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五種修行心態錯不得

2013/12/1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五種修行心態錯不得

佛教是個重實踐,重自力的宗教。所謂「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在佛教的修持中,唯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達到解脫,如果佛陀能夠讓眾生成佛,那早在2500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就把眾生給度完了,我們何必還淪落至此。佛教的終極目標終得個人去實修實證,而非只是終日求佛菩薩保佑加持,而自己又不努力。精進努力的修行固然重要,但其因地的修持心態更為重要,不然事倍功半。志公和尚云:「勇猛精進成懈怠」,告訴了我們若修行走錯了路,哪管多精進也是枉用功夫,與懈怠無別,於事無益。所謂「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所以初發心時,我們務必把一些基本又重要的修行理念建立起來才是。

生死心:許多人把佛法當成了知識,或忙於參與許多佛事活動,把生死給忘了。

回顧佛陀當年初發心乃追求解脫,了生脫死;看看當今的凡夫都把生死問題看的太輕了,以為棺材裡躺的的是老人,殊不知棺材裡睡的是死人啊!至臨終時才慌,這可怕是晚了些吧。許多佛教弟子修學佛法時,沒把生死心培養起來,而不知不覺的把佛法當成了知識,只是一味的的分析、歸納、做簡表,要不然便參與許多佛教活動,把生死忘了。生死心是修行的原動力,若因聽了幾場弘法會或參與幾場法會後,感到法喜充滿才來修行,那恐怕只是五分鐘的熱度,因為如此的動力是外來的,故不長久。切莫如一般眾生,一味接受生死,任它生滅,不試著超脫,雖然口說「生死坦然」但更相似於對生死的無可奈何。佛陀在他臨終時說:一切正念禪定中,念死最為尊貴。能有真切的生死心是十分難的,所謂「修行無秘訣,貴在生死切」。大家但摸摸自心,一天有花上五分鐘的時間去思考過生死的問題嗎?

大信心:當今佛子們最可悲的就是學佛不敢相信自己可以成佛

其二,修行者的大信心是必要的,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僧璨大師說:「信心不二,不二信心」。學佛者應對於成佛做祖有絕對的信心。當今佛子們最可悲的就是學佛不敢相信自己可以成佛,要不然便把成佛推向三大阿僧祗劫的未來,如此未戰先敗,如何能打敗那閻王老頭呢?三大阿僧祗劫相等無央數或無限大,如此而言眾生就算有機會成佛也似乎是空談。其實談論成佛的時間對咱們都無多大的意義.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已修了多久,但能夠肯定得是,我們肯定不是今世才開始修,不然大家不會對佛法感興趣。重要的是我們肯不肯好好下手修,努力以今生有限的生命與生命拼一場,所以切莫一直以為自己每一世都從零開始,若每世來到這人世 都如此認為,那待何時成就呢?如此佛教可就沒有希望了。

三祖僧璨大師《信心銘》開宗明義「至道無難,唯嫌揀擇」,絕大多數的修行者都犯上揀擇分別的毛病,今日說末法,明日說業障重,再來便是根器差,如此不計其數的介面,看看只是為自己不肯實修實證的心態安個美名吧!再多個十年、二十年,我們終就原地踏步。中峰國師說「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可是許多凡夫也只滿足於化主樂邦的方便,錯認方便權巧為究竟,因此而不求提升,更不精進的力求今朝之成就,這可謂「辜負己靈」也。

無上心:一位修行者上求無上之佛果,才是修行者應具的氣宇,樂於小法,滿足於方便,修行不會進步。

修行另一個重要的心態是要發無上心,正覺之心或菩提心。當年六祖大師參訪弘忍大師時言「唯求作佛,不求餘物」,這種單純又直接的求法方式對於現今的佛教而言怕是既陌生又另類,甚至令人不解的是竟然會有人認為這樣的方式是狂妄的。看看現在的佛教弟子,學佛多半不敢以「唯求餘物、不求作佛」為發心的榜樣,這可是剛好與六祖大師的做法顛倒。怪不得我們修行不會進步。對於一位修行者而言,上求無上之佛果,是必然的,而這才是修行者應具的氣宇,只是我們已經樂於小法,滿足於方便。

大乘言「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但是現今的佛子只是終日忙忙 ,說是「下化眾生」,不說那是否真正的「下化眾生」,但又有誰真正的把「上求佛道」的心培養起來而於中更進一步呢?怕是泥菩薩過江吧!古尊宿云:「學道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直趣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學佛須知果位之次第皆是權巧之方便,是修行位上幻化的城堡,而非真正的寶所,故《法華經》云「十方國土中,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所以咱們不應對無上的佛果感到膽怯,反而應時時培養這樣的氣量才是。

思維心:祖師的語錄、法師的開示,終是他人的見地,自己有沒有實實在在的體認一番,就只能拾人牙慧,數他人財寶。

思維之心是正見的基礎。在修持佛法時我們不時會接觸許多觀點,而我們時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一味的接受,不多思維,不多問。當多數人都認為某個觀念是正確的時候,我們便人云亦云,自己亦不用心省思一番,如此便是迷信而非正信的典範。佛陀與祖師們的微言大意決非表面,而是須要大家去細細參究、深深的思維,而從中把正確的知見建立起來。一味的接受也只是拾人牙慧,數他人財寶。縱然經典、祖師的語錄、法師的開示是多麼的實在,說得天花亂墜,這終是他人的見地,自己有沒有實實在在的體認一番那才重要。終日論長論短,在他人的言語中討個分明而不自證是沒多大益處的。洞山良介大師曰:「學者恆沙無一悟,過在尋他舌頭路;欲得忘形泯蹤跡,努力慇勤虛空步」。多思考、多探索、多自省才是成就的基石。想想當年的悉達多太子,不是一心的探索與思維這宇宙的真理嗎?

勇猛心:真正的佛弟子,絕不可以把修行當消遣,有空才努力一點,沒空改天再說。無常到時,不管有空沒空,忙也去,不忙也得去。

論云:「至心學道,發大勇猛,決趨菩提」,《永嘉集》又云:「勤求至道,不顧形命」,修行須要有一股發自內心的勇猛心,一種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縱使喪生失命都無怨無悔的心,。抱著怕東怕西,擔心這兒、擔心那兒的心態來修行,也可以說是因地不真。做為一位真正的佛弟子,絕不可以把修行當消遣,有空才努力一點,沒空改天再說,這樣的心態是要不得的,死期到時,無常殺鬼可不會跟我們論有空沒空,忙也去,沒空也得去啊!所以如果一位學佛者能夠深深的感受到生死的苦,三界猶如火災,世俗無常苦空,那他一定會有一顆勇猛的心。就像釋迦當年的「不成等正覺不起此座」的大勇猛心。而我們也應該有一股這樣的氣量。祖師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又云:「除了吃飯是雜用心,其他時間都不雜用心」,這都顯示祖師在修行上的行持,後人應該視之為修行成道的楷模才是。

總結

願與大家共勉的是,若大家在這難得之人生之即不好好把握修行,而只是奔波於「佛教事業」,說是不忍聖教衰,但沒有把真正的正法眼建立起來,至終聖教亦不免變質。而正法之眼藏尚待大家親證一番始得啊!學佛的目標明確,佛教哪會有這麼多是非,咱們若真的感知生死之事大,無常之迅速,哪終有閑工夫去論他人長短,好事物是非。所以「生死心切,處處道場;心為道源,無事不辦;無上覺心,直趣菩提;思維參究,是非莫管」。大家若都能與生死心為源動,大信心為助緣,無上心為目標,思維心為方法,那我們才不至於辜負佛陀與大德先聖將這條解脫的道路傳遞至今,而能繼續流傳下去。共勉!共勉!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推薦】釋迦牟尼佛臨涅槃時的幾句叮嚀

『第一、你問我涅槃以後,依誰為師;應依 波羅提木叉...

有文化知識的人特別要做鈍功夫

印祖教我們修學念佛法門的一個方法,就是一門深入。 有...

星雲大師《為自我信心祈願文》

慈悲偉大的佛陀! 請您垂聽一個膽怯的聲音,在您的座...

佛教不是說的,而是行的

古來的人,修道的人多,得道的人也多,這現在出家的人...

修行人應斷除淫慾

一、龍樹菩薩開示修不淨觀: 《中觀寶幔論頌》雜說品第...

信佛不依佛之教法,則佛性不能發揮出來

信佛不能依佛之教法去行,則仍不能將佛性發揮出來。 佛...

聖嚴法師《泰然面對眾生相》

要如何修?我常說,人要站穩現在而往未來看。有的人老...

星雲大師《發心的禮讚》

人有道德,我們要禮讚他;人有學問,我們要禮讚他;人...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大藏經】雜譬喻經

(一) 昔有比丘聰明智慧,時病危頓,弟子問曰:成應...

【大藏經】【註音版】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藏經】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知道一切影像,都是內心變現出來的

第一件事情就是斷除你向外攀緣的心,斷除你有所得心。...

犯戒造業的四種原因

佛講了四種造業或犯戒的原因: 一個是不明理,然後犯戒...

淨界法師:犧牲今生安樂,保護臨終正念

我曾遇到一位一貫道的道友,他問說:師父啊,你們寺廟...

普陀山的不可思議

說到普陀山的境界真是不可思議! 山上有前寺後寺,前寺...

如何合理分配來之不易的財富

香港華懋集團原主席龔如心於2007年4月3日突然辭世,留...

如何才算是真正的供養如來

現在,有不少信佛的人,捐了很多很多錢,給寺院和住持...

夢參老和尚:想修禪,怎麼入定?

今天有個小道友,勞動的,她突然間看到我,看看左右沒...

印祖舉往生事例示人死六驗

張福泉嬸母劉氏,生性淳篤,是其宿根。及病而信福泉宗...

安樂死並不安樂

問: 世間很多人都認為安樂死沒有痛苦,只是在倫理上...

【佛學漫畫】宇宙有盡頭嗎

孩童時期可能都曾有這樣的疑惑:這一切的一切有盡頭嗎...

寺院普佛的意義

普佛屬於佛教懺儀的一種,內容包括香讚、佛號、懺悔文...

把心找回來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心,究...

把妄想的道路切斷

你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試著心中不要講話,你發覺你...

佛是不是真的涅槃了呢

佛對待我們一切眾生,就像對待子女一樣,用他的法乳,...

善用心者,即可以苦為樂,以禍為福

原文: 然苦樂禍福,本無一定。善用心者,即可以苦為樂...

佛性為何沒有因果,它是如何產生染污的法

問: 弟子有一個問題糾結很久,萬法都有因果,佛性為什...

【佛教詞典】竺法汰

(320~387)東晉僧。般若學派六家七宗中本無異宗代表...

【佛教詞典】過分取衣戒開緣

含注戒本·三十捨墮法:「不犯者,若知足取衣,若減知...

【視頻】慧律法師《想陰十境》節錄自楞嚴經第十六套

慧律法師《想陰十境》節錄自楞嚴經第十六套

【視頻】南無觀世音菩薩(覺慧兒童合唱團)

南無觀世音菩薩(覺慧兒童合唱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