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夢參老和尚:向佛陀學習

夢參老和尚  2018/10/09  大字體  護眼色

緣起性空

諸位善友,昨天蘇護理長提到「緣起性空」,希望我能解釋其中的涵義,這個題目的涵義非常的廣,可以用許多經論來解釋,因此我就依這些年來所做的筆記,總結來說「緣起性空」,其中可能有說錯的,說錯的部份還請大家糾正。

佛法最基本的原理,或者佛法主要的綱要,就是「緣起性空」。「性空」本身就是佛的法身,也是我們每個人所具足的佛性,每個人都有,這是佛教中最究竟的道理。總結佛所說的法就是「緣起」。

在印度,要造塔、修寺廟或者塑佛像,都會安一句緣起的偈子,這句偈子的內容是什麼?是「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佛說,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起的,即使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你所遇見的人、事,這一切都是因緣生的。

這句偈頌說的就是法身,要是有眾生能夠了解,就會明白因緣的意思,也能明白一切佛法的涵義;如果不了解因緣的意思,那麼對於佛法就是還沒有入門。我們有時候把佛法總說為因果,也就是善惡因果,不論善法也好,惡法也好,一切的因果都是緣起的。你懂得「緣起性空」的道理,就能明白業果。

有人會說自己業障很重,我經常引證的話是,業果要是不定的,就沒有因果了,隨時可以轉化的;假使業果決定了又不能轉的話,那麼眾生就不能成佛了。因此過去的大德有這麼一個比喻,也就是所謂的「二水相投」,一邊是熱水、一邊是冷水,如果熱水多、冷水少,把冷水倒到熱水裡頭去,冷就變成熱了;如果冷水多、熱水少,你把它們混合在一起,熱水就變成冷水了。這個比喻的涵義就是說,按照你的修行跟聞法開悟的程度,來轉化你的業。

我們根據這個涵義來看因果,因果就是緣起的,但是「緣起」這個名詞在各各經論上翻譯的很多,或者說「緣起」、「緣生」,或者叫「因緣」、「緣聚」都可以,名詞不同,但涵義都是一樣,一切法所依賴的東西是什麼?是緣起。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看見的一切現象,只要是眼睛能見得到的,耳朵能聞得到的,舌頭能嘗得到的,身體所能接觸到的,意念所能想得到的,全是緣起的。

在〈俱舍論〉上講,種種因緣的和合,能令諸法聚集生起,這就是緣起;而因緣和合的,能令一切的形、色,所看得到的、所能理解得到的,都集聚而生起,這就是緣起義。緣起的意思就是種種條件和合而成的種種現象,你所看到的一切現象,全是因緣和合的,就是緣起和合。

在《解深密經》中是說依他起,一切諸法都是因緣起的,叫依他起性,這就是緣起的基本原理。

在《阿含經》裡頭,這是最基本的教義了,多處經文說到「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種涵義就是說,此若有彼也有,就是因緣生,此要是無彼也無。緣起的大意是這樣子,但是條件要是沒有了,緣要是沒有了,就滅了。緣能生,緣能滅,緣起能生,緣去又滅,這就是形容一切的事事物物沒有自己的體性,僅僅是緣生而已。

在《雜阿含經》第十二卷,佛說:「緣起不是我所做的,亦非愚人做。」緣起不是哪個人做成的,不是創造出來的,不論佛出世或者未出世,緣起永遠如是,這就是緣起義。「由緣有故有,由緣無故滅。」這個法則是不變的法則,這就是佛教最了義的定義,是不能轉變的,不論佛有說、沒說,前佛、後佛,一切都如是。

又有一部經叫《分別緣起殊勝法門經》,依這個緣起,是沒有造作意的,不是誰造作的,一共有十二義。有的是因生,有的是離有情,有的是依他起,有的是無動作,有的是性無常,有的是剎那滅,因果相續無間斷,種種因果、種種類別。在《分別緣起殊勝法門經》所解釋這個緣起義,是依照這十二種的道理來解釋的。「緣起」的意思大致是這個樣子。

華嚴宗四祖澄觀大師,也就是造〈華嚴疏鈔〉的清涼國師,他在〈疏鈔〉裡也說「緣起法」的涵義。他認為緣起諸法,必具諸緣的條件,依著這個諸緣的條件,互遍相執,這一緣執著那一緣,那一緣執著這一緣,這個緣也存在,那個緣也存在,具存無礙。所有的異體,異體就是不同的體,「異體相入,異體相即,體用雙用,同體相用,同體相即,具入無礙。」這個涵義是華嚴的境界,我是引證華嚴的緣起義,把清涼國師注的這段文念給大家知道。

我們一般認為《阿含經》是小乘,《華嚴經》是最究竟的大乘,可是不論大乘、小乘,緣起之義是相通的。我們現前的生活以及所接觸的事物,那就是「異體相入」,我們的體不同,互相入,我即是他,他即是我,都是緣起的,這也就是「緣起義」。

「同體」,說我們同是人,算是「同體」,我剛才說人和畜牲就是「異體」,「同體」、「異體」,可以作多種的解釋,這都是因緣所生的法,因緣所生的法沒有自體可言的,沒有體性的,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繁瑣。《華嚴經》就是這個涵義,地球上的一個微塵,就可以包括地球上所有的微塵,這就是「同體」和「異體」的玄義,也就是「以簡示繁」,運用很簡單的事物來表達很複雜和繁瑣的義理。從任何一個原理、規律或者角度來看問題都是一樣的。

從緣起法看緣起的一切法則,大略的依四種涵義來解說。澄觀大師的四種涵義是很深的,我用我的意思概括一下,把它簡略了,使大家也能懂。

第一是因緣和合的生諸法義,因緣和合了,才有一切的世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在此地來講,出世間法也是生滅的,除了性體之外全屬於生滅的;生滅的就屬於有,不生滅的法性就屬於無。但是這種涵義非常的深刻,就是因緣和合而生一切之法,但是生起一切諸法的又是什麼道理?因緣和合了,這只是現象,這些現像是怎麼發生的?什麼原因?依什麼條件生起的?就是這個涵義。像我們人類就要具足很多條件才會有的,不只是因為父母生了我,在緣起的意思不是這樣講,因為你是地、水、火、風四大所組合的。

在《楞嚴經》上,則是由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緣成,才會有一個人!父母是緣,不是能生的,父母只能夠助成,不是生起,這一切現象的發生,都有一定的因緣和條件。「因」,就是生起的根本,就是內在的條件。「緣」,是輔助的、外邊的條件。內外和合了,內裡的作用跟外邊的作用結合在一起,就成功了,就生起了。內裡的條件消失或是外邊的條件消失,就沒有了。哪一個力量強就為因,哪一個力量弱就為緣,當內外因緣集合起來所需要的條件具備的時候,一切諸法就生起;若因緣不具備,這一法就生不起來。

所以「因」跟「緣」要是變滅了,這個事物也就隨之消失了,這是一切萬事萬物所共同具有的最根本的性質。一切萬事萬物都如是,這就是一切的現象、一切的物質普遍遵循的決定的規律,不是假造作的,是本源的規律。

這個法是有為法。有為法的意思,就是造作義,假造作而成的,它有所依待,依什麼?待什麼緣才能成立?它所成立生出來的事物,都是處於生住異滅當中。

佛教的法相宗,就用五位百法來說明,學過佛教教義的道友就知道了,心法有八,心所有五十一,色法十一,二十四個不相應,六個無為,合起來是百法。這一百法是簡略說的,一百法就是說你的心理和現象,心法是心理,其它的都是現象,像我們的貪瞋癡煩惱、惱怒、瞋忿!這些都是心所有。「貪瞋癡慢疑」,「身邊戒見邪」,這些都是名詞,這些都是現象,不是本質,因此這是屬於物質,心法跟心所有法,心所有法,就是我們的意念,就是我們的思想,也就是我們的精神。

剛才我說的當中含有不相應法,不相應法不屬於這些法,心跟色法不相應,是屬於不相應法。實際上人類認識的方式,所認識的一切現象,從我們自己本身來說,就是我們的身心,外頭就屬於世界。我們內在的身心、外在的世界,這一切現象都是緣生的,緣既能生,緣亦能滅,就是因緣生起,因緣消失。

舉個例子,一切物質都是依著原料與人工做成的,比如說大家看到的汽車,或者自行車,它是集合人工,把好多的配件組成的,如果少一個配件,那輛汽車或者自行車可能就不轉動了。因此隨你捻一物,隨你取哪一法,小到微塵,大到天地、大地,它都是依一定的條件而生存的,就是說以因緣和合而生,生起一切現象,生起諸法。

就拿我們這個人身來說,我剛才說過,父母是條件,我們的本身當體就是各種條件。「地大」就是我們的骨頭,我們這些骨頭就屬於「地大」。沒有冷暖,沒有暖氣,沒有「火大」,如果沒有「火大」,人也不能生存了。沒有「風」,沒法運轉了,我們相信腹部裡頭都是空的,要不是空的,腸子跟胃就粘在一起了,中間要有空間,要有氣體。所以說「地、水、火、風」四大假合,再加上父母是個緣,都是依著這些條件和合而成的。所以諸法是當體,我們隨便取哪一法,當體都是好多東西和合而成的,不是單一的,是諸法和合而成的,除了因緣之外沒有一法。

在《楞伽經》上這樣說的:「因緣生世間,佛不如是說,因緣即世間,如幹達婆城。」大家要注意,「因緣生世間,佛不如是說。」我們講的是因緣生世間法,可是《楞伽經》上怎麼會這樣說呢?因緣不是生世間,因緣是即世間,「因緣生世間,佛不如是說。」佛是怎麼說的呢?「因緣即世間」,因緣就是世間,世間就是因緣,大家要觀想一下,你的身體不是因緣生而是即因緣,身體就是因緣,諸法所生起的,各各的不同,但是各自有各自的條件。

總的來說,一般有為法的生起,必須得具備「因緣、緣緣、次第緣、增上緣」這四種緣。在〈中論〉裡頭有句偈頌:「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四緣生諸法,更無第五緣。」「因緣」就是因,因緣能辦成它自己的果,有了「因緣」必然產生相應的果報,所以當我們講果報的時候,這就是果報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什麼?唯識宗講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含藏了一切種子,又叫種子識,這就是「因緣」。

「次第緣」就是「等無間緣」,從時間上來看,因果相續,因成了果,果馬上又成了因,因又成了果,也就是因果相續不斷。「等無間」就是中間沒有一點空隙,不間隔的意思,就是「等無間」,就是形容這個緣一點都不間斷。好比人的肉體滅了,滅了好像間斷了、沒有了,它處馬上就又生了。當時的氣一咽,他又在另一個世界出現了,這就說明了無間,無間就是「等無間緣」。

「緣緣」,還可以說「所緣緣」。「緣緣」就是從內緣緣到外緣,就是外在的「緣緣」,「所緣緣」就是外在的條件。緣慮,從相上說就是我們心識所思慮的,所緣別的,所分別的,外邊的境像就叫「所緣緣」。這個緣有兩種,一種親緣、一種疏緣。

「親所緣緣」為外面的訊息,在你心識之中形成了一種主觀的影像,在你心裡頭成了一個影子,落到你的心識成了一個影像,這是「親所緣緣」。

「疏所緣緣」是指在你的第六意識,就是我們現在這個妄想,在六識之外有一個實體所執的外境,有時候我們一生中見不到這個境界,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法塵」。以前收攝的影子、收攝的事物,落到你的識裡頭,就成了「所緣緣」的一個對像,所緣的一個條件。

第四種「增上緣」,是幫助一切諸法生起的各種條件。生起一法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要有很多的條件來助成,增上生起,給它做緣,這叫「增上緣」。我們平常講,因緣生的!這很籠統,要是分析起來,就有這四種緣,也就是增上的作用。「增上緣」像中藥的藥引子,我們吃中藥的話,每一味藥都抓好了,或者擱三片姜或者擱幾顆紅棗,「增上緣」就是幫助你的藥力快一點達到,幫助你的緣很快的成就,這就是「增上緣」。

這是一切有為法生起時絕對必要的,離了條件是不可能的,這都是說物質的有法。心法是生起,緣法是助成,昨天我們講到諸心,你現前一念心的活動,又是因又是緣,就具足生起了。大家要念住,不讓它生起。說你作什麼就住在什麼上面,這叫念住。念住是要把定的功力,訓練到在任何地方都能住,作飯時住在作飯上,工作住在工作上,等你入定的時候就住在入定上,修智慧的時候就住在智慧上,智慧就增長了。

因此這一念心的活動就能生起,這是依心的活動而生的,一生出來就是現象的生起,這裡頭沒有「次第緣」。一切諸法都是因緣聚集而起的,說「昔日諸緣之中,缺一緣不能生起」,如果沒有這個「次第緣」怎麼會生起?所以在《雜阿含經》第十二卷裡頭,佛對於因緣和合的關係是如此說的,譬如三枝蘆葦,要互相的交叉才能立的起來,缺了一枝的支撐那就不能成立了。因緣法就是說,缺一個緣,就算是有其它的緣,也不能成立。

佛在經上也說,佛說法,說了那麼多經,什麼意思?就是對緣說法,如果他沒有聞這個法的因緣,你就不能給他說。可是我們現在解釋經論就沒有按照次序了,也相應不到有緣、沒緣。像我們現在說「緣起性空」,誰來聽都可以,我們不能滿足大家的要求。佛不是這樣的,佛看大眾,佛說法是圓音,你要取《阿含經》的意思,你聞到的就是佛跟你說《阿含經》,你是《華嚴經》的菩薩,你就聽到佛跟你說《華嚴經》,「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我們現在不是如此,你本來是大乘根機來聽小乘法,你也如是學;你本來是小乘根機,也來聽大乘法,你也如是學。

我們是大學、小學都在一塊兒學,所得的利益就不同了,也不對機了。這就是所謂的因緣不成熟,聞大乘法的因緣不成熟,聞小乘法的因緣也不成熟,所以他就不能獲得利益了。

剛才講的是「次第緣」,就是說明了沒有「次第緣」不能生起,四緣缺一緣並不能生起,沒有「增上緣」,那件事情也不能成功,這一大段都說明因緣和合而生諸法。

第二種就是「諸法無常」,無常的意義就是生滅法。變化無常,不是常義,這個緣不是常有的。因果相續,沒有間斷的。諸法無常,但是因果是相續的,這個相續是不是常呢?也不是常。因緣和合了聚在一起,就產生了一切有為法,這是暫時性的存在,因為一切法都處於「生住異滅」當中。就拿人來說,我們生的時候是生了,住就是成長到死亡,這個階段都叫住,但是在這個住的當中會發生變化,從十歲到二十歲,二十歲到三十歲都不同,住的時候就產生異,異就是不同,不同的變化,一年跟一年不同,就叫異。異之後,就是滅,滅就沒有了,死亡了。四相上永遠是遷流的,都是處於「生住異滅」當中。它不能夠常住不變,太陽有出還有落,月有缺又有圓,我們經常說斗轉星移、四季彫謝,草木青了又黃,黃了又青,百花開了又落,落了又開,四季代謝都如是,人也如是。

因此,當我們看到滄海變桑田,歷史的演變,宇宙萬物從來就是紛紜變化不定的,你如果再觀察一下,對每一個變化的過程,哪怕是極短暫的,裡頭也含著「生住異滅」四相,念念生滅。念念生滅而念念不間斷,念念都有「生住異滅」,你左一個念消失了,右一個念又生起了,這就叫做念念不斷的。

大家讀過《仁王護國般若經》,經中說:「四法即生、即住、即異、即滅、一切法。」四法就指這一切法,生的時候就是在住的時候,住的時候就是在異的時候,異的時候就住滅的時候,四相永遠如是遷流。那就是說明,有的時候就是空,我們佛門經常說空是「緣起性空」,不是我們所說的空,我們所說的那個空是斷滅的。《仁王護國般若經》說:四法是即生、即住、即異、即滅,每一法都如是,生的時候是住的時候,也是滅的時候,一切法就是即有、即空。

大家都讀過《心經》吧!「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字是對著,前面說的那個境界還沒有達到究竟,所以跟著又說了:剎那剎那都如是!說生住異滅法都是這樣。為什麼這樣說呢?九十剎那為一念,我們心裡一動念,就有九十剎那,唯有佛才能了解。像我們就不能看到,我們認為這一念就一念了,但是這一念中還有九十剎那生滅,生了滅了,滅了生了,就在這一念間有九十剎那,乃至色的一切法也如是,一切的色相都在變化當中,不停的變化。

所以在禪宗的《楞伽經》上說:「有為法速滅速如電。」那個滅的,就像電那麼快。《無量義經》說:「一切法念念不住,心心生滅。」你念念的沒有一念是住的,念念不住,所以是生滅無常。〈俱舍論〉上說:「謂有為法,滅不待因。」有為法在滅的時候,並不等待因才滅,緣滅了,法就滅了。

千經萬論都說無常。這麼多部經論,不論是哪一部經都說無常。這是有為法所共同具足的一個本性,有為法的本性是什麼?無常!因此我們修無常觀的時候,就知道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你想要讓你這個身體萬萬歲,恐怕是永遠達不到。因為它念念都是生滅的,這有另一種理解,這個生滅不是斷滅的,緣起的生、緣起的滅,不是斷滅的生、不是斷滅的滅,我們不要理解成斷滅了,斷滅就是斷滅空了。

為什麼呢?因為它是相續的,始終如是,它不變滅故。我們人的壽命才活到百年,我們斷滅了就沒有了,但百年之後,它又相續了,這是什麼相續?因果相續的關係。前面的因滅了,後面的果生了,因恆生果,因常時生果,果沒有間斷,前念之因就為後念之果,這就是「等無間緣」,中間是不間斷的。由這個因果相續的緣故,很多事物往往在一個時間內,甚至久遠時間,相似相續。我們看見樹、看見山、看見水,也是念念生滅,它是相續的生滅!

我們看見一座山,好像是一百年還是如是,並不是這樣的,只是我們肉眼看的,這種「見」是有問題的。所以這種好像是穩定的狀況,其實還是念念生滅的,像我們看金剛石、黃金,經過億萬年還沒有朽壞,可是,它還是念念遷流的生滅,永遠不斷的。

〈瑜伽師地論〉第十卷,總結「緣起」的意義是這樣說的:「依托諸緣,數謝滅已!緣起和合生故名緣起。」意思就是說,依托眾緣生起的諸法,很快就消滅了,但是續緣又和合而生了,速滅速謝,速緣速生,故名「緣起」。「數數現滅,浮相緣起,故名緣起。」很快滅了,很快又生起了。

第三種,凡是有相對的法,互相不想舍離。相對的法就多了,我們可以舉一些例子,相對的法有:大對小,大小是相對的,這個道理大家都能懂的;長的和短的,陰和陽、男與女、真與妄、生死與涅槃,這些都屬於相對法,這些一切諸法都依待諸緣而生起的,這叫依他起,這是指什麼呢?是指諸緣。「相對的法,無不以對方為自己。」這句話大家想一想!如果沒有大,怎麼會有小呢?沒有小,大立不起來。沒有大,小也立不起來!沒有他,也沒有我!這叫相對法。相對法是互相而成的,缺一方是不能成立的,就不叫相對了,但是必須依一定的條件。大和小是在一個體內,長和短是在一個體內,同一體故。

這是解釋性體的,同一體,不論這麼多的相對法,性空、緣起要講性,就是性空的條件,所以在〈瑜伽師地論〉第五十四卷是這樣說的:諸有的相對法,同處一處,不相舍離。大小同住在一處,不相舍離。長和短同住在一處,沒有短就沒有長,相交而緣起的,同是一個體性,不相舍離。

〈瑜伽師地論〉還說:「有對法聚,無對法性。」有相對法相聚的形相統一,沒有相對法的性體,因為隨順轉故,大隨小轉,小隨大轉,因大而說小,因小而說大,因長而說短,因短而說長,沒有一法是定的。像這個杯子,我們說它是大,對某些人來說它就是小。這間房子對我們來說,是小了一點,但與其它的事物比起來?它是在同一體故。這樣使我們理解到,凡是相對法就互相不能離開,離開另一方,這一方也不存在了,就是這麼個涵義。因為它是隨順速謝,長短的位置可以變化,因為它隨順而生的,當此法對彼法的時候,它屬於大。

而此法對另一法的時候,又變成小了,它是隨順轉的,不是固定的,但是互不妨礙。有了相對法,就有矛盾。矛盾性是什麼樣的呢?矛盾性就是相對的統一,並不是絕對排斥的,大絕不排斥小,沒有小,成不了大,因此就知道它們互相並不排斥的,這樣的雙方合起來的是什麼?是緣起法,我們講「緣起」,合起來才是緣起法。

第四種,諸緣互遍的相知義。一切緣互相遍,此緣遍彼緣,彼緣遍此緣,此緣支助彼緣,彼緣又支助此緣,所以說宇宙萬物是互相緣起的。任何一緣皆能遍應多緣,一緣能遍了很多緣,很多緣又即是一緣。因此,這樣的解釋就是多種的事物能夠做為一個事物生起的條件,一種事物又能促成多種事物生起的一個條件,所以這個緣是互相支助的。

《華嚴經》上講:「以一故,成就眾;以眾故,成就一。」就是這個涵義,一微塵成就了大地,大地成就一微塵。所以在《華嚴經》上經常有這種涵義,說「一微塵裡轉大法輪,一毛端現寶王剎。」一攝大,少攝多,在《華嚴經》上,這叫做「週遍含容」。

這個意思我們可以簡單的說,以我們每一位道友來說,你本身是家庭成員之一,對你的父母來說,你是兒子、女兒;對你的子女來說,你又是父親、母親了;對你的夫人來說,你是先生,對你的先生來說,你是夫人;這就是說一緣成多的涵義。總之,是團體成員的一份子。我們的存在成就我們這個家族,家族的存在成就我這個人。人的體是依賴於空氣、依賴於水、依賴於食物,如果沒有這些,你不能生存。沒有這個社會,你沒有辦法生存。地球與太陽,沒有太陽的引力,地球也沒有了。

廣而言之,就是普遍你隨便舉哪一件事物,任何一緣都是宇宙的大緣起網,甚至整個的宇宙,就是一個大緣起網,你是在這個緣起網當中的,你既成就它緣,它緣又輔助你,此緣是不可或缺的。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中說:大緣起生起陀羅尼法,要是沒有一,一切不成;沒有一切,一緣不成,去一緣即不成一切,去一切即不成一緣。這意思解釋起來很多,它是屬於《華嚴經》  〈十玄門〉當中的,一中具多,一里頭具足很多。

由此而言,宇宙萬法互相的緣起,組成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互相依賴關係網,而諸緣有立無立,有體無體,同一、隱顯、主客,是因為這些種種關係,相即相依、相攝相入,呈現出來的重重無盡,紛紜無盡的境界相,這就是佛學的緣起法則。

但是從哲學的觀點來看,佛學的緣起法則,跟現在社會上所講的「辯證法」相似,但是佛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原理,「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原理,是最根本的「辯證法」。因此在它的涵義上、層次上,與「辯證法」有所不同。但是由「辯證法」可以理解到這種緣起的法則,非常相近,可以相通的。就是隨便哪一法都不能離開這個緣起法則,所以緣起法則是一切佛教諸宗,觀察一切問題的根本思想方法,就是一切經論最根本的方法。有關「緣起性空」的記載還很多,我簡單的跟大家講說一部份,今天就講到這裡了,如果有因緣,再跟大家講講。

「緣起性空」的道理很深奧,但是也很淺顯。很深的意思就是一直到成就佛果,也是成就這個性空,大家讀《般若經》就知道;說它很淺顯,你日常生活中一舉一動都是「緣起」的。一天當中的生活、說話、吃飯、接觸人、工作,這一切都是「緣起」,但是都沒有實體,都是假的,隨時在變化,隨時在「生住異滅」。真的是什麼?真的是「性空」;「性空」是什麼呢?「性空」就是「緣起」,這叫真空,不是斷滅空。「緣起」是什麼?就是達到「性空」,因為「性空」無礙,諸法才能「緣起」,因為「緣起」故才能成就「性空」。

當然這不是我說兩句話大家就能夠明白了,這個得要深入的觀想。佛教的一切內容就是「緣起性空」的法則、規律,「緣起性空」不是情理,也不是道理,更不是法理,那麼是什麼理呢?是性理,也就是一真法界的性體。

最後祝大家吉詳如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夢參老和尚文章列表

怎樣使自己的氣息調柔

在禪修當中,每天要注意的一件事就是怎樣使自己的氣息...

無著得道

過去,佛陀住在阿毗闍恆河邊。一天,有一位比丘來到精...

聖嚴法師《盡心盡力第一》

人的身材有高有矮;人的力量有大有小;人的智慧有深有...

收攝六根,調伏愛取

這個聲聞法這一塊我們講過,我們只用聲聞的一部分的概...

修行人要開始忘掉過去

我們今生有一個生命體;這個生命體是怎麼來的呢? 從過...

修學佛法的人,解要圓,行要方

何謂圓呢?就是圓融無礙。因為佛法豎窮三界,橫遍十方...

如是修行若不往生,則佛墮妄語矣

海陽禪人,遠參匡山,求授戒法,命名曰深愚。拈香請益...

念佛的七大誤區

一、堅決不許打餓七 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有一...

【大藏經】禪秘要法經

禪秘要法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大藏經】【註音版】往生論

往生論...

【大藏經】最上乘論

凡趣聖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論若其不護淨者。一切行無由...

【大藏經】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出六根聚經中)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夢參老和尚在香港西方寺三壇大戒開示

2009年春(4月20日),夢參老和尚結束台灣弘法之行,...

修法最難的是不中斷

假使你每天念地藏聖號,南無地藏菩薩、南無地藏菩薩念...

你一切的安全,佛菩薩都能保護

我現在已經九十六了,我深刻體會到我的災難重重,但是...

八萬四千法門怎麼來的

在你的生活當中要這樣鍛煉,你的煩惱就會逐漸減輕,待...

真我與假我

生活中,我和許多人一樣,總是慣於從身外尋找參照物,...

人在福禍快要來時,觀察他的舉動,決定能事先知道

【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靡不驗者,左...

出家與在家的比較

下邊就是在家出家的問題了。這個我們也要講一下,因為...

佛陀的十號

一切佛都具有十大名號,又稱如來十號、十種通號。出自...

【推薦】家裡有這種情況,趕快給他念經做好事

【復次普廣。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久處床枕。求生求...

人身不用來修行,實在可惜

世間人迷惑了,就很苦。比如從健康來看。你想要健康,...

群處守住嘴,獨處守住心

這兩句話實際上是兩句教人如何立身處世的話。 第一句...

弘一大師《改習慣》

吾人因多生以來之夙習,及以今生自幼所受環境之熏染,...

具足十信心,往生便有把握

第一相信有出生必有死亡(普天之下,從古到今,還沒有...

「好人」與「道人」的不同

好人和道人是不同的。你看外道,或者說慈善家,他們也...

聖印法師:求福報

誠然,從表面上看,有的人有學問有氣質,卻沒有人賞識...

做財富真正的主人

這是一個以商業為主流的時代,物質文明高度發達,財富...

【佛教詞典】吒

悉曇字 (ta)。又作吒、哳、絝、侘。悉曇體文五類聲舌...

【佛教詞典】三生

(術語)即三世轉生之意。傳燈錄曰:有一省郎,夢至碧...

【視頻】安土地真言(蓮歌子)

安土地真言(蓮歌子)

【視頻】李麗淑老師《中華花藝:茶席》

李麗淑老師《中華花藝:茶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