沒有煩惱,也沒有智慧;既沒有污染,也沒有清淨;既也沒有分別,也沒有凡聖。只有心中一無牽掛,什麼都放下了,這才是真正的開悟。正如《心經》中所說,「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這才是真正的心無罣礙。心無罣礙,就是「本來無一物」,才是真正的放下,真正的得大自在。

有道是:「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自涼。」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阿含經故事:時刻不染著

有一次,尊者阿難隨佛陀來到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城游化,...

對水泡很執著,結果失去了整個大海

若見聞知,性圓週遍,本不動搖,當知無邊不動虛空,並...

人,爭個什麼呢

有糧千擔,也是一日三餐; 有錢萬貫,也是黑白一天;...

修行第一關,就是看我們放不放得下

在佛陀時代,佛陀與一位外道之間有過這樣一段公案。有...

【推薦】整個身心世界就是一念心所變現出來的

我們再看第三個,業果的問題。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 ...

做事不執著,並不是隨隨便便做

問: 師父教我們不執著,但如不執著,事情如何能辦好...

苦從何來

有一次,有人問隆波田禪師,怎麼解釋苦。隆波田禪師拿...

星雲大師:觀自在的意義

人人都有觀自在,何必他方遠處求? 觀自在是觀世音菩...

【大藏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大藏經】【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大藏經】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佈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大藏經】佛說百佛名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

以戒為師

說起戒來,十分容易,拿著戒的放大鏡去挑出他人的毛病...

為什麼佛菩薩的法身能常住呢

法身的相貌,他是常住的,他沒有生滅變化,那是恆常存...

有了愛慾,就不能見道

佛言:人懷愛慾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

素食婚宴漸成時尚新潮流

週末要去參加朋友的婚宴。2011年,如果你週末想請人吃...

印光大師:往生助念利益甚大

臨終欲不昏沉,必須平常有真行持。平常泛泛悠悠,臨終...

聰明女人有「三氣」

聰明女人有三氣,即骨氣、靈氣和大氣。 骨氣就是不因...

財物化為灰燼,商人竟能悠然睡覺

有位商人的家裡失了火,不僅房子嚴重損壞,連財物都幾...

順治皇帝出家之迷

太宗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在叔父攝政王多爾袞輔佐下即了帝...

修福從恭敬三寶開始

問: 請問法師,弟子剛剛皈依,應當如何理解三寶的功德...

十個人吃飯,每個人看到的飯菜完全不同

講到根、塵、識三法,佛陀為了讓我們了解生命的因緣的...

為何一頓飯的功夫即可供養十萬億佛

問: 極樂世界的人何以只須一頓飯的功夫即可供養他方...

為法忘軀的玄奘大師

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四位著名的佛經翻譯家。西行求法的...

對治娑婆世界的愛取,這是成敗的關鍵

你的生命有限,你要把重點放在哪裡?是業力還是執著?...

珍惜把握當下所擁有的一切

在《百喻經》中,有一篇《獼猴把豆》的譬喻故事。說的...

云何心能得明淨

云何能得悟解法相,心得明淨?信曰:亦不念佛,亦不捉...

為什麼有的人一生盡享福

要富貴得先修供養,不佈施怎麼感果呢?為什麼今生有窮...

【佛教詞典】寶珠法

又稱馱都法(梵 dhātu)、如意寶珠法。以如意寶珠為本...

【佛教詞典】二十四種不相應行

【二十四種不相應行】 p0043   顯揚一卷十四頁云:不...

【視頻】淨界法師《釋提桓因的五衰相現》

淨界法師《釋提桓因的五衰相現》

【視頻】以關愛兒女的心對待雙親

以關愛兒女的心對待雙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