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濟群法師《佛教的財富觀》

濟群法師  2010/05/20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當今社會的發展不外乎兩大內容:一是經濟,一是科技。

的確,經濟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僅僅在二十多年前,我們的生活所需還是定量供應:需要糧票才能購買食物,需要布票才能購買衣服……兩相對照,其間的變化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變化不僅表現在衣食住行上,同時也反映在城市建設方面,特別是一些沿海城市,其現代化程度和任何一個國際大都市相比都不會遜色。

科技所帶來的便利也使我們不再感覺到時空的距離,尤其在網絡風靡全球的今天,天下一家的夢想已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實現。這一方面使我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在另一方面,現代生活方式和傳統價值觀念之間所形成的衝突,正日益困擾著我們的心靈。

發展又導致了激烈的競爭,並由沿海波及到內陸,由城市波及到村鎮。在今天的鄉村,田園牧歌式的恬靜風光已難以尋覓,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鄉鎮企業。競爭使今天的人變得特別浮躁,生活條件雖然有了提高,但真正感到幸福的人並不多。相反,工作中帶來的壓力,社會轉型中出現的無序,都使我們內心充滿了焦慮和困惑。

如何才能使這些問題得到解決?我們面臨的煩惱,固然起源於現實的問題,但關鍵還是取決於我們的觀念。作為組成社會的個體,我們的所作所為不僅關係到個人幸福,更影響著整個社會。今天,我想從佛法的角度,和大家談一談如何看待及使用財富的問題,這也是人生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怎樣看待財富

生活中,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創造並享用財富。尤其在今天,個人生活的改善,自我價值的體現,社會效益的達成,都是以財富的增長作為衡量標準。但正如俗話所說的那樣:「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如果我們不能正確認識財富的作用和過患,往往就會被它所傷害。

那麼,佛教又是怎樣看待財富的呢?

1、毒蛇

在佛經裡,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某日,佛陀率弟子阿難外出乞食,看見路邊有一壇黃金,佛陀立刻對阿難說:「看,毒蛇。」阿難亦應聲答道:「果然是毒蛇。」師徒倆的對話恰巧被附近一對農民父子聽到,便懷著好奇心前來觀看。一看之下,不由欣喜若狂,趕緊將黃金帶回家中,以為這從天而降的幸運將改變他們的貧困生活。改變的確是發生了,但完全不是他們希冀的那樣。當父子倆帶著金子去市場兌換時,卻被人告到了官府。原來,他們撿到的金子是竊賊從宮中盜出,在逃跑時棄於路旁的。他倆人贓俱獲,有口難辯。這對樂極生悲的父子在臨刑時,才領悟到「毒蛇」的真正含義。

類似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也比比皆是。近年來,甚至有部分領導幹部也由人民公僕淪為以權謀私的罪犯。剖析他們蛻變的軌跡,我們可以發現,金錢是如何一步步腐蝕著他們的靈魂。如不久前發生在廈門的特大走私案,直接牽涉到各級部門的工作人員達三百多人。當那些昔日地位顯赫的特權階層身陷囹圄時,想到的是什麼?當他們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時,想到的又是什麼?「物必自腐,而後蟲生」,正是對金錢的貪婪導致了他們的墮落,使他們的價值觀發生了嚴重扭曲。種種教訓足以使我們警醒到:金錢雖然誘人,但也有著致命的殺傷力。所以致命,一是人類的貪慾使然,一是沒有認識到財富背後隱藏的陷阱。

金錢何以會成為萬惡之源?首先是來源問題,這在拜金主義盛行的今天尤其值得重視。以往的生活條件雖不富足,但在安貧樂道的傳統觀念影響下,人們依然能夠知足常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西方物質文明以其巨大的衝擊力,將中國從道德社會迅速推向了功利社會。金錢的誘惑和貧富分化帶來的危機感,雙重地困擾著人們。在利益的驅動下,許多人喪失了理智,置法律及道德於腦後,不擇手段地謀取財富。或造假賣假,以不法手段來騙取錢財;或鋌而走險,以走私販毒來牟取暴利;或以權謀私,利用工作之便來貪污受賄……當這些不法行為和金錢結合在一起時,人們往往就一葉蔽目,知法犯法,在所不辭。

其次,是不正確的使用。如果擁有財富而沒有健全的心智,沒有處之泰然的超脫,就很可能在金錢的蠱惑下失去理智。如果說貪、嗔、癡三毒是潛伏在我們生命中的危機,那麼,使用不當的財富往往是引發它們的導火索。很多驟然暴富的人,或是吃喝嫖賭,或是揮霍無度,結果使身心受到極大的摧殘……這是因為財富使用不當引起的過患。

第三,是對財富的執著。據有關報道,東南亞金融風波之際,香港精神病院病人猛增。院方為治療這批特殊的病人,以模擬的股票交易使下跌的股票上升,借此緩解他們因破產而帶來的心靈創傷。由此我們也可以認識到,如果將積聚財富作為生活的唯一目標,那麼一旦失去財富,就會失去整個精神支柱,這樣的人生無疑是可悲的。

2、淨財

佛經中也把財富當做淨財。所謂淨財,就是清淨的財富。淨財不但是維持生計的必要條件,同時還能利益社會、造福人類。那麼,什麼樣的財富屬於淨財呢?

首先,來源是正當的。俗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所謂道,就是正當的謀生之道,也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命。只有通過勤勞、智慧獲得的財富,我們才能心安理得地享用,不必有任何後顧之憂。

其次,要懂得合理使用。佛陀一再告誡我們要奉行簡朴的生活原則,因為慾望一旦鼓動起來,往往就難以控制;奢侈的生活習慣一旦養成,往往就難以放棄。和地球的資源一樣,人的福報也是有限的,過分放縱自己的慾望,不僅對身心有百害而無一益,更會將幸福提前支取。

第三,對財富不能有貪著之心。無論我們貪著什麼,它都會成為傷害我們的利刃。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如果我們貪著財富的話,那麼沒錢時我們會因貧困而煩惱;有錢時又會因為擔心財富失去而煩惱。所以我們要認清財富的實質,了知財富的無常不定,而不是把它看成是永恆的;了知財富在人生中的局限性,而不是把它看成是唯一的。當我們真正能夠將財富視為身外之物時,我們就不會被它所傷害。

「水能覆舟,也能載舟。」財富同樣如此。財富本身並無所謂善惡之分,而是取決於它的實際用途。為富不仁者以它來作惡,慈悲眾生者以它來行善。因此,我們大可不必「視金錢如糞土」。只要是通過正當渠道獲得的財富,我們又能合理地分配使用,以此造福社會,並且沒有貪著之心,那我們就是財富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隸;我們所擁有的財富就不是毒蛇而是淨財。

二、財富與道德、修行

對於佛教徒來說,如何將學佛與現實生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或許很多人都曾面臨過這樣的困擾。在多年的弘法過程中,常常有信眾就類似的問題前來請教。我覺得,作為學佛的人,首先要澄清兩個觀念:一是追求財富和道德是否對立?二是追求財富和修行是否對立?

1、追求財富與道德是否對立

在傳統的儒家哲學中,往往將義和利對立起來,因此很少談及利益。至少在表面上,大多數人都恥於言利,似乎金錢就是庸俗的代名詞。應當看到,盡管君子固窮的清貧思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但落實到生活中,還是不乏言行不一的偽君子。因為利益是如此地實際而富有魅力,使人很難抵擋它的誘惑。

而西方人本思想則肯定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只要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對利益的追求就是道德的。正如思想家狄德羅所說的那樣:「一切人類社會的經濟都依賴一普遍而又單純的原則:我願意幸福,但是我和別人一起生活,他們和我一樣,也願意幸福;讓我們尋求使自己、同時也使別人幸福、至少不能妨礙別人幸福的方法。」

佛教所說的善,也就是道德的內涵,同樣是結合利益來說明的。《成唯識論》卷五曰:「能為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為善。」就自身而言,善行不僅對現世有益,更能惠及未來生命;就自他雙方而言,善行不僅能使自己獲利,同時也能利益社會大眾。相反,如果只顧眼前利益而無視法律的存在,只顧個人利益而不管他人的死活,這種行為不僅和道德相衝突,從究竟意義而言,和利益也是根本對立的。佛教中這樣的一首偈:「善似青松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生活中,非法行為往往也能給人們帶來眼前的利益,或許有些無知者會感到羨慕,但真正有智慧的人卻不會動心。因為通過非法行為而得到的利益只是暫時的,這種風光決不會長久。

作為在家居士來說,我們的行為首先要符合法律規範,同時還要符合戒律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們帶來真正的利益。無論經商還是為人,信譽都是極為關鍵的,用現在的話說,信譽就是品牌,就是無形的資產。信譽從哪裡來?就是從道德行為而來。在激烈的商戰中,能夠保持持久生命力的,都是那些擁有良好信譽的企業。而唯利是圖的投機者,必然會落得「害人終害己」的下場。

因此,追求財富和道德並不是矛盾的。如果說道德是追求利益所應遵循的準則,那麼,利益就是道德行為帶來的果實和收穫。

2、追求利益和修行是否對立

很多人學佛後覺得世俗生活毫無意義,而從事世俗勞作更是在浪費生命。這也使得社會對佛教形成了諸多誤解,以為學佛是消極厭世的表現,是對人生責任的逃避。學佛和追求財富真的不可兼得嗎?

佛教將正當的謀生手段稱為正命,反之即為邪命。假如我們放縱自己的慾望,非法求財,損人利已,這樣的行為和修行自然是對立的。我們常常可以發現生活中有那麼一些人,學佛的同時還在繼續造作惡業,以為只要拿出部分錢財佈施或供養三寶,就可以抵消自己的罪孽,可以從中獲得心理平衡。其實那只是他們的自我安慰而已。我們要知道,佈施和供養雖然會給我們帶來福報,但並不能因此抵消惡業,更無法改變生命中累積的煩惱習氣。所以我們在選擇職業之時,必須符合法律與戒律的雙重規範,用正當的手段謀取財富,這和修行並不是對立的。

同時,我們在工作中一樣可以修行。《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法華經》也說:「一切資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這都說明了工作與修行的統一。在我們的觀念中,往往將修行理解為念佛、拜佛和打坐、誦經。事實上,那僅是狹義的、形式上的修行,而「修行」二字的內涵遠遠不止這些。所謂修行,即對行為的修正。我們的行為包含三個方面:一是意業,即思想的行為;一是身業,即身體的行為,一是語業,即語言的行為。凡夫無始以來被無明所蔽,身口意不斷造作不善之業。修行就是要用佛法的智慧來改造自己,從思想上擺脫貪瞋癡煩惱,從行為上不再造作殺盜淫妄諸業,進而能以無常見、無我見、無自性空性見,了知一切有為事相如夢幻泡影。所以說,時時保持正念,就是最好的修行。具備了這樣的前提,所謂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濟群法師文章列表

面對誘惑,孿生兄弟不同的命運迥異

今天這則故事,出自《人鑒》,編者為李圓淨。李圓淨(...

邪淫的十二種危害

明朝進士冒起宗,在註解《太上感應篇》中見他色美,起...

宇宙人生都離不開因緣果報

當初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悟到宇宙人生的真...

依於業力而活著

在世的時候,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天中午,波斯匿王在...

貧女人以隨喜心,助行施者,得報如此

【原文】 目連復見一神,身體極大,有金色手,五指常流...

星雲大師:不要僅看到「有形」的財富

2011年4月13日下午,台灣佛光山開山宗長、國際佛光會...

因果不是宿命

佛門常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人便以為這是宿命論...

遇到冤家對頭千萬不要生氣

我們每個人都有冤家對頭,但碰到冤家對頭我們千萬不要...

【大藏經】百喻經

百喻經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大藏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大藏經】右繞佛塔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及...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學佛者面臨的嚴峻考驗

作為學佛者,真正要把一個宗派,乃至一本經論學好,都...

發出離心 捨凡夫心

在《道次第》中,下士道的內容為念死、念惡趣苦、皈依...

如何面對欺騙的行為

問: 如何面對欺騙行為?是否無條件地接受? 濟群法師...

這個自我並不是真實存在的

人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看不清自己。所以,修行的首要任...

心如弦直,可以入道

佛說二十難中云:得人身難,生中國難,得遇佛法難,親...

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奸欺,稱...

一句名號成佛有餘,何況世間的福德利益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由彌陀悲智願心稱性緣起,乃法...

五款豆腐的時尚新吃法

如果在素食中找一樣最能做出變化多端的滋味的食材,一...

你為什麼就碰不到高僧

現在社會資訊發達,對修道人來是很不利的。大家都往別...

以關懷代替處罰

在仙崖禪師住的禪院裡,有一位學僧經常利用晚上時間,...

做義工是否影響修行呢

有些人厭離世俗的生活,到寺院中掛單做義工,希望能夠...

屠夫的頓悟

10年前,張順是個專職屠夫專門為附近的人宰殺大小牲畜...

妄念紛紜只是一念

承示近來做工夫,於本地漸有入處,欲得秘密一語,以為...

這樣的慾望,把我們的身心都繫縛住

即便你在念一句阿彌陀佛,口裡念著阿彌陀佛,心裡的念...

「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如何理解

問: 《壇經》中說: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如何...

持咒往生需要信願嗎

問: 《大悲心陀羅尼經》說,觀世音菩薩復白佛言:世尊...

【佛教詞典】慧矢

(譬喻)密教之法門以定慧一雙配於左右。弓為定之標幟...

【佛教詞典】不淨義

【不淨義】 p0322 瑜伽三十卷十三頁云:謂依不淨增上正...

【視頻】演肅法師《一口可怕的石磨》

演肅法師《一口可怕的石磨》

【視頻】南無觀世音菩薩(男女聲唱誦)

南無觀世音菩薩(男女聲唱誦)