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眾僧良福田,也是蒺藜園;罪福由此心,非前境過咎

明賢法師  2018/11/30  大字體  護眼色

眾僧良福田,也是蒺藜園;罪福由此心,非前境過咎

《南山律在家備覽》中,有一條深刻地分析了當前一些居士、社會人士滿口都是「現在的佛教如何如何不堪」「現在的僧人如何如何不修行」的現象。《南山律》中是從根本戒律的方面進行相關問題的解答。

「有智之人,敬重寺法,護惜三寶,諮請法訊,自招大益。」有智慧的人,尤其在當前的末法時期,在五濁深重,劫濁、見濁、煩惱濁極其熾盛的時期,在三寶遭受種種社會因緣壓力的時期,堅持按佛法的道路去走,堅持按照佛法的方向來理解現在社會上的問題,自然得到巨大的利益。就像中流砥柱,如果大流像洪水一樣下去,你也跟著下去,那就沉淪了;如果這個社會的潮流急轉直下,但我們還是堅持對於三寶的珍惜、愛護,諮請法訊——去諮詢和請問佛法的訓誡,所得到的利益將是非同尋常的。

這就像佛經中說的,在淨土修行雖然好,但是在濁世等同水平的修行得到的功德會更大。比如,在淨土持戒一日與在五濁惡世持戒一日情況就不同。在五濁惡世,由佛陀制戒,如果持戒一日,相當於在西方淨土持戒千年,功德等無有異,等無差別。原因是什麼呢?因為五濁惡世的濁流太嚴重了,最考驗人,就是讓人無法深入戒定慧。所以雖然難度是最大的,但假如能夠修一天行,能夠奉行一絲一毫的戒定慧,功德也比在順境中大很多,比在淨土的環境裡大很多。

《歷史感應統記》這本書記載了後周世宗柴榮的一個公案。柴榮其實也是一位明君,但他卻做了一件很嚴重的錯誤的事情。因為那時是五代十國,天下大亂,經常有征戰,所以全國各地都缺銅,周世宗就打起寺院的主意。因為寺院裡有銅佛像,他就下令把這些銅佛像熔化掉,做成銅幣來流通。當然,他這樣做也是為了國家的生計,並不是為了個人的私慾,但他還是這樣做了,毀掉了很多佛像。

有信佛的大臣就勸他不要這樣做,但是他說:「佛陀告訴我們要行善,我這樣做是為了老百姓,就是為了行善,符合佛的意旨,所以我毀掉佛像,跟你們去供佛的功德是一樣的。」同時他認為,佛教說一切都是空,那佛像也是假的嘛,把佛像化成銅錢有什麼問題呢?他也經常讀一些佛經,就說:「佛陀過去為了度化眾生,甚至還舍了頭目腦髓,我現在只是把銅佛像燒掉、化掉,不也是為了眾生嗎?不是一樣的道理嗎?」顯然,這是一種狡辯,他把功德事業和他的罪過的事業等量齊觀,讓人不能夠分出功過。這種做法和狡辯不但是造惡業,而且還產生了嚴重的邪見。

他甚至下令把天下的銅佛像都熔掉,結果當時有三千六百多座佛寺的銅像都被毀掉了。其中鄭州有一尊大悲觀世音菩薩像,特別感通,特別靈驗,沒有人敢輕易去動。結果周世宗柴榮就親自動手,用大斧頭和大鐵錘把那尊觀音菩薩的臉部和胸部打破了。他還說:「你看,我做了這個事也沒事啊!」

結果他今生的花報現前,出現戰亂。北伐的時候,他的胸口上有一個膿瘡。這個膿瘡雖然過去是個小瘡,可是在他毀佛以後就越長越大,復發以後越爛越開,最後把整個胸口都爛透了。爛透的地方和他砸佛像的胸口的地方完全一致,臉上也是。他三十多歲就死了,但這還沒完,還只是花報。

後來,據有神通力量的修行人遊歷地獄觀察,看到周世宗柴榮在地獄中受苦,被獄卒用大斧頭刨開胸口,把燒熱的銅汁從胸口灌進去,這才是他真正的果報。他問柴榮:「這個果報什麼時候才能結束?」柴榮回答說:「要等天下後周銅錢全部在世上消失,永遠消失殆盡,這地獄的果報才能結束。」可是那是銅錢啊,怎麼能夠輕易地消失呢?到現在都沒有消失。因為那些收集古文物的人還把銅錢收集起來,現在都沒有熔掉。只要有一個銅錢還在,他就在地獄裡受這種苦。

這裡多說一句。有些時候我們覺得古代的東西很好,流傳了多少代人,可是從因果的角度上講,誰知道這裡面有多少吉凶禍福,寄託了多少冤親債主的各種牽纏?我們現在都喜歡文物,喜歡鑒寶,如果古代的某個物件流傳下來,不造業則好,可是一旦有過去的因果在裡面,我們去接觸,有時也難免會遇到因果上的牽扯。就像那個後周的銅錢一樣,如果要讓它自然地消失,要到什麼時候啊?過了一千多年,到現在也沒有消失完,往後還有多少年,難說。

這件事發生以後,周世宗懺悔。到了宋代,宋太祖趙匡胤了解到周世宗身上發病的情況後,就自己發心,下令把天下後周的銅錢全部都收集起來,熔鑄成為佛像,為周世宗柴榮贖罪。後來柴榮有沒有從地獄裡出來就不得而知。他這還是為公、為眾生、為大眾,但業都造得這麼重。為公、為大眾的事情多得很,名義多得很,但一旦造了業,也依然還是要受這樣的惡報,可想而知,可怕不可怕?

所以《南山律在家備覽》裡說:「若有智之人,終不行此。敬重寺法,准而行之。護惜三寶,諮請法訓,自招大益。」但凡有智慧的人,都不敢去拆寺院、毀佛像、毀經典,不敢玷污、羞辱、謾罵、打擊、惡意造謠現前的僧眾,這些事情都不敢輕易做啊!做這樣的事自招大害。有智慧的人絕對不可能去做那一類的事情。而如果反過來,護悉三寶,自招大益。到了寺院,我們要重視戒律,同時要注意自己的心行,敬重入寺的軌則,而且依這些軌則去行持,依戒律來護悉三寶,一切都如理如法,同時供養三寶為自己培福。

所以經典中就說:「眾僧良福田,亦是蒺藜園。」這是什麼意思呢?僧團是殊勝的福田,我們如果能夠在這裡好好地耕耘,它就是最殊勝的福田。相反地,他也有可能是蒺藜園,蒺針蒺藜就是「刺碰子」,我們不是挖掉了很多野的「刺碰子」嗎?那就是蒺藜。這個「刺碰子」形成一個大園子,叫做蒺藜園。僧眾是最好的福田,但是如果心懷種種煩惱,僧眾也是我們的蒺藜園,我們在他們面前造下的惡業就不知到什麼時候才能受完。

這個充滿了荊棘、蒺針蒺藜的園子,如何來面對?我們要小心。因為如果是謹慎和護惜三寶,這是我們的福田,蒺藜園馬上變回福田。如果是生起了貪瞋癡慢疑的種種煩惱心,那麼現前僧團就是我們的蒺針蒺藜園,這裡到處都是大的刺、小的刺。因此,權衡利弊,如何取舍,至關重要。要明白我們可以做什麼,而不可以做什麼。

「斯言實矣!」道宣律師感嘆。「眾生良福田,亦是蒺藜園」,古人講的這個道理至關重要啊,這個道理是沒有錯的啊!我們應該知道,或者是衰損的蒺針蒺藜園,或者是增上的良福田,都由我們的這一念心來決斷。如法還是不如法,保持還是不能保持正念,都由我們這一念心來決斷。「非前境咎」就是說,不是我們對境的錯誤啊!對境再惡劣,我們的心沒有造惡業,也不會起惡業;對境再殊勝,我們心裡只有造惡業,那依然還是惡業。非前境咎,這並不是我們對境中僧寶的過失啊!這個過失怨不得僧寶,是我們自己內心造出來的。

今天就學習這樣一個小主題。核心就是:眾僧良福田,也是蒺藜園;罪福由此心,非前境過咎。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說持八支淨戒的功德果報

有一次,佛陀在王舍城靈鷲山上為大眾說法,一千兩百五...

大安法師列舉念佛六大利益

念佛號的種種利益,利益是很多了,因為阿彌陀佛大願之...

念佛之現實利益

念佛的現實利益是無量無邊,下面只說重要的:一是念佛...

微小的供養,便能獲得巨大的果報

僧如大地,能長養一切善法功德。 《雜譬喻經》中記載:...

持不殺戒的功德

大乘以不殺戒為首,淫戒次之。小乘以淫戒在先,殺戒居...

臨命終時劇烈的痛苦,把淨業種子激活了

下品三生,是遇到惡法、惡緣的凡夫。他為什麼會造惡?...

五逆重罪與無間地獄

《集頌》: 殺母弒父害羅漢,破僧出佛身中血。 隨犯一...

受持讀誦《地藏經》的殊勝利益

地藏菩薩誓願宏深,悲心至切。曾無數次發願:地獄未空...

【大藏經】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漢傳版): 那(na...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大藏經】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大藏經】【註音版】地藏菩薩本願經

根據弘化社《地藏菩薩本願經》流通本印本校對註音。...

修練我們的定力

佛界有一宗著名的禪宗公案,六祖惠能受具足戒之前曾在...

寬恕他人

有人傷害我們,他一定會內疚、悔恨,決不可再思報復。...

為什麼要福慧雙修

由於末世眾生愚癡太堅固,所以修行不容易成就,更無法...

修行法門中沒有超過念佛、供養三寶這兩門了

在末法時代,大勢至菩薩教授的念佛法都攝六根,淨念相...

遠離塵勞定心禪修

佛法說人生有八苦,其中五陰熾盛苦,五陰即色、受、想...

【推薦】觀照般若,你能觀照得到嗎

你嘗試地思維一下,早上醒來的那一剎那,當我們一念靈...

把佛法灌輸到生命中

你能夠沒有妒嫉心、沒有障礙心,你就不會有煩惱了;能...

拜經拜懺能使身體健康

前面我們看了日記《都攝六根打禪七》知道了拜經在打七...

能遇到佛經是無量劫來的福德

大家要知道,能遇到佛經,是你無量劫來的福德,不然遇...

念佛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問: 念佛的目標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道安法師...

境緣無好丑,好丑起於心

四祖大醫禪師旁出法嗣牛頭山法融禪師,潤州延陵人也。...

常有不如法的境界出現是什麼原因

所言常有境界,當是未曾真實攝心,但只做場面行持之所...

長與幼

據《十誦律》記載,佛陀在講敬僧時,提到自己過去世的...

要想千人頭上過,須向萬人腳底行

在五台山時,每天上午和中午都有過堂,都是師父給我們...

織匠的故事

從前有個國家物產非常豐饒,而為他國覬覦,面臨戰爭的...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第一覺悟:...

【佛教詞典】近住男

(術語)在家受八戒之男子也。...

【佛教詞典】無熱者

言無熱者。謂八支聖道。名為無熱。所以者何。熱謂煩惱...

【視頻】宏海法師《莫到老來方修道10-彰顯果德》

宏海法師《莫到老來方修道10-彰顯果德》

【視頻】惠空法師《禪源諸詮集都序》

惠空法師《禪源諸詮集都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