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信佛不依佛之教法,則佛性不能發揮出來

太虛法師  2019/04/0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信佛不依佛之教法,則佛性不能發揮出來

信佛不能依佛之教法去行,則仍不能將佛性發揮出來。

佛之教法約有二:

甲、即為一切眾生說明宇宙人生之真理者。

此之真理,本為如來大覺悟中之所證明,其未覺悟人當然不能證明,故須用名字言說講明出來。此講明其理之言教等,即為佛教。如明各個人之生從何來,死從何去等,有十二因緣之理。

明世界眾生大概,都不免於苦,而其苦由貪等煩惱、殺等惡業所集成,非天與神所造;若欲解脫,須修對治煩惱之道等四諦之理。

由人以至於萬物皆是因緣所生,各各無自體性,故究其體性完全是空。然亦不無由因緣和合而有之幻有。遂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空有不二之中道實相,是為諸法實相之理。

此等真理,世人於事實上猶不能證明,須依教義以成為理解,常去觀想修習,乃能改變舊心理為新心理。

乙、即為一切眾生開示實踐修證上之方法者。

此雲法,即四諦中之道諦。約之、就是六種過度之方法。此方法是得到如來覺悟之最扼要之方法。

第一種、謂各人各抱為我之見而生貪吝心,遂以自私自利為中心向各方面去貪求不捨,致成損害他人以至互相殘殺之種種惡行。故佛以佈施之法度除其貪慾慳吝。若能將自己之身命財力完全犧牲出來利濟群眾,是為由不覺心而轉成覺悟之第一步。得到此種覺悟後,則坦坦蕩蕩,心無愧怍,得大安樂矣。此為佈施度慳貪之方法。

第二、謂佛常為眾人所說之好事惡事,有或應去作、或不應去作之分別。應去作者當積極作去,不應作者止息不作,如此名持戒律。謂將身心行動,合於軌範,合於理法。如於視聽言動之時,戒其非禮等。此為持戒度犯律之方法。

第三、謂尋常之人雖具慈心,若遇猛利非理之事加於身,則原來之慈悲心即不能安住;遂起瞋恚乃至發生損害,故須有忍辱心以保持慈悲心。此為忍辱度瞋恚之方法。

第四、精進者,謂有進無退之意,凡一舉一動,皆以世界眾生之利益為前提。其上三度之行,在世人往往「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故有懈怠放逸,不能繼續,致失圓滿。故應將前之三度推之進步,在止惡行善之時使身不惰,百折不回,悍勞忍苦,精勤去作。將很深很深之不覺心,根本翻起,以成究竟之覺悟。是為精進度懈怠之方法。

第五、有情之心,皆為六塵所紛散混亂,故清晰明徹之智慧不得現前。如何方能使心有自主之力,不被境奪,則須修禪定。禪定者即修靜坐,然又不同他教之靜坐。佛法之靜坐是將心力集中,而使處於和平統一之地位。在初練習時,專心一境,如將心寄託於氣息上,氣息出入而心亦隨之出入,是為入手方便之一種。餘如中國人皆知道念阿彌陀佛,將心力集中於一句阿彌陀佛上亦能得定。總之、修禪定者,是將散亂心收縮凝結起來。是為禪定度散亂之方法。

第六、是般若度愚癡。愚癡者,即不覺之謂。而人及眾生充滿了愚癡,雖有小小知識亦在大黑暗之包圍中。人事上須明瞭之處亦多不明瞭,遑論萬有全景。若欲達到全景明瞭須修佛智慧,欲修佛智慧須以前之五度為基礎。至散動心已變成靜定之心,心之精神力也就宏大,即能根據佛說之萬有真理去作實際考察,如從十二緣起之理去觀察人生之根源等。久之久之,觀察之能力增加,不必依佛說之理而自能了知。再進一步,親證宇宙人生之真相就是得真覺悟,即能離去無明黑暗。如是展轉增上,到於究竟就是成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太虛法師文章列表

論佛教徒的修養

佛教傳入中國將近兩千年。自東漢到唐末是由萌芽而達燦...

佛教是消極的嗎

有些人認為佛教是消極的,擔心一旦學佛會失去進取心,...

宣化上人:修行莫貪快

修道人無論用什麼功,念佛、念咒、學教、持律、參禪,...

如何燒香才是正確

問: 法師:您好!不好意思,我不懂得應該如何燒香才...

三界之苦,輪迴過患,應生出離之心

蓮宗十二祖徹悟大師,以十六字總結淨土法門修學之要訣...

星雲大師《禍兮福兮》

人之一生,所有遭遇,有的時候是福,有的時候是禍。總...

「專修」和「雜修」的劃分

善導大師講的這個專修和雜修的情況,確實善導大師講專...

禪修應該要注意些什麼

通常凡是有心或有興趣於禪修的人,比較不容易有宗教層...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大藏經】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大藏經】【註音版】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大藏經】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念經是快點好,還是慢點好?

問: 念經是快點好,還是慢一點好啊? 惟賢老和尚答:...

再怎麼聰明,也抵不過業力

修行和做事業有些類似,成功的不多,失敗的很多。為什...

念佛的精進與調適

各人應盡最大的力量去念佛,但須各自量力,不可用力太...

「持戒」與「修善」的差別

若持戒者,既絕惡求,清淨行絕,乃至佛果。如果我們能...

托缽生活的要義

釋迦牟尼佛出世說法之後,有很多人跟他出家修道,他們...

淨土法門的特點

由這個他力的救度特點,也就構成了淨土法門與通途自力...

妙蓮老和尚《要為後代培福慧》

一、閑來多為不急忙 古人有句話說:病中方知身是苦,...

以寬容姿態看待不公平

一位著名的作家,出身極其窮苦,他的成功乃從艱苦卓絕...

修行無別修,只要識路頭

不知不覺又一天,你在這裡打坐,打了多少個妄想?一剎...

毘舍闍鬼喻

從前,有兩個毘舍闍鬼共同擁有一個竹簍、一根木杖和一...

佛陀與五比丘的因緣

有一天,佛在羅閱祇竹園精舍,賢者阿難從座位起身,將...

弘一大師自述出家的因緣

在清朝光緒年間天津河東有一個地藏庵,庵前有一戶人家...

名與利捆綁著我們

畢業典禮上,校長宣佈全年級第一名的同學上台領獎,可...

存什麼心太重要了,這是保持人身的條件

有人曾經問過一位僧人:人的身體為什麼是直的,站著走...

戒是一切善法之階梯

佛涅槃前,阿難尊者問佛:佛滅度後,以誰為師?佛告阿...

生命入胎疑

男女未會以前,從無產乳之事。一經配合,便有子女。試...

【佛教詞典】大飲光

(人名)摩訶迦葉之譯名。迦葉或譯為龜。或譯為飲光。...

【佛教詞典】三歸下無所加

亦名:有歸無戒、翻邪三歸無戒可得 羯磨疏·諸戒受法篇...

【視頻】夢參老和尚《釋迦牟尼佛因地捨身求法的故事》

夢參老和尚《釋迦牟尼佛因地捨身求法的故事》

【視頻】夢參老和尚《無我的兩則故事》

夢參老和尚《無我的兩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